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郭澄清在線閱讀
1. 《大刀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刀記》(郭澄清)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大刀記
作者:郭澄清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9
內容簡介:
《大刀記》創作於1975年,共有兩部三卷。是中國唯一一部描寫魯北平原抗日戰爭的長篇小說,作者郭澄清用紮根鄉村的現實主義筆法,用脫胎於中國傳統小說的質朴、渾厚的風格,歌頌了魯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和輝映千秋的歷史功勛。作品甫一出版即獲得了廣泛的影響,也成為一代人不可磨滅的閱讀記憶。該書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同時,又充分體現了那一代作家的文學才華、歷史價值觀和美學追求。
作者簡介:
郭澄清(1929—1989)當代作家,山東寧津人。
2. 郭澄清的簡介
郭澄清,男,漢族,原名郭成清(1931-1989 )。山東寧津時集鎮郭皋村人。中共黨員。1946年參加渤海軍區青年幹部培訓班,後在小學任教。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寧津日報》總編輯兼廣播站站長,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曾任《激流》文藝月刊主編、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展望出版社特邀編委、亞洲文化開發中心顧問等職。1988年被評為文學創作一級職稱,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包括小小說)100多篇(結集40餘篇),散文30餘篇,詩歌400餘首,報告文學30餘,此外還有人物速寫、評論、短論等,共計400多萬字。其中較有影響的作品有詩歌《北京太陽暖心房》、《鐵頭和駱駝的故事》、短篇小說《黑掌握》、長篇小說《大刀記》。
、《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
3. 郭澄清的人物生平
郭澄清(1929-1989), 當代著名作家,山東寧津縣人。
1929年11月13日,生於山東省寧津縣郭皋村。
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學畢業。歷任小學教師,中共地下工作人員。
1956年,任《寧津日報》副總編兼《激流》文藝月刊主編。後歷任縣廣播站站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時集公社黨委副書記,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山東省文化局黨組成員,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展望出版社特邀編委,亞洲文化開發中心顧問等職務。
1952年,郭澄清開始從事業余文藝創作。
1970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
1976年5月,患腦血栓,半身癱瘓,但仍以驚人的毅力筆耕不輟。
1989年,郭澄清病逝。
他一生創作甚豐,著作有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作品有的被改編成電影、廣播劇;有的被譯成外文,介紹到歐洲各國。他的作品在社會上影響較大,其創作成就曾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賞。他生前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政協委員,曾任山東省創作辦公室主任、中國作協山東分會副主席等職。 當郭澄清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邁開創作步伐的時候,他的腳跟就是扎實的,步伐就是穩健的。激越的情懷,愛憎分明的情感,充溢在作品中。他從日新月異的生活中采擷提煉著生活的真諦和藝術的絢麗。
進入20世紀60年代。郭澄清這個時期的作品,嚴格信守堅持著現實主義原則,追求著對人物和事件的細節性描繪及對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同時又探索、深化、發展著現實主義。他把對現實生活、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對文學藝術美的追求結合起來,注重對新的表現手法的吸取和融會,而不去表層的獵奇逐異。他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觀察、審視、燭照、把握自己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整體,從總體上概括社會生活風貌,塑造典型形象。郭澄清筆下的人物多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將自己的激情和關注放在農民身上,他對農民有難以割捨的親情,他體味到農民昔日的深重災難,更描繪著農民在新時代的新的步伐、新的品格、新的感情。作者以生花的藝術妙筆,啟開人物的心扉,使讀者領略人物的心靈美。郭澄清善於把人物外在形態的描繪和內心的揭示有機結合起來,把人物的心理發展過程放在環境變化、事件發展過程之中,在社會動態系統中表現人物心態。
郭澄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對這種美德在新時代的體現有深刻的研究。這種審視生活的道德角度,決定了他對美好道德負載者的熱情謳歌和對其境遇的表現。郭澄清的這種傳統的「民本精神」和新時代新思想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體現,顯示出他思想的深邃、高度責任感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這正是他的人物感動人、激勵人、催人奮進的力量所在。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公社在農村中消失了,但這不能削弱那些「社迷」們的價值和意義。一是郭澄清是堅持了現實主義,忠實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面貌和人物;二是人物形象的核心是其氣質、精神、品格,作品中的事件環境只是氣質、精神、品格的載體,事過境遷並不影響人物形象的精神力量的繼續發揮。
作者善於在細微之處見精神,在精細的描摹刻畫中,展示人物的思想脈絡和心律跳動,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郭澄清是短篇小說創作的大家,他創作短篇小說,駕馭自如,游刃有餘,精於構思的剪裁,但不留斧鑿痕跡,渾然天成。他深諳古典小說之三味,又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從所反映的現實生活出發,充分運用短篇小說的創作技巧,抓住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深刻地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真味,作品簡潔明快,清澈透底,猶如行雲流水,扣人心弦。
4. 求郭澄清小說《大刀記》。加分。
如果你有手機上有手機網路客戶端的話,直接就可以下載TXT版本。
5. 郭澄清的介紹
郭澄清,原名郭成清。山東寧津人。中共黨員。中學畢業。歷任小學教師,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寧津日報》總編輯兼廣播站站長,山東省文化局創作辦公室主任,山東省文化廳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大刀記》、《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
6. 郭澄清的長篇小說還有哪些
郭澄清,原名郭成清。山東寧津人。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大刀記》、《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
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
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
7. 郭澄清的人物評價
郭澄清先生的小說創作是現實主義的勝利,他的作品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有著一種在深層的民族 歷史文化土壤中凝聚的靈魂,一種對蒼茫大地和勤勞朴實的人民的深情依戀的赤子之情。他的作品總離不開這塊充滿苦難和希望的土地,總離不開與他血肉相連的人民,總離不開希望謀求生活更加美好的崇高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強烈的精神促使他在創作中旨在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人們的思想品格和心靈更加高尚,人與人之間更加真誠與和諧。郭澄清先生是時代之子,是人民之子。他的作品是一個時代的標志。走進郭澄清的藝術世界,感到時代的潮流奔涌而來,飛濺的璀璨的浪花,映照出現實生活的逼真的畫影。
——選自任孚先《論郭澄清的短篇小說創作》
郭澄清是善於敘述「新國民性」的小說家在17年文學的格局中,他的文學敘述是對山西作家群與陝西作家群的綜合。在敘述內容上他幾乎與陝西作家群完全一致,即著重於新時代、新人物的敘述,對於舊的因素和「中間人物」他基本上保持沉默。但在敘述形式上卻兼有陝西作家群與山西作家群的特徵。一方面不乏橫斷面的結構,另一方面也同樣善於以民間的傳統的故事風格進行敘述,乃至兩者的巧妙結合。這顯示了郭澄清作為那個時代的作家對主流敘述規范的遵守。
——選自王學謙《構建「新國民性」——郭澄清的文學史位置》
郭澄清登上文壇的年代,是中國農村剛剛告別激情燃燒的歲月,從災難的泥淖中掙脫出來的年代。對於有責任感、義務感的作家來說,他必須要梳理扭曲的現實,總結歷史的教訓,以振奮民族精神,弘揚優良傳統。和趙樹理等作家一樣,郭澄清先生在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下,也以自己含蓄的小說之筆來針砭時事、激濁揚清。在他的《公社書記》《老隊長》《黑掌櫃》《社迷》等小說中,注意以各種巧妙的藝術形式來呼喚黨的實事求是的光榮傳統。
8. 郭澄清的作家之路
郭澄清是20世紀50-70年代主流文學的典型性高端作家。所謂典型性高端作家,就是最具有那個時代主流文學氣質、特徵,並具有一定文學影響的作家。由於意識形態的嚴格要求和規訓,這類作家總是充滿激情地尋求自我和時代的共鳴,最大程度將自己的感受溶入時代普遍認同的價值規范之中。或者說,這類作家對「自我」這個詞根本就無法接受,他們具有一種近乎天賦性的才華,能夠壓抑自己,並將自己的生活體驗無間隔地轉化為意識形態的象徵系統。這正如賀敬之區分「大我」與「小我」的關系一樣。他們能夠使「小我」變成「大我」。這種轉化的能力也許和這類作家經歷及其心理特徵有關。另一方面,從文學上看,這種主流高端作傢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在意識形態嚴格限制之下,他們達到了他們所能夠達到的美感,並在他所屬的那個時代獲得巨大的成功。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能完全忽略這種美感。郭澄清就屬於這類作家。
郭澄清是50年代初開始寫作的,大體上可以算作是1949以後的作家。在六十年代郭澄清便已經成為文壇上令人矚目的青年小說家了。在文革前,他已經出版短篇集4部。當時全國性的短篇小說選集幾乎沒有不選他的小說的。據吳開晉回憶,1965年11月,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團中央、文化部召開「全國青年作家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時,郭澄清與李准、浩然、胡萬春、王汶石、茹志鵑等7人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大會,受到大會的表彰。[1]他的《社迷》、《社迷傳》、《黑掌櫃》等受到廣泛的好評。《黑掌櫃》被復旦大學出版的《文學寫作》(胡裕樹主編,1985年)列為範文。1975年郭澄清發表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是文革後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中的佼佼者,在當時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當時全國許多電台播放《大刀記》。即使在今天,《大刀記》仍然在許多人的心中存有深刻的印記。 郭澄清是山東文壇短篇小說創作的領軍人物,是山東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與馮德英、劉知俠齊名的山東抗戰小說作家,也是繼趙樹理、孫犁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中國短篇小說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1952年,郭澄清開始從事業余文藝創作,1970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1976年5月患腦血栓,半身癱瘓,但仍以驚人的毅力筆耕不輟。他一生創作甚豐,著作有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100多篇、散文30餘篇、詩歌400餘首、報告文學30餘篇,此外還有人物速寫、評論、短論等,共計400萬字左右。其中,尤以1975年他在煤油燈下創作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最為著名,《大刀記》是中國唯一一部描寫魯北平原抗日戰爭的長篇小說,歌頌了魯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和輝映千秋的歷史功勛,《大刀記》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全國20餘家省市電台連播,後被改編成話劇、電影、連環畫、評書等,收入《中國小說辭典》、《中國長篇小說辭典》,並譯成多種外文。他的詩歌《北京太陽暖心房》被《人民日報》、《詩刊》轉載,並譜成歌曲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節日中廣播,被授予優秀作品特別獎;詩歌《鐵頭和駱駝的故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並被授予一年一度的優秀作品獎。他的短篇小說《黑掌櫃》在當時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被收入多種全國性刊物、選集中,中央、山東、河北等廣播電台將其改編為廣播劇,《中國之學》在英文版轉載。同時,他還著有長篇小說《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他的作品在社會上影響較大,其創作成就曾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賞。在郭澄清的帶動和影響下,一大批青年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988年,郭澄清被評為文學創作一級職稱。
郭澄清深深根植在人民的土壤中,他的小說質朴、渾厚,作品多取材農村生活,聚焦平凡而普通的農民,描繪他們的言行、氣質與精神品格。他致力於在人物的形象中反映、描述生活的真理,概括深厚的歷史與社會內容。郭澄清是代表時代、反映時代的作家,他總是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觀察、審視、思考當時的社會,力求從總體上塑造時代人物,概括社會生活風貌,用大手筆藝術地描繪時代。他所塑造的梁永生、孟琢磨等幾十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紮根在歷史與現實的沃土之中,並成了那個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文學家詞典》、《中國現代文學家詞典》、《中國現代作家傳略續集》、《中國作家筆名探源》和中國現代文學館都收錄有他的傳記、著作書目和照片等。 郭澄清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步入文壇,至1989年去世。其中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文壇停滯、荒蕪歲月。他真正能夠創作的時間不足30年。他除了寫出短篇小說四集,還創作了小說《大刀記》、《龍潭記決斗》、《歷史悲壯的回聲》以及長詩《黑妻》等作品。還有未寫完的歷史人物小說《紀曉嵐演義》。足見他創作的刻苦、勤奮。他既寫解放後的農村生活,反映農民的心聲,又寫解放前的人民革命戰爭,反映人民群眾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時間跨度很大,是當時國內能夠在這兩個領域都寫出成功作品的少數作家之一。也是那個時代創作成果相當豐碩的作家之一。在中國當代文壇,像郭澄清這樣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他一生作品甚豐,共創作出版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中篇小說集1本,創作短篇小說100多篇、散文30餘篇、報告文學30餘篇、詩歌400餘首,此外還寫了許多通訊報道和民謠。其中,有些作品被譯成外文介紹到國外,長篇小說《大刀記》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