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聽書手機下載
Ⅰ 誰知道中國56個民族的春節習俗
漢族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蒙古族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臘月二十三以後,就准備過春節。有關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樣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講美觀。其次是包餃子。年三十是最熱鬧的一天,全家換新裝,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櫃供台上擺上各種奶食、油食,擺成小塔型,上邊插上特製的金銀花。還用十二個小銅盅倒滿白水,一天換一次水,然後點上長明燈。同時,開始由對聯(與漢族同,只是寫蒙文)。晚上,備好飯菜後,在院外找一平地,鋪好新氈,擺上酒、菜、肉,開始祭祖先。長輩嘴裡念著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後,全家上席,晚輩敬酒給長輩送舊歲。這天,全家不論男女老幼,玩什麼都可以。在牧區,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語叫「沙」,一直玩到天明。初一凌晨,擺好飯菜上度給老人長輩敬酒,敬酒時要跪拜,男人雙膝下跪,頭往下低時雙手向上下擺動。這時,長輩祝福你長命百歲,終身幸福等。未婚女子與男人一樣叩拜,而已婚女人則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額右側上下擺動。新媳婦則須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見第一名話是問:「新年好」、「過年好」,而不說「見面發財」之類的話。給親戚拜年時,每人帶藍色哈達和酒。到親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處,給佛像叩頭,然後用自備的酒敬長輩。向長輩敬酒時,敬者必須戴帽子。長輩兄長向你敬酒,必須站起來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禮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如今拜年時,已改為握手等新習俗了。牧區拜年時,不管你是否吃過飯,都煮餃子,實在吃不下可嘗一個。
基諾族
過年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但沒有統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擇日過節。節日前,家家戶戶都要釀酒、殺豬宰牛,准備豐盛的食品,並邀請附近村寨的親戚朋友前來歡度新年。
年節期間,男子身穿鑲邊無領對襟訂、棉布褂和白、藍色褲子;婦女穿綉花無領對襟小褂和鑲紅邊黑色的前開合短裙或長裙,挽發髻盤於頭頂,戴白厚麻布後披翅帽。大家聚集廣場,除共同唱歌跳舞外,還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兒童最喜愛的是會箭槍和陀螺;婦女盪鞦韆和玩雞毛球;小夥子擲標槍、踢球、踩高蹺。男女青年還一起翻竹杠。節日里還有一項獨特的活動是敲大木鼓。大木鼓,基諾族人民視為最神聖的器物。平時掛在「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家裡,嚴禁動用,只有過年節時才能敲擊。
珞巴族
珞巴族年節是按照自己的歷法推定的。珞巴族的歷法是一種依據月圓、月缺、月出、月不出以及季節轉換規律歸納出來的。每月三十天,以月亮形狀、出沒時間來推算。每天用具體形象作標志。月圓月缺變化十二次為一年。一年內,再按生物活動、自然變化排出月的順序,台一月份蛤蟆往江河、水渠中跳;二月份桃花落,「八卜」鳥叫;三月份「金嘎優」鳥叫等等。因珞巴族分布地區不同,節日的日期和名稱也不一樣。
Ⅱ 56個民族的習慣和風俗...急急急...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僅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雞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 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 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Ⅲ 56聽書 for win10下載的文件在哪
隨便用個本地播放器 然後用播放器選擇 打開文件夾在選擇本地磁碟C
等待搜索然後查看下載文件大小56聽書 for win10相同如果是就打開所在文件
Ⅳ 56聽書網怎麼被封了
56聽書網被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涉及違規內容:56聽書網可能發布了盜版或侵權內容,或者涉及一些敏感話題,這些違規內容違反了相關法規,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
版權問題:該平台可能未經許可提供了大量未經授權的有版權的內容,從而引發了版權糾紛,導致平台被封。
運營不當或違法操作:例如,可能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非法傳播不良信息等行為,這些行為違反了相關法規,也是導致平台被關閉的原因之一。
監管部門的決策:為了保護用戶權益和市場秩序,政府對互聯網平台的監管日益嚴格。56聽書網可能因為長期存在違規行為,最終被監管部門決定關閉。
具體的原因可能需要根據相關部門發布的公告或消息來確定。
Ⅳ 56聽書網怎麼被封了
56聽書網沒有被封,只是內部調整,現在已經恢復,大家可以隨時應用,聽有聲小說。例如:九幽蘭的都市言情小說《皇後別鬧了》正在連載於56聽書網。
56聽書網更新有聲小說還有:
《超級酒保在都市》連載至617集、《神火世代》連載至475集、《武神箭尊》連載至410集、《天字型大小保鏢》連載至473集、《九轉碎丹錄》連載至323集。
(5)56聽書手機下載擴展閱讀:
線上聽書的利弊
大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中,系統的看完一本書一般要一周左右,聽書似乎解決了我們精益學習,利用碎片化時間成長的目的。
這里將聽書人群分為三類:
C類:
從來不讀書的人,你不講我也不讀,講了我就聽一下。不管講得好壞,聽得深淺,好過天天看玄幻小說和社會新聞;
A類:
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閱讀者,聽個大概,主要用於降低搜索成本,覺得和自己的專業或者思考有關聯,先種下小草,回頭決定是否買回原書精讀。
B類:
兩個臨界點中間的人群,獨立思考力還不夠,放棄治療不甘心,每天積極學習,希望扭轉命運,人生逆襲,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
如果是C類和A類讀者,「聽書」是件好事。
但是對於B類讀者,既造成學到東西的錯覺,又干擾了真正學習的路線,是件壞事。
而這個區間的人群可能是最多、最年輕的。
Ⅵ 紅樓夢 56-84的100字以內的概括!急急急急!!!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除腐舊套 王熙鳳效戲彩斑衣
(1)賈母不滿襲人
正月十五,賈母設宴,不滿襲人沒有跟著寶玉。王夫人說她有重孝在身不便來,賈母依舊不滿。鳳姐說是她讓襲人照料園子的安全,同時幫寶玉照看屋子,免得寶玉回去後不方便,這才讓賈母滿意。賈母叫鴛鴦去陪襲人,又賞了點心果品給兩人。
(2)史太君破除腐舊套
正月十五,賈母設宴看戲。停戲的間隙,賈母和眾人准備聽書,說書的建議聽新書《鳳求鸞》。賈母痛批才子佳人書《鳳求鸞》,說這些書都是一個套數,缺乏新意,里邊的內容沒有依據瞎編,同時又會帶壞年輕人。因此眾人改聽曲子《將軍令》。
第五十五回 辱親女愚妾爭閑氣 欺幼主刁奴蓄險心
(1)辱親女愚妾爭閑氣
王熙鳳身體不適,府上的事由李紈和探春代管,寶釵幫忙。趙姨娘的哥哥死了,李紈要送40兩銀子送人情,而探春按照規矩只送20兩銀子。趙姨娘嫌少,怪自己的親女兒只挑高枝忘了根本。探春氣得哭了,說她只認王夫人,不認趙姨娘。
(2)欺幼主刁奴蓄險心
王熙鳳身體不適,府上的事由李紈和探春代管,寶釵幫忙。眾人欺負李紈和探春,不肯認真辦事情。探春卻十分精明,將事情處理十分到位。讓存心看笑話的吳大媽討了沒趣,刪了賈環和賈蘭的讀書用度,支使平兒去叫人來立威,眾人這才不敢亂來。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賢寶釵小惠全大體
(1)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賢寶釵小惠全大體
探春代理管家,發現眾多弊端。如負責采購胭脂花粉的人買來的東西價高物劣,大觀園的管理費用太高。探春首先讓各房拿錢自己買胭脂花粉,再找人將大觀園承包出去。此時,薛寶釵施恩,讓承包者有餘利不用上交,只要拿出一些給沒有承包的人。
(2)甄家進京
甄家進京入宮祝賀,派人到賈府請安。甄家四個婆子給賈母講述甄寶玉之事。賈母叫出賈寶玉,四人為之吃驚,因為像極了甄寶玉。賈母喜得逢人便說,連湘雲也為此打趣賈寶玉。迷糊中,賈寶玉夢見甄寶玉,醒後方知是自己鏡中的影子。
(3)附:探春理家(綜合55回和56回)
探春代理管家,親娘舅死了,探春按制度行事,依例「賞銀」。探春著手改革的第二步,是壓縮不必要的開支,精簡節約,取消寶玉、賈蘭、賈環三人上學的點心、紙、筆的費用。另外,探春還免去每月的頭油脂粉費。第四,委派園中服役的婆子、媳婦分別承包起各項事務。
第五十七回 慧紫鵑情辭試莽玉 慈姨媽愛語慰痴顰
(1)慧紫鵑情辭試莽玉
紫鵑為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操心,騙賈寶玉,說林家有人來接林黛玉回去了,以此來試探寶玉是否真心,結果寶玉信以為真,急得幾乎瘋狂。寶黛之戀公開暴露,賈母、王夫人等大為吃驚。深夜,黛玉、紫鵑都睡不著。好心的紫鵑勸林黛玉對自己的終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2)刑岫煙當衣
刑岫煙家道貧寒,投奔刑夫人卻並不受關照,二兩月錢還被扣去一兩。住在迎春屋裡,而迎春本就性格懦弱也照顧不到她,因此飽受下人欺負。錢不夠用,刑岫煙只好將衣服當了。不想當票被史湘雲看見,拿來給眾人辨認,幸得薛寶釵掩飾。
第五十八回 杏子陰假鳳泣虛凰 茜紗窗真情揆痴理
(1)杏子陰假鳳泣虛凰
先前,藕官與葯官同演夫妻,結下深厚的感情。葯官死後,還想念著葯官,逢節便燒紙錢祭奠。這日正是清明節,藕官在大觀園為葯官燒紙錢,被一婆子發現並要帶去見管事的人。寶玉看見,忙替藕官遮掩。寶玉對此事感到奇怪,藕官讓他去問芳官。
(2)茜紗窗真情揆痴理
芳官的干媽在怡紅院責罵芳官。寶玉護著芳官,眾人也因此幫忙教訓芳官的乾娘。吃飯的時候到了,襲人讓芳官幫忙吹湯。芳官的干媽也想幫忙卻被趕了出去。寶玉設計騙芳官喝了一口湯。飯後,芳官告知寶玉藕官燒紙的緣由。
第五十九回 柳葉渚邊嗔鶯吒燕 絳雲軒里召將飛符
(1)柳葉渚邊嗔鶯吒燕
薛寶釵的丫環鶯兒在柳堤上用柳條編花籃子。負責承包這一處園子的老婆子捨不得,又不好多說,只好拿外甥女春燕剎氣。春燕娘來了,本為芳官之事生氣,又恨春燕不遂心,便滿園子追著女兒打,春燕只好躲到賈寶玉的院里。
(2)絳雲軒里召將飛符
春燕娘打女兒春燕,追著到寶玉院里。眾人阻止不了,襲人就讓春燕去找寶玉。寶玉大為生氣。麝月命小丫頭叫平兒來管春燕娘。平兒命令把春燕娘攆出去,並叫林大娘在角門外打她四十板。婆子這才害怕起來,流淚哀求方才得以留下。
第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薔薇硝 玫瑰露引來茯苓霜
(1)茉莉粉替去薔薇硝
蕊官托春燕給芳官帶去薔薇硝擦臉。賈環討要,芳官捨不得,便把茉莉粉給了他。趙姨娘趁此進園大鬧,夏婆子從中加油添醋。趙姨娘便對芳官大打出手,而芳官的四個朋友也狠狠地揪住趙姨娘,鬧得一塌糊塗,知道探春來了才停手。
(2)玫瑰露引來茯苓霜
柳家想叫女兒去寶玉房中當差,托芳官給寶玉說。芳官向寶玉討要玫瑰露給柳五兒吃,寶玉連瓶給了柳五兒。因外甥也病了,柳家就省下一半玫瑰露送給哥哥家。作為還禮,哥哥把在工作時別人給的茯苓霜也給了柳嫂一半。
第六十一回 投鼠忌器寶玉瞞贓 判冤決獄平兒行權
(1)判冤決獄平兒行權
柳五兒將茯苓霜贈與芳官被林之孝家的抓拿,硬說是偷的。又在廚房中被搜出玫瑰露,眾人推波助瀾下,柳嫂和女兒有嘴也說不清。王熙鳳叫平兒處理這件事,要嚴懲兩人。平兒調查出真相後,息事寧人,既不處理兩人也放過了真正的盜賊。
(2)投鼠忌器寶玉瞞贓
趙姨娘叫丫環彩雲偷賈母的玫瑰露給賈環吃。玉釧兒和彩雲互相推諉責任,卻冤枉了五兒。賈寶玉為了不冤枉五兒,又不想讓探春為難,叫平兒回賈母說是自己吃的。彩雲將此事告訴賈環,哪知賈環吃醋,打了彩雲一個巴掌。
第六十二回 憨湘雲醉眠芍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1)憨湘雲醉眠芍葯裀
賈寶玉、薛寶琴、邢岫煙、平兒四人同一天生日。眾姐妹在芍葯欄預備下酒席,喝酒玩鬧。散席時突然不見了湘雲。原來,湘雲多喝了幾杯酒,醉卧在園中僻處一個青石板凳上,四面芍葯飛了一身,一群蜂蝶圍繞飛舞。大家看見,不由大笑。
(2)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香菱和眾人鬥草,不小心把裙子弄贓了。其裙為寶琴所贈,怕辜負了寶琴的心,又怕薛姨媽責備,賈寶玉便建議香菱換一條一樣的裙子。正好襲人有一樣的裙子,便把裙子換與香菱,又將臟裙子拿去收拾。香菱臨走時,讓寶玉不要告訴薛蟠。
第六十三回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艷理親喪
(1)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寶玉生日這天夜裡,賈寶玉房裡的姑娘們湊份子給他過生日。等林之孝家的查夜之後,丫頭們把姑娘們都請來,大家開了夜宴玩耍,熱鬧極了。直到二更,姑娘們方散。寶玉與丫頭又玩到四更。大夥橫三豎四都睡在賈寶玉房裡。
(2)死金丹獨艷理親喪
寶玉生日第二天,忽然寧國府有人來報,賈敬死了。原來,賈敬亂服丹葯,中毒而亡。家裡男人和誥命的夫人都在宮里為死去的妃子做道場,暫時都不能回來。尤氏在家忙不過來,只好把娘家的人請過來幫忙。後來,皇上特別恩賜賈珍父子回家治喪。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題五美吟 浪盪子情遺九龍佩
(1)幽淑女悲題五美吟
賈寶玉在寧府幫忙辦喪事,晚上回來便去探望林黛玉。黛玉正在祭奠父母。寶玉勸黛玉不要作踐了身子,黛玉無言對泣。黛玉所寫的關於「西施、虞姬、明妃、綠珠、紅拂」的詩歌被寶玉發現。寶玉為其起名「五美吟」。寶釵盛贊黛玉寫得好。
(2)浪盪子情遺九龍佩
賈璉看上了尤二姐,向賈蓉誇尤二姐比鳳姐好,賈蓉建議賈璉娶了尤二姐做二房。賈璉暗中與尤二姐調情,將漢玉九龍佩作為信物送給了她。尤二姐收下了信物。在賈蓉的游說下,尤老娘和賈珍都同意此事。賈璉便瞞著鳳姐偷偷娶了尤二姐。
第六十五回 賈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1)賈二舍偷娶尤二姨
賈璉瞞著鳳姐娶了尤二姐卻不敢帶回家,只好在外面買了房子住下,又找了鮑二一家早晚服侍。賈璉讓下人稱尤二姐為奶奶,自己也這樣稱呼,甚至將積年梯己也給了尤二姐。只等鳳姐一死,便將尤二姐接回榮國府。
(2)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看到賈璉娶了尤二姐,賈珍也想把尤三姐娶在外面。誰知道尤三姐性格剛烈,原本就不想讓尤二姐嫁入賈府,因此賈珍剛一說就被罵得狗血噴頭。賈珍再也不敢有娶她的念頭。原來尤三姐早有心上人,是五年前就認識的柳湘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