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懶人聽書
A. 魯迅的故事(50字)
1、煙罐驅貓
魯迅晚年來到上海專事寫作,50多歲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靜更深魯迅在寫作,外面的貓不停地叫,屢屢打斷他寫作的思路,魯迅隨即拿起手邊的五十支裝鐵皮的香煙罐,對著可惡的貓一一發射。
2、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之後最後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臟了就留意翼翼地弄乾凈。
他自我還准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後,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我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4、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
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立刻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5、戲弄特務
有一次,魯迅在上海的街頭蹓躂,身後總跟著一小特務盯梢。當然這對魯迅來說是常有的事。魯迅故意將他當成乞丐,坦然地轉過身去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
B. 一生俯首拜陽明
文/Eva77
最早看到關於王陽明的事跡,是在初中看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中得到的。
說楊過「坐了約莫半個更次,突然間眼前似見一片光明,四肢百骸,處處是氣,口中不自禁發出一片呼聲,這聲音猶如龍吟大澤,虎嘯深谷,遠遠傳送出去」。然後此段文中後部分提到幾句話「後來明朝之時,大儒王陽明夜半在兵營練氣,突然縱聲長嘯,一軍皆驚,這是史有明文之事」。所說「史有明文」一句,言之鑿鑿,但是金庸先生所提及的「文」在何處,就先不去考證了。附會之言敷衍開來,不過是為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而已,所謂:虛虛實實,亦真亦幻,方才讓人著迷些。這是第一次對大儒王陽明有印象的來源與所在。
其後,人在旅途,陸續讀到了有關他的故事。如看曾國藩家書中,初見「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之句驚為天語,後來知道這是王陽明的原著成句。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在參加慶功宴的過程中,面對眾人的盛譽默不作聲。這位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剛剛率領裝備處於劣勢的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他只是把自己隨身佩戴的腰牌展示給眾人,那上面只寫了一句話「一生俯首拜陽明」。
每一個時代,每個國家在緊要關頭都一定會有可堪大任之人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拋開民族的觀念不說,只是就事理而言,能讓傑出的人都信服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而王陽明正是這樣的人!
一、王陽明其人
王陽明,真實名字是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的漢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所以又稱他為王陽明。他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他不但精通儒釋道三家,而且進一步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世謂「心學」,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代大儒,而且還能統軍征戰,而且只打勝仗。關於他平定江西盜匪叛亂,35天平定南昌寧王朱宸濠之亂,平定思恩與田州的土酋盧蘇與王受造反的事兒別書早有細述,不贅述。平定寧王之亂後,他被將士稱為「大明軍神」。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本人最後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總督兩廣兼巡撫。後來被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二十四史的《明史》部專門有《明史.王守仁傳》。嘉靖皇帝在位時能有這樣的大人物輔佐,真是也算延續了明朝的脈絡。
後世好多人評價他時,說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而成為『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王陽明57歲駕鶴西去後,後世對他的評論如江海滔滔,一直到今。《明史》曾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他的同鄉、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稱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清初學者魏禧說:「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清代著名學者王士慎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日本學者高瀨武次郎在《日本之陽明學》中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近代大學者錢穆更是把王陽明的著述《傳習錄》稱為七本「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二、岡田武彥其人
近500年來,對王陽明著述的解讀、闡釋和延伸在國內就沒有間斷過。寶山已在,用什麼樣的角度和觀點來解讀他,都不為過,也可謂百家爭鳴。但是近現代中,在深刻研討王陽明著作的人群中,岡田武彥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個人。他在2004年就已經過世了。可是我曾經說過:文心永恆,只要人類依然存在,那偉大的靈魂總能穿越時空,與後來的人對話。我看一個作者的作品,總會先去試著了解他的身世。因為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絕對不是突如其來的,他一定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了解了身世,也就會更加明白或了解其著作的很多內涵。
岡田武彥(1908—2004)是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當代著名儒學家,被儒學大師杜維明贊為「儒學祭酒」。他1934年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58年任九州大學教養部教授,196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66年應聘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榮退後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並獲「中華學術院榮譽哲士」稱號。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東方學會名譽會員、評議員等重要學術職務。主要論著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江戶時期的儒學》、《中國思想的理想與現實》、《宋明哲學的本質》等。此外還有《坐禪與靜坐》、《楠本端山》、《中國與中國人》等十餘種著作和《王陽明文集》、《劉念台文集》等編譯作品,並與人合作主編了《朱子學大系》、《陽明學大系》、《近代漢籍叢刊》、《王陽明全集》(譯注本)等叢書和多卷本文集。
如果接觸日本文史哲方面多些的話,就會知道他的授業恩師楠本正繼也是近現代日本哲學界的殿堂級人物。而楠本正繼的祖父楠本端山更是日本幕末維新時期新朱子學派的代表人物,端山與其弟楠本碩水俱稱名於世,時有「西海二程」之說。兄弟兩人聯手創立了日本著名的楠門學派。可以說岡田武彥是楠門學派衣缽的傳承者。
近現代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崛起於東亞,實事求是的講,它對中國文史哲各方面的研究力度與深度甚至遠遠超過了中國自身。來看看岡田武彥所做的一些事情:為了研究陽明心學,岡田武彥曾親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行程兩萬余里。又親自捐款並大力募款,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和紀念碑亭,以及陽明故居的瑞雲樓等,為國內重新重視、重新認識王陽明付出了巨大心血。還是如前所言,拋開民族論的觀點,單就從學術研究而言,一個人一生如果不是有發自內心的真正熱愛和痴情,又怎麼會付出這么大的精力、物力和時間去堅持做一件事呢?
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其書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岡田武彥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按照這本書作者自序中的提及,完成時間應該是在1957年前後,是他在日本九州大學獲得文學博士時的畢業論文,全文大概有45萬字。主要是「以宋、元、明時期的思想文化為背景,特別是儒學發展史為背景,在簡述宋明思想文化發展的脈絡和特點的基礎上,系統深刻地論述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原因及其內容、特點、社會影響、歷史作用,細致論述了陽明心學的分化、演變和明代中後期王門各派各家的離合同異、學術宗旨,並以陽明學、陽明後學與朱、陸之學,特別是明末其他儒學流派做了具體而微的對比」,為讀者深入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有很好的幫助。在這本書1987年正式發行中文版前,岡田武彥作了一篇序,詳細論述了該書的誕生過程。在序言中,他提出學術研究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內在性研究。他說:「所謂『內在性研究』,就是在研究一個人的哲學思想時,把他的體驗移入自身,然後設身處地地加以體驗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在科學的實證中去弄清楚他的哲學思想」。他把西方舶來的科學的實證研究稱為表象研究,相對於這種實證,他自己更傾向於「關心和重視內在性的研究」。為何提及這段?因為在《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這本書中,他將這種研究方式發揮到了極致。正和王陽明本身所提出「極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觀點有很多契合之處。這是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時刻加以關注和印證的。
這本書按照他的中文翻譯作者國內著名學者錢明的說法,中文翻譯肇始於90年代初,反復折騰了近10年,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首版。錢明為何人?他現在是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他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哦?有點眼熟,哈哈。對,他獲得了和岡田武彥一樣的學位。是的,因為他就是岡田武彥的學生之一。
為何還要提及他的翻譯者?因為正是有了這些關系的描述,才會讓讀者知道從對日文的理解與精準把握上,從對作者著述的研究與闡釋上,錢明譯本應該更加接近岡田武彥對陽明學的思考與生發。
推薦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是重慶出版集團旗下的重慶出版社近期印製的。全書16開,為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全書共432頁,其中主文共9章31節(算上「附錄<李氏說書>」共31節)399頁,從第一章緒論之第一節「明代的文化與思想」始,至第九章「東林學和劉蕺山」之最後一節「劉蕺山」訖。其餘33頁均為作者中文版序、前言、譯者序和目錄,以及國內研究王陽明的著名學者、《明朝一哥王陽明》一書的作者呂崢所寫的《當自由的大門打開時,人們朝那個方向奔跑?》的推薦序。這個推薦序個人感覺是一篇不錯的文字,尤其首見「慾望枯骨」這個詞,覺得有點寫盡人間的感覺,是篇很有深度的白話文,哈哈。還有這本書的目錄編排也是很有特點的,可以關注下。400多頁的厚度,設計裝幀精美,格調素雅文氣,個人覺得算是12月份所看書以來性價比最好的一部了。
而且重慶出版社的前身是1950年組建的西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恢復現名,曾經出版過獲得"中國圖書獎"的《鄒韜奮傳記》,《世界工藝美術郵票鑒賞大圖典》,國家"九五"重點出版工程《中國石窟雕塑全集》(10卷),獲第5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首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的《中國歷代印風系列》(21卷),獲第13屆香港印製大獎"書面及封套設計冠軍獎"的《中國西藏文化大圖集》等優秀圖書。而且還陸續出版過涉及日系人物的作品,如《豐臣秀吉》、《織田信長》、《宮本武藏》、《武田信玄之風林火山》等。想來在日文叢書研究、翻譯和發行方面應該是經驗頗豐。
四、寫在末尾
這本書從拿到手,陸陸續續讀了快10天的時間了。說實話,進度尤其慢,每個晚上有時候連20頁都讀不完。因為這本書中引經據典,所用原著原典之文不勝枚舉,基本上是處處皆是。每至於斯,都覺得岡田武彥實在是了不起的日本大儒,也為自己慚愧不已。我動用了各種手段和方式:從「懶人聽書」上找來關於王陽明的論述和曾國藩的論述一有時間就聽聽;記下不懂的詞彙和引文,逐一查找資料,以解其惑,以求甚解:翻出以前買的王陽明的《傳習錄》原著,反反復復和岡田武彥這本對照著讀,相互印證,希望能明白點,長些見識,真有點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的感覺。
而越往裡面讀,就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和卑微。越感受到讀書的奇妙和樂趣。
一個500多年前的人寫下了文字,構建了氣勢恢宏的思想建築,一個60多年前的人初窺堂奧,寫下了參觀後的游記,一個現在快到40歲的人偶然看到游記後,雖然覺得自己智商呆萌,看的雲山霧罩,卻還想按圖索驥找到一條路,爬上山看看。。。
不朽的思想,精緻的文心,和偉大的靈魂會一直在,永遠在!
它們承載在文字中,穿越時空,啟迪來者,獲得永生。很榮幸,自己能看到這本書。當然,要是還能早點,就更好了。
寫到這兒,想起呂崢先生寫在護封上的那句話,引於此:「餘生也晚,無緣面謁泰山,聆聽岡田先生之教。早年讀先生所著《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只覺力透紙背,酣暢淋漓,深感古人『《漢書》可以下酒』之說不謬」。
一生俯首拜陽明,信然,戚戚焉!
C. 曲藝包括哪些內容
曲藝種類:
1、評書類
評書特點是只說不唱,由一個演員講故事。
2、相聲類
相聲是從中國民間說笑話發展成的,具有輕松、活潑、滑稽、風趣的特點,又能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表演,增長群眾的知識,滿足群眾文化娛樂的要求。
3、快板類
快板包括快板書、對口快板(數來寶)、山東快書、天津快板、竹板書等曲種。
4、鼓曲類
鼓曲音樂性較強,以演唱曲詞為主。曲藝中三分之二的曲種都屬這一類。
5、說唱書類
大書就是中、長篇書。表演時連說帶唱,說說唱唱。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活在中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400個左右。
小品、話劇、電視劇、電影都不算曲藝,曲藝是以「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並反映社會生活的,正如戲曲藝術的本質特點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藝藝術的本質特徵當是「以口語說唱故事」。
D. 有聲小說哪個網站好
當然是 愛聽網 愛有聲小說網 這樣的免費網站好,關鍵是速度好,免費,更新及時,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