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應不應該進入中學推薦書目
① 金庸小說應不應該加入高中課本
看是加入哪個科目吧,最合適的是作為作文教材,裡面的各種寫作技巧,伏筆鋪墊,起承轉合~~~的確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影視作品翻拍了那麼多次還在拍那可不是沒原因的~~~但本人最期待的是加入體育科,如果體育老師有一天對我們說:「這堂課,我們來學降龍十八掌,現在先溫習一下之前教的凌波微步,開始~~!!」那就好了~~哈哈~~~!!!
② 武俠小說可不可以選進中學課本
什麼叫可不可以,我就是高三學生。金庸的天龍八部片段就在課本里呢。已經選進去了
③ 辯論金庸小說該不該納入中學課本
有人說在武俠作品中,差不多都宣揚善惡因果報應,帶有濃厚的迷信思想。但《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武俠小說」的:「主要寫俠客、義士行俠仗義故事的小說。」金庸的小說就屬此類。「武」不是打架的意思,「武」字乃「止」「戈」所組成。「止」是停止的意思;「戈」是古代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止戈」就是放下武器,並不是提倡人們去打架、報應。而是提倡人們去行俠仗義。反對入選教材者也有他們的道理,因為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武俠小說質量非常低劣。差不多都宣揚善惡因果報應,帶有濃厚的迷信思想。但金庸的小說則不是這樣稍有理解能力的人都會理解「武俠小說」並非是宣揚善惡因果報應,帶有濃厚的迷信思想,而是宣揚俠客、義士行俠仗義的,對現實社會有一定的好處,可培養人們見義勇為。金庸的小說與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武俠小說是大不相同的,市面上流行的武俠小說大多沒有頭緒,一開頭就亂打,也沒有原因,也有的武俠小說荒誕離奇,比如說一個人被困在山洞裡了,周圍都是石頭出不去了,就在這時他在石壁上摸出了許多圖形,是武功秘籍,他就照上面練不幾個時辰他武功就練成了,他一掌就把山洞打了一個洞就出去了。而金庸的小說就不是如此了,比如少林七十二項絕技那是少林的絕學,而他的小說中沒有一個人把這七十二項絕技都學全了的,最多有的一生只學會了幾十種,這就強調了一種奮斗精神。而入選教材的這一片段思想意義正面,藝術表現手法也比較好。這是一種嘗試,既是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也希望能夠對學生閱讀武俠小說有一個正確的積極的引導。學生閱讀武俠小說需要老師的合理引導,例如其中的江湖義氣就不能提倡。著名作家賈平凹的評價很有代表性,「我非常喜歡看金庸先生的小說,金庸先生也是我一直很敬慕的一代文豪。他的作品用的是傳統的寫作方式,內容也是中國傳統的俠義,作品的字里行間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人認為金庸的作品不僅僅是武俠小說,更應該把它稱之為小說精品。既然是精品,又為何不能入選課本?說實在的,就算你不把它選入教材,學生照樣會去讀,有時也會誤入歧途看了另類武俠與其讓學生自己不加選擇的去讀,還不如放到教材里在老師的指導下去讀它會更好。一名金庸迷表示,金庸小說並不以單純言情見長,讀者讀金庸小說多是被曲折情節、感人故事而吸引,至於一些劣質武俠圖書里出現的血腥、殺戮、荒淫的描寫更是從未發現。讀《天龍八部》一書,有對人與人之間互相仇恨、殺戮的反思,正是青少年應該學習的。把武俠選入教材,我以為絲毫不損於人們對金庸先生的敬佩,也能達到尊重學生愛好、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見義勇為意識,這樣通過武俠小說來灌輸一些平常不願意聽大道理,通過這種鮮活的表達,大家就都能明白並高興地接受。
④ 金庸小說該不該進入中小學教材
武俠小說又怎麼了?
可取之處多不勝數,精彩內容入選中小學教材也是可以的
當然他不像是巴金,冰心這樣一類的作家
他的東西要是進教材還是要好好挑揀一下的
⑤ 金庸小說應不應該加入中學課本
課本里的都是包含了生僻字、語法等語文基礎知識的文章,節選某段小說作品也很正常
⑥ 金庸小說不應該進中學課本的理由
在「珍視明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北京總決賽A組(即母語為漢語)東吳大學(來自中國台灣)與澳門大學的比賽上,雙方面對一個這樣的辯題:金庸小說該不該進入中學語文課本?通過抽簽,澳門大學為正方,即應該;東吳大學為反方,即不應該。 正方用「兼容並包」來闡述觀點。他們認為,金庸小說符合選入語文課本的三大標准,文學性、趣味性兼備,並且絕大部分內容思想健康,有很多內容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如武學思想和民族大團結等)。另外,金庸小說能夠使學生獲得閱讀樂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對於語文學習又有什麼好處呢? 正方觀點我是比較支持的。語文課本里,如果題材單一,又怎能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又怎能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呢?正如正方所認為,金庸小說內涵豐富,文學性較強,並且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這也是語文學科時代化的體現。但是,金庸小說並非只是精華,也有一些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東西存在。但是,反方的討論的重點卻不是這個。 反方認為,語文(台灣那邊叫國文)課本有什麼?就是一些學生平時不願意讀的經典作品,例如古文。金庸小說進入課本,勢必會導致古文的讓位。北京中學語文課本中《孔雀東南飛》、《過秦論》、《六國論》不是因金庸小說的進入都轉移出來了嗎?這樣勢必會導致學生古文知識的匱乏。 反方同學似乎說得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他們的理由是錯誤的。一、的確,古文大家都不喜歡讀,但是憑這一點就斷定語文課本光有「一些學生平時不願意讀的經典作品」嗎?二、的確,一篇新課文的進入,勢必會導致原來的課本中一篇文章的移出,但是一個語文課本里就光有古文了嗎?不是的。金庸小說進入課本,可以讓一篇現代文移出去。三、北京語文課本的確轉移了《孔雀東南飛》、《過秦論》、《六國論》,但這不只是金庸小說的錯。其中《孔雀東南飛》的移出是由於加入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想想看,一篇金庸小說能有什麼威力,能讓三篇經典古文「嚇」得「退出」語文課本?要知道,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古文可是很重要的。再說,這三篇古文也沒有徹底被扔在一邊,還會重新與學生見面。 「金庸是無法和魯迅相提並論的,魯迅是一根針,專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讓人們在墮落地活著的時候還不至於絕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敗的僵屍身上套上一身華麗的官服,在滿足自己幻想的同時也讓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滿足。」網友「007」這樣寫道。 盡管金庸作品進入語文課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雪山飛狐》入選的也僅僅是泛讀備選篇目,但仍引起了激烈爭議。 一位匿名網友在新聞評論中寫道:「這樣的課改是一種墮落,是大國文化的墮落,令人悲哀。誠然,我們喜歡金庸的小說,上學的時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書。但是教育畢竟不是娛樂,拚命去迎合教育對象的口味,我們的民族精神安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安在?」 持這樣態度的人顯然不在少數。記者從網上隨機收集的網民評論顯示,大多數網民認為魯迅與金庸不具備可比性,魯迅的作品中有一種精神可以引導人;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只是一種消閑讀物。 對於魯迅、朱自清文章數量的減少,許多讀著他們的作品長大的人則表示了遺憾和懷念。網友「浮生若夢」說:「記得當時看《背影》的時候都哭了。一些詞語至今還記憶猶新,比如『蹣跚』,當時老師還很著重地講解這個詞語來著。我覺得這是篇非常不錯的文章。」一位名叫凡塵的寫手說:「我最喜歡的一篇課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筆優美、流暢,每次讀下來都有不同的感受,對我的影響很大,給我在詩歌創作和散文寫作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對於語文教改,我認為傳統的文學精髓和時代新作品都應加以注重,讓下一代能繼承歷史文學的精髓又能與時俱進地發揚中國文化,從而不斷推進我國文化的進步!」記憶和懷念不能構成當下教材中保留這些篇目的理由,但是至少說明一點:曾經入選教材的那些魯迅和朱自清的文章,對那一代人的成長影響很大。 被許多年輕讀者捧為偶像的「80後」作家郭敬明也曾表示:「在我們的課本中,回憶起來印象最深的課文都是魯迅的,不僅僅是因為背誦、重點,還因為他筆下的人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⑦ 武俠小說該不該選入教科書
應該入選
事實上已經入選教科書了```山東高中的教科書裡面已經有了金庸的影子了````
我個人比較喜歡武俠小說```
凡人總是將其視為打打殺殺```其實是錯誤滴`````武俠也是一種文化``是中國文人為了實現自己的豪傑夢及不可實現的夢想所開展的一片新天地````
下面這篇文章代表了我的觀點```也是我認為寫得比較理性的一篇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另外``樓上的那位提供的網址點過去為什麼不是相應的呢?不會是托兒吧?呵呵````
非正統文化下的精神文化----淺淡中國現代武俠文化
我一直都認為武俠是一種文化,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正統和非正統之分,而武俠文化正是這種非正統文化下的一個支流.我說這話,有人要提出異議,同樣是文化,為何要提出正統和非正統之分?其原因有三:
一,正統文化有被社會大眾,尤其是知識界所廣泛接受的現實性,非正統文化沒有.
二,正統文化所挖掘的深刻內涵,反映著人文社會中固有的生活底蘊與物質意義,非正統文化缺少這種功能.
三,正統文化具有寶貴的研究價值,從正統文化摸索出的生活規律,可以作為考察某個民族在自身發展與延續過程中的行為作標與人格尺度.非正統文化不具有這種價值.
因此,如果想要文化在人文的天平上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那麼就要在文化拼盤的另一端,放上等量級的砝碼,這個砝碼就是民族文化的人為區分.只有人為的區分了文化的正統與非正統性,才有可能對某些特有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思想解構,這里,我們只說非正統文化下的一種精神文化----武俠文化.
武俠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勢.其發展歷程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並非源遠流長.最早追溯的年代應該是明朝時期的<水滸傳>,它是第一個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白話小說,效早的在文學舞台上,灌輸了"武"與"俠"的概念.雖然這種"武"與"俠"在精神力度上與後世形成的武俠形勢還存在著模糊的界限,但是它為後世武俠小說的開創卻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並且成為<昆侖奴><聶隱娘><兒女英雄傳>等具有現代武俠小說文化雛形的開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可以說,武俠文化前期的發展,順應的是一種歷史潮流.因為一門文學的進步,總需要後世作者的不斷完善和創新,使文化在宏觀上形成某種延續態勢.然而人類數千年文明所積累下的劣根性人本位,總是不斷地把一種新生事物應用於功利性的目地,雖然它間接的剌激了這種事物的迅速發展,卻也同進給事物的同類性周邊環境帶來了混亂和負面影響.
首先,開創現代武俠小說先河的,首推文學大師梁羽生.據說,梁羽生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的由來,竟是二個"門派"的"掌門人"因為"門戶"之見在澳門的一場比武.而且據說這場比武三拳二腳之後,便以一派"掌門"將另一派掌門擊倒在地而宣告結束.然而,這件事卻剌激了梁羽生所在報社的編輯,這位編輯親眼目睹了社會大眾對這場比武追逐的狂熱性,認為如果寫出這樣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眾多讀者,為報社帶來豐厚的物質利益.因此他把這項重任交給了梁羽生,梁羽生本人也熱衷於新式文學的開創,於是現代武俠文化的第一部著作<龍虎鬥京華>便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了.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奇想,但是功利性的目的最終卻促進了一種獨特文化的開創和延續,這不得不說是文化發達的成果,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現代武俠小說因為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而迅速走紅,但是真正使武俠文化遍地開花,並且人氣指數迅速升高的,還是九十年代中期,金庸走進"俠壇"的那一段時期.二大"掌門"在澳門的比武,同樣剌激了身為梁羽生同事的金庸.因此,三十幾歲的金庸在經過幾年的准備之後,也"全副武裝"的在"俠壇"開創自己的領地,並且迅速吸引了一大批讀者群.金庸的前幾部小說並不特別出眾,但是從<射鵰英雄傳>開始,金氏就已經在"俠壇"上獨領風騷.並且很快成長為武俠文學的重量級大師.他的名氣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俠",由此可見,金庸武俠小說在普通中國人心中的影響是何其的深廣.
從文化的角度看,梁羽生與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受到了社會大眾的普遍歡迎,以現代武俠小說的開創者之名播於文化界,但其文學形勢上仍然未與明朝後的白話傳統文學脫鉤,字里行間仍然可以看到許多傳統文化的遺留.但是,它更注重了"武"與"俠"的渲染.在武打動作與招式刻畫上,真正達到了現代人公認的武俠作業的成熟.
武俠文化是不斷發展的.最初開創空間的無限廣闊,吸引了眾多熱衷此道的俠迷,也培養了一大批武俠寫手.以古龍為代表的另一武俠派別開始成形,並且迅速壯大.古龍的武俠小說,據某些武俠研究者稱,是繼承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優良因素,但我個人更熱衷於說他是在傳統武俠風格上達到了某種創新和突破.毫無疑問,古龍的武俠小說已經在傳統文學上脫胎換骨,他的風格無論在語言文字上還是在結構形勢上,都與成熟流利的白話正統文學劃上等號.這完全可以說成是用正統文學的一些文學樣式來創造性的發展非正統文學下的新式文學.比如古龍小說的語言文字趨近散文化,情節構成有推理化傾向等,這些都是古龍武俠小說的突破性亮點.因此,可以這樣說,古龍小說在武俠文學上另外開創了一個變數,他是這個變數的領頭羊,並且帶動了後世許多武俠作家和寫手來效仿這頭領頭羊,把武俠文化推向另一個高潮.
武俠小說的接力棒傳到了溫瑞安手中,已經無法再達到另一種高潮性突破.其原因有歷史因素(白話文的發展已經牢牢定位),也有現實因素(武俠作家層出不窮,各種文學樣式過渡泛濫,使其不能再在武俠文學形勢上尋找新的定義域),更有武俠文學自身的局限性因素(武俠文化畢竟是非正統文化下的支流,與正統文化的廣大與深厚無法相提並論).因而,縱觀溫瑞安的武俠小說,只能說是在古龍的基礎上把散文化,推理化更加深入一些,甚至把武打細節(無論是傳統的還是非傳統的)渲染得更加神乎其技(像神州奇俠系列中屈寒山的劍,我就不明白他身上怎麼藏著那麼多劍?木劍,鐵劍,,,什麼劍都有,這可能嗎?)不過,溫氏武俠文學個性上還是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不然他就不會擁有那麼多的讀者群.我個人最佩服他小說中的奇特情節與想像力度,像<四大名捕>系列中的"碎夢刀".那把刀的來歷,特性等等都是一個個吸引人的迷底.有人說,溫氏是繼承了金,古兩大家的優點,這個說法我倒是不敢苟同.這里我只說出自己的意見,至於詳細原因,我暫時持保留態度.
古,溫武俠小說是繼梁,金武俠小說之後的另一種形勢,這是武俠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和完善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當然,這種結果並不局限於這一種形勢,它還會生成許多其它形勢的變種(像多以頑童為主角的李涼小說).我個人認為,古龍小說最大的特點是脫略了歷史范疇的局限,使武俠小說的情節構造變得隨心所欲.溫瑞安雖然沒有完全脫略歷史,但是其小說中所極力渲染的血腥和暴力,卻非常符合當代青少年的某些激進心理.他們成為溫氏小說讀者中的最重要一群.
武俠到了黃易的手裡,已經看不到什麼武俠味兒了.我一直都認為他寫的不是武俠,也不應該排列在武俠作家之列,如果說他是想借用玄幻的手法在武俠作品上尋找突破,那麼我只能遺憾的說,他走錯路了,這直接倒至他與武俠大家的招牌越離越遠,但是與玄幻大家的牌子卻越靠越近,最終一舉成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一廂情願的看法.
現代武俠文學從梁金起始,直至古溫為止,這段發展歷程基本上是呈弧線走向.也就是說,從起點到高潮這段函數圖像基本上繪制完畢.從這段圖像的尾部再繼續向下,就開始逐漸彎曲,反映到文化現實中,就是武俠文化的下坡路已經在高潮迭起的巔峰時刻完成了對自身走向的整體搭建,這種趨勢具有多種原因:一種是我前面所說的三種因素(歷史因素,現實因素,武俠文學自身的局限性因素).二也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許多在文學市場上毫無作為的失意文人以寫武俠為職業,它們出於對自身生存需要的考慮,不再注重武俠文學的質量,一批批為"文化消費"而消費的抵擋作品層出不窮,量多而質差,至使大量讀者對武俠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另外還有社會因素(比如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品位的增高,追逐正統文學的趨向強化等等),這些都形成了對武俠文化大負荷擠壓.
縱觀武俠文化的發展,大至就經歷了以梁金古溫四大家爭鳴的局勢.分析和解構這四大家的文學動態與寫作手法可以看到武俠文化在當今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盡管這種發展不容樂觀),如何繼續開拓文化視野和挑起武俠文學大梁,已成為武俠文化能否保持獨立格局的當務之急.武俠文化不是正統文化,但它卻是填補人們業餘生活的精神食糧.怎麼利用好和調理好這份精神食糧,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仍然是寫手們不段追求和思考的文學主題.在本篇里,不再過多評論.
⑧ 關於辯題「武俠小說是否應該進課本」
好的文章成千上萬,但是中學課本的容量畢竟有限。金庸的武俠小說情節動人,作為消遣讀物休閑時刻讀一讀倒也無妨,但其思想性尚未優秀到可以擔當「課本讀物」的重任:因果報應、以牙還牙思想的宣揚,也與現代法治格格不入。因此不應該進入中學課本。
A組初賽第3場: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
A組的最後一場初賽,今天在澳門大學和東吳大學之間展開。
本場比賽的辨題是:金庸小說應不應該進中學課本。賽前,即有評論指出,辯題中「中學課本」的定義范疇有待討論——畢竟華語組的6支隊伍分別來自不同地區,所用的中學課本也不盡相同。若不明確對象,則難於構築起辯論的交鋒陣地。
比賽的過程基本演繹了這種預測,雙方在此問題上避實就虛,從概念而非現實的層面展開探討。相較之下,澳門大學更受到大眾評判團青睞,以9:6獲得支持,可謂險勝。而4位評委彷彿也頗感為難,兩隊票數以2:2平分秋色。
因此,大眾評判團的「關鍵一票」首次發揮威力,可謂險勝!本回合也是總決賽開賽以來比分最接近的一場。
盡管東吳大學唯一的一位女辯手王櫻儒吸引了不少場下觀眾的眼球,但三辯「型男」劉立超最終贏得了評委的首肯,拿下本場最佳辯手。
賽後通過15位大眾評判團成員表決,新加坡國立大學辯論會盡管在初賽中敗北,但憑其優秀的表現,高票贏取最後一張進軍A組半決賽的入場券。
各領風騷,同是辯壇霸主
在華語組初賽最後一場相遇的,是來自中國澳門的澳門大學和代表中國台灣參賽的東吳大學。海峽兩岸,都有辯論傳統,卻有不同路數。
澳門大學辯論隊的歷史可追溯到80年代,當時的澳門大學辯論隊獲邀參加首屆亞洲大專辯論會。1988年後,澳門大學辯論隊因故暫別了華語辯壇。現在的澳門大學辯論隊正式成立於2001年,在2003年和2005年的國際大專辯論會都擠入了八強。
而來自中國台灣的東吳大學代表隊,則是今年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的冠軍。在比賽中他們先後戰勝了南京大學代表隊、復旦大學代表隊和電子科技大學代表隊,實力不容小覷。
澳門大學和東吳大學面對的,是「金庸小說應不應該進入中學課本」這樣一個話題。金庸小說從評委到觀眾,肯定都不陌生。而中學課本雖然只是薄薄一本,但卻直接關繫到下一代的知識體系構建,乃至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金庸開辟了武俠小說的嶄新境界,但其作品是否能夠作為課文進入中學課本,尚有爭議,這也正是賽前最令人期待的論辯焦點。
風格迥異,一樣賞心悅目
比賽開鑼,雙方剛剛自報家門,已是殺機隱現。正方澳門大學在一辯陳詞中緊扣中學課本的「內容」必須精挑細選,注重「文化性」、「思想性」。
東吳大學也不甘示弱,直擊「不能僅以文章內容的好壞來評判是否得以進入教材」。因為教育的本質乃是「讓學生對原本不那麼感興趣的作品產生興趣」,猶如良葯苦口。而課本,則意義重大,「是知識的媒人」。
自由辯論階段,雙方繼續圍繞課本的本質屬性、選取文章應當遵循的標准等問題展開。對於金庸作品的涉及,彷彿被泛化和弱化了,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而雙方也都不曾深入地分析金庸小說的文本,這不得不說是辯論場上的一點遺憾,也為後面的評委點評埋下伏筆,留好「口實」。
一方面,正方力主金庸小說應該進入中學課本,強調興趣是學習的良師。針鋒相對的是反方觀點,強調中學課本篇幅有限,傳統文化例如古文亟待保護,在「薄薄一冊」的現實情況下,應該保住陣地。辯論戰場從而由「內容」轉向「篇幅」等「技術層面」。正方就此展開攻勢,號召兼容並包地選用,不論古文還是金庸,都大可以節選之以達最優化的配置。
經歷了「放」的你來我往,雙方「收」得也算是自如乾脆。總結陳詞階段,澳門大學和東吳大學不約而同回歸對教育的討論,也把論辯推向了更高思想性的層面。
澳門大學作為「挺金派」,認可教育和課本的多元化,好比「淋上了巧克力汁的花椰菜」——既補充了營養,也讓小童易於接受。東吳大學三辯則巧用生活作比喻,直陳沒有哪個母親會如此養育,「你喜歡吃的在外面總不會少食,回到家裡,媽媽當然還是要給你補身子」。
教頭出招,評委施展絕技
這是一場特殊的辯論賽,說起特殊,不僅因為辯題的生動趣味,也不只言其高潮迭起的場上局面和戲劇化的娛樂性辯論效果。這一番交手,不僅是澳門大學對東吳大學,場上選手對場上選手的比拼,也把教練和評委拉了進來。難怪賽後有評論說:「評委點評比辯論精彩,教練出招較辯手好看」。
在評委提問環節,面對已經問過正方的問題,東吳大學一辯王櫻儒在回答對金庸小說的了解程度時,引發全場爆笑。「男看金庸女看瓊瑤,不男不女看三毛」,這個形容自己「個頭小小志氣高,機智爽朗愛俏皮」的政治學專業五年級女生,一指自己隊中二、三辯兩位男生,「他倆不男不女……所以評委老師,我們對金大俠恐怕都不大熟悉」。
真正的技驚四座,還在評委印象點評環節。
評委老梁不僅張口便是金庸小說人物,更連背兩段原文,彷彿信手拈來,可見功夫之深已入無人之境。而最後的「教頭對決」,更是把辯論與武俠之妙融會貫通。正反雙方帶隊教練走上台,模擬一對一陳述、對攻,在年輕辯手基礎之上再深入剖析。不論教育、讀書還是立人層面,終於道出了金庸作品之最核心,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這八個字,或許也是辯論所執著追求的理想。
⑨ 武俠小說進中學教材好不好
未嘗不可。 中學生正是學習的階段,由於自身的原因,閱讀量很大。而許多孩子都比較喜歡看武俠小說。但如果未經指導的閱讀,由於中學生自控能力不強,對於社會的認知不深,以及正處於多幻想愛憧憬的年齡,讀武俠小說也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根據中學生的這些特點,把武俠小說編制進中學課本,可以由老師給與學生們講解對武俠讀物的認識,讓學生可以正確理解武俠小說的含義,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學作用。並且很多武俠小說的文學內涵很高,如武俠大師金庸的眾多作品,這對中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