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玉人小說人免費閱讀大紅袍

玉人小說人免費閱讀大紅袍

發布時間: 2021-07-20 15:00:14

A. 古代的眾多的志節高尚之士中,有哪些"以不貪為寶"的事例,並寫出人名

很多,
子罕,公儀休,劉寵,楊震,包拯,海瑞

不貪為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念樓曰】 魯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五五七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五十八年。那時的大官對來行賄者的態度,比今之成克傑、胡長清輩為何如?亞里士多德雲:「德性生於天成,成於習慣。」若不相信人性越來越壞的說法,那麼社會習慣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風氣」,影響可就太大了。

【《左傳·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公儀休

常常見人在文章中感嘆,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公僕,覺悟怎麼還沒有某某古人高呢?我對這種感嘆向來就不以為然,所謂「覺悟」,指的是一個人由模糊而認清,由迷惑而明白,都是就具體的人對具體的事而言的。相對於某件具體的事情的認識,今人並不一定就比古人高明。不信,我們就來看一個例子。
《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公儀休在魯國為相,這個公儀休在飲食方面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魚。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按咱們今人的「理解」,一個堂堂相國,收人一條魚算什麼,讓人直接拎到廚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堅決不受。他的弟子們都勸他,你老人家最喜歡吃的就是魚,如今人家送上門來了你怎麼反而不要呢?公儀休解釋說:「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的。你們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這條魚而導致有朝一日丟了相位,雖然我喜歡吃魚,卻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收這條魚,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夠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
就公儀休拒魚這件事來說,這公儀休相國的「覺悟」還真比今天的有些「人民公僕」高。(換成今天的某些領導,你那條大魚就是用純金打造的他也敢收!)公儀休的「覺悟」之高,首先高在他的明智上。
「魚我所欲也,相位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相位也。」公儀休在拒魚時念沒念叨這段話我們不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公相國終究為自己的前程果斷克制了愛魚之念,他的這一抉擇無疑是明智的。無論今人古人,總有許多人一旦利益障目,就變得是非不明鼠目寸光,被眼前利益牽著鼻子走,以致做了眼前利益的犧牲品。而公儀休始終沒忘記凡事要權衡利弊得失,懂得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貪圖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的道理。公儀休面對眼前利益的清醒和明智,和今日官場那些一朝大權在握,便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謀私,迫不及待大撈特撈,最終身敗名裂、身陷囹圄的短視之徒相比,是不是要勝出多多?
公儀休的「覺悟」更體現在他老人家對法制對規則的敬畏上。實事求是地說,公儀休並不是不愛人家送上門來的這條魚,他之所以沒有收下這條送上門來的不義之魚,是因為他不願意冒丟官棄職的風險;也就是說,作為相國的他還有所畏懼。收下一條魚,也許還不至於被免官去爵,公儀休卻把它看作是對法制和規則的破壞。有了這樣的開頭,以後的事情就難以預料了。正是對法制和規則的敬畏,促使公儀休行事謹慎,利益當頭時能三思而行,自覺用法制和規則來約束自己。「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公儀休於此論大概是深有體會的。「欺公」的人也許能得逞於一時,卻往往難有善終。「懼法」的人也許會有諸多的牽絆,卻能生活得坦坦盪盪,不必時時懼怕法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抵禦種種誘惑,最終順利繞過人生路上諸多私慾的陷阱。
今人說的「覺悟」,常常與「階級」結合起來,被想當然地加了太多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彷彿一說「覺悟」,就上升到了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的高度。如此一來,當然就以為今人的「覺悟」要比古人高了。其實,在共產主義道德還只是一種美好追求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應回到「覺悟」的本義上。做到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心靈、敬畏法律和規則是最高的「覺悟」。

劉寵

劉寵,字祖榮,東漢牟平人。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青年時期,劉寵因「明經」被舉薦為孝廉,出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政績有聲。後升任豫章、會稽太守,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後升職入京,山陰縣(會稽郡首縣,今浙江紹興)有五六位須眉皓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百文錢贈他。劉寵不肯接受,只從許多錢中挑選一個最大的收下,以作紀念,後人便稱他為「一錢太守」。清代監察御史楊維喬在詩中寫道:「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
劉寵入京後,歷任宗正大鴻臚、司空、司徒太尉等職。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經亭舍,想進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納,說:「我們這里特意整頓灑掃一番,專門等待劉寵大人的到來,你有什麼資格來住呢!」劉寵聽了,一言不發,悄然離去。時人稱頌他是一位忠厚長者。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劉寵被免職,返回鄉里。後卒於家中,葬牟平莒島(現養馬島)。其一生清廉儉朴,在《後漢書·循吏傳》中被奉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宋克智在詩中寫道:「冷落東牟漢室親,堅持清節作名臣。到今千有餘年後,佔得吾鄉第一人。」

無私無畏的楊震

提起東漢人楊震,不少人感到陌生,有些人只是對他的卻金「四知」熟悉。這個史料,在反腐敗的文章里是經常被引用的。
還是從這個史料入手,來認識楊震吧。楊震在出仕東萊太守期間,因公務途徑昌邑。縣令王密本是荊州的茂才,曾得到楊震的推薦。這天已夜裡,王密謁見楊震時,從懷里取出金10斤相贈。楊震毅然拒絕,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還是推卻不受,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見他如此廉正摯誠,只好羞愧地出門而去。
楊震是宏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曾執教講學20餘年,年50始出仕,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他是大器晚成,雖50歲才當官,但官運亨通。按說,這么大的年紀才當上官,是很不容易的,用今天某些貪官的話講,有權不用就會過期作廢。但他卻為政清廉,無私無畏,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敢於同邪惡勢力斗爭,直至被誣自殺。
在廉潔方面,卻金說「四知」,只是楊震不接受私人饋贈的一個例子。是不是他的薪水很高?非也。楊震的生活並不富裕,他的家人,經常吃青菜和粗糧,出門皆以步代車。親朋故舊誠意勸他,要他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趁當官之際開辦私人產業,從中牟取利潤。但是,楊震始終沒有同意。他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意思是不給子孫購置產業,而是留下了清白廉正的名聲,不也是十分豐厚的遺產嗎!
無私方能無畏。盡管楊震謂位列三公,但他從不阿諛權貴,也不願慷公家之慨去討好他人,而是正色當朝,糾偏糾妄。漢安帝的奶母王聖,仗著撫養安帝有功,不但自己為非作歹,而且慫恿女兒佰榮在宮里恣意驕淫,行賄受賄。楊震為此上疏安帝,要求「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斷絕佰榮,莫使往來」。但是,由於安帝的屁護,王聖阿母和女兒佰榮更是肆無忌彈。佰榮又與朝陽侯劉護的堂兄劉瓌私通。劉瓌娶佰榮為妻以後,也因而得以襲劉護之職而擢位侍中。對此,楊震義憤填膺,再次上疏諍諫,指出劉瓌拜官封侯「不合經義」,要求將侍中之位傳襲給劉護的同母弟劉威。但安帝不僅置之不理,反而在中常侍樊豐和侍中周廣、謝惲等人的煽動下,為王聖阿母大修第宅。
延光三年,樊豐等人趁安帝東巡泰山的機會,偽詔爭相修建住宅。不久,樊豐等人聽說楊震在調查此事,害怕真情泄漏,便共同造謠中傷楊震,又奏請安帝收回楊震的太尉印綬,將他遺返原籍。當楊震行之城西幾陽亭時,慷慨地對子侄和隨從們說:「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家次,勿設祭祠。」說罷,飲鴆酒而死,年70有餘。可以說,楊震的自殺,不是自身有罪的畏罪自殺,也不是走投無路的無奈自殺,而是以自己的死來抗爭社會的不公。
好在歷史是公正的。順帝時,楊震得到平反。朝廷為嘉獎他的忠貞,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今陝西潼關關西大道北),並立於石上,其碑至今猶存。楊震雖然已死了1876年了,但他和他的卻金「四知」,仍被世人所傳頌。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B. 「酒足飯飽思暖欲」下一句是什麼

飢寒窘迫起盜心。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出自《大紅袍全傳》五六回

原文:古諺雲,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今該宦等,承恩喂養饜飫終日,起早貪黑;復近禁幃,日恆與諸宮娥雜沓,月下花前,不無有感。

解釋:指吃飽穿暖生涯充裕而不思進取,就會發生淫亂放縱的動機;飢寒交迫生活困窘時,假如不能奉公守法就會產生偷盜的念頭。意謂人在飽溫暖飢寒時都要戒生非分之

(2)玉人小說人免費閱讀大紅袍擴展閱讀:

《海公大紅袍全傳》是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冷時峻標點。

這本《海公大紅袍》是流傳很廣、深受好評的經典佳作。全書結構包括作者簡介、作品縮編和作品(原著)賞析。書中的故事生動有趣,語言文字簡潔通俗。小說結構的安排、人物性格的塑造、思想情節的表達都別具特色、獨樹一幟。

閱讀本書,既能了解名家名著的主要特色,也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文學修養,何樂而不為呢!

C. 小說結尾用大紅袍給樓命名,有什麼深刻含義

育才 翱翔 負責 希望

D. 明朝小說中的大紅袍和小紅袍是怎麼回事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
小紅袍:系採取大紅袍母穗無性繁殖而成,每次沖泡取7克茶葉,用95C沖泡。飲後滋味濃厚香醇,該茶中含有豐富的茶多酚、茶素、黃酮醇類和嘌呤鹼類化合物等多種營養物質,飲後品飲對降低血壓、血糖、膽固醇和防治心血管病有明顯調節作。

E. 中國古代高潔正直的人

1.不貪為寶」的子罕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2.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3.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4.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寧波寧海人.其書齋名遜志,蜀獻王改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被鄉人稱呼為「小韓子(小韓愈)」,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東閣大學士吳沉、楊樞的舉薦,明太祖朱元璋召見了方孝孺.太祖見方孝孺舉止端莊,學問淵博,稱贊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於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後政刑;而太祖則主張以猛治國,運用嚴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沒有對方孝孺加以重用.雖然如此,太祖卻有意讓方孝孺日後輔助自己的子孫,於是任命方孝孺為陝西漢中府教授.後太祖之子蜀王椿聞其賢,聘為世子師,並親題「正學」二字贈其書齋.
東晉的陶淵明
唐朝的魏徵,房玄齡,狄仁傑,宋景
北宋的包拯
南宋的岳飛,辛棄疾,陸游和文天祥
明朝的於謙和海瑞
清朝的劉庸和林則徐

F. 乾隆年宮廷大紅袍茶多少錢

乾隆年工業大紅袍茶多少錢?嗯,宮廷里送的,嗯,大紅袍肯定不要錢吶,那都是皇上享用的。

G. 重生之軍門商女除了百度閱讀還在哪個軟體上能軟體可以免惠閱讀

在手機上的大部分看書的軟體都可以看,實在不行網路那本書 直接網上看

H. 嗯嗯啊啊……1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嗯嗯啊啊……1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OH!MYGOD!這個傳說中的唐修吾竟然已經年過七旬?!現在我只想說一句話:我猜中了過程
卻猜不到結局!我知道他是禿子
我也知道他是啞巴
可我怎麼也料不到
他竟然已經老到臉上的皺紋可以夾死蚊子!
一大群人慌慌張張地跑來扶住他
順帶還用眼神殺得我全身鮮血淋漓。什麼態度嘛
郁悶的人應該是我才對吧。
我沒事。我沒事。
老人家倒是樂呵呵地擺擺手。
——等一下
他剛才說什麼來著?他會說話?!
我張大嘴巴看著他跟別人招呼
腦筋像掉了鏈子的齒輪般飛速運轉著。
他不是唐修吾!
那誰才是唐修吾?
我把手搭在腦門上放眼望去
只見一屋子的人平淡無奇
好像大家都在說話嘛
而且除了這個假唐修吾外
其他人都有頭發

突然
老人背後一個絕美的少年吸引了我的注意。哇塞
他長得好帥哦。即使他一句話不說
即使他只是冷冷地站在一旁
他的光芒也讓在場所有人都黯然失色。他穿了一身大紅袍
大紅袍?!
不會吧?他

他是新郎?!
可是他有頭發呀!而且
他左邊耳朵……

I. 古代所說的「由士」是什麼意思

很多,
子罕,公儀休,劉寵,楊震,包拯,海瑞

不貪為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念樓曰】 魯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五五七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五十八年。那時的大官對來行賄者的態度,比今之成克傑、胡長清輩為何如?亞里士多德雲:「德性生於天成,成於習慣。」若不相信人性越來越壞的說法,那麼社會習慣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風氣」,影響可就太大了。

【《左傳·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公儀休

常常見人在文章中感嘆,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公僕,覺悟怎麼還沒有某某古人高呢?我對這種感嘆向來就不以為然,所謂「覺悟」,指的是一個人由模糊而認清,由迷惑而明白,都是就具體的人對具體的事而言的。相對於某件具體的事情的認識,今人並不一定就比古人高明。不信,我們就來看一個例子。
《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公儀休在魯國為相,這個公儀休在飲食方面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魚。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按咱們今人的「理解」,一個堂堂相國,收人一條魚算什麼,讓人直接拎到廚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堅決不受。他的弟子們都勸他,你老人家最喜歡吃的就是魚,如今人家送上門來了你怎麼反而不要呢?公儀休解釋說:「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的。你們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這條魚而導致有朝一日丟了相位,雖然我喜歡吃魚,卻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收這條魚,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夠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
就公儀休拒魚這件事來說,這公儀休相國的「覺悟」還真比今天的有些「人民公僕」高。(換成今天的某些領導,你那條大魚就是用純金打造的他也敢收!)公儀休的「覺悟」之高,首先高在他的明智上。
「魚我所欲也,相位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相位也。」公儀休在拒魚時念沒念叨這段話我們不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公相國終究為自己的前程果斷克制了愛魚之念,他的這一抉擇無疑是明智的。無論今人古人,總有許多人一旦利益障目,就變得是非不明鼠目寸光,被眼前利益牽著鼻子走,以致做了眼前利益的犧牲品。而公儀休始終沒忘記凡事要權衡利弊得失,懂得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貪圖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的道理。公儀休面對眼前利益的清醒和明智,和今日官場那些一朝大權在握,便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謀私,迫不及待大撈特撈,最終身敗名裂、身陷囹圄的短視之徒相比,是不是要勝出多多?
公儀休的「覺悟」更體現在他老人家對法制對規則的敬畏上。實事求是地說,公儀休並不是不愛人家送上門來的這條魚,他之所以沒有收下這條送上門來的不義之魚,是因為他不願意冒丟官棄職的風險;也就是說,作為相國的他還有所畏懼。收下一條魚,也許還不至於被免官去爵,公儀休卻把它看作是對法制和規則的破壞。有了這樣的開頭,以後的事情就難以預料了。正是對法制和規則的敬畏,促使公儀休行事謹慎,利益當頭時能三思而行,自覺用法制和規則來約束自己。「懼法朝朝樂,欺公日日憂」,公儀休於此論大概是深有體會的。「欺公」的人也許能得逞於一時,卻往往難有善終。「懼法」的人也許會有諸多的牽絆,卻能生活得坦坦盪盪,不必時時懼怕法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抵禦種種誘惑,最終順利繞過人生路上諸多私慾的陷阱。
今人說的「覺悟」,常常與「階級」結合起來,被想當然地加了太多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彷彿一說「覺悟」,就上升到了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的高度。如此一來,當然就以為今人的「覺悟」要比古人高了。其實,在共產主義道德還只是一種美好追求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應回到「覺悟」的本義上。做到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心靈、敬畏法律和規則是最高的「覺悟」。

劉寵

劉寵,字祖榮,東漢牟平人。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青年時期,劉寵因「明經」被舉薦為孝廉,出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政績有聲。後升任豫章、會稽太守,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後升職入京,山陰縣(會稽郡首縣,今浙江紹興)有五六位須眉皓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百文錢贈他。劉寵不肯接受,只從許多錢中挑選一個最大的收下,以作紀念,後人便稱他為「一錢太守」。清代監察御史楊維喬在詩中寫道:「居官莫道一錢輕,盡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
劉寵入京後,歷任宗正大鴻臚、司空、司徒太尉等職。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經亭舍,想進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納,說:「我們這里特意整頓灑掃一番,專門等待劉寵大人的到來,你有什麼資格來住呢!」劉寵聽了,一言不發,悄然離去。時人稱頌他是一位忠厚長者。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劉寵被免職,返回鄉里。後卒於家中,葬牟平莒島(現養馬島)。其一生清廉儉朴,在《後漢書·循吏傳》中被奉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宋克智在詩中寫道:「冷落東牟漢室親,堅持清節作名臣。到今千有餘年後,佔得吾鄉第一人。」

無私無畏的楊震

提起東漢人楊震,不少人感到陌生,有些人只是對他的卻金「四知」熟悉。這個史料,在反腐敗的文章里是經常被引用的。
還是從這個史料入手,來認識楊震吧。楊震在出仕東萊太守期間,因公務途徑昌邑。縣令王密本是荊州的茂才,曾得到楊震的推薦。這天已夜裡,王密謁見楊震時,從懷里取出金10斤相贈。楊震毅然拒絕,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還是推卻不受,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見他如此廉正摯誠,只好羞愧地出門而去。
楊震是宏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曾執教講學20餘年,年50始出仕,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他是大器晚成,雖50歲才當官,但官運亨通。按說,這么大的年紀才當上官,是很不容易的,用今天某些貪官的話講,有權不用就會過期作廢。但他卻為政清廉,無私無畏,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敢於同邪惡勢力斗爭,直至被誣自殺。
在廉潔方面,卻金說「四知」,只是楊震不接受私人饋贈的一個例子。是不是他的薪水很高?非也。楊震的生活並不富裕,他的家人,經常吃青菜和粗糧,出門皆以步代車。親朋故舊誠意勸他,要他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趁當官之際開辦私人產業,從中牟取利潤。但是,楊震始終沒有同意。他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意思是不給子孫購置產業,而是留下了清白廉正的名聲,不也是十分豐厚的遺產嗎!
無私方能無畏。盡管楊震謂位列三公,但他從不阿諛權貴,也不願慷公家之慨去討好他人,而是正色當朝,糾偏糾妄。漢安帝的奶母王聖,仗著撫養安帝有功,不但自己為非作歹,而且慫恿女兒佰榮在宮里恣意驕淫,行賄受賄。楊震為此上疏安帝,要求「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斷絕佰榮,莫使往來」。但是,由於安帝的屁護,王聖阿母和女兒佰榮更是肆無忌彈。佰榮又與朝陽侯劉護的堂兄劉瓌私通。劉瓌娶佰榮為妻以後,也因而得以襲劉護之職而擢位侍中。對此,楊震義憤填膺,再次上疏諍諫,指出劉瓌拜官封侯「不合經義」,要求將侍中之位傳襲給劉護的同母弟劉威。但安帝不僅置之不理,反而在中常侍樊豐和侍中周廣、謝惲等人的煽動下,為王聖阿母大修第宅。
延光三年,樊豐等人趁安帝東巡泰山的機會,偽詔爭相修建住宅。不久,樊豐等人聽說楊震在調查此事,害怕真情泄漏,便共同造謠中傷楊震,又奏請安帝收回楊震的太尉印綬,將他遺返原籍。當楊震行之城西幾陽亭時,慷慨地對子侄和隨從們說:「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家次,勿設祭祠。」說罷,飲鴆酒而死,年70有餘。可以說,楊震的自殺,不是自身有罪的畏罪自殺,也不是走投無路的無奈自殺,而是以自己的死來抗爭社會的不公。
好在歷史是公正的。順帝時,楊震得到平反。朝廷為嘉獎他的忠貞,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今陝西潼關關西大道北),並立於石上,其碑至今猶存。楊震雖然已死了1876年了,但他和他的卻金「四知」,仍被世人所傳頌。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J. 玄幻小說幾個學院都不要主角只能去了一個沒有人的學院後來成了院長,收了幾個厲害的學生,跪求是什麼小說

悶歡一主角去的學院只有主角一個人,後來收了一個徒弟成為院長,有個學生家被一個大人物

熱點內容
好看的喪屍小說無異能 發布:2025-05-16 01:24:14 瀏覽:201
求好看的重生女生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16 01:16:03 瀏覽:76
值得閱讀的英文小說 發布:2025-05-16 00:40:54 瀏覽:15
有聲小說免費聽正能量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6 00:37:53 瀏覽:255
女扮男裝裝電視劇校園小說 發布:2025-05-16 00:29:28 瀏覽:166
小說免費閱讀池莉 發布:2025-05-16 00:28:38 瀏覽:301
我與蛇王三世糾葛小說好看嗎 發布:2025-05-16 00:27:43 瀏覽:763
戀聽網有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6 00:26:52 瀏覽:177
不斷成長的古文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612
書墨小說人物名字 發布:2025-05-16 00:17:07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