綠奴之路小說全文閱讀答案
『壹』 《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閱讀答案是什麼
1、兩方面:謙恭的為人和完美無缺的作品。
2、突出了莫泊桑富有朝氣、坦誠、謙恭的特點,對莫泊桑的《羊脂球》給以高度評價,稱為傑作、完美無缺的作品。
3、是「我們時代」的文學現狀讓「我」「憂慮不安」。用對比的方法襯托莫伯桑作品是時代的傑作。
4、莫泊桑英年早逝,但創作頗豐,他因短篇小說的成就突出,被譽為世界短篇巨匠。這指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創作。
『貳』 小說閱讀題及答案
鄉村教師
岳 勇
(1)臨近大學畢業的那段日子,同學們都為畢業後能留在城裡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動,如無事人一般。
(2)我們同宿舍的幾個姐妹都勸她出去活動活動,爭取能在城裡留下來。哪知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
(3)我們都吃了一驚,娟子的老家我們結伴去遊玩過一次,在大巴山最深處,汽車在二十里以外就進不去了。村裡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們當時都笑著調侃說那兒是全國最貧瘠的地方。而現在,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我們都替她惋惜。
(4)這時,娟子一本正經地給我們說了一個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處有一所學校。整個學校只有一間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個班級,也只有一個老師。班上有13名學生,那位鄉村老師將他們從一年級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級。
(6)然而,就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不幸的事發生了。
(7)有個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給引燃了。等大家發現時,大火已經快封住了教室門。
(8)教室里的13名鄉下娃子都亂了套,但那位鄉村教師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鎮靜。他一面教孩子們不要慌張,一面將被大火圍困的孩子們一個個往外背。大火已將窄窄的木門完全封住,老師的衣服、頭發和鬍子全都燒焦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到最後,教室里只剩下兩名女同學。
(9)老師在一次沖進火海,那兩名女同學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師看了她倆一眼,最後咬咬牙,背起其中一個就往外沖。
(10)燒得通紅的門框呼地一聲砸下,將老師砸了一個踉蹌,但他最後還是背著那個女孩從大火中爬了出來。
(11)他把那個女孩被盜安全地帶,然後又急急地沖進了早已變成火海的教室。就在這時,轟的一聲,教室燒塌了。老師和最後那名學生再也沒有出來……
(12)講完這個故事,娟子眼圈都紅了。
(13)我們都猜了出來:「最後就出來的那名女同學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淚點點頭,「但你們知道最後那位被老師留在教室里再也沒有被出來的同學是誰么?」我們都搖搖頭。
(15)娟子說:「是老師的女兒呀!」
(16)說完這句話,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17)我們的眼圈也都紅了。
(18)最後,我們宿舍有三個姐妹跟著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鄉村教師。我是其中一位。
1.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4 分)
答:即將大學畢業的娟子主動放棄留在城裡工作的機會,毅然決定回鄉工作。同宿舍的姐妹們大惑不解,於是娟子給她們講述了一個鄉村教師捨身救學生的真實故事,為鄉村教師的精神所感動,同宿舍的三個姐妹跟著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鄉村教師。
答題要點:1、娟子的決定;2、鄉村教師的事跡;3、事跡對我們的感染;4、「我們「的舉動」。每個要點1分。
2.「鄉村教師」這一題目有兩層含義,請分別寫出來。(2 分)
答:① 以此紀念舍己數學生的鄉村教師;
② 以此贊揚去鄉村任教的大學畢業生。
3.記敘的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三種。從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採用了哪一種順序?它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3 分)
答:插敘。(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鄉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學們都為畢業後能留在城裡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的時候,「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 ,這是為什麼?( 4 分)
答:一是為小學教師捨身救學生的精神所感動(或「感激小學教師的救命之恩」,或「傳承小學教師對學生的愛」),以當一名鄉村教師為榮;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學回報養育自己的家鄉、讓貧苦的家鄉不再貧苦。
答題要點:1、精神鼓舞(或「載譽而歸」,或「傳承愛心」);2、回報家鄉。每個要點2分。
5.讀了這篇文章,你聯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麼?( 4 分)
10、有人認為第三段中加點的成語「輕描淡寫」用得不恰當,你的意見如何?請講明理由。(2分)
11、請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內容,不超過55字。(2分)
12、小說作者敘述故事為什麼用插敘而不用順敘?(至少講兩個理由)(2分)
13、見文中劃線的句子。鄉村教師在「看了她倆一眼」到「最後咬咬牙」的瞬間是怎樣的心情,請聯繫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像,用3~5句話描寫出他此時的心理活動。(2分)
14、有人說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那位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的鄉村教師,也有人說是娟子。請對娟子這一人物形象作一點簡要的分析(應當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從她的表現看她是怎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參考答案:10、開放題。不恰當:「輕描淡寫」指說話或寫文章時僅淡淡帶過,有范圍限定,不能修飾「放棄」。恰當:「放棄」是指前文「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輕描淡寫」修飾的還是「說」。
11、鄉村教師從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個學生,最後去救女兒時不幸與女兒一同遇難。娟子大學畢業後決定回鄉村作教師。
12、造懸念,行文曲折;表現主題的需要,突出鄉村教師無私博大的愛以及這種愛的無限延伸(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使結構緊湊,內容更豐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參考:貧窮農村的孩子都希望改變命運跳出「農門」,而大學畢業的娟子卻毅然決定回老家當一名鄉村教師,為建設落後的家鄉做貢獻,這說明她是個有使命感、責任感的熱血青年,她愛家鄉,不忘本,有志向。娟子這一形象一方面在襯托她的老師,同時也在表現「鄉村教師」這一代又一代的愛的延伸,也給只為改變個人命運而奮斗者立了一面鏡子。
『叄』 迷路 劉國芳 閱讀答案
問:1.小說為什麼以「迷路」為題?請結合全文分析。
答:題目「迷路」有雙重意義。
一是「我」想讓別人迷路,結果是「我」迷失了回家的路;
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問:2.「我明白我為什麼會迷路了」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它在文章的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答:言簡意賅,引人深思「我」迷路的原因,蘊含著一個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良知,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早晚會遭到報應,也告訴我們不要傷害別人,應該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這話既照應了開頭,使首尾呼應,結構完整,又能喚起讀者對小說主題的理性思考,增強小說的感染力。
問:3.作者在文中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聯系全文舉例(不少於兩個例)分析。
答: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多處運用對比的寫法,如開頭寫「我」堅信自己,認識回家的路,與後來「我」卻迷了路形成對比;「我」騙了問路的老人後得意洋洋地「笑起來」與後來「我」迷了路「嚶嚶地哭」形成了對比;老人向「我」問路,「我」騙了老人與「我」迷了路,大人帶我回家形成了對比。……這些對比鮮明,使原本簡單的故事情節顯得頗有起伏跌宕。(分析恰當給,語言通順。如果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肆』 我想你們閱讀題的答案拜託 下了晚自習,我獨自躺在寢室里讀小說。是這本小說催發了今晚的一切。 當初離家
我本來以為臨時冒雨回家對父母說一聲「我想你們」會讓他們受到感動,結果卻讓他們誤以為我在學校出事了。
2:我的心像上足了勁的發條,激動得微微發顫——躺在床上,我開始覺得心裡有些酸溜溜的。
3:說明了這個小村的貧窮落後,被城市遺忘,也暗喻著『我』遺忘了父母,
與我去找父母的行為形成對比。
4:因為兩個國家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所以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和接受方式也不同,『我』相比較冒雨回家找父母不如直接打電話跟他們說一句我想你們來得更好。
5:我過於沖動,沒有考慮到父母的想法,爹過於激動和多疑,
6: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理解:
① 兩代人之間的感情表達方式不同
②父母對子女的關心
③教育與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