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聽書
Ⅰ 聽書筆記:出診
【時間】2021年12月22日
【平台】喜馬拉雅
【國別】俄國
【類型】小說
【作者】契訶夫。
【故事梗概】《出診》故事很簡單,講述一個醫生從莫斯科到郊區給一個工廠主的女兒看病,而事實上這名叫麗莎的小姐、一個五間大廠房未來繼承人的她並沒有什麼嚴重的病,反而是優渥生活條件下生活與心靈的空虛,從而造成的心理疾病。同時,小說從醫生視角描寫了工廠工人艱苦的生活,生動地展示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條件下俄國社會兩極分化、極端不公、農民破產和富農的貪婪殘酷等可怕景象。
《出診》還通過醫生的心理獨白,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既不滿 ,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小說結尾,作者希望有一個「也許很近的時代,到那時候,生活會跟這寧靜的星期日早晨一樣的光明暢快。」。
【精彩句子】
1、那是星期六的黃昏,太陽正在落下去。工人從工廠出來,成群結伙到火車站去,他們見到科羅廖夫坐著的馬車就鞠躬。黃昏、庄園、兩旁的別墅、樺樹、四周的恬靜氣氛,使科羅廖夫看得入迷,這時候在假日前夜,田野、樹林、太陽,好像跟工人一塊兒准備著休息,也許還准備著禱告呢……
2、他每逢看見遠處或近處有一家工廠,總是暗想從外面來看那是多麼安靜,多麼平和,至於裡面,做廠主的大概是徹頭徹尾的愚昧,昏天黑地的自私自利,工人做著枯燥無味、損害健康的苦工,大家吵嘴,灌酒,滿身的虱子。
3、現在那些工人正在戰戰兢兢、恭恭敬敬地給四輪馬車讓路,他在他們的臉上、便帽上、步法上,看出他們渾身骯臟,帶著醉意,心浮氣躁,精神恍惚。
4、那是個大院子,地上沒有青草。院子里有五座大廠房,彼此相離不很遠,各有一根大煙囪,此外還有一些貨棧和棚子,樣樣東西上都積著一層灰白的粉末,像是灰塵。這兒那兒,就跟沙漠里的綠洲似的,有些可憐相的小花園,和管理人員所住的房子的紅色或綠色房頂。
5、利亞利科娃太太是一個挺胖的、上了歲數的太太,穿一件黑綢連衣裙,袖子樣式挺時髦,不過從她的面容看來,她是個普通的、沒受過教育的女人。
6、她身邊站著一個女人,頭發剪短,戴著夾鼻眼鏡,穿一件花花綠綠的短上衣,長得清瘦,年紀已經不算輕了。
7、病人已經完全是個成人,身材高大,可是長得跟母親一樣難看,眼睛也一樣小,臉的下半部分寬得不相稱。
8、她好像是一個身世悲慘的窮人,多虧別人慈悲,才把她弄來藏在這兒。他不能相信這人就是五座大廠房的繼承人。
9、她,做母親的,撫養她,把她養大成人,一點不怕花錢,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她身上,叫她學會法語、跳舞、音樂,為她請過十來個老師,請過頂好的醫師,還請一個家庭女教師住在家裡。現在呢,她弄不明白她女兒的眼淚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麼她這么愁苦,她不懂,她惶恐,她臉上現出慚愧、不安、絕望的表情,彷彿她忽略了一件很要緊的事,有一件什麼事還沒做好,有一個什麼人還沒請來,不過究竟那人是誰,她卻不知道了。
10、他覺著在陌生人家裡毫無必要地消磨一個黃昏再過一個通宵是一件苦事,可是他看了看她的臉,就嘆一口氣,一言不發地把手套脫掉了。
11、他在鋼琴前面坐下來,翻一會兒樂譜,然後瞧牆上的畫片,瞧畫像。那些畫片是油畫,鑲著金邊框子,畫的是克里米亞的風景,浪潮澎湃的海上浮著一條小船,一個天主教教士拿著一個酒杯,那些畫兒全都乾巴巴,過分雕琢,沒有才氣……畫像上也沒有一張美麗的、順眼的臉,盡是些高顴骨和驚訝的眼睛。
12、麗莎的父親利亞利科夫前額很低,臉上帶著揚揚得意的表情,他的制服像口袋似的套在他那魁偉強壯的身子上面,胸前戴著一個獎章和一個紅十字章。房間里缺乏文雅的跡象,奢華的布置也是偶然湊成,並不是精心安排的,一點也不舒適,就跟那套制服一樣。地板亮得照眼,枝形吊燈架也刺眼,不知什麼緣故他想起一段故事,講的是一個商人,就是去洗澡的時候,脖子上也套著一個獎章……
13、忽然,房子外面傳來金屬的、刺耳的、時斷時續的聲音,那是科羅廖夫以前從沒聽到過的,現在他也不懂那是什麼聲音。這響聲在他的心裡挑起奇特的、不愉快的反應。
14、盡管讓工人演劇啦,看幻燈片啦,請廠醫啦,進行各式各樣的改良措施啦,可是他今天從火車站來一路上所遇見的工人,跟許久以前,在沒有工廠戲劇和種種改良措施以前,他小時候看見的那些工人相比仍舊沒有什麼兩樣。
15、一千五百到兩千個工人在不健康的環境里不停地做工,做出質地粗劣的印花布,半飢半飽地生活著,只有偶爾進了小酒店才會從這種噩夢里漸漸醒過來。另外還有百把人監督工人做工,這百把人一生一世只管記錄工人的罰金,罵人,態度不公正,只有兩三個所謂的廠主,雖然自己一點工也不做,而且看不起那些糟糕的印花布,倒坐享工廠的利益。
16、這么說起來,這五座大廠房裡所以有那麼多人做工,次劣的花布所以在東方的市場上銷售,只是為了叫赫里斯京娜·德米特里耶芙娜一個人可以吃到鱘魚,喝到紅葡萄酒罷了。
17、在夜晚的靜寂里,這些聲音好像是那個瞪著紅眼的怪物發出來的,那怪物是魔鬼,他在這兒既統制著廠主,也統制著工人,同時欺騙他們雙方。
18、在這兒覺得舒服的只有女家庭教師一個人,工人做工是為了使她得到滿足。不過,那隻是表面看來是這樣,她在這兒只不過是傀儡罷了。主要的東西是魔鬼,這兒的一切事都是為他做的。
19、他覺得,彷彿魔鬼正在用那兩只紅眼睛瞧著他似的,他就是那個創造了強者和弱者相互關系的來歷不明的力量,創造了這個現在沒法糾正過來的大錯誤。
20、這之際,東方越來越白,時間過得很快。附近連一個人影也沒有,彷彿萬物都死了似的,在黎明的灰白背景上,那五座廠房和它們的煙囪顯得樣子古怪,跟白天不一樣。人完全忘了那裡面有蒸汽發動機,有電氣設備,有電話,卻不知怎的,一個勁兒想著水上住宅,想著石器時代,同時感到冥冥之中存在著一種粗暴的、無意識的力量……
21、您處在工廠主人和富足的繼承人的地位,卻並不滿足;您不相信您有這種權利。於是現在,您睡不著覺了。這比起您滿足,睡得酣暢,覺得樣樣事情都順心當然好得多。
22、這時候他不再想那些工人,不再想水上住宅,不再想魔鬼,只想著那個也許已經很近了的時代,到那時候,生活會跟這寧靜的星期日早晨一樣的光明暢快。
【我的感悟】
1、本篇小說藝術性勝在對人物、景色的描寫上,值得寫作者參考學習。
2、本小說情節單調,不適合做消費文學作品來讀。相反,讀起來很費勁,很累,很壓抑。(20211222)
Ⅱ 寧海人過年習俗
1、祀灶:
至農歷臘月二十日,大家小戶准備過年,灶司菩薩要升天。送灶神的儀式,寧海人稱「祀灶」,即祭灶。這一天一定要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同時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2、拂塵:
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比較突出的就是「拂塵」,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寧海人叫「撣塵」。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拂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3、貼春聯:
寧海人一般叫「門對」、「春帖」,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4、除夕:
除夕守歲是寧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據說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可暫時回家團聚。全家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時長輩會給小輩分「壓歲錢」,寧海人稱之「謝年」。
5、正月初一: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齊向家長拜年,接著開門放炮仗迎新,寧海民間有「開門炮」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辭舊迎新。放炮仗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6、拜歲:
自初二起,親戚間相互攜糖果、白鯗等「拜歲」,受賀拜一方設酒饌款待,並贈客中幼童以「壓歲錢」。
Ⅲ 寧海過年的習俗。
寧海人過年,時間一般從臘月過半開始至正月底。有諺語說「前門拜歲客,後門割大麥」,收割大麥的時候差不多要過農歷二月了,說明寧海人過年的時間持續相當長。 《光緒寧海縣志》載:「臘月二十日拂塵祀灶,歲前數日,親戚各以牲饈果餌相贈,謂之饋歲;除夕具牲醴祀神,謂之送歲;以酒饌祀其先,召親鄰聚飲,謂之分歲明燭燒香,熾炭燔薪待旦,謂之守歲,……寫春帖易門神,謂之從新……元旦早起,庭設香案,男女禮拜神祗及祖宗祠廟,越日,男女序拜尊長,出謁親鄰,謂之賀歲……」各村族則規定得更細,如《象原胡氏宗譜》載:「除夕,合家歡飲,稱為分歲,分歲者,新舊歲自此夕分也。爆竹驅厲,並祀司命及六畜,亦為之送年,凡一歲中與人交易財物,必是夕歸結……元日茹素,早晨以赤豆、紅棗煎茶飲,間有食湯圓者。士庶更衣冠,先焚香拜天地……」從現存文獻來看,寧海人過年的內容相當豐富,而且自然而然形成一整套程序。 祀灶:至農歷臘月二十日,大家小戶准備過年。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頭上都有一座佛龕,供有「灶司菩薩」,沒有佛龕的,也在上面貼有一張灶司菩薩畫像。佛龕和畫像兩旁多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傳說灶司菩薩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到臘月二十日前後,灶司菩薩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寧海人稱「祀灶」,即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司菩薩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司菩薩之手,因此,灶司菩薩的匯報對這一家來說實在具有重大的利害關系,所以平常日子,如有新鮮的物品上市,打糖劃糕,都讓灶司菩薩先嘗新,祀灶儀式當然更為隆重。 拂塵: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比較突出的就是「拂塵」,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寧海人叫「撣塵」。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拂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所以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樑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時以掃帚清除干凈;灶頭間的甏甏罐罐、碗碗盞盞等,也應擦拭一新。家家戶戶都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也就從此時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有些家庭摶粉搗年糕,是取「年年高」之意;有的打糖劃糕、燒燒酒,有的備年貨。其次是准備新衣、新帽、新鞋。人們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所以小孩都盼過年,主要為了這一點。 貼春聯:寧海人一般叫「門對」、「春帖」,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舊時,主要用毛筆寫字,此時往往也是主人顯示自己的書法之時。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同時往往也換上新的門神。總之,寧海習俗稱之一切「從新」開始。 結賬: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特別是拜歲包,用粗草紙包成三角包,主要包白糖、紅棗、桂圓、白鯗等等,上面貼一張長方形紅紙,標有本店店號。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賬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於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模的「討賬」隊伍:「賬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還賬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賬者。討賬者身負重任,窮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打著燈籠到處找。在不能按期還賬者中,實際有不少屬完全無力還賬者。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賬外,很可能還欠著私人之債。年底也是大多數欠債償還之時,這樣,這些人就面對著兩個方面的討錢重壓。不過按慣例,討賬、討債只討到除夕為止,新年裡是不能討的,否則自討「晦氣」,於己不吉利。寧海有句老話說「呆頭呆多年,正月初一討銅錢」,因此對躲賬、躲債者來說,除夕是最後一關,如逃過此關,明年又當別論。於是他們一直與討賬、討債者周旋,千方百計挨過除夕之關。如《後金竹枝詞》寫道:「皇封古廟送年忙,家要安排債要償。小女嬌痴不解事,猶催出府買羅裳。」 除夕: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是中國人難解的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歲前數日,親戚各以牲饈果餌相贈,鄰里鄉親相互饋贈少量米面,表示新年祝賀,稱為「饋歲」;鄰里相互邀請飲酒,辭舊迎新,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除夕守歲是寧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據說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可暫時回家團聚。全家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時長輩會給小輩分「壓歲錢」,寧海人稱之「謝年」。祀神少不了要祭文,過去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常會鬧出「今年兩頭春,養雞嘸雞肫」之類的笑話,但各村族文人替族人著想,對一年四時八節都擬好現成祭文,以供大家禱告。如汪家《汪氏宗譜》在除夕這天祭文是這樣的:「日月易邁,忽而除夕。備我犧牲,潔我黍稷。饈薦祖宗,聊報罔極。統祈庥庇,子孫萬億。」各族內容大同小異,雖然文字佶屈聱牙,內容乏味,但寄託著美好願望,族人們也樂於鸚鵡學舌,津津樂道,與今天「新年愉快,萬事如意」有所不同,顯得特別莊重。然後明燭高燒,香霧裊裊,火盆里炭火通紅,全家圍坐爐旁閑聊,婦女往往還趕著給孩子做鞋,大家終夜不眠,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總之為了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附近廟中爭燒「頭香」。 正月初一: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接著開門放炮仗迎新,寧海民間有「開門炮」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辭舊迎新。放炮仗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詩人們頗有感觸,觸景生情,所作的詩詞,尤其是竹枝詞的數目很多,如《大里竹枝詞》詠道:「爆竹三聲舊歲除,村中男女談笑如。新年先拜松林廟,為保家庭樂有餘。」這時鄰里相見互道新禧。過年過節,特別要注意語言,如清代詩人王吉人寫道:「東風隨漏入回闌,寶字粘來墨未乾。聽說家家貪吉語,紅梨從俗不登盤。」為了防止失口,竟把脆口生津的梨子不用,因為與「離」字諧音。 正月初一興穿新衣服,中堂或庭中設香案供品,多為凈茶、新飯、粽子、五色果品等,合家老少朝天叩拜,稱「拜天地」。早餐用凈飯、豆腐等素食,或吃紅棗湯、赤豆湯、糯米圓,意為一年紅紅火火,團團圓圓。見面互相「拜歲」,講「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等好話。晚上不點燈、早睡眠,有「正月初一同鳥宿」之說。 拜歲:自初二起,親戚間相互攜糖果、白鯗等「拜歲」,受賀拜一方設酒饌款待,並贈客中幼童以「壓歲錢」。解放後拜歲之風漸衰。近年來又盛,且饋贈之禮日重,代以高級瓶酒和滋補品等。新年中除相互走動賀年外,其餘時間就是以各種各樣的行游、娛樂活動來「歡度」了。有外出遊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廟以及其他寺廟,如長街大湖的胡日晉說:「商量卒歲好優游,爆竹聲喧遠邇稠。攜酒一壺雞一隻,沙頭廟里答神庥。」又有出外看戲、聽書、喝茶的。當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內之樂自可尋得,如邀親招友大築「方城」,擊鼓彈琴、自拉自唱等。
Ⅳ 如何為你的孩子禱告聽書
你好,如何為你的孩子禱告聽書。一般來說,聽書一定程度上是幫家長帶孩子。生育二胎不久的家長,有聲讀物可以讓已經上學的老大快速安靜下來,這樣她可以幫小孩子祈禱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