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白話小說全文
1. 三國演義小說白話文
自古以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戰國,天下分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秦亡之後,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消滅了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待傳到桓帝,任用宦
官,殘害忠良。到了靈帝時,宦官勢力更加猖獗。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計劃消滅宦官,因
為泄了密,反被宦官殺害。這十個弄權的宦官人稱十常侍,把靈帝當傀儡玩弄於手心。靈帝
竟稱為首的張讓為「阿父」。宦官弄權,天降異災,議郎蔡邕奏知靈帝,卻被宦官陷害,貶
回鄉里。從此天下大亂,盜賊蜂起。
巨鹿郡有弟兄三人,大哥叫張角,二哥叫張寶,三弟叫張梁。張角本是個不第的秀才,偶
獲奇遇,得到三卷天書,名為《太平要術》。張角熟讀天書,學會呼風喚雨,撒豆成兵。
中平元年瘟疫流行,張角施法術救活無數百姓,自稱「大賢良師」。他傳授五百名弟子,雲
游天下,設立三十六方,聚眾數十萬人,傳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
吉。」他派弟子馬元義攜帶金銀財寶,到洛陽結交宦官封諝為內應。又命趕造
黃旗,定下起義日期。因為唐州的弟子出了事,被官府發覺報告朝廷,大將軍何進殺了馬元
義,擒了封諝。張角聞訊,只有倉促起事,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
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義軍頭裹黃巾,聲勢浩大,官軍聞風而逃。靈帝得報,就派
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俊領兵討賊。
幽州太守劉焉得知張角來犯,貼出布告招募義兵。涿縣有一位英雄,生得身長八尺,兩耳
垂肩,雙手過膝,本是漢景帝的後代子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時年二十八歲。他家住涿縣
樓桑村,附近有一棵大桑樹,高有百丈,遠望如同車蓋。一位相士曾預言:「這一家要出貴
人。」劉備小時候跟小朋友們在樹下玩耍,曾說:「我為天子,應該坐這車。」他讀過書,
2. 《三國演義》第五回和第六回白話文。
第五回是: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陳宮害怕被曹操殺死,連夜投奔東郡。曹操來到陳留,見父親將欲招募義兵。於是曹操發矯詔,馳報各路,曹操因此招募了幾名大將。曹操發檄文後,各鎮諸侯皆起兵接應。劉、關、張三人也跟隨公孫瓚來投曹操,隨即選袁紹為盟主。
孫堅遂領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來,董卓派呂布、華雄來守關。華雄出關斬了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孫堅引四將來到關前,小勝董卓軍,後因糧草跟不上而被華雄打敗。華雄領鐵騎來到關下,連斬兩員大將。關羽提刀出寨,不多時便斬華雄而歸。
董卓聽之華雄被斬,即令呂布出關。袁紹即令八路諸侯去虎牢關迎敵。呂布威風凜凜,連殺兩員大將,傷一大將。此時劉關張上前,呂布招架不住,帶著殘敗軍卒,逃回了虎牢關。
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凶,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與聯軍交戰失利,用李儒之計,將漢獻帝劫往長安,李傕、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遷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發掘陵墓墳冢,聯軍先鋒孫堅率先沖入洛陽,撲滅宮中余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
項下帶一錦囊,內裝一枚玉璽,上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孫堅心動,認為石自己要當皇上的徵兆,乃託疾歸江東.,想軍中有人告密,二人就此翻臉,孫堅拔寨離洛陽而去,袁紹寫了一封信,派人連夜趕往荊州,要劉表截住孫堅。
奪取玉璽,聯軍從此分裂,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人物分析:
曹操
做人大氣,寬宏大量。官渡之戰後,曹操收繳到了許多來自許都投給袁紹的信件,他沒有追究,一把燒掉,不留案底;對於寫文章罵了他祖宗三代的陳琳,也不追究,繼續給官做。虛懷若谷,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
有極大的人格魅力,善於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從強大的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殘暴。為父報仇討伐陶謙的時候,屠城,泗水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淵、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記錄,而他們的屠城行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
呂布
呂布在小說里的生命其實是短促的,卻是極富色彩,形象最鮮明的,呂布一生,雖然神勇無比,但因拜主不明,只得被逼弒主,最後只佔得徐州一地,並終敗於曹操,被縊死於白門樓。
究其失敗的原因,這與他的性格密不可分的,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有怎樣的性格就有怎樣的命運。呂布之所以失敗,是由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他不但拜主不明而且疑心極大。
3. 三國演義白話文梗概
《三國演義白話文版——第三回 虎牢關》
董卓這樣殘暴,大臣們憤恨不平,打算找機會除掉董卓。渤海太守袁紹給司徒王允寫了封密信,讓王允設法除掉董卓。王允便請幾位大臣到家,商議再三也想不出辦法,王允放聲大哭,大臣們也都跟著哭起來。
曹操看大家正在哭,卻大笑起來。王允氣沖沖地責問曹操為何發笑。曹操說他願借王允的七星寶刀,拚死殺掉董卓。王允非常高興,便把寶刀交給了曹操。
第二天,曹操帶著寶刀來到相府,董卓問曹操為什麼來遲,曹操撒謊說馬不好。董卓便叫呂布去為曹操選一匹良馬。曹操見屋內只剩董卓一人,便要拔刀下手。但又怕董卓力大,自己一人殺不了,便猶豫起來。
董卓身體肥胖,坐了一會兒,感到疲倦,就倒身朝里睡下。曹操忙拔刀去刺,不料董卓從鏡里看見曹操在背後拔刀,猛的一個翻身,問曹操干什麼,曹操非常驚慌,急忙跪下說他有口寶刀獻給董卓。
曹操騙過董卓,恰好呂布已將選好的馬牽到了,曹操便借口試試馬,一出城,就縱馬向東南譙郡飛奔去了。董卓得知,才明白曹操剛才是要刺殺他,便下令立即畫出曹操的圖像,發到各地,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中牟縣時,被守城的兵士認出捉住。縣令陳宮見曹操是一個英雄,就棄官與曹操一同逃走了。
這天夜裡,兩人住在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家裡。曹操疑心呂伯奢要報官殺他們,便先下手將呂家八口殺個精光。又將買酒歸來的呂伯奢也殺了。陳宮斥責他濫殺無辜。曹操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聽了,心都寒了,便離開曹操。
曹操回到家鄉陳留,一面招兵,一面發假詔書、檄文給各路諸侯,請他們出兵共討董卓。北平太守公孫瓚接到檄文,率劉備、關羽、張飛等去會師討伐董卓。
曹操殺豬宰牛,大會諸侯。會上,諸侯推舉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總領全軍。袁紹下令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起兵攻打汜水關。南陽太守袁術負責運糧草,供應各營。
董卓接到告急文書,召集眾將商議,呂布願前去迎戰諸侯,不料華雄卻自告奮勇要當先鋒。董卓見華雄生得威武,便撥給他馬步兵五萬,令他前往汜水關迎敵。
孫堅部將程普交戰中殺了華雄副將胡軫,孫堅指揮人馬,殺到關前。袁術擔心孫堅破了董卓,增加了實力,對自己不利,有意不發給孫堅糧草。孫堅營中缺糧,軍心慌亂,被華雄乘夜偷襲,孫堅軍隊大敗。
華雄到盟軍陣前挑戰,無人可敵,諸侯們大驚失色。關羽上前請戰,願斬華雄。袁術瞧不起關羽,叫人把關羽趕出帳去。
曹操見關羽相貌不凡,就推薦關羽出戰華雄,並遞一杯熱酒給關羽喝。關羽接過酒杯,放在桌上說∶「待我斬了華雄,回來再喝。」
上馬飛奔出寨,將華雄一刀斬下馬,提著華雄的頭扔於帳前,杯中的酒還有些燙手。
董卓得知華雄被殺,便領大軍與盟軍大戰於虎牢關。呂布勇不可擋,接連殺敗八路諸侯。
一天,呂布又來挑戰,北平太守公孫瓚大怒,迎戰呂布,沒幾個回合便敗下陣來。張飛截住呂布連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關羽見張飛不能取勝,便上前來助戰,劉備見兩個弟弟戰不下呂布,也揮動雙股劍上前助戰,終於將呂布打敗了。
呂布戰敗,兵無戰心。董卓為了保命,放火燒了東京洛陽城,押著皇帝、大臣和洛陽百姓,遷到西京長安。
各路諸侯的兵馬進了洛陽,曹操勸袁紹乘機追擊董卓,諸侯都不願意。曹操見這些人目光短淺,不能成大事,便獨自帶領本部人馬,追趕董卓。
董卓女婿李儒在滎陽城外埋伏兵馬,大敗曹軍,曹操差一點喪了命。一萬多人馬,只剩下五百多人,無力再戰,只得收拾殘兵往揚州去了。
孫堅進洛陽城救火時,從皇宮的井裡打撈起一顆皇帝用的玉璽大印。袁紹得知這事後要孫堅將傳國玉璽歸還朝廷,孫堅撒謊說他沒有見過玉璽,帶領人馬回江東去了。
袁紹大怒,寫了書信,叫人連夜趕往荊州送與刺史劉表,要他在路上截擊孫堅。諸侯們四分五裂,紛紛拔寨離去。討伐董卓的軍隊就這樣散去了。劉備、關羽、張飛又回到了平原縣。
4. 三國演義1--5回內容(白話文)
三國演義1—5回內容如下:
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東漢末年,漢桓帝年幼,外戚專權,宦官干政。桓帝死後,靈帝繼位,權力落在十常侍手中。他們賣官害民、橫征暴斂,官逼民反,終於在東漢靈帝光和七年正月,爆發了席捲中原的黃巾起義。漢靈帝命地主豪強領兵鎮壓,各州募兵守備。
一個黑臉大漢見了,向嘆氣的人說道:「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反在此長嘆,何為大丈夫?」那個嘆氣的青年名叫劉備,本是漢室宗親,幼年喪父,跟母親流落涿縣,靠編席販屨糊口。黑臉大漢名叫張飛,在本地開肉鋪,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在張飛家中,劉關張三人暢飲敘談,他們志同道合,便在桃林中結拜為兄弟,立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接著兄弟三人來到鐵匠鋪各自打了兵器:劉備使雙股劍,關羽使青龍偃月刀,張飛使丈八蛇矛。
第2回: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一日,董卓在溫明園宴請百官,提出廢立之事,遭到荊州刺史丁原反對。董卓想殺丁原,因見丁原身後有個威風凜凜的大將,不敢動手,這個大將是丁原的義子呂布。
為了除掉丁原,董卓的謀士李肅帶著赤兔馬和重金來到呂布營內,勸說呂布投靠董卓。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的呂布當夜殺了義父丁原,做了董卓的義子。
董卓得到呂布,如虎添翼,更加橫行無忌。越騎校尉伍孚身懷利刃,企圖刺死董卓,結果行刺未成,反遭殺害。董卓強行廢掉並毒死少帝劉辯,逼死何太後,勒死皇妃;隨即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並自封相國。
第3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黃巾起義被鎮壓,劉備立了不少戰功,卻只當了中山府安喜縣縣尉。不久,十常侍命令各地太守派督郵下去查訪,借機淘汰一批地方官吏。
黃巾起義軍主力被鎮壓之後,地方割據勢力迅速發展,外戚和宦官的斗爭日趨尖銳。漢靈帝病危,圍繞皇位的爭奪,以張讓為首的十位中常侍和國舅大將軍何進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斗爭。
何後原是靠宦官勢力立為皇後的,因而受張讓等人左右,從中阻止。曹操建議:應先正君位,後討賊。何進便在靈帝柩前扶立太子辯繼承帝位,何太後臨朝輔政,何進以大將軍參錄尚書事,控制朝政。
袁紹、曹操帶兵入宮,盡殺宦官,宮內火起,在混亂中,張讓、段珪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逃出皇宮。曹操派兵追襲張讓、段珪,尋找少帝。十常侍都在混戰中喪命。
至此宦官勢力徹底消滅,然而一場更大的戰亂卻由此開始。董卓帶二十萬人馬駐扎在京城附近,人不卸甲,馬不離鞍。每日進城,由鐵甲軍開路,橫行街市,殘害百姓。為了揚威,他打算把少帝劉辯廢掉,另立新君。
第4回 :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董卓進京後,廢立皇帝,殘害百姓,荒淫暴虐,激起群臣共憤。一日,司徒王允假借慶壽,約請幾位舊臣到他府中敘談。當他談到:「社稷旦夕難保」時,情不自禁,掩面哭泣。
驍騎校尉曹操自告奮勇,願行刺董卓。他向王允借來七星寶刀,來到董卓相府,伺機行刺。董卓正在園中小閣休息,他問曹操:「何故來遲?」曹操說因馬太瘦弱。董卓便命呂布為曹操挑選一匹好馬,呂布出閣而去。
董卓因感睏乏,倒身而卧,當他面朝里翻過身去時,曹操急忙拔出寶刀,剛要行刺,不料董卓從銅鏡中看見曹操拔刀的身影,急忙回身問操,董卓接過寶刀,很是喜愛,便讓操出閣去看馬,曹操將馬牽出相府,飛身上馬,逃出洛陽。
曹操聽到呂家廚房殺豬時的刀聲和人語,疑心呂家要加害於他,誤殺了呂伯奢全家。曹操卻冷笑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不願跟隨這樣不仁不義的人,棄操而去。
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回陳留,盡散家財,召募鄉勇。他聯絡袁紹,並向各州郡遍發討董檄文,得到天下響應。初平元年正月,十八路諸侯為匡扶漢室,歃血為盟,公推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共同起兵討伐董卓。
華雄被斬,董卓便殺了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起二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傕、郭汜把守汜水關;他自己則率領李儒、呂布等帶十五萬主力屯虎牢關。
十八路諸侯,各懷心事,互相猜忌。呂布新敗,兵無戰心,董卓聽從李儒的話引兵回洛陽,遷帝於長安。曹操見董卓西去長安,要袁紹乘勢追襲。袁紹以諸侯疲睏,不可輕動為由,拒不發兵。曹操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