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看書愛聽書的孩子怎麼辦
1. 孩子自己不喜歡讀書,他喜歡家長讀給他聽,這樣做可以嗎能起到讀書的效果嗎
當然了啊,莫言曾經說過「聽是我童年閱讀的全部」,你說的不喜歡讀書准確的來說是不喜歡自主閱讀,要具體看孩子幾歲了,先從聽開始閱讀,孩子喜歡上了書裡面的內容,自然就會很容易過渡到自己閱讀了,而且聽書還有很多優點呢。
2. 02.18 孩子在閱讀中只聽書不讀書怎麼辦
最近發現很多家長來咨詢,孩子從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的關鍵時刻,總停留在聽的階段,遲遲跨不過去!讓家長很是焦慮……
確實,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這個問題特別典型。一個原因是聽很容易,因為聽是被動吸收,不需要動腦筋,聽起來很輕松很愉快,孩子肯定樂意。另一個原因是家長在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的時候,養成了孩子聽的習慣,較少給孩子參與到閱讀中的機會。
所以,雖然孩子的閱讀階段應該來到了自主閱讀的階段,但他的身心狀態和能力均沒有達到自主閱讀的水平。 閱讀還停留在娛樂化階段,不願向更深層閱讀邁進。
國內的一位閱讀專家童喜喜在《喜閱讀出好孩子》一書中提及了閱讀三階段的理論。她提出,第一階段就是用一切可能的有趣的辦法培養孩子興趣。那「聽讀」的娛樂化恰好是這個階段的好辦法之一。而第二階段重在提高數量,讓孩子慢慢養成習慣。到了第三階段,就需要提高閱讀質量,讓孩子訓練思維。
這個第三階段,就是我們閱讀思維力系統修煉營針對的階段,一般是在小學1-3年級左右,我把它稱為「學會閱讀的關鍵時期」。
3年級則是孩子們小學階段的一個分水嶺,而分水嶺的核心其實在於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的水平。三年級現象產生的原因也在於此。一二年級學習內容相對簡單,學習成績是有欺騙性的。家長們大可不必糾結於1、2分,重點還是要狠抓學習習慣和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
如果孩子到3年級還沒有培養出自主閱讀的能力,那麼直接會影響各科學業的理解吸收、影響後面需要完成的閱讀量和質。隨著後面學業壓力越來越大、閱讀時間被壓縮,閱讀黃金期一去不復返,再來培養閱讀能力就相對困難很多。學校要求閱讀的文學名著可能他就根本讀不懂、沒興趣讀,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只聽不看不讀上,固守在閱讀舒適區里,本質上,孩子根本沒有閱讀能力,也不願意通過手、眼、腦協調的方式來主動思考。他的思維水平就停留在初級階段,得不到提升!
孩子從聽讀到自主閱讀不是一個忽然發生的改變,而是一個時間相對漫長的過程。那麼,要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也是需要幾個因素綜合起作用。
1、家長既是陪伴者又是引導者
家長需要篤定、堅定目標,有耐心地引導孩子參與進「讀」的過程中來,前期最好大聲讀、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讀完能有適當的討論交流。
家長自己一方面不能立即放手,適當陪伴;同時也要逐步放手,相信孩子、鼓勵孩子,給他以支持和陪伴,把他推向前。
2、根據孩子閱讀基礎選書,逐級突破
孩子在從聽到讀的過程中,選對書特別關鍵。想像一下,本來就有畏難情緒的孩子,主動讀書就很困難,這時你告訴他:孩子你已經上小學了,要自己讀書了,這些書都是經典好書,你去讀吧,讀完了再寫個讀後感……
孩子會是什麼感受?內心一定是我不讀、我不會讀、我沒時間讀……
選書是個技術活!選的書既要讓孩子感興趣又真正對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有幫助,首先要符合孩子的認知理解水平,體裁題材要豐富,書的版本質量保證優質,難度由低到高層層遞進,持續激發閱讀興趣。
3、引導孩子掌握閱讀方法,深度閱讀
在孩子剛剛開始自己閱讀圖畫書或橋梁書的時候,其自主閱讀能力其實仍然是處於萌芽期的。很多人如果在這個時期停止了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放手讓孩子自己讀,而不再關注孩子讀得怎麼樣,結果很有可能孩子讀完即忘,沒有讀進去。長大後也就只會欣賞一些輕閱讀的快餐類讀物,無法做到深度閱讀。 所以,培養自主閱讀能力必須引導孩子深度閱讀,提升思維能力。
自主閱讀能力≠自己會認字、讀書
自主閱讀能力=愛讀、會讀、讀得懂、讀得深、會運用!
4、營造深度閱讀、交流互動的氛圍
在孩子走上自主閱讀的道路上,特別需要家長、老師和同伴之間的互動交流。作為孩子來說,他很少自己主動思考,深度思考,他也不知道從哪裡去思考,如何欣賞一本書。這些都需要老師、家長去引導。
讀不懂時有人拉一把、不想讀時有人激勵一下、想表達時有人傾聽反饋、獲得進步時有人慶祝……這些體驗都會化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內在力量,成為一生的財富!孩子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也就能自動自發愛上閱讀、享受閱讀並且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從而因為閱讀受益一生,增進人生幸福感!
3. 孩子愛聽故事不愛看書怎麼辦
我覺得這位媽媽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上有兩個誤區:
1.誤認為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就是和孩子共同讀繪本
這么媽媽自己說重視孩子的閱讀,以前堅持每天給孩子讀繪本,但是由於自己偷懶沒有繼續下去,換成了給孩子聽書,結果孩子對手機將故事上癮了,卻不愛看紙質繪本故事書。其實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繪本適合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但不能讓「共讀」成為孩子認為的閱讀「固定模式」,讓孩子錯誤地認為讀書就是要和爸爸媽媽一起讀,自己不能讀。要知道注重親子共讀的家庭堅持共讀的時間越長,越不利於孩子自己讀書。孩子5歲多不喜歡看書,但是特別喜歡聽手機里的兒童故事怎麼辦? 第2張
家長可以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書買,挑自己喜歡的書看,隨便看,正著看、倒著看、從前往後或是從後往前看都可以,只要讓孩子自己看,自己去體會書上的圖文,會慢慢喜歡上看書給他的感覺。也不要強迫孩子每天必須看多長時間,簡單的,隨意的,看幾分鍾也好,看一天也好,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書的感覺,體會看書給他的樂趣。
2.誤認為「聽書」也是培養孩子閱讀
其實聽書和看書真的不是一回事,當然對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影響也不一樣。聽書只是鍛煉孩子的聽力,可能孩子會喜歡聽書帶給自己的想像,但是卻刺激不了眼睛,激發不了視力對大腦的影響。看書卻是通過視覺捕捉到有效信息反應給大腦,大腦進行再加工的過程。書上的圖文都能給孩子不同的感覺。看書還會激發孩子的思考過程,聽說的過程可能就會觸發的思考過程短。尤其是聽書並不能讓孩子對文字圖畫感興趣。看書卻可以。孩子5歲多不喜歡看書,但是特別喜歡聽手機里的兒童故事怎麼辦? 第3張
所以聽書不能取代看書,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還是要看紙質書。而且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講書」,把自己對書里內容的理解強加給孩子。就讓孩子自己看,除非是他不懂的地方來問你,你再給他做有針對性的知識解答。如果孩子小,看不懂文字,家長也只要原原本本地把書上的文字念出來即可。家長對書上內容過多的引申和講述,反而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適當減少聽書的時間,給孩子買書看書的選擇權和自由權
現在孩子比較喜歡聽書,尤其是睡覺前非要聽一兩個小時。家長要和孩子商量好聽故事的時間,時間一到馬上結束。然後要帶孩子多去書店看看,讓他自己挑選自己喜歡的書,家長不要干涉。然後在孩子看書的時候也不要強迫或干預,就讓他自己看。不要給孩子定任務,也不要求孩子看完必須復述出來或是談感想。就是要讓孩子單純的體會讀書的快樂,慢慢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孩子5歲多不喜歡看書,但是特別喜歡聽手機里的兒童故事怎麼辦? 第4張
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說今天看了幾本書明天語文成績從60分就能提高到80分。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慢過程,家長急不得。只要孩子喜歡上閱讀,讀書帶給他的改變會在以後的日子裡逐步顯現。
4. 親子閱讀中,孩子只愛聽故事不愛自己讀書,應該怎麼辦
應該好好的教導一下孩子,自己應該讓孩子養成一個這樣的習慣,在平時的時候應該強迫孩子去讀一些書籍,不要讓孩子去聽書,應該給孩子講一下道理,讓他明白這樣的行為是多麼錯誤的。
5. 孩子只喜歡聽書,不喜歡讀書,怎麼解決
孩子喜歡聽你讀,說明孩子對書中的故事很感興趣,初步嘗稿沒源到了書中故事的趣味。這已經邁出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步,是很好的開始哦:)
至於孩子不喜歡讀書,其原因,需要你細細地去觀察、了解孩子到底為什麼不讀書。
我記得自家老小兩歲時,見到書就煩,要是我們說明白了是給他讀,他就煩得搶過去扔,簡直氣死人。連對他一直很有耐心的奶奶也無奈地對我說:「這孩子壓根不喜歡讀書!」我聽了,心裡立即慚愧得要緊。
其實,我一直都知道,老小從斷奶開始,我對老小的關注就開始不斷減少,時間和精力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工作上來了,只顧著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多賺點兒錢。所以,對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根本就沒有。
這樣一來,老小跟老大的對比就變得強烈起來。
老大到幼兒園大班就經常自己拿著帶圖的書看,不需要我們每個字跟她讀,而且每天晚上必須聽我們讀完一定量的故事才肯睡覺。閱讀的興趣非常濃烈,於是語言表達也很好,識字量也大。
正因如此,識字多了,孩子就更願意自由地讀。
所以,我認為,題主家的孩子自己讀就發愁是個非常正常的表現,說明孩子還需要大人陪讀一段時間,請您不要急著丟開書本,讓孩子自己讀。
一是,孩子天生喜歡聽媽媽/爸爸的聲音,更何況孩子是聽你讀書聽慣了,應該是很喜歡你讀書,很享受這樣一種親子的氛圍。 這樣很好啊,請題主珍惜這段親子閱讀的時光啊,不要因為耽誤你一些時間覺得煩躁。
二是,孩子可能真的對自己讀沒有信心, 畢竟文字還是很復雜的,比較抽象,對孩子來說,即便有一字不認識,就會有點沮喪,影響閱讀的樂趣。所以孩子更喜歡輕松愉快的聽讀故事。
三是,孩子喜歡被愛包圍的感覺,一個人讀書,沒有陪伴的溫暖。
如果,您實在是想加速孩子自主閱讀的步伐,有以下幾個小方法可以試試:
一,帶孩子時,刻意利用生活場景,教孩子識字。比如,你們去商店購物,看到店名就念出來,讓孩子也跟著說說或看看,久而久之,孩子識字會增察吵多。
二,給孩子讀書時,你發現孩子喜歡哪一段,可以多重復地讀,然後和孩子一人一句或者一人一段交錯著讀,這樣也可以讓孩子逐漸習慣自己讀。
總而言之,希望題主看了後,能夠平和一下心境,堅持為孩子讀書,讓孩子逐漸過渡。
《朗讀手冊》里有幾句詩:
你或許擁有無限財富,
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史斯蘭克·吉利蘭
送給你,咱們共勉!
我家老小,現在已經在我們家人的刻意培養下,愛上閱讀了,一有空就拿著喜歡的書看。
而老大,直到現在,還是喜歡聽我給她讀故事,只是不再依賴我讀書了:)!
所以,請題主相信:有一天,孩子會自己讀書,不需要你陪讀的。
建議你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閱讀,先是找一些角色少的,你和孩子先分好角色,比如旁白誰來讀,這個角色誰來讀,那個角色誰來讀。象有些孩子的課本鍵態里如果沒有角色的,就每個人讀一個自然段。有些孩子不願意讀,要嘛就是書里的字他認識的少,怕讀不出來害羞型的,要嘛就是孩子就是懶,有時候我們父母做的太多了,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惰的毛病。
我的女兒剛開始不願意讀就是因為她基礎不好,好多字都不認識,又不敢問我就乾脆不讀了。後來我用了這個方法,有時候孩子遇到不認識的字我會及時發現告訴她怎麼讀,記住直接告訴她怎麼讀就行,之前她有不認識的字我會啟發她,或者讓她自己查字典,她漸漸就會煩。所以,後來我倆一起讀的時候我都會直接告訴她怎麼讀,下次再遇到一樣的字她還是不會讀,那就再告訴她一遍,這樣一遍一遍地告訴她,只要我們沒有不耐煩,孩子就不會失去耐心,就會很開心地和我們一起讀的,這樣循序漸進式的,慢慢地你可以放開手讓孩子自己讀了。
現在,不忙了,她會主動拿起一本書,說:「媽媽,我讀書給你聽吧。」我會很享受地躺在沙發上聽她讀。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種方法,不過,可以試一試,萬一有用呢。
6. 如何解決不喜歡「看書」只喜歡「聽書」的問題
第一,適用書籍不同。任何類型的書都適合看,但是聽書只在某些類型有超過看書的優勢。相對而言,有幾類書更適合聽。一是有「韻味」,帶著某種情懷,適合慢慢體會的,比如唐詩宋詞,散文,以及某些小說。我不知道這些小說該怎麼總結,我能想到的代表就是《追風箏的人》。眼睛不足以品味這些書頁之間彌漫的香氣,閉上眼睛聽書,讓大腦沉浸在書的情境里更能體會。二是有趣而又要動點腦子的。比如《比如明朝那些事兒》,有趣是保證不會睡著,動點腦子是防止太簡單聽的不耐煩。時不時冒出一句看書可能忽略掉的妙語,還有種種小懸念勾引你往下聽。三是情結類小說。小說要好,讀的更要好。兩者缺一不可。我曾聽過《六指琴魔》,一邊聽一邊腦子里吐槽,這情節,這語氣……簡直像我和說書的一起演相聲。第二,耗時聽書耗時是看書的幾十倍或者。謹慎選擇書籍。第三,適用場合韻味書籍最好安靜的時候聽,二三類隨時聽,比如坐地鐵等公交等零碎時間。放手機里比帶本書省勁。反正你坐地鐵也看不進去C++程序設計。
7. 親子閱讀中,孩子只愛聽故事不愛自己讀書怎麼辦
可以通過先讓孩子看連環畫,漫畫之類的,讓他習慣閱讀,而後再逐漸轉入由文字帶圖畫的,最後再轉入文字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