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午夜之子小說在線閱讀

午夜之子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7-19 02:31:42

A. 有沒有很好看的名著小說啊,最好是魔幻現實主義的

近代魔幻小說的開山鼻祖,是托爾金,他的代表作是指環王三部曲,霍比特人,和霍比特人前傳,有小說也有電影,可以看看。現在魔幻作家,JK 羅琳的哈利波特也是享譽全球的作品,共7部。最近非常火熱的飢餓游戲也屬於後現代半魔幻的作品。另外可以看看魔獸世界游戲的同名小說,也是魔幻系列的~

B. 拉什迪的《午夜之子》有中文本了嗎

《午夜之子》(1981)寫於印度獨立初期的黑暗年代,一...反諷文本,魯西迪挖苦宗教的癖好在這部小說中發揮得...拉什迪代表作《撒旦詩篇》此人狡猾,人品極差,要不是...

C. 求有關亞洲文學的復習資料

亞洲文學 那陌生且多元形式的概念

亞洲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或者說,它僅僅具有地理學上的意義。在亞洲內部,文化上的相似永遠弱於它們之間的差異。過去2000年的歷史中,生活在東亞和西亞之間的諸多國家,盡管曾經發生過彼此的征服以及文化上的滲透,誤解卻是根深蒂固。帕慕克在小說《我的名字叫紅》中,多次寫到「中國」對土耳其細密畫的影響。然而,他的「中國」卻是想像的,概念來源於蒙古對中亞的征服。同樣,出生於耶路撒冷的理論家薩義德,在歐美高舉起東方主義的大旗,中國的文學批評家們群起相應,卻不知道這里的「東方」意指亞洲西部,和中國無關。

不可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亞洲的文化和文學。談到亞洲的時候,中國讀者的視野,往往局限在中國文化圈之內,更遼闊的疆域成為陌生的國度,光怪陸離,繁花似錦。尤其在當下,經濟的全球化直接導致了文化交融的加速。

亞洲文學已經深入西方文學的核心,而距離地理上的亞洲越來越遠。舉個例子,當代英語文學「移民三傑」,已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奈保爾祖籍印度,石黑一雄來自日本,享譽世界文壇二十年的魯西迪則來自孟買。但他們的作品主題,他們所代言的人群和文化,依舊是亞洲。當將亞洲文學作為一個名詞的時候,無法迴避這群「全球化作家」。

印度次大陸:文學世紀

如果說20世紀下半期世界文學的焦點集中在拉美文學,那麼20世紀最後20年以及當下的21世紀前期,世界文學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了印度文化圈。

這里的印度,泛指印度文化影響所及的印度次大陸,比如巴基斯坦、孟加拉諸國。借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風,我們了解了奈保爾,而對於印度文學的另一巨擘魯西迪,則純屬陌生,除了偶爾在國際新聞版面上可以看到。當前活躍於世界文壇的印度作家,一類是已經入籍歐美,另一類則是印度本土作家。

而他們的主題,也圍繞著兩個問題,一個是印度次大陸的苦難歷史和悲慟現實,一個是移民。

魯西迪的作品,代表著新一代印度文學的特徵:絢爛的想像力、綿密的技藝、悲慟的主題、細膩的隱喻、撕裂的命運以及驕傲的人性。魯西迪出生於印度孟買的一個伊斯蘭家庭。印巴分治的創傷以及宗教,成為他的名作《午夜之子》(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和《莫爾人的最後嘆息》(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的背景。《午夜之子》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印度當代史畫卷,活躍其中的諸多小人物,受到命運的拉扯,猶如前線木偶,畫出怪誕而且絢爛的痕跡。《午夜之子》曾獲英語文學的最高獎「布克獎」。在魯西迪之後,印度本土女作家阿蘭達蒂。洛伊以處女作《微物之神》贏得該獎項。這部小說的主題,依舊是處理印度當代的問題:愛情、種姓制度以及基督教。

贏得2004年「大英圖書獎」的女作家莫尼卡。阿里則出生於東巴基斯坦(現今的孟加拉)。她的處女作《磚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曾經入圍布克獎的最後名單。豐滿的細節張力,個性獨立的群像,緊張而彈性的結構,使僅僅寫過這一部小說的莫尼卡。阿里享譽世界文壇。該書還曾入選《紐約時報》的「年度圖書」。同樣擅長於移民題材的,還有入籍美國的印度女作家裘帕·拉希莉。

印度次大陸的作家,有一個共同點:堅決書寫當下的歷史,無論是魯西迪還是洛伊。值得注意還有入籍加拿大的斯里蘭卡作家翁達傑,他的小說《英倫情人》曾獲布克獎,而《菩薩凝視的島嶼》(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由台灣大塊文化出版公司提供中文翻譯版權)則將焦點直接集中到斯里蘭卡內戰。最新出版的《放風箏的人》,作者是阿富汗裔美國國籍,主題則是內戰前後的阿富汗。在這里順便提一下印度尼西亞的老作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中國曾在80年代翻譯過他寫於監獄的「《人間世》三部曲」(最後一部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描述印尼的民族覺醒。有意思的是,在第三部《足跡》中,主人公、覺醒的青年明克的第二任妻子洪山梅,是一名華裔進步青年。而印尼之所以進入當代中國民眾的視野,則是因為它前兩年的「排華」。

中東:沖突的文學

相比起鄰近的印度次大陸,中東作家更加遙遠而且陌生。近半個世紀,中東各國的戰爭和紛爭一直是世界的焦點。同樣,中東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焦點所在。由於地理的緣故,中東處於歐亞之間,在長期歷史語境中,與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相對應的,便是東方的中東文明———嚴格意義上,所謂的「東方文明」,還包括希臘文明和猶太文明。而到了20世紀迄今,希臘文明和猶太文明,已經被納入西方文明的歷史序列。中東文明,則被簡化為伊斯蘭文明。

對於當代的亞洲文學來說,以色列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國家。實際上,只要翻一下20世紀以降的文學史,猶太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那一長串名單,就可以知道以色列文學之重要了:最近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品特是猶太人,在他之前的耶利內克,則有猶太血統。

以色列小說家中最著名者,當屬阿莫斯。奧茲,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由於以色列輸出文化機制的暢通,中國翻譯了多部奧茲的作品,包括他的名作《我的海米爾》(譯林出版社1998年版)。這部表面上的「愛情小說」所糾葛的,依舊是以巴的命運和耶路撒冷的神聖、滄桑的美。和奧茲的硬朗不同,以色列當代最傑出的詩人耶胡達。阿米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耶胡達。阿米亥詩選》),處理的也是戰爭與愛情,但清新、開放、自然。英國桂冠詩人特德。休斯認為,阿米亥的詩雖然都在寫愛情,但卻指向戰爭。失敗的愛情、生命力、創傷、死亡的隱秘,宛若花朵,其蕊卻是猶太民族的瀕臨滅絕的命運。

阿拉伯國家最負盛名的詩人莫過於敘利亞籍黎巴嫩詩人阿多尼斯,國內幾乎沒有他的介紹。而入籍法國的黎巴嫩作家阿敏。馬盧夫1993年依靠小說《塔尼歐斯巨岩》(台灣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版)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是一部「尋找歷史」的漫遊歷程。

當下最紅火的中東作家,則數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就曾因他而推遲宣布。帕慕克在土耳其國內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作家,不僅因為作品的主題都是關於東方和西方的交匯,而是因為他的言論時時觸怒國內的民族主義者。台灣已經出版了他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新生活》,據說國內即將推出這三部作品。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古老的伊斯坦堡的兇殺案,宮廷細密畫家陸續死亡,在死亡背後,則是東方的宗教和藝術為了「自衛」而拒斥來自威尼斯的影響。

謀殺和東西方交匯,是帕慕克的一貫主題;在這之上,則是深陷這一漩渦的個人的傳奇命運。在帕慕克筆下,東方的固執,終將讓步於西方的強悍。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宿命。

D. 有什麼有關家庭的外國小說推薦

《午夜之子》不就是,什麼《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自由》,《愛與黑暗的故事》,《帝國瀑布》,《布登勃洛克一家》,《白鹿原》,《塵埃落定》

E.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薩爾曼·拉什迪這個作家

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印度裔英國作家,因1988年出版的小說《撒旦詩篇》引起極大爭議。

薩爾曼·拉什迪-生平
1947年生於印度孟買一個中產階級穆斯林家庭,但薩

薩爾曼·拉什迪爾曼本人從小不信仰宗教,被其父視為伊斯蘭教的「逆子」。祖父是一位烏爾都語詩人,父親則是劍橋大學商業系的畢業生。14歲時,他被送到英國的格拉比學校讀書。1964年他的父親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那時候正值印巴戰爭。拉什迪繼續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求學,攻讀歷史。 復雜的宗教、文化和社會背景,註定了他對「歷史」、「政治」、「流亡」、「移民」、「混雜」、「文化翻譯」、「邊緣寫作」等問題的熱切關注。 1981年,文學天賦不同凡響的他憑借第二部小說《午夜之子》獲得了當年英國文壇最高獎項「布克獎」,卻因作品觸怒了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而被印度當局禁止在國內發行。此後,其小說《羞恥》又因中傷巴基斯坦前總統齊亞•哈克以及著名的布托家族,而導致該書不僅在巴基斯坦遭禁,他本人也被指控犯有誹謗罪。 1988年,拉什迪的小說《撒旦詩篇》(英文版)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爭議,於作者本人也是毀譽參半。故事源於一個傳說,撒旦在伊斯蘭教聖典《古蘭經》中加入自己的詩文。當天使透露有些經文有問題時,老先知穆罕默德就刪除了那些有問題的經文。小說中,主人公吉百利和薩拉丁兩人從一場空難事故中奇跡般倖存,並且獲得了神聖和邪惡的力量。作品描寫了正義與邪惡的斗爭,穿插了對伊斯蘭教和穆罕默德的不敬內容。伊斯蘭教基要主義者領袖抨擊它為瀆神之作。1989年2月14日,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領袖阿亞圖拉•魯霍拉赫•霍梅尼宣布判處拉什迪死刑,並號召教徒對其採取暗殺行動。3月3日,英國首相和外交大臣發表講話,對《撒旦詩篇》傷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表示理解,並要求伊朗撤銷對拉什迪生命的威脅。3月7日,伊朗政府正式宣布與英斷交。後拉什迪向穆斯林世界公開表示道歉。拉什迪潛藏多年,過著有警方保護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護費高達160萬美元,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會支持對拉什迪的死刑判決後,拉什迪終於獲得了自由。

薩爾曼·拉什迪-主要作品
《摩爾人的最後嘆息》、《午夜之子》、《佛羅倫薩妖女》、《格林姆斯》、《哈倫與故事海》、《東方,西方》、《她腳下的大地》、《憤怒》、《小丑沙利馬》、《想像的家園》、《越界:非小說文集1992-2002》。

F. 求〈午夜之子〉 小說下載TXT

午夜之子

作者:史努比

他的故事,是關於一千零一個孩子的故事。這一千零一個孩子出生在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日——的午夜前後。這一千零一個孩子或多或少具有某種魔力,有的相貌平平卻能讓人不顧一切愛上自己,有的天生就具有泰戈爾一樣的詩才,有的漂亮得真能亮瞎別人的眼,有的能在水中隨意變性,有的能夠從地球上任何可以反射的表面自如進出,有的能隨意使身體變大或者縮小,有的說話能對別人造成肉體的傷害,有的能吃金屬……

G. 我要閱讀五百本書

呵呵,胃口不小啊。大概也是才入道的小青年,心比天高而已。
其實經典你能啃下來只需要有一二十部足矣,搞的太多,猶如大豬吃糠、糠多嚼不爛,沒有營養,自己倒給搞糊塗了。
能夠鑽透三五本經典,其實也夠你這輩子做個文藝青年混飯吃了。
讀外國經典,最好能夠精通該國語言,讀原著,能知其中三昧。讀好的譯著倒也罷了,三流翻譯家,大多數是糟蹋經典。
不知你英語俄語法語日語等水平如何?
也罷,且給你開一部分數目,先就如豬八戒吞吃人參果囫圇吞棗吧。
好學之心還是要鼓勵的。
這一點吾還是要鼓勵年輕人一心向學。
總比喝酒賭錢嫖娼搗亂頹廢吸毒自殺性亂等走向醜陋墮落要好得多啊。
供參考。

Rank名次 Title of Great Novel書名 Year出版年份 Author作者(國別)
1 Don Quixote堂吉訶德 1605,1615 Miguel de Cervantes塞萬提斯(西班牙)
2 War and Peace戰爭與和平 1869 Leo Tolstoy列夫·托爾斯泰(俄羅斯)
3 Ulysses尤利西斯 1922 James Joyce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
4 In Search of Lost Time追尋逝去的時光 1913-27 Marcel Proust馬塞爾·普魯斯特(法國)
5 The Brothers Karamazov卡拉馬佐夫兄弟 1880 Feodor Dostoevsky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羅斯)
6 Moby-Dick白鯨 1851 Herman Melville赫爾曼·梅爾維爾(美國)
7 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1857 Gustave Flaubert福樓拜(法國)
8 Middlemarch米德爾馬契 1871-72 George Eliot喬治·艾略特(英國)
9 The Magic Mountain魔山 1924 Thomas Mann托馬斯·曼(德國)
10 The Tale of Genji源氏物語 11th Century Murasaki Shikibu紫式部(日本)

11 Emma愛瑪 1816 Jane Austen簡·奧斯丁(英國)
12 Bleak House荒涼山莊 1852-53 Charles Dickens狄更斯(英國)
13 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 1877 Leo Tolstoy列夫·托爾斯泰(俄羅斯)
14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1884 Mark Twain馬克·吐溫(美國)
15 Tom Jones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 1749 Henry Fielding亨利·菲爾丁(英國)
16 Great Expectations遠大前程 1860-61 Charles Dickens狄更斯(英國)
17 Absalom, Absalom! 押沙龍,押沙龍! 1936 William Faulkner威廉·福克納(美國)
18 The Ambassadors專使 1903 Henry James亨利·詹姆斯(美國)
19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百年孤獨 1967 Gabriel Garcia Marquez馬爾克斯(哥倫比亞)
20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蓋茨比 1925 F. Scott Fitzgerald弗朗西斯科·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美國)

21 To The Lighthouse到燈塔去 1927 Virginia Woolf維吉尼亞·吳爾夫(英國)
22 Crime and Punishment罪與罰 1866 Feodor Dostoevsky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羅斯)
23 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嘩與騷動 1929 William Faulkner威廉·福克納(美國)
24 Vanity Fair名利場 1847-48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薩克雷(英國)
25 Dead Souls死魂靈 1842 Nikolai Gogol果戈理(俄羅斯)
26 Le Pere Goriot高老頭 1835 Honore de Balzac巴爾扎克(法國)
27 The Portrait of a Lady一位女士的畫像 1881 Henry James亨利·詹姆斯(美國)
28 Women in Love戀愛中的女人 1920 D. H. Lawrence戴維·赫伯特·勞倫斯(英國)
29 The Red and the Black紅與黑 1830 Stendhal司湯達(法國)
30 Tristram Shandy項狄傳 1760-67 Laurence Sterne勞倫斯·斯特恩(英國)

31 Finnegans Wake芬尼根守靈 1939 James Joyce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
32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絲 1891 Thomas Hardy托馬斯·哈代(英國)
33 Buddenbrooks布登勃洛克家族 1901 Thomas Mann托馬斯·曼(德國)
34 Invisible Man看不見的人 1952 Ralph Ellison拉爾夫·埃利森(美國)
35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沒有個性的人 1930-43 Robert Musil羅伯特·穆齊爾(奧地利)
36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青年藝術家畫像 1916 James Joyce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
37 Molloy,Malone Dies,The Unnamable莫羅瓦;馬龍正在死去;無名者 1951-53 Samuel Beckett塞繆爾·貝克特(法國)
38 The Tin Drum鐵皮鼓 1959 Gunter Grass京特·格拉斯(德國)
39 Wuthering Heights呼嘯山莊 1847 Emily Bronte艾米麗·勃朗特(英國)
40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 1813 Jane Austen簡·奧斯丁(英國)

41 The Scarlet Letter紅字 1850 Nathaniel Hawthorne霍桑(美國)
42 Gravity's Rainbow萬有引力之虹 1973 Thomas Pynchon托馬斯·品欽(美國)
43 Beloved寵兒 1987 Toni Morrison托妮・莫里森(美國)
44 Nostromo諾斯托羅莫 1904 Joseph Conrad約瑟夫·康拉德(英國)
45 Fathers and Sons父與子 1862 Ivan Turgenev屠格涅夫(俄羅斯)
46 The Trial審判 1925 Franz Kafka卡夫卡(奧地利)
47 Lolita洛麗塔 1955 Vladimir Nabokov弗拉基米爾·納巴科夫(美國)
48 Mrs Dalloway達洛維夫人 1925 Virginia Woolf維吉尼亞·吳爾夫(英國)
49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紅樓夢 1791 Cao Xueqin曹雪芹(中國)
50 Clarissa克拉麗莎 1747-48 Samuel Richardson塞繆爾·理查遜(英國)

51 Persuasion勸導 1818 Jane Austen簡·奧斯丁(英國)
52 Jane Eyre簡·愛 1847 Charlotte Bronte夏洛蒂·勃朗特(英國)
53 DAVID COPPERFIELD大衛·科波菲爾 1849-50 Charles Dickens狄更斯(英國)
54 Petersburg彼得堡 1916/1922 Andrey Bely安德烈·別雷(俄羅斯)
55 Things Fall Apart瓦解 1958 Chinue Achebe欽努阿·阿契貝(奈及利亞)
56 The Princess of Cleves克萊芙王妃 1678 Madame de Lafayette拉法耶特夫人(法國) 57 The Stranger局外人 1942 Albert Camus阿爾貝·加繆(法國)
58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紅色英勇勛章 1895 Stephen Crane斯蒂芬•克萊恩(美國)
59 The Counterfeiters偽幣製造者 1926 Andre Gide安德烈·紀德(法國)
60 The Grapes of Wrath憤怒的葡萄 1939 John Steinbeck約翰·斯坦貝克(美國)

61 The Golden Notebook金色筆記 1962 Doris Lessing多麗絲·萊辛(英國)
62 SONS AND LOVERS兒子與情人 1913 D. H. Lawrence戴維·赫伯特·勞倫斯(英國)
63 The Good Soldier好兵 1915 Ford Madox Ford福特·馬多克斯·福特(英國)
64 A Passage to India印度之行 1924 E. M. Forster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英國)
65 Daniel Deronda丹尼爾·德龍達 1876 George Eliot喬治·艾略特(英國)
66 Germinal萌芽 1885 Emile Zola左拉(法國)
67 My Antonia我的安東妮亞 1918 Willa Cather薇拉·凱瑟(美國)
68 An American Tragedy美國的悲劇 1925 Theodore Dreiser德萊塞(美國)
69 Hunger飢餓 1890 Knut Hamsun克努特·哈姆生(挪威)
70 Berlin Alexanderplatz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1929 Alfred Doblin艾弗烈·德布林(德國)
71 Midnight』s Children午夜之子 1981 Salman Rushdie薩爾曼·拉什迪(印度裔英國) 72 U.S.A. Trilogy美國三部曲 1930-38 John Dos Passos約翰·多斯·帕索斯(美國) 73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危險的關系 1782 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肖德洛·德·拉克洛(法國)
74 The Charterhouse Of Parma巴馬修道院 1839 Stendhal司湯達(法國)
75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少年維特之煩惱 1774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歌德(德國)
76 Cities of Salt鹽城 1984-89 『Abd al-Rahman Mun¯ıf阿卜杜-拉哈曼·穆尼弗(沙烏地阿拉伯)
77 A Farewell to Arms永別了,武器 1929 Ernest Hemingway海明威(美國)
78 The Death of Artemio Cruz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 1962 Carlos Fuentes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
79 Herzog赫索格 1964 Saul Bellow索爾·貝婁(美國)
80 Candide老實人 1759 Voltaire伏爾泰(法國)

81 The Sleepwalkers夢游者 1932 Hermann Broch赫爾曼·布洛赫(奧地利)
82 The Last Chronicle of Barset巴賽特的最後紀事 1866-67 Anthony Trollope安東尼·特羅洛普(英國)
83 The Awakening覺醒 1899 Kate Chopin凱特·肖邦(美國)
84 Robinson Crusoe魯賓遜漂流記1719 Daniel Defoe丹尼爾·笛福(英國)
85 Call It Sleep安睡吧 1934 Henry Roth亨利·羅斯(美國)
86 Waverley威弗利 1814 Sir Walter Scott沃爾特•司各特爵士(英國)
87 Oblomov奧勃洛莫夫 1859 Ivan Goncharov岡察洛夫(俄羅斯)
88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他們眼望上蒼 1937 Zora Neale Hurston佐拉·尼爾·赫斯頓(美國)
89 Under the Volcano在火山下 1947 Malcolm Lowry麥爾坎·勞瑞(英國)
90 Snow Country雪國 1937,1948 Kawabata Yasunari川端康成(日本)
91 Nineteen Eighty-Four一九八四 1949 George Orwell喬治·奧威爾(英國)
92 As I Lay Dying我彌留之際 1930 William Faulkner威廉·福克納(美國)
93 The Pickwick Papers匹克威克外傳 1836-37 Charles Dickens狄更斯(英國)
94 The Betrothed約婚夫婦 1827,1840 Alessandro Manzoni亞歷山德羅·曼佐尼(義大利)
95 Pale Fire微暗的火 1962 Vladimir Nabokov弗拉基米爾·納巴科夫(美國)
96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後的莫希幹人 1826 James Fenimore Cooper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美國)
97 Les Miserables悲慘世界 1862 Victor Hugo雨果(法國)
98 Uncle Tom's Cabin湯姆叔叔的小屋 1852 Harriet Beecher Stowe比徹·斯托夫人(美國)
99 DOCTOR ZHIVAGO日瓦戈醫生 1957 Boris Pasternak帕斯捷爾納克(蘇聯)
100 Native Son土生子 1940 Richard Wright理查德·賴特(美國)

第101—125名長篇小說中,擺脫了前100名完全純文學的選擇,在名單中加入了一些通俗文學作品。

Rank名次 Title of Great Novel書名 Year出版年份 Author作者(國別)
101 On the Road在路上 1957 Jack Kerouac傑克·凱魯亞克(美國)
102 Frankenstein弗蘭肯斯坦 1818 Mary Shelley瑪麗·雪萊(英國)
103 The Leopard豹 1958 Giuseppe Tomasi di Lampesa蘭佩杜薩(義大利)
104 The Age of Innocence純真年代 1920 Edith Wharton伊迪絲·華頓(美國)
105 Dom Casmurro沉默先生 1899 Joaquim Maria Machado de Assis馬查多·德·阿西斯(巴西)
106 A Hero Of Our Time當代英雄 1840 Mikhail Lermontov萊蒙托夫(俄羅斯)
107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麥田裡的守望者 1951 J.D. Salinger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美國)
108 Moll Flanders摩爾·弗蘭德斯 1722 Daniel Defoe丹尼爾·笛福(英國)
109 The Good Soldier Svejk好兵帥克 1921-23 Jaroslav Hasek雅洛斯拉夫·哈謝克(捷克)
110 THE MASTER AND MARGARITA大師和瑪格麗特 1967 Mikhail Bulgakov布爾加科夫(蘇聯)

111 Brideshead Revisited舊地重遊 1945 Evelyn Waugh伊夫林·沃(英國)
112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984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捷克)
113 AMERICAN PASTORAL美國牧歌 1997 Philip Roth菲利普·羅斯(美國)
114 THE HANDMAID』S TALE使女的故事 1985 Margaret Atwood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
115 MANON LESCAUT曼儂·萊斯科 1731 Abbé Prévost(法國)
116 The Woman in White白衣女人 1860 Wilkie Collins威廉·威爾基·柯林斯(英國) 117 SOME PREFER NETTLES蓼喰ふ蟲 1929 Tanizaki Jun』ichir¯o谷崎潤一郎(日本)
118 A BEND IN THE RIVER河灣 1979 V. S. Naipaul V.S.奈保爾(英國)
119 COLD NIGHTS寒夜 1947 Ba Jin巴金(中國)
120 Dracula德庫拉 1897 Bram Stoker布萊姆·斯托克(愛爾蘭)
121 THE WOMAN IN THE DUNES砂女 1962 Kobo Abé安部公房(日本)
122 Gone with the Wind飄 1936 Margaret Mitchell瑪格麗特·米切爾(美國)
123 The Three Musketeers三個火槍手 1844 Alexandre Dumas大仲馬(法國)
124 The Hound of Baskervilles巴斯克維爾的獵犬 1902 Arthur Conan Doyle阿瑟·柯南·道爾(英國)
125 TREASURE ISLAND金銀島 1883 Robert Louis Stevenson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英國)

H. 讀《午夜之子》後有感

每本書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形象。讀畢《午夜之子》,呈現在我們印象里的首先是一個饕餮者——他健壯、生機勃勃、揮舞著刀叉正在大快朵頤,他酷愛素菜水果但也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我們甚至可以看見他因為用力咀嚼而扭曲的臉部肌肉。他的胃口好極了,面前的餐盤里琳琅滿目地擺放著十幾個人物鮮活的故事。他吞食他們的愛情、苦惱和喜悅,他吞食他們內心的嘶喊和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吞食流動的歷史所洗刷的光榮和恥辱,他吞食戰亂、背井離鄉、宗教沖突,他吞食欺騙和忠貞,他也吞食死亡和哀悼。這是歡快的語言的洪流,放縱和收斂雜陳,粗糲和敏感兼顧,這洪流從雲端直沖而下,任何對它的疑問都將被毫不留情地摧毀,最終當我們合上書卷,我們將不知不覺愛上這位饕餮者,你會發現他的狼吞虎咽里有一種特別的優雅和打動人心的魅力。
對於這場饗宴,魯西迪其實早有暗示,在《午夜之子》第一部最後一節《嘀嗒滴嗒》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要想理解一條生命,你必須吞下整個世界。」也就是說,這是一次有預謀的盛宴,它以世界為食,目的則是要將其浸泡在語言的胃液里,塑造出眾多活靈活現、纖毫畢露的生命,順便也為勢必要降臨的經典的標簽打下屬於自己的烙印。
在那句打開整本小說理解之門的鑰匙般的話語之後,魯西迪繼續寫道:

還有漁人,布拉甘薩王室的凱瑟琳和蒙巴德維椰子水稻;濕婆雕像和梅斯沃德的山莊;一個形狀像英屬印度的游泳池和兩層高的小丘;中間分開的頭發和貝爾熱拉克傳下來的鼻子;一座不肯好好報時的鍾樓和一個小小的圓形凹地;一個熱愛印度諷喻以及誘奸了手風琴手的老婆的英國人。虎皮鸚鵡、吊扇、《印度時報》,這些都是我帶到世上來的行李……那麼,你對我分量很重這一點還會奇怪嗎?藍色的耶穌滲透到我身上;瑪麗的絕望,喬瑟夫革命的狂熱,艾麗斯·佩雷拉的反復無常……這一切也造就了我。

在這段話里,魯西迪對自己的寫作方式做了進一步近乎直白的闡明,他顯然認為,人和世界是一種對等的關系,為了呈現出一個鮮活的人的靈魂,則要從圍繞這個人的物象世界入手,越細致地對外部世界加以描摹,人的形象也就越生動具體。以此種觀念為出發點,《午夜之子》慢慢衍生為一部龐雜豐盛的史詩般的巨著也就順理成章了。眾所周知,這是一部光怪陸離的家族史,家族人物主要有:我外公阿達姆·阿齊茲和他妻子納西姆·阿齊茲;滿懷怨恨終生未嫁的姨母艾利雅;頗有幾分風情的艾姆拉爾德姨母和姨夫佐勒非卡爾將軍;公務員舅舅穆斯塔法和有精神病的舅母索尼亞;電影導演哈尼夫舅舅和美貌的女演員舅母皮雅;我父親穆斯林富商阿赫穆德·西奈和我母親阿米娜;我妹妹歌手賈米拉;當然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作為小說敘述者的「我」——午夜之子薩里姆·西奈。絕大多數家族人物都在小說中相繼死去,時間是最大的殺手,而籠罩在這個家族之上的某種奇特氛圍則將生命的神秘遺留在寂寞的紙頁上,因為「他們要摒棄隱私,被成千上萬個群眾消滅一切的漩渦所吸收,他們既不能安寧地活著也不能平靜地死去」。
為了塑造整個家族群像,將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鮮活地呈現於讀者眼前,魯西迪採用第一人稱,以薩里姆·西奈的角度和口吻敘述整個家族史。這是一位多麼傑出的敘述者啊,滔滔不絕的語言之流從其口中湧出,他既能以精彩的比喻寫景狀物,又能以全能視角追溯前塵往事,事實上要到第一部快結束時(小說的三分之一處),「我」才得以於1947年8月15日——也就是印度取得獨立的時刻——順利降生。魯西迪還為「我」安排了一位現在時的女友博多,整部小說最外層的結構其實就是薩里姆在和現女友博多講述自己的家族故事。博多的存在實質上是魯西迪設置的一個敘述機關,她的存在打亂了小說的線性敘述時間,隨著博多的不斷插話、問詢和反詰,小說被隨時從過去時拉入現在時,故事得以自由地在過去、現在甚至未來之間隨意穿梭,這賦予小說敘述者某種天馬行空般的自由度。《午夜之子》有如熱帶植物般四處擴張的強勁的繁殖能力,應該說首先來自於這種預先設置的復雜的敘述結構,其次才是魯西迪超強的語言能力,文字在他筆下好像在經歷一個又一個核裂變,每一個單詞都在膨脹著,試圖建立自在自為的意義的宇宙。
博多也可以就薩里姆的敘述展開評論,甚至參與到小說情節的營造之中。在《多頭妖怪》這一章節中,薩里姆敘述了他母親阿米娜隻身前往孟買紅城堡去拜訪算命大師希里·拉姆拉姆·賽思的經過:阿米娜沿著越來越暗的樓梯井往上爬,而樓梯井裡的空氣就像一塊暗黑的海綿,把她的意志以及她對世界的控制力吸收掉。與此同時,薩里姆的敘述也變得越來越躊躇,游移不定,他甚至因為算命大師有一對豐滿、肉嘟嘟的嘴唇(和阿米娜的初戀胖詩人納迪爾汗一樣),而心生疑竇:「現在,我不合情理的疑心問這最後一個關鍵問題……無比純潔的阿米娜會不會真的……由於她對長得像納迪爾汗的男人很有好感,她會不會……在她那種奇怪的心理狀態中,算命大師突然發病感動了她,她會不會……」這時候,博多怒氣沖沖地插話進來:「不行!你怎麼敢說這樣的話?這個好女人是你的親生母親!她會嗎?你什麼都不知道,但還是要亂說。」由於博多的參與,更凸顯了薩里姆敘述的不確定性,而這顯然正是魯西迪所追求的,或者說這也是當代小說的一大特點——語言自省的後果則是意義本身的搖擺,其潛台詞則是這種意義搖擺也許更接近語言和記憶的本質,更接近事實本身。
為了追求這種搖擺不定的意義碎片,魯西迪不僅用傾聽者博多的參與、辯論和反駁來強化這一傾向,有時敘述者薩里姆也立刻對自己之前言之鑿鑿的事實加以糾正。在書的第三部倒數第二節《午夜》末尾,薩里姆講述了另一個午夜之子濕婆少校之死(因為出生時被護士掉包,薩里姆和濕婆的命運發生了倒轉,這也是全書較核心的情節):濕婆在四處風流時,和一個鋼鐵大王的老婆羅莎娜拉·雪提發生私情,可生下的私生子不肯說話脾氣還很任性,這位貴婦人氣不過通過行賄和賣弄風情混進關押濕婆的號子,然後「從手提包里掏出一把她丈夫的巨大無比的德國手槍,朝他心臟開了槍」,據說他馬上就到底死掉了。可是在隨後的整本小說的最後一節《阿巴卡達巴》中,薩里姆劈頭就寫道:「說老實話,有關濕婆之死我扯了謊。」撒謊的原因是恐懼,薩里姆害怕濕婆發現出生時被掉包的秘密而來尋仇,「讓兩只超人的無情的膝蓋給活活夾死」。薩里姆還從語言層面解釋了自傳的某種虛構本質:「自以為既然往事只是存在於個人的記憶和徒勞無功地企圖進行概括的詞語之中,因此只要說以前有過什麼什麼事,就完全可以把往事編造出來。」這樣的敘述設置有一種間離效果,提醒讀者留意敘述者的角色身份。同時搖擺不定的意義碎片,也和書中的魔幻情節相互配合,共同產生令人炫目的藝術效果,作為20世紀下半葉的一部公認的小說傑作,所謂「真實」已經不再是魯西迪關注的焦點,相反,一種對真實的藝術解構才是他心之所系。
整本小說從現在追溯既往的總體結構,賦予小說在數個時間里自由騰挪的空間,在薩里姆的敘述主線中,有大量對未來情節的暗示,但一般都點到即止,引發讀者要不斷閱讀下去的好奇心。在第一部《嘀嗒滴嗒》一節中,已經暗示了兩位姨母艾利雅和艾姆拉爾德未來的命運:「還有我姨母艾利雅的聰明,後來她終身未嫁,這種精明變成了仇恨,最後爆發出來,進行了致命的報復;還有艾姆拉爾德和佐勒非爾卡的愛情,它使我發動了一場革命;還有新月樣彎刀,那致命的月亮恰好是我母親對我的昵稱。」諸如此類的提示在書中比比皆是,在引發讀者興趣和想像力的同時,也增添了整本小說的魔幻色彩。這當然是說故事者古老的技法,它們和《午夜之子》里透露出的帶有很強自省色彩的現代語言觀相得益彰,總體上賦予小說打動人心的魅力。只是在小說結尾處,薩里姆的敘述逐漸從過去推進到現在,整部小說的時間才和博多的時間交匯為一條語言的敘述之流。「我就坦白到這里,這會兒我已經危險地接近我回憶的結尾了。」這會兒的「現在」是在夜間,博多在薩里姆身旁坐著,他們頭上方的牆壁上,一隻壁虎剛剛吞掉了一隻蒼蠅。此時在隆隆的火車聲中,博多執意要嫁給薩里姆,雖然稍帶羞澀,態度卻是堅定不移的。盡管薩里姆暗示自己喪失了性功能,博多也不改初衷。這大概是因為博多已經完全被薩里姆敘述的家族故事所打動吧,是啊,誰不會被這精彩、離奇、悲劇性的故事所打動呢?
如果說敘述方式的靈活、多變反映出《午夜之子》在結構上的過人之處的話,整部小說的魔幻色彩則賦予小說語言絢麗斑斕的質感。一般來說,魔幻現實主義是拉美一些作家(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科塔薩爾、卡彭鐵爾、阿斯圖里亞斯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一種文學思潮,其突出特點是,所有這類文學作品中都出現過鬼怪、巫術、神奇人物和超自然現象,都帶有印第安神話傳說和土著傳統觀念的奇異、神秘、怪誕的色彩。《午夜之子》寫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時魔幻現實主義正處於鼎盛時期,《午夜之子》受到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再正常不過,而且其家族史的小說結構,也有馬爾克斯著名小說《百年孤獨》的某種印記(《午夜之子》1981年出版,一年後馬爾克斯就憑借《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但是,《午夜之子》的魔幻色彩自有其獨特魅力,這種魔幻色彩之於《午夜之子》,猶如翅膀之於飛翔、肌膚之於靈魂——非常自然和貼切,這固然和魯西迪運用文字的天賦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印度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傳統豐富、種族宗教關系極其復雜的國家,而其炎熱氣候快速滋生的幻想、非理性和慾望,則使印度擁有適合魔幻現實主義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絕佳土壤。無論是算命大師賽思對於薩里姆命運的准確預言,還是以薩里姆和濕婆為代表的五百多名印度獨立日出生的午夜之子們所擁有的種種驚人能力,都體現著這種魔幻色彩。午夜之子中最核心的兩個人物正是小說敘述者薩里姆和濕婆,濕婆被賦予神力和武功,而薩里姆則被賦予最高的智慧——即洞察人的內心世界的能力。這些顯然有違「真實」的故事情節,進一步摧毀了傳統小說對於真實的過度依賴,而魯西迪全力以赴經營的復雜的敘述方式本身,則在虛虛實實中配合著小說魔幻情節的發展。那些隨著想像力的飛升而神奇無比的情節拔高了平庸現實,神奇的幻象則讓小說得以擺脫經驗的羈絆,朝藝術的中心奮力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午夜之子》核心情節立足於家族史,但「吞下整個世界」的企圖則呼之欲出。書中時間跨度長達62年,覆蓋的地域包括克什米爾、德里、孟買、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魯西迪有意識地將小說中的人物命運和重大歷史事件編織在一起,以求得一種恢弘的史詩效果。書中涉及到的重大歷史事件包括1919年英軍在阿姆利則對手無寸鐵的印度人的大屠殺、印度獨立前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中印邊界沖突、巴基斯坦政變、孟加拉戰爭、英迪拉·甘地的鐵腕統治等。當然所有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在小說中的嵌入都處理得比較自然,是作為遠景切入的,魯西迪始終將小說人物和情結擺在近景,他深知決定一部小說是否成功主要還是在於人物是否靈動,語言是否有魅力,而史詩效果必須以此為基礎才可能產生錦上添花的作用。自然,對於具有雄心抱負的寫作,對於歷史和社會的深層揭示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在這方面,他比拉美的那些魔幻現實主義大師更為自覺(也可以說是更為刻意,如果對於宏大的追求壓垮日常經驗的細節的話),小說里的主要人物都被明確置於歷史洪流的裹挾之中。小說藉助小說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巧遇從而開啟邁向史詩的征程,反過來更深一層的意義也許在於,魯西迪也想以此說明歷史本身的虛無感——它不過是一眾虛構人物碰巧營造出的「真實」罷了。
阿姆利則慘案是這樣進入小說的:薩里姆外祖父阿達姆是醫生,在1919年的抗議示威中一直在為被踩傷擠傷的人提供醫療救助,4月13日阿達姆同樣被人流擁著來到弄堂口,湊巧的是他的出診箱因為一個噴嚏而摔開,當他趴在地上扒拉,急著想把散落在塵土中的瓶子、針筒等撈回來時,「接著便響起了咯咯的聲音。就像冬天人凍得牙齒咯咯打戰的聲音一樣。」阿姆利則慘案就此發生,死傷一千五百多人,而阿達姆則成為事件的見證人。1957年2月孟買造成15人死亡、三百多人受傷的沖突(聯合馬哈拉施特拉黨和大古吉拉特黨之間),在小說里被描述為是薩里姆湊巧引發的,當時薩里姆在他愛戀的女孩伊維面前學踩單車,少年笨拙的勇氣使他隨同失控的單車沖入遊行隊伍,「我大聲慘叫著,騎著一輛失去控制的女式自行車沖到歷史的洪流中。」1958年9月,薩里姆和家人「乘坐悶熱而灰塵撲面的火車抵達拉瓦爾品第」,顯然,《午夜之子》准備直接闖入巴基斯坦的歷史中。在小說里描述的姨母艾姆拉爾德家一場非同尋常的晚宴上,十一歲的薩里姆親眼目睹阿尤布將軍宣布:「我將接管整個國家。」又是一件重大歷史事件,又這么輕描淡寫地被嵌入小說鋪陳的細節中。
所有這些日常生活細節和重大歷史事件的嫁接,都說明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小說,從一開始魯西迪就明確知道自己在創作一部史詩。對於才力一般的作者來說,有時候創作野心是一種破壞性因素,才力不繼的語言建設很容易被宏大的主題所壓垮。但是在《午夜之子》里,史詩的雄心、魯西迪超群的語言天賦、對日常生活細節傑出的刻畫能力、神話宗教對現實經驗的提升,這四者自如地貼切地均衡地交融在一起,成功塑造出一部真正的有關印度當代歷史的史詩傑作。總體而言,小說的第一部和第二部顯得更從容一些,時間在其中似乎流淌得更為緩慢,眾多生活細節都得到細致呈現,少年的一次偷窺(《洗衣箱中的事件》描寫的薩里姆偷窺母親阿米娜手淫)就足以構成一個章節,而薩里姆十歲生日則引發對眾多午夜之子的描述。在小說第二部最後一節《薩里姆如何得到了凈化》中,薩里姆家族大多數人都死於1965年9月22日印度的大空襲,薩里姆幾乎是孤身一人進入小說第三部。也許是因為前兩部寫得太厚了,到第三部魯西迪似乎已經在有意控制過於蔓延無際的筆觸,也許是因為時間原本就有加速度的特點,整個第三部的筆觸都更為粗糲急躁一些(少了前兩部的優雅和從容),小說里的時間感覺變得更快,小說的基調也從前兩部的五色斑斕漸漸過度到由灰色控制全局。直面戰爭的篇幅更大,因為薩里姆直接參與了作戰,死亡的氣息也隨之愈益濃重。
在書的最後一節,薩里姆回憶的時間之流終於和現在會合,博多熱烈地要嫁給雖然並不蒼老(不到三十二歲)但已飽經滄桑的薩里姆,而薩里姆則強烈地暗示著自己的死亡,「我怎麼能告訴她死亡的事實呢?」但是還好,魯西迪在死亡主題上及時剎住車,而是安排薩里姆和「畫兒辛格」一起進入孟買秘密的午夜機密俱樂部。在俱樂部光線幽暗的房間里,薩里姆吃到一種味道熟悉的辣椒醬,往事之門隨即打開。按照辣椒醬標簽上的指示,薩里姆找到他當年保姆瑪麗·佩雷拉(沒錯,正是她在獨立日午夜將薩里姆和濕婆調換,從而徹底改變了兩人的命運)經營的辣椒醬公司。魯西迪以此作為全書結束場景,並不是著意描畫薩里姆和那位午夜罪犯的重逢,而是想要充分利用辣椒醬本身的隱喻作用:「我在配置中能夠加進我的回憶、夢想、觀念,結果一開始大規模生產以後,凡是吃過它的人就會知道胡椒瓶在巴基斯坦起了什麼作用,或者在桑德班斯叢林里會有什麼感覺。……對某些人來說,它們也許味道太重,它們的氣味也許有點沖鼻子,也許會激得人眼淚直流。不過我還是希望能夠說它們的味道完全貨真價實,反映了真相。」——顯然,作為一部史詩傑作的結尾,隱喻比死亡更合適。

I.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在拉丁美洲興盛起來的一種文學流派。它不是文學集團的產物,而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共同傾向,主要表現在小說領域,流行於拉美地區。
代表作品
▪ 《瓜地馬拉傳說》
▪ 《玉米人》
▪ 《佩德羅·巴拉莫》
▪ 《大師和瑪格麗特》
▪ 《百年孤獨》
▪ 《午夜之子》

J.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魔幻現實主義是本世紀五十年代前後在拉丁美洲興盛起來的一種文學流派。它不是文學集團的產物,而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共同傾向,主要表現在小說領域,限於拉美地區。

這一流派的作家,執意於把現實投放到虛幻的環境和氣氛中,給以客觀,詳盡的描繪,使現實披上一層光怪陸離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堅持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原則,又在創作方法上運用歐美現代派的手法,插入許多神奇,怪誕的幻景,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虛虛實實、真假難辨的風格。這種把現實與幻景溶為一體的創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評論家稱它為「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一詞,首先出現於繪畫界。一九二五年,德國文藝批評家弗朗茨·羅在研究後期表現派繪畫時,寫了一部理論專著,題為《魔幻現實主義,後期表現派與當前歐洲繪畫的若干問題》,其本意是說,魔幻現實主義是表現主義的一種。後來,西班牙馬德里的《西方》雜志譯載了這本書,於是「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術語就被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文藝界所廣泛運用,人們借它用來稱呼本世紀中期在拉丁美洲文壇上涌現出來的文學新流派。 魔幻現實主義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歐洲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和啟迪,是促使拉美文壇形成魔幻現實主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三十年代,魔幻現實主義同先鋒派文學的各種現代主義思潮的界限還不甚分明,表現主義、象徵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各種因素皆有,在內容上還經歷本地主義,世界主義等階段。五十年代,胡安·魯爾福的小說《佩德羅·帕拉莫》問世,為魔幻現實主義豎起一面大旗,後起之秀風起雲涌。六七十年代以來,拉美的小說家在藝術上作出新的探索。近年來,拉丁美洲的評論界認為,魔幻現實主義已成為當代拉美文學小說創作的主要潮流。

屬於這一流派的著名作家和作品有:瓜地馬拉作家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的小說《總統先生》(1946),墨西哥的作家胡安,魯爾福的小說《佩德羅·帕拉莫》(1955),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一百年孤獨》(1967),秘魯作家馬利奧·略薩的小說《城市與狗》(1962),等等。

從內容上說,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取材於拉丁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抨擊軍事獨裁的統治和外國資本的掠奪,譴責大資本家、大庄園主的罪惡,反映了本大陸地區廣大人民的貧困和落後狀況,具有反帝、反霸、反殖、反封建的傾向,在現階段有它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類作品在抨擊社會弊病時,又找不到根治的辦法,揭露了獨裁政權,又不能指出光明正確的道路,不滿於拉萊貧困和落後的現狀,又感到束手無策。因而常常流露出虛無主義的觀點和消極、悲觀、絕望的情緒。

在藝術上,魔幻現實主義頗具特色。它採用多種方法將殘酷的現實與奇異的幻景結合起來。有時變現實為神話,有時變現實為夢幻,有時變現實為荒誕。作品中出場的人物彷彿是夢中人,他們來之蹊蹺,去之迷離,作品中常常出現死人復活,鬼魂與世人對話,天降花雨,旅客們扛著火車車廂越過山澗,男修士用枷鎖拉塌監獄,帶上鐐銬飛越大西洋等一類荒誕怪異的情節。在語言表達方面,它還廣泛地吸收了古代印第安的神話傳說,大量使用本民族的方言俗語,乃至不見書面記載的粗獷的土語,因而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

熱點內容
求好看的喪屍生化小說 發布:2025-09-17 19:57:30 瀏覽:572
校園敘事小說800 發布:2025-09-17 19:51:34 瀏覽:269
絕色領導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9-17 19:48:43 瀏覽:460
百度小說之前閱讀的如何查看 發布:2025-09-17 19:43:36 瀏覽:782
安歌兒薄衍小說全文 發布:2025-09-17 19:37:18 瀏覽:989
最強組合小說全文 發布:2025-09-17 19:36:45 瀏覽:648
風流奇俠傳小說閱讀 發布:2025-09-17 19:32:15 瀏覽:661
鳥盡弓藏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17 19:29:13 瀏覽:683
桃李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17 19:29:11 瀏覽:538
免費全本小說蘇冉 發布:2025-09-17 19:29:10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