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沉香的小說全文閱讀答案
① 沉香木 林清玄 閱讀答案
19、文章第②段提到海南的花梨木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20、解釋下面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我們不可能脫世,但可以脫俗。
2、人當身是浮木,心有沉香。
21、為什麼說「蘇東坡身上,便有了沉香的涵蘊,海南的沉香也沾有了蘇東坡的氣質」?請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
22、沉香木現象對你有何啟示?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② 沉香by典心)免費小說在線觀看
鏈接:
《沉香》的作者是典心)。關靖,南國最邪惡的男人,他俊美魔魅、殘忍無情,雙手染滿世人的鮮血,妄言寧可他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他。
③ 張愛玲 沉香裊娜的人生 語文閱讀題答案
張愛玲——沉香裊娜的人生(外二)
顏 東
20世紀四十年代的一個陽光午後,一位端莊沉靜的民國女子敲響了鴛鴦蝴蝶派大師周瘦鵑的家門,她遞過去的手稿名叫《沉香屑,第一爐香》。也就是這一篇韻味獨特的小說,由此點亮了一顆照耀文壇的星星。
張愛玲是一個形容詞。她的貴族血液里流淌的是謎一樣的故事。張愛玲是天才,深得《紅樓夢》真傳的《金鎖記》被以苛刻聞名的傅雷認為是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獲。雖然她從未出現在文學史十二釵的正冊,一向特立獨行的張愛玲倒是從不介意這樣的排名,她惟一在意的只是讀者的胃口。早年負心愛人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幾個月來一直在上海書市高居榜首,可見上海人對張愛玲的偏愛,愛屋及烏愛上了與張愛玲有關的一切,她愛過的,怨過的,以及四十年代飄浮在上海天空奢華而頹靡的空氣。
因為推崇,所以有人摹仿。然而張愛玲的文章不可學,沒有經過鍾鳴鼎食,未落大家余暉氤氳浸染的人,寫不出那樣精緻的頹廢。那些下午的章回小說,線裝書的陳香,彌漫在她的眉梢眼角,綺麗成她的冷艷之筆,行走出一道通幽的迴廊,每一道雕欄都刻著一段傳奇,每一個角落都埋藏著一個故事,然後像流言一樣蔓延開來,無可救葯。因為那凄幽的美麗韻味悠長,所以有了幾多看破紅塵的追隨。然而張愛玲敏感而早熟的心靈,過早地感受到了親情的淡漠、愛情的破碎、家族的算計、世俗的可諷,幼小的心靈早早地感受到徹骨的蒼涼。蒼涼,胡琴的調子,不是低低地怨訴,而是冷靜地表白,更見慘傷。讀來沒有淚,但覺無邊無際的悲涼漫過來,人生原來如此無常。
張愛玲其文不可學,其人卻可鑒。當看過了人生舞台的繁華蒼涼後,她再沒有興趣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給人看,在人性的高處看滾滾紅塵。她穿著大團花、滾鑲邊的晚清長袍,微笑著揚起下巴,細細地賞玩人生,「演員的賣力,換來的是四座空空如也,而觀者永遠從容不迫」。也許在上海四十年代靜安寺路那幢公寓的6樓里,她曾默默地對自己說。樓下,有電車嘀鈴鈴地開過,電車上的人在封鎖中構思愛情,永遠地目光迷離。
既然是一個看客,那就盡情地享受生命的絢爛吧,哪管別人怎麼說。賣文為生,文字成了她手中把玩的珠玉,閃爍著變幻的光澤,擲地聲聲,也是一道凄哀婉轉的音樂。那就盡情地享受一次欲仙欲死的愛情吧,「她見了他,頭變得低低的,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開出花來」。沒有婚紗,只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如果再痴情也無法挽留,那就放下,仍然要把握住當下,當下的紅塵里有自己對文字的眷戀,還有與姑姑相依為命的天長地久。
張愛玲不同於三毛,親手扼斷了自己的韶華,將美好的生命血淋淋地撕給人看。她認認真真地完成了自己,直到大限來臨。若說她是悲劇人物,那就有一絲同情意味,而她不需要同情,不屑於同情。她是把借來的人生當成了章回小說,工工整整認認真真地擬了回目,而後冷靜地訴說,撩撥著看官們生生不息的慾望。於是,有了被黃金鎖住一生的七巧,老後只能將玉鐲滑到乾枯腋下的七巧,怎樣用這只手臂劈死了幾個人,沒死的人也送了半條命;有了明日黃花的曼璐,在妹妹曼楨貞潔和愛情的祭台上建立起一個飄搖的歸宿;有了在萎瑣男人世界裡長大的聶傳慶,向更弱小者施以報復的快感;有了川嫦這個稀有而美麗的女子,在病中凄凄地看著親人和戀人一個個遠去;有了白流蘇和范柳原那似情還欲的游移愛情,而愛情的成本竟是一場戰爭的爆發和一個顛覆的城市。
人性真實而殘酷地暴露,張愛玲的平靜如此鋒利,讓人曾一度懷疑,張愛玲是前世之石,還是冷月無聲。然而,愛坐電車、嗜衣如命、愛吃軟而爛的食物、愛和好友炎嬰逛街的張愛玲那些瑣碎的樂趣,在她的筆下又絢爛開來。是的,她曾來過,帶著溫度。
當絲絲情愫欲理還亂時,不經意想起張愛玲的閑看花落神閑氣定;當無盡的寂寞惘惘襲來時,想起她在大洋彼岸長達十年與世隔絕的紅樓夢魘,心中有一個世界,哪管外面四季輪回。也許,人生只求這樣恣意地生長一次,縱情地開放,從容地告別。
辜鴻銘和他的中國精神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辜鴻銘是—位奇特人物。他早年在許多西方國家游歷,西方文化濫熟於胸,後來卻以全盤否定西方文化、極力維護中國傳統綱常著名。民國都十年了,他還留著辮子,穿著中式大褂在北大授課,這就使他的「遺老」身份愈加突出了。
以這樣一位頗有前朝遺老之氣的人,寫作《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就不奇怪了。此書寫於1915年,其時歐戰正酣。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西方社會的一切社會矛盾暴露無遺。正如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中所指出的:連西方人也開始自己批評起自己的文明來。這種情勢自然給辜鴻銘帶來極大靈感,因此他寫作此書之用心,就是要用中國的東方文明來「拯救」西方文明。讀《中國人的精神》,我們發現處處是以中西比較的方式來揭露西方文化的「老底」。如說:「我可以指出,美國人發現要想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是困難的。因為美國人一般說來,他們博大,純朴,但不深沉。英國人也無法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因為英國人一般說來深沉、純朴,卻不博大。德國人也不能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因為德國人特別是受過教育的德國人,一般說來深沉、博大,卻不純朴……美國人如果研究中國文明,將變得深沉起來;英國人將變得博大起來;德國人將變得純朴起來。」看來,中西比較只是謎面,澆作者心中塊壘才是謎底。作者心中的「塊壘」是什麼?這就是民國以來國人競相趨新與追求「西化」之風。作者看不慣,故將滿腔對世風的氣憤激揚於文字。
由於有這種意識形態作祟,所以作者千方百計要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因此,許多傳統社會的陋習被作者極力渲染與頌揚。比如納妾,作者說,「納妾並不是像通常人們所想像的那樣是一個不道德的風俗」,「納妾的中國官人或許是自私的,但他至少提供了住房,並承擔了他所擁有的婦人維持生計的責任。而這倒比那些摩托裝備的歐洲人,從馬路上撿回一個無依無靠的婦人,供其消遣一夜之後,次日凌晨又將其重新拋棄在馬路上,要更少自私和不道德成分」。關於中國傳統道德對於女性生活的束縛,作者的描寫也極其正面:「按照中國人的正統現念,上戲台和大庭廣眾面前唱歌,乃至到基督教青年會的大廳里去搔首弄唱,都是下流的、極不合適的事情。就其積極方面而言,正是這種幽閑、這種與世隔絕的幽靜之愛、這種對花花世界誘惑的敏感抵制、這種中國女性理想中的靦腆羞澀,賦予了真正的中國女人那種世界上其他民族婦女所不具備的——一種芳香,一種比紫蘭香、比無法形容的蘭花香還要淳濃、還要清新愜意的芳香。」總之在作者眼裡,舉凡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切落後乃至於愚昧的東西都不僅具有正面的價值,而且散發出詩意的光輝。難怪五四時期辜鴻銘不僅遭到新思潮人物的猛烈抨擊,而且也被社會與時代所唾棄。
然而奇怪的是,恰恰是這樣一位大肆鼓吹中國傳統文明、極力詆毀西方現代文明的人,在西方世界中竟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與成功。不少西方文化名流都引述他的話並予以極高評價。而西方社會的一般大眾有不少因慕這位先知的大名而欲一睹其顏容,以至於有人寫道:假如你到了中國,可以不去參觀故宮,但不能不去見辜鴻銘。辜鴻銘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中國為什麼備受冷落,而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名聲卻如此之大?這與他心目中的中國傳統文明在當年中西方人眼中的巨大反差有關。辜鴻銘眼裡的「中國人的精神」在處於五四啟蒙精神感召下的國人來說當然是糟粕,但西方正處於慘烈的戰爭地獄中,發現辜鴻銘所解讀的中國文明正是解救他們脫離苦海的良方,況且他對西方文明的猛烈掃盪與顛覆,其氣勢之雄健有如尼采,這就難怪他的文字要在正浸潤於虛無主義浪潮中的西方社會大眾中風靡了。
讀書人的毛病
「悔不十年讀書」是清代一位藏書家的藏書印語,據說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書店的店堂里就張掛著這幾個字。其實,字是什麼?書又是什麼?細細想來,在其中浸淫越久,越是難以回答這樣的問題。
從字面上看,似乎應該是先有字、有書,然後才有了書蟲、書痴。但韓愈早就說過,「雲從龍」,字和書亦然,從人。我想應該是先有那麼一群人有了對記憶與生命的痴和悟,才催生出這物化的東西。然而,就像其他一切有靈性的事物一樣,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有了靈魂,有了生命,有了捲入和拋棄的力量,就由不得人做主,反倒主宰了多少讀書人的命運,顛覆了多少讀書人的夢想。有人因之扶搖青雲,有人因之海底沉沙,或者將其一生化作幾顆滄海珠淚,或者幾經歷練竟然暖玉生煙……你問他字是什麼?書又是什麼?他只能回答:是我的命。縱然與書纏綿一世,到垂垂老矣仍然抱憾「悔不十年讀書」。情到至真方知悔,一個「悔」字,飽蘸著多少痴男痴女對書的眷戀,對某種命運的執著。
與悔與堅持相對的是超然。這讓我想起一位曠達的老者,他曾經對我們說:有的東西就好比是一塊敲門磚,門敲開了,那塊磚就該扔掉。因為人只有兩只手,抓住不放你就不會有新的收獲。這已經是10多年前的事了,老人是無心之論,我卻不知為什麼對此一直記憶猶新。其實他正是我們的頭兒,一直和文字打交道,快要退休了,而我當時才上班沒幾年。老頭兒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得乾巴瘦小,臉上布滿核桃殼一樣的皺紋,卻愛笑,一笑那些皺紋就舒展開來,像風吹開了沉重的衣褶。老頭兒多病卻充滿活力,在新年的聯歡會上我和他跳舞,他的步履輕快極了,讓我這個年輕人自嘆竟不如一位老者更懂得生活的樂趣。我對他其實所知甚少,但我想他肯定是扔掉了不止一塊敲門磚或者其他的什麼,甚至連生命正常需要的脂肪,雖然他病泱泱的卻還很有活力,這么些年了,時不時還能聽到他的一些消息,忽東忽西的,讓人為他高興。
老人在扔掉一些東西的同時應該是抓住了一點什麼,是什麼呢,我不知道。可我知道在我要抓住的有限的一兩樣東西中應該有書。我也曾經反思過父母給我的這種教育,沒有對體育的熱情,沒有「秀」文藝的才能,只是一味的書、書,還是書。就像小孩子被逼著學鋼琴什麼的,雖然哭過反抗過,可漸漸習慣成了自然,他在琴聲中找到了自我,學會了在琴聲中尋覓、表達和思索,鋼琴成了他的血脈甚至靈魂。我對於書倒是從小就喜愛,但除了書也鍾情過別的,不幸都被家裡一一「修剪」掉了,只剩下在書里呼吸。前不久家裡來了個為我修理電腦的小夥子,正在上大學。看到我家環壁皆書,他研究了半天,問我是做什麼的,因為他看我那些藏書名類雜駁,實在猜不出有什麼職業需要讀那麼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告訴他這些書與工作無關。他又問我這些書都讀完了嗎?如果不讀或終究沒有機會去讀,買它們來做什麼呢?再說,他指著一本《中國古代衣食住行》說:讀這樣的書有什麼用呢?
我一時語塞。是啊,有什麼用呢?的確好像沒什麼實際的作用。想了想,於是問他抽不抽煙,他點點頭說抽。我說其實買書讀書就像你抽煙一樣自然,有事沒事翻一翻書,就像你隨便點燃一支煙。如果時間長了不碰,好像還有癮。抽煙有什麼用呢?沒什麼用,可能還有害,讀書也是一樣,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書買來是因為喜愛,總以為是有時間讀的,即使不讀,放在那裡,有時摸一摸聞一聞,也很舒服。
曾經和一位愛讀書也善讀書的朋友交流,他說他的讀書方法是一般有了一個方向後先讀這方面的歷史,再讀代表人物的傳記或代表著作,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新的點後再做深入研究。這人博聞強記,其學識以及讀書的章法都極讓我佩服。反觀我的讀書就很可笑,純粹跟著興趣跑。比如前一陣子再讀《紅樓夢》,讀著不過癮,於是找來各種能找到的《脂胭齋重評石頭記》,互相對照著讀,猜,想。漸漸地,那個藏在字里行間的曹雪芹在我眼前忽隱忽現,斯是何等樣人?竟是何種情懷?於是,胡適、俞平伯、周汝昌、馮其庸、蔡義江……讀著這些紅學家們關於曹雪芹的文字,便覺得那個人活了,只見他忽而與敦誠解刀質酒,忽而在黃葉村歌哭無端,真是眾里尋他千網路,尋來尋去,尋出二月河的「康、雍、乾」,和高陽的厚厚一撂「紅樓系列」,愛屋及烏,「包衣」、「牛錄」、「八旗」,從探尋曹雪芹的身世開始,不知不覺地對清史發生了興趣,先是和曹雪芹關系密切的康乾盛世,後來追根溯源讀到《明亡清興六十年》,及至省悟到清朝對於國人的最大傷害是「奴才意識」的灌輸與強化,於是重新發現了魯迅的價值,找出人民文學版1981年16卷本的《魯迅全集》,書頁已經發黃,讀到魯迅不動聲色地刻畫魯鎮的勞動人民在噓寒問暖中把玩祥林嫂的痛苦時,忽然心有所感,在庸常的生活中讀出了真實的可怕,想想人的心靈或許還是要有所寄託的,於是又翻出了梁啟超的《說佛》……總之,讀來讀去,竟不知哪裡是起點哪裡是終點了。
我讀書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而且讀完後很快就忘了。翻到一本舊書,看到當年自己在空白處的稚嫩的筆記,竟如偶遇一位似曾相識的新人。由於缺乏「備戰備荒」的意識,所以在別人高談闊論的時候往往插不上話,有時明明不太贊成對方的觀點,也不能夠像樣地引經據典地加以反駁,頗讓人沮喪。這讓我想起一次和好友去洗澡,高興時哼起一小段連我自己都感到陌生的旋律。他覺得不錯,問我哼唱的是什麼,我說是鋼琴曲。又問是誰的,我停下來想了想說:莫扎特,或者肖邦,如果都不對,那就是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