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場有聲聽書
『壹』 蕭紅是哪國的女作家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1)生死場有聲聽書擴展閱讀: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
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准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高雅的部分——詩和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
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蕭紅的小說有超常規的文體語言,詩化、直率而自然。蕭紅的創作多有自敘傳的色彩,她並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循規蹈矩地寫作,而是以一種極自然的陌生語言去描寫她所熟悉的一切。蕭紅對語言的超常規運用,既表現為新鮮、生疏,同時又表現為直率、自然。
蕭紅語言的直率首先表現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觀照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不加雕飾的語言描繪。這種超常規語言的運用在蕭紅後期的創作中越來越成熟。《牛車上》中的三月春陽、《後花園》中的六月鮮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風景並不受舊的形式束縛。
同時,這種直率的語言又表現出自然的特點, 她寫的人物是從生活里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因為直率,不用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朴,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自然成為一體。這種語言沒有著意雕琢的痕跡,自然而然,蘊含著一種稚拙渾朴的美、一種獨特而醇厚的情調,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參考資料:網路-蕭紅
查看全部38個回答
呼蘭河傳蕭紅在線聽_有聲小說暢聽APP
精彩呼蘭河傳蕭紅有聲小說,全集免費下載收聽,休閑娛樂隨心下載
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作家蕭紅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1]
185 瀏覽37552016-03-29
蕭紅的作者簡介50字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裡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56 瀏覽11332019-11-12
作者(蕭紅)的簡介
作家簡介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裡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蕭紅的早期創作多取材於城市失業者或貧苦農民生活,被認為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進步傾向。1934年春「兩蕭」取道大連流亡至青島,蕭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11月「兩蕭」到達上海。在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場》被列為「奴隸叢書」之三出版,魯迅為之作序,稱贊其所描寫的:「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它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農民尤其是農村底層婦女的艱難生存狀況,描述了他們的覺醒與抗爭。《生死場》使蕭紅在30年代文壇上嶄露頭角。這一時期蕭紅還寫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與散文,並結集出版了《商市街》、《橋》等作品集。 1936年7月,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悶,蕭紅隻身東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戰爆發後即輾轉漢口、臨汾、西安、重慶等地。1938年8月與蕭軍離異,與端木蕻良結合。此年被視為蕭紅創作前後兩期的分界。1940年春與端木同抵香港。此時的中篇小說《馬伯樂》以犀利的筆鋒表現了幽默和諷刺才能;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則被茅盾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同時,它又表達了對國民團體盲目、愚昧、麻木、殘忍等等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被越來越多的後人認為是繼魯迅之後對國民心態的開掘和批判的力作。這一時期蕭紅的創作在藝術上日趨成熟和輝煌,然而她的病體卻日漸不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戰火紛飛中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年僅31歲。 在短短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烈,敘事風格細膩深刻、委婉動人,尤其是在小說文體上作出了很大的創新。海內外許多文學批評家認為,蕭紅以自己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歷史,終於站到了與魯迅同一的高度,達到了同一種對歷史、文明以及國民靈魂的了悟。
4 瀏覽3353
課文《祖父的花園》的作者蕭紅的資料
蕭紅出生於1911年,死於1942年,中國現代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令有筆名悄吟。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創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商事街】。1934年,蕭紅完成成名作長篇小說【生死場】。1935年,在魯迅幫助下該書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並開始以蕭紅筆名,蜚聲文壇。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在蕭紅不到10年的創作生涯中,為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36 瀏覽32462016-12-02
作家蕭紅生平
蕭紅生平簡介1911年6月1日,她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內一個地主家庭,取名張乃瑩。 1920年,生母病故。繼母與她感情淡漠,父親思想保守,專制頑固,只有年邁的祖父能給這缺少愛的孩子一點安慰。 1927年,她考進哈爾濱市立第一女中讀書,喜愛繪畫和文學。 1930年,父親令她退學,准備與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歲的她既不願讓父親把自己當禮物去交換富貴,又因勸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戶的地租而遭到一頓打,便逃出家庭。父親宣布開除她的祖籍,後來與流浪街頭的她相遇時也是冷眼相對,她亦終生不曾再回過呼蘭縣的家。 1931年,這個無家、無業、無處棲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際遇上王恩甲,先受騙後被棄,孤身困於旅館。 1932年,在即將被旅館老闆販賣以抵所欠旅食費時,她得到蕭軍的幫助,脫出困境。秋天,她與蕭軍結合,開始了共同的生活:他們租不起五角錢一天的鋪蓋,買不起五分錢一個的「列巴圈」;一個的鞋帶斷成了四截,另一個就把自己的鞋帶分成兩段,兩個人束著;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里,兩個人穿著夏天的鞋子,飢腸轆轆地在雪地上奔走謀生…… 1934年,日偽在「滿洲國」加緊推行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她和蕭軍因編輯進步刊物隨時都有被逮捕的危險,便於6月離開哈爾濱至青島。10月又因青島形勢險惡奔赴上海,兩人同魯迅接觸並接受其影響。 1936年,她因蕭軍的感情背離和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隻身東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戰爭發生,上海成為「孤島」後,應李公朴之約,於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教書,其後和蕭軍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辦《時代批評》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發生,日軍攻陷香港。她正患嚴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濟住院治療。炮聲隆隆中,端木蕻良棄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醫生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病情惡化。18日,確診為惡性氣管擴張,第二次動手術換喉頭呼吸管。21日,所住醫院被日軍佔領,改為日本戰地醫院,病人全部被驅逐。22日,在戰爭與病痛的折磨中,她與世長辭,年32歲。 病重的日子裡,她已不能說話,只用筆在紙上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數語,寫盡了一生的痛苦與掙扎、漂泊與無奈、奮斗與成就。 作為女人,她幾乎承受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全部屈辱——父親的絕情絕義、未婚夫的始亂終棄、丈夫的背信棄義、愛人的臨陣逃離;全部苦難——僅僅為了活命的生存苦難、維護民族尊嚴的戰爭苦難、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種種病痛對身體的折磨……她顛沛流離於哈爾濱、上海、日本、北京、重慶、香港之間,獨自以柔弱之軀抵禦著飢餓、寒冷、病魔、戰火,不然又能怎樣呢?她的家早就對她關死了門,她的國正被片片蠶食,她的愛要麼被踐踏,要麼得不到回應,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誤解和嘲諷,少的是歡樂、安寧與溫情。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一隻盤旋徘徊在20世紀初荊棘林里的鳥兒! 作為作家,她卻並未頹然倒下,反而頑強地挺立著,以其柔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超拔於那個時代。 在飢寒交迫的1933年,她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棄兒》。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歲月里,她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場》是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中篇小說首次以「蕭紅」為筆名,由魯迅校閱、編訂並作序,歸入「奴隸叢書」之中。魯迅對她寄與厚望,認為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說:「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生死場》轟動了文藝界,被譽為中國文學難得的收獲,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蕭紅是從荊棘叢中殺出了一條血與淚的路,但她並未把創作當成個人情感的宣洩,取材上並未園囿於女性生活,而是著眼於群體——女性群體、民族群體、人類群體,藝術視野恢弘開闊,寫作思想處於理性的自覺狀態,語言明麗、和諧、沉靜,沒有幽怨、陰郁、罹怒,關於民族、關於歷史、關於人生、關於人性……所有的感慨和無奈都沉在蒼涼的底子里,使她迥異於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女作家。這一點,在她後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中表現得就更為突出和熟練了。 《呼蘭河傳》以閉塞的呼蘭城為背景,展示了這里的風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狀態、思想性格。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麗的後花園、慈祥可愛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樹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似的」;也有荒涼、貧窮、冷漠、愚昧和野蠻,人們順應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許有任何個性、差別和改變,扼殺一切不馴與生機是全體居民共同的責任,而做這些又完全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善意。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僅僅因為「太大方了」,「不象個小團圓媳婦」,就被燒紅的烙鐵烙腳心,被吊在大樑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後又被視為有鬼怪附身,被當眾剝光衣服,放到熱水缸里燙三遍又用冷水澆三遍——而這一家人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善良,「為人謹慎,兄友弟恭,父慈子愛」。 這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40年,但其深刻、獨到、穿透人性的思想內涵,超越了時限和地域,令一代代讀者體驗到它對心靈的觀照價值,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中的第九名。 觀蕭紅其人,讀蕭紅作品,令人想到《荊棘鳥》扉頁上的那段話: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紙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219 瀏覽4192017-10-04
49評論
熱心網友50
歷厲害666
熱心網友43
評論一句,知音難尋。
熱心網友32
你最屌絲
查看全部49條評論
評論兩句491037
『貳』 老舍的寫作風格
老舍的寫作風格是朴實、 幽默, 俗而能雅,清淺中有韻味,從而表現出作家獨具的個性色彩。
1、語言風格,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
2、創作題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3、文學思想,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4、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
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他認為:「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荇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說、戲劇,散文等也都充滿了幽默風趣色彩。
(2)生死場有聲聽書擴展閱讀: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復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斗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學思想的基調是強調文學的自由表達,同時認為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
但是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學的實用性靠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藝術家的他又感到不適,於是又重新呼喚並實踐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藝術性,在此期間其文學思想也出現了反復和震盪。
因此而言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朴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1966年8月24日,中國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暴力批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1978年初,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叄』 蕭紅是誰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伏告鉛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3)生死場有聲聽書擴展閱讀: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
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准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高雅的部分——詩和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
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蕭紅的小說有超常規的文體語言,詩化、直率而自然。蕭紅的創作多有自敘傳的色彩,她並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循規蹈矩地寫作,而是以一種極自然的陌生語言去描寫她所熟悉的一切。蕭紅對語言的超常規運用,既表現為新鮮、生疏,同時又表現為直率、自然。
蕭紅語言的直率首先表現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觀照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不加雕飾的語言描繪。這種超常規語言的運用在蕭紅後期的創作中越來越成熟。《牛車上》中的三月春陽、《後花園》中的六月鮮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風景並不受舊的形式束縛。
同時,這種直率的語言又表現出自然的特點, 她寫的人物是從生活里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因為直率,不用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朴,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自然成為一體。這種語言沒有著意雕琢的痕跡,自然而然,蘊含著一種稚拙渾朴的美、一種獨特而醇厚的情調,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參考資料:網路-蕭紅
查看全部38個回答
呼蘭河傳蕭紅在線聽_有聲小說暢聽APP
精彩呼蘭河傳蕭紅有聲小說,全集免費下載收聽,休閑娛樂隨心下載
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作家蕭紅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友好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缺好僅31歲。[1]
185 瀏覽37552016-03-29
蕭紅的作者簡介50字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裡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56 瀏覽11332019-11-12
作者(蕭紅)的簡介
作家簡介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裡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蕭紅的早期創作多取材於城市失業者或貧苦農民生活,被認為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進步傾向。1934年春「兩蕭」取道大連流亡至青島,蕭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11月「兩蕭」到達上海。在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場》被列為「奴隸叢書」之三出版,魯迅為之作序,稱贊其所描寫的:「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它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農民尤其是農村底層婦女的艱難生存狀況,描述了他們的覺醒與抗爭。《生死場》使蕭紅在30年代文壇上嶄露頭角。這一時期蕭紅還寫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與散文,並結集出版了《商市街》、《橋》等作品集。 1936年7月,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悶,蕭紅隻身東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戰爆發後即輾轉漢口、臨汾、西安、重慶等地。1938年8月與蕭軍離異,與端木蕻良結合。此年被視為蕭紅創作前後兩期的分界。1940年春與端木同抵香港。此時的中篇小說《馬伯樂》以犀利的筆鋒表現了幽默和諷刺才能;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則被茅盾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同時,它又表達了對國民團體盲目、愚昧、麻木、殘忍等等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被越來越多的後人認為是繼魯迅之後對國民心態的開掘和批判的力作。這一時期蕭紅的創作在藝術上日趨成熟和輝煌,然而她的病體卻日漸不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戰火紛飛中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年僅31歲。 在短短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烈,敘事風格細膩深刻、委婉動人,尤其是在小說文體上作出了很大的創新。海內外許多文學批評家認為,蕭紅以自己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歷史,終於站到了與魯迅同一的高度,達到了同一種對歷史、文明以及國民靈魂的了悟。
4 瀏覽3353
課文《祖父的花園》的作者蕭紅的資料
蕭紅出生於1911年,死於1942年,中國現代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令有筆名悄吟。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創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商事街】。1934年,蕭紅完成成名作長篇小說【生死場】。1935年,在魯迅幫助下該書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並開始以蕭紅筆名,蜚聲文壇。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在蕭紅不到10年的創作生涯中,為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36 瀏覽32462016-12-02
作家蕭紅生平
蕭紅生平簡介1911年6月1日,她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內一個地主家庭,取名張乃瑩。 1920年,生母病故。繼母與她感情淡漠,父親思想保守,專制頑固,只有年邁的祖父能給這缺少愛的孩子一點安慰。 1927年,她考進哈爾濱市立第一女中讀書,喜愛繪畫和文學。 1930年,父親令她退學,准備與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歲的她既不願讓父親把自己當禮物去交換富貴,又因勸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戶的地租而遭到一頓打,便逃出家庭。父親宣布開除她的祖籍,後來與流浪街頭的她相遇時也是冷眼相對,她亦終生不曾再回過呼蘭縣的家。 1931年,這個無家、無業、無處棲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際遇上王恩甲,先受騙後被棄,孤身困於旅館。 1932年,在即將被旅館老闆販賣以抵所欠旅食費時,她得到蕭軍的幫助,脫出困境。秋天,她與蕭軍結合,開始了共同的生活:他們租不起五角錢一天的鋪蓋,買不起五分錢一個的「列巴圈」;一個的鞋帶斷成了四截,另一個就把自己的鞋帶分成兩段,兩個人束著;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里,兩個人穿著夏天的鞋子,飢腸轆轆地在雪地上奔走謀生…… 1934年,日偽在「滿洲國」加緊推行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她和蕭軍因編輯進步刊物隨時都有被逮捕的危險,便於6月離開哈爾濱至青島。10月又因青島形勢險惡奔赴上海,兩人同魯迅接觸並接受其影響。 1936年,她因蕭軍的感情背離和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隻身東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戰爭發生,上海成為「孤島」後,應李公朴之約,於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教書,其後和蕭軍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辦《時代批評》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發生,日軍攻陷香港。她正患嚴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濟住院治療。炮聲隆隆中,端木蕻良棄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醫生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病情惡化。18日,確診為惡性氣管擴張,第二次動手術換喉頭呼吸管。21日,所住醫院被日軍佔領,改為日本戰地醫院,病人全部被驅逐。22日,在戰爭與病痛的折磨中,她與世長辭,年32歲。 病重的日子裡,她已不能說話,只用筆在紙上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數語,寫盡了一生的痛苦與掙扎、漂泊與無奈、奮斗與成就。 作為女人,她幾乎承受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全部屈辱——父親的絕情絕義、未婚夫的始亂終棄、丈夫的背信棄義、愛人的臨陣逃離;全部苦難——僅僅為了活命的生存苦難、維護民族尊嚴的戰爭苦難、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種種病痛對身體的折磨……她顛沛流離於哈爾濱、上海、日本、北京、重慶、香港之間,獨自以柔弱之軀抵禦著飢餓、寒冷、病魔、戰火,不然又能怎樣呢?她的家早就對她關死了門,她的國正被片片蠶食,她的愛要麼被踐踏,要麼得不到回應,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誤解和嘲諷,少的是歡樂、安寧與溫情。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一隻盤旋徘徊在20世紀初荊棘林里的鳥兒! 作為作家,她卻並未頹然倒下,反而頑強地挺立著,以其柔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超拔於那個時代。 在飢寒交迫的1933年,她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棄兒》。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歲月里,她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場》是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中篇小說首次以「蕭紅」為筆名,由魯迅校閱、編訂並作序,歸入「奴隸叢書」之中。魯迅對她寄與厚望,認為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說:「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生死場》轟動了文藝界,被譽為中國文學難得的收獲,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蕭紅是從荊棘叢中殺出了一條血與淚的路,但她並未把創作當成個人情感的宣洩,取材上並未園囿於女性生活,而是著眼於群體——女性群體、民族群體、人類群體,藝術視野恢弘開闊,寫作思想處於理性的自覺狀態,語言明麗、和諧、沉靜,沒有幽怨、陰郁、罹怒,關於民族、關於歷史、關於人生、關於人性……所有的感慨和無奈都沉在蒼涼的底子里,使她迥異於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女作家。這一點,在她後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中表現得就更為突出和熟練了。 《呼蘭河傳》以閉塞的呼蘭城為背景,展示了這里的風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狀態、思想性格。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麗的後花園、慈祥可愛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樹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似的」;也有荒涼、貧窮、冷漠、愚昧和野蠻,人們順應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許有任何個性、差別和改變,扼殺一切不馴與生機是全體居民共同的責任,而做這些又完全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善意。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僅僅因為「太大方了」,「不象個小團圓媳婦」,就被燒紅的烙鐵烙腳心,被吊在大樑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後又被視為有鬼怪附身,被當眾剝光衣服,放到熱水缸里燙三遍又用冷水澆三遍——而這一家人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善良,「為人謹慎,兄友弟恭,父慈子愛」。 這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40年,但其深刻、獨到、穿透人性的思想內涵,超越了時限和地域,令一代代讀者體驗到它對心靈的觀照價值,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中的第九名。 觀蕭紅其人,讀蕭紅作品,令人想到《荊棘鳥》扉頁上的那段話: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紙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219 瀏覽4192017-10-04
49評論
熱心網友50
歷厲害666
熱心網友43
評論一句,知音難尋。
熱心網友32
你最屌絲
查看全部49條評論
評論兩句49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