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氣味莫言閱讀答案
Ⅰ 求莫言《小說的氣味》一文原文
這是小說,你可以通過這個網頁下載,因為txt格式找不到。希望對你有幫助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NWX200601001.htm
Ⅱ 對莫言的《小說的氣味》一文的評論或者理解
《小說的氣味》是莫言的一個演講集。在序言中,告誡自己莫言的莫言,將演講視為屁股上貼布條炫耀名牌內褲。一個好的作家未必善於言談,也沒必要每個作家都象王朔那樣把自己鍛造成侃爺,作家畢竟是靠作品說話,不是靠嘴皮子說話的。不過,很多演講是寫了紙上,到時候照本宣科的,那麼,也不妨將這樣的演講看作作家的夫子自道式的作品。很多時候,這樣的作品比評論家意淫概念玩弄邏輯更接近本真,更有可讀性。
關於小說的氣味,莫言說:「小說中其實存在著兩種氣味,一種是寫實的筆法,一種是藉助於作家的想像力,給沒有氣味的物體以氣味,給有氣味的物體以別的氣味。」「作家藉助於無所不能的想像力,可以創作初不存在的氣味,可以創作出不存在的事物。這就是我們這個職業永垂不朽的根據。」氣味當然也可以推廣到音調、色彩、質感、味道上去,創造不存在的氣味需要依賴其他感官的參與,創造不存在的生命感覺,需要所有感官通力協作。
氣味是感覺式的、模糊的、記憶的,不可能象科學一樣理性、清晰和永恆不變。也就是說小說也註定不能象科學那樣思考,小說的起源不是公理,演化不靠一條條定理的推斷,小說家不能想搞科學那樣寫小說,預設主題,按部就班,扼殺自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小說的評價也不能象一項科研成果那樣固定、清楚,小說來源於模糊(相對的)的感覺和記憶,自然也要調動讀者的感覺和記憶來評價,讀者不同,評價不同,不能清晰的固定的解讀。這其實也給出了好的小說的評價標准,即解讀可能的多樣。一部小說如果只能給出一種解釋,基本上要歸於二流之列,因為它經不起重讀,也就難以流傳久遠。小說和故事不同,單純的故事在閱讀完成之後,即宣告使命結束,小說依靠故事,卻細節豐富,弦外有音,小說的意義在故事縫隙里,在骨血的每一個細胞里,不易找尋,卻是骨血的靈魂。
因此,讀者對自己的詰問是合適的,對作家的詰問就有預設前提的嫌疑,預設了寫作是一門可以清晰傳授的科學,是可以憑借幾個所謂訣竅就能登堂入室的,這顯然誤解了作家,也誤解了作品和寫作。作家本身兼任讀者,面臨的是雙重的問難。作家在寫作時有一個隱藏的讀者在場,作家既是對自己說話,又是對那位虛設的讀者說話。好的作家應該主要考慮自己,因為寫作是永恆的個人作坊,寄望於內心深處難以表達的合作是不現實的。一切經受一切波瀾都要內心來承受都要內心的河床給出微笑的改變並日積月累下去。
但作家和作品必定是有來源的,作家也是血肉之軀,作品也是一個一個字碼出來的,浸透著作家的心血。作品和作家一樣具有生命。正如莫言所說:「一個作家一輩子其實只能幹一件事情: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他的血肉和靈魂的發源地就在眾所周知的那個虛擬的高密東北鄉,他的童年、他對飢餓和孤獨的記憶、他的鄉親們講述的神秘彩色濃重的故事,無不成為創作的靈感源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那無比強大的想像力。我覺得當代中國作家中,莫言的想像力是最驃悍的,象在無可著落的地方著落,在高音最高處爬坡,象直沖雲霄的銳利哨音。莫言自然清楚自己的優勢,但不免在一些作品中濫用,比如《紅蝗》,想像鋪張的讓閱讀疲勞。
這本200來頁的小書我並沒有讀完,因為很多篇幅是在重復,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演講中的高密東北鄉遠遠不如小說中精彩紛呈,包容涵大,還是讀小說更好,文學畢竟要與「現實」保持距離。另外,看到英國人塞謬爾•約翰遜說,任何一個精神健全者都不從頭至尾讀完一本書,也是不讀完這本書的理由呵呵。
那麼到底如何成為作家呢?執著的人們不會放棄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好像你的作品想要表達什麼一樣令作家厭煩,無所適從。書中有篇大江健三郎和莫言的對話,對於後一個問題大江坦誠的說:「我剛剛寫完的作品就是我想要表達的,你抽象的讓我回答,我回答不出來。」前一個問題記得洪峰有一個回答(《你獨自一人怎能溫暖》):「你會有一些這樣的夜晚。你獨自一人。你走出你的房間來到外面。你走到一塊只生了雜草或者樹木的地方。這時候你頭上月亮有星星或者沒有。你能感受到風吹來或者寒冷浸入你的身體。你面對的只是天空和土地。這時候你開始有說話的願望。你面對天空和土地面對你自己。你開始說話說你想說的一切。你會在傾訴中感受到交流,你會覺得全人類都在聽你講話,你更有可能看見神正在無限高處慈祥的注視著你,你看見他微笑了。」
洪峰接著說:「第二天早晨,你就會寫出好作品,你已經是作家了。」
Ⅲ 莫言母親閱讀答案,急求!!
1.①節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母親捶打野菜的場景的?為什麼說這場景是他文學道路的起點?【答案】從視覺、嗅覺、聽覺、感覺等方面描寫了母親捶打野菜的情景(2分)。這樣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有形狀的立體記憶,(或這種感受生活和記憶事物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作者小說的面貌和特質。
2.請解釋劃線詞語和句子在文中的含義
①人性最低的標准
【答案】是從母親和父親、爺爺那兒懂得的標准,即面對飢餓災難,要忍受,有活下去的勇氣、信念;要不屈不撓,有尊嚴、有骨氣地活著。
②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
【答案】某些本質,指人在嚴酷的現實中體現的脆弱、醜陋、墮落等,比如害怕死亡、飢餓、困難等;比如失去人的尊嚴、骨氣;像保管員條件稍稍優越時,不懂得尊重別人,侮辱別人的人格和尊嚴等。
3.請說說⑤節寫貝魯特老太太一節的作用。
【答案】這是宕開一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①內容上,與我母親、父親、爺爺的形象互補,說明無論何時何地,在災難困苦當中,母親和普通的人們,都表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信念。豐富了內容,突出了主題。
②讓文章結構靈活多變,有迂迴,有張力,為下文抒寫感受作鋪墊。
4. 「女人、母親、土地、生命」,這些偉大的概念,為什麼會在作者的腦海中翻騰?閱讀全文,請探究作者這么說的多種原因。
【答案】一是孕育作用:①女人、母親像大地孕育萬物生命一樣,孕育繁衍生命。母親用野菜支撐這個家。精神上,母親父親爺爺,歷經苦難,不屈不撓,頑強樂觀的精神和信念,對我人生價值標準的確定有著很大的影響。②母親與故鄉一起,讓我體驗到了飢餓歲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學才華,讓我把握到了文學的靈魂,獲得了創作的寶貴資源,形成了我小說的面貌和特質。
二是激勵、推動作用。母親、父親、祖父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們,雖歷經苦難困厄也不屈不撓、頑強樂觀的精神(信念),一直伴隨、激勵著「我」;這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這種精神信念,又讓其作品升華到一個更高境界。
5.理解文中兩處劃橫線句子的含義。
【答案】①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母親不逃避困難和不幸,樂觀頑強的面對困難;
②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面對苦難要堅強的活下去,表現母親的堅強和責任感;這種庄嚴的承諾,是為了消除兒子的擔憂,體現了母愛的偉大。
6.第③段中,畫曲線句子「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在文章結構和內容上有何作用?
【答案】照應前文「正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時期」,引出下文我對母親的擔憂;體現生活的艱難、人性的脆弱,反襯母親的堅強。
7.根據文意,請補寫出第④段中父親嚴厲批評我的話。(不超過40字)
【答案】內容要圍繞人應該有骨氣、有尊嚴地活展開;語言要口語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8.本文題目為「母親」,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寫了父親和爺爺,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原因。
【答案】①從內容上,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豐富了文章內容;如果不寫父親、爺爺,內容就顯得單薄。
②從主旨上看,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的活下去;我的父親和爺爺又教育我,人要有尊嚴的活著,互為補充,文章有厚重感。
③從人物形象上,母親和父親、爺爺相互映襯補充,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④其他方面,可以使我體驗和洞察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不光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
Ⅳ 求莫言的《小說的氣味》的讀後感或賞析
《小說的氣味》是莫言的一個演講集。在序言中,告誡自己莫言的莫言,將演講視為屁股上貼布條炫耀名牌內褲。一個好的作家未必善於言談,也沒必要每個作家都象王朔那樣把自己鍛造成侃爺,作家畢竟是靠作品說話,不是靠嘴皮子說話的。不過,很多演講是寫了紙上,到時候照本宣科的,那麼,也不妨將這樣的演講看作作家的夫子自道式的作品。很多時候,這樣的作品比評論家意淫概念玩弄邏輯更接近本真,更有可讀性。
關於小說的氣味,莫言說:「小說中其實存在著兩種氣味,一種是寫實的筆法,一種是藉助於作家的想像力,給沒有氣味的物體以氣味,給有氣味的物體以別的氣味。」「作家藉助於無所不能的想像力,可以創作初不存在的氣味,可以創作出不存在的事物。這就是我們這個職業永垂不朽的根據。」氣味當然也可以推廣到音調、色彩、質感、味道上去,創造不存在的氣味需要依賴其他感官的參與,創造不存在的生命感覺,需要所有感官通力協作。
氣味是感覺式的、模糊的、記憶的,不可能象科學一樣理性、清晰和永恆不變。也就是說小說也註定不能象科學那樣思考,小說的起源不是公理,演化不靠一條條定理的推斷,小說家不能想搞科學那樣寫小說,預設主題,按部就班,扼殺自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小說的評價也不能象一項科研成果那樣固定、清楚,小說來源於模糊(相對的)的感覺和記憶,自然也要調動讀者的感覺和記憶來評價,讀者不同,評價不同,不能清晰的固定的解讀。這其實也給出了好的小說的評價標准,即解讀可能的多樣。一部小說如果只能給出一種解釋,基本上要歸於二流之列,因為它經不起重讀,也就難以流傳久遠。小說和故事不同,單純的故事在閱讀完成之後,即宣告使命結束,小說依靠故事,卻細節豐富,弦外有音,小說的意義在故事縫隙里,在骨血的每一個細胞里,不易找尋,卻是骨血的靈魂。
因此,讀者對自己的詰問是合適的,對作家的詰問就有預設前提的嫌疑,預設了寫作是一門可以清晰傳授的科學,是可以憑借幾個所謂訣竅就能登堂入室的,這顯然誤解了作家,也誤解了作品和寫作。作家本身兼任讀者,面臨的是雙重的問難。作家在寫作時有一個隱藏的讀者在場,作家既是對自己說話,又是對那位虛設的讀者說話。好的作家應該主要考慮自己,因為寫作是永恆的個人作坊,寄望於內心深處難以表達的合作是不現實的。一切經受一切波瀾都要內心來承受都要內心的河床給出微笑的改變並日積月累下去。
但作家和作品必定是有來源的,作家也是血肉之軀,作品也是一個一個字碼出來的,浸透著作家的心血。作品和作家一樣具有生命。正如莫言所說:「一個作家一輩子其實只能幹一件事情: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他的血肉和靈魂的發源地就在眾所周知的那個虛擬的高密東北鄉,他的童年、他對飢餓和孤獨的記憶、他的鄉親們講述的神秘彩色濃重的故事,無不成為創作的靈感源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那無比強大的想像力。我覺得當代中國作家中,莫言的想像力是最驃悍的,象在無可著落的地方著落,在高音最高處爬坡,象直沖雲霄的銳利哨音。莫言自然清楚自己的優勢,但不免在一些作品中濫用,比如《紅蝗》,想像鋪張的讓閱讀疲勞。
這本200來頁的小書我並沒有讀完,因為很多篇幅是在重復,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演講中的高密東北鄉遠遠不如小說中精彩紛呈,包容涵大,還是讀小說更好,文學畢竟要與「現實」保持距離。另外,看到英國人塞謬爾�6�1約翰遜說,任何一個精神健全者都不從頭至尾讀完一本書,也是不讀完這本書的理由呵呵。
那麼到底如何成為作家呢?執著的人們不會放棄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好像你的作品想要表達什麼一樣令作家厭煩,無所適從。書中有篇大江健三郎和莫言的對話,對於後一個問題大江坦誠的說:「我剛剛寫完的作品就是我想要表達的,你抽象的讓我回答,我回答不出來。」前一個問題記得洪峰有一個回答(《你獨自一人怎能溫暖》):「你會有一些這樣的夜晚。你獨自一人。你走出你的房間來到外面。你走到一塊只生了雜草或者樹木的地方。這時候你頭上月亮有星星或者沒有。你能感受到風吹來或者寒冷浸入你的身體。你面對的只是天空和土地。這時候你開始有說話的願望。你面對天空和土地面對你自己。你開始說話說你想說的一切。你會在傾訴中感受到交流,你會覺得全人類都在聽你講話,你更有可能看見神正在無限高處慈祥的注視著你,你看見他微笑了。」
洪峰接著說:「第二天早晨,你就會寫出好作品,你已經是作家了。」
Ⅳ 奇遇 莫言 小說閱讀理解參考答案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通過秋夜「我」一個人穿行在莊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繪,處處彰顯出一種文學的品味、速寫和張力。
B.「我的身後當然什麼也沒有」一句獨立成段,是想著重交代「我」當時無懼無畏的心理,所謂「世界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C.趙三大爺死了也要還債這一情節,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長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說情節設計巧妙,前面路上沒碰到鬼,進村的時候反而碰到趙三大爺,「奇遇」傳達了這么一個信息,「原來鬼並不如傳說中那般可怕。」
E.小說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和現代社會融為一體,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2)分析小說第二段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6分)
(3)分析小說第五段寫兒時在家鄉時聽說過的鬼故事有什麼作用。(6分)
(4)「趙家三大爺大前天早晨就死了」這一結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結合文本內容,請試作分析。(8分)
(1)B E
(2)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反映了高密故鄉特有的濃郁的環境特徵。(2分)一方面寫出了家鄉月夜的寧靜幽美,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1分)另一方面以聲襯靜,寫出了月夜的沉寂,冷清,(2分)為下文寫「我」的恐懼害怕作鋪墊。(1分)
(3)細膩形象的寫出了「我」當時內心的恐懼害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3分)照應前後文,同時還為下文趙三大爺的出現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虛實結合,形成對比烘托。(3分)
(4)這是典型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筆法,(2分)在小說結尾時突轉,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制勝,於平靜處掀起波瀾,引人深思,(2分)前文伏筆暗示主要體現在:
①「樹影里閃出一個老人來。」一個「閃」字寫出了趙三大爺的特殊身份。
②「穿得齊齊整整,離我三五步處站住了。」迷信里講,死人陰氣重,不敢與活人陽氣相接。
③「知道你回來了,在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錢不能用。」那是冥錢,陽間當然不能用。
⑤「接過三大爺遞過來的冰冷的瑪瑙煙袋嘴」,「冰冷」一詞也暗示了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⑥「父親驚訝地問:你說誰」,「驚訝」一詞也可知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⑦「父親竟猶豫著不敢接」,可見父親內心的疑懼,暗示了趙三大爺已成鬼魂。
(寫到其中任意4點就給4分)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這個。。
Ⅵ 莫言 小說的氣味 賞析
額?莫言嗎?可以去看看《檀香刑》很不錯。
Ⅶ 莫言 《母親》 閱讀答案
10.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什麼?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一記憶的?
有酸苦的味道、有敲打的聲音、有灰色的顏色的記憶,作者用寫實的手法從母親的神態舉止描寫出當時的苦難和艱難的窘迫處境
11.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勞作時,為何嘴裡竟然哼著一支小歌曲?
因為母親不願意讓孩子的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這樣苦難的印象,她因為愛自己的孩子,強忍住生活的悲涼,將歌曲傳送到孩子的耳中、心中
12.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簡要分析第四段開頭劃線句子的作用。
運用對比的手法刻畫出因為挨餓大家丟棄了尊嚴,而作者的父親狠狠的批評了作者的這一做法,起到了強調主題的作用
13文章題目為母親,第六段為什麼描寫了自己從電視上看到的一個難忘的畫面?(這篇文章和書上的不一樣,書上的第六段是一個老奶奶在重炮轟擊後在外面買黃瓜,她說「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即使吃這里的土也要活下去!」
由老奶奶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想起往事,更令作者感慨萬千,想到母親在生活環境極度惡劣的情況下,含辛茹苦撫養自己時的艱難,起到 突出主題的作用
Ⅷ 莫言《母親》閱讀答案
母親
莫言
①我5歲的時候,正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彌漫著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②這是一個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的畫面,是我人生記憶的起點,也是我文學道路的起點。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我母親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飢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飢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談這個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沒有資格向母親提問。
③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裡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我總是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每當我下工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來已是傍晚,母親沒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欄、磨房、廁所里去尋找,都沒有母親的蹤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不由地大聲哭起來。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她追問我為什麼哭。我含糊其詞,不敢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對我說:"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這是一個母親對她的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庄嚴承諾。現在,盡管母親已經被閻王爺叫去了,但母親這句話里所包含著的面對苦難掙扎著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④在那些飢餓的歲月里,我看到了許多因為飢餓而喪失了人格尊嚴的情景,譬如為了得到一塊豆餅,一群孩子圍著村裡的糧食保管員學狗叫。保管員說,誰學得最像,豆餅就賞賜給誰。我也是那些學狗叫的孩子中的一個。大家都學得很像。保管員便把那塊豆餅遠遠地擲了出去,孩子們蜂擁而上搶奪那塊豆餅。這情景被我父親看到眼裡。回家後,父親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也嚴厲地批評了我。爺爺對我說:嘴巴就是一個過道,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草根樹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樣的,何必為了一塊豆餅而學狗叫呢?人應該有骨氣!他們的話,當時並不能說服我,因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樹皮吃到肚子里並不一樣!但我也感到了他們的話里有一種尊嚴,這是人的尊嚴,也是人的風度。人,不能像狗一樣活著。
⑤飢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些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學的靈魂。(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19、文章第①段,母親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寫很有特點,試作賞析。(3分)
20、理解文中兩處劃橫線句子的含義。(4分)
(1)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21、第③段中,畫曲線句子"有一段時間,村子裡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在文章結構和內容上有何作用?(4分)
22、根據文意,請補寫出第④段中父親嚴厲批評我的話。(不超過40字)(3分)
23、本文題目為"母親",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寫了父親和爺爺,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