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說家推薦詞
『壹』 求 巴金小說《家》10個人物點評 (不少於100字)
覺新
他受過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雖不滿舊家庭的專制,但處在長房長子這樣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較多約束,使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導致他的思想與行動總是矛盾,結果就是奉行「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與梅相愛卻奉父親之命娶了瑞珏,婚後還算幸福,但梅後來的回歸給他帶來無限內疚與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辦高老太爺的喪事時,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把即將臨盆的瑞珏趕到郊外生產。瑞珏難產而死,覺新因習俗禮教無法見她最後一面,在悲痛之下轉而支持覺慧離開這個破碎的家。
覺民
他具有進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覺新那麼軟弱,也不像覺慧那麼激進,是介於他們之間的一個人。平時溫和謙遜,但為了與琴的愛情和爺爺堅決斗爭,離家逃婚,做了高家從來沒有人敢做的事。最後在爺爺臨死時獲得理解,避免了成為又一個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覺慧
高家最具批判與反抗意識的一個人,也是當時社會進步青年的典型代表,與大哥覺新形成鮮明對比。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平等地對待各個階層的人。喜歡丫頭鳴鳳,但最終因鳴鳳不忍被嫁給馮樂山做小投湖自盡和自己那「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理想破滅,隨後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劇,終於無法忍受離開這個家。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開報社辦報紙宣傳新思想。
馮樂山
孔教會的會長,封建禮教的頑固維護者,同時又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高老太爺
他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他逼覺新和瑞珏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珏、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歲的鳴鳳送給60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死後,他並沒有任何改變,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爺冷酷的同時,也流露出長輩慈祥的一面,年夜飯的微笑,臨終前的懺悔,對覺民婚姻的最終成全等,既表現了他面對強大新生力量的幻滅感,沒落感,也表現了親情未泯的一面。
克明、克安、克定
三兄弟是高老太爺的繼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風比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階級"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典型,在父親的蔭庇下,吃喝嫖賭、抽大煙、捧戲子,揮金如土,把父親的那種淫穢的行徑完全繼承、效法了下來,平時對高老太爺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爺剛剛去世,這些人就為財權族權爭鬧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劇。
梅
她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梅在父母包辦之下,嫁給省城外的一個姓趙的人家,可惜結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對她不好,只好回娘家來。回省城以後,她和覺新雖然盡是避免接觸,但是她和覺新之間的感情卻始終不能泯滅。梅有流不盡的淚水,只好在憂郁、苦悶、悲傷之中漸漸消瘦、憔悴,最後含冤死去。
瑞珏
她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賢妻良母,為自己所愛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後難產而死。
鳴鳳
鳴鳳是階級壓迫的受難者。痛心疾首而又無力反抗的力量禁錮著她的感情,她與覺慧愛戀,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對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擺布。「人與奴」「愛與卑」在這個少女的心中這兩對矛盾越來越尖銳,交鋒越來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壓迫階級對壓迫階級的強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軀捍衛了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她用自己年輕優美的生命向專橫殘酷的封建等級制度提出最嚴厲的抗議!鳴鳳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壘築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頑固高牆上打開了一道缺口,喚醒了高家第一個叛逆者——覺慧。
琴
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線希望的火花。正如覺民所贊嘆的那樣「琴真是個勇敢的女子」。她能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上了女子師范,還想與覺民等一起去外語專科學校。她還寫了剪發有十大好處的文章,並在刊物上發表。男女同校,女子剪發,這對封建衛道者來說是不堪設想的。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蔑視和爭取自由解放的氣魄和膽量。
『貳』 巴金《家》800字推薦詞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著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著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郁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願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於寫了第四次,字里行間控訴著「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最後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斗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斗,最後,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鍾。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麼原形,只是靈感來自於巴金家後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後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於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說。而最後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說這整本書說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
,藉以抒情。 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為自己做主的覺慧,他蘇醒在五四思潮的沖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為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後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後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於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著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裡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著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里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
『叄』 《巴金激流三部曲》推薦詞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肆』 為巴金的家寫一句推薦語
《家》,三代人的命運沉浮,覺字輩三兄弟的安全悲歌,一部時代的史詩。
『伍』 關於巴金的《家》的主要內容和人物評價
巴金的家和《家》
一般人總愛把《家》《春》《秋》中的高家跟巴金在成都的老家相對照,把巴金本人視為小說中的覺慧,這有根據嗎?……
文/徐開壘
一般,人總愛把《家》《春》《秋》中的高家,來對照四川成都北門政通順街的李公館,即巴金的老家。這原是很自然的。因為作者既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激流》中的高家正是當年李公館的投影。但這並不能就此可以把《激流》中的每個角色,去對照李公館里的每個人物。像人們不應把《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去對照生活中的曹雪芹一樣;誰如果把《家》中的覺慧,去當作少年巴金來看待,那他就永遠不會認識作為一個中國作家的巴金的少年時代生活形象的豐富性、真實性和復雜性。
大家知道,巴金自己說過他在少年時代有三個「先生」。這就是他的母親,轎夫老周,和與他一起辦《半月》雜志的青年夥伴吳先憂。
1923年4月離家前和繼母及四位兄弟合影。巴金(右一)
1904年11月25日,即農歷甲辰年10月19日,暖暖的陽光照在李公館右上房的窗前,時間已經過午了,房間里響起一陣嬰兒的啼哭聲,一個男孩出生了,面孔清秀,五官端正,滾圓的臉,寬闊的頭額,這就是巴金。他從混沌中來到人間,睜開明亮的眼睛,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第一個景象,那便是他那溫柔和善良的母親的形象:她那胖胖圓圓的臉,永遠微笑著的慈祥的面容,和她用刨花水梳得光滑的頭發。她把他緊緊摟在懷里。雖然是冬天,人間的母親的愛,卻是這樣溫暖。出人意料,這一天,也正是巴金母親陳淑芬自己的生日。
母親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浙江省一個小城裡,她從小跟著她弟弟在私塾里伴讀,背熟了不少首唐詩宋詞,也許正是秀麗的山河與純真的詩詞藝術,陶冶了她的性情,她待人謙和,同情下人,經常教育子女不要搭主人架子,要愛護人,要憐惜婢僕,不要隨便責罵身邊的人。她認為「主人是人,丫頭傭人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她勸導巴金的父親坐堂也不要對犯人隨便使用體罰。她給孩子們各人准備一本小簿子,每天用娟秀的筆跡,為他們從《白香詞譜》里抄上一首詞,然後向他們進行講解,要他們把它背誦出來,引導這些幼小的心靈,接觸文學與音樂,走向藝術的殿堂。
巴金的母親還有一個與她婆家的人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李家有人生病,總是燒香拜佛,請神求道,急了才請中醫上門,搭脈開方;她卻相信西醫,還結交四聖祠醫院的幾個英國女醫師,請她們為女兒(巴金的二姐)看病。有時還帶著巴金去醫院玩,使巴金有機會在幼年時代就直接接觸外國朋友,看到她們送給他母親的《新舊約全書》,它的封面裝幀,迥異於中國的線裝書,使他感到驚奇,並引起濃厚的興趣。這與他的祖父、父親既害怕外國人,又輕視外國人,是完全處在兩種心態中。這也為巴金在家中自學外語,後來又急於進外國語學校讀書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巴金的第二個「先生」轎夫老周,他豐富的流浪閱歷,使閉鎖在深室大院中的巴金大開眼界。巴金經常在老周黝暗的住處馬房聽他講各地風物,世道盛衰,並訴述人間不平。「做人要公道,要忠實,不能騙人,不要佔人便宜」。老周通過他的經歷,所持的人生態度,也影響了巴金以後的為人。
和巴金一起辦刊物的吳先憂,被青年巴金當作第三個「先生」。他熱心為公,經常犧牲自己利益,成就別人。他律己嚴,堅持信奉不飲酒,不吸煙,不食肉,不坐車轎,不用僕役,為了辦刊物,維持經費,他實行「勞動神聖」,停學去做裁縫,有時工資還不曾領到,而刊物交付印刷費的日子卻到了,他就脫掉自己的衣服去當鋪換錢救急。吳先憂這種言行一致的獻身精神,給巴金的印象極深,直到幾十年以後,他還說:「朋友吳教給我『自己犧牲』,他還教給我勇氣,我雖然到現在也還不能夠做到他那樣子;但我的行為卻始終是受著這個影響的支配的。」
青年巴金受這三個「先生」的思想影響,是不言可喻的。但是不是就這么三個人呢?我看也不全是這樣。巴金雖然並沒有把他父親稱作「先生」,但父親對他的影響還是有的。特別是他十歲死了母親後,父親對他比從前關心,經常帶他去看戲,使他從少年時代就有機會接觸川劇。巴金的父親雖然按著祖父的安排,一直向官宦路上爬行,但他的官運並不亨通,雖然他待人和氣,不搭架子,但他性情爽直,不善鑒貌辨色,奉承拍馬,討不了上級的歡心,最後好不容易做了三年偏僻山區的縣官,就回成都老家不幹。不久就在一場流行的瘟疫中去世。在他死前的幾年中,把精力都花在一個叫可園的戲園事務上,凡是邀請戲班子,安排演員生活以及決定演出的劇目,他都親自出主意作安排。甚至家裡孩子們興起演話劇,他有時也看得津津有味,還為他們編了一個題目叫《知事現形記》的劇本,用來嘲笑地方封建官僚,讓他們演出,自己看得哈哈大笑。當時父親在官場失意,曾寄希望幹革命,一聽到「遜清退位」,民國成立,在家裡攤開一塊洋布,親自取剪刀,拿針線,縫制新的國旗,把它掛到公館大門口去,但是不久事實證明清帝統治與民國成立,不過是換湯不換葯,所以他編《知事現形記》,讓孩子們演出,實際是反映了他當時對官場的反感。父親這種情緒不能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巴金對現實的看法。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溫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從那本書里,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里有許多可怕的人物,但都是她的榜樣: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里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有個女子,明知父親在河裡淹死,她自己不會游泳,仍投水去找她父親屍體。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郁。母親在時,還給她請西醫看病吃西葯,現在母親死了,她家就與四聖祠醫院的幾個英國女醫師斷絕來往,因為祖父與父親不相信西醫,而那時中醫對肺結核毫無辦法。二姐不斷咳嗽,氣息奄奄,公館大廳里卻仍在演了三天大戲,為的是慶祝祖父生日。巴金看到二姐孤單可憐,讓父親把她扶到大廳看戲,她坐在一把藤椅上,失神的眼光停在戲台上,也不知道她看到了什麼。只聽見她在昏暗中輕輕喊了一聲「我要進去」,就讓女傭把她扶了進去,從此就再也看不到她出來,三天後,她那16歲的生命就結束了。
二姐死後不久,正碰到川軍與滇軍的軍閥混戰。成都街頭到處都是戰壕,槍聲日夜不斷。巷戰的子彈還從李公館的牆頭穿過。戰禍經年,疫病流行,巴金二叔家的二哥和五弟死在這場瘟災中,接著是巴金的十妹和他父親的去世。父親臨死,把巴金的大哥叫到床邊,對他說:「你媽臨終時,把你們兄弟姐妹全部託付給我,現在十妹死了,我怎麼對得起你母親?我自己的病看來也不會好了,現在我把繼母和弟妹交給你,你要好好看顧他們。」他還把這些話寫成遺囑,當著巴金兄弟的面交給大哥。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因為父親徵得祖父同意,在如潮而來的三姑六婆所媒介的婚姻對象中,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寸腸欲斷,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父親死後,大哥作為長房長孫,成為整個大家庭中的眾矢之的;幸有祖父撐腰,還在一個時期維持了幾房暫且相安無事的局面。後來祖父死了,長房長孫更成為出頭椽子,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說離開家裡越遠越好。
面臨著這樣的現實挑戰,巴金起初並不曾想到他自己要離家出走,而是感到憤怒與痛苦。因為大哥雖然理解巴金,但他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著衣被陪著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著孩子回家,巴金看著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同樣,在他的周圍並不曾發生過覺民逃婚、鳴鳳跳水、淑貞投井等事件。但是他從六姐被他父母攔阻,不讓接近三哥,不準參加長房巴金兄弟在「五四」以後所舉辦的讀新書小組;丫頭翠鳳被她的父親包攬婚姻;一個堂妹被逼纏腳;四姐被二叔逼嫁給一個胸無點墨的財主;三姐在臨嫁上轎時苦苦哀哭等景象,他接觸到的實際,要比覺慧看到過的悲劇,更為復雜多樣。而且這些都是鐵一樣的當時新一代人的現實生活。
巴金是覺慧嗎?誠然,從某種角度說來,覺慧似乎要比巴金經受的痛苦更直接,因為他所愛戀的對象鳴鳳投池塘自殺了,使他的心靈刻下永生難忘的創傷。但從更深一層的意義說來,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因此我說,巴金是覺慧,但又不是覺慧。
(摘自《隨筆》今年第1期《巴金的家庭和他的青年時代》一文)
『陸』 巴金 <家>的好詞 好句 好段 。要很多很多的。
銀白的月光灑在地上,到處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聲。夜的香氣彌漫在空中,織成了一個柔軟的網,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裡面。眼睛所接觸到的都是罩上這個柔軟的網的東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樣地現實了,它們都有著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樣都隱藏了它的細致之點,都保守著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巴金《家》)自己看吧
我是一個不善於講話的人,極少發表演說,今天破例在這里講話,只是為了報答日本朋
友的友情。我講友情絕不是使用外交辭令,我在這個詞里傾注了深切的感情。友情不是空洞
的字眼,它像一根帶子把我們的心同日本朋友的心牢牢地拴在一起。想到日本朋友,我無法
制止我的激動,我欠了你們一筆友誼的債。我不會忘記「四人幫」對我橫加迫害要使我「自
行消亡」的時候,日本朋友經常詢問我的情況,關心我的安全。而我在被迫與世隔絕的十年
中也常常想起同你們在一起度過的愉快日子,從這些回憶中得到安慰。今天我們又在一起歡
聚了,我的興奮和歡欣你們是想得到的。
我是一個不善於講話的人,唯其不善於講話,有思想表達不出,有感情無法傾吐,我才
不得不求助於紙筆,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於是我寫了小說。
我不是文學家,但是我寫作了五十多年。每個人從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學。我從小就喜歡
讀小說,有時甚至廢寢忘食,但不是為了學習,而是拿它們消遣。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成
為小說家。我開始寫小說,只是為了找尋出路。
我出身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個所謂「上等人」和二三十個所謂
「下等人」中間度過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環境里我接觸了聽差、轎夫們的悲慘生活,在偽
善、自私的長輩們的壓力下,我聽到年輕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覺到我們的社會出了毛病,我卻說不清楚病在什麼地方,又怎樣醫治,我把這個大
家庭當作專制的王國,我坐在舊禮教的監牢里,眼看著許多親近的人在那裡掙扎,受苦,沒
有青春,沒有幸福,終於慘痛地死亡。他們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傳統觀念和兩三個人一
時的任性殺死的。我離開舊家庭就像摔掉一個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歲從上海跑到人地生疏
的巴黎,想找尋一條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說救人救世,未免有些誇大,說救自己,
倒是真話。當時的情況是這樣:我有感情無法傾吐,有愛憎無處宣洩,好像落在無邊的苦海
中找不到岸,一顆心無處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靜,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
住在巴黎拉丁區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層樓上,一間充滿煤氣和洋蔥味的小屋子裡,我寂寞,我
痛苦,在陽光難照到的房間里,我想念祖國,想念親人。在我的祖國正進行著一場革命與反
革命的斗爭,人民正在遭受屠殺。在巴黎掀起了援救兩個義大利工人的運動,他們是沙柯
(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們被誣告為盜竊殺人犯,在美國麻省波士頓的
死囚牢中關了六年,在我經常走過的街上到處張貼著為援救他們舉行的「演講會」、「抗議
會」的海報。我讀到所謂「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傳」,裡面有這樣的話:「我希望每
個家庭都有住宅,每個口都有麵包,每個心靈都受到教育,每個人的智慧都有機會發展。」
我非常激動,樊宰底講了我心裡的話。
『柒』 寫一段推薦閱讀語《家》
巴金 家 讀後感 800字
寫回答 共8個回答
a375458743
LV.11推薦於 2017-12-14
家,一個愛、溫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巴金筆下的這個舊社會中的家卻是惡魔、監獄、劊子手。
小說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到悲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梅、琴、鳴鳳、瑞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結果。梅,因母親的態度而與覺新擦肩而過,並早早地做了寡婦,在與覺新重逢後,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發而抑鬱成病,吐血而死;琴,讀了幾年書,積極地與覺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在覺新和覺慧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勝利,真心地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鳴鳳,好一個烈女子!為了自己純潔的愛情,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毀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選擇這種壯烈的方式反抗;瑞鈺,一個善良貞靜的人兒,任人擺布,因肚子里的孩子受到眾人的排斥,被趕到城外的一間陰暗潮濕的房裡,而他的丈夫覺新太懦弱,導致了她在生下雲兒後離開人世,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這些女性人物表現出了在封建社會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不敢背負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失去了所愛的梅,失去了賢惠的妻子,失去了無數個反抗的機會,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帶著一個單純的信仰,不放棄,向目標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絲遺憾,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犧牲了一個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爺的封建思想、整個社會制度、整個迷信奪取了多少人年輕
『捌』 巴金《家》的好詞好句及賞析共5000字
經典句子:
1·人們躺下來,取下他們白天戴的面具,結算這一天總帳。他們打開了
自己的內心,打開了自己的「靈魂的一隅」,那個隱秘的角落。他們悔恨,悲
泣,為了這一天的浪費,為了這一天的損失,為了這一天的痛苦生活。
2·無論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兩個不同的面目,為了兩種不同的人而
存在。
3·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到了仇恨和斗爭,而且他自己也成了別
人攻擊的目標。雖然他的環境使他忘記了自己的青春,但他心裡究竟還燃燒著
青春的火。
4·世界是這樣靜。人們都睡了。然而他們都活著。所有的人都還活著,
只有她一個人就要死了。
5·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別人少,而現在在這樣輕的年紀,她就要最先離
開這個世界了。
6·明天,所有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面前卻橫著一片黑暗,那一片,
一片接連著一直到無窮的黑暗,在那裡是沒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
遠都沒有明天的。經典語段及賞析:
每天晚上,總是妻帶著孩子先睡,他睡得比較遲。他臨睡時總是要去望那個躺在妻的身邊,或者睡在妻的手腕里的孩子的天真的睡臉。這面容使他忘記了自己的一切,他只感到無限的愛,他忍不住俯下頭去親吻那張美麗的小臉,口裡喃喃地說了幾句含糊的話。這些話並沒有什麼意義,它們是自然地從他的口中吐出來的,那麼自然,就像噴泉從水管中噴出來一樣。它們只是感激、希望與愛的表示。
他並不知道從前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也曾經從父母那裡受到這樣的愛,他也曾經從父母那裡聽到這樣的充滿了感激、希望與愛的語言。
賞析:
「感激、希望與愛」,父母對子女的愛由覺新身上可見一斑。這樣的愛不帶任何雕飾,清水出芙蓉般地純粹潔凈,而又如同一道符咒世代相傳。當每一個初為人父母的人俯首親吻孩子時,誰能想到,從前的自己,也曾在睡夢中享受過這愛的盛宴?
然而,父母對於孩子之愛,有時竟也似被迷霧籠了雙眼,不懂得為他們長久考慮。便如小說中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第一句:用「面具」充分顯示了老舍對精神世界的理解,人們活在痛苦中,走不出的圈子,體現了世俗觀念對人們的殘害。,呼籲人們要向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批判了社會的險惡,表示了他對世俗的人的批判和同情。
第二句:這世界上的人有著不同的追求,有的人積極,而有的人樂觀,這充分反映了人類世界的不同理想和不同觀念。
第三句:或許世界確實是和平的,世界也充滿了愛,但不可避免的,人性的最大的缺點,那就是自私,自然,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並非只有硝煙才算戰爭。而無論如何,青春的熱血,青春的熱火,是永遠不可熄滅的,告訴我們年輕人,要趁著年輕,充分張開翅膀飛翔,為自己的夢想奮斗。
第四句:過去17年中鳴鳳所能夠記憶的是打罵、流眼淚、服侍別人,此外便是她現在所要身殉的愛。她的生活里是永遠沒有明天的,他失望了,他對世界失望了,他對這個世俗的社會失望了,作者用簡練的語言充分表達自己的同情和人心的險惡。
第五句:她跟別的少女一樣,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聰明的心,有血肉的身體。為什麼人們單單要蹂躪她,傷害地,不給她一瞥溫和的眼光,不給她一顆同情的心,甚至沒有人來為她發出一聲憐憫的嘆息。充分寫出了時許對這個花季少女的殘害。
第六句:她覺得自己沒有力量支持了。空氣里還彌漫著她哀叫的餘音,一個少女的心,就這樣在人們世俗的眼光里徹底破碎。他的心裡充滿了絕望。明天,在他眼裡,就是一把刀,剜在他的心上。在書里,老舍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同情,表達了他對明天的新社會的希望。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玖』 小說巴金的《家》,用裡面的人物寫100字寫一個最感動人的頒獎詞,和感動中國差不多的,謝謝了。
『拾』 求巴金《家》內容簡介,要詳細一些!!!
家》
內容梗概:成都高公館,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現在是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徒,他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
相關評論:《家》也許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有人緣的一本,可是它的問世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小說在《時報》上連載,每天一千字左右,後來因為戰爭中斷過一段時間,《時報》又換了編輯。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說太長,報社不想繼續登下去。收到信後巴金將剩下的稿子全寄了過去,並聲明如果報紙願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費。用他的話說,「為讀者寫作」的他「總算盡了作家的責任」。這樣,《家》才得以完整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