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人玉小說閱讀答案
㈠ 奇遇 莫言 小說閱讀理解參考答案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通過秋夜「我」一個人穿行在莊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繪,處處彰顯出一種文學的品味、速寫和張力。
B.「我的身後當然什麼也沒有」一句獨立成段,是想著重交代「我」當時無懼無畏的心理,所謂「世界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C.趙三大爺死了也要還債這一情節,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長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說情節設計巧妙,前面路上沒碰到鬼,進村的時候反而碰到趙三大爺,「奇遇」傳達了這么一個信息,「原來鬼並不如傳說中那般可怕。」
E.小說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和現代社會融為一體,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2)分析小說第二段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6分)
(3)分析小說第五段寫兒時在家鄉時聽說過的鬼故事有什麼作用。(6分)
(4)「趙家三大爺大前天早晨就死了」這一結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結合文本內容,請試作分析。(8分)
(1)B E
(2)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反映了高密故鄉特有的濃郁的環境特徵。(2分)一方面寫出了家鄉月夜的寧靜幽美,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1分)另一方面以聲襯靜,寫出了月夜的沉寂,冷清,(2分)為下文寫「我」的恐懼害怕作鋪墊。(1分)
(3)細膩形象的寫出了「我」當時內心的恐懼害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3分)照應前後文,同時還為下文趙三大爺的出現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虛實結合,形成對比烘托。(3分)
(4)這是典型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筆法,(2分)在小說結尾時突轉,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制勝,於平靜處掀起波瀾,引人深思,(2分)前文伏筆暗示主要體現在:
①「樹影里閃出一個老人來。」一個「閃」字寫出了趙三大爺的特殊身份。
②「穿得齊齊整整,離我三五步處站住了。」迷信里講,死人陰氣重,不敢與活人陽氣相接。
③「知道你回來了,在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錢不能用。」那是冥錢,陽間當然不能用。
⑤「接過三大爺遞過來的冰冷的瑪瑙煙袋嘴」,「冰冷」一詞也暗示了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⑥「父親驚訝地問:你說誰」,「驚訝」一詞也可知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⑦「父親竟猶豫著不敢接」,可見父親內心的疑懼,暗示了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寫到其中任意4點就給4分)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這個。。
㈡ 請問大家有沒有看過《巡陰人》這部小說啊這裡面的青子是什麼身份是不是很厲害最青子是什麼結局啊
看過《巡陰人》這部小說。青子是個巡陰人,無家世,跟陸景同樣是無根之人。文中青子的神通僅次於她師傅,還有她師傅的老相好。
截至到2020年8月。青子結局還沒有更新。最新一章:陸景走到那從一個盜洞下去,就下意識的看了一下那口棺材,青子就在棺材裡養傷(茹教主送來的),然後陸景就靠在棺旁等她醒。
(2)陰人玉小說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幾萬年前,我不相信這世上有鬼,因為,我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我以為,我是人。
可是,後來我遇到了她,才知道,鬼,原來也可以這么美麗。
她說,「你是一隻可愛的鬼,可鬼,不應該可愛。」
於是,我變得嚴肅兇狠,在很多人眼中,是惡鬼。
今世,我有了一個名字,關金鵬。
㈢ 八年級語文目標《玉》的閱讀答案
台兒庄大戰那年,嶧縣望族蘇家住進了一位姓豐的國民黨軍官。臨開戰時,軍官交給蘇煥文老先生一塊玉璽,說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印,乃無價之寶,讓蘇先生代為保存,打完仗他來取。
蘇先生看過玉,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接。豐軍官單膝跪下說:「此玉自祖上傳至鄙人手上,鄙人一直視若生命,未有一分一秒不帶身上。但鄙人此去戰場,生死未卜,最擔心的是這塊玉落入敵手,固托於蘇先生。生,我來取玉;死,玉歸您。望勿推辭。」蘇先生見他言辭懇切,不便再推託,只得收好,並許諾說:「你放心打仗去吧,人在玉在,人不在玉也在,你的玉,等你來取。」
台兒庄大戰歷時多日,慘烈異常,中日雙方軍人戰死無數。大戰結束,豐軍官卻未來取玉。蘇先生嘆了口氣,以為豐軍官已戰死,把玉取出來看了又看,不知如何處置,想了半天,就把玉裝在一個鐵匣子里,在大門外挖了一個深坑埋了,又在上面栽了一棵芙蓉樹。
又過了幾年,嶧縣一帶鬧土匪,一天夜裡,一夥蒙面惡人闖進蘇家,把蘇老先生綁起來,用繩子拉到樹上,點名要那塊玉。蘇老先生搖了搖頭。蘇老先生的兒子蘇樹玉哀求父親說:「那位軍官也許已經戰死了,他說過,如果他死了,玉任你處置,你把玉給了這些人吧。」蘇老先生瞪了兒子一眼說:「我答應過人家的事,就要做到,縱死無憾。記住,我死後,你一定守好玉,直到完璧歸趙!」蘇先生被土匪活活燒死,玉仍無恙。
轉眼到了「文革」,一夥造反派聽說蘇家給一位國民黨軍官保存過玉,就給蘇先生的兒子扣了一頂「內奸」的帽子拉去遊街,造反派頭子垂涎那塊無價之寶,把蘇樹玉叫去,說只要交出玉,就既往不咎。蘇樹玉學著父親搖了搖頭。
造反派頭子命手下人狠狠打他,打了一夜,蘇樹玉已經是奄奄一息,仍是搖頭。抬回家,蘇樹玉只給兒子蘇守玉交代了一句:「那塊玉有你爺爺的血,守好玉……」
十幾年後,蘇守玉做了一家公司的老闆,也知道那塊玉的價值。有一年他做生意失敗,欠下銀行巨額貸款,為還債,一天夜裡,他伐倒老宅門前的芙蓉樹,找到玉,想賣玉翻身。
這時,他想起了爺爺與父親的慘死,想到父親臨終前的那句話,不由痛哭失聲。
天明,他沒有賣玉,而是把傳了數代人的蘇家老宅賣了。
又過幾年,忽然從台灣來了一個老人,幾經輾轉找到蘇守玉。蘇守玉看了他的證件,二話沒說就把那塊歷經劫難的玉交到老人手上。他隻字未提蘇家為了玉所付出的代價。
老人微顫顫地說:「孩子,為什麼不告訴我你爺爺和爸爸為守玉而犧牲自己的事呢?」
蘇守玉學著父親那樣搖了搖頭說:「那是過去的事了,還提它干嗎?再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當初的承諾。」
老人老淚縱橫,把玉交給蘇守玉說:「這塊玉應該放在你們蘇家。」
蘇守玉堅拒,仍然把玉還給老人說:「我們蘇家有一塊玉,那是一塊做人的玉。」老人對著蘇守玉跪了下去。
8.最後蘇守玉交還了玉,但「隻字未提蘇家為了玉所付出的代價」。「蘇家為了玉」付出了哪些代價?請分點概括回答。(4分)
9.按要求簡要回答下面的問題。(4分)
⑴蘇煥文起初不敢接那塊玉,後來為什麼接下並立下堅定的諾言?
⑵文中畫線句寫到蘇守玉「不由痛哭失聲」,你認為他為什麼會「痛哭失聲」?
10.蘇守玉最後說:「我們蘇家有一塊玉,那是一塊做人的玉。」這「做人的玉」指什麼?你怎樣理解這塊「做人的玉」?(4分)
11.文章寫作方法很有特色。請從情節結構、人物刻畫、語言等方面選擇一點評析。(4分)
參考答案
8.土匪為逼蘇先生交出玉,把他活活燒死;造反派頭子為得到玉,將蘇樹玉狠狠打死。
(4分,各2分。)
9.⑴玉的價值太高,接下來責任重大,所以一開始不敢接;但軍官的懇求使他明白,此次交戰九死一生,為了讓軍官沒有牽掛,所以接下玉並立下諾言。
⑵本想賣玉還債,但面對玉,他想起了蘇家幾代人所做出的犧牲,想起了蘇家人信守諾言的品質,於是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因而痛哭失聲。
(4分,每小題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0.誠實、信用。【示例】誠實和信用是為人之本,是做人的起碼的道德准則;如果失去它,在生活中,你就將一無所有。(4分,每問2分。有欠缺酌扣)
11.如:構思巧妙。用一家三代人的傳承來組織材料,使情節跌宕起伏,意蘊更加深厚。
如:人物豐滿。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刻畫蘇守玉,先寫想賣玉還債,再寫及時悔悟,最終交還玉,生動地展現了人物,揭示了性格。
如:語言含蓄凝練,表現力強。如:「造反派頭子命手下人狠狠打他,打了一夜,蘇玉樹已經是奄奄一息,仍是搖頭」一句,「狠狠」「打了一夜」「奄奄一息」極寫造反派的狠毒,「仍是」一詞則將蘇樹玉的堅強、守信品格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4分,任選其一。有欠缺酌扣)
㈣ 白先勇《梁父吟》閱讀練習及答案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在冬日落暉中憑吊戰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將軍。黃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邁是人生之暮:「遲暮」意象的並用,渲染了濃濃的頹敗之氣。
2、王孟養等人在參與辛亥革命時的形象特徵:義:抱定死心,有民族大義;效桃園結義,有兄弟情義。智:秘藏炸彈,喬裝進城。勇:勇攜武器,參與革命,躍上名樓,揮刀狂呼。
3、蘊含在文中的家國情懷
故土情結。王孟養的臨終遺願,體現出了故國之思、懷土戀鄉之情。
文化情懷。書房古雅的布置既能反映出中國傳統特色,又可見人物對傳統文化的眷戀與固守。
報國之志。不懼犧牲踴躍參與革命,矢志不渝承繼中山先生遺志,這是報效國家的表現。
家國同構。小說立足歷史價值,來描述人物的豐功偉績,把個人經歷和民族、國家的歷史緊緊聯系在一起。
(4)陰人玉小說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在《梁父吟》里,白先勇又一次採用全能觀點的第三人稱客觀敘述法,也再一次藉用人物的對白托出小說情節之大部分。然而這篇小說最引人注意的特點,是中國文學典故的採納與運用,以及這些典故賦予這篇小說的特殊影射含義。
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上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
著有短篇小說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等,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等,以及舞台劇《游園驚夢》。其中《台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㈤ 玉 閱讀答案
內個 貌似連題目都不曉得哈 ==。
㈥ 《代課教師》 陰玉軍 的閱讀答案
經過家裡人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落榜的張玲終於答應到澇窪小學當代課教師了。
報到那天,張玲在校長室里見到一個哭得鼻鼻咧咧的瘦男人正跟校長訴苦:「趙校長,俺都代了五六年的課了,你可不能說不用俺就不用俺了啊。」
「老田啊,請你理解,我也沒有辦法,你說上邊……」趙校長猛然發現屋門口站著張玲,趕緊剎住了話頭,站起來熱情地給張玲介紹:「這是田老師,你來了就接替他的班。」
張玲立刻明白了瘦男人哭的原因,不過她又覺得他很可憐:一個大老爺們,哭什麼?出去到建築隊上當個小工也比賺這七八十塊代課費強呀!要不因為家庭困難交不起昂貴的復讀費,要不是為了能抽出點時間來復習以利明年再考,自己才懶得來這個院牆都沒有得七樓風八漏雨的破學校當代課教師呢!
瘦男人擦擦紅腫的雙眼,兩道目光像兩把鋒利的匕首刺向張玲,讓張玲感覺如芒刺在背。瘦男人冷冷地質問張玲:「教過課嗎?會教課嗎?沒少跑關系吧?」一連串咄咄逼人的問話,讓張玲感到很不自在,可她也不好發作,畢竟是自己奪了人家的飯碗呀!
盡管十二分的不樂意,瘦男人被趙校長好說歹說地勸走了。張玲接替了他的工作,開始上課了。
張玲以為自己高中畢業了,教小學生識字,那還不易如反掌啊!也就沒怎麼准備。可一進課堂,卻發覺不是那麼回事了。幾個生字,張玲翻來覆去搗鼓了一節課,孩子們還是沒有記住。放學的時候,瘦男人堵在張玲面前:「你怎麼能不認真准備就去上課呢?這不是坑孩子們嗎?你以為有關系就能胡來嗎?」面對瘦男人連珠炮似的責問,張玲無言以對,只得撂下一句「狗拿耗子,多管閑事」,逃也似的跑了。
有了瘦男人的刁難,張玲不敢大意了。可盡管作了充分的准備,第二節課還是出現了不少漏洞,弄得她滿頭大汗。當張玲忑忐不安地走出教室時,又被瘦男人給截住了,語氣仍然冷得要結冰:「剛才讀錯了一個字,挑釁的釁應該讀xìn,不讀xù。」張玲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剛才她發覺窗外有個人影在晃動呢,原來他在教室外偷聽自己的課了。「還有,」瘦男人接著說,「講字詞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們答案,要讓他們自己去查字典,培養他們自己動手的能力……」
張玲皺著眉頭,很不耐煩地聽著。瘦男人絲毫也不在意張玲的反感,又講了幾條上課的注意事項,才住了嘴。
「您還真是個熱心腸呢。」張玲的語氣明顯地帶著嘲諷。
瘦男人瞪了張玲一眼,黑著臉不聲不響地轉身走了。
真是個怪人,張玲想。不過想想他說的話卻很有些道理。
瘦男人再次出現是在兩天後。張玲正講著課,忽聽教室後面傳來一個女人罵罵咧咧的咋呼聲:「你怎麼那麼賤呀,人家都不讓你幹了還蹲在窗戶底下干什麼?快跟我到地里拔草去。」
「吼什麼吼?不知道裡面的孩子們正上著課嗎?」
窗戶外出現了瘦男人的身影,他滿臉歉意地朝著張玲看看,便拽著女人匆匆忙忙地離開了。
下次上課,張玲兩眼便不停地往窗戶外瞟。誰知瘦男人不偷聽了,竟直接闖教室里來了。當時張玲正組織孩子們自習,瘦男人突然扛著頭出現在了教室里,張玲頓時有點驚慌失措:「你……你要干什麼?」瘦男人這才彷彿從夢游中突然醒來,他尷尬地苦笑一下:「對不起對不起,走順腿了。」說完趕緊走了。
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張玲想這人是怎麼了,不就一個破代課教師么,至於三天兩頭來糾纏嗎?要不就是他有點兒變態?不行,得告訴趙校長去,讓他出面管管。要不然,瘦男人下次不定鬧出什麼更懸的事來呢。張玲打定了主意。一下課,她便急急忙忙往校長室走去。
校長室的門虛掩著,張玲剛想敲門進去,不想裡面卻傳出了那瘦男人的說話聲:「校長,俺偷偷聽了這妮子的幾節課,她知識面很廣,還能虛心聽取意見,確實比俺強。把這些孩子交給她,俺徹底放心了。今天來和你道個別,明天俺就去廣州打工……」
瘦男人,不,田老師,往下還說了些什麼,張玲沒聽清。她只覺得忽然有一種很神聖的東西湧上了她的心頭,使得她兩眼都模糊了……
(選自《小小說選刊》)
㈦ 找一部小說,主角被人封印在陰玉里和他在一起的還有一個男的被封印到陽玉里。主角的身體被封印他的人霸佔
hyiuyo
㈧ 宋人獻玉 閱讀答案
〔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於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其所。
——《左傳》左秋明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宋國司城,掌管國家的工程)。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給雕玉的人看了,他認為是寶貝,所以才敢獻給你。」子罕說:「我把不貪當作珍寶,你把玉當作珍寶。如果把玉給了我,那
我們都喪失了自己的珍寶,不如咱們各人都保存著自己的珍寶。」獻玉人叩頭說:「小人帶著寶玉,不能穿越鄉里,獻出它是為了請求免於一死。」子罕把寶玉留在了鄉里,讓玉人給他雕刻加工,出賣後再讓他回老家去。
[評]
人皆有欲,關鍵在於合情合理地加以克制。
子罕既不受玉,又能使獻玉者免於受「懷璧」之累,為官若此,可謂自古少有。
㈨ 文言文練習題,帶答案的
初中語文總復習基礎百題::古文閱讀題
(一)課內文言文語段閱讀題
第一篇 閱讀《三峽》,完成1-4小題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湖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囐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詞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組是 ( )
A.之:春冬之時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間千二百里 其真無馬邪
C.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以其境過清
D.故:故漁者歌曰 故自號曰醉翁也
2.試解釋加點詞的詞義。
①略無闕處( ) ②不見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
②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
4.(鏈接題)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 ( )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閱讀《小石潭記》(節選),完成第1—4題。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義。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悄愴: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有橫線兩處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請用第④段中的兩個四字短語,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樹蔓青翠,魚兒在清澈的潭水中暢游,面對如此美景,遭貶而游歷於此處的柳宗元卻到 , 。
4.如果你能經「時空隧道」返回到唐朝,並與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見,聽他傾訴內心的郁悶悲愴之情後,說幾句勸慰的話。其中要恰當引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相關名句。(限在40字以內)
第三篇 閱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完成1--6題。
①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錄畢,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環(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綺綉(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余幼時/即嗜學 B.益慕聖賢/之道
C.無/鮮肥滋味之享 D.燁然/若神人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將同捨生的豪華穿戴和作者的 作對比,體現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選段寫了作者幼時求學的艱難和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求師的艱難"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6.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示?請結合實際,談談認識。
第四篇 閱讀《岳陽樓記》(節選),完成1—3題。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2) 把酒臨風 ( )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誰與歸?
3. 作者認為一個人應當具有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閱讀《曹劌論戰》(節選),完成1—4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犧牲玉帛( ) ④雖不能察( )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聚室而謀日
B.又何間焉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D.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譯文:
(2)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
4.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庄公的論戰中,魯庄公的「鄙」表現在哪裡?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
第六篇 閱讀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完成1--4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巳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
C.呼爾而與之 與:
D.萬鍾於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B.蹴爾而與之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行道之人弗受
C.所惡有甚於死者 D.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
3.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4.請說說畫線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什麼?
答案:
第一篇
1.D
2.①缺 ②太陽或(陽光)③真、實在 ④早晨
3.①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②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
4.B
第二篇
1.(1)魚的影子。(2)憂傷(的樣子)。
2.(1)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中為之一樂。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每小題只要意思表達基本符合原意,語句通順,即可得分。)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所寫的句子含有勸勉安慰之意,能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當地融合於內容之中。
第三篇
1.(1)跑 (2)腰裡系著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 B
3.(1)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
(2) 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縕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
5. 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6. 例: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第四篇
1.(1)日光 (2)執 持
2.略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五篇
1.①鄙陋。目光短淺.②同「遍」,遺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
2.A
3.①這只是小信用,不能為神所信服(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保佑)你的。
②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4.魯庄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於民是獲勝的保證。
第六篇
1.①禍患,災難 ②這,這樣 ③給 ④增加,益處
2.A( A 轉接 B 代乞人;結構助詞,的 C 比;在 D 為了;是 )
3.(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對即可。)
4.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或直接摘錄原文「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