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傷逝小說閱讀

傷逝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7-20 23:49:09

1. 魯迅的小說《傷逝》主要講了什麼

《傷逝》主要講述了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認識涓生後,便不斷地拜訪他,聽他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深受其影響,並與之相戀。之後,子君又堅決地對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接著,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子,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他們的愛情也未能「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不久,涓生為當局所辭,他們便生活無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也隨之消減以至最後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說出,只好外出躲避。

迫於生計,子君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喂養的狗。最後,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她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無愛的人間死了。當涓生得知實際上是自己說出的真實導致了子君的死時,他追悔莫及,於是,長歌當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為子君送葬。

(1)傷逝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小說通過涓生、子君始以爭取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終卻落到悲劇結局的描寫,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沖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小說語言優美凝煉,富有詩的情韻;開頭結尾部分有些語句的故意重復,不僅在結構上起著貫通前後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強了抒情氣氛,有助於主題的表達;有些句子寫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深化了主題。

主要人物介紹

1、子君

子君是一個接受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反對封建勢力對她戀愛、婚姻的干涉、束縛,和涓生自由戀愛並建立起小家庭。

她從走出封建舊家庭到走進新式小家庭,從本質上來說,是沖出一個牢籠又陷進了的另一個牢籠,並未取得真正的解放;這就註定了她最後在社會的壓迫下無奈地回到封建舊家庭抑鬱而死。

2、涓生

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響下具有某種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青年。他跟子君「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成了子君思想的啟蒙者。他大膽地向子君求愛,而且愛得熱烈純真。

然而隨著他們愛情裂痕的逐漸擴大,涓生決然地對子君說出「我已經不愛你了」的話,以致造成二人的愛情破裂和分離。

2. 求魯迅小說《傷逝》,內容簡介,以及賞析。

《傷逝》可以說是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說,但是它同時也是一篇著名的悲情小說;小說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寫出來,其中自是有無限的傷痛,也有無限的悲涼。
子君的死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一種悲劇,但是放在現在呢?
我不知道是否還會有子君那樣的形象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里,可以說涓生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的性格,他的追求在那個時代自然是具有進步的意味的。可是到了今天,那也似乎是很無味的了!精神在五四前後興起,卻沒落在今天的21世紀的輝煌里!愛情呢?子君有多勇敢,就有多無畏,可是她的結果呢?
是深深的失望!她是懷著失望死去的,她在追求進步與愛情的時候勇敢的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是那個時代里的先聲,也是那個時代里的孤獨與無奈!
到了今天,當我再去細細的讀魯迅筆下的子君這個人物,我想我們並沒有因為她的死而在百年之後明白什麼?
我們還是做著涓生的重復故事,還是在最後將自己愛的女人拋棄讓她們去自生自滅,可是有一種東西是無法拋棄的,它就是我們的靈魂的譴責,它就象魯迅筆下的那隻叫做阿隨的狗一樣,不管你將它拋的多遠,它最後都會自己回來;它會在某個時刻去懺悔,它不會讓你安心,它能刺痛你於孤獨無人之時。
魯迅筆下的涓生是個儒弱的人物。但是他仍然還是有良知的!而在今天,我們似乎連這一點良知也看不到了。子君的悲劇是他一手所造,同時又有著社會的陰影,有著時代的局限!
於是我不禁想,那麼我們今天的時代的局限又是什麼呢?
是金錢法則嗎?是良知的泯滅嗎?是消費的浪潮高漲而犯罪腐敗不斷的現實嗎?
其實,在今天的環境下的子君的悲劇是甚於昨天的魯迅筆下的子君的!因為在昨天的時代,子君至少還是有追求的,是懂得反抗的,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到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則是自投羅網的子君們,是那些甘願墮落的女大學生做陪酒女;她們不是因為時代的局限,她們是清楚的明白的去做一些墮落的事情!她們不是追求精神的解放,而是徹底的鄙視精神的追求而完全拜倒在物質的慾望大海里!
社會的物質發展在不斷的進步,而精神在不斷的退卻,這也許就是今天的所謂時代的局限了!
我想我們應該感謝魯迅為我們塑造了子君這一形象,她讓我們在精神失落的今天還不至於過份的自卑,因為我們還有一個勇敢的以自己的死亡反抗社會的局限的英雄。相形之下,那些現代的前衛者和所謂的後顯得主義都顯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因為他們是那麼的虛偽可笑,又是那麼的張狂而無能!
精神的潰退,物質的失色,這就是子君這一人物在現代給予我們的啟示!
《傷逝》,在昨天是一種精神的失落,到了今天則成為徹底的崩潰,子君為了自己的理想死去了,她帶著精神的追求走了;今天我們帶著精神的崩潰在物慾里活著!
這樣的落差正顯示出了我們的渺小的委瑣!
我不禁想:難道我們是在用空虛的生在祭奠精神的死么?

3. 閱讀魯迅的傷逝,就小說的現實意義,談談自己的看法!要求:500字左右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男女愛情為題材的小說,小說講述了男女主人公從戀愛到愛情破滅的過程,小說的結局是慘痛的,正如現實一樣。
人的一生由童年青年中年再到老年,正如大多戀愛中的男女一樣,涓生與子君也相逢在如花般綻放的青年時期,子君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涓生在一起,以愛為生的女人所要求的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真真切切地愛她,其它的一切都無關緊要,哪怕你一無所有。
這兒的子君象徵了浪漫,而文中子君的胞叔和父親則象徵著現實,涓生徘徊在浪漫與現實之間。
涓生和子君脫離了中老年人的束縛,過上了甜蜜的兩人生活,養了四隻油雞,一隻叭兒狗,涓生上班,子君料理家務。生活即現實,現實即不會是風花雪月,子君與鄰居家因為小事有了矛盾,操勞的家務也讓她的雙手粗糙了起來,更不幸的是,涓生的工作也丟了。四隻油雞被送上了餐桌,叭兒狗也被涓生扔了……
游離在浪漫與現實之間的涓生,終於向現實舉手投降,竟向子君說出了殘酷的事實:我已經不愛你了。以愛為生的子君,浪漫的夢在那一刻徹底的破滅,浪漫死於現實。
有的人適合戀愛,有的人適合結婚,很少有人能把戀愛和結婚融合得很好,其實很多事沒有對錯。子君死後,涓生悔於告訴子君不愛她這一事實,聰明的人有時不會快樂,子君以愛為生,並不是所謂的聰明人,她死於無愛的現實。如果涓生對子君說還愛著她,即使是虛假的,子君或許仍會幸福的活著。所以很多人寧願做一個幸福的傻子,也不願直面慘淡的現實,這是何其的悲壯,又是何其的無奈!?

4. 魯迅傷逝txt

傷逝
魯迅愛情小說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沖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小說通過涓生、子君始以爭取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終卻落到悲劇結局的描寫,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沖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無法實現的。小說語言優美凝煉,富有詩的情韻;開頭結尾部分有些語句的故意重復,不僅在結構上起著貫通前後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強了抒情氣氛,有助於主題的表達;有些句子寫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深化了主題。

5. 魯迅的小說《傷逝》,在哪裡可以在線閱讀百度文庫有嗎還是其他網站,麻煩發一下具體地址,趕時間。謝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645911/

6. 閱讀魯迅小說傷逝,參照現代有關愛情的小說,領會魯迅愛情小說的深刻性和藝術上的獨特之處。

典型的當愛情遇到現實的故事 因為很喜歡這個故事 所以姑妄寫點

1 在當時風氣乍開的背景下,所謂矯枉往往過正,知識分子過分鼓吹和踐行戀愛自由。事實上這往往只是出於一種口號的感召,對愛情和婚姻的現實考慮也欠周到,對於愛情轉化為婚姻以後如何在日常瑣碎里維持常新常鮮的狀況估計不足;最為重要的是,對家庭生活的經濟基礎預算不夠,最後終於為現實擊碎,人去樓空,空自傷逝。
魯迅作為青年導師對所謂新思潮的保留看法,是對社會狂熱保持的一份冷靜和警惕
之於說把生活的悲劇產生歸咎於當時社會民生的嚴峻,我更願意作如下觀:
2 涓生是個小知識分子形象,好讀些閑書寫點小文章,有點小情趣。作為子君的愛情引路人,成功的讓子君意識到我就是我的,進而不顧家長的反對奮不顧身搬來跟他同居。
作品對戀愛初期的各種心理描述極盡細膩寫實的能事,具有非凡的藝術性,凡有過青春期的愛戀體驗的男性都會感同身受。
待進入到兩人世界,筆調轉低,呈現在作者面前的畫面由前期充滿思想交流和情趣的卿卿我我變成充滿生活細瑣的柴米油鹽。而一俟生活落入實處,婚姻似乎真的成了愛情的墳墓了,一些厭倦的情緒在他心裡升騰。
繼而生活的經濟來源也出現了問題,涓生所能想到的出路也不外是書面上的本事,雖然我們也看到他的作為例如翻譯書稿,但去圖書館整天背日觀書靠暖的他是不是看起來又很不作為呢?當子君忙忙碌碌於家庭生計時,竟讓他抱怨毫無先前的趣味了。
總之,我認為涓生是充分代表了小知識分子不切實際的妄想、懶惰甚至虛偽以致不負責任,真真負心多是讀書人。
3.子君是個受涓生啟蒙的女人,在被愛情的幻象鼓舞後,毅然決然邁入新生活,她曾經爛漫,而後勤勉,最後竟落的悲劇收場。就用一句詩吧,「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由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我對她表示同情,並不認為可以將悲劇的責任歸咎於她「思想改造不徹底」雲雲

很久沒溫故了,隨手寫了一點感想,以供點評

7. 求魯迅傷逝在線全文閱讀

http://culture.163.com/editor/021230/021230_69076.html

8. 魯迅作品《傷逝》賞析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為題材小說。

《傷逝》不同於當時流行歌頌戀愛至上的作品,也不同於傳統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劇。魯迅用小說形式,把婦女婚姻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問題跟整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變革聯系起來,以啟示廣大青年拜託個性解放和個人束縛,探索新的路。

《傷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沖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傷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個接受了「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新女性。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反對反對封建勢力對她戀愛,婚姻的干涉,束縛。因此,她庄嚴的對涓生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並不惜和封建舊家庭鬧翻,好不理會「老東西」,「小東西」和路人的譏笑,坦然如無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戀愛並組成了一個小家庭。可是當她得到娟生的愛情之後,就以為找到了幸福,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於是,不再讀書,不再思想,甚至連過去戀愛時,「偶有議論的沖突和意思的誤會也沒有了。」

而安於小家庭主婦的角色,樂於做飯,喂雞,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為其人生的全部意義,甚至為了油雞與房東太太明爭暗鬥,性格也變得怯弱,昔日的勇敢無畏更是盪然無存,從而變得平庸起來,這使涓生不滿,憤怒,進而絕望於愛情。很明顯,子君雖然接受了新思想,但是她還未拖盡舊思想的束縛。從本質上說,就是從一個牢籠沖進另一個牢籠,並未取得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而男主人公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新青年。他跟子君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論詩集。他大膽的向子君求愛,愛得熱烈純真。同居以後,涓生不滿於子君的碌碌無為,他清醒地感悟「愛情必須時時更新 ,生長, 創造 」,並認為「安寧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待到失業來襲,家庭生活難以為繼,他很快的認識到「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他並未沉溺於愛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向周圍的大社會尋求生計,於是發奮地寫小說,譯書。這是涓生思想比子君更為開闊的表現。

但他感到子君「捶著自己衣角」,致使他難以擺脫眼前的困境,遠走高飛尋找新生路。一個止步不前,一個不斷前進, 導致涓生對子君說出 「我不愛你了」的話 ,導致了二人的愛情破裂和分離,最後子君抑鬱而終

小說通過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婚姻及其悲劇的描寫,探索了婦女解放的道路問題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問題;揭示了離開了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這一道路;形象地指出只有認識現實,拋掉幻想,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站穩腳跟。

同時,《傷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社會的壓迫是其社會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個性解放思想不夠徹底是造成其悲劇的原因。

(8)傷逝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五四」時期,訴說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許多青年的公意,爭取戀愛婚姻自由已成為當時個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內容。因此,20世紀20年代的小說創作,描寫男女戀愛的佔了全數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中最多的是寫婚姻不自由。

魯迅對個性解放的反封建意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時也敏銳地發現隱藏在戀愛婚姻自由背後的危機。早在1923年底,魯迅就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指出。婦女要解放應該用「劇烈的戰斗」去爭取經濟權,「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

到了1925年,魯迅的世界觀已處在根本轉變的前夕,這時他則主張用「火與劍」的方式去徹底變革社會制度了。1925年10月寫的《傷逝》,不同於當時流行的歌頌戀愛至上的作品,也不同於傳統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劇。

魯迅用小說的形式,把婦女婚姻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問題跟整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變革聯系起來,以啟示廣大青年擺脫個性解放和個人奮斗的束縛,探索新的路。

9. 魯迅《傷逝》原文

原文: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認識涓生後,便不斷地拜訪他,聽他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深受其影響,並與之相戀。之後,子君又堅決地對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接著,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子,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

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他們的愛情也未能「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不久,涓生為當局所辭,他們便生活無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也隨之消減以至最後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說出,只好外出躲避。迫於生計,子君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喂養的狗。

最後,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她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無愛的人間死了。當涓生得知實際上是自己說出的真實導致了子君的死時,他追悔莫及,於是,長歌當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為子君送葬。

主題:

小說通過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婚姻及其悲劇的描寫,探索了婦女解放的道路問題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問題;揭示了離開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這一道理;形象地指出只有認識現實、拋掉幻想,才能在嚴酷的現實中站穩腳跟,只有不失去「現在」,才可能有「未來」。


(9)傷逝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⑴作品採用了手記的形式和詩意的語言。通過涓生的內心獨白,淋漓盡致地抒寫熱戀中的深情、新婚後的喜悅、失業後的惶恐、感情瀕於破裂時的痛苦、分手後的絕望以及子君死後涓生的悔恨和悲憤的心境,字里行間充溢著濃郁的感情色彩。

⑵人物性格鮮明,形神兼備。小說對涓生的刻畫,主要是採取心靈自剖的方式表現他的內心世界及其感情變化過程。對子君的刻畫.多通過對她的神態、動作、細節描寫,尤其是神態描寫。通過對子君不斷變化的眼神的描寫,來表現她的內心變化。

⑶作品的細節描寫生動而傳神。對阿隨棄而復歸的細節描寫,雋永感人;對子君離開時將全部生活材料——鹽和干辣椒、麵粉、半株白菜和幾十個銅元「聚集在一起」,「在不言中,教我藉此去維持較久的生活」等細節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生活的凄慘,讀到了子君對涓生那份難以割捨的真摯而無言的愛。

⑷借景抒情。對窗外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以及方桌、敗壁、板床的描寫,抒發了涓生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空虛與寂寞以及對子君的悔恨和思念。

10. 小說<傷逝>

魯迅的《傷逝》是他一生中唯一一篇以青年知識分子的戀愛婚姻為題材的小說。作為愛情悲劇來說,它顯然不同於傳統名著中的愛情悲劇。梁祝、寶黛的愛情悲劇,主要由於封建家庭的壓迫摧毀了純真的愛情,使他們不得不以身殉情、抱憾而終。《傷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則是經歷了反抗家庭的斗爭,贏來了愛情的初步勝利,達到了自由結合的目的。然而,自由的結合並不是幸福的歸宿,卻反而成為悲劇的開端。人們必然要問:悲劇的根源何在?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的愛情不能繼續下去?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向來都是有分歧的,大體上來說有兩種,一種認為是社會悲劇,比較普遍的,即是從經濟上去找根源,認為生活的貧困導致愛情的悲劇,正如魯迅在《傷逝》中說的那樣「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另一種則把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歸結為性格悲劇。
http://bbs.shanbei.cn/simple/index.php?t13294.html
http://www.wyxwyx.com/Article/Class12/200606/7127.html

熱點內容
求好看的廢土小說 發布:2025-05-17 09:09:23 瀏覽:98
好看的東北打獵小說 發布:2025-05-17 09:02:07 瀏覽:657
免費完本小說亡靈禁地2 發布:2025-05-17 09:01:59 瀏覽:776
免費小說笑傲華夏 發布:2025-05-17 08:44:57 瀏覽:332
好看的小說有料 發布:2025-05-17 08:40:35 瀏覽:302
完結玄幻校園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7 08:31:03 瀏覽:965
東南西北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5-17 08:26:44 瀏覽:537
第1001次愛上你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5-17 08:21:46 瀏覽:832
懶人聽書營銷 發布:2025-05-17 08:21:36 瀏覽:15
大話西遊百家講壇聽書 發布:2025-05-17 08:15:26 瀏覽: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