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說紅字的理由
㈠ 如何欣賞與評析《紅字》一書
《紅字》素來享有「心靈羅曼史」的美譽,它既是霍桑最優秀的作品,也是那個時代美國人的驕傲。
《紅字》一書的人物刻畫頗有特色,採用了典型的類型化,即書中的人物不是作為特殊的個體來展現,而是作為具有獨特心理狀態的一類人而打動讀者。
海絲特·白蘭屬於那類胸前佩戴紅字、勇敢、能幹而又充滿活力的婦女的代表;丁梅斯代爾則是手按胸膛、良心有罪的那類人的生動體現;齊靈渥斯集魔鬼、中世紀煉丹術士和心懷惡意的科學家於一體。其中每個人物又與書名所示的「紅字」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海絲特是「現形的紅字」;丁梅斯代爾是「隱形的紅字」,為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所糾纏;齊靈渥斯是真正的「紅字製造者」,身體的畸形與心理的仇恨導致他成為墮落深淵的最惡者;珠兒則是鮮活的、洋溢著活力的「生命的紅字」,她像海絲特胸前刺綉的鮮紅的紅字一樣構成整幅晦暗畫面的亮色。
被喻為「心靈的羅曼史」的《紅字》當然有大量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事實上,書中的主要人物不僅生活在現實生活的困境中,更生活在心理的困境中。作者用巧妙而飽蘸同情的筆觸將他們心靈的扭動掙扎呈露紙上。同時,心理描寫與字母「A」含義的逐漸轉變互相映襯,字母「A」由清教徒眼中的「通姦罪」轉變為「能幹」(able)、「天使」(angel)、「崇拜」(admirable)等意,從而表達了作者對齊梅斯代爾牧師心理痛楚的同情和對海絲特勇敢大度的贊賞。
小說的重要場景,即主要人物海絲特、丁梅斯代爾、齊靈渥斯、珠兒的兩次全體聚首都是通過一系列靜景展示的,畫面恆久、語言精煉、情感強烈,具有雕塑的力度與美感。
霍桑在《紅字》和其他著作中那種渲染氣氛,深挖心理,對人類道德、宗教等基本問題的深刻追問為眾多後世作者所推崇,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納、索爾·貝婁、托妮·莫里森等都汲取了他的某些寫作方式。
《紅字》無愧於世界上不朽巨著的稱號。它自1850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我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有多種譯本問世,深受讀者歡迎。它還被改編成戲劇、歌劇、電影廣泛流傳。
㈡ 推薦外國的名篇名著五個,及推薦理由。
童年——蘇聯作家高爾基所寫自己童年,經歷豐富有文筆。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力作,寫了老人不服老征服大海。
湯姆索亞歷險記——美國馬克吐溫名作,寫了美國農村普通孩子湯姆索亞歷的經歷、趣事。
愛的教育——關於愛的故事
悲慘世界——法國雨果所做,寫了人性。
㈢ 大家有沒有看過《紅字》,霍桑的長篇小說,簡單介紹下吧
就是講一個復仇與拯救的故事。不過,確是值得一看
㈣ 關於小說紅字
頂
㈤ 紅字的點評鑒賞
小說以兩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時代的美洲為題材,但揭露的卻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時代美利堅合眾國社會典法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主人公海絲特被寫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裡不一的丁梅斯代爾,同時也在感化著充滿罪惡的社會。
至於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說則把他寫成了一個一心只想窺秘復仇的影子式的人物。他在小說中只起情節鋪墊的作用。
海絲特與丁梅斯代爾之間的愛充滿了一種飛蛾撲火的犧牲精神,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他們既是為更高層次的真理而獻身的義無反顧的殉道士,又是擺在清教祭壇上獻給上帝的犧牲品。正是由於有了這種五彩班瀾的象徵意義;紅色才農十分巧妙地反映了作者豐富的思想和認識的同時,又取得了一種深沉含蓄的藝術效果。與紅色相比,全書的中心即字母「A」的象徵意義就更是多姿多彩,且層出不窮。它的內涵隨著情節和人物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因觀察者立足點的不同而各異,展現出遊移和飄忽的特性。「A」是字母表中的第一個字母,意味著開始,而披基督教的教義來說,開始即是墮落,是無人得以倖免的原罪。世界之原初即是墮落;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是因為偷吃禁果犯了罪,才被逐出伊甸園,開始了苦難的塵世生活的;生命之初始也是墮落,亞當和夏娃的子子孫孫都承襲了原罪,人人生而有罪。
丁梅斯代爾的名字亞瑟(Arthur)與亞當(Adam)一樣都以「A」開頭,這絕非偶然。小說從海絲特和丁梅斯代爾二人犯了通姦罪開始,並以讓海絲特佩戴「A」字上刑台為開場戲,正是暗示了「開始即是墮落」這一具有普通意義的命題。在清教徒看來,海絲特生性淫盪,是個不潔之婦,把代表通姦罪(Altery)的「A」字戴在她胸前,是要折磨、羞辱、懲罰這個上帝的罪民。他們自認為這樣做便是忠實捍衛了上帝的戒律,卻未曾想到,自己同時也犯一個更嚴重的罪,即自認為上帝。他們假借上帝的權力對同類進行了終極審判,以人的權威褻瀆了真正的神權。「A」字究競象徵著誰之罪過、誰之墮落,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霍桑在這部小說中,不止肯定了那「可能從來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討人喜歡……卻是基督教神學中唯一能真正得到驗證的」原罪觀念,而且預示了救贖的可能,以及從罪的奴役走向赦罪的自由的高昂代價,並充分表現了對受制於「人性脆弱」的凡人的悲憫情懷。這一切無不反映著基督教倫理思想的印跡,就這個意義上而言,說「霍桑的作品鮮明地體現出福音派教義的內容」也並不為過。但同時,霍桑在作品中又確實表現了對清教傳統的矛盾心理和站在這一傳統主流上的審慎反思。對於這樣—位作家,倘若能損棄前見,對他背後這一復雜的基督教—清教背景採取從文化上「理解它,體悟它,把握其真精神」的態度,那麼理應能從《紅字》中讀出比「宗教壓抑下的變態心理、思想矛盾」」更豐富的內容。 選用敘事者本身就是一種疏遠手段。《紅字》的敘事是以一個不願承擔敘事責任的全知敘事者的視角或無限制視點展開的。全知敘事者不想明顯地表露同情犯通姦罪的女主人公,讓自己與她保持一定的情態距離,迴避用「我」的身份把要講的故事直接告訴讀者,而是把「我」隱藏在」我們」背後,如「……當我們的故事開始時……」這個「我們」只是形式上的全知敘事者,他既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也很少表明白己的觀點。很多情況下,《紅字》敘事者還運用內在敘事策賂,利用故事人物的視角來表達情感態度。
小說的敘事結構就故事情節而言是不完整的,因為故事不是從海絲特與丁梅斯代爾相愛的起點和過程開始,而是從中間開始,其後的敘事中也並沒有對他們通姦故事的來龍去脈作任何講述,故事更多的是去描寫陰森恐怖的監獄、刑台、森林等場景。雖然《紅字》講述四個人物……但它從根本上只有一個敘事或情節。當然.象徵性場景成為小說的特色。曾方也指出「《紅字》一般都缺乏真正的情節,往往用場景來代替。」因此,藉助從中間開始的叔事結構和不完整的故事情節,敘事者可輕易地繞過婚外情主題對故事的正面干擾,從而給讀者造成《紅字》不是婚外情故事的假象,但事實卻顛覆了正統的道德價值觀。
敘事距離本身並不是作品創作的目的,而是讓作品與讀者之間保持一種審美距離,從而增強作品藝術感染力和藝術品味的手段。象徵手法是創設這種審美距離的重要修辭技巧之一。象徵手法可用於描述任何東西而不直接提及,可以通過別的媒介來提示,但不只是一樣物品與另一樣的替代和比較,而是用具體的意象去表達抽象的思想及情感。因此,象徵手段使本來熟悉的語言意義變得陌生、含糊、深邃、神秘,從而提高了審美效果。
紅字「A」是貫穿全書的主線,也是最典型的象徵。紅色是一種能引起人們無限聯想的顏色,在小說中它更是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展示出了各種豐富的內涵。紅色是血與火的顏色,是生命、力量與熱情的象徵。火是人類生活的光熱之源,而愛情之火則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小說中的紅色象徵著海絲特與丁梅斯代爾之間純潔、美好、熱烈的愛情,這種愛是正常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基礎,是人類得以生生不息骸衍下去的正當條件,在任何發育健康的社會里都是被盡情謳歌的對象。然而在嚴酷的清教思想的統治下,真理往往被當作謬誤,人性被拉曲,該贊美的反而被詛咒,象徵愛情之火、生命之源的紅色被專制的社會作為恥辱的標記掛在海絲特胸前。
紅色,確切地說「猩紅」(scarlet),在這里也是罪的象徵。它與罪的聯系最早源於《聖經》。《聖經·啟示錄》十七章中所描寫的那個「大淫婦」就身穿猩紅的衣裳,她的坐騎也是一隻通體寫滿褻瀆之詞的猩紅獸。從此,猩紅色就帶上了墮落、淫盪和罪惡的含義。給海絲特戴上猩紅的「A」字就等於結她貼上了一個「淫盪」的標簽。紅色也可以是火刑的隱喻。海絲特和丁梅斯代爾二人既是中世紀被施以火刑的異教徒,又是在煉獄助熊熊烈火中備受煎熬的兩個負罪的靈魂,紅紅的火焰在小說中轉化為紅紅的「A」字,代表了基督教的精神凈化和水恆懲罰。在基督數的文化傳統里,紅色還代表了耶穌及其追隨者所流的殉道之血。海絲特始終佩戴著紅色的「A」字,而年輕的牧師則在胸口上刻苦一個血宇「A」,他們一次次登上刑台,使人聯想到祭壇上淌著鮮血的羔羊,它以自已的苦難、鮮血、甚至生命向世人昭示著一條解脫罪惡,走向上帝和天堂的光明大道。
反諷是《紅字》中的一個典型修辭手法。作品的題材本身就是一種反諷。學識淵博而虔誠的年輕牧師丁梅斯代爾與一位已婚婦女海絲特發生戀情是對當時扼殺人性和人間愛情的清教權勢和信條的極大諷刺,因為清教信徒們都把他看成是「聖潔的典範」,把他幻想成是「上帝傳遞智慧、責難和博愛的傳聲筒」,他們永遠想不到他會犯「原罪」。這樣的突發性在讀者中產生較大的懸念和反差。使讀者期待的與實際發生的形成心理落差,產生審美距離,從而強化了審美和諷刺效果。 在《紅字》這部小說里,「母性」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它是一種偉大的慈悲的力量,支持著海絲特生存下去,然而,母性也成為了規訓她身上令男性恐懼的反叛力量的工具。作為私生女的珠兒固然是「罪孽」的化身,但同時她也「揭露和懲罰著海絲特,完成了字母A的(規訓)功能。」在林中相會一節,海絲特扔掉了宗教社會強迫她戴上的象徵罪孽的紅字,然而,珠兒卻以拒絕承認她是母親相要挾,逼迫她又把紅字戴在了胸前。雖然海絲特有勇氣對抗清教社會,但她在教育珠兒的時候,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被吸納進現存的社會體制。她對珠兒的愛,使得她不願意看到珠兒和她一樣,被排斥在社會之外,孤獨地生活。珠兒的異類性不斷提醒著她的罪過,「是珠兒叫我還活在世上,也是珠兒叫我受著懲罰。……她就是紅字……具有千萬倍的力量來報應我的罪孽。」凹正如霍桑在小說中所寫到的,因為珠兒的存在,海絲特沒有能夠成為公開挑戰男性社會制度律法的反叛者:「母性的溫柔漸漸平息下去了(海絲特性格中)那些不安定的成分。」在母性的作用下,海絲特不僅擁抱自己的孩子,也擁抱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她用綉品換來的所得,給窮人送上錢物。她不僅穿針引線給珠兒縫制衣物,也給鎮上的窮人縫制禦寒的服裝。她成了聖母瑪利亞式的角色,在她的身邊聚攏了許多被侮辱、被損害的人,他們在她的懷抱里尋求安寧和撫慰,她變成了整個小鎮的代表人物,體現了父權社會所需要的隱忍、剋制、犧牲、博愛等女性氣質中神性的一面。
批評家理查德·蔡斯會在他的經典之作《美國小說及其傳統》中,稱《紅字》是「一部女性主義宣傳冊」。
㈥ 小說紅字講了什麼事
小說描寫女主人公
海絲特·白蘭跟丈夫從英國移居當時尚屬英殖民地的美國波士頓。中途丈夫被印第
安人俘虜。海絲特隻身到美後,迫於生活,被一青年牧師誘騙懷孕。此事,被當地
虛偽的清教徒社會視為大逆不道。當局把海絲特抓起來投入監獄,遊街示眾,還要
終生佩帶象徵恥辱的紅色的A字(Altery:通姦女犯)和站在示眾台上受審。州
長親自主持了對海絲特的審訊,她所屬教區的牧師丁梅斯代爾——一個被公眾視為
最高道德典範的誘騙海絲特的姦夫,也假惺惺地勸說她招出姦夫的姓名。但海絲特
寧願一人受辱,誓死也不招供。在遠離社會,遠離人群,受盡屈辱的處境中,海絲
特孤苦頑強地生活著,全仗刺綉為生。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撫養掌上明珠般的女
兒珠兒。海絲特這種忍辱負重、代人受過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丁梅斯代爾大為感
動,也大受刺激,不久他便心力交瘁地病倒了。而獲釋歸來,一直在暗中偵察底細
的海絲特的丈夫羅傑·奇林渥斯醫生,在給丁梅斯代爾治病中,已基本了解到了真
情,並欲置丁梅斯代爾於死地。為了逃脫,海絲特跟丁梅斯代爾議定在新市長就職
那天,帶上孩於一同乘船到「看不到白人足跡」的地方去。但此事也被奇林渥斯識
破,逃脫不成。於是,丁梅斯代爾在新市長就職那天,攜海絲特和珠兒走上示眾台,
當叢宣布了自己誘騙海絲特的事實,並死在海絲特懷抱中。海絲特也從此得到了解
放,帶著珠兒遠走他方。若干年後,珠兒長大成人,安了家立了業,而海絲特卻一
人再回到波士頓,仍帶著那個紅色的A字,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
恥辱的紅字變成了道德與光榮的象徵,直到老死。
小說以兩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時代的美洲為題材,但揭露的卻是19世紀資本主義
發展時代美國社會法典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
㈦ 紅字這篇小說講了些什麼
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跟丈夫從英國移居當時尚屬英殖民地的美國波士頓。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虜。海絲特隻身到美後,迫於生活,被一青年牧師誘騙懷孕。此事,被當地虛偽的清教徒社會視為大逆不道。當局把海絲特抓起來投入監獄,遊街示眾,還要終生佩帶象徵恥辱的紅色的A字(Altery:通姦女犯)和站在示眾台上受審。州長親自主持了對海絲特的審訊,她所屬教區的牧師丁梅斯代爾——一個被公眾視為最高道德典範的誘騙海絲特的姦夫,也假惺惺地勸說她招出姦夫的姓名。但海絲特寧願一人受辱,誓死也不招供。在遠離社會,遠離人群,受盡屈辱的處境中,海絲特孤苦頑強地生活著,全仗刺綉為生。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撫養掌上明珠般的女兒珠兒。海絲特這種忍辱負重、代人受過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丁梅斯代爾大為感動,也大受刺激,不久他便心力交瘁地病倒了。而獲釋歸來,一直在暗中偵察底細的海絲特的丈夫羅傑·奇林渥斯醫生,在給丁梅斯代爾治病中,已基本了解到了真情,並欲置丁梅斯代爾於死地。為了逃脫,海絲特跟丁梅斯代爾議定在新市長就職那天,帶上孩於一同乘船到「看不到白人足跡」的地方去。但此事也被奇林渥斯識破,逃脫不成。於是,丁梅斯代爾在新市長就職那天,攜海絲特和珠兒走上示眾台,當叢宣布了自己誘騙海絲特的事實,並死在海絲特懷抱中。海絲特也從此得到了解放,帶著珠兒遠走他方。若干年後,珠兒長大成人,安了家立了業,而海絲特卻一人再回到波士頓,仍帶著那個紅色的A字,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恥辱的紅字變成了道德與光榮的象徵,直到老死。
㈧ 《紅字》主要講了什麼
鏈接:https://pan..com/s/1gv6gAicl-cv_9K5HvJs-8A
提取碼:u2e1
該小說講述了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I Hawthorne,1804一1864)出生於新英格蘭一名門望族,他家世代都是虔誠的加爾文教信徒。他的兩代先祖曾是馬薩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權力機構中的要人,參與過一六九二年薩菜姆驅巫案及其後的迫害教友派的活動。霍桑一家後來以航海為業,從事東印度地區的貿易,到他父親這一代,家境已經大不如前。
㈨ 紅字沖銷的理由
什麼 紅字沖銷的理由呀?
會計書上就寫了用紅字沖銷的2種情況!
你問的什麼意思呀
㈩ 霍桑的長篇小說《紅字》描寫了什麼揭露了什麼
寫出了他很重要的長篇小說《紅字》(1850)。這部作品以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描寫一個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縛的少婦犯了為加爾文教派所嚴禁的通姦罪而被示眾,暴露了當時政教合一體制統治下殖民地社會中的某些黑暗。作者細致地描寫了經過長期贖罪而在精神上自新的少婦海斯特·白蘭,長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責備而終於坦白承認了罪過的狄姆斯台爾牧師,以及滿懷復仇心理以至完全喪失人性的白蘭的丈夫羅傑,層層深入地探究有關罪惡和人性的各種道德、哲理問題。小說以監獄和玫瑰花開場,以墓地結束,充滿豐富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