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閱讀小說
⑴ 誰有寧夏九年級下冊語文學習之友「記敘文」「小說」「散文」的閱讀答案,速發,可加懸賞。
《學習之友》九年級(下)參考答案
□積累(長慶初中:賈生榮、周蓮英)
一、字詞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
停泊ng bó 哺育bǔ yù 粗糙雜cáo zá 冗長rǒng cháng .tí..cū cāo 嘈..
差遣悔chàn huǐ 提防dī fang 兌換ì huàn 踱步ó bù .chāi qiǎn 懺....
粗獷n xiáo 畸形jī xíng 緘默jiān mò 間斷jiàn àn .cū guǎng 混淆.hù...
校對jiào ì 糟粕吸shǔn xī 箴言zhēn yán ..zāo pò 休憩.xiū qì 吮..
聯袂秀(同俊秀)jùn xiù 破綻 zhàn 湊合u hé .lián mèi 雋..pò.cò
拮據jié jū 追溯 jiàng 鞭撻沒yān mò ..zhuī sù 倔強.jué.biān tà 湮.
玷污diàn wū 澎湃ng pài 怯懦qiè nuò 體恤 xuè ..pé..tǐ xù 戲謔.xì
遷徙n xián 瞠目結舌chēng mù jié shé 隨聲附和.qiān xǐ 琴弦.qí..suí shēng fù hè 鱗次櫛比lín cì zhì bǐ 參差 chú ...cēn cī 踟躕..chí
(二)根據拼音寫漢字
虐殺 輟學 炫耀 迸發 佇立 沮喪 棲息 彌漫 縈繞 .........蘊藏 猝死 靜謐 精湛 挑釁 陶冶 滑稽 心有餘悸 ........苦心孤詣 恫嚇 碎屑 ....
(三)改正錯別字
陰謀詭計 尚方寶劍 變本加厲 再接再厲 無緣無故 異想天開 川流不息 .......
辨偽去妄 兩全其美 出類拔萃 剛愎自用 義不容辭 別出心裁 越俎代庖 ........鋒芒畢露 欽差大臣 汗流浹背 煥然一新 不計其數 根深蒂固 不屑置辯 .......
莫名其妙 渾然一體 杳無音訊 一鳴驚人 妙手偶得 有條不紊 風燭殘年 .......
投機取巧 駭人聽聞 置之度外 見異思遷 應運而生 痛心疾首 望文生義 .......
相提並論 慘無人道 如火如荼 膾炙人口 無精打采 .....
(四)選詞填空
天翻地覆 甘拜下風 自暴自棄 一籌莫展 川流不息 言簡意賅 一鼓作氣 .......
懸梁刺股 食不果腹 迫不及待 一如既往 草菅人命 一諾千金 矯揉造作 .......
不脛而走 再接再厲 膾炙人口 黃粱美夢 蛛絲馬跡 萎靡不振 墨守陳規 ........
出其不意 嘔心瀝血 罄竹難書 聲名鵲起 談笑風生 金榜題名 走投無路 .......
趨之若鶩 潔白無瑕 不能自已 旁徵博引 炙手可熱 .....
(五)解釋加點的字
【永垂不朽】:垂:留傳後世;朽:腐爛,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
1/2
【好意難卻】:卻:推辭;指指不便推辭別人的關心和幫助。 .
【深惡痛疾】:惡:厭惡;痛:痛恨。疾:極。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 .
【旁逸斜出】:逸:伸展,超出;指(樹枝)從樹乾的旁邊斜伸出來。 .
【沁人心脾】:沁:滲入。原指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使人感到舒適。也形容詩歌和文章優美動人,.
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
【老當益壯】: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
【人跡罕至】: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涼的地方很少有人來過。 .
【心曠神怡】:曠:開闊;怡:愉快。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
【不屑置辯】:屑:值得;置:辯;置辯:申辯。認為不值得辯論。 .
【精神矍鑠】:矍:驚視的樣子。鑠:明亮,光明;矍鑠: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老而.
強健。精神矍鑠: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強健,不失風采。
【隨聲附和】:和:聲音相應。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麼說,就跟著怎麼說。 .
【膾炙人口】: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
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訟。
【越俎代庖】:越:跨過;俎:古代祭祀時擺祭品的禮器;庖:廚師。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
辦席。比喻超出自己業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恆心,有毅力,堅持不懈。 .
【同舟共濟】:舟:船;濟:渡,過河。同船渡河,相為照應。比喻利害得失相同者要患難與共,通力.
合作。
【不足介意】:足:值得。不值得放在心上。 .
【相形見絀】:形:對照;絀:不夠,不足。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 .
【俗不可耐】: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
【不省人事】:省:知覺。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
【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來。形容非常憤慨。 .
【變本加厲】:厲:猛烈。指比原來更加發展。現指情況變得比本來更加嚴重。 .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
【辨偽去妄】:妄:荒謬不合理;對於事物,要善於辨別,分清真假,去除虛假。 .
【自以為是】:是:對。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 .
【名副其實】:副:符合;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 .
【長年累月】:長年:整年,一年到頭;累:累積;累月:一月接一月,很多個月。形容經過了很多.
年月。
【文過飾非】:文、飾:掩飾;過、非:錯誤。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
【原形畢露】:原形:原來的形狀;畢:完全。本來面目完全暴露。指偽裝被徹底揭開。 .
(六)根據語境選詞填空
1.②、①、③。
2.②。
⑵ 人教版九年級上下冊語文必讀的課外書 急求急求!!!!
九年級必讀課外書推薦:《吶喊》、《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契訶夫短篇小說集》、《居里夫人傳》。
1、《吶喊》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⑶ 九年級語文《孤獨之旅》和《我的叔叔於勒》的小說三要素
孤獨之旅》:
環境:(1)有關蘆葦盪的描寫:蘆葦盪「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盪盪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2)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盪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
人物:杜小康
情節: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盪的經過和感受。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盪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我的叔叔於勒》:
環境: (1)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駛向遠處。(2)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
人物:菲利普夫婦\於勒
情節:開端:全家盼於勒。發展:菲利普夫婦在人前贊於勒。高潮:船上遇於勒。結局:全家躲於勒。
⑷ 九年級上語文必讀書籍和小說
名著閱讀,則包括四大名著,泰戈爾的《飛鳥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老舍的《駱駝祥子》,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尤其要注意的是四大名著中的重要情節。
⑸ 現行各版初中語文教材推薦閱讀文學名著是......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西遊記》、《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童年》下冊:《繁星 春水》、《安徒生童話》、《巨人三傳》 八年級上冊:《水滸傳》、《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 下冊:《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穆斯林的葬禮》 九年級沒有推薦名著。
⑹ 我不喜歡閱讀小說等。。所以語文很差。。(我初三)
一開始就看很有名的名著,是有些枯燥,積累的東西不夠就讀那些很難懂的作品對語文是沒多大幫助的。你可以把起點放低,讀一些較短的文筆好的情節曲折的文章。讀書最重要的是興趣,看故事性較強的,這樣才能讀得下去呀。像我,一開始是對古代的詞比較感興趣,然後是散文,然後是短篇小說,再一點點進步,所以我這次語文132分。讀書的確很重要,對寫作和閱讀水平的提高都有幫助。找到適合自己的書來讀其實是一種享受呢。
那些情愛的最好不要看,小說里帶些愛情不可避免,但愛情過多的想必也不會太好。
⑺ 九年級語文必讀名著有哪些
九年級上冊必讀名著有:《水滸傳》、《西遊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城南舊事》、《駱駝祥子》等。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
故事相關:
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的故事。
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在島上生活了28年2個月零19天後,最終得以返回故鄉。
⑻ 初三語文5篇讀書筆記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 作品以舊中國北平為背景,描寫了人力車夫祥子由人墮落為「獸」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掙扎在社會最低層勞動者苦難命運的關懷和同情,歌頌了祥子勤勞、朴實、善良、向上的優良品質,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劇命運的原因。
好詞:
甘居人後、隨機應變、與世無爭、自有專長、省吃儉用、無中生有、
立竿見影、兵荒馬亂、淡而不厭、干凈利落、無緣無故、引經據典、
賣好討俏、無話可說、改邪歸正、另眼相待、千載難逢、與眾不同、
一聲不響、輕描淡寫、任勞任怨、小心謹慎、一來二去、自討無趣、
無法無天、南腔北調、愛錢如銘、禮尚往來、莫名其妙、低聲下氣、
垂頭喪氣、千言萬語、一清二白、一刀兩斷、如何是好、忘恩負義
好句:
1.那輛車是他的一切掙扎與困苦的總結果與報酬,像身經百戰的武士的一顆徽章.。
2.他們自己可是不會跑,因為腿腳被錢贅的太沉重.
3.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4.為金錢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錢,忠誠不立在金錢上。
5.經驗是生活的肥料,有什麼樣的經驗便變成什麼樣的人,在沙漠里養不出牡丹來
好段:
1、祥子的衣服早已濕透,全身沒有一點干松的地方;隔著草帽,他的頭發已經全濕。地上的水過了腳面,濕褲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著他的頭和背,橫掃著他的臉。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他像要立定在水裡,不知道哪是路,不曉得前後左右都有什麼,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他什麼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覺得心有點熱氣,耳邊有一片雨聲。他要把車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裡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麼半死半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車的彷彿死在了車上,一聲不出地任憑車夫在水裡掙命。
2、不知道是往前走呢,還是已經站住了,心中只覺得一浪一浪的波動,似一片波動的黑海,黑暗與心接成一氣,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祥子像被一口風哽住,往下連咽了好幾口氣。
心得體會: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系,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理想,那麼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復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讀罷這本書,我對祥子的評價為:祥子是一個經不住生活的考驗,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話說:「路慢慢之遠兮,吾將上下之求索。」他為何不再尋求新的路,而成為社會的人渣,敗類?他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謀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為他是農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對他的打擊,他放棄了。所以釀成了書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後果啊!
⑼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 所有文言文{篇目}以及內容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添加到搜藏
語文
拼音:yǔ wén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
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
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您;
走進語文,觸摸每位吧友心靈的歡樂與哀傷,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您;
走進語文,絲絲書卷氣與忱忱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您。
走過一段長長的路,背後彌漫的是模糊的雲煙。品品語文,尋找逝去的歲月,釋放躍動的心聲,撥開雲霧見日月,暢想前所未有的高遠境界。絲絲問候與關懷融化了你的煩惱與憂愁,點點滴滴的積累與記憶成就了你質的飛躍。
吟一首短詩,博得滿堂喝彩;
寫一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
問一個問題,收獲無限精彩;
分一份心得,回報汩汩清流。
此謂語文的魅力!
鑽文學,品美文,彰顯大家風范;
讀《三國》,看《紅樓》,引人無數情思;
讀讀神話、童話,馳騁想像的空間;
背背詩詞、駢賦,扣住文化的脈搏。
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
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
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
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
語文,厚碩的雙翅,激人永遠搏擊長空;
語文,心靈的回響,引人走向高貴的殿堂;
語文,幾許清風熹雨,給人雲開月朗的爽潔。
踏過一片海,用廣博的知識激起片片微瀾;采過一叢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來縷縷清香;有過一個夢,決定從這里啟程……
走進文學,探索文化,在心靈的光碟上鐫刻語文的美妙,一份恆久,一份輕松,笑問人生,夫復何求?
在我國台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
語文的全稱是漢語言文學
一、語文必釋
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庄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50年了。然而,由於50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竟連個「科學定義」都還沒有!因此,50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今春以來,以《人民教育·語文教育世紀談》專欄和《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之鑒》專欄倡導的「語文教育問題大討論」正如火如荼,人聲鼎沸。業內外理論與實踐兩路人馬正薈萃於「語文教育問題」之中。不探索出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的辦法,不得罷休,實為家國大事。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共識,盡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50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用實事求是的認識武器,「語文是什麼?」問題完全能解決,也肯定有科學的解釋。
二、語文原義釋
「語文」一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
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我得出:「語文」一詞的原義,不應是「什麼和什麼」,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等等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麼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一清二楚。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話本」是什麼?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霉背運上百年的結果。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活該!誰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縛禁錮自明清以來老百姓的頭腦,阻礙科學與文化的進步,最終導致國門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說白話,寫語體文,非搞得亡國滅種不可!有腦子的人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偉人毛澤東在天安門豪邁發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一聲宣言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
三、語文錯覺
1950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標志著嶄新的——語文學科的庄嚴誕生。隨「語文」用作學科名,「語文」這一概念的靈活性表現出來:質方面,由「文章」變成了「關於文章的學問」。量方面,由一事物(語言)的「類概念」變成了另類事物(教育學科)某屬(課程)內的「種概念」。正是「語文」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而人們的認識沒有及時跟進,出了行而上學的差錯,由此,帶來了教學觀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語文的真實定義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別幾個典型的錯覺,加以糾正。
把「語文」解釋為「口頭語和書面文」,是上了師范類大學《語文教學法》教材的,此說,導致「語文」成為「掌握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工具課」,出了三個失誤:第一,語言是不帶階級性的,純粹認「語文」為語言學,放棄了新中國學校人文教育的階級烙印蓋戳大權,違背了教育規律,無異於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強及有害我民族進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歷史倒退派們投降。第二,不該把「口頭語」也包進「語文」內來。學校教育是以內化文字化了的意識、知識為意義的,學母語口語,大沒有進學校的必要。城裡鄉下到處都有未入過學的老幼,除了嬰兒,沒多少不會說話的。蒙童與老農婦的語言也不失生動形象風趣,也能精當地表情達意,他們所掌握的語言,就是不能「至遠,至久」,時過境遷就煙消雲散。所以語文課不必以「教習口語技術」為責任,而應以「同化書面交際規范」為職責。第三,因為人們習以為常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忽視語言還是思維的必備條件,所以有了「語文是工具」的錯誤推論,泯滅了語文教育啟迪發展智力的偉大作用,把語文課搞成了工具課。一般的,或者外國語言課可以看成工具課,語文則不行,它不僅以字詞辨析為目的!
語文課是文學課嗎?文學是藝術的一種,能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人畢竟少數,中小學不是文學院,語文不能搞成文學課。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學科,藝術化作為一種理想追求,當然可以,但決不能當作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義務教育,教點粗淺的文學常識,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無可厚非,深淺應有度,應因材施教。
語文是始於且屬於新中國的,具有時代進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學綜合基礎課,是科學系統中的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錯覺應予校正。
四、語文學科定義及其釋 [以下部分曾於2002年6月在《中學語文教學》發表]
「語文」是科學,要定義,是不能由什麼名人或權威規定的,必須遵循邏輯學中定義的規則,作出的定義還必須有鞏固人們認識成果、有助於人們掌握知識的作用。下不出定義而強行加以規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麼概念就是錯誤的。必須採用「屬加種差定義法」來求取。
語文,學科名。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總類:科學;分類:人文科學;子類:人文教育科學;屬: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一個基礎學科。種差三個,(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足夠與同屬的別種學科如政治、歷史相區分,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本學科的本質屬性。
經檢驗,符號定義的邏輯規則,不存在「寬」「窄」「反復」「循環」「負」「含混」「隱喻」等等毛病。是「科學定義」。
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當語文教學陷進「少慢差費」的泥潭時,人們發出了「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的埋怨,假使蒼生真的被誤,語文學科首先該受埋怨!不是嗎?「人生聰明識字始」,語文不行,什麼都枉然。我們現行的《語文教學大綱》沒有把啟迪發展智力放在肩上,還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難怪很多人以為「語文課最好上」,又有人認為「語文課最難上」。好上與難上的分水嶺就在於如何看待智力啟迪與發展,是否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語文素質被認為就只有聽說讀寫能力,孰不知「察言觀色(看)、審時度勢(想)」不說不聽沒讀沒寫但也是語文素質的表現。語文教學對於培養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與判斷等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應體育,支應藝術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才是健全的語文教育觀。要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前提是學好語文。所以,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現代化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同化現代書面交際規范的學科有且僅有語文。語文學科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不叫「國語」,不稱「漢語」,不名「文言」,也不號「華文」,仔細一推敲,我們會贊嘆:新中國教育開拓者們創立的「語文」學科名,真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簡直是新中華文明的標志性傑作!同化現代化的全中華民族共同的書面交際規范和人文心理素質,是語文師生和語文工作者的共同責任!責無旁貸!
語文,人文學科術語。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製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