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經典小說閱讀答案
㈠ 《傘》遲子建閱讀答案
好處:1、表現角度新穎獨特,兩個文段都選擇了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全力寫父親、母親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絕;2、背影的表現角度集中反映出人物的內心,給人深刻的印象。朱自清的背影將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傷、父愛的真摯表現的淋漓盡致。遲子建通過母親的背影也將母親的衰老、內心的委屈傷心等恰當顯示出來;3、背影的表現角度,給人以馳騁想像的藝術境界。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開拓了想像空間,無盡的想像更能引起讀者感情的激盪。
B
㈡ 遲子建的散文閱讀及答案
農具的眼睛
遲子建
農具似乎與樹木有著親緣關系,農具的把兒幾乎都是木柄製成的。你能從光滑的農具把兒上,看到樹的花紋和節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節個個圓圓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農具長了眼睛似的。
農具當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於家中沒養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們姐弟三人當成牛,套在犁杖上,讓我們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覺,常常是直著腰,只把繩子輕飄飄地搭在肩頭。這時父親就會在後面叫著我的乳名打趣我,說我真不簡單,能把繩子拉彎了。我父親是山村小學的校長,曾在哈爾濱讀中學,會拉小提琴。他那雙手在那個年代既得寫粉筆字,又得摸農具,因為我們上小學時,學工學農的熱潮風起雲涌,我們每周都要到生產隊的田地里勞作一兩次。而且家家戶戶又都擁有園田,種植著各色菜蔬,自給自足,所以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沒有沒摸過農具的。
農具當中,我不厭煩的是鋤頭和鐮刀。鋤頭的形狀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著,儼然是一個清瘦的道士站在那裡。鋤頭既可用於鏟除莊稼中的雜草,又可給板結的田地鬆土。我扛著鋤頭去田間勞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鏟三次,人們稱之為「頭趟、二趟、三趟」。鏟頭趟,苗才出齊不久,上豆秧矮矮的,雜草極好清除。鏟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壟之後,粉的白的藍的土豆花也開了,雜草與土豆秧爭奪生長的空間,這時就得掄起鋤頭「驅邪扶正」。鏟三趟的時候,稗草瘋長,有的和秧苗纏繞在一起,頗有「綁票」的意味,這時候為土豆清除「異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所以,鏟三趟的時候最累,有時候你得撇下鋤頭,親手二下一下地把糾纏在土豆秧身上的雜草摘除。我喜歡鏟二趟,我愛那些細碎的土豆花,它們會招來黃的或白的蝴蝶,感覺是在花園中勞作。幹活乏了小憩的時候,躺在被陽光照耀得發燙的泥土中,感受著如絲綢一樣柔曼滑過的清風,愜意極了。清風拍打著土豆花,土豆花又借著風勢拍打著我的臉頰,讓我臉頰發癢,那是一種多麼醉人的癢啊!渴了的時候,我會到田邊草叢中采上幾枝酸漿來吃。它長得跟竹子一樣,光滑的身子,細長的葉片,它的莖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鏟地時就不背水壺,因為酸漿早已存了滿腹的清涼之汁等著我享用。
我喜歡鐮刀,是因為割豬草的活兒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開著野花,割草的時候,也等於採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觀賞的,如火紅的百合和紫色的馬蓮花;還有供食用的,如金燦燦的黃花菜。用新鮮的黃花菜炸上一碗醬,再下上一鍋面條,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飯了。我打豬草歸來,肩上背的是草,腰間別的是鐮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馬蓮,右手握的就是黃花菜了。所以我覺得豬的命運也不算壞,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窩里絮的草還來自於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馬要有福氣,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親是個知識分子,他伺候莊稼的本事與他的教學本領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我們家的地不是因為施肥過少而使莊稼呈現一派萎靡之氣,就是壟打得歪歪斜斜,寬的寬,窄的窄。進了我家園田的莊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兒院的棄嬰,命運總是不大好。我們家的農具,也比別人家的要邋遢許多,鋤頭上銹跡斑斑,鎬頭和犁杖上攜帶的塵土足夠蓄一隻花盆的,鐮刀鈍得割草時草會發出被劇烈撕扯的痛苦的叫聲,如烏鴉一樣「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農家,農具總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們家的農具,一律被堆置在牆角,任憑風雨侵蝕,如一群衣衫襤褸的乞丐。即便如此,我還是熱愛我們家的農具,熱愛它們的愚鈍和那滿身歲月的塵垢。
我們家使用過的那些農具早已失傳了。但我忘不了農具木把兒上的那些圓圓的節子,那一雙雙眼睛曾見證了一個小女孩如何在鋤草的間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豬草的時候將黃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陽下憧憬著一頓風味獨具的晚飯。我可能會忘記塵世中我所見過的許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貪婪或含著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遠不會忘記農具身上的眼睛,它們會永遠明亮地閃爍在我的回憶中,為我歷經歲月滄桑而漸露疲憊、憂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縷縷溫和、平靜的光芒。
思考練習
1 根據原文,概括「農具的眼睛」的兩層含義,每點不超過10個字。
實指:_______________
虛指:____________
2 文章對童年生活的艱辛不乏浪漫的描寫。請結合相關片段,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參考答案
1 (1)農具上的圓節;(2)美好時光的見證或童年生活的見證。2 文中充滿了對簡單樸素的生活片段的回憶,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勞累,鋤草間隙享受清風拂面的愜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豬草時在草甸子上賞花的悠然,夕陽下對一頓風味獨具的晚飯的憧憬,卻流露出作者對勤勞、朴實、寧靜生活的熱愛,對農村和大自然的親近之情。
㈢ 對話遲子建閱讀答案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 先:祖先
B. 常事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存:存放
C. 鄭庄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視:視察
D. 司馬安為淮陽太守,發其事發:檢舉揭發
「鄭當時者,字庄,陳人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與官屬言,若恐傷之/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武安侯、魏其時議/臣以險釁,夙遭憫凶
D. 頃之,守長史/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12、下列用「/」給文中劃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庄。
B. 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庄。
C. 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庄。
D. 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士諸公以此翕然稱鄭庄。
第II卷 (共114分)
四、古詩文閱讀(共28分)
13、把文言文材料中以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句4分,12分)
(1) 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
(2)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3) 上曰:「吾聞『鄭庄行,千里不齎糧』,請治行者何也?」
參考答案:
10.B(看望,問候)
11.C(連詞,都表因果)A(前句表並列,後句表轉折)B(前好像,後表假設)D(前語氣助詞,無實義;後主謂之間)
12.D
13、(1)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項籍名諱的人都拜為大夫,而趕走了鄭君。
(2)他年紀輕,官職卑微,但交遊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輩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
(3)皇上說:「我聽說『鄭庄遠行,千里不帶糧』,為什麼還要請求准備行裝的時間?」
㈣ 遲子建散文閱讀題答案
農具的眼睛
遲子建
農具似乎與樹木有著親緣關系,農具的把兒幾乎都是木柄製成的。你能從光滑的農具把兒上,看到樹的花紋和節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節個個圓圓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農具長了眼睛似的。
農具當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於家中沒養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們姐弟三人當成牛,套在犁杖上,讓我們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覺,常常是直著腰,只把繩子輕飄飄地搭在肩頭。這時父親就會在後面叫著我的乳名打趣我,說我真不簡單,能把繩子拉彎了。我父親是山村小學的校長,曾在哈爾濱讀中學,會拉小提琴。他那雙手在那個年代既得寫粉筆字,又得摸農具,因為我們上小學時,學工學農的熱潮風起雲涌,我們每周都要到生產隊的田地里勞作一兩次。而且家家戶戶又都擁有園田,種植著各色菜蔬,自給自足,所以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沒有沒摸過農具的。
農具當中,我不厭煩的是鋤頭和鐮刀。鋤頭的形狀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著,儼然是一個清瘦的道士站在那裡。鋤頭既可用於鏟除莊稼中的雜草,又可給板結的田地鬆土。我扛著鋤頭去田間勞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鏟三次,人們稱之為「頭趟、二趟、三趟」。鏟頭趟,苗才出齊不久,上豆秧矮矮的,雜草極好清除。鏟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壟之後,粉的白的藍的土豆花也開了,雜草與土豆秧爭奪生長的空間,這時就得掄起鋤頭「驅邪扶正」。鏟三趟的時候,稗草瘋長,有的和秧苗纏繞在一起,頗有「綁票」的意味,這時候為土豆清除「異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所以,鏟三趟的時候最累,有時候你得撇下鋤頭,親手二下一下地把糾纏在土豆秧身上的雜草摘除。我喜歡鏟二趟,我愛那些細碎的土豆花,它們會招來黃的或白的蝴蝶,感覺是在花園中勞作。幹活乏了小憩的時候,躺在被陽光照耀得發燙的泥土中,感受著如絲綢一樣柔曼滑過的清風,愜意極了。清風拍打著土豆花,土豆花又借著風勢拍打著我的臉頰,讓我臉頰發癢,那是一種多麼醉人的癢啊!渴了的時候,我會到田邊草叢中采上幾枝酸漿來吃。它長得跟竹子一樣,光滑的身子,細長的葉片,它的莖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鏟地時就不背水壺,因為酸漿早已存了滿腹的清涼之汁等著我享用。
我喜歡鐮刀,是因為割豬草的活兒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開著野花,割草的時候,也等於採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觀賞的,如火紅的百合和紫色的馬蓮花;還有供食用的,如金燦燦的黃花菜。用新鮮的黃花菜炸上一碗醬,再下上一鍋面條,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飯了。我打豬草歸來,肩上背的是草,腰間別的是鐮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馬蓮,右手握的就是黃花菜了。所以我覺得豬的命運也不算壞,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窩里絮的草還來自於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馬要有福氣,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親是個知識分子,他伺候莊稼的本事與他的教學本領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我們家的地不是因為施肥過少而使莊稼呈現一派萎靡之氣,就是壟打得歪歪斜斜,寬的寬,窄的窄。進了我家園田的莊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兒院的棄嬰,命運總是不大好。我們家的農具,也比別人家的要邋遢許多,鋤頭上銹跡斑斑,鎬頭和犁杖上攜帶的塵土足夠蓄一隻花盆的,鐮刀鈍得割草時草會發出被劇烈撕扯的痛苦的叫聲,如烏鴉一樣「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農家,農具總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們家的農具,一律被堆置在牆角,任憑風雨侵蝕,如一群衣衫襤褸的乞丐。即便如此,我還是熱愛我們家的農具,熱愛它們的愚鈍和那滿身歲月的塵垢。
我們家使用過的那些農具早已失傳了。但我忘不了農具木把兒上的那些圓圓的節子,那一雙雙眼睛曾見證了一個小女孩如何在鋤草的間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豬草的時候將黃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陽下憧憬著一頓風味獨具的晚飯。我可能會忘記塵世中我所見過的許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貪婪或含著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遠不會忘記農具身上的眼睛,它們會永遠明亮地閃爍在我的回憶中,為我歷經歲月滄桑而漸露疲憊、憂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縷縷溫和、平靜的光芒。
思考練習
1 根據原文,概括「農具的眼睛」的兩層含義,每點不超過10個字。
實指:_______________
虛指:____________
2 文章對童年生活的艱辛不乏浪漫的描寫。請結合相關片段,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參考答案
1 (1)農具上的圓節;(2)美好時光的見證或童年生活的見證。2 文中充滿了對簡單樸素的生活片段的回憶,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勞累,鋤草間隙享受清風拂面的愜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豬草時在草甸子上賞花的悠然,夕陽下對一頓風味獨具的晚飯的憧憬,卻流露出作者對勤勞、朴實、寧靜生活的熱愛,對農村和大自然的親近之情。
㈤ 泥濘 遲子建 的閱讀答案,急急急!!
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閱讀理解有時會扭曲了作者的本意,我想這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吧,懂得祖國之於人的真正含義,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就如他所說「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曾經在高中時,比作用來磨練人意志的事物、博大和不可喪失,答案並不是固定的,他用泥濘比作人生路上的挫折?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個人認為,我也做過這篇閱讀,當時感動我的是遲子建先生的那種無法言語的精神,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
㈥ 遲子建寫得《泥濘》閱讀理解答案
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於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㈦ 遲子建小說的氣味閱讀答案
1、本文作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從文章開頭看,作者提倡一種什麼樣的創作態度?
答:作者認為,創作需要一種沖動,是將胸中涌動著的表達慾望傾斜出來以獲得心靈的慰藉。
2、作者喜歡讀有氣味的小說,你認為作者在文中所說的「氣味」指的是什麼? 這種氣味是如何產生的?
答:(1)「氣味」就是小說中具有浪漫因子,使人讀後留有回味的餘地。
(2)這種氣味的產生主要與作家的個人情懷有關,其次又與個人的經歷、氣質、修養有關。
3、「所有作家都是具有浪漫氣息和憂愁氣息的人」,這說法符合文章的原意嗎?請說說理由。
答:不符合。
文章第三段說,「每一個優秀作家都是具有浪漫氣息和憂愁氣息的人。」可見,並非所有作家都具有浪漫氣息和憂愁氣息,只有優秀的作家才具備。
4、作者在文中說:「魯迅的小說是有氣味的,那是一股陰郁、硬朗而又散發著微咸氣息的氣味。」請你寫出一篇你在課內學過的魯迅的小說名稱,並寫出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物及其特點。
小說: 《故鄉》
人物:閏土
特點:閏土少年時天真活潑,聰明能幹;中年時善良卻又麻木。
5、聯系全文,說說文中第二段劃橫線的句子(透過漢字我能讀到它的血和肉,讀到它的靈魂。)怎樣理解,請你結合閱讀過的一篇小說作簡要的分析。
6、原文:
小說的味道
遲子建
從我開始寫作至今,大約有二十個年頭了。當初,我並不知道小說為何物,就雄赳赳氣昂昂地下筆寫了。之所以如此膽大包天,是因為我的胸中涌動著強烈的表達慾望,不吐不快。我想寫姥姥和舅舅,想寫菜園中的花朵和蝴蝶,想寫曾經威風凜凜、最終老眼昏花的大黃狗,想寫雪地上的漁火、白夜中不沉的太陽、森林河谷畔的小木屋,等等。所有這一切,都像層層疊疊的陰雲一樣壓迫著我,讓我透不過氣來。我只有將筆當作閃電來擊碎它們,才能獲得心靈上的安和慰藉。
那時的我不知道小說為何物,現在對它仍然是糊塗的。我想這種糊塗是愛的一種體現。我愛小說,所以不能給它一個確切的定義。這同愛一個人是一樣的,你能說你愛的僅僅是一個人的品質,而不是他(她)的眼神、姿態、服飾甚至是身體的氣味么? 我喜歡有氣味的小說,美學家們也許用的是「氣韻」這個詞。有氣味的小說,總是攜帶著浪漫的因子,使人讀後留有回味的餘地。所以,不管那作品是現實主義的,還是浪漫主義的,只要我從中讀出了氣味,我就喜歡。我喜歡《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喜歡《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終時口中銜米致使七星不墜、敵方不敢貿然出兵的描寫,喜歡《西遊記》中那個能夠上天入地的孫悟空。讀外國小說,我也能讀出氣味,如《白鯨》《瓦爾登湖》《復活》《日瓦戈醫生》《包法利夫人》《拓荒記》等等。比較而言,我更加能夠從中國的小說中讀出氣味。透過漢字我能讀到它的血和肉,讀到它的靈魂。魯迅的小說是有氣味的,那是一股陰郁、硬朗而又散發著微咸氣息的氣味;沈從文的小說也是有氣味的,它是那種濕漉漉的、微苦中有甜味的氣味;張愛玲的小說也有氣味,那是一種具有滄桑感的溫和的氣味。我在對小說氣味的接納上,是一個好胃口的人。所有能夠把小說寫出氣味的作家,我都喜歡。我覺得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作家的小說氣味是濃郁而別致的,如郁達夫、柔石、蕭紅等等。而當代作家的作品似乎不那麼在乎氣味了。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小說,我覺得最遺憾之處就在於很多人把小說與現實等同起來,削弱了其藝術上的浪漫成分,使小說成了宣傳政治口號或者推廣某項政策的代言人,這是對小說的強暴。其實作家對現實是應該警惕的,與之保有一段距離是沒有壞處的。以小說為標榜而來干其他的勾當,自然會使其塵垢滿面,使其喪失藝術的魅力。小說在這樣的人手裡無疑就成了垃圾箱。
小說的氣味是如何產生的呢?我想這與作家的個人情懷有很大關系。我相信每一個優秀作家都是具有浪漫氣息和憂愁氣息的人。浪漫氣息可以使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獲得藝術上的提升,而憂愁之氣則會使作家在下筆時具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從而使作品散發出獨特的韻味。當然,個人情懷又與一個人的經歷、氣質、修養息息相關。要想把這個問題說得全面和透徹,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我在讀形形色色的小說的時候,感覺這些小說就是一道道菜,而我是一個食客。我不會像別人一樣看它們的內容決定取捨,或者在意哪一道菜出自名廚手下。我會一視同仁地對待它們,然後像狗一樣探著鼻子去嗅它們的氣味。能嗅出味道的,我就將其取來,反之,則棄之不顧。因為我相信,氣味是一道菜的精華。
㈧ 傘 遲子建 閱讀答案
.第①段畫線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其表達效果是。(3分)
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狀態經歷了從"亢奮"→""→""的變化過程。(4分)
3.第⑧段中,"媽媽""又抹眼淚"的原因是。(3分)
4.作者"媽媽""把陰晦留給自己"的具體表現是:(1)母親肚子默默地回家;(2);"把晴朗留給兒女"的具體表現是:(1);(2)。(6分)
5.對本文主旨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4)
A.體現了母親樂觀開朗的個性。
B.贊美了母親的慈愛、寬容。
C.抒發了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D.表現了母愛的無私、高尚。
6.作者寫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為什麼還要寫劉老師的故事?結合全文,從解僱和內容兩個角度,說說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參考答案:
1、擬人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春雪飛舞的美態
2、亢奮不快羞愧
3、"我"的話語讓母親想起了剛才受到的委屈
4、母親獨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淚母親在大雪中為"我"送傘為讓"我"的心情更好母親寧可自己受委屈
5、B
從為什麼寫劉老師的故事?解僱和內容兩個角度,說說你的看法。(80字左右)
結構:總結全文,並點題中的「龍眼」,說明作者本來的想法便是由龍眼和傘兩個事例來說明母愛的偉大。並且這樣使文章結構更完整。
內容:升華了文章中心,並且第一個故事是從「孩子」的角度來寫的,而第二個故事則是站在「母親」角度來寫的,使文章更加內容更豐富,具有兩面性。
㈨ 《閱讀遲子建》的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1 (1)農具上的圓節;(2)美好時光的見證或童年生活的見證。2 文中充滿了對簡單樸素的生活片段的回憶,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勞累,鋤草間隙享受清風拂面的愜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豬草時在草甸子上賞花的悠然,夕陽下對一頓風味獨具的晚飯的憧憬,卻流露出作者對勤勞、朴實、寧靜生活的熱愛,對農村和大自然的親近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