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聽書
喜歡聽新聞的可以下載樂聽頭條app,每天同步更新大量新聞,早晨還有各種優質新聞早報
❷ 有關項羽的歷故事
一、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
項羽和劉邦在中國歷史上,是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制天下, 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歷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二、他們共同特點是敢作敢為,化危機為轉機
他們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夢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評價的大膽行為、過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但為什麼他們的際遇有如天壤之別?
項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強,做事積極......。
劉邦——我行我素,喜歡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出生將門貴族,崛起於秦始皇大秦帝國動盪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咸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他憑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他二十七歲起,就逐步立下驚人的戰功;他用兵別有洞見,敢於行險,善於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強大實力。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一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爭峰數年後,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嘗到一敗塗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一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四起的民怨及諸王叛亂,終於讓長於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曇花一現,功敗垂成。卻出現全盤皆輸的大逆轉...
劉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寬宏大量,寧願鬥智而不鬥力。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涌、詭譎多變的時代里脫穎而出的原因。
三、項羽失敗的原因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2、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四、劉邦取勝的原因:
一、以名人為榜樣,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於心計,善於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請看劉邦。他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名子不為世人知這與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
劉邦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很多優良品,例如,他學到了用籠絡手段壯大力量的方法。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系,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庄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寬容、仁慈、有大膽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
四、為實現大謀,堅忍克己。
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 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准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誰無理想?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誰不渴望自己成功。我們不妨以項羽為鑒,學一學劉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❸ 分享下,你看的第一本小說是什麼吧
在我的印象中,所讀的第一本小說應該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當時還讀小學,記得語文老師在課堂中常提到保爾.柯察金。由於好奇這個保爾是何許人等,所以讀了這本小說。由於年紀還小,也是第一次讀長篇小說,因而總是看到後面忘了前面,人物、情節也理的不太清楚。整本書讀完只留下了一個粗略的印象:主人公保爾是一位頑強有毅力的革命戰士,他熱愛祖國,甘願為祖國的革命事業獻身。 雖然小說的故事情節早已忘記,但是裡面那句眾為人知名言卻深深的印在腦海里: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呢?每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從那時起,這句話就成為了我勉勵自己的人生格言。
❹ 和明朝那些事兒類似的書籍有哪些
1、《那時漢朝》
《那時漢朝》第一部從劉邦出身寫起,到楚漢爭霸結束為止。全景敘述秦朝崩潰及諸侯逐鹿中原的壯闊慘烈的混戰場面。項梁對決章邯,壯志未酬身先死;項羽怒斬宋義,破釜沉舟,在巨鹿上演了一幕壯麗的英雄絕地反擊戰。
劉邦勢如破竹,先入成陽,卻在鴻門宴上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較量。當韓信自漢中暗渡陳倉,打響了楚漢爭霸第一戰,從此劉邦和項羽進行了異常激烈的生死決斗:滎陽,彭城,垓下三場大戰,最後終於以劉邦勝出。
2、《唐史並不如煙》
無論過去多少年代,多少年,透過歷史的塵埃,在不經意間卻會發現,其實唐史並不如煙。拭去歲月的浮塵,英雄豪傑、金戈鐵馬……歷史重新復活!本書主要將隋末(楊廣)至唐末(唐哀帝李祝)的一段歷史,以白話文的形式給讀者展現出來。
作者用幽默的語句把深奧難懂的歷史簡潔而又細致的描繪了出來。把唐史的「煙」驅散,展現出了一個實在的唐朝,給了讀者一個並不難讀懂的唐史。這就是這本書的特點所在。
3、《說晉天下》
兩晉的歷史從來不好寫,但昊天牧雲卻寫了,並且寫得很精彩,他以新歷史的敘事魅力寫活了一個個曾經掌握歷史方向盤的牛人們。
晉朝的創立體現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然而統一隻不過是表面現象,其實質是一個小一統下的大亂世時代。這個時代里也曾有過三分天下的局面,還有史書上最濃墨重彩不可跳脫的那一筆——八王之亂。
4、《隋朝那些花花事兒》
北魏末年,皇室衰微,各地造反勢力洶涌澎湃。地方豪強爾朱榮集團在乎定各地造反勢力中迅速壯大,並培育了以後分裂北魏政權的幾股勢力,賀跋岳弟兄、高歡、獨孤信、宇文泰、李虎、楊忠等風雲人物同台登場。
宣武帝駕崩走人,皇後胡靈荒淫混亂,毒殺親子專權。爾朱榮以清君側為名領軍殺進洛陽,重立傀儡皇帝,實際掌控朝政。歷史翻雲覆雨,在經過精密安排後,傀儡皇帝親手宰殺了一代梟雄爾朱榮,稍稍平靜後的北魏朝廷迎來了最後的毀滅。
5、《唐朝那些事兒》
第一部全面解讀隋唐歷史的通俗讀物,城下路,凄風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頭沙,帶蒹葭,漫漫昔時流水今人家。黃埃赤日長安道,倦客無漿馬無草。隋唐這段歷史,目前著述頗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七分虛三分實的《隋唐演義》。
按好漢排名大概是《隋唐演義》的一大特色:李元霸打敗宇文成都,宇文成都打敗裴元慶,裴元慶又去找後面的人出氣。殺的是昏天黑地,日月無光,雖然結局絕對不會存在懸念,卻也滿足了讀者對於英雄的渴望心情。與演義不同,本文寫的是隋唐正史。
本文的目的也不在於要表達:隋唐歷史到底是什麼。如果僅滿足於這個層次,就跟文言文翻譯沒有兩樣,過於缺乏挑戰性。本文將著重講述隋唐歷史「為什麼」是這樣。以史為鑒,鑒的是「為什麼」,而不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