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常見表現手法及作用是什麼
❶ 小說的表現手法一般有哪些
小說的表現手法一般有: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白描和細描,側面描寫。
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
肖像描寫指對人物的外在特徵,比如容貌、服飾、姿態、氣派的描寫。生動的肖像描寫可以做到「以形傳神」。因為人物的外表體現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著人物的內在思想活動。肖像描寫在記敘文和小說里運用較多。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一段:「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裡還拿著一把。」這段文字描寫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徵就是「赤著腳」,其次是身上帶著許多火柴。這段肖像描寫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點,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慘境遇。
行動描寫:
指對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它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椿齡畫薔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寶玉拿眼隨著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畫、一點、一勾的看了去,數一數,十八筆,自己又在手心裡拿指頭按著他方才下筆的規矩寫了,猜是個什麼字,寫成一想,原來就是薔薇花的『薔』字。……」這段文字描寫了寶玉偷看椿齡畫「薔」的經過,文筆之細膩,令人感嘆。用寶玉的一系列模仿畫字的動作,表現了寶玉對於女孩兒的關心與憐愛,更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語言描寫:
指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俗話說,言為心聲。人物語言是其思想的直接體現,所以語言描寫也是表現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孫犁的《荷花澱》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對話: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的女人說。
「哪裡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
這是很著名的一段對話,出自於《荷花澱》里幾位婦女之口。他們的丈夫離開了家,准備去前線,她們的內心都想見自己的丈夫,但是,迫於社會環境和當時人們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膽表露自己的心聲,每個人都不直接說是自己想見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為自己遮掩。這五句話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婦女的思想活動和內心世界,也從側面反映了她們的聰明可愛,而且每一句話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這段語言描寫對表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描寫:
指對人物的思想活動的描寫,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寫也要注意描寫角度,在第一人稱及全知敘事的情況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寫,第二人稱及第三人稱都不能有心理描寫。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寫:「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亮光落在牆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麼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裡。桌上鋪著雪白的白布,擺著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這是一種幻覺,也是一種心理活動。這種幻覺正是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篇小說,用的是全知敘事。如果在寫作的過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稱,但是文中又有第二個人物時,就不能以「我」的口氣去寫第二個人物的心理活動,只能寫「我」的心理活動。
環境景物描寫:
環境景物描寫又分自然景物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環境景物描寫主要有烘託人物、渲染氣氛、傳達感情等作用。比如老舍寫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夠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寫,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綠。這段描寫在渲染氣氛的同時,也傳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在運用環境景物描寫時,要注意它與文中人物或事件的關系,不要為描寫而描寫,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所謂社會環境描寫包括時代風貌、民俗風情、城鄉建築、住所陳設等。比如《少年閏土》(魯訊小說《故鄉》的節選)中有這樣一段:「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這一段就屬於民風民俗的社會環境描寫。這段描寫作用是很大的,因為只有在准備這種盛大的祭祀活動時,人手不夠,才會叫閏土來幫忙。這段民俗的描寫成了少年閏土出場的緣由。我們可以看出,這段社會環境的描寫,目的非常明確。
人物描寫與環境景物描寫的關系。從文章總體上說,人物描寫、環境景物描寫都要服從主題的需要。在這個大前提下,如果是寫人的文章,環境景物描寫當然應該服從於人物描寫的需要,環境景物描寫應該是為人物描寫起一種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閏土》中的民風民俗的描寫;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寫環境景物為主,當然環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當兩種描寫同時存在的時候,人物描寫與環境景物描寫就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的。
全景式和特定式場面描寫,都屬於場面描寫。所謂全景式場面描寫就是把有關場景的各個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對於人物的活動則採取略寫的方法,做總的描寫。這種全景式場面描寫,一般在描寫重大事件時運用的頻率比較高。比如《開國大典》中的一段描寫:「會場在天安門廣場。廣場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橫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並排架著五座白石橋;再北面是城牆,城牆中央高高聳起天安門的城樓。丁字形的一豎向南直伸到中華門。在一橫一豎相交點南面的場中,挺立著一根22米高的電動旗桿。」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場面描寫,對開國大典的會場做出了宏觀的描述,就像是電影中的全景鏡頭。
所謂特定式場面描寫就是在總體的場面描寫中,著重寫一個人物或一個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襯。比如《開國大典》中倒數第二段:
閱兵式完畢,已經是傍晚的時候。天安門廣場上燈籠火把全都點起來,一萬支禮花陸續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顏六色的火花結成彩,地上是萬萬千千的燈火一片紅。群眾遊行就在這時候開始,遊行隊伍分東西兩個方向出發。他們擎著燈,舞著火把,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他們一隊一隊按照次序走,走過正對天安門的白石橋前,就舉起燈籠火把,高聲歡呼「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毛主席在城樓上主席台前邊,向前探著身子,不斷地舉手向群眾招呼,不斷地高呼「人民萬歲!」「同志們萬歲!」
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場面描寫,但它只是一個鋪墊,這段主要要寫的是遊行。這個場面描寫的主體場面是天上是禮花,地上是燈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又有一個具體的著重表現的場面,即遊行。這種特定式場面描寫要注意詳略的區別,一定要主次分明。
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刻劃與描繪。既可以用來記人、記事,又可以用來寫景、狀物。所以它在記敘文中應用比較頻繁。
細節描寫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要以小見大。細節描寫所關照的對象很小,雖然看上去不起眼兒,但是卻能表現大的主題。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來表現最豐富的內涵。細節描寫的目的性很強,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能叫細節描寫,所謂的細節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寫到一個嚴監生。他在臨死前三天已經不能講話,但是他總是向人伸出兩個手指。許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後還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對他說:「……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果不其然,燈草剛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這個細節把這個土財主的守財奴丑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像這樣的細節描寫,可以強化人物的性格特點,雖然寥寥數筆,但是事半功倍,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這是成功的細節描寫。
二是要典型。所謂典型就是要選擇那些有較強表現力的細節,而不是那種一般化的、瑣碎的、平庸的內容。為什麼要強調典型呢?因為如果細節描寫不夠典型的話,這樣的內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會給人一種冗贅的感覺。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有兩莖燈草同時點著,嚴監生甚至都不能閉眼,苦苦熬了三天。這把守財奴的本性刻劃得入木三分。
三是要真實。細節描寫是為了表現人物、寫景狀物更生動、更富有表現力。如果所寫的細節不真實的話,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還會給讀者留下不好的印象。與其有這樣的細節還不如沒有。
白描和細描
白描是從繪畫的術語中借用來的。它原意指中國國畫的畫法之一,是指用墨線勾描的,素淡的,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寫作理論借用來作為一種表現手法。指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鮮明、生動地勾勒出來的一種寫法。白描的特點是風格質朴,不事渲染。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里對白描有專門的解釋:「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 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她從家裡出來的時候還穿著一雙拖鞋,但是有什麼用呢?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麼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隻怎麼也找不著,另一隻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
這段描寫沒有任何的修飾,描寫了小女孩的悲慘境遇。文字雖然朴實無華,但卻把小女孩的無助與無奈、貧寒交迫的現狀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來了。這是典型的白描。
白描的寫法運用得好,文章會呈現淡雅的風格。相反,如果運用不好,文章會給人平淡無味的感覺。總之,白描的運用要十分精練才好。
細描,也是從繪畫的術語中引進來的概念。原指繪畫中的工筆。細描也叫工筆描寫。細描的特點是,描寫細膩、全面。
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過了一會兒,那裡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它終於沖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也突然有了光彩。」作者用十分細膩的手法,一筆一筆描繪了日出的全過程,可謂精雕細琢。細描的效果是,常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
運用細描要注意,凡做細描的對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關繫到文章的核心的內容。如果作者將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細描了,文章就會出現混亂,就會沖淡主題。
側面描寫:
也叫烘托或襯托,指對描寫對象採取一種間接的表現手法,是從對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寫中來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寫對象的藝術手法。簡單說就是不直截了當地描寫客觀事物,而是在描繪其它事物的過程中去襯托這個客觀事物,以次要襯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畫家說的那樣:「山欲高,盡出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段話形象而准確地表達了烘托的概念。
側面描寫有多種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語言(包括對話);可以從旁觀者的反映來側面描寫;還可以運用擬人手法來側面描寫。
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最後,寫了一段伯父家的女傭阿三的事情,並且引用了阿三的話:「周先生自己病得那麼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有時候我聽著他一陣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他對自己的病一點也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乾重活兒。」這段內容沒有直接寫伯父,而是通過伯父家的女傭來側面描寫伯父。側面描寫雖然是以次要襯托主要,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十分真切的。
側面描寫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內容富於變化,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是小說創作和記敘文寫作常用的方法。
❷ 表現手法,小說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❸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麼
表現手法也包含了修辭手法。答表現手法應首先考慮修辭手法(見修辭手法專題)。另外,還有以下常用表現手法:
(1)引用,即援引現成的語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謠、諺語、詩詞、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內涵,豐富文章內容等,具體見「引用」專題)
(2)對比,即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並舉出來,相互比較。對比的作用在於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使事物的某種特徵更鮮明。
(3)襯托,即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起襯托作用的事物居於次要地位。其主要作用: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某個方面。
(4)象徵,是通過對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的描寫來表現某種
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恰當地運用象徵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於明說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來,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
(5)白描,即用最樸素最簡練的筆墨,不事雕飾,不加烘托,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物與景物的情態面貌。白描手法的作用有很多:運用白描手法,可使景物描寫的內涵更豐富,更能使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變化融合到環境中,使語言更有嚼頭;在外貌描寫中,運用白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觸及本質、靈魂;在語言描寫中,運用白描手法,能傳神表達人物內心,展現情操品質;在動作描寫中,運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確、語言凝練;在特定的場景中,運用白描手法,可以烘托氣氛,擴大視像體驗,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白描手法,可使作者想重點突出的東西,表現力更強,有時甚至使人過目不忘。
(6)動靜結合,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1)運用了比喻手法的,要根據比喻的本體和相似點作答;
(2)有指代詞的,要明確指代的具體內容;
(3)闡述某種普遍道理的議論性語句首先要聯繫上下文中的具體人和事來印證該道理;
(4)有些句子,要從分析問題的原因的角度作答,特別是否定句,要分析出否定的原因。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1)運用了比喻手法的,要根據比喻的本體和相似點作答;
(2)有指代詞的,要明確指代的具體內容;
(3)闡述某種普遍道理的議論性語句首先要聯繫上下文中的具體人和事來印證該道理;
(4)有些句子,要從分析問題的原因的角度作答,特別是否定句,要分析出否定的原因
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❹ 小說有那些表現手法分別有何作用
小說表現手法白描和細描。白描是從繪畫的術語中借用來的。它原意指中國國畫的畫法之一,是指用墨線勾描的,素淡的,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寫作理論借用來作為一種表現手法。指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鮮明、生動地勾勒出來的一種寫法。白描的特點是風格質朴,不事渲染。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里對白描有專門的解釋:「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白描的寫法運用得好,文章會呈現淡雅的風格。相反,如果運用不好,文章會給人平淡無味的感覺。總之,白描的運用要十分精練才好。
細描,也是從繪畫的術語中引進來的概念。原指繪畫中的工筆。細描也叫工筆描寫。細描的特點是,描寫細膩、全面。運用細描要注意,凡做細描的對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關繫到文章的核心的內容。如果作者將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細描了,文章就會出現混亂,就會沖淡主題。側面描寫,也叫烘托或襯托,指對描寫對象採取一種間接的表現手法,是從對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寫中來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寫對象的藝術手法。簡單說就是不直截了當地描寫客觀事物,而是在描繪其它事物的過程中去襯托這個客觀事物,以次要襯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畫家說的那樣:「山欲高,盡出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段話形象而准確地表達了烘托的概念。
側面描寫有多種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語言(包括對話);可以從旁觀者的反映來側面描寫;還可以運用擬人手法來側面描寫。側面描寫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內容富於變化,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是小說創作和記敘文寫作常用的方法。
❺ 文章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不同文體的表現手法不同:
1、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
2、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3、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4、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拓展資料
1、敘述是記載和敘述人物的活動及事件的經過,是寫文章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方法,幾乎所有的文體都離不開敘述,但以記敘文用得最普遍。
2、描寫是對人物、事物和環境進行形象的描繪和刻畫,它常同記敘結合在一起,成為文學創作最基本的表現方法。描寫運用得好,就能栩栩如生地反映客觀事物,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3、解說是對客觀事物和有關道理進行科學解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用言簡意明的文字,或者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或者把人物的身世、職位、經歷、特徵、專長等介紹明白,或者把某一道理、公理、法則等闡述准確,其目的在於使人們獲得對事物、人物、道理的正確認識。下定義解說是最明快的方法,但所下的定義必須是惟一正確的解釋。
4、抒情就是抒發和表露喜、怒、哀、樂、愛、憎的感情。抒情因太抽象,並不需要我們掌握,然而校園文化、英語歌曲又時時感染著我們,要求我們學會放鬆、學會欣賞。況且我們有時也能寫出一兩首清新自然、樸素真切的詩歌,說明我們還是善於抒發感情的。
5、論證是說理證論的方法。寫論說文,就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而闡明某個觀點、信仰或主義。論點、論據、論證是論說文的三個基本要素。文章所要闡明的觀點就是論點,用來證明觀點的材料是論據,而論證則是組織材料、說明觀點的方法。有了正確的觀點和真實、充分的材料,如果沒有科學的論證方法,那麼文章仍不會有說服力。
總之,寫文章的方法非常靈活,作文往往是敘述、描寫、抒情、說理幾方面的結合,只不過因文體不同而有所側重罷了。
❻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麼曠野和鳴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註: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地區分,可認為二者是同意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
②表現手法(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
③選材剪材;
④行文的結構;
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的運用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技巧,都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分析語言、理解文章內容,必須認識表達技巧的作用。
二、在鑒賞現代文閱讀中,表達技巧包括:1、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2、表現手法:想像、聯想、類比、象徵、烘托、對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
4、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修辭手法: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誇張等
[編輯本段]【不同文體的表現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編輯本段]【具體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以樂襯哀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欲揚先抑
誇張 比喻 擬人 懸念 抑揚結合 點面結合 詠物抒情 開門見山 承上啟下 伏筆照應
[編輯本段]【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睢》《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迭、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
❼ 小說的表現手法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表現手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擬: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誇張: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誇.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5.對偶: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6.排比: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於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7.設問:「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8.反問: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❽ 高中現代文閱讀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哪些及他們的作用是什麼
襯托,象徵,想像,欲揚先抑,情景交融,伏筆照應,修辭,托物言志,設置懸念,渲染,聯想,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對比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