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老馬小說免費閱讀
A. 臧克家老馬解析
【全詩】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裡咽, 眼裡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1932.4
【詩人介紹】
臧克家,筆名少金,何嘉,1905年10月8日生於山東諸城市臧庄.1923年考入省立第一師范,1930年進入山東大學學習,並得到了老詩人聞一多,王統照的熱心教誨,並在他們的指導下於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烙印》.臧克家是中國新詩的開拓者、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主要詩集有《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從軍行》、《一顆新星》、《春風集》等。《老馬》是詩人的標志性作品,也奠定了詩人明快,嚴峻的創作詩風. 寫作《老馬》的時代背景:《老馬》寫於1932年,是臧克家詩集《烙印》中流傳廣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說:「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我對蔣介石政權全盤否定,而對於革命的前途,覺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鬱而悲憤的。」作者親眼看到了一匹命運悲慘令人同情的老馬,不寫出來,心裡就有一種壓力。通過賞析這首詩,我們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詩創作的成就和特色。被人們譽為「農民詩人」。
【賞析】
遺貌取神 意蘊無窮 ——談《老馬》的象徵意義 對《老馬》這首詩,臧克家曾說:"寫老馬就是寫老馬本身,讀者如何理解,那是讀者的事,見仁見智,也不全相同." 根據西方接受美學的理論,一件作品的誕生,不僅要經過作家的創造,還要經過讀者的再創造.我們讀過《老馬》究竟有什麼感悟呢 首先,從詩題看:詩的標題是《老馬》,但詩人沒有詳細描寫老馬衰弱病殘的外形,而是著重寫它的命運,感受和心境,這種以貌取神的寫法,賦予了這首詩深刻的意蘊. 其次,從老馬的處境和命運特徵看:詩中的老馬似乎生來就得無條件的承受裝大車的命運,即使"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也橫豎不說一句話","只好把頭沉重的垂下."這里詩人寫出了老馬忍辱負重的命運和忠厚善良的性格.這匹老馬也曾思考過自己不幸的命運,但它始終是"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裡咽."從這里我們也能體會到老馬的愚昧無知.盡管老馬任勞任怨,也要常常挨皮鞭.無奈"只好抬起頭望望前面."詩人寫出了老馬的悲慘命運,痛苦的感受和悲涼的心境,增強了老馬悲劇的感染力. 你如何理解這首詩的內涵 藝術特色 《老馬》體現了臧克家前期詩集《烙印》的特色,也代表了詩人總的創作傾向.這首詩意象鮮明,結構嚴謹,語言含蓄凝煉,將細致的描摹與情感的抒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於象徵的比擬中蘊涵著豐富的內容. 音韻:隔句押韻,即「夠」、「扣」押「ou」韻,「命」、「影」押「ing」韻,「咽」、「面」押「ian」韻。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B. 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1. 示兒:給兒子們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國統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裡的地區。
5.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親。
[簡析]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後。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回答者:藍色冰中雪 - 魔法學徒 一級 4-15 19:47
陸游,下面是資料:
1、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譯文: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3、默讀《示兒》,想想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l 畫句子。( 表達詩人情感的詩句 )
l 體會情感: 《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願望。
陸游(1125一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庄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匯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致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項目: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什麼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里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已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1952年開明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
【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今譯】
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薊北,
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
回頭看妻兒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須縱情飲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
立即動身穿過了巴峽再穿過巫峽,
然後經過襄陽再轉向那舊都洛陽。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注釋】
官軍:唐王朝軍隊。
收:收復。
河南河北:泛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相當於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
劍外:劍門關之外,即今四川劍南一帶。
薊北:今河北省北部。當時為安、史叛軍根據地。
初聞:乍聽到。
涕淚:眼淚。
卻看;回頭看。
漫卷:胡亂地捲起。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春天。
巴峽:在今重慶市東的嘉陵江上。
巫峽: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
襄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於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像著自己彷彿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後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朴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
C.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向的意思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小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內容】: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七陽;可"三江七陽"通押。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注釋】: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復。
2.劍外:劍門關以外,這里指四川。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
3. 薊北:今河北北部一帶,是叛軍的老巢。
4.漫卷:胡亂捲起。
5.白日:白天。
6.青春:春天的景色。
7.巴峽:當在嘉陵江上游(長江三峽之一)。
8.襄陽:今屬湖北。
9.妻子:妻子和兒女。
10.洛陽:今屬河南。
11.卻看:回過頭來看。
12.縱酒:盡情的喝酒。
13.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4.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處。
15. 即:立即
16. 喜欲狂:高興的要發狂
17. 涕淚:流淚
【今譯】: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這個消息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濕了衣裳。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平日的憂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捲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白日里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著我返回故鄉。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
【解說】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
當這一天終於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
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後
四句通過想像,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
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賞析】: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於此詩下自註:「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嘗,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
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第一個浪頭。
「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象惡夢一般過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更高洪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首」,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想到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驚喜的感情洪流於洪峰迭起之後捲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准確地表現了想像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麼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朴愈真,他人決不能道。」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附:此詩被後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D. 悲慘世界的老馬:駱駝祥子中的。
解 讀 老 馬劇本、台詞、人物我以為演員是在以不同的身份在進行這項工作。一種是以讀者的身份,關注劇本的時代、人物的命運和命運、劇情的發展和結局,從中有所感悟和啟迪。一種是以二度創作者的身份,更多地關注劇本的具體時代,調動生活積累,挖掘文學劇本中所提供的造成人物思想行為變化的每一點信息,更深刻地探索和理解人物如何行為的種種心理變化依據,在腦海里形成較准確地人物輪廓,以便在創作工作中更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行為細節。我以讀者的身份,閱讀小說《駱駝祥子》,特別是劇本有關老馬的台詞的時候,感受到老馬的兩次出場有著宿命式的消極樂觀、看破紅塵到憤懣、無奈的變化。他這種對社會認識局限性導致的消極樂觀和無為的希望,不會推動社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看破紅塵,但最終也只是消極憤懣而已。結合他經歷過的那個改朝換代、動盪不堪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人生經歷和他為人處事的思維邏輯以及他對社會、對人、對當時軍閥混戰含混不清的認識,雖然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混戰的北伐戰爭已開始,但對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老馬來說,並沒有在思想認識上產生本質的變化。這與他的生活處境有關,與他的文化有關,與他有生以來受封建思想的制約有關。那麼,他必定還是那個時代的被壓迫者,而不是主動讓那個社會產生變化的抗爭者或者說參與者。老馬的台詞讓我們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生活的那個社會必須徹底改變,窮人才能過上好日子。但是老馬們確是「沒法兒,沒法兒」,只能是「盼著吧,盼著吧」地聽天由命。作為演員讀劇本,是要在二度創作的工作過程中把握人物命運的結局,更重要的工作是尋找人物思想、行為的緣由。讀劇本,不僅要讀自己的台詞,更要讀全劇,特別是對手的台詞。在此過程中調動的生活積累和思想、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素養,對人物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了解,從而解決人物如何思想、如何生活、如何接人待物等等的具體細節,使自己所創造的人物接近那個年代、那個階層、那個環境里生活的人的思想和行為,創造出有思想、有性格的鮮明的人物形象來。演員要創造人物則必須要了解那個年代的政治背景、經濟背景、軍事背景、人文背景等多方面的情況,從中細細體會、感受人物在當時北京的生活狀態、思維方式、認識能力。這些工作很重要,不可不做,做就要做細。人物頭一次出場很重要,戲不多的人物出場就更重要。因為,你要讓觀眾在很短的時間里被你吸引住。於是之老師的「老馬」的出場十分精彩,多少文章至今還在贊頌那一瞬間。多年前我跟過《駱駝祥子》的演出,當時做道具管理工作。看著於是之老師的出場,讓我感覺到了冷,看著他的表演讓我感覺到了老北京車夫的機智、禮節、要強、善良和慈祥,讓我產生了很多的聯想,不由地為他激動,為他揪心,產生同情。讓你不得不認真看、仔細聽,關心他的命運。可是,老馬如何邁好出場走向觀眾的第一步?如何說好說准第一句話呢?演員創造工作要從人物的根本入手,逐步解決「心裡要有」的諸多細節問題。人物:老馬。職業:人力車夫。籍貫:北平。年齡:七十一歲(虛歲)。生於公元1856年,清末咸豐年間,農歷丙辰年的正月,屬龍的。家庭現有成員:孫子小馬兒,職業:幫助老馬推車,俗話兒「搡車」的。年齡:十三歲(周歲11歲),小馬兒生於1915年,農歷乙卯年臘月,屬猴的。老馬在民國四年,近六十歲的時候有的這個寶貝孫子,老來得孫,是掌上明珠。經歷造就人的思想和行為老馬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周圍生活著的是一幫窮親戚、窮街坊、窮哥們兒,家家都在天天價苦熬苦奔。窮人不像富人哪樣過慣了舒心的日子,遇見什麼不順心的事情就受不了、過不去,他的好日子也許就是吃飽飯,能養家糊口。那甭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累,就是心裡和身子骨不願意也沒法兒。糟心受氣的事兒多了也就顯得平常淡然,不會在記憶中停留多久,而哪天多掙了幾個大子兒,誰誰幫了自己一把,那會讓他高興好些個日子,甚至永遠不會忘記。老馬年輕的時候是個心眼兒好、愛就手幫助旁人的熱心腸兒。他救過人,這些在他看來是應當的,不圖別人什麼回報。愛幫助人的熱心腸兒一般不會輕易張嘴求人,給人家添麻煩。見人說好話,逢人道吉祥。不哭喪著臉見人,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兒,討聽話兒的主兒一個歡喜,這是老北京人的禮數。老馬是車夫。「拉座兒」,受巡警的氣兒,受坐車人的支使,是忍氣吞聲的營生,伺候人的活兒。雖說車夫不是要飯的,是賣力氣掙飯的營生。可以想像人拉著人跑上幾里、十幾里、幾十里的路是個什麼滋味兒,這途中的苦和累,只有拉車的人自個兒只知道。到了地兒還得陪著笑臉兒伺候坐車的下來,謝謝人家的「賞」,所以要說低三下四地求人兒,討坐車的主兒一個高興,目的不就是能多掙倆錢兒嗎。老馬是一生都在往好里奔的人。老馬屬於哪類車夫?我們來看當時拉洋車人群的構成:有專吃這口飯的工人,有沒本錢做生意的,有找不著活兒乾的城市貧民,冬天,泥瓦匠、農閑的農民等也有一部分人進城來拉車。拉車的人常說:「洋車上馬路,沒轍呀。」就是說人窮得沒轍了,實在找不著活兒干,才敢幹這一行。這行當是邁進去了就不容易出來。清早,倆眼一睜什麼都沒有,不出去賣力氣「掙蹦去」,就得一家子挨餓。拉車就是為了掙錢養家糊口,大多數有家室的車夫掙得那點兒嚼榖兒,交了「車份兒」以後,基本上是「當日光」。最苦難的就是人老了,或身子骨有病了,拉不動了的車夫,家裡有十來歲小孩兒的,就得去幫著大人推車。老馬就是這樣的。車夫分三類:拉「牌兒車」的——這類車一般蹲飯店、外國使館。拉這類車的車夫,人說有「倆舌頭」,懂點兒洋文,收入較多。拉包月的——拉宅門兒。車夫每月有固定收入。走散車的——「蹲車口兒」,一般在熱鬧口洋車集中等活兒地方按順序排隊「爬活兒」。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侃價兒。收入不固定。還有一車二夫的散車,一般在小路口兒等座兒。坐這種車的人一般也是沒什麼有錢的主兒。車夫收入最差。可見,老馬——人老車破,還拉扯著十幾歲的孫子,爺兒倆起早貪黑地「掙為」也填不飽肚子。 天有多冷?老舍先生的小說和導演梅阡先生改編的劇本中是這樣描述的:「天真冷。空中浮著些灰沙,風似乎是在地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幾個大的,在空中微顫。------四下里散發著寒氣,車轍上有幾條凍裂的長縫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樣涼,一樣堅硬」。劇本里小順子說:「屁眼兒都快凍裂了」,「多冷的天兒呀,迎風吹的人是喘不過氣兒來,順風腳都沾不著地」。再看從外面進來的老馬:「臉似乎有許多日子沒洗過,看不出肉色,只有兩個耳朵凍得通紅,紅得好像要落下來的果子。慘白的頭發在一頂破氈帽下雜亂的髭髭著;眉上、短須上,都掛著冰珠」。小說里老馬進門兒的一瞬間大家對冷氣兒的感覺:「大家正說得熱鬧中間,門忽然開了,進來一股冷氣。大家都幾乎怒目地往外看,看誰這么不得人心,把門推開。------『快著點吧,別給點兒熱氣都給放了』」。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這一天的寒冷。感受老馬和小馬兒在這風雪之夜當中是怎麼掙為的狀態。老馬為什麼進人和車廠子來?在風雪交加的夜晚,風燭殘年的老車夫拉著輛破車溜溜轉悠了一天,可也沒張羅上什麼座兒,僅有的一口窩窩頭也緊著給了與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子充飢了,他實在是撐不住了。他心裡清楚如果拉了去後門橋的活兒,即便是掙扎到了後門橋,也很難掙為回來,說不定一個跟頭栽在雪地上就成了「倒卧」,那可就完了。他掙扎著,為了小馬兒他得保住自己個兒性命。再往家裡奔的道兒上,大雪寒風凍僵了他的身體,實在是邁不動步兒了,正一抬頭看見了老人和車廠子。人有臉,樹有皮。要是往常他不會輕易的進來,老馬是有尊嚴老頭兒。可是今兒個他實在是掙為不動了,他要進去暖和、暖和,緩口氣兒,要不就可能是這風雪夜裡的「倒卧」了。老馬是怎麼「磨煩」進門兒的?一位身無禦寒衣、家無隔夜糧的老人在外奔波了一天,拖著就要凍成僵屍的軀體行動起來一定是艱難而又緩慢的。老馬的進門一定要真實地反映客觀環境。他艱難地拉開屋門,風把他吹了進來,他弓著腰費勁地頂開那厚重的門簾,在簾子後面轉身關好屋門(在寒冷的環境里隨手關門是人的意識和生理的自然反應),此時,老馬幾乎用盡了僅存的最後一點點兒氣力,再轉身鑽出門簾,順手掖好門簾,扶著什麼顫顫巍巍地往裡蹭著。讓屋裡的人覺得他是在故意地「磨煩」。老馬進屋以後的狀態和感覺老馬在風雪中溜溜轉悠了一天加半宿,肚子里沒食,心裡發慌,雙腿直打軟兒,大腿拖著凍得已失去了知覺、麻木的雙腳慢慢地蹭進來,他急忙用手撐著門框才勉強地站穩了。老馬不論多餓、心多發慌、身子多冷多哆嗦,他都盡量掩飾,盡力地撐著,但實際上是控制不住的。一陣陣地哆嗦、上牙打下牙、腿打軟兒,想笑得燦爛點兒,但在那張飽經風霜且已麻木的臉上的笑不一定會很好看。雖說屋子裡不是很亮,但比起外頭漆黑的當街上來那已然是很亮了,他感覺到了光亮,眯著眼睛適應這屋內的光亮,同時,他也感覺到了屋內的溫暖。這溫暖撲面而開,刺激他的臉頰、他的鼻腔、他的雙手,他深深地吸著這暖人的熱氣兒,隨著這暖氣兒流進身體,慢慢地抬起頭直起點兒了腰板兒,模模糊糊地感覺這一屋子的人。一暗一明、一冷一熱,對眼睛、對鼻子和嗓子眼兒的刺激,使他不由地眯起雙眼「咳咳」地咳著,聽見有人在問話。老馬為什麼說「沒什麼事兒,我就是來望望我老掌櫃的。------這鬼天兒,真冷。」?老馬來這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暖和、暖和,緩口氣兒。」可是當虎妞兒問「你有什麼事兒呀」?他卻極力地把「笑」堆在凍得麻木的飽經風霜(這也要靠化妝來創造處理)的臉上,掩飾著身心的極大痛苦,堆著笑回答「沒什麼事兒,我就是來望望我老掌櫃的」。特意強調「我」,是想把「關系」套近乎點兒,可這瞬間看到了虎妞的態度,產生了思想變化,是祥子攙扶他的大手讓他瞬間有了求助的對象,看著祥子說「這鬼天兒,真叫個冷」。這短短的台詞既道出了老馬的心理變化,也交待了人物關系,又給了演員表演的天地。他不直接說「事兒」的原因,我想原因如下:他是老北京,懂禮兒,也是個「可有個心眼兒」的老車夫。進來就求人家主兒給口水喝、要烤烤火,他也不好這么張嘴。串門兒講些客套話兒,這是老北京人的禮數。何況他是抽不冷子到老掌櫃這兒來,碰頭話兒必須得讓屋子的主人聽著高興。再加上老馬是個愛白話的人,進屋之前他在門外也許琢磨著跟老掌櫃敘敘舊,或跟屋裡的車夫們東拉拉西扯扯,人家還不讓碗兒熱乎水喝,這么著也許就能夠支撐過來了。這是其一。其二。老馬是靠拉車為生的車夫,我們在體驗生活中了解到;凡是干拉車這行兒的,有著普遍的共性,就是能吃苦,能忍受屈辱和痛苦,能最大程度地討坐車人的高興。他得看著人家的眉眼高低說話辦事。其三。老馬是要臉面、求生慾望強烈、人又要強的主兒,一定不會是要一個跟頭倒卧在別人屋裡給人家添「堵」來了。雖說實際上他心裡的強烈願望是要來這里取暖來的,但是面兒上得讓主人和車夫們覺得他是來看望他們來了。所以,老馬非常關注說話對象的態度,沒直截了當地說來這兒的目的,而支支吾吾地說:「沒什麼事」,接著又似乎很「真誠」地,笑著說:「就是來望望我老掌櫃的」,而後,看到虎妞的不冷不熱,又感到祥子關切的行動,才自然地順出真話:「這鬼天兒,真冷啊」。前面談了對老馬的一些淺淺的感受。如為什麼還在拉車?為什麼要到這里來?等等。這里還要想像一下老馬的體格狀況。老馬的身子骨老馬到了這歲數本不該拉車了,可七十一歲了還拉著車繞世界去奔去,可見老馬要強的個性,「寧可跑車跑死,也不要飯要死」。要拉車,除了前面的一些感受以外,我感覺:老馬的身子骨和腿腳,還沒有到抬不起腿、邁不動步的地步。劇本里也沒有賦予老馬這病那病的提示。而台詞中卻有:「當初我身子骨好」,「只有當中間這段兒,年輕力壯,不怕飢飽勞碌」,可不可以試著想一想,他當初也曾經有過像大順、二強子等經常在街上飈車的身子骨和風光勁兒,也曾經有過「混得彷彿像個人兒似的」的時候。人到了這歲數,又有那麼多的苦難經歷,腿腳肯定是不如當初年輕力壯的時候。但除了老寒腿這種職業病外,走路一定是沒有大問題。要是一步一步地蹭著地皮挪步,再有什麼精氣神兒支撐著,也不可能出來「奔」命了。歲數、飢餓、寒冷加重了老馬的步伐「慢吞吞」,可還是能一步一步邁得出去的。步子里有他的尊嚴,他的臉面,有他不願倒下去的要強勁兒,有他不願刻意招別人同情的自尊心。「暈」是客觀環境造成的,暈的現象也反映了客觀現實。演員要真實地完成這個動作,揭示劇本情節和人物的內涵。我們知道自覺揭示人物自身的矛盾,不僅可以使人物形象鮮明,也能使人物形象內涵變得深刻。這個「暈」太重要了。老馬的到來是屋裡的車友們沒想到的,他的「慢吞吞」把寒氣都放進來了,也顯然引起屋裡人的「不快」。後來暈倒在屋地上他也沒想到,他一定也不願意那樣。他不是為了暈倒而來的,一定不是! 「暈」一下子把老馬與屋裡的所有人的距離拉近了,人物關系由陌生和不快,迅速變成為老馬著急和同情。
E. 陸游的最後一首詩是什麼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庄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匯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致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項目: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什麼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里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已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1952年開明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F. 示兒的全文翻譯!!!
一、白話譯文: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二、宋·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三、字詞解析
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來。在蘇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詩第一句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為「死去原知萬事空」,因為是通假字,所以並不影響本詩的意境,尚有爭議。人教版等教材多為「元」,不常用通假字。萬事空:什麼也沒有了。
但:只是。悲:悲傷九州:這里代指宋代的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同:統一。
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北定:將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佔的地區。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無忘:不要忘記。乃翁: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
(6)慧心老馬小說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示兒》詩為陸游的絕筆,作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時陸游八十五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這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
此詩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也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著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復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
題目是《示兒》,相當於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年)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工詩、詞、文,長於史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清新圓潤,格力恢宏,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
G. 駱駝祥子小馬老馬的原文摘抄,要多的
解 讀 老 馬
劇本、台詞、人物
我以為演員是在以不同的身份在進行這項工作。一種是以讀者的身份,關注劇本的時代、人物的命運和命運、劇情的發展和結局,從中有所感悟和啟迪。一種是以二度創作者的身份,更多地關注劇本的具體時代,調動生活積累,挖掘文學劇本中所提供的造成人物思想行為變化的每一點信息,更深刻地探索和理解人物如何行為的種種心理變化依據,在腦海里形成較准確地人物輪廓,以便在創作工作中更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行為細節。
我以讀者的身份,閱讀小說《駱駝祥子》,特別是劇本有關老馬的台詞的時候,感受到老馬的兩次出場有著宿命式的消極樂觀、看破紅塵到憤懣、無奈的變化。他這種對社會認識局限性導致的消極樂觀和無為的希望,不會推動社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看破紅塵,但最終也只是消極憤懣而已。結合他經歷過的那個改朝換代、動盪不堪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人生經歷和他為人處事的思維邏輯以及他對社會、對人、對當時軍閥混戰含混不清的認識,雖然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混戰的北伐戰爭已開始,但對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老馬來說,並沒有在思想認識上產生本質的變化。這與他的生活處境有關,與他的文化有關,與他有生以來受封建思想的制約有關。那麼,他必定還是那個時代的被壓迫者,而不是主動讓那個社會產生變化的抗爭者或者說參與者。老馬的台詞讓我們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生活的那個社會必須徹底改變,窮人才能過上好日子。但是老馬們確是逗沒法兒,沒法兒地,只能是逗盼著吧,盼著吧地地聽天由命。
作為演員讀劇本,是要在二度創作的工作過程中把握人物命運的結局,更重要的工作是尋找人物思想、行為的緣由。讀劇本,不僅要讀自己的台詞,更要讀全劇,特別是對手的台詞。在此過程中調動的生活積累和思想、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素養,對人物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了解,從而解決人物如何思想、如何生活、如何接人待物等等的具體細節,使自己所創造的人物接近那個年代、那個階層、那個環境里生活的人的思想和行為,創造出有思想、有性格的鮮明的人物形象來。演員要創造人物則必須要了解那個年代的政治背景、經濟背景、軍事背景、人文背景等多方面的情況,從中細細體會、感受人物在當時北京的生活狀態、思維方式、認識能力。這些工作很重要,不可不做,做就要做細。
人物頭一次出場很重要,戲不多的人物出場就更重要。因為,你要讓觀眾在很短的時間里被你吸引住。於是之老師的逗老馬地的出場十分精彩,多少文章至今還在贊頌那一瞬間。多年前我跟過《駱駝祥子》的演出,當時做道具管理工作。看著於是之老師的出場,讓我感覺到了冷,看著他的表演讓我感覺到了老北京車夫的機智、禮節、要強、善良和慈祥,讓我產生了很多的聯想,不由地為他激動,為他揪心,產生同情。讓你不得不認真看、仔細聽,關心他的命運。可是,老馬如何邁好出場走向觀眾的第一步看如何說好說准第一句話呢看演員創造工作要從人物的根本入手,逐步解決逗心裡要有地的諸多細節問題。
人物:老馬。職業:人力車夫。籍貫:北平。年齡:七十一歲(虛歲)。生於公元1856年,清末咸豐年間,農歷丙辰年的正月,屬龍的。家庭現有成員:孫子小馬兒,職業:幫助老馬推車,俗話兒逗搡車地的。年齡:十三歲(周歲11歲),小馬兒生於1915年,農歷乙卯年臘月,屬猴的。老馬在民國四年,近六十歲的時候有的這個寶貝孫子,老來得孫,是掌上明珠。
經歷造就人的思想和行為
老馬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周圍生活著的是一幫窮親戚、窮街坊、窮哥們兒,家家都在天天價苦熬苦奔。窮人不像富人哪樣過慣了舒心的日子,遇見什麼不順心的事情就受不了、過不去,他的好日子也許就是吃飽飯,能養家糊口。那甭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累,就是心裡和身子骨不願意也沒法兒。糟心受氣的事兒多了也就顯得平常淡然,不會在記憶中停留多久,而哪天多掙了幾個大子兒,誰誰幫了自己一把,那會讓他高興好些個日子,甚至永遠不會忘記。
老馬年輕的時候是個心眼兒好、愛就手幫助旁人的熱心腸兒。他救過人,這些在他看來是應當的,不圖別人什麼回報。愛幫助人的熱心腸兒一般不會輕易張嘴求人,給人家添麻煩。
見人說好話,逢人道吉祥。不哭喪著臉見人,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兒,討聽話兒的主兒一個歡喜,這是老北京人的禮數。
老馬是車夫。逗拉座兒地,受巡警的氣兒,受坐車人的支使,是忍氣吞聲的營生,伺候人的活兒。雖說車夫不是要飯的,是賣力氣掙飯的營生。可以想像人拉著人跑上幾里、十幾里、幾十里的路是個什麼滋味兒,這途中的苦和累,只有拉車的人自個兒只知道。到了地兒還得陪著笑臉兒伺候坐車的下來,謝謝人家的逗賞地,所以要說低三下四地求人兒,討坐車的主兒一個高興,目的不就是能多掙倆錢兒嗎。老馬是一生都在往好里奔的人。
老馬屬於哪類車夫看
我們來看當時拉洋車人群的構成:有專吃這口飯的工人,有沒本錢做生意的,有找不著活兒乾的城市貧民,冬天,泥瓦匠、農閑的農民等也有一部分人進城來拉車。拉車的人常說:逗洋車上馬路,沒轍呀。地就是說人窮得沒轍了,實在找不著活兒干,才敢幹這一行。這行當是邁進去了就不容易出來。清早,倆眼一睜什麼都沒有,不出去賣力氣逗掙蹦去地,就得一家子挨餓。拉車就是為了掙錢養家糊口,大多數有家室的車夫掙得那點兒嚼榖兒,交了逗車份兒地以後,基本上是逗當日光地。最苦難的就是人老了,或身子骨有病了,拉不動了的車夫,家裡有十來歲小孩兒的,就得去幫著大人推車。老馬就是這樣的。
車夫分三類:拉逗牌兒車地的——這類車一般蹲飯店、外國使館。拉這類車的車夫,人說有逗倆舌頭地,懂點兒洋文,收入較多。拉包月的——拉宅門兒。車夫每月有固定收入。走散車的——逗蹲車口兒地,一般在熱鬧口洋車集中等活兒地方按順序排隊逗爬活兒地。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侃價兒。收入不固定。還有一車二夫的散車,一般在小路口兒等座兒。坐這種車的人一般也是沒什麼有錢的主兒。車夫收入最差。
可見,老馬——人老車破,還拉扯著十幾歲的孫子,爺兒倆起早貪黑地逗掙為地也填不飽肚子。
天有多冷看
老舍先生的小說和導演梅阡先生改編的劇本中是這樣描述的:逗天真冷。空中浮著些灰沙,風似乎是在地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幾個大的,在空中微顫。------四下里散發著寒氣,車轍上有幾條凍裂的長縫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樣涼,一樣堅硬地。劇本里小順子說:逗屁眼兒都快凍裂了地,逗多冷的天兒呀,迎風吹的人是喘不過氣兒來,順風腳都沾不著地地。再看從外面進來的老馬:逗臉似乎有許多日子沒洗過,看不出肉色,只有兩個耳朵凍得通紅,紅得好像要落下來的果子。慘白的頭發在一頂破氈帽下雜亂的髭髭著;眉上、短須上,都掛著冰珠地。小說里老馬進門兒的一瞬間大家對冷氣兒的感覺:逗大家正說得熱鬧中間,門忽然開了,進來一股冷氣。大家都幾乎怒目地往外看,看誰這么不得人心,把門推開。------『快著點吧,別給點兒熱氣都給放了』地。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這一天的寒冷。感受老馬和小馬兒在這風雪之夜當中是怎麼掙為的狀態。
老馬為什麼進人和車廠子來看
在風雪交加的夜晚,風燭殘年的老車夫拉著輛破車溜溜轉悠了一天,可也沒張羅上什麼座兒,僅有的一口窩窩頭也緊著給了與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子充飢了,他實在是撐不住了。他心裡清楚如果拉了去後門橋的活兒,即便是掙扎到了後門橋,也很難掙為回來,說不定一個跟頭栽在雪地上就成了逗倒卧地,那可就完了。他掙扎著,為了小馬兒他得保住自己個兒性命。再往家裡奔的道兒上,大雪寒風凍僵了他的身體,實在是邁不動步兒了,正一抬頭看見了老人和車廠子。人有臉,樹有皮。要是往常他不會輕易的進來,老馬是有尊嚴老頭兒。可是今兒個他實在是掙為不動了,他要進去暖和、暖和,緩口氣兒,要不就可能是這風雪夜裡的逗倒卧地了。
老馬是怎麼逗磨煩地進門兒的看
一位身無禦寒衣、家無隔夜糧的老人在外奔波了一天,拖著就要凍成僵屍的軀體行動起來一定是艱難而又緩慢的。老馬的進門一定要真實地反映客觀環境。他艱難地拉開屋門,風把他吹了進來,他弓著腰費勁地頂開那厚重的門簾,在簾子後面轉身關好屋門(在寒冷的環境里隨手關門是人的意識和生理的自然反應),此時,老馬幾乎用盡了僅存的最後一點點兒氣力,再轉身鑽出門簾,順手掖好門簾,扶著什麼顫顫巍巍地往裡蹭著。讓屋裡的人覺得他是在故意地逗磨煩地。
老馬進屋以後的狀態和感覺
老馬在風雪中溜溜轉悠了一天加半宿,肚子里沒食,心裡發慌,雙腿直打軟兒,大腿拖著凍得已失去了知覺、麻木的雙腳慢慢地蹭進來,他急忙用手撐著門框才勉強地站穩了。老馬不論多餓、心多發慌、身子多冷多哆嗦,他都盡量掩飾,盡力地撐著,但實際上是控制不住的。一陣陣地哆嗦、上牙打下牙、腿打軟兒,想笑得燦爛點兒,但在那張飽經風霜且已麻木的臉上的笑不一定會很好看。雖說屋子裡不是很亮,但比起外頭漆黑的當街上來那已然是很亮了,他感覺到了光亮,眯著眼睛適應這屋內的光亮,同時,他也感覺到了屋內的溫暖。這溫暖撲面而開,刺激他的臉頰、他的鼻腔、他的雙手,他深深地吸著這暖人的熱氣兒,隨著這暖氣兒流進身體,慢慢地抬起頭直起點兒了腰板兒,模模糊糊地感覺這一屋子的人。一暗一明、一冷一熱,對眼睛、對鼻子和嗓子眼兒的刺激,使他不由地眯起雙眼逗咳咳地地咳著,聽見有人在問話。
老馬為什麼說逗沒什麼事兒,我就是來望望我老掌櫃的。------這鬼天兒,真冷。地看
老馬來這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逗想暖和、暖和,緩口氣兒。地可是當虎妞兒問逗你有什麼事兒呀地看他卻極力地把逗笑地堆在凍得麻木的飽經風霜(這也要靠化妝來創造處理)的臉上,掩飾著身心的極大痛苦,堆著笑回答逗沒什麼事兒,我就是來望望我老掌櫃的地。特意強調逗我地,是想把逗關系地套近乎點兒,可這瞬間看到了虎妞的態度,產生了思想變化,是祥子攙扶他的大手讓他瞬間有了求助的對象,看著祥子說逗這鬼天兒,真叫個冷地。這短短的台詞既道出了老馬的心理變化,也交待了人物關系,又給了演員表演的天地。
他不直接說逗事兒地的原因,我想原因如下:他是老北京,懂禮兒,也是個逗可有個心眼兒地的老車夫。進來就求人家主兒給口水喝、要烤烤火,他也不好這么張嘴。串門兒講些客套話兒,這是老北京人的禮數。何況他是抽不冷子到老掌櫃這兒來,碰頭話兒必須得讓屋子的主人聽著高興。再加上老馬是個愛白話的人,進屋之前他在門外也許琢磨著跟老掌櫃敘敘舊,或跟屋裡的車夫們東拉拉西扯扯,人家還不讓碗兒熱乎水喝,這么著也許就能夠支撐過來了。這是其一。
其二。老馬是靠拉車為生的車夫,我們在體驗生活中了解到;凡是干拉車這行兒的,有著普遍的共性,就是能吃苦,能忍受屈辱和痛苦,能最大程度地討坐車人的高興。他得看著人家的眉眼高低說話辦事。
其三。老馬是要臉面、求生慾望強烈、人又要強的主兒,一定不會是要一個跟頭倒卧在別人屋裡給人家添逗堵地來了。雖說實際上他心裡的強烈願望是要來這里取暖來的,但是面兒上得讓主人和車夫們覺得他是來看望他們來了。
所以,老馬非常關注說話對象的態度,沒直截了當地說來這兒的目的,而支支吾吾地說:逗沒什麼事地,接著又似乎很逗真誠地地,笑著說:逗就是來望望我老掌櫃的地,而後,看到虎妞的不冷不熱,又感到祥子關切的行動,才自然地順出真話:逗這鬼天兒,真冷啊地。
前面談了對老馬的一些淺淺的感受。如為什麼還在拉車看為什麼要到這里來看等等。這里還要想像一下老馬的體格狀況。
老馬的身子骨
老馬到了這歲數本不該拉車了,可七十一歲了還拉著車繞世界去奔去,可見老馬要強的個性,逗寧可跑車跑死,也不要飯要死地。要拉車,除了前面的一些感受以外,我感覺:老馬的身子骨和腿腳,還沒有到抬不起腿、邁不動步的地步。劇本里也沒有賦予老馬這病那病的提示。而台詞中卻有:逗當初我身子骨好地,逗只有當中間這段兒,年輕力壯,不怕飢飽勞碌地,可不可以試著想一想,他當初也曾經有過像大順、二強子等經常在街上飈車的身子骨和風光勁兒,也曾經有過逗混得彷彿像個人兒似的地的時候。人到了這歲數,又有那麼多的苦難經歷,腿腳肯定是不如當初年輕力壯的時候。但除了老寒腿這種職業病外,走路一定是沒有大問題。要是一步一步地蹭著地皮挪步,再有什麼精氣神兒支撐著,也不可能出來逗奔地命了。歲數、飢餓、寒冷加重了老馬的步伐逗慢吞吞地,可還是能一步一步邁得出去的。步子里有他的尊嚴,他的臉面,有他不願倒下去的要強勁兒,有他不願刻意招別人同情的自尊心。
逗暈地是客觀環境造成的,暈的現象也反映了客觀現實。演員要真實地完成這個動作,揭示劇本情節和人物的內涵。我們知道自覺揭示人物自身的矛盾,不僅可以使人物形象鮮明,也能使人物形象內涵變得深刻。這個逗暈地太重要了。老馬的到來是屋裡的車友們沒想到的,他的逗慢吞吞地把寒氣都放進來了,也顯然引起屋裡人的逗不快地。後來暈倒在屋地上他也沒想到,他一定也不願意那樣。他不是為了暈倒而來的,一定不是! 逗暈地一下子把老馬與屋裡的所有人的距離拉近了,人物關系由陌生和不快,迅速變成為老馬著急和同情。
H. 找本小說《老馬識途》女主叫柳嬌嬌在哪看
老馬識途-柳嬌嬌又名老王隔壁-田欣欣
恭≈種∝皓【 愛 叔 閣 】,回復 147 即可閱讀全本
"老馬最近被他的新僱主柳嬌嬌迷得死去活來。
柳嬌嬌今年25歲,身高一米七,長得那是膚白貌美、腿長臀翹,是個極品中的極品。
跟柳嬌嬌一起幹活的時候,老馬不止一次透過她寬松的衣領,看到過她那渾圓碩大的雙峰。"
I. 15古詩兩首
陸游 示兒
死後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