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青衣小說推薦理由

青衣小說推薦理由

發布時間: 2021-07-21 06:33:20

『壹』 有關畢飛宇小說的評論 特別是《青衣》

我的回憶從故鄉開始——畢飛宇訪談錄

2003年,對於畢飛宇來說是享受成果的一年。《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上海文學》的年度作品獎拿全了,然後又是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並入選了十個全國最受歡迎的小說家稱號,年底,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在北京頒獎,第一個名字就是畢飛宇。
2004年,對於畢飛宇來說是誘人耳目的一年。年初,四卷本的《畢飛宇文集》出版,接著,小說《地球上的王家莊》經王朔推薦由葉大鷹搬上銀幕,蘇童小說《刺青時代》、《小偷》由畢飛宇擔綱電影編劇被媒體熱炒,11月,畢飛宇當選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其實,此前的畢飛宇早在年復一年地誘人耳目、享受成果了。《是誰在深夜說話》獲《人民文學》獎,《哺乳期的女人》獲魯迅文學獎,《青衣》獲《小說選刊》獎……為張藝謀定身製作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名聲大噪,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的《青衣》持續熱播……
擁有這些,畢飛宇早已躋身國內一線作家之列。
馮牧文學獎給了畢飛宇這樣的獲獎評語:畢飛宇的小說優雅而銳利地分析了人生滿布夢想和傷痛的復雜境遇,呼應和表現著社會生活與內心生活的矛盾、焦慮,對人的激情和勇氣做了富於詩性的肯定。他的文學探索逐漸形成了比較鮮明的風格:精悍、准確、具有反諷張力的語言,豐盈的細節,生動的、具有性格魅力的人物,對生活內在戲劇性的發現和想像,他的寫作由此回歸到小說藝術的基本審美理想。作為一位能力均衡的青年小說家,他有可能走向宏大、渾厚的藝術境界,但這有待於他對生命和生活更廣博、更奔放的感受和把握。
最近評論界將畢飛宇的現實主義界定為:畢飛宇使現實主義得到了發展,或者說,現實主義到了畢飛宇這里有了某種或某些變異。
2004年12月11日,畢飛宇回到故鄉,來到泰州。在故鄉一位青年作家的作品研討會上,畢飛宇說,好小說一定能夠激發作者與讀者相互之間的創造性,能夠通過作品建立起遙遠而又信賴的人際。這不僅是小說的標准,也是小說的意義。
一方水土
問:歷史上的興化出現了諸多大家,像施耐庵、鄭板橋,當今又出現了眾多全國知名的作家、評論家,比如你畢飛宇、朱輝、費振鍾等等,那麼在這樣一個不大的地域里出現這么多人物,你認為其中有什麼說法?
畢:我不知道,這個我不知道,就是一個地方出現多了一些寫作的,要找原因也只能去找那些民俗研究啊、地方文化研究的人去完成,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問:不是有這么一個說法,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
畢:我覺得這也沒什麼特別的,你比方說,有一個地方的人特別愛做生意,有一個地方的人特別愛運動,出幾個運動員,有一個地方的人,他特別喜歡唱歌,有一個地方它特別出彈鋼琴的,這樣的地方非常多,那興化為什麼不能出幾個寫作的呢?我覺得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
問:你在興化生活了多長時間?
畢:我在興化的生活,從1964年出生,一直到1983年,19年。
問:那麼興化這個地方對你有怎樣一種意義?記得朱輝曾談到過,這個地方有些東西已經融入了他的血脈當中,你有這種感受嗎?
畢:從常理來講的話,一個人你要說對自己的故土不愛,那簡直就不是東西,但話又說回來,你也不能撒謊,就是說,好像你對自己的故鄉似乎每天都飽含著熱淚,在懷念著它,可對我來講確實又不是這樣。事實上我想起故鄉來的時候,特別特別的少,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曾經問過自己,你是否在那兒生活過?
問:這話怎麼理解呢?
畢:我不知道你怎麼想的啊,其實一個人生活在一個地方的時候,他對這塊土地相對來講反而是麻木的,他並不知道這個地方會給他什麼,他也不知道一天又一天怎麼過去了,這裡面會給他內心哪些刺激。從我從小懂事,長成一個愛憧憬的孩子,我就嚮往一個外部的世界,從懂事開始,到讀大學的那一天為止,我的內心從來也沒有想過,我要死守著這塊土地。這個我必須說實話,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我哪一天能離開這兒,這非常符合一個年輕人的心態,也是符合邏輯的。我想現在今天有許許多多的興化人,許許多多的泰州人,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他生活在故土裡面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愛,他生活在那個地方,是因為命運,他必須生活在那個地方。
問:是一種必然。
畢:嗯,是必然。但是有一點,不管你是渴望出去也好,最後你是否真的出去了也好,這方水土給你的內心留下許許多多的密碼,等你長大以後,我可以這樣說,你每次回憶往往都是從這兒開始,這兒就是你的故鄉。所以你要問我故鄉對我的意義在哪兒,我要告訴你的就是,我的回憶從故鄉開始。我只能從那兒開始,因為我從那兒長大的,雖然我離開它了,這就是意義,這個意義就是一塊石頭,這個石頭就是一個基石,這個基石就是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支撐了我。
問:這是一種無窮而又實在的意義。
畢:你要抽像地問我對故鄉有多愛,我真說不上來,可是有一天你要是告訴我,我的故鄉沒有了,我這一生再也見不到故鄉了,那我可能就不能接受了。可能就是這樣一個關系。在日常生活裡面,我每天都可以忘記它,沒問題,因為我知道它在那兒。
一種駕馭
問:早年你在文壇亮相,是帶著某種先鋒姿態,而後來,你越來越關注普通人的日常處境,從一個對故事不甚感興趣的敘述者,到一個說故事的好手,你自己如何評價這樣的轉變?
畢:其實這種轉變一點也不神秘,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美學趣味的變化,但是我們完全可以不這么看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問題看得更加樸素,那就是年齡,因為你長大了。你40歲的時候關心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對你內心的沖擊有多大,跟你20歲的時候關心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對你內心的沖擊,它的分布點一定是不一樣的。二十多歲,年輕時候的創作它有它的特點,比方說激情,比方說依賴於想像,比方說特別渴望用一兩部作品去窮盡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但你長大了以後,你會發現,你不那麼貪婪了,你發現用一兩部作品去窮盡你的世界是不可能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個作家跟世界的關系,和他生存狀態的關系,它變得親密,不那麼對抗了。
問:體現到文本上來,它也一定會有所區別。
畢:是的,比方說早期的作品當中,那種誇飾啊,那種高強度的時空切換啊,他可能會不自覺地會把它放下來,然後呢,更關注一個人和他生存周圍的生態關系。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特別關注他與生存狀態的關系的時候,他的目光首先是寫實的,這種目光寫實了,他的作品必然就有寫實的傾向,就是說,人到中年,或者人到老年,特別渴望追求一種人內心對世界的判斷。年輕的時候,要不是無限誇大的,要不就是無限縮小的,他現在這個比例關系相對來講協調了,也就是說找到了一個近似於1:1這樣的一個關系,他內心是非常踏實的,他知道了生活大概是怎樣的,他作品一定是在生活跟內心之間,在1:1這樣一個比例之間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平衡點。
問:你剛剛提到年齡的問題,那麼可不可以這樣認為,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也是你創作漸漸成熟的過程?
畢:我願意這樣說,但事實上是不是成熟呢?也許我今天已經成熟了,也許明天才能夠成熟起來,也許這一生都不能成熟,但我覺得這一點對我來講並不關鍵,關鍵的是我一點一點地確認,我看到的生活與我體會到的生活,它是吻合的。我不願意看到這兩者之間有過大的落差,而且我不願意像年輕的時候那樣,用年輕人的激情,用年輕人的誇飾、那種想像,去拉開這種落差。相對來講,把它吻合起來,等找到這種吻合的時候,我會更平靜。
問:讀《青衣》的時候,感覺你在表現人物內心波濤洶涌、表現人物命運大起大落的時候,總是不動聲色的,尤其在《玉米》當中,這種反差表現得更強烈,可以說到了一種極致。
畢:對啊。暫且把這個不動聲色的判斷放在一邊,我先說一個文學上的命題,就是感情的表達和感情是兩回事,激情的表達和激情是另外一回事,它們不對等。激情是你內心的一個秘密,你內心是怎樣一個澎湃的狀態,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藝術家的使命,並不是說你告訴人家,你內心感動了,不是的,藝術家的事情是把你的感動有效地傳遞給別人,把你的感動送到別人內心去。如果你顫抖了,你讓別人和你一起顫抖,那才是藝術。所以說,你如何能做到把你的感動送給別人,把你的顫抖送給別人,這就需要你用心地控制好你的心情,控制好你的記性,通過一些技術上的手段,也就是所謂的藝術上的方法,才能做得到。可以舉個例子,如果你在演奏鋼琴,你內心澎湃,你忘記了你的十個指頭,你把你的手舉起來,變成兩個拳頭,在琴鍵上拚命地砸,咣嘰咣嘰地發出一些噪音來,那個演出是失敗的,你要做的工作,是把你的每一個音,精確地、生動地演奏出來,和諧地成為樂曲,成為樂章,然後讓別人聽到,它是這樣的一個關系。
問:你敘述的那種大起大落的故事,作為讀者他會特別感動,甚至潸然淚下,作為寫作者,當時你是什麼狀態?你會感動嗎?
畢:會的,這個例子也到處都是。《青衣》裡面的筱燕秋,葯物流產以後回到自己的房間裡面,在那兒跳的時候;《玉米》裡面當飛行員的彭國梁,他跟玉米在灶台後面,溫暖的爐火映照著他們,兩個青春的肉體有了最簡單的,同時也是深入人心的接觸的時候,其實我都是身臨其境的。為什麼我剛才說一個詞,不用感動這個詞來表達,而用顫抖,其實那個時候,我渾身在抖,渾身抖得我無法寫作。
問:那怎麼辦呢?
畢:我想沒有一個讀者願意看見畢飛宇告訴他們,我在抖。那我就停下來,用勁收縮幾下,把自己抖干凈了,放鬆了,然後我再寫。《玉米》裡面就有那種非常觸動內心感情的一些片段,我在打字的時候,我的太太過來給我倒水,看我的樣子不對,她就跟我說,哎呀,你哭好了,哭完了回來再寫。但我不會哭,我很少會流淚。那個時候,我會把工作先放下來,我知道自己內心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我不急於去說,而是點根煙,喝杯茶,把這個要表達的東西,把它理清楚。
舉個例子吧:寫作的時候就像兩個人吵架一樣,你吵架的時候,你被對方的一句話堵住了,然後你非常地憤怒,但你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晚上回家躺在床上以後,哎呀,我應該有一句話回他的,我怎麼沒有想起來呢?藝術創作和這是一樣的。
問:就是說當藝術創作處在高度激動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最佳的表達方法。
畢:對。另外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跟人吵架的話,你會後悔怎麼沒在第一現場把這些話講出來,可寫作不一樣啊,你有的是時間,你有時間把它寫上去就是了,這個時間可以隔兩個小時,甚至可以一年,沒有人知道,當你寫上去的時候,人家以為你是兩分鍾之內寫下來的,所以我就覺得寫作不能著急。
問:今天下午,你參加一個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會的時候,也談到了這些問題。
畢:是的。其實中年寫作、老年寫作和青年寫作,它是有一些區別的,盡管從本質上來講,就文學自身而言,沒有特別多的區分,但是畢竟人和人不一樣啊。人到了一定的歲數,講話的語速不一樣了,腔調不一樣了,呈現在作品當中,它自然是不一樣的。概括說來,就是你得控制住自己。具體到我的體驗,就是我內心想說的東西,我可以通過文字一句一句地累積,然後比較恰當地把我要表達的意思,把它摁到那些作品裡面。
問:這是一種文字的駕馭能力。
畢:對,這話說得很對,就是駕馭。千萬不要把藝術家理解成瘋子,好像藝術家、詩人、畫家他們很瘋狂,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那才是藝術家,不是!起碼對小說家來講,他要能夠表達,說到底他就是需要駕馭一下。
一個生態
問:據說為創作《青衣》,你還特意到省京劇團體驗生活。
畢:對,到江蘇省京劇團其實也就去了兩個小時,就感受一下,看看那些人說話的腔調啊,走路的姿勢啊,說話時的那個手形,他們跟別人的異同啊,主要是找一些差距,感受一下。其實我不敢把這個生活體驗得太深,把它每一個地方,把劇團里的那些人的狀況搞得太熟悉,因為太熟悉之後,我就很難把握他們與日常生活裡面普通人的區別,這區別非常強烈反而好。
問:從各方面的反應來看,《玉米》被認為是比《青衣》更見功力的佳作,你自己認為呢?
畢:從我個人來講,我當然更喜歡《玉米》,我這樣說,絲毫也不影響我對《青衣》的喜愛。我更喜愛《玉米》,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衣》它不屬於我的生活,而《玉米》屬於我的生活,最大的區別就在這兒,但這並不是說哪個寫得好,哪個寫得不好。玉米是一個和我休戚相關的人,她的疼痛和我的疼痛有切膚的意味,我能感覺得到。筱燕秋完全是我藝術創造出來的一個人。
問:有評論說你是「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一個男子漢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畢:女性首先是人啊。
問:但是男人和女人有很大區別的。
畢:對,你願意誇張這種區別,但是我更願意認同他們相似的地方。比方說,你給了我一拳頭,我會覺得疼痛,覺得羞辱;我給你一拳頭,你是一個女性,我想你的疼痛和羞辱的感覺跟我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把人性的東西把握好,然後把它放在女性的身上,這樣我想游離得就不會太遠。反過來說,你過份地強調人的性別特徵,它反而離人可能遠了。對我來講,重要的不是性別,重要的是人,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問:小說裡面重要的不是男人或女人,是關系,只不過根據你的需要,近期作品中女性都是主角,男性居於配角的地位。
畢:當我打算做一個小說的時候,要提醒自己的是,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如果《青衣》裡面沒有喬炳璋、面瓜這樣的形象,筱燕秋這個人你是寫不起來的。同樣,《玉米》裡面沒有玉米跟她父親王連方的關系,沒有玉米跟那個飛行員彭國梁的關系,玉米這個人同樣是不存在的,人是由關系構成的,他們是通過內心和動態往來而呈現出來的。當然,就《玉米》這個特定的小說來講,玉米她是主人公,她不可能讓位於其他的配角,但他們是相互的,他們是一個生態,是一個生物鏈,哪一塊斷了,對玉米都是不完整的。
問:《小說選刊》選載《玉米》的時候,當時還發了你一篇創作談。
畢:對,題目是《我們身上的鬼》。
問:按照你當時的說法,這所謂的「鬼」指的是「人在人上」?
畢:對對。我表達的東西其實很簡單,是延用一句「五四」以後文學里的一個概念,就是魯迅先生多次強調的國民性。當我們分析到中國人,分析到中國人內心的時候,官員們常有的一個心態,就是把所有的問題推到下層,推到老百姓身上,覺得我們這個民族有了問題,是由於國人的素質不夠。反過來說,對於我們民間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會覺得是由於做官的不好,沒有一個好的官員。那我的判斷是其實都不對。
問:這很有意思,它都不對在哪兒?
畢:你得把自己捆在一起來考慮,對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個下層,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他們內心有沒有那些鬼?我的結論是有。千萬不要以為這個人原來是好的,他地位變了,這個鬼去找他,不是,他在下層的時候,這個鬼就在他身上,只不過外面沒有它的空氣、陽光和水,那個鬼不能發育,等空氣陽光和水有了以後,那個鬼它就跳出來了。這不是通過外部手術強加塞給一個人的,移植進去的,它是植根於我們內心的東西。所以我就覺得在這里不能把這個國民分開來,這個階層的有這個問題,那個階層的有那個問題,不是的,很可能這個階層跟那個階層合在一起,他們共同都有這個問題。甚至於包括我自己寫這個作品的人,可能內心也有這個鬼,這個鬼就是不甘心做愚民當中的一個人。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要做一個人上人,用腳踩在別人肩膀上的一個人,好像只有這樣才算成功,人生才有快感。所以我說,不把「人在人上」這個鬼打死,一切都是輪回,一切都是命運。
一個讀者
問:你的寫作有一個讓你景仰、可以作為榜樣參照的人物嗎?
畢:從寫作意義上來講,沒有,就是我永遠不渴望做誰,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作為一個讀者來講的話,我認為中國的小說家曹雪芹是不可企及的。雖然我並不渴望做他,但是《紅樓夢》寫得確實太好太好,太好了。
問:那你讀了多少遍了?
畢:我肯定沒有我太太讀得多,我太太每年都讀一遍,我沒她讀得多,但是這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我要告訴你的是,我最近還在讀,每天夜裡面躺到床上讀,因為有朋友送了我一套廣陵書社的線裝綉像本《紅樓夢》。就像周作人講的,他生病的時候不願意看西方的書,喜歡看線裝書,那個紙很輕嘛,書拿在手上就覺得特別可愛。這段時間我雖然沒生病,但每天晚上都在《紅樓夢》的閱讀過程當中睡眠,當然今天晚上讀不了了。
問:昆德拉小說《無知》,得到了世界輿論和文學界的一致認同,認為這是他近十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但你卻給《無知》這本書取了一長串的名字,「本真一點可以叫《流亡》,史詩一點可以叫《大回歸》,青春一點可以叫《布拉格的森林》,老氣橫秋一點可以叫《就這么活了一輩子》,時尚一點可以叫《天還沒黑就分手》,激情一點可以叫《革命,繼續革命》,另類一點可以叫《我用幽把你默死》,下半身一點可以叫《把丈母娘睡了》,但是,昆德拉起了一個不著四六的名字:《無知》。」你這么說,不會僅僅對這本書的名字有看法吧?
畢:是對這個小說本身,只不過我覺得直接來談小說,是要說很多話,那麼我把這個問題集中在書名上來講的話,談起來可能會集中一點,切中要害一點。
問:《北京青年報》稱是「畢飛宇妙語點評」,不妨展開一點,具體談談。
畢:昆德拉的《無知》這本書,是我喜愛的一本書,它的翻譯者南京大學許均教授是我很好的朋友,我一直非常喜愛他的法文譯著,但這個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對這本書特別喜歡。原因有這樣幾條:第一是針對我們的現實而言的,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說中國作家特別的短命,一般來講,30歲左右走向成功,40歲走下坡,最後到50歲左右吧,基本上他的藝術生命就結束了。中國的小說家特別短命,這是在文壇內部引起批評家和作家們經常反思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快就銷聲匿跡,就沒有了?而昆德拉已經那麼大了,他為什麼還具有那麼強的小說敘事能力?在他的老邁的肉體裡面,有那麼強的小說功能,其實我是非常欽佩的。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我對昆德拉一直不喜愛,我一直不喜愛昆德拉,他的許多作品就我的小說趣味、小說美學傾向而言,是不入我的雙眼的,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不太懂得小說是什麼的這樣一個作家,盡管他有國際聲譽,但在我這兒,他不享有特別高的地位。我一直認為他的理性過強,缺少把血肉賦予作品中人物的這樣一種能力,你看幾頁馬上就能知道,昆德拉自己會從作品中跳出來,知道他作品要告訴你什麼,所以相對來講,人物比較蒼白。
問:但《無知》不一樣,《無知》相對來講要鮮活得多。
畢:對的。而且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昆德拉為什麼那樣理性,我現在特別能夠原諒,特別能夠理解他,可能也是年齡的問題,他作為一個流亡者,長期以來離開自己的國土,離開自己的母語,離開自己的文化背景,其實內心是相當難的,如果他對自己的感性過於放縱的話,甚至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活下去。所以對這樣一個人來說,他理性強一點,我特別好理解。這幾個原因加在一塊,就導致了我對《無知》這本書的偏愛,所以我認為《無知》這本書是昆德拉最好的一本書。
一件事情
問:現在很多寫小說的人像朱文,他們都在搞影視,為什麼你難得去觸碰這一塊呢?
畢:影視是挺熱鬧的,問題是我愛小說嘛,而且現在在寫作,自己覺得調子很好,簡單地說我現在在田徑場上跑步,跑得渾身是汗,而且我覺得呼吸也很通暢,為什麼突然要從跑道上沖出去,然後到那兒跳高去呢?或者去推鉛球去呢?我沒必要,那我就在這跑道上往下跑,我覺得挺好啊。
問:不會是你不喜歡,或者不適合你……
畢:我都沒想過喜歡或者不喜歡,我現在就是愛這一件事情,我就把這一件事情做下去。哪一天你要是告訴我,畢飛宇,你的小說寫得真臭,我不想看了,也許我去做別的事情。
一套文集
問:你的文集,一套四本的《畢飛宇文集》,現在我們這邊好像還沒有,據說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已經出來了?
畢:對呀,三月份就出來了,那可能是發行的問題。應該有,興化就有得的。
問:這套書是你自己編的吧?
畢:我自己編的。就是江蘇文藝出版社決定出我的文集,然後告訴我,我就高高興興地把這四本書的目錄,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給他們排好,排好了以後我就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一個蛇皮口袋,把所有有我這些作品的東西,很混亂地捆成一大包,扛到江蘇文藝出版社去了,然後交給誰我也就不管他們了,然後他們就按照這個目錄一篇一篇編就是了。其實所謂的我自己編呢,也就是花了三四個小時開了個目錄。
問:裡面收錄了所有你感覺好的作品?
畢:應該上去的全部上去了,不應該上去的也上去了。
問:為什麼?
畢:像《上海往事》這個小說,按照我最早的想法,我是想把它拿掉的。因為我寫過一個長篇叫《那個夏季 那個秋天》,我自己很不滿意,當然我不能把它放進去,那不放進去以後呢就有個問題,就是你得湊成這四本書啊。我在編那個文集以前我挺自豪,我覺得哎呀,我好像出了挺多的書的,給我自己的感覺就是,是一個著作等身的一個作家,哎呀,結果等文集出來的時候,其實也就到我的這個腳踝骨這兒,我發現特別慚愧。所以我就對自己說,你還很年輕,你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看到了這個結果呢,雖然慚愧也挺高興,就是會給我一個力量,就是再多寫一些。
問:謙虛。
畢:不是謙虛啊,事實上四卷文集就那麼一點點。
問:這套文集出來之後,聽到什麼反響、反饋嗎?
畢:出文集的那段時間很特別,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手頭現在的這個長篇寫作了。我基本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這個長篇上,當然配合為江蘇文藝出版社我也作了一些宣傳,但是我也沒有故意去打聽這樣的事情,朋友們也知道,反正那些作品都是舊作品,也沒有給我特別多的表揚或者批評。
一部長篇
問:你手頭寫的長篇小說,能不能透露一些情況?
畢:長篇小說從2002年的下半年開始寫,寫到現在,兩年半了嘛,寫了十七萬字多一點。
問:是寫當代題材的嗎?
畢:不是,不是當代生活,還是寫的文革,寫的農村。完成後我估計大概是二十五萬字左右。
問:現在這已寫就的部分自我感覺怎麼樣?
畢:自我感覺啊?你永遠不要問一個作家對自己作品的看法,因為他寫的時候,你要問的話他會很囂張,這種囂張並不是因為他淺薄,也不是因為他故意說多麼好炒作自己,都不是,因為在創作的時候,人是沒有判斷力的,你沉靜在創作的快感裡面,你每天都很亢奮,像喝了酒一樣,就跟戀愛中的一個小夥子,你問他對象漂亮不漂亮,是一樣的,他可能到了七年之癢的時候,他才會發現太太有好多不足,戀愛的時候,他情人眼裡出西施嘛。不過如果我說自我感覺好啊,也是我真實的判斷,但不是一個美學判斷,不是一個文學判斷。就是說好不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寫得很快樂,就是這樣。
一點忠告
問:作為家鄉人,請你對泰州的寫作者提一些建議。
畢:我只有一點忠告,就是誰的話都不要聽,在藝術面前沒有權威。你可以喜歡一個作家,但這個作家不是你的範本。別人的方法對他來講可能是特別對的,但對你來講可能完全不對。這一點,就如同一個婦科醫生對孕婦講,我給你一個建議,希望你的孩子長得像誰一樣可笑。如果你寫得好的話,你的文字跟你這個人很像,你的作品當中所流露出來的精神信息、美學趣味跟你這個人很像,它只能是這樣。
問:一個作家首先得尊重自己。
畢:是的,作家最重要的是向自己學習,就是說珍惜自己每一天的創作,從每一天的創作當中去找到自己,從而找到自己的創作方法,找到自己切入生活的方法。比方巴爾扎克和普魯斯特,這是法國人認為的法國文學史上的兩個高峰,一個是高度寫實的,用恩格斯所講:用古典的、典型的現實主義的手法,寫場景,寫人物,把人物放到場景裡面去,然後在場景裡面刻劃它的細節,他用這種方法,小說完成得非常好,為什麼?因為他是巴爾扎克,他天生的這個氣質類型,他適合於這樣寫小說。可普魯斯特寫小說完全不是這樣的,普魯斯特是個病人,他就躺在床上,他根本沒有機會去像巴爾扎克那樣生龍活虎地切入法國社會了,他完全是靠他對以往生活那種零碎的枝枝節節的回憶,可是他同樣完成了一個非常巨大的生活場景描繪。如果說像關公戰秦瓊一樣,巴爾扎克走到普魯斯特面前,告訴普魯斯特,小說應當怎麼寫,我只能說,巴爾扎克是愚蠢的,普魯斯特同樣是愚蠢的,甚至把普魯斯特給殺了。
相關鏈接:畢飛宇長篇新著《平原》刊發於《收獲》2005年第4-5期。

『貳』 一本描寫青衣門的小說

絕美冥妻,絕美冥妻之問道有青衣門這個門派

『叄』 好書推薦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推薦理由 可寫(誰拐走了外公),(秘密樓閣)。。。。。。等

中國的:
四大名著不用說了,清代末期的那些小說也行,比如劉鶚《老殘游記》;還有《儒林外史》,下面是現當代的:
魯迅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彷徨》、《吶喊》、《野草》
茅盾《子夜》、《林家鋪子》
巴金《家》、《春》、《秋》;《霧》、《雨》、《電》
老舍《駱駝樣子》、《四世同堂》
郁達夫《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
沈從文《邊城》、《長河》、《湘行散記》
張愛玲《金鎖記》
張恨水《金粉世家》
楊沫《青春之歌》
路遙《平凡的世界》
陳忠實《白鹿原》
張潔《沉重的翅膀》
賈平凹《廢都》、《秦腔》
王安憶《長恨歌》
韓少功《爸爸爸》
張承志《黑駿馬》、《北方的河》
古華《芙蓉鎮 》
劉斯奮《白門柳》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張煒 《古船》
莫言《紅高粱》、《四十一炮》、《生死疲勞》和他的一些短篇小說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河邊的錯誤》、《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兄弟》和其他一些短篇小說
蘇童《妻妾成群》、《末代帝王》
麥家《解密》
阿來《塵埃落定》
閻連科《受活》、《日光流年》
畢飛宇《玉米》、《青衣》
劉震雲《一地雞毛》
熊召政《張居正》
唐浩明《曾國藩》
姚雪垠《李自成》(個人認為歷史人物小說這三部寫得很好)

外國的就不列了,前面提到的這些都很好,當年我學中文的時候篩選了一次,就剩這些了,全讀過的。

『肆』 推薦幾本好書看看

1.《我可以抱你嗎寶貝》
作者:郁雨君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推薦理由:這本書以被領養的女孩王家點點的視角,講述了她那擁有強大而固執母愛的媽媽,為了家中那個「星星的孩子」王家保保,越過無數傷心絕望、痛苦曲折,最終以無比的耐心和真愛,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得到了保保一個最輕最輕也是最重最重的抱抱。什麼是星星的孩子?他們是一群患了自閉症的孩子,好像被隔絕在遙遠冰冷的星球,不會說不會看,會感到痛但不會哭。什麼是最偉大的愛?那是媽媽的執著與守護,母愛永遠是最偉大的。看到最後,讓人不禁落淚。

2.《千萬個明天》
作者:殷建靈
出版社: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推薦理由:暑假,初一女生海瑟薇和父母一起來到泰國攀牙海灣度假.但是,美好的假期卻因父親的離奇消失而中斷……小說以不同尋常的開頭展開了一個錯綜復雜、豐富而感性的成長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短短一年間,卻向讀者展示了非常豐富的寓意和內涵:無常人生中的錯失與堅守、無望與希望、無奈與承受、愛與痛、逃避與擔當、拯救與自我拯救。最終,海瑟薇和媽媽接受了事實。小說語言凝練清新,格調高遠明快。境界闊大豐厚,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我們還有千萬個明天,如果眼前的坎過不去,問誰去要千萬個明天呢?想想還有那麼多的明天在等待我們,不管明天是苦難還是幸福,無論如何,那都是我們的明天,逃避不了。那麼多的明天,可愛又可恨的明天。

當然,好書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湯湯的鬼精靈童話系列,很溫暖:《到你心裡躲一躲》、《來自鬼庄園的九九》、《睡塵湖》、《流螢谷》
吳州星的《紅舞鞋》
晏青的守護系列:《我是你的守護星》《我是你的守護星2》
王巨成的震動系列:《震動》、《震動2》、《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流浪的暑假》
都很好看

『伍』 大清相國推薦理由

一代才子

兩朝名臣

善始善終

善作善成

講述一代名相陳廷敬傳奇一生的原創話劇《大清相國》於6月24號登陸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輪演出將持續到7月9日。

《今晚我們觀劇》邀請到了話劇導演王曉鷹先生做客節目。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部話劇台前幕後的故事,以及,我們為什麼要看《大清相國》。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Q1:

誰是「大清相國」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府陽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康熙朝名臣。

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歷任經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

陳廷敬工詩文,器識高遠,文詞淵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編》收入《四庫全書》,其中詩歌二十卷,還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陳廷敬在家鄉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Q2:

《大清相國》講了些什麼

話劇《大清相國》根據作家王躍文同名歷史小說改編。講述了山西才子陳廷敬,捲入索尼、鰲拜的派系斗爭,不容於順治朝,欽定的狀元位被人奪去,心愛之人成為他人之妻,更被貶離京十載。

十年後康熙整頓吏治,朝中卻貪腐成災,誰能揪貪除貪,唯陳一人。且看當年的青衣少年如何智博奸佞,為民反貪。但求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大清相國陳廷敬,一代才子,兩朝名臣,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小說作者王躍文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Q2:

《大清相國》有哪些看點有三個重要的情節,可以說是全劇的要點:一、陳廷敬進京趕考,遭遇科場舞弊暗,為證明自己的清白,在朝堂上展現自己過不不忘的本事,把皇帝鎮住,展現了他過人的才華。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二、重臣索尼設計要將陳廷敬網路成自己的黨羽,斬斷他與月媛的情緣,並將月媛獻給皇帝。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陳廷敬表現出強烈的自我剋制,斬斷了與月媛的情緣。也體現出了人物的「無情」與復雜。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三、面對好友張汧的貪污問題,昔日情人月媛又來求情,皇帝卻決定不僅要將張汧處以絞刑,還要陳廷敬監斬。將有情和無情的沖突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Q3:

誰來演《大清相國》

作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2016原創演出季系列演出的重頭戲,《大清相國》匯聚了上話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青年演員田蕤領銜飾演陳廷敬;許聖楠、丁美婷、張琦、王俊東等先後登場。上海話劇中心不僅僅滿足於將歷史人物搬上舞台,更把前賢提出的風清、氣正、道德、自守的精神帶到了每一個觀眾的面前。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Q4:

今天,為什麼要看《大清相國》

原著作者王躍文所說,「鑒古方可知今,繼往才能開來」。《大清相國》所傳遞出的正能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而導演王曉鷹告訴我們,學習歷史、古為今用,歷史人物所展現的智慧和操守,總會跨越時空,讓我們有所獲益。更重要的是,小說原著中的陳廷敬並非空中樓閣式的「聖人」形象,而是一個身處具體復雜的歷史境遇中,始終堅如磐石地信仰著清廉與公正,展示可一個人格、道德、行為艱難選擇的能臣形象。

看到小說會自然地聯想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今天的大家關注的政治話題——反腐。王岐山同志在做北京市委書記時候就向大家介紹推薦過這本書。那我們今天看這個戲也不只是在講小說,大家關注它的熱點,反腐的這一點,其實恐怕有很多東西的反思。

今晚,給我一個看《大清相國》的理由

『陸』 推薦一部好看的小說

書名:《溫年桃色渡深意》
作者名:春上桂花
標簽:現言
cp類型:悶騷腹黑男x良家婦女
文案:裴望深以為這輩子再也不會遇見姜浸年了,他在分開的七年時間里,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在腐爛的生活里沉淪著,在時間的渡口深情的活著,身邊各色各樣的女人,都有她的影子……
直至七年後,一次偶然的宴會,二人在北海市的橋頭上,再次重逢,他站在橋的那頭看著她,淡淡的妝容,著一身酒紅色的長裙,散著頭發,黑色的高跟鞋,小腿的曲線越發的撩人,撓的他的心癢癢的。
他失了神,捻滅了煙,穿過了人群,跟在她身後。
他只覺得那晚的風,吹的是那樣撲朔迷離,像一場春秋大夢一般。
那許是那些年的放縱,也許是出於對她的愛,也許是對於重逢喜悅的按耐,他都不敢站在她面前問一句:「你還好嗎?」
他偷偷跟了她一路,月光如水平靜柔和,他的心卻不如這月光,波瀾四起,晚風拂過她的臉頰,掠起她的長發,他貪婪的望著她的臉龐跟躲在雲層里的月亮一樣,只敢遠觀不敢近看
他親眼開口看著她去了臨江的低壩湖區,後來她不慎跌落在了湖裡,他縱身一躍也跳了下去,湖裡的水冰冷刺骨,他的心卻在燃燒著,越發的滾燙,他俯身吻了她。
當回到壩上的時候,她坐在岸邊不說一句話,他痴痴的望著她,醉在了這個夜晚,月色作了餌,勾著他的心。
他把她的腳輕輕抬起,放在懷里給她捂著,她卻不為所動,一躲再躲,只想離開,他卻迎難而上,開口:「怎麼還不想跟我說一句話嗎?」
這本小說真的很好看,建議去看看呀,就在湯圓創作網站上連載中,反正我是看了一章就是出了來了,看入迷啦~

『柒』 經典古代言情小說推薦

經典的古代言情小說推薦過來推薦過去就那些,恐怕很多都已經看過了,我推薦幾部新書吧

《千里識君唯夢人》
那年鳳冠霞帔,他迎她為妻,好不熱鬧。 後江山易主,一紙廢後詔書,萬般絕情。 城牆一躍,一壺茶半盞酒,再見已三年後。 當他美人在側,當她已成屍首, 他似瘋了般,血染皇宮—— 莫阿九,你想要朕心,伸手就是…… 卻終是,無人再應。
《嫡女謀略:腹黑王爺冷情妃》
前世她是將軍府的嫡女,一心想做一個溫柔賢淑的大家閨秀,安穩此生,卻不料家有庶妹,步步為營將她推入萬丈深淵,家破人亡。 她恨!若有來世,她定要護家人周全,讓所有害她之人粉身碎骨! 原以為此生不會再愛,那個步步靠近的人算怎麼回事。
《浮世歡》
貴為離國公主,卻識人不慧,引狼入室。國破之日,她的夫君親手破了她的城門。 一紙詔書,她卻成為了大梁國最尊貴的皇後。 一個是手段殘忍的大將軍,一個是桀驁的不羈的皇帝, 看她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如何翻雲覆雨……
《絳九歌》
北有孤雁,惟落九歌。 那年,顧氏被屠滿門,他拔劍,跪在眾親前,發誓報仇。 一朝換代,他成為尊貴的檀王,權傾朝野,被他人忌憚。 因平叛有功,風氏崛起,她成為高高在上的郡主。 朝堂之上,她游刃有餘,隱在背後的身份卻關乎前朝大事。 滅族之仇,不共戴天。 江山如畫,爾虞之間,他執手與她共赴,歷經波折。
《一世長歡》
她本是他的救命恩人,可她怎麼也沒想到他救下來的人卻讓她國破家亡。 青梅竹馬七日心頭血,他說血流盡之日就是她嫁給他之時。 親生父親含恨自殺,整族人的安危握在她一人手裡。 她忍辱負重,卻落得一個叛國、愛慕虛榮之名……
《花嫁胭脂碎》
她嫁給他三年,他卻為了另外一個女人,打斷她的腿、汲取她的骨髓,殺了她的孩子,將她送到另外一個男人床上。 當她將深愛填埋,轉投別人懷抱,他卻說,我一直都愛著你……
這些小說看喜歡不,我是在有看書社公眾號看的,感覺不錯,雖然比不上經典的,但還是可以了

『捌』 男主人公叫宋青衣的小說

青衣→小說名
http://tieba..com/p/2163805020

『玖』 誰有看過這本小說女主角好像叫青衣

衰女被穿越:帶著異能泡美男

『拾』 推薦幾本好的小說,字數一百萬字以上,勞煩嘮叨幾句,寫一下推薦原因

《十年一品溫如言》:書海滄生著,這是他們的故事,一種愛,兩個輕轉流年,誰是誰非,不過,呵呵一笑。十年含煙,夢醒時,揉揉眼睛,少年此間,哪個曾經溫如言。
46萬多字,還不錯的一本,是高乾子弟...女主性格算是溫吞但不傻,男主是男生女相類型的...

熱點內容
聽書候衛東官場筆記5 發布:2025-05-20 12:33:32 瀏覽:972
君王妃聽書 發布:2025-05-20 12:33:27 瀏覽:552
醫類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20 12:15:42 瀏覽:7
搞笑猥瑣系統流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20 12:09:12 瀏覽:53
妖神記小說閱讀百度 發布:2025-05-20 11:45:53 瀏覽:986
好看的戰士類小說 發布:2025-05-20 11:32:34 瀏覽:502
言情完結小說免費閱讀全本完結版 發布:2025-05-20 11:23:59 瀏覽:962
日本將軍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20 11:20:06 瀏覽:912
全本免費小說非常男秘 發布:2025-05-20 11:16:12 瀏覽:989
高甜小說免費讀書 發布:2025-05-20 11:11:12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