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說閱讀答案
⑴ 母親 莫言 閱讀答案
19、從聽覺、視覺、嗅覺方面描寫母親捶打野菜的情景,構成了一幅有動作、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勞動場面。
20、1)母親不逃避困難和不幸,樂觀頑強的面對困難;2)面對苦難要堅強的活下去,表現母親的堅強和責任感;這種庄嚴的承諾,是為了消除兒子的擔憂,體現了母愛的偉大。
21、照應前文「正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時期」,引出下文我對母親的擔憂;體現生活的艱難、人性的脆弱,反襯母親的堅強。
22、內容要圍繞人應該有骨氣、有尊嚴地活展開;語言要口語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23、參考實例:1)從內容上,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豐富了文章內容;如果不寫父親、爺爺,內容就顯得單薄。2)從主旨上看,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的活下去;我的父親和爺爺又教育我,人要有尊嚴的活著,互為補充,文章有厚重感。3)從人物形象上,母親和父親、爺爺相互映襯補充,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體驗和洞察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不光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
⑵ 《莫言傳》閱讀答案,謝謝大家,在線等
莫言自述
1957年,我家來了個大學生鄰居。他講,當時他在濟南的時候,認識一個山東省比較「腐敗」的作家。這個作家究竟「腐敗」到什麼程度呢?一天三頓吃餃子。我們當時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餃子。我當時就問他:「叔叔,如果我將來能夠寫出一本小說來,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頓吃餃子?」 所以,我想我最初對文學對當作家的夢想,就是沖著一天三頓吃餃子開始了。我後來把村裡面的書借來看了以後,頭腦當中才真正有關於文學的概念。
我的想像力還是不錯的,為什麼不錯呢?因為我的想像力是餓出來的。童年時趕上自然災害,為了填肚子,野草、樹皮,什麼都吃,甚至連煤塊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裡的小學拉來了一車亮晶晶的煤塊,和小夥伴一擁而上,每人搶起一塊煤,咯嘣咯嘣啃起來,覺得那煤塊越嚼越香,還說著「味道好極了」。
我小學五年級就被學校趕出來了,就一個人牽著兩頭牛放牧。那時候我就能從牛的眼睛裡邊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時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雲,聽到鳥叫,聽到周圍青草生長的聲音,呼吸大地發出的氣味。這種跟大地接觸的機會,這種很長時間孤獨地跟動物在一起的狀態,都讓我想入非非。
直到現在,我依然動用的還是我二十歲以前積累的生活資源。我二十歲以後的東西,基本上還沒有正兒八經地去寫。
想像力,也有外來接受的地方。我們山東高密這個地方,離寫出《聊齋志異》的蒲松齡的故鄉也不遠,隔了三百多里路。我聽老人講了很多很多關於鬼神的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我們村子裡最高紀錄是一天死了18個人。一出門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閃爍,而且經常有各種各樣火一樣的球在天空中飄來飄去。我當醫生的姑姑就告訴我,這是狐狸在戀愛。人一旦進入這種環境,就會有一種恐懼,你就覺得你周圍充滿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時候經常聽到腳後面有一個聲音在跟隨著你。
我的小說語言也是比較龐雜的,這裡面既有古典的書面型的語言,也有一些讀西方翻譯過來的小說這樣的語言,更多的還是來自鄉土。
我們山東話的許多方言土語,一旦寫到書上,是非常典雅古樸的古語,反而能夠被人理解。我們說一把刀鋒利,不說鋒利,而說「風快」。說一個姑娘漂亮,也不說漂亮,我們講「奇俊」。說今天天氣很熱,我們不說很熱,而說「怪熱」。
這些方言土語,寫到小說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強的感染力。一個真正的文學家,就是應該千方百計地豐富本民族的語言。不能僅僅把方言土語用到小說人物的對話中,而要把方言土語用到敘述中。
我從小就是一個非常愛說話的孩子。在我們農村叫做「炮孩子」。後來我寫了小說叫《四十一炮》,裡面就有一個「炮孩子」,其中也有我個人的經歷。也因為我喜歡說話,喜歡說真話,給我們的家裡帶來了很多的麻煩。所以過了幾十年以後,當我要寫小說准備發表時,使用的筆名叫「莫言」,就是告誡自己要少說話。
事實證明,我一句話也沒有少說,而且經常在一些特別庄嚴的場合,說出實話來。我覺得講真話毫無疑問是一個作家寶貴的素質。
如果一個作家講假話,不但對社會無益,也會大大影響文學的品格。因為好的文學作品,肯定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在里邊,尤其是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群眾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種偏見,我覺得文學藝術,它永遠不是唱贊歌的工具。文學藝術就是應該暴露黑暗,揭示社會的黑暗,揭示社會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類心靈深處的陰暗面,揭示人性中惡的部分。
所以我的很多小說一旦發表以後,有些讀者也不高興。因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徹底。當然我不會迎合這樣的讀者,而犧牲自己文學創作的原則。我最近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指《生死疲勞》),寫了一個後記,最後一句話就是說「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
有人說我為獲獎,作品特意貼中國標簽?什麼是中國標簽?我不知道。我在《檀香刑》後記裡面說,我想在語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寫給外國翻譯家看。
一個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寫作追求限定在一個什麼獎上,也沒聽說哪一個作家為了得什麼獎調整了自己寫作的方向,改變了自己寫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變,變得了嗎?該怎麼寫,還怎麼寫;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孫子,是懦夫,是可憐蟲,但在寫小說時,我是賊膽包天、色膽包天、狗膽包天。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 文章第一段通過回憶大學生鄰居的故事交待了作者文學夢想及文學概念的來源,也讓我們對那個歷史時期群眾物質極其匱乏的生活狀態有所感知。
B. 為莫言的寫作源源不斷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歲以前積累的生活資源,二十歲以後就基本上沒有什麼正兒八經的東西去寫了。
C. 鬼神妖怪的各種傳說在莫言的家鄉很盛行,尤其是許多老人講的鬼神故事對莫言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影響。
D. 以「莫言」為筆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說話,他卻一句話也沒少說,這種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屬於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惡的部分。
E.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後的自述,平易如話家常,沒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澀的詞彙,一如作者的小說語言一樣平實樸素。
(2)文學創作的成功需要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豐富的想像力,莫言的想像力是如何獲得的?請結合全文概述。(6分)
(3)莫言在寫小說時,說自己是「賊膽包天、色膽包天、狗膽包天」,請結合原文簡析莫言的「膽」體現在哪裡?(6分)
(4)老托爾斯泰說:「寫你的村莊,你就寫了世界。」莫言幾十年如一日地開墾「高密東北鄉」(莫言家鄉的象徵)的文學王國,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對中國文學的啟示是什麼?請結合原文,談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8分)
⑶ 《母親》莫言閱讀答案
19、文章第①段,母親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寫很有特點,試作賞析。(3分)
20、理解文中兩處劃橫線句子的含義。(4分)
(1)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21、第③段中,畫曲線句子"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在文章結構和內容上有何作用?(4分)
22、根據文意,請補寫出第④段中父親嚴厲批評我的話。(不超過40字)(3分)
23、本文題目為"母親",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寫了父親和爺爺,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原因。(4分)
19、從聽覺、視覺、嗅覺方面描寫母親捶打野菜的情景,構成了一幅有動作、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勞動場面。
20、1)母親不逃避困難和不幸,樂觀頑強的面對困難;
2)面對苦難要堅強的活下去,表現母親的堅強和責任感;這種庄嚴的承諾,是為了消除兒子的擔憂,體現了母愛的偉大。
21、照應前文「正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時期」,引出下文我對母親的擔憂;體現生活的艱難、人性的脆弱,反襯母親的堅強。
22、內容要圍繞人應該有骨氣、有尊嚴地活展開;語言要口語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23、參考實例:1)從內容上,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豐富了文章內容;如果不寫父親、爺爺,內容就顯得單薄。2)從主旨上看,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的活下去;我的父親和爺爺又教育我,人要有尊嚴的活著,互為補充,文章有厚重感。3)從人物形象上,母親和父親、爺爺相互映襯補充,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體驗和洞察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不光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
這樣可以么?
⑷ 童年讀書 莫言 閱讀答案
童年讀書
莫言
①我童年時的確迷戀讀書。那時候既沒有電影更沒有電視,連收音機都沒有。只有在每年的春節前後,村子裡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類的憶苦戲。在當時那樣的文化環境下,看「閑書」便成為我的最大樂趣。我體能不佳,膽子又小,不願跟村裡的孩子去玩上樹下井的游戲,偷空就看「閑書」。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閑書」,是繪有許多精美插圖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那是班裡一個同學的傳家寶,輕易不借給別人。我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換來看這本書一下午的權利,而且必須在他家磨道里看並由他監督著,彷彿我把書拿出門就會去盜版一樣。這本用汗水換來短暫閱讀權的書留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騎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鄭倫、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孫、眼裡長手手裡又長眼的楊任等等,一輩子也忘不掉啊。
③後來又用各種方式,把周圍幾個村子裡流傳的幾部經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之類,全弄到手看了。記得從一個老師手裡借到《青春之歌》時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餓肚子,但還是擋不住書的誘惑,一頭鑽到草垛後,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讀完了。身上被螞蟻、蚊蟲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從草垛後暈頭漲腦地鑽出來,已是紅日西沉。我聽到羊在圈裡狂叫,餓的。我心裡忐忑不安,等待著一頓痛罵或是痛打。但母親
看看我那副樣子,寬容地嘆息一聲,沒罵我也沒打我,只是讓我趕快出去弄點草餵羊。我飛快地躥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時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個書迷,他比我大五歲,借書的路子比我要廣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書。但這傢伙不允許我看他借來的書。他看書時,我就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一樣,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後,先是遠遠地看,脖子伸得長長,像一隻喝水的鵝,看著看著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後,就故意地將書頁翻得飛快,我一目十行地閱讀才能勉強跟上趟。他很快就會煩,合上書,一掌把我推到一邊去。但只要他打開書頁,很快我就會湊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時偷看,總是把書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總是能把我二哥費盡心機藏起來的書找到;找到後自然又是不顧一切,恨不得把書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曉記》,藏到豬圈的棚子里。我去找書時,頭碰了馬蜂窩,嗡的一聲響,幾十隻馬蜂蜇到臉上,奇痛難挨。但顧不上痛,抓緊時間閱讀,讀著讀著眼睛就睜不開了。頭腫得像柳斗,眼睛腫成了一條縫。我二哥一回來,看到我的模樣,好像嚇了一跳,但他還是先把書從我手裡奪出來,拿到不知什麼地方藏了,才回來管教我。他一巴掌差點把我扇到豬圈裡,然後說:活該!我惱恨與疼痛交加,嗚嗚地哭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可能是怕母親回來罵,便說:只要你說是自己上廁所時不小心碰了馬蜂窩,我就讓你把《破曉記》讀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腦袋消了腫,去跟他要書時,他馬上就不認賬了。我發誓今後借了書也決不給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沒讀過的書,他就使用暴力搶去先看。
⑥後來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發,我童年讀書的故事也就完結了。
16,本文的敘事線索是 。(1分)童年時看」閑書」成為我最大樂趣的原因是:
(4分)
17.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②段所敘述的故事。(3分)
18.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我」讀起書來」不顧一切」? (4分)
19.從詞語運用、修辭手法中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文中畫線句子。(4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6.迷戀讀書(童年讀書)
當時的文化環境 我童年時體能不佳,膽子又小,不願跟村裡的孩子去玩上樹下井的游戲。
17.我為同學家拉磨換來了閱讀《封神演義》一下午的權利,這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18. 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餓肚子,但還是擋不住書的誘惑,一頭鑽到草垛;身上被螞蟻、蚊蟲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我總是能把我二哥費盡心機藏起來的書找到;幾十隻馬蜂蜇到臉上,奇痛難挨,但顧不上痛等。(任意答兩點即可)
19. 「詞語運用」示例:畫線句中「悄悄地溜」「遠遠地看」「伸得長長」「不由自主地靠」這些詞語傳神地刻畫出「我」抵擋不住書的誘惑,又擔心被二哥驅趕的那種既渴望又窘迫的樣子。體現了童年時的「我」的確迷戀讀書。 (相關語句,1分;分析,2分;語言通順,1分。)
「修辭方法」示例:畫線句中「我就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一樣」「像一隻喝水的鵝」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力,也描寫出「我」不由自主地偷看二哥的書的窘態,體現了童年時的「我」的確迷戀讀書。(相關語句,1分;分析,2分;語言通順,1分。)
⑸ 奇遇 莫言 小說閱讀理解參考答案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通過秋夜「我」一個人穿行在莊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繪,處處彰顯出一種文學的品味、速寫和張力。
B.「我的身後當然什麼也沒有」一句獨立成段,是想著重交代「我」當時無懼無畏的心理,所謂「世界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C.趙三大爺死了也要還債這一情節,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長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說情節設計巧妙,前面路上沒碰到鬼,進村的時候反而碰到趙三大爺,「奇遇」傳達了這么一個信息,「原來鬼並不如傳說中那般可怕。」
E.小說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和現代社會融為一體,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2)分析小說第二段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6分)
(3)分析小說第五段寫兒時在家鄉時聽說過的鬼故事有什麼作用。(6分)
(4)「趙家三大爺大前天早晨就死了」這一結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結合文本內容,請試作分析。(8分)
(1)B E
(2)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反映了高密故鄉特有的濃郁的環境特徵。(2分)一方面寫出了家鄉月夜的寧靜幽美,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1分)另一方面以聲襯靜,寫出了月夜的沉寂,冷清,(2分)為下文寫「我」的恐懼害怕作鋪墊。(1分)
(3)細膩形象的寫出了「我」當時內心的恐懼害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3分)照應前後文,同時還為下文趙三大爺的出現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虛實結合,形成對比烘托。(3分)
(4)這是典型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筆法,(2分)在小說結尾時突轉,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制勝,於平靜處掀起波瀾,引人深思,(2分)前文伏筆暗示主要體現在:
①「樹影里閃出一個老人來。」一個「閃」字寫出了趙三大爺的特殊身份。
②「穿得齊齊整整,離我三五步處站住了。」迷信里講,死人陰氣重,不敢與活人陽氣相接。
③「知道你回來了,在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錢不能用。」那是冥錢,陽間當然不能用。
⑤「接過三大爺遞過來的冰冷的瑪瑙煙袋嘴」,「冰冷」一詞也暗示了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⑥「父親驚訝地問:你說誰」,「驚訝」一詞也可知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⑦「父親竟猶豫著不敢接」,可見父親內心的疑懼,暗示了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寫到其中任意4點就給4分)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這個。。
⑹ 莫言《母親》閱讀答案
母親
莫言
①我5歲的時候,正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彌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②這是一個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畫面,是我人生記憶的起點,也是我文學道路的起點。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我母親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飢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飢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談這個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沒有資格向母親提問。
③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裡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我總是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每當我下工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來已是傍晚,母親沒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欄、磨房、廁所里去尋找,都沒有母親的蹤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不由地大聲哭起來。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她追問我為什麼哭。我含糊其詞,不敢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對我說:"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這是一個母親對她的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庄嚴承諾。現在,盡管母親已經被閻王爺叫去了,但母親這句話里所包含著的面對苦難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④在那些飢餓的歲月里,我看到了許多因為飢餓而喪失了人格尊嚴的情景,譬如為了得到一塊豆餅,一群孩子圍著村裡的糧食保管員學狗叫。保管員說,誰學得最像,豆餅就賞賜給誰。我也是那些學狗叫的孩子中的一個。大家都學得很像。保管員便把那塊豆餅遠遠地擲了出去,孩子們蜂擁而上搶奪那塊豆餅。這情景被我父親看到眼裡。回家後,父親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也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對我說:嘴巴就是一個過道,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草根樹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樣的,何必為了一塊豆餅而學狗叫呢?人應該有骨氣!他們的話,當時並不能說服我,因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樹皮吃到肚子里並不一樣!但我也感到了他們的話里有一種尊嚴,這是人的尊嚴,也是人的風度。人,不能像狗一樣活著。
⑤飢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些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學的靈魂。(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19、文章第①段,母親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寫很有特點,試作賞析。(3分)
20、理解文中兩處劃橫線句子的含義。(4分)
(1)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21、第③段中,畫曲線句子"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在文章結構和內容上有何作用?(4分)
22、根據文意,請補寫出第④段中父親嚴厲批評我的話。(不超過40字)(3分)
23、本文題目為"母親",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寫了父親和爺爺,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原因。(4分)
⑺ 莫言 《母親》 閱讀答案
10.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什麼?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一記憶的?
有酸苦的味道、有敲打的聲音、有灰色的顏色的記憶,作者用寫實的手法從母親的神態舉止描寫出當時的苦難和艱難的窘迫處境
11.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勞作時,為何嘴裡竟然哼著一支小歌曲?
因為母親不願意讓孩子的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這樣苦難的印象,她因為愛自己的孩子,強忍住生活的悲涼,將歌曲傳送到孩子的耳中、心中
12.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簡要分析第四段開頭劃線句子的作用。
運用對比的手法刻畫出因為挨餓大家丟棄了尊嚴,而作者的父親狠狠的批評了作者的這一做法,起到了強調主題的作用
13文章題目為母親,第六段為什麼描寫了自己從電視上看到的一個難忘的畫面?(這篇文章和書上的不一樣,書上的第六段是一個老奶奶在重炮轟擊後在外面買黃瓜,她說「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即使吃這里的土也要活下去!」
由老奶奶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想起往事,更令作者感慨萬千,想到母親在生活環境極度惡劣的情況下,含辛茹苦撫養自己時的艱難,起到 突出主題的作用
⑻ 莫言童年讀書答案
s.bs.bs.bsbbsbbssbs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