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小說閱讀
⑴ 誰有章回小說閱讀的網址
章回?、、、、飛葉
⑵ 怎樣引導孩子從繪本向章回小說閱讀
引導孩子多識字,識字多了就會愛上閱讀。再一個就是,注意選擇內容好的圖書,孩子喜歡看的圖書。
⑶ 《章回小說》雜志電子版在哪裡閱讀
http://www.zubunet.com/site/magazineissue/16406.html
⑷ 什麼是章回體小說
章回體小說由宋元時期「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由於「講史」很難在一兩次「說話」中把一段歷史興亡爭戰故事講完,「說話人」就分次連續講述,每次「說話」前用題目向聽眾提示本次主要內容,這就成了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我們閱讀章回小說,經常可看到「話說」「且說」和「各位看官」字樣,這就是章回體小說與「話本」之間承繼關系的體現。經宋元兩代長期的積淀,元末明初出現了一批較為成熟的章回體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等。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說更趨成熟,出現《西遊記》、《金瓶梅》等作品。清代,章回小說繼續發展,《紅樓夢》是其藝術高峰。由於章回體小說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強的中國民族特色,一直是中國讀者所喜愛的文學樣式。現在我們較為常見的明清及近代章回體小說,大致有文言體章回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方言體章回小說,如清代韓子雲的《海上花列傳》,全文多用吳方言;彈詞體章回小說,如陶貞懷的《天雨花》;排偶體章回小說,如清代陳球的《燕山外史》等。
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時期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講史」就是說書的藝人們講述歷代的興亡和戰爭的故事。講史一般都很長,藝人在表演時必須分為若干次才能講完。每講一次,就等於後來章回體小說中的一回。在每次講說以前,藝人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體小說回目的起源。章回體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等字樣,正可以明確看出它與話本之間的繼承關系。
經過長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現了首批章回體小說,其中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等。這些小說都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經過說話藝人補充內容,逐漸豐富,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明代中葉以後,章回體小說的發展更加成熟,出現了《西遊記》、《西廂記》、《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於社會生活日益豐富,這些章回體小說的故事情節更趨復雜,描寫也更為細膩,它們在內容上和講史已沒有多少聯系,只是在體裁上還保持著講史的痕跡。這就是清代寫作的《紅樓夢》還是有「看官」、「且說」等詞句的原因。
⑸ 現代章回小說一回多少字
3000-6000字。
探討章節字數,必需先弄清楚章節的作用。總結如下,章節應該具有以下三種功能。 1、概括內容、刺激讀者的功能。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本雜志叫做《章回小說》,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章回」的概念。每章每回的名字都十分吸引人,什麼「一聲驚雷煞星驚現」啦,什麼「洞內春光」啦,什麼「亡命徒劫持少女勇刑警捨身相救」啦等等等等。我想,分章節的作用之一,就是不斷地用誘人的章節名稱,刺激起讀者的閱讀慾望,促使讀者繼續閱讀吧。 2、定位功能。 後來,讀的書多一些了,時常讀到某情節或某人物,與前面某章有關聯的時候,需要翻回去「溫習」一下。與朋友談天時,朋友問:「那個大波妖女什麼時候第一次出場來著?」我就說:「洞內春光那章,回去看看吧,老爽了。」這時候,就用到了章節的「定位」功能。很難想像,如果不分章節,一本書幾百上千頁,如何記得住大波女在哪頁出的場呀。 3、「換氣」功能。 人們在說話的時候,說幾句之後往往會稍有停頓,換口氣再接著說。人們閱讀小說也是一樣需要「換氣」的。有了章節,讀者閱讀時就有了抑揚頓挫之感,有了總結前文、猜測後文的「換氣」時間。如果一本長篇小說從頭到尾不分章節,恐怕會讓讀者看得頭暈眼花吧。 分析了功能之後,我們就能有針對性地探討章節的字數了。 既然章節名稱有刺激讀者閱讀的功能,乍一看自然是越刺激越好,刺激得越頻繁越好。但仔細想想,這種觀點未必正確。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但是如果頓頓讓你吃餃子,白天晚上都讓你躺著,恐怕你過不了兩三天就想吃米飯饅頭大餅鹹菜了,就想下地跑跑跳跳了。我想,看小說也是這么個道理。章節分得太細碎,總想給讀者一個接一個的刺激,相信讀者很快就會「審美疲勞」了。況且,如果字數少於2000的話,很難在一章里交待一個相對完整的情節,所謂的刺激也就不刺激了。 定位功能對章節字數要求比較簡單:每章字數太多(比如數萬字)定位不準確,看著也累;字數太少(比如少於2000字)則導致章節過多,不方便記憶。 至於「換氣」功能,以交待一段相對完整的情節為准。 所以,總的來說,情節比較緊促的小說(比如緊張的推理小說),每章字數可以少一些,比如3000字左右(但也不應該少於2000字);矛盾沖突發展緩慢,情節相對「溫吞」的小說,每章字數可以多一些,比如5000-6000字;如個別章節字數太多,情節又相當連貫不便拆分,可酌情分為「XX章上」和「XX章下」,以方便讀者閱讀;至於大部分情節不十分緊張也不十分「溫吞」的小說,我以為每章字數在4000字上下較為合適。 在網路小說中,更新頻率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目前很多網路小說都採取「短章節」的寫法。我不大贊同。 每章字數多少,要根據情節緊湊與否來設定(如上文所說),不能單純的因為要提高更新頻率,而強行使用「短章節」的寫法。比如有的小說情節並不十分緊湊,也達不到高潮迭起的水平,卻硬是2000來字一章。更新速度是上去了,但這樣強行拆分的章節讀起來怎麼都有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時間久了,未必討好。
⑹ 章回小說產生的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章回小說的發展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它的雛形時期。
其模板是唐末俗講和宋元講史話本。這時的俗講和講史話本為了講述方便,開始採用分卷分目的形式。
第二階段是它的初起期。
其模板是創作於元末明初、刊刻於明代中葉以後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平妖傳》、《忠義水滸傳》等。這些小說往往以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為故事核心,加進了不少群眾和作家的創造;形式上比以往的講史話本更長,由主要供說話人作為說話底本而變成主要供普通讀者閱讀。
第三階段是它的成熟期。
代表模板是明中葉以後的大批章回小說,如《西遊記》、《金瓶梅》等。這時的章回小說情節更加復雜,人物和事件描寫也更加細膩。但在體裁上仍然保持著「講史」的敘述痕跡。到了明末清初,章回體才得到最後的完善。
章回體的文體特徵:
1、藝術特徵——因為通俗小說的前身是說書藝人講述故事,講述故事基本上是訴諸聽覺,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說在藝術上嚴格的可敘述性。
2、形式特徵——章回小說在形式上採用散韻結合的方式,保留著早期講史的痕跡。其中散文是主體,韻文是過渡。
3、敘事特徵——在敘述方面,它很注意說與聽的關系。絕大多數章回小說前面都有一個入話。注意保存講說的痕跡。三是為了吸引讀者的興趣,章回體小說常常採用「賣關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節的關鍵之處戛然而止,以調動聽眾或讀者對情節的急切關心。
⑺ 長篇章回小說三大類
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怪異
⑻ 閱讀章回小說的方法有哪些
閱讀章回小說的辦法有哪些?你可以直接閱讀,閱讀完之後接著翻篇就可以了。
⑼ 說、明清的章回小說、現
三國演義
演義小說是正史的通俗化,三國演義就是正史三國志的通俗化。宋代盛行說書,已有講史家專門講說三國歷史故事。到了元代有三國志的通俗化。宋代盛行書書,已有講史家專門講說三國歷史故事。到了元代,有三國志平話三卷傳世,明初羅貫中寫成了三國志演義二十四卷。清代毛宗崗據羅本加以補充修訂,寫成了一百二十四回本。現在流行的三國演義,就是毛宗崗的本子。
演義小說除了向一般民眾傳播歷史知識外,往往含有勸善懲惡的寓意,可以說,這類書是很有社教功能的。三國演義由於寫作成功,流傳既久且廣,更把此一功能發揮到極致。
三國演義在人物描寫上是相當用心的,許多重要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鮮明。如果拿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一一到正史去核對,可以發現有些人或多或少被美化了,而有些人被醜化了,美化的多半是蜀漢的人,醜化的多半是曹魏和東吳的人。可見作者是站在蜀漢一邊的,也就是以蜀漢為正統。演義小說往往是七分實三分虛,這三分虛就是作者可以運用發揮的空間。
水滸傳
施耐庵的水滸傳,舊有一百回、一百十五回、一百二十回等多種版本。清初金聖嘆覺的前七十一迴文字極好,以後則軟弱無力,於是腰斬水滸,在腰斬處增入「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一段結束全書,又把第一回改為楔子,於是成了七十回本,就是現今流行的水滸傳。
水滸傳的成就,主要有二:一、運用白化文的成功。文句之沈鍊生動,足可代表明代白話文學最高藝術成就。二、刻畫人物成功。書中使用不少以前小說中未曾使用過的人物刻畫技巧,使許多重要人物栩栩如生。這是讀水滸傳時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但也因為本書人物太多,無法一一多用筆墨,間接也影響了結構嚴密性的不足。
西遊記
吳承恩的西遊記是我國神話的代表作。一般人懷著好奇與娛樂的心態讀西遊記,從其中得到神遊神話世界的滿足。如果能進一步注意到書中九九八十一難的安排,每一難如何發生,如何化解,就可以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技巧上所花的苦心。如果再進一步發現作者是為何在字里行間隱含諷刺時事,揶揄世態的旨意,那就明白即使是寫神話小說,也忘不了自己所處的現實社會,對現實的黑暗面不能視若無睹。這樣的話,讀西遊記的收獲不僅僅滿足好奇與娛樂了。
聊齋志異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全書四百多篇,包括篇幅短小情節簡單的六朝志怪一類作品,與篇較長情節曲折的唐人傳奇一類作品,而大多數作品都寄寓有作者對所敘事物的觀點,有時透過故事來呈現,有時藉文末「異史氏曰」一段文字直接點明。例如作者功名失意,對科舉考試有許多痛苦的經驗,所以書中有不少寫考生寫淚悲憤的篇章。又如作者痛心人性險惡,世風澆薄,所以書中所敘妖精鬼怪,有的知書識體,有賢淑多情,個個有恩必報。讀聊齋志異固然可以陶醉在妖精鬼怪故事的趣味中,更要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寓言所在。
儒林外史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以諷刺為主旨的長篇小說。西遊記中雖然也有諷刺的筆墨,但並非全書主旨,所以不能稱為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諷刺的對象是世俗陋儒,他們迂腐、愚昧、虛假、貪吝、諷刺的手法多樣化,但大致相當委婉含蓄。他根本的對科舉制度,比蒲松齡只是批評科舉考試不公平更進一步。他沒有士庶的階級觀念,甚至主張一夫一妻。凡此種種,都是讀儒林外史應該注意的。
紅樓夢
紅樓夢是古典小說中最受後世學者重視的一部長篇巨著。海內外研究紅樓夢的學者很多,因此有「紅學」之稱。
讀紅樓夢,不可只注重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同時要注意一個顯貴家庭如何日趨衰敗沒落。作者寫前者用浪漫筆調,寫後者用寫實手法,全書就在這二條主線交錯進行的架構下寫成。又本書使用對話多於敘述文字,刻劃人物、交代情節,常在對話中進行,可說是水滸傳之後的最佳口語文學,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鏡花緣
鏡花緣是李汝珍晚年打發窮愁歲月的遣興之作。作者精於音韻之學,又兼通占卜、象緯、博奕、琴瑟等雜學才藝,在書中一一賣弄,影響到本書內容駁雜,結構鬆散。但寫唐敖游海外諸國部分,經由描述各國風土人情,寄寓作者的理想感慨,寫來相當成功。這許多海外國度什九來自海經,但在山海經中只是神話,到鏡花緣中卻成了作者寄託理想發抒感慨的技巧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七俠五義
七俠五義是結合公案小說為一體的作品。單由清官來對付惡勢力,有時難免力不從心;單由俠義安良除暴,又不是維持社會秩序正常途徑。於是有了二者合而為一的小說,七俠五義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這類小說寫作的重點無不放在清官與俠義的正義一方和邪惡勢力的鬥智鬥力上,過程曲折動人,結果大快人心。以這樣的認知來讀七俠五義,包君滿意。
老殘游記
老殘游記名為游記,可以想見此書不可能有嚴密的整體結構。閱讀此書應注意的,在內容方面是一個知識份子面對清末種種時弊的感慨與見解。當他寫下「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這類話,可見他的觀察力不是泛泛的。在文字方面,許多游記文字清新優美,讀來令人陶醉。
官場現形記
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譴責小說與諷刺小說性質相近,只是用語不像諷刺小說那樣委婉含蓄,而是強烈指責,不留餘地。官場現形記對當時官場的黑暗腐敗,充分暴露,有時甚至渲染過度。在小說藝術上,譴責小說似略遜諷刺小說一籌;但在訴求效果上,譴責小說可能比諷刺小說更能大快人心。讀者如果把儒林外史和官場現形記作一比較,相信能有所體會
⑽ 章回小說由什麼發展而來
章回體小說由宋元時期「講史」話本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