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武穆
A. 描寫歷史人物的片段80字以上
帝王
金庸寫過很多帝王,而且往往不惜筆墨,與對其他
不同。而且,金庸筆下的皇帝
,各具風采,天雄成吉思汗,
朱元璋,
乾隆,甚至好高務遠
的
趙熙,都形影生動,如在眼前。
而金庸筆下的千古第一帝無疑是康熙。這個少年繼位,誅
,平三蕃,收台灣,勝沙俄,開創了
的一代大帝,在金庸筆下聰明天縱,憂國憂民,是一代明君。治理國家,處處顯著氣度和智慧。聽聞台灣台風災情,竟「淚光瑩然「,要裁減宮中衣食賑災。在五台山上,順治帝讓他「永不加賦」,他對
說:「我們
人來做
,總得要強過明朝那些
,才對得起天下百姓。」做皇帝而要對得起百姓,這樣的皇帝,兩千年的中國歷史,可找不出第二個來。
不單如此,還重友誼,有
。和
,對妹妹的愛護,對太後的關心,都顯得誠摯真切。初聞父親可能未死的時候,
,五台山上見了順治,痛哭失聲。可見是個深情的皇帝。
很喜歡這個康熙的,雖然很多人都說金庸把他寫得太過完美了。
梁羽生也寫了很多皇帝,不過有點
,大多是奸惡昏庸之輩。同樣是康熙,居然一出場就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順治和和尚。但也有例外,一代女帝武則天就被他寫得很好,英明大度,光彩照人。在他的筆下,武則天與傳統史書判若兩人,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一個真實的女人,一個傑出的皇帝,一個寂寞的英雄。誰又說歷史中的武則天,不可能是這個樣子呢?
梁羽生的武則天和金庸的康熙一樣,是被作者美化的人物,或者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見作者寄託的某種理想。
古龍的書與歷史無關。溫瑞安的書歷史是背景,很少
。不過說英雄
中也寫到了
,有些小聰明,荒淫,自以為是,漫畫化的人物。黃易的書翻過一些,沒仔細看過。他寫的秦始皇和
,大概是
一路。
公主
記得有人說過金庸有
情節。男主人公幾乎個個做過
。這當然不是事實。不過金庸倒是真的寫了很多公主。射鵰中的華爭,鹿鼎記里的建寧,天龍八部里的阿朱阿紫夢姑們,總之一大堆。《碧血劍》里有個九公主,溫柔美麗,因為喜歡
,讓溫青青大喝乾醋。後來被父皇斬斷了一條手臂,讓人看著難受。這個九公主,後來出家做了尼姑,金庸在鹿鼎記中讓她再次出場,人到中年,美麗依舊。梁羽生也寫到了她,不過是個老年的獨臂神尼,教了徒弟
。
九公主是歷史上的人物,也的確被她父親斬斷了一隻手臂。大概封號叫
。明亡的時候才15歲。但是不是出家做了尼姑而且武功高強,那我就不知道了。
香香公主不是公主,不過比公主更美麗,更高貴。這個人物的蘭本是歷史上的
。不過比
要漂亮得多,也可愛可敬得多。
名將
金庸說《碧血劍》的真正主人公其實是寫袁承煥和金蛇郎君。袁承煥很多人應該熟悉的,作為和岳飛齊名的一代奇將,以書生領兵而能抗拒清兵十餘年,百戰雄主
沒有辦法只好用離間計,其軍事能力之強,不輸於歷史上任何一人。但他的被人熟知,卻是因為被冤殺,而且是人間至慘。金庸應該是很尊敬這個人的,但小說卻是虛寫,碧血劍一書開始的時候,袁大將軍已經被冤殺了。
同樣是虛寫卻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溫瑞安蕭秋水系列中的岳武穆。溫瑞安讓岳武穆出過場的。武穆出場那一節,寫得氣勢極大,非常感染人。一首《
》被用遞增的方式間隔出現,武穆的豪情與悲壯被溫瑞安渲染到極致。而讓人嘆服的是,居然
,溫瑞安讓讀者和蕭秋水一樣,只見到岳將軍的背影。也許對自己崇拜的人,反而看不清說不明,只能虛寫。
也是一代名將,金庸對徐達、
是實寫的,讓他們出場了好幾次,但感覺就平平了。碧血劍里還寫到了
,雖然是個叛將,但金庸顯然對他很同情的。其實倚天屠龍記里的
,曾大敗徐達,也是一代名將的,只是書中沒寫出來,只是個很一般的王爺
而已。
大臣
金庸在天龍八部里說蘇東坡一臉大鬍子。不過是哲宗說的,東坡被貶外地,並沒有出場。出場的是范祖禹。范宜禹是宋
,
的
,精詩通文,算是一代明臣。據說他見識頗廣,還懂醫學,橘紅有醫用價值,便是他發現的。順便說一下,金庸在這里反映的對新法的態度我很不喜歡。
神鵰俠侶里,耶律齊的爺爺叫
,是
。也就是大丞相。這個人大大有名,蒙古能夠最終攻下南宋,建國
,實在與這個人做
分不開。在他的任期間,蒙古正式走向漢化,建立各種規章制度。難得的是這個人不單是傑出的政治家,還能詩會畫,精通音律。算是風雅人物,不是俗流。今天的頤和園有
祠。
是金庸書中難得的以
為男
人。不過不大喜歡這個人。
寫大臣而用筆最多,寫得最好的是梁羽生《萍蹤俠影》中的於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感覺這個人才是全書的靈魂,張丹楓在他面前,立馬變得輕重全無了。
姦邪
溫瑞安寫朝士,諸葛小花最有名,不過是虛構的。但是諸葛的對頭
是大大有名的
。
字元長,王安石用而斥之,
見他能幹,七天內廢免役法還是什麼法,就大大提撥。是個反復小人。
在位二十五年,而
居相位竟達十七年。也是個極聰明的人。聰明人總是能乾的。他的字便寫得特別好。居於宋四大家之中。溫瑞安筆下的蔡京是個優雅的反派。
金庸在《射鵰》中寫了南宋的幾個大臣,挺好玩,有些游戲的筆調。丞相
出遊,百官相從,臨安
趙大人扮狗叫以討好他。讓人哭笑不得。中國官員的肉麻當有趣原是有傳統的。武則天為政,山東就有官員洗干凈自己當祭品祭天。
梁羽生在《
》里也直斥為姦邪不讓蔡京。不過好像
家有些不同意見,很有些人替他翻案。
詩人
這里的詩人也包括詞人。金庸的小說中,剛開始還讓主人公陳家洛、余魚同口沾幾句詩詞什麼的,到後來的石破天
之流,乾脆
。有這種傾向,對詩人自然著墨甚少,印象里只有鹿鼎記中提到
、
等幾個。呂、顧能詩,但更准確的說他們是文人而不是詩人。這中間的差別,大概和今天錢鍾書大師口中的文人與學者差不多。
梁羽生就不一樣,他最擅長的就是寫詩人才子,所以往往不惜筆默。更甚是大膽地在《大唐游俠傳》里寫到
李白。這個李白風流灑脫,豪爽大度,英氣逼人,很符合我的想像,所以對梁羽生甚是佩服。才子狷狂,李白是一種。
又是另一種。我想應該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是在《七劍下天山》里認識這個清初第一大才子的。梁把納蘭寫得實在好,令我念念不能忘懷,高中時到處搜羅他的詩詞,現在還能背得小半。「德也狂生也」但其實他不狂的,是個深情不能自己的人物。
名妓
連大男人小說《水滸傳》都不免要寫到妓女,可見她們在歷史中的地位。曾有人斷言,少了名妓,中國的文化寶庫中要少了一半經典。這話有些誇張,但也說出了部分實情。
歷史中有名的妓女很多的。象《水滸傳》中寫到的李師師。做妓女做到皇帝的情人這么有品位,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師師很有名,歷代文人為之寫書做傳,今人更為她拍了一部長達數十集的電視劇。電視劇是何晴演的,那時候她真的很漂亮。
之所以提到李師師,是因為溫瑞安寫到了她。不過在溫瑞安的筆下這個女人很不尋常,讓人看著有些不舒服。溫瑞安有時候和黃易犯一樣的毛病,喜歡把每個人都誇張到很復雜。
金庸很少寫到妓女,不過在鹿鼎記和碧血劍中他寫了
。因為
的典故,這個女人是很有名的。在金庸筆下,這個女人又實在美得誇張,《碧血劍》中,闖王的滿殿將領兵卒登時為她著迷,先是目瞪口呆,彷彿被她勾魂攝魄,繼而瘋狂,丑態百出。《鹿鼎記》中,韋小寶這色狼久經花叢,居然被一個
迷得忘了自己姓甚名誰。
英雄
梁羽生在《大唐游俠傳》中寫到南霽雲,因排行第八,人稱「南八」,曾以單騎擊退寇邊擄掠的三百羌人
。民間傳之,「敢笑荊軻不丈夫,好呼南八是男兒」。
叛唐,
守睢陽,南八其時是
部將,率數十騎突圍向河南
賀蘭進明告急,請求援兵不得,居然又殺回睢陽城中。城破,與
等人被俘,叛軍勸降張巡,張巡不降,所以又去勸南霽雲。南霽雲不說話。張巡謂之曰:「南八,大丈夫不可為不義者屈。」雲笑曰:「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遂不屈。
不屈的南八給世人留下了一個永遠的迷,「將以有為也」,以南八才智,這句話自然不會是空話。如果給南霽雲一個機會,他會還給我們什麼樣的英雄史歌呢?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睢陽城破之日,南霽雲渾身浴血,遠遠望去,就似一個剛從顏料缸里拖出來的,自頭發到腳跟,都染得通紅的人。可是,正氣不死,南八也不死。千年之後,他又於一個在香港的中國人的小說里復活,依然
凜凜,英雄無敵!
美人
中國古代有
,其中西施排名居首。我想,除了因為「艷色天下重」之外,一生可歌可詠的傳奇故事,也是人們記住她的原因。西施,字夷光,以艷色聞於天下。越稱臣於吳,西施
,
,與
一起由
獻給
。吳滅,傳說與
,泛舟
,人不知其所蹤。與王昭君、楊貴妃、貂禪一起被稱為
。是美的化身與代名詞。
金庸寫西施,一半是虛寫,一半是實寫。美麗而且溫柔,深情宛然。雖然在書中金庸也同時用了很多筆墨來寫
的深情,對西施的思念,但我來說效果適得其返。「「那是浣紗溪畔的西施。是自己親去訪尋來的
美女夷光,自己卻親身將她送入了吳宮。」每讀這一句,便讓人有廢書長嘆之意。范蠡的殘忍,有甚於夏桀商紂者。」
中,梁羽生也寫了楊貴妃。不過寫得很猥狎。有點奇怪梁羽生很推崇武則天,但不肯寬容
,不管怎麼說,她也是個
來著。屈原是一個熱愛祖國的詩人,他在效忠祖國、抵禦強敵方面是和楚國人民一致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詩歌,卻給楚國人民報仇雪恥、恢復祖國的決心以極大的鼓舞。對後來推翻暴秦,復興楚國起了巨大的作用。歷史的發展,不但沒有淡化人民對屈原的懷念,反而更擴大了屈原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世界保衛和平大會」。於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岳飛善以少擊眾。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曰:「仁、智、信、勇、嚴,闕一不可。」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耗敝極矣。」荊湖平,募民營田,又為屯田,歲省漕運之半。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後,獨指操為奸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
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讎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李白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
杜甫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陶淵明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一起被後人稱為文學上的「唐宋八大家
辛棄疾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盪,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
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B. 幫忙找幾部好的古裝電視劇。
《金枝欲孽》,《金牌冰人》,《帝女花》,《仙劍奇俠傳》經典呦~,《武林外傳》古裝情景喜劇`
C. 冰心寫的現代詩
1、《春水》
作者:冰心
春水!又是一年了還這般的微微吹動。
可以再照個影兒么?春水溫靜的答謝我說:「我的朋友!
我從來沒留下一個影子,不但對你是如此。」
2、《母親》
作者:冰心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3、《十年》
作者:冰心
她寄我一封信,提到了江南晚風天,
她說「只是佳景沒有良朋!」
八個字中,我想著江波,想著晚霞,想著獨立的人影。
這里是只有悶雨,只有黃塵,只有窗外靜沉沉的天。
我的朋友!誰說人生似浮萍?
暫住……
一暫住又已是十年!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九日
4、《惆悵》
作者:冰心
當岸上燈光,水上星光,無聲地遙遙相照。
蒼茫里,倚著高欄,只聽見微擊船舷的波浪。
我的心是如何的惆悵——無著!
夢里的母親,來安慰病中的我,
絮絮地溫人的愛語——幾次醒來,葯杯兒自不在手裡。
海風壓衾,明燈依然,
我的心是如何的惆悵——無著!
循著欄桿來去,——群中的歡笑,
掩不過靜里的悲哀!「我在海的懷抱中了,
母親何處?」天高極,海深極,月清極,人靜極,
空泛的宇宙里,我的心是如何的惆悵——無著!
5、《繁星》
作者:冰心
繁星閃爍著——
深藍的太空
何曾聽得見它們對話?
沉默中
微光里
它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D. 20211128聽書筆記: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身為中國人,僅僅是西方的知識,已經不能支撐起我們的精神空間。我們必須,也應該回到自己的文化傳統里,去尋找更多的精神資源。
歷史是可供我們快速調用的過上有尊嚴生活的快捷方式。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如果有這么個人,讀書,然後當官,官當得不怎麼好,只好滾回家去種田,那這個人在旁觀者的眼裡,是不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至少也沒什麼可驕傲的。對,當時就是這樣一種觀念。
但是請注意,當歷史到了公元405年11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小縣令辭官不做,回家了,回家的路上寫了一篇文章,叫《歸去來兮辭》。你知道的,這個人叫陶淵明,那一年,他40歲。然後,他用自己餘生20年的時間,種田、寫詩、受窮,承受兒子沒出息的痛苦,然後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去世了。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和他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會覺得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死了而已。但是,只要稍微拉開一點歷史的視野,我們就知道,陶淵明最後20年的生活,驚心動魄,因為它的價值超過了同時代發生的幾乎所有的事。
因為有了陶淵明,因為有了陶淵明這晚年的20年,後世中國人里所有失意的人,不管是被動失意的,還是主動辭官不做的,他們心裡煩悶的時候,都可以來到陶淵明這個名字旁邊坐下來,和他聊幾句,聽他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者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從此,咱們中國人就知道了,人在飛黃騰達之外,還可以有另外一個努力的方向:拼盡全身力氣,和山川田園融為一體,度過普通而有真趣的一生。
我剛才說的陶淵明,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個例子。但是,積累得多了,當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西方人在一起,面對一模一樣的人生挑戰的時候,他們內心感受的豐盈程度是不一樣的。中國因為歷史綿長,因為文化沒有中斷,數千年積累出來的人格模板,可以被一個當代中國人隨時調用。就像昆明大觀樓那幅對聯上說的,「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你看,我們中國人就有這個本事,一登樓,放眼一望,數千年往事,滾滾英雄就在眼前,這就是歷史長的文明的好處啊。
雖然我們的肉體生命都不足百年,但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這個數千年傳統的繼承人,我們的精神世界裡,就有著數千年積累下來的人格基因。而其他文明裡的人,就沒有我們這樣的優勢。
你可能會問了,這樣的文明優勢對我們個人來說有什麼用呢?用處挺大的。
你想,孔子奔走一生,不得重用,他內心孤獨嗎?不孤獨,因為他可以經常夢見500年前的周公;
司馬遷受盡摧殘,悲憤作書,他內心孤獨嗎?不孤獨,因為400年前有個叫左丘明的人寫了《左傳》,給他指明了道路;
一個普通的中國木匠,辛苦勞作一生,他內心孤獨嗎?不孤獨,因為他知道,自己對手藝精益求精,祖師爺魯班地下有知,會看著他微笑的;
一個戲班裡的演員,所謂下九流,社會地位卑微,他內心孤獨嗎?不孤獨,因為他知道自己這一行叫「梨園行」,是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所創,皇帝都能演戲,我這也沒有什麼丟人的。
我們中國歷史太長,又有著舉世無雙的連續性,所以,這個龐大的人格基因庫積累的數據就足夠多,我們當代人的任何處境,都可以用極高的解析度在歷史中找到對應的鏡像。
同樣是帝王的謀士,既可以有張良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也可以有陳平那樣巧計百出詭譎奸詐的,還可以有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同樣是莽撞人,可以有張飛那樣粗中帶細的,也可以有李逵那樣天真爛漫的,還可以有魯智深那樣豁達熱血的;
同樣是創立偉大帝國的人,西方人講來講去,好像腦子里也只有一個凱撒這樣的模型,但是咱們中國人呢?一說起來就是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國人有著更多、更精細的人格模型。
在這么豐盛的歷史資源面前,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真的是可以「各取所需,豐儉由人」吶。
當然,中國歷史的這種力量,不僅賦予每個人以勇氣,整個民族的勇氣也是這么來的。
當年,漢武帝用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雖然很成功,但也鬧得民窮財盡。在當時看,對漢武帝這個人的評價是功過參半的。但是換到歷史的角度來看呢?漢武帝給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不管外來侵略者多麼兇殘,中國人心裡都有數——中原民族是有辦法積累力量,反敗為勝的。
所以你看,後來就一次又一次地應驗。
宋朝滅亡之後,不到100年,朱元璋那代人,就可以喊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心裡有底氣。
而這句口號,在600多年後,顛覆滿清的那一代革命黨人,又可以幾乎一字不變地喊出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幾十年後,日本用一個工業國的力量,碾壓式地要征服中國這個農業國。不管局勢多麼絕望,中國人心裡都清楚,日本人想滅亡中國,辦不到。咱們仍然可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你想,這其實不需要多少歷史知識,抗戰的時候,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你跟普通老百姓只要提起一個人的名字,岳飛岳武穆,他們的抗日激情馬上就能點燃。
你看,歷史不是過去的故事,不是印在書本上的高級知識,歷史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無論是危難關頭,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能隨時借重到的力量。
前不久,我讀到趙汀陽老師的一本書,叫《惠此中國》,其中有一段話,我當時看了就很激動,抄錄下來,今天也分享給你:「一個精神世界越被廣泛使用,越被更多的人分享共用,就會因此凝聚起越多的文化附加值和難以拒絕的魔力,就越能夠吸引更多的心靈,結果會形成一個無窮增值的循環。」
讀歷史,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故事,而是為了讓我們這個脆弱、短促的生命加入到那個無窮增值的循環里去,去汲取力量,支撐我們過好這一生。
理解了趙汀陽老師這段話,也就順便解釋了,為什麼在中國那麼多的歷史典籍裡面,我們最看重這一部《資治通鑒》。
你想,《資治通鑒》誕生於宋代,和《春秋》《左傳》《史記》《漢書》這些書相比,不僅是篇幅長、歷史跨度大,它還因為捲入到那個無窮增值的循環里去的精神資源更多。這些資源既包括到宋代才正式成熟的儒家意識形態,也包括偉人在思考當代中國問題的時候讀了它17遍的傳說,等等。看待精神資源咱們就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哪裡捲入過更多的精神資源,哪裡就有更多的力量。
這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一定要讀《資治通鑒》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