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網燭燼
① 是不是所有的友誼只能共青春
知道《燭燼》這本書是在梁文道的《看理想》頻道。
小說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兩位老友在離別41年後重逢,在昏暗、空寂的庄園客廳里秉燭對坐,徹夜長談。從蠟燭點燃到熄滅,回首往事,道盡一生,似乎也代表著他們已經走到盡頭的人生,所謂的風燭殘年。
在41年的時光里,庄園主人、將軍似乎一直在等待著這一時刻的到來。他是審判者,而他的朋友康拉德則是一個被審判者。「審判」其實不準確,隔了41年,將軍詢問那些其實他早已知道答案的問題,想在朋友嘴裡知道「真相」,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年輕時,他們曾形影不離,情同手足,不分彼此。後來,其中一個人背叛了另一個人,甚至在打獵的那一刻動了殺機……康拉德沒有開那一槍,而選擇了「逃跑」(克麗絲蒂娜語),逃避,又何嘗不是人性、理性的勝利呢?假如他打死自寄宿學校就情同手足的朋友,背叛了友情,跟朋友妻生活在了一起,甚至奪取他的庄園和家業……那才是最大的惡。而在他們青春年少相互陪伴成長的過程中,之所以彼此喜歡,他們「都寬恕了對方身上帶著的原罪,康拉德寬恕了朋友的財富,亨里克寬恕了朋友的貧窮。」
難道美好的友誼,只在青春年少單純時?友誼的小船還是會翻,比如現實中,張愛玲之於炎櫻,比如文學作品中,亨里克之於康拉德,友誼,「只可共青春不可共滄桑」?
匈牙利最偉大的作家馬洛伊·山多爾的《燭燼》,這部「語言最精美考究、故事最動人、情感最深沉、風格最強烈」的作品,詮釋了音樂、友情、愛情、孤獨、衰老、榮譽,讓人在「遺憾」之餘,也感受到一種貴族的作派。小說的結尾,兩個風燭殘年的朋友——默默告別,無言地握手:兩個人全都深深嘆息。
愛情和友情的地久天長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但世事滄桑,人心並非我們所能掌控般所向。現實是,就象人們很容易對陌生人客氣、對親人苛刻一樣,我們容易接納一份新的友誼,卻會對曾經的友誼輕言放棄。對此,我也抱深深嘆息。
目光炯炯聊職場,內心溫暖談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② 《北史》的《呂思禮記》記述的這一句話「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持燭,燭燼
雖然軍務繁忙,但是仍然讀書不輟。白天處理政事,夜晚書中放旅,直到白蠟燃盡才休息。
也就說,讀書是一件終生的事,不論繁忙,總有空讀書,也形容讀書只刻苦用功
③ 請對下聯:三更三點,冷冷清請,燭燼流淚,夜夜此心何所寄
你的意思還不錯,可惜沒寫好。
三更不是三點,而且相差兩小時。
兩個清字打錯了一個,
夜夜也不太好。
你敢改成:
凌晨三點,冷冷清清,燭燼余淚,試問此心何所寄?
行嗎?
對自然有人對得上,只是我不宜對了。
④ 幾寸燭燼,幾行紅淚,思念不止,再度陷入,舊情人懷里的星座有哪些
金牛座一直以來追求的都是安穩,他們是很實在的人,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心如明鏡,清澈通透。有些事情,不是不懦幾寸燭燼,幾行紅淚,思念不止,再度陷入,舊情人懷里的金牛座。
射手座的人生,充滿了未知,因為他們追求的就是海闊天空,無拘無束的自由,前方的路途,一片遼闊,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歸屬。換句話說,射手座的內心太躁動,若是沒有找到可以讓自己心甘情願的安穩,遠方的神秘色彩,依舊是他們心中的渴望。
而能讓射手座放棄自由的,大概就是愛情了吧!看似對什麼都不屑一顧的他們,其實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柔情,或許連射手座自己都沒有發現,在喜歡的人面前,他們的溫柔與寵溺,是多麼地讓人沉淪。所以,深陷其中的愛戀,會讓他們拋卻所有,失去愛,射手座會有一段時間的恍惚,懷念過去,放不下舊情。
⑤ 怎樣辦手抄報
手抄報的設計與製作
手抄報是中小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的形式之一。學生直接參與編輯、撰寫、製作等的全過程,深受學生的喜愛。每當重大的節日我們都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表達,或祝願或慶祝或歌功,比如迎元旦、迎「五四」、慶「七一」、慶國慶等。
在這里,我與大家談談怎樣進行手抄報的設計與製作,大體上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美化與設計的步驟;
二、報頭、插圖與尾花的表現;
三、編輯抄寫描繪製作過程。
一、美化與設計
手抄報的美化與設計涉及的范圍主要有:版面設計與報頭、題花、插圖、尾花和花邊設計等。
1、版面設計
版面設計是出好手抄報的重要環節。
要設計好版面,須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本期手抄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選用有一定意義的報頭(即報名)。一般報頭應設計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讀所編輯或撰寫的文章並計算其字數,根據文章內容及篇幅的長短進行編輯(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顯要位置(即頭版);
(3)要注意長短文章穿插和橫排豎排相結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動活潑;
(4)排版還須注意:字的排列以橫為主以豎為輔,行距要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要有空隙,篇與邊之間要有空隙,且與紙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邊。另外,報面始終要保持干凈、整潔。
2、報頭
報頭起著開門見山的作用,必須緊密配合主題內容,形象生動地反映手抄報的主要思想。報名要取得有積極、健康、富有意義的名字。
報頭一般由主題圖形,報頭文字和幾何形體色塊或花邊而定,或嚴肅或活潑、或方形或圓形、或素雅或重彩。
報頭設計應注意:
(1)構圖要穩定,畫面結構要緊湊,報頭在設計與表現手法上力求簡煉,要反映手抄報的主題,起「一目瞭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體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幾種設計方案:一是排版設計為兩個版面的,應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設計為整版的,則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設計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題頭
題頭(即題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與文章題圖結合在一起。設計題頭要注意以題目文字為主,字略大。裝飾圖形須根據文章內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標題字要書寫得小於報題的文字,要大於正文的文字。總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圖與尾花
插圖是根據內容及版面裝飾的需要進行設計,好的插圖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插圖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顯得空且亂。尾花大都是出於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設計的,多以花草或幾何形圖案為主。插圖和尾花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並非多多益善,應得「畫龍點睛」之效。
5、花邊
花邊是手抄報中不可少的。有的報頭、題頭設計可用花邊;重要文章用花邊作外框;文章之間也可用花邊分隔;有的整個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邊隔開。在花邊的運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線或波狀線等。
二、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
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大致可分為線描畫法和色塊畫法兩種。
1、線描畫法
要求形象簡煉、概括,用線准確,主次分明。作畫時要注意一定的步驟:
(1)一般扼要畫出主線----確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畫出與圖相關的比例、結構及透視;
(3)刻畫細部,結合形體結構、構圖、色調畫出線條的節奏變化;
(4)最後進行整理,使畫面完整統一。
2、色塊畫法
除要求造型准確外,還須善於處理色塊的搭配和變化關系,而這些關系的處理要從對象的需要出發,使版面色彩豐富。作畫時,可先畫鉛筆稿(力求造型准確),再均勻平塗大色塊;後刻畫細部;最後進行修整,使之更加統一完美。
線描畫法與色塊畫法,通常是同時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單色。不管是線描還是色塊畫法,最好不要只用鉛筆去畫。版面上的圖形或文字不能剪貼。
三、手抄報的編繪製作的步驟
編繪製作是落實由設想到具體著手完成的重要步驟。
其步驟有二:一是准備階段,另一是編制階段。
1、准備階段。
主要是各種材料、工具的准備。具體包括:擬定本期手抄報的報名;准備好一張白棒紙(大小視需要而定,有半開,四開,八開等,本次政教處舉辦的手抄報比賽是要求為《江西日報》大小,即半開);編輯、撰寫有關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備些);書寫、繪圖工具等。
2、編制階段。
這個階段是手抄報製作的主要過程。 大致為:版面設計、抄寫過程、美化過程。
(1)版面設計:根據文章的長短進行排版,並畫好格子或格線(一般用鉛筆輕輕描出,手抄報製作完畢後可擦可不擦)。
(2)抄寫過程:指的是文章的書寫。手抄報的用紙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書寫宜用碳素墨水;字體宜用行書和楷書,少用草書和篆書;字的個頭大小要適中(符合通常的閱讀習慣)。字寫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關鍵在於書寫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標題中不能出現錯別字。
(3)美化過程:文章抄寫完畢後,即可進行插圖、尾花、花邊的繪制(不宜先插圖後抄寫),將整個版面美化。這個過程是手抄報版面出效果的關鍵過程。
手抄報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專題性的。手抄報的製作設計與黑板報製作設計要求和步驟大體是相同的。
⑥ 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 出自哪裡
出自《北史·呂思禮傳》:「﹝ 思禮 ﹞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
雖然軍務繁忙,但是仍然讀書不輟.白天處理政事,夜晚書中放旅,直到白蠟燃盡才休息.
也就說,讀書是一件終生的事,不論繁忙,總有空讀書,也形容讀書只刻苦用功
⑦ "寒檐寂寂雨霏霏,候館蕭條燭燼微"什麼意思
贈營妓
崔瓘
寒檐寂寂雨霏霏
侯館蕭條燭燼微
只有今宵同此宴
翠娥佯醉欲先歸
崔瓘,唐朝人,字汝器。曾為澧州刺史,政績卓越。後來在任湖南觀察使時被臧玠所害。
這首五言詩寫的是當時歌姬們的處境,即酒宴上歌姬必須陪酒,也是當時的一種潛規則吧。
釋義:涼雨飄飄,寂寥屋檐。蕭條古驛道上的侯館里,燭火搖曳。(侯館,指古時接待過往官員的驛站。燼,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微,細小。)只有今宵同享這場酒宴而已,你為什麼佯裝酒醉要先行離開呢?(翠娥,指的是酒宴上陪酒的歌姬。)
⑧ 有關《珍愛生命》的主持人台詞
精品備課:生命 生命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後來,她了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
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後,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翼地捧著,彷彿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學習目標】
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基礎知識精講】
一、背景材料
1.作者簡介
杏林子,本名劉俠,女作家,陝西扶風人,1942年生,北投國小畢業,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全身關節均告損壞。她忍著病痛,寫作不輟,共寫了四十多個劇本和許多散文。其中,《杏林小語》《山水大地》《種種情懷》《尋找生命的坐標》等作品讓灰心的人得到鼓勵,使畏縮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路上。劉俠在1980年當選為十大傑出女青年。1982年更創辦了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為全台灣一百萬殘障朋友服務,將她的愛心奉獻給社會。
2.作品簡介
《生命 生命》選自《杏林子作品精選》(香港宣道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改動。作者就一般人看來的尋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並且聯系自己的身世,強烈地呼喊「生命 生命」。
二、課文剖析
1.寫法精講
全文只有短短的五個自然段,篇幅不長,作者以生動平實的語言描述尋常小事,由此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本文的前三個自然段分別描述了三個尋常小事,分別是飛蛾求生、瓜子抗爭、傾聽心跳。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聯系自己的身世所引發的對人生的思考。本文在寫作上層層深入、由物及人,所引發的思考也是逐步深入的。
下面是對課文中事例與思考的簡單圖解:
事例: 思考
飛蛾:生之慾望 生命的意義
香瓜子:生命力 生命的價值
心跳:生命 珍視、奮斗
2.重點精講
開頭寫小飛蛾是什麼意思呢?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不要傷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從全文看,寫的不是怎樣對待小動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種理解不對,第二種理解才是對的。小飛蛾的生命面臨著嚴重威脅,它極力掙扎。其實這種掙扎幾乎是無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說摹K涫俏抻玫惱踉��慘�踉��杉�彩巧�鋃加星苛業納�撓���蘼墼躚�O眨�疾換岱牌�笊�吶�ΑR簿褪撬擔���際親暈藝涫擁摹P⌒〉睦コ娑際僑緔耍�說比桓�揮盟盜恕?
瓜苗一例,從生命的誕生這個角度去說生命力之強大。這粒香瓜子所處的環境幾乎沒有生長的條件,牆角的磚縫,沒有陽光,沒有泥土,而 它的萌芽需要「沖破堅硬的外殼」,但它還是萌芽長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為它高唱一麴生命的頌歌。
心臟的跳動是生命活動的標志,靜聽自己心臟的律動,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點,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點思考的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兩個「可以……也可以」,說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兩種人生價值,前者是負責的態度,後者是不負責的態度。
第二點思考回答的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有的人為人生如夢而消極悲觀,有的人為生命短暫而及時行樂,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則應該「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
第三點思考又進一層,是將目標、信念付諸行動了。「絕不讓它從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說,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頑強的意志去戰勝各種困難。作者從小病魔纏身,所謂「勇敢地活下去」,具體地說,就是與病魔作頑強的斗爭。
課文中說小瓜苗「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看似矛盾,實際上並不矛盾。觀察過牆角磚縫的小瓜苗,就知道這並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長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茁壯生長,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長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養分消耗盡了,就沒有新的養分可以吸收,活了幾天就夭折了。
3.難點精講
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如「瓜子抗爭」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弧里的詞?為什麼?以此來品味詞語對表達感情的作用。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還包含著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敬佩的情感(因為那是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惡劣環境啊);「倔強」只是一種性格,「不屈」不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種品格,一種不畏困難,頑強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肅然起敬」是從心底里產生的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
關於生命,著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奧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諾言,對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好好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堅定的回答。我們的雷鋒也用他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頌歌。
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感受,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己對生命有哪些認識,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見解?
【學習方法指導】
學習本篇課文,應首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悟中心。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掃清文字障礙。在此基礎上,研讀賞析精彩句段,揣摩詞語。繼而在體驗反思環節中,聯系所學以及生活實際,暢談對人生的感悟。
【知識拓展】
1.關於人生
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願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2.杏林子與你談寫作
筆鋒和劍鋒一樣,都是愈磨愈利。所以,若真的想成為一位作家,最先要做到的是多寫,不是靈感來了才寫,而是養成寫作的習慣,最好每天都有一段寫作的時間。但寫甚麼才好呢?又怎樣去表達?這牽涉到作品的主題、寫作的技巧和文章的結構。現試從這三方面,與大家分享一點經驗:
1.作品的主題
不同類型的作品,不管是小說、散文、戲劇,甚至是一首詩,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亦即是主題。這主題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換句話說,作者對人對事的看法,直接影響他要表現在文章里的主題。
比方說,一個樂觀的人所寫的文章,一定是活潑的、光明的、奮發的;但一個多愁善感的人,會看到落花而流淚,看到月亮而傷感,他的情緒和心境都流露在他的作品中。因此,作者有健康及正確的人生觀,才能寫出積極而有意義的文章來。
另一方面,主題要隱藏在文章的技巧里,而不是用說教的形式表現出來。作者可借著人物的遭遇,或是事情的發展而把信息傳達出來。例如,我們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有一次帶了很多殘障的孩子到台灣中部旅行,到了一個很斜的山坡,孩子必須爬上去。我們四周的輔導員和老師都很緊張,害怕他們會摔下來;後來真的有一個孩子摔下來了,嚇得大家都蜂擁上去,有些拉他,有些扶他,有些安慰他;然而那孩子爬起來後,環顧四周,說「幸好我的表沒有摔壞。」這件事情不是表現了那孩子的勇敢和樂觀嗎?我們無須正面形容他,通過這一情節,已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初學寫作的人,最容易犯上的毛病,就是太急於把自己心裡的話傾吐出來,惟恐讀者看不明白,這反而減弱了文章的吸引力。
也有很多人認為,小說或者故事需要有曲折離奇的情節,才可吸引讀者。但一個真正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必須超越這個程序。而作為文藝工作者,最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是反映社會,表現人性。從古至今,所有的文章都逃不過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愛、恨、惡、怨。試看我們中國的古典小說和戲劇,都有一個模式,就是才子佳人的邂逅和相會,跟著鴛鴦分散,男的赴京考試,女的苦苦等候,直至男的高中狀元,才有團圓的結局。這主題正反映了中國是一個苦難的民族,各朝各代的人民都嘗過顛沛流離之苦,沒有長久的安定,所以中國人最渴望的,莫過於團圓——愛人、家人的大團圓。到了「五四」時代,中國文學借用了西洋小說的理論和技巧,題材擴闊了不少。
最後要留意的,就是文章的內容必須合情合理,不能憑空猜測或杜撰,以致與生活脫節,讓讀者讀得啼笑皆非。
2.人物的描寫
對人物的描寫,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
①對照法
比方說,我們要寫的故事裡有兩個人物,一個處事井井有條,另一個則亂七八糟。那麼,我們描寫他們的居室時,可以把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互相對比,如一間是書本排列整齊、被子疊著蓋好,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另一間卻衣服、襪子堆在床上,書本、雜志撒得滿屋都是。從這些對照的描寫里,便刻畫出兩個不同的性格。
②襯托法
我們形容一個女孩子長得很美時,無須說她的眉毛像柳月、眼睛像杏子、嘴巴像櫻桃……這種寫法已落俗套了。我們可以描寫一個男孩子看見這女孩子後,呆了一刻,後來一頭撞在電燈柱上;這豈不更能襯托那女孩子是如何的美麗么?漢代樂府民歌《陌上桑》中這樣描寫羅敷的美: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當中沒有一個字是直接形容羅敷的美麗和嬌娜,而是以旁人的反應來襯托她的姿容。
③語言風格
我們寫一個老學究時,可以在他的說話里,夾著「子曰,子曰」,或是援引孔孟之說,或是愛用成語典故等。但如果寫的是一個低下階層的販夫走卒,他的說話就毋須那麼咬文嚼字了,而是直率的、通俗的。一個急性子的人,說話也連珠爆發;但一個慢條斯理的人,說話的節奏舒緩得多。這些特徵和性格,都可通過人物的對話表現出來。
對於人物的描寫,當然還有很多方法,例如從環境的描繪,或從人物的獨特嗜好入手,真的不勝枚舉,這里只是略窺一二而已。然而對於作者來說,敏銳的觀察力是十分重要的,他必須看到人家所看不到的,才能描繪得深入而細膩。這當然少不了長時間的訓練。
3.文章的結構
文章的結構就好像人身上的一件衣服,把人的身體襯托出來。但如果這件衣服過寬,就給人累贅的感覺;如果過窄,根本就穿不上。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由各個段落組成,而每一個段落則由無數字句連成的,字與字、句與句、段與段之間,都有緊密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結構了。要寫一篇完整的文章,猶如建造一座房子,先打好地基,四邊搭起架子,才築牆鋪瓦。
台灣有一位作家,很喜歡在他的文章里表現自己的學問。例如他寫到園子里的一棵樹時,他清楚描述那是一棵落葉的樹,是喬木,在甚麼時候開花,開的花是怎樣,需要甚麼土質等,儼如一位植物專家,把許多不必要的東西塞進文章里,使文章變得鬆散雜亂。
很多時,我們滿腦子有許多想要寫的東西,但不知從何寫起。那麼,就要像裁縫一樣,把我們最熟悉的、最受感動的東西剪裁出來,然後適當地將它們拼湊起來。這也好像寫生,我們總不能將眼底里的景物全搬在畫紙上,必須作出選擇:我要畫山還是畫湖呢?哪些景物是主景,哪些是陪襯?同樣,我們寫作時,可以把同一題材里不同的兩件事情放在一起,使文章更深刻;而那些不必要的枝枝節節,必須割捨。
(4)結語
要寫得一篇好文章,除了留意文章的主題、技巧和結構外,還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豐富的感情。如果作者不關心社會,不關心周圍的人,對於別人的遭遇無動於衷,試問怎能把感情傾注其作品中呢?所以,作品要有感情,作者必須先受感動。
此外,作者還必須是一個讀者,藉此吸收別人的長處。但我們不要只讀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因為即使我們全學上了他的技巧、語言和風格,也只是別人的影子;相反地,我們應多讀各個作家的文章,並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懂得分辨哪些是文章的優點,哪些是敗筆,才能從中得益。當我們細心讀完作品後,最好寫一篇讀後感,記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想,試著分析好壞,這也是一種寫作訓練。同時,我們可把一些佳句摘錄下來,甚至把它們記在心裡,下筆時自然詞彙豐富,行文流暢。
文章寫好後,不要馬上急於發表,待文章冷卻後,應客觀地分析自己實在寫得怎樣,是否合情合理?用字恰當嗎?結構緊密嗎?有沒有需要或可以改善之處?在我們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是滿腔熱血,思潮起伏,好像有千言萬語要涌流出來;這時候所寫下來的東西,可能犯了組織上或修辭上的問題也不自知呢!
最後值得一提的,就是要成為一位作家,必須有不怕退稿的勇氣;編者有退稿的權利,我們也有投稿的權利。只要不斷地寫,不斷地改進,文筆是愈磨愈利的。
而身為文字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嘩眾取寵,不迎合潮流,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打擊。能有這份勇敢和耐力,已具備了成為文字工作者的基本條件。
(節錄自《閱讀伴我行——讀書人精選文集》)
【課內問題指導】
一、朗讀全文,著重朗讀最後三段,看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哪些思考,試就這些思考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
本題要求練習朗讀,把握課文主要意思,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理解。舉例要切合課文內容,例如雷鋒的例子就切合第二點思考,雷鋒只活了22歲,他短暫的生命確實發揮出了無限的價值,他確實活得光彩有力。
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三點思考。一是必須對生命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二是生命短暫,生老病死無法捉摸,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時光,不論命運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將這篇課文跟下面的同題文章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生命 生命
〔美國〕克倫·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連割了幾小時柴草,最後決定坐下來吃點東西。我坐在一根圓木上,拿出一塊三明治(三明治,英語sandwich的譯音),夾餡麵包片,一邊吃一邊眺望那美麗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隻圍著我嗡嗡轉的蜜蜂,我的閑暇心情不會被打擾的。那是一隻普普通通的、卻能使野餐者感到厭煩的蜜蜂。不用說,我立刻將它趕走了。
蜜蜂一點兒也沒有被嚇住,它很快飛了回來,又圍著我嗡嗡直叫。喲,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將它拍打在地,隨後一腳踩入沙土裡。
沒過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來。我不由得吃了一驚,這個受到我報復的小東西頑強地抖著翅膀出現了。我毫不猶豫地站立起來,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來吃晚餐。幾分鍾以後,我發現腳邊的那堆沙土又動了起來。一隻受了傷但還沒有死去的蜜蜂艱難地從沙土裡鑽了出來。
重新出現了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內疚。我彎下身去察看它的傷勢。它右翅還比較完整,但左翅卻皺折得像一團紙。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動著翅膀,彷彿在估計自己的傷勢。它也開始梳理那沾滿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這只蜜蜂很快把掙扎的力量集中在皺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來,飛快地捋著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幾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飛翔能力。哦,這可憐的小東西以為自己還能飛得起來!
我垂下雙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觀察它那註定是徒勞的努力。我湊近看了看,心中想,這蜜蜂完了。作為一個飛行員,我對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會我對它的判斷。它繼續整理著翅膀,似乎慢慢恢復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皺折而不靈活的薄紗似的翅膀現在幾乎已被撫平。
蜜蜂終於感到自己已恢復了力量,可以試著飛一飛了。隨著一聲嗡嗡的聲響,它從沙地上飛了起來,但沒能飛三英寸(英寸:英美製長度單位,1英寸是1英尺的1/12,等於2.5400厘米)遠。這小生靈摔得那麼可憐,它在地上掙扎著。然而,接下來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撲翅。
蜜蜂再一次飛起來,這一次飛出了六英寸遠,最後撞在一個小土堆上。很顯然,這只蜜蜂已經能夠起飛,但還沒有恢復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個飛行員在摸索一架陌生飛機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每一次墜落後,它都努力去糾正新的失誤。
蜜蜂又飛起來了。這一次它飛過了幾個沙堆,筆直地向一棵樹飛去。它仔細地避開樹身,控制著飛行,然後慢慢飛向那明鏡似的湖面,彷彿去欣賞自己的英姿。當這只蜜蜂消失後,我才發現,自己還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本題進行比較閱讀,培養鑒賞能力。沃森的文章與課文所舉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課文從三個事例中引發三點思考,沃森的文章則是細致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有的同學喜歡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結合的文章,有的同學喜歡文學色彩比較強的文章,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愛好。要求回答「什麼」,要求講出點理由,可以培養賞析能力。
⑨ "燭燼香殘淚滿襟"出自哪一首詩
一剪梅 和許仙圃韻
燭燼香殘淚滿襟。蟲又何心,還弄清音。一簾幽恨到如今。無信春禽,有意秋林。
獨倚屏山不忍吟。窗外愔愔,窗上森森。舊時游處夢中尋。月影陰陰,花影沈沈。
⑩ 有沒有適合大學生閱讀的小說或者散文
三毛的散文集就不錯,可以了解到很多國家的文化習俗。看她的書,有種打開了世界大門的感覺,可能這種感覺,僅限於像我種沒有出過國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