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空城計
『壹』 請簡述《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 情節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貳』 「死諸葛嚇走活司馬」是真的嗎
這句話亦真亦假,雖然沒有那麼玄乎,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原因何在,且聽我細細道來!
小時候,經常跟著奶奶看戲,那些大人們最愛看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戲,因為三國中有一個神一樣人物,他就是諸葛亮!
所以在那個時候,只要諸葛亮和司馬懿對戰贏了以後,諸葛亮的事跡就會傳到百姓耳中,有時候也真是神乎其神的!
而「死諸葛嚇死活司馬」的故事也是在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但其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不過,諸葛亮比司馬懿計高一籌倒是真的,而百姓希望蜀國勝利討伐曹魏的心情也是真的!
『叄』 除了孔明,還有哪個人也被賜予了「自取之」的權力
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所以涌現出了一大批的謀臣策士,比如說蜀漢有諸葛亮,曹魏有司馬懿,東吳有張昭,這些人物的出現似乎改寫了三國的歷史,但從人物的名氣來看,最為出名的當屬諸葛亮,這其中有何原因呢?
相似之處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諸葛亮與張昭,諸葛亮是蜀漢的重臣,張昭是東吳的重臣,二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都是名震一時的人物,比如二者都十分的博學,而且二者都十分的受重用,都是君王倚重的人才,往往能在關鍵時刻出謀劃策,為各自的主公排憂解難。
最後,我們來談談民間形象,據說在北宋的時候,人們都喜歡聽書,聽書人每當講到曹操戰敗的時候,眾人都拍手稱快,但每當聽後劉備戰敗的時候,眾人都痛哭流涕,由此可見,蜀漢人物的民間形象太好了,老百姓都喜歡蜀漢中的人物,久而久之,諸葛亮的形象也隨之變得高大起來,這可能與中國的一種文化有關,因為劉備向來以仁義招賢納士,帶兵治國,所以老百姓都很喜歡他,而諸葛亮又是劉備的左右手,所以諸葛亮也隨之受到喜愛,因此名聲鵲起,所以比張昭要出名,張昭一直以謀臣的形象出現,很少出現在眾人的面前,因此名聲並沒有那麼大。
『肆』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
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一天周瑜在營地提出讓諸葛亮趕造10萬枝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向魯肅借船、草把、稻草人。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蒙蒙,對面看不清人。天還沒亮,諸葛亮下令開船,並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只叫箭手朝船射箭。一下子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營,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10萬支箭「借」到了手,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
還有精彩的三氣周瑜,第一次是赤壁大戰,周瑜去奪荊州,被諸葛亮搶先奪去,周瑜火冒三丈。第二次是周瑜本想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把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諸葛亮用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氣的周瑜大吐血。第三次周瑜向劉備討荊州,使用陰謀詭計,被諸葛亮識破,攻打失敗,活活氣死了。我一定要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機智多謀的本領。
三國演義的讀搭做後感2
《三國演義》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歡閱讀的一本書。書中一個個傳神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觸,苦肉銀虧計,空城計等都讓人拍案叫絕。我最喜歡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是鋒枝神他的壯舉之一,令我揮之不去。
三國時期,東吳有個大都督,姓周名瑜字公瑾。他很嫉妒蜀國的諸葛亮,一心想除掉他,可硬殺可能被它國嘲笑。所以周瑜對諸葛亮說:「我們要和曹軍在水上交戰,用什麼武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營中差十萬只箭,不知軍師十天內可以造完嗎?」諸葛亮說「我可以三天做完十萬之箭。」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我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若三天,造不玩,甘懲罰。」
第二天諸葛亮借了十幾條船,因為雲霧,曹軍看不清敵人。所以萬箭齊發,射在了草船上了。
第三天,船回來了,一隻船上有幾千隻箭,十多隻船就有十萬多隻,周瑜對魯肅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真是大快人心!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3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國歸晉的經歷。書中的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三分天下和三國歸晉,讀來無不使人不忍釋卷,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的,同時三國的明爭暗鬥也從這里拉開序幕。在三國武將如林、謀士如雨,我最看重一個人——曹操。雖說諸葛亮用計出神入化,不過他沒有曹操豪邁的詩情,也沒有曹操嚴明的軍紀,更沒有曹操作戰時的狠、勇猛。曹操兵多糧足,大名威震江東,可謂談得上豪傑也。所以說曹操乃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操雖未能一統天下,但也在群雄中爭得一席之地。我如果生在那時,一定和他結交,並和他豪飲美酒,笑看天下英雄,暢談統一中原的霸業,給他出謀劃策,那就太痛快了。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4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因為自從買上了《三國演義》這一本書後,一直還沒有來得及讀,幸好有了這個很長的暑假,才讓我讀到了這么好的書。本篇小說主要從黃巾起義,終於到了西晉統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復雜的統治軍事斗爭。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役,如袁,曹官渡之戰,魏,蜀,吳赤壁之戰。每次戰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三國演義》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那樣的忠肝義膽,真是不簡單。
《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了解歷史,還告訴了我許多小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5
前幾天,我看了不少的故事書,非常羨慕那些寫故事的作家,他們能寫出那麼多好看的故事,身受兒童的喜愛.前天,我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我要寫許許多多的故事.我要當一個作家」. 作家可不是那麼容易當 的 ,要從小培養,所以我現在要寫故事……
晚上睡覺,我想:我應該寫怎麼樣的故事呢?『鬼故事?』不行,我寫出來肯定不恐怖,在說了,我看的鬼故事又不多.『搞笑故事?』不行,我少聽搞笑的故事,寫出來肯定一點也不搞笑.『恩!寫偵探故事吧』我看過許多偵探的故事和電視,比如:〈〈冒險小虎隊〉〉,〈〈大偵探西門〉〉〈〈名偵探柯南〉〉等等。對!就寫偵探故事。該怎麼寫呢?我想著想著就睡著了。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真的成為了一位作家,寫的偵探故事每個書店都發表了,記者爭先恐後的采訪我。看著自己發表的故事,我心裡好像吃了蜜一樣甜。
我一定能寫出好看的故事,讓夢想成真。
……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6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裡,引發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這就是《三國演義》,它是由明朝的羅貫中寫的。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是被評為「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和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我喜歡諸葛亮,是因為看過草船借箭和空城計。諸葛亮利用曹操的多疑,從曹操那裡借走了10萬多支箭,說明了諸葛亮對曹操很了解,知道曹操多疑,不會貿然出兵,所以才有把握去借箭。但站在曹操的角度上想又會覺得曹操很謹慎。空城計里,西城只剩兩千五百名士兵留在城裡,但是諸葛亮很平靜的坐在城牆上彈琴,把司馬懿嚇跑了。
我覺得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六齣祁山,七擒孟獲,空城計等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用計把司馬懿嚇跑了,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地敬佩他。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7
讀書,可以增加我么的課外知識,因此,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裡面的內容令我無法忘懷。
書中,英雄人物極為多。東漢末年,漢靈帝腐敗無能,爆發了黃巾起義,因此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帶領士兵們去鎮壓黃巾軍。戰場上,他們經歷了風風雨雨,仍然懷著一顆愛國之心,堅強的意志催他們前進,再大的困難也阻擋不了他們。在劉、關、張的帶領下,黃巾軍很快被消滅了,國家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然而奸臣當朝又成為了一大災難,董卓就是其中之一。四大美女之一貂蟬使用「美人計」,使董卓喪了命。最後統治整個中國是司馬炎,國號為大晉,改年號為秦始元年。從此晉國建立了統一的政權,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演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早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據著非常顯赫的地位,我真為中國而感到自豪、驕傲。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8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許多人都百讀不厭,我也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讀了其中的一個故事,名字叫做關羽溫酒斬華雄。故事的大概意思是: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十八路諸侯共討逆賊董卓。董卓手下大將華雄,力斬各路諸侯多員大將,致使盟主袁紹派將迎敵時,卻無人敢應。這時,關羽站了出來,要求迎敵,但因關羽僅僅是一名馬弓手,遭到袁紹的拒絕,於是關羽立下軍令狀前去迎敵。臨行前,曹操敬他一杯酒,他說:「暫且斟下,某去便來。」結果,在杯中的酒還沒有涼的時候,關羽已經提著華雄的人頭擲於地上。因此,給後人留下了「溫酒斬華雄」的千古奇談。
讀了這篇文章,關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英勇善戰、武功高強,但是因為地位低微不被人重視,最終卻憑借自己的膽識與武功證明了自己。同時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一定不能用地位和相貌去判斷他人的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應當一視同仁,尊重每一個人。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
《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很多,我最喜歡關羽,最不喜歡劉備。
關羽信義,忠於劉備。即使曹操給了他很多好處,他也只是認了兄弟情,決心回去。他有足夠的勇氣砍了六名將軍,但這一次表明關羽非常好戰,殺死了六名將軍。
我最不喜歡《三國演義》里的劉備。他很狡猾,很虛偽。
劉備沒有談忠誠。桃園結義的時候一直說:他不想同一天出生,只想同一天死去。但是他根本就沒做。
《三國演義》里奸臣忠臣很多,但關羽才是真正的忠臣,我最喜歡他。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0
忠肝義膽興漢室,奈何萬事難如願。
先主最大願望便是興復漢室,卻不幸早早殞命。如今蜀漢難勝魏國,後主劉禪出降鄧艾。可姜伯約一心欲復興漢室,還天下一個太平,只得假降鍾會,欲藉此力滅鄧艾。而鄧艾於鍾會不和,二人敵對。在鍾會被射殺之後,姜伯約便自刎而死,蜀漢江山一去不復。不得不說,姜維真的是英雄,亂世之中不忘初心,扛起應有的責任,哪怕以卵擊石,也要搏一搏,如此不屈不撓之精神,實乃令人敬佩!
江山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悠悠三國,晉統一。
漢室未興,天下未平。那個懷大志,斬賊寇,識賢才,統中原,定天下的朝代,便是晉朝!三國之爭因此停息,草菅人命的世界,鮮血噴涌的歲月,屍體荒野的大地,此刻,恢復了久違的和平與安寧。
為君王者,非掌權為己任,而以天下為重擔。四海腐木煥然,枯草重生,能人志士有才可施,蒼生黎民有福能享,八方諸國皆賀國盛,不敢越地半步……信義駐四方,仁,修天下;德,平萬世!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1
三國演義,演義三國。相信大家都對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有所了解,且都與我一樣對三國中的`英雄人物敬佩不已。不過,其中最受眾人稱贊的當數諸葛亮了。
傳說,諸葛亮會呼風喚雨,還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厲害人物。因此,有很多同學崇拜他,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他那樣的人。我也常常想:假如我是諸葛亮,我會幹些什麼呢?
假如我是諸葛亮,我會幫助劉備處理國事,整治朝綱,並且告訴他一定要勤政愛民,教育好子孫,這樣就不會出現劉禪這樣一代不如一代的情況,也就不會使蜀國的江山落入曹操之手了。
假如我是諸葛亮,我會在有生之年創建自己的「後續人才資源隊」,不讓蜀國從人才濟濟變得人才沒落。
假如我是諸葛亮,我不會一個人單干,我會講究團隊精神,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團隊。
假如歷史上有我這樣的諸葛亮,歷史就改變了。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2
我讀了>這本書,覺得裡面的內容非常精彩。
裡面的的人物有智謀驚人的諸葛亮;英勇無比的張飛;智勇雙全的瑜;奸詐狡猾的曹操;義氣深重的關羽。精彩的故事有赤壁之戰,講述的是孫劉聯合軍,借東風火燒曹軍連環船,那場面是非常激烈呀!還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在八路大軍的親眼目睹下,劉關張三人合戰呂布,一共戰了100回合,八路大軍都嚇呆了!證明這場大戰的確很精彩。魏蜀吳之間還展開了許多場精彩的戰征我就不一一講了。
我覺得這種書籍很適合我們看,希望大家多看看!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3
我把《西遊記》看完後,媽媽就把《三國演義》的書籍、音頻和下載的電視連續劇都給我備齊了。我放學路上在媽媽車上聽喜馬拉雅的音頻,閱讀時間看書籍,周末看電視連續劇,媽媽說看書、聽書和看劇應該結合起來,這樣人物形象深刻,故事情節生動,才會有心靈深處的感動。
《三國演義》里我最喜歡的人物形象是諸葛亮,他聰明睿智、博學多才、羽扇綸巾、氣度不凡。他善於察言觀色、精通天文地理、遊走於梟雄之間,用他的才智幫助劉備爭奪天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調配文臣武將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絕倫的歷史場景。
三個梟雄里,我比較欣賞劉備劉皇叔,他心胸廣闊、善結名士、用忠義之情號召了一大批的英雄俊傑,我覺得做首領,自己的本事是次要的,但性格的豪邁仗義很重要,這樣才能把有志之士集結在自己周圍,善用人才,共謀大事。
後三國時代,司馬懿也是一個英雄人物,我把《三國演義》看完後就可以觀看《軍師聯盟》了。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4
悠悠三國塵落定,東吳孫權終歸冥。大壽將至,終逝去。孫權卒,孫亮繼位,魏之司馬昭伐吳,卻被吳將丁奉一舉擊敗魏國船隊。皇族孫峻欲謀殺諸葛恪,掌握吳國兵權,未知成敗。
一代豪傑司馬懿,身歸大地。卻說司馬懿果真英雄,就連諸葛亮也懼他三分。如今魏主曹睿,昏庸無道,大興土木,百姓苦不堪言,引得公孫淵起兵造反。身卒後,其養子曹芳繼位,權臣曹爽設計撤去司馬懿兵權,被司馬反詐病消疑。期間,姜維趁亂伐魏,卻被郭淮、陳秦用計擊敗。司馬懿病故,其二子司馬師、司馬昭掌魏國大權。
君主昏庸無道,無疑是自取滅亡。古往今來,多少昏君、暴君?無一不引起百姓咒罵,自然也便有了造反之舉。
明君之責,非掌權術而已,而令百物之潤發,萬世之太平,人人之常樂。掌權為樂者,只治得了心病,卻治不了其江山天下。故,君王,非個人而言,是舉國上下之百姓之福澤!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5
今天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書,我非常愛看。到睡覺時還看。
媽媽不讓,曾三次被媽媽警告不睡覺第2天就不讓玩電腦,我被逼無奈,只好略施小計。
第1計:跑到wc看,後被媽媽察覺到,不但被媽媽臭罵一頓,還被轟出去。
第2計:曾2次以到廚房吃飯看。
一直看到半夜3點,不過總算看完了。第2天一副嶄新的黑眼圈誕生了。
我來給大家講講。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趙雲。先說曹操吧,世人都說曹操是奸雄,可我並不這么認為。青梅煮酒時,曹操完全有機會殺了劉備,以除後患。可他並沒有這樣做,這點完全可以顯出曹操的大義。這點是周瑜完全做不到的,他眼裡只有諸葛亮,一直想殺他。後來他發現劉備也不簡單,便想殺劉備,或把他留在江東。可見周瑜氣量是如此狹小。
三國演義是本好看的書,請大家都來看看!
『伍』 《孫子兵法》聽書筆記03-《始計篇》詭計,就是引誘對方犯錯誤
(職場:具體戰術技巧)
關鍵點:一、12條詭道,也就是12條騙術。做事靠實力,靠五事七計,不要靠騙術。
二、趙雲的空城計:主客虛實,得失不對等,所以曹操撤走。知戰之地,知戰之時,則可千里而會戰
三、如何應用:
1.引導對方放錯誤
2.不忘初心,不忘本謀
3.不要貪心,不存僥幸
金句:
1. 俗話說「兵不厭詐」,但是你不能靠學了騙術就上戰場。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樣,打仗靠的是實力,不是靠騙術。
2. 騙術是到了那個時候,靈機一動,可能有那麼一招。可能有,可能沒有,可能有用,可能沒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3. 曹操說:詭道,「常法之外也」
孫子說:「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李世民說,兵法就四個字 「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地去引誘對方犯錯誤。
4. 面對詭計,一是不忘本謀,二是不存僥幸,三是不要貪心
自我總結:「兵者,詭道也。」
不要被這句話誤解,打仗,靠的是實力,是五事七計,是原則,不是奇謀巧計。
曹操說:詭道,「常法之外也」
一、12 條詭道:
孫子講了十二條詭道,也就是十二種騙術。
1. 能而示之不能
本來我能的,但我示弱,假裝我不能。
2. 用而示之不用
我准備用了,我假裝不用來騙你。
例子:白登之圍
婁敬說,正常來講兩國交戰之前,雙方都要耀武揚威來嚇退對方,但是我去匈奴一路所見老弱病殘。這不科學呀,必然有詐,他就是引誘我們去打的。
結果劉邦被困
匈奴的冒頓單於在這里用的就是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士兵、戰馬我都有,但是在大戰之前我先藏起來。
3.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明明我們摸到他鼻子底下了,還放出假情報,讓他以為我們很遠,麻痹他。或者我們離得很遠,卻假裝我們的大軍已經到了,嚇唬他撤退,甚至是詐他投降。
例子:拿破崙就這么俘虜過奧地利的軍隊,他在戰場上突然和一支奧地利軍隊遭遇,他的人少,對方人多。拿破崙擺出主力的架式,直接大大咧咧地就命令他們投降。奧軍就上當了,舉手繳械投降。
4. 利而誘之
就是用利益來引誘他犯錯。
例子:白登之圍里匈奴的冒頓單於和妃子,也是因為利益放過了這個可以打擊劉邦的戰機。
5. 亂而取之
把它攪亂,渾水摸魚,亂中取勝。這跟三十六計聯系起來了,三十六計裡面有渾水摸魚這一計。
6. 實而備之
如果他的兵勢很堅實,那我就要小心地防備。
7. 強而避之
如果他的兵勢很強大,我就要避開他的鋒芒,不要跟他直接交鋒。
8. 怒而撓之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激將法,給他撓撓。
例子:在五丈原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人的衣服,就是激他出戰。但是司馬懿不怕你撓,你撓你的,女人衣服我收下,我就不跟你作戰。
9. 卑而驕之
假裝卑微,讓他驕傲不防備
例子: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夫差生病了拉的屎,勾踐去嘗他的糞便,說通過嘗他的糞便知道他的健康狀況,你想他已經卑微到什麼程度了。
正常來講,一個人卑微到這樣的程度,他肯定有陰謀。但是每個人都有驕傲自大的弱點,夫差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這么卑微,所以他就上了勾踐的當,最後被勾踐滅了。
10. 佚而勞之
就是折騰調動敵人,讓他疲於奔命,不停地來騷擾他,讓他一刻也不得休息。
11. 親而離之
就是使離間計。
例子: 我們在講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也是離間了趙王跟廉頗的關系,這才換上了趙括。
12.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趁他不防備,給他來一個突然襲擊。
小結:我們講「五事七計」的時候,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我們覺得自己能用上。
這十二招學了之後,恐怕你不一定用得上。
俗話說「兵不厭詐」,但是你不能靠學了騙術就上戰場。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樣,打仗靠的是實力,不是靠騙術。
騙術是到了那個時候,靈機一動,可能有那麼一招。可能有,可能沒有,可能有用,可能沒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二、舉例:趙雲的空城計
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趙雲負責防守別屯,趙雲帶了幾十個騎兵出營去察看地形,突然就和曹操大軍遭遇了。趙雲且戰且退,曹操大軍就一路追來。趙雲退回軍營,大開營門,偃旗息鼓。
曹操要判斷現在什麼情況:他幾十個人出來,然後我一路打打停停,他到了軍營裡面,大開其門,偃旗息鼓,好像是一座空營。
現在曹操面臨單選題:
A.趙雲是出營偵察,與我大軍遭遇,掉我掌心裡了,現在我撲上去就可以把他滅了。
B.趙雲可能早就發現我們的大軍了,故意派出小股部隊來引誘我,假裝失敗,一路把我引到他這座空營里來,周圍他早都埋伏好了,我只要一沖上去,他的伏兵盡起,我今天就死在這兒了。
曹操繼續用《孫子兵法》來思考:今天這一仗不是我計劃中的,如果我不碰見他,我根本就不會到這兒來。
兵法里又講,「知戰之地,知戰之時,則可千里而會戰。」簡單地說,選擇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作戰,都是由我來選擇,我定好時間、地點,把他弄到這兒來跟他戰。
今天這情況不是我曹操安排的,沒有他我根本不會到這兒來,那多半就是趙雲安排的
所以說他為主,我為客,他為實,我為虛。
選B ,交卷
曹操的選擇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你不能按結果去看。如果你在那時,還是應該做出曹操的選擇。
因為得失不對等
假定你贏了,你也就滅了一個小趙雲而已;假定你是上了趙雲的當,可能今天就把你曹操本人解決在這兒了,這個得失是不對等的。
打仗不靠假動作,還是靠實力
曹操說:詭道,「常法之外也」
這些詐術都不是主要的,它是在我們正常之外,到時候隨機應變,臨時發生的一些偶然。
孫子說:「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最後一步、臨門一腳就靠這個取勝,但是不能先教給你。因為先教給你,你也沒用,這完全是在最後靈機一動的東西。教你一個空城計,你能有用嗎?
三、總結:如何應用?
1. 詭道是引誘對方犯錯誤。
李世民說,兵法就四個字 「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地去引誘對方犯錯誤。
2. 不忘初心、不忘本謀
你本來是怎麼謀劃的,你別忘了。
3. 不要貪心、不存僥幸
我們不能研究怎麼去騙別人,但是我們得研究怎麼防止被別人騙。
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
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你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