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在線閱讀本次列車終點
❶ 王安憶有一篇小說,名字叫《歸去來兮》,請問那位有啊
歸去來兮
歸去來辭
陶淵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❷ 《本次列車終點》讀後感
這是我初讀王安憶的作品,之前也未曾了解過她,只是聽說她是王願堅與茹志娟的千金,所以帶著一份仰慕與好奇感來欣賞這部作品--------《本次列車終點》。
沒讀多少內容,裡面的一些話便觸動了我的心弦。
一個北京人對主人公陳信的話:「人,要善於從各種各樣的生活里吸取樂趣。到哈爾濱就溜冰;到廣州,就游泳;去新疆,吃抓羊肉;去上海,吃西餐……命運把你安排在哪裡,你就把哪裡的歡樂發掘出來,盡情享受。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樂趣吧。」
是啊!看到這句話,我心裡酸酸的,不是感同身受,而是一種自身的醒悟。我總是很難適應一個新的生活,不是不願去適應,而是心裡有一道阻隔,不願去接受,以至於把自己搞的很累,甚至於造成精神的決堤。人總是要有自己的個性的,但是要學著去接受,去適應新的環境,不要讓自己很煩很累,去找尋生活的樂趣。不要抱怨命運的安排,命運把你安排在哪裡,你就把哪裡的歡樂發掘出來,盡情享受,享受人生,享受命運。人都應該敞開自己的思想,去享受生活,去尋找快樂,在快樂的生活中去追尋精神的耶路撒冷,學著去迎合命運的安排,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歡愉,不管怎樣,在我們活著的時候都要快樂地生活,因為我們會死很久。
帶著這份感觸,我走進了陳信的內心世界。
在新疆插隊的陳信帶著無盡的期盼與激動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上海。雖然他感到他與上海越來越陌生,越來越疏遠,但是為了他那份期盼,那份思念,他還是不顧一切的回來了,在外漂泊這幾年,他的目的地也許就是上海吧!
回到家,他只想重新生活。可面對現實的生活,他那顆堅強的心終於顯露出了它的脆弱。由於家境貧困,為了爭奪房子,嫂子提出了分戶口,而且還惡語相加,特別是嫂嫂借訓斥自己兒子來映射陳信「你不要臉皮厚,這么不識相,沒把你趕出去,是對你客氣,不要當福氣。」這使陳信感到了一種親情的淡薄,突然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目標是否有意義,自己的這一切是否值得。
雖然哥哥比陳信大幾歲,但是,從小都是陳信在保護哥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政策規定,家裡有兩個男知識青年,必須有一個要下鄉插隊,為了不讓老實內向的哥哥在外吃虧,他主動提出下鄉插隊。在外十幾年的插隊生活,使他遠離了舒適安定的生活,而且也給他帶來了無盡的思念與嚮往,他時刻期盼著回到故鄉,回到上海這個現代化都市,回到他心中溫暖的家,他把回歸上海作為自己的目標,並不惜任何代價去實現這個目標。可是目標實現了,他回到了他認為溫馨的家,可是現實卻重重沖擊了他,他流淚了,心也流淚了。替哥哥下鄉插隊他從未抱怨,遇到再難的事他也從未哭過,就連嫂嫂跟他爭房子他也沒有怨言,他無法接受的是,家人給他淡薄的親情,無法接受他一直期盼的溫馨的家把他拒之門外,他質疑他的目標,他質疑他的生活。
與嫂嫂爭執後,他一個人獨自出去散心,他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的新生活從哪裡開始,想想也是,陳信在外辛苦生活十幾年,背井離鄉,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有一天回到上海生活,回到自己家人身邊,可是回來了,卻出乎了他的想像。他的心散了,空了,他在思考,在追尋,尋找自己以後的生活,以後的目標,也是在追尋自己的精神歸宿,自己的精神聖城。
這部小說的名字——本次列車終點,也寓意著陳信的生活征途,他就像這班列車。在這插隊的十年間,他的列車終點站是上海,是回到他思念的親人身邊。回到上海,經歷了現實生活。他的夢醒了,他又開始啟動他的列車,不同的是他還沒有定下終點。不知道這班代表生活的列車最終會停在哪裡!他是一個堅強的男人,不會被生活消磨掉對生活的意志。列車出發了「他相信只要到達,就不會惶惑,不會苦惱,不會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歸宿」。
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等你到達目的地,卻發現它失去了你追求的意義,然而,請你不要因此而放棄追求,放棄生活的憧憬,應該和主人公陳信一樣再次啟動列車,去尋找。總有一天會追尋到,最起碼你會過得很充實。不管你的列車是否啟動,都向著你的目標去追求去奮斗吧!
人生的列車有終點,而精神的列車是沒有終點的……
本次列車已出發······
❸ 求梁鳳蓮寫的散文 本次列車終點是你 全文!!!
書頁翻開/所有的文字四散/只留下一個數字/我的座位號碼/靠近窗戶/本次列車的終點是你
——題記
有人說,步行是了解一座城市的開始。背著一個挎包,把相機掛在胸前,在城市的某個街角漫無目的地行走,陽光像流水一般流淌在柏油路上,身邊的行人神色匆忙。站在人群中,望著這座陌生的城市的上空,白鴿從你的頭頂掠過,心裡一片沉靜。
有時,在一座城市待久了,會在生活行走的過程中迷失自己。於是選擇逃離自己熟悉的環境,逃離到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看著一個陌生的環境里不熟悉的人和事,心靈會因為本能的保護而關注自身內在。那時本來漂浮或沉淪於塵世的掙扎會沉澱下來,心靈因為沉澱而回歸。旅行大概就有這樣的意義吧,我們放逐自己在生活的邊緣以便審視自己的過失,從偏離的軌道走回原來應該前進的方向。
那時,找個空閑的時間,帶足夠的錢,簡單的行李,前往心儀的城市。讓心靈作一次回歸之旅。
「我想乘著風想乘著風/帶路去旅行/也許去紐約或去東京/也許飛到那沙漠大戈壁/我要乘著風要乘著風/盡情的去旅行/不理會壓力丟掉手機/也不再苦苦勉強自己/把叫做煩惱的事情鎖在抽屜/把叫做愛情的東西留在家裡/輕輕鬆鬆/放任這思緒/享受浪漫冒險的假期/我已乘著風已乘著風/快樂去旅行/呼吸著自由/我找到了久違的美麗」。
旅行是一種放鬆,一種自由,一種回歸。任由歌詞從耳線流淌進自己的耳朵,窗外的風景在自己的視線里倒退,汽車的車輪沿著地圖路線。安妮寶貝說,旅行,就是要一直地走。一直地走。不說話地行走。一個人的旅途,一顆心的流浪,沒有負擔,沒有牽絆,沒有壓力。
在旅途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看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生活的痕跡,看他們的身影最終成為我們的過客,與豐富多彩的風景相遇,讓它們的風光剪成心中的倒影,讓它們的美好定格在腦海的記憶。
置身陌生的城市,所有的一切從零開始,我們要一個人去摸索,一個人去找尋,一個人去回歸。如果可以,准備一本旅行日記。在一個疲憊的深夜,坐在暈黃的燈下,把一天的記憶轉變為文字。或者,每一處地方,買一張當地的明信片,寄往自己的城市,當你回家時,記憶也回家了。
生命的意義不在因果而在過程,較長的旅途關乎的還是經歷。漫長的旅途後,我們得到的是走向思考,走向追憶,走向獨悟。曾有一個友人去旅行時,跟我說,無論我走到哪裡,列車的終點都是你。我想起北島的詩:書頁翻開,所有的文字四散,只留下一個數字,我的座位號碼靠近窗戶,本次列車的終點是你。我想,我們旅行的列車的終點更是自己,都是與自己相遇,然後回到出發的地方。但,我們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
❹ 王安憶 《本次列車的終點》的主要內容
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講述了他下鄉插隊的時間生活的點滴。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回城返鄉生活的情況。
在這插隊的十年間,他的列車終點站是上海,是回到他思念的親人身邊。回到上海,經歷了現實生活。他的夢醒了,他又開始啟動他的列車,不同的是他還沒有定下終點。
❺ 求一本知青下鄉的小說,講述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下鄉,後來與村裡一男孩發生的一些情事
下面是我收集的關於知青下鄉的小說,很多小說故事都很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男人的一半都死女人》——張賢亮(他寫了很多都是知青小說)
《綠化樹》——張賢亮
《傷痕》——中國知青文學的第一篇小說
《分界線》——張抗抗
《一個冬天的童話》——遇羅錦
《在小河那邊》——孔捷
《鋪滿鮮花的道路》——馮驥才
《狂戀》——史鐵生
《我遙遠清平灣》——史鐵生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曉生
《今夜有暴風雪》——梁曉生
《雪城》——梁曉生
《西望茅草地》——韓少功
《黑駿馬》——張承志
《北方的河》——張承志
《本次列車終點》——王安憶
《血色黃昏》----老鬼
《夢回初戀》是寫下鄉女知青「我」(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同農村青年金田的愛情故事,正是在熱戀的時候,金田應征入伍,在部隊准備提干前的政審時,女擔心因個人家庭問題影響到金田的提升,所以不得不離他而去……這篇小說是採取倒敘的手法,開頭描述離散後三十年後再相逢的情景。
《彩雲》是寫同「我」一起下鄉的漂亮的女友彩雲,因故錯嫁給一個貧苦的醜陋的農民有田,飽經苦難與「矮丈夫」的折磨,不得不逃離農村在城市擺攤,生意越做越大,個人發家致富之後,又回村建起了希望小學,這時她感到離不開農村了。這一篇小說的結尾有這樣的對話:
「回到那座城市,不是你的心願嗎?為什麼又回來了呢?」
「也許和這里的情感始終還牽著我。」
《婚姻的枷鎖》:愛好畫畫的知青慧文分配在生產隊勞動,公社調她辦學習大寨精神展覽會,一起辦展的農村青年、復員軍人苦苦追求她,她不為所動。最後一批回城,她分配到博物館,但她已進入大齡女行列,在父母的壓力下,嫁給了一個用假象迷惑她一家,實際脾氣粗暴、酗酒成性的工人李建新。從結婚就沒有一天好日子過,慧文被丈夫打得傷痕累累,她提出離婚,他堅決不同意,反而變本加厲地折磨她。慧文的叔叔從台灣歸來探親,全家在飯店聚餐,害怕李建新耍酒瘋,沒有請他去,他醉醺醺地闖進飯店,對丈母娘罵不絕聲,身患心臟病的慧文娘活活被他氣死了……
慧文工作很出色,先後被提升為博物館副館長、館長。領導調她到黨校深造,在黨校學習期間,她遇到同樣遭遇婚姻不幸,並已經離婚的同班的班長趙雲峰,可謂同病相憐,他在學習與生活上無微不至地幫助和照顧她,兩人陷入熱戀,慧文下定決心要同李建新離婚,而同趙雲峰結婚。也許是無巧不成書,這時她的公公突然病故,婆婆經不起打擊患了腦中風,癱瘓在床,丈夫腰椎間盤扭傷,必須馬上手術,還要長期靜養……心地善良的慧文苦思冥想在這個難關我怎能離開呢?
「天賜良緣咫尺間,慧文卻因懼怕世俗,卻因自己加在身上的道義、責任,而把他拋進了天涯……
婚姻的枷鎖,鎖住了慧文一生的幸福!」書中結尾是這樣寫的。
《瘋玉兒》。」「玉兒瘋了,玉兒得了精神病。」小說開篇這樣寫道。
會唱歌的李玉要求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結果就被分配到最貧窮的山村了。山區的貧困與勞累是她始料不及的,剛來的時候還能夠聽到她的歌聲,由於忍飢挨餓的生活和每天爬山越嶺的勞作,再也聽不到她的歌聲了。她喜出望外地被調到縣里的宣傳隊。她與出身音樂世家的曲亮演唱的男女聲二重唱受到了村民的熱烈歡迎,兩人的感情也逐漸加深。玉兒幫助曲亮洗衣服,說聲「你把褲子脫下來……」結果被人聽到傳出去,越傳越離奇,隊長害怕出問題,所以讓玉兒回到生產隊。村裡也有婦女散布「她肚子大了」的謠傳,終於把玉兒逼瘋了。
原來曲亮圓了參軍的夢想已三年,當上了部隊文工團的獨唱演員。回家探親,曲亮知道了玉兒的情況。他不顧部隊的挽留和父母的阻撓,堅決要求復原,回到了他和玉兒一起離開的這座城市。他開辦了文化公司,跑遍國內外到處尋醫問葯,終於把玉兒的病治好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
《凄美的愛》,兩個村的知青小組長李建和玉梅,在一次同往參觀學習李崮寨的路上相遇了,一見鍾情,由相知到相愛,已經發展到談婚論嫁的時候了。突然這個身體健壯的李建患了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匆忙返回青島住院治療,玉梅聞聽火速前來照料。李建給玉梅留下了一封絕筆信,帶著無限的思念與牽掛離開了人世。結尾寫道:
「聽說玉梅一直沒有結婚。
不知道是不是忘不掉那份曾經在艱苦歲月里培植的感情。
不知道是不是李建在她的心裡占據了一生的位置。
不知道是不是她要為李建的愛守候一生。」
《苦楝花》是說勤勞、厚道的莊稼漢大狗子准備結婚了,原來他因為親人有殘疾、家境不大好年過三十還是光棍呢。新媳婦腿有點拐,於是有的村民議論說:「哎呀,你說這下他家可全了,瞎子娘,聾子爹,傻子妹妹,再添上個瘸子媳婦。可真夠大狗子累的了。」其實幼年已成為孤兒的新媳婦,可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做飯、推磨、喂豬樣樣都能幹,受到村民的稱贊。突然大狗子被翻倒的滿載葦子的馬車壓在車底下,經過醫院的搶救與治療,大狗子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從腰以下全癱瘓了,只好整日躺在炕上靜養。全家的重擔都落在已經懷孕的拐腿的媳婦身上,家裡、地里全靠她一個人。她又經歷了兒子夭折、婆婆病故的折磨,重新振作起來,在姨夫的幫助下在村莊建起了工藝品加工廠,吸引年輕婦女參加勞動,幫助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義務幫村裡建學校、辦福利院、還為村裡修建了水泥路……,他們一家的生活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意想不到的厄運像晴天霹靂般降臨了,這個已變身農民企業家的媳婦得了肝癌,而且已到了晚期……
「人們贊美苦楝花,它雖然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也沒有玫瑰的艷麗堂皇,但它的風采獨特,滿目燦爛……而媳婦的品格正像這苦楝花,她雖不高大,她雖有殘疾,她雖人廋小,但她卻像一棵蒼天大樹永遠在人們心中聳立,也向那高高掛在樹上的苦楝花,那淡淡的清香讓人久久留戀懷念!」
❻ 徐毅成的《本次列車終點》歌詞
歌手名:徐毅成
歌曲名:本次列車終點
地鐵挾帶黑風穿堂而過
你用面無表情掩飾脆弱
我願隨你逃亡不再停泊
就算結果
依然失落
等下一班列車呼嘯而過
你的決定關乎我的去留
從你眼中我看出了結果
那些溫柔
不屬於我
我只是遺憾不能陪你到終點
站台上回響你離去之前那聲再見
下一站他會取代我牽起你的雙手
而我將獨自退回到原點
我難過不能守護你直到終點
站台上只剩你最後殘留那句抱歉
我希望那個他會永遠陪在你身邊
一直陪到終點
這班列車開了那麼遙遠
它已經消失在我的視線
這個唯美而殘酷的畫面
我流著淚
不敢眨眼
我的世界變成一堆碎片
彷彿過去全部都是錯覺
而如今現實在我的眼前
沒有你的
這個冬天
我只是遺憾不能陪你到終點
站台上回響你離去之前那聲再見
下一站他會取代我牽起你的雙手
而我將獨自退回到原點
我難過不能守護你直到終點
站台上只剩你最後殘留那句抱歉
我希望那個他會永遠陪在你身邊
一直陪到終點
無止境的等候
乘客表情冷漠
我們的愛為何最終變成了折磨
本次列車終點
又另一個季節
曾經許的誓言永不可能再兌現
我只是遺憾不能陪你到終點
站台上回響你離去之前那聲再見
下一站他會取代我牽起你的雙手
而我將獨自退回到原點
我難過不能守護你直到終點
站台上只剩你最後殘留那句抱歉
我希望那個他會永遠陪在你身邊
一直陪到終點
❼ 求 王安憶 作品《雨,沙沙沙》等雯雯系列小說
著有小說《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尾聲》、《流逝》、《小鮑庄》,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長恨
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集),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以及《乘火車去旅行》、《王安憶自選集》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和《小鮑庄》分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❽ 王安憶有哪些作品
王安憶(1954-),原籍福建同安,出生於江蘇南京,1955年隨母親茹志鵑移居上海。1970年初中畢業後赴安徽淮北插隊,197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是一位勤奮、多產、視野開闊又能不斷超越自我的專業作家,各個階段都有讓「一些頗有影響的論斷置於尷尬的境地」的優秀之作,以至於在許多文學史著述中,她是最難被容納進哪個歷史階段的作家——在這里,我們把王安憶置於「尋根小說」這一范疇,其實很可能是自尋「尷尬」。縱觀王安憶20餘年的小說創作,80年代中期以前,王安憶小說多以知青生活為題材,表現年輕人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如「雯雯」系列「青春自敘傳」小說,以及藝術上、思想上更成熟的《本次列車終點》、《69屆初中生》等作品;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文壇「文化尋根」熱潮的興起和蔓延,王安憶也開始以較為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學視角思考民族文化的歷史命運和這種文化制約下的民間生存,創作了《小鮑庄》和《大劉庄》等本土文化小說;而在此以後,作者還有以合稱為「三戀」的《荒山之戀》、《小城之戀》、《錦綉谷之戀》為代表的性愛文化小說,以及以《長恨歌》為代表的都市文化小說。如果說「文化反思」這一小說取材和構思方式在王安憶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的小說創作中佔了很重的份額,以至於我們會有一點將王安憶置於「尋根」一派作家的理由,但是也應該看到,王安憶小說中文化視野的開闊,不是當年的「尋根小說」可以相提並論的。除了大量單獨出版的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還有六卷本《王安憶自選集》出版問世。
❾ 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情況
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這篇小說,反應了回城知青的命運以及相應的社會問題。在當時的知青小說還未脫離痛苦、傷痕、反思、呼告等主題氛圍下,這樣一部小說無疑更能引起廣大讀者以及全體社會對知青問題的深入思考。
知青作為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歷史產物,其產生、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復雜性。知青問題是一個個人問題,團體問題,社會問題,是一個全局問題。它的范圍之廣,牽涉到了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上的每一個家庭。因此,知青問題能否順利解決,成為了關系社會穩定和整個國家發展的大問題。
從《本次列車終點》文來看,作者將知青回城所引發的矛盾完整的展示了出來。從知青的自怨自艾的描寫轉向了社會大眾層面的理性思考。它告訴人們應該關注這樣一個事實:知青回來了,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可以說,知青回城學要解決的不光是工作、房子、婚姻等器物層面上的問題,還有那知青多次受傷,一再捶打的內心世界。
(9)小說在線閱讀本次列車終點擴展閱讀:
《本次列車終點》文的主人公陳信是一位上海知青,離開上海十年後,又重獲回上海的機會。於是,一番努力後,他又回來了。他是坐火車回來的,列車的終點就是上海。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情節下展開的。十年了,陳信由20歲變成了30歲,歲月改變了他的容顏,他的內心,卻不能改變對上海與身俱來的眷戀。
他要回來,不管離開上海有多遠,離開上海有多久,他就是要回來。終於他回來了。放棄了擁有的工作,拋棄了並未表露的純真的愛情。不顧一切地回來了。他是頂替退休的母親回來的。回到上海後,新的生活又開始了。陳信從一名教師變成了一名開車床的工人。
又在自家天井裡的「違章建築」內和弟弟共睡了一張床,終於,上海接納了他,他終於在上海有了立足之地。既然立足穩定了,就要考慮成家了。陳信的母親、嫂嫂張羅著給他介紹對象。但隨著陳信結婚的事越來越成為一樁眾人關注的事的時候,矛盾也隨之而來。嫂嫂和哥哥提出要分戶口。
母親卻因為都是自己的兒子,傷心而無奈。因為貧窮,也因為自私,於是,最親的人當中也出現了裂痕。陳信困惑了,麻木了。他回來是為了什麼?或者說他為了什麼回來?他的回來只是增加了家人的痛苦嗎?回來,錯了嗎?但家還是家,陳信為了家而回來,家也會依舊接納他。
這就是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終點,但都不是最後的終點,生活還要繼續,人生之路還要走下去……小說就是以這樣流暢的筆調描寫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但簡單背後卻給了人諸多思索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