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魯迅小說魔方格
1. 《書癖》讀後感 魔方格作文
但凡是真的喜歡一樣東西便容易成癖,比如是我。
我喜歡書,尤其喜歡讀書和藏書。對書的最早的記憶,就是我七歲那年的夏天父親在山外為我帶回的那本一年級《語文》書。記得在那些個夜晚,我常常端個小板凳,抱著那本書吵著要晚歸的父親給我講述裡面的內容,父親的講解極易懂動聽,聽得我完全忽視了身上蚊蟲的叮咬,當時物質條件落後,那些被蚊蟲製造出來的包塊因為感染留下的疤痕,到現在都還沒有消去。那一段日子,我幾乎是每天夜裡都抱著那本書,做了許多個有關書的香甜的夢。可惜的是後來經歷幾次搬遷,那本在我啟蒙之前就早早闖入夢鄉的書不慎弄丟了,成了我一直隱在心中的不小的遺憾。
我讀書沉迷是出了名的。喧天的高分貝噪音基本不影響我的閱讀,頻繁的打斷也妨礙不了我立即回歸文字中的寧靜。同事驚訝於我的這種「特異功能」,好幾次趁我看書時玩惡作劇,不是冷不丁一聲尖叫嚇我個冷汗淋漓,就是趁我不注意時猛然拽翻座椅,害得我四仰八叉斯文掃地,為此在同事們中留下了許多笑柄。
我讀書還有「惡習」。比如,我把通俗類雜志放在廳堂供吃飯時翻閱;小說、專業類書籍作為枕邊書堆在床頭;報紙、副刊、《新華字典》、《辭海》一類被我放在衛生間,好在「方便」的時候隨意查閱;只要是出差,無論數天半日短途長途我必得帶上一兩本書打發夜晚時光;坐車時尤其是倚在長長的列車的窗前捧一本書閱讀,窗外不斷閃過的風景和眼前溢著芬芳的文字該是最美的享受……妻子常常埋怨我睡前看書忘了關燈;因看書忘記挾菜生生咽下一碗又一碗老乾飯的虧我也吃得太多;在衛生間的異味里閱讀到忘記起身一定也是別有一番樂趣的。我不斷地看書,不停地買書,加上文朋詩友的饋贈,我家的大廳里、寫字台上、床頭、衛生間里到處都是書籍,三個書櫃也塞得滿滿當當,兩次搬家整理時,光是書就要拉滿滿一汽車。妻子對此自是頗有微詞,兒子也常因此向我「喊話」,甚至好幾次在我父母面前「告御狀」。罵歸罵,怪歸怪,如今我依然是「死豬不怕開水燙」,死不悔改——我只是一次次地打著呵呵,壓根兒就沒有想到過如何去「改邪歸正」。
我愛書,對不愛惜書的人也絲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有一次我的一個同事在朋友送我的新書上塗鴉,潔白的扉頁上留下了幾處雜亂的墨痕。氣得我對著他砸掉了一隻茶杯——這明擺著就是糟蹋書本、褻瀆我寫書的朋友嘛!後來那同事幾次向我借書看,我都毫無餘地地拒絕了。
朋友常出書。出了書,必有朋友得到新書,點名索要的,慕名求購的,簽名饋贈的,不一而足。可贈書也要看對象:愛書是假貪圖熱鬧是真、動機不純只為裝潢臉面者,大可不必舍書相贈——飽含汗水的文字得不到承認且不說,束之高閣、心存不屑也無所謂,說不準轉背就被扔被進了垃圾堆,或著成了孩童手中的玩具,那真是文字的極大悲哀。這種情況以前肯定有,且將來依然還會發生。
而今社會已經與我求學時代大不相同了,書本也漸漸失去了翰墨的清香,奇聞小報、網路虛幻、情愛人慾的讀本暗流洶涌大行其道,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正大張旗鼓地炒作並美其名曰「市場化」——市場化是對的,但這樣的價值庸俗的讀物的「市場化」,我不敢苟同。世界嘈雜了,功利了,周圍甚至有了把「書」與「輸」相關聯的謬論,人為地把書本和生活對立起來。在信息化社會里,電腦手機無處不在,網路上電子書籍和音像製品隨處可見,老師們上課也開始使用時髦的幻燈片和激光筆,不再需要粉筆和紙質課本了,書的命運會不會最終走向沒落和消失呢?這年頭,書也失去了神聖和芳香的味道。
然而,我依舊還是喜歡紙質的書頁,因為那裡有清風翻書的快感,有淡淡油墨的清香……
2. 請設計一個閱讀魯迅作品的計劃,研究魯迅作品
魯迅的作品我基本讀完了。並不是太多。
你先讀散文集《朝花夕拾》,有助於了解其家庭生活經歷。再讀《故事新編》,可能開始讀不懂其深刻含義,但是這本小說集很幽默有趣,有助於提高你的興趣。然後讀《吶喊》《彷徨》兩本,其他的就是16本雜文集了。散文詩集《野草》很難理解,可以放在最後讀。
其實閱讀的順序沒有一定之規,按自己的興趣去讀好了。因為你要想深刻理解魯迅,讀一遍是不夠的,你要是真對其產生了興趣,自然會不斷地去反復閱讀。
當你對其作品有了感性認識之後,可以轉而閱讀魯迅傳記。
我推薦兩本,一是林賢治的《人間魯迅》,是最好的魯迅傳記。還有一本是王曉明的魯迅傳,可以參閱。
國內研究魯迅的專家,最讓我佩服的有兩位,一位就是林賢治,此君沉著踏實,堅韌不拔,滿腔熱血,思慮深刻。還有一位是王富仁教授。王富仁原是北師大的博導,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雖然是會長,他可不是官僚,他是憑自己的成就,他是魯迅研究界最具理論家氣質的一位,後來被汕頭大學以200萬重金挖走,現在汕頭大學組建新國學研究中心,他的魯迅研究系統性很強,高屋建瓴,視野開闊,如長江大可,浩浩湯湯。代表作《吶喊彷徨綜論》《中國文化的守夜人》等等。
國內研究魯迅的專家,吃魯迅飯的人很多,多多少少都有些成就吧,你漸漸地就會接觸到的。
日本的魯迅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甚至比中國還要先進,伊藤虎丸、木山英雄、丸山升等學者的作品,都有其深刻的價值。
陳丹青先生的幾篇談魯迅的文章,迥異那些專家學者,更多感性,讀來使人深受啟發。
鄙人不學無術,信口雌黃,拋磚之言,請君斟酌。 就是5分實在太少了。。。。。
3. 魯迅的第一部小說是什麼最美中國閱讀答案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宣告一個嶄新的文學世紀的開始。在藝術方法上,明顯地具有"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在《狂人日記》問世之前,白話體詩歌和散文已經出現,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學革命的風貌,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完美的藝術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的作品,則是這篇《狂人日記》。也可以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
4. 閱讀魯迅《高老夫子》,以此為例談談你對小說特點的理解
《孤獨者》,《肥皂》,《高老夫子》選自魯迅1926年出版的《彷徨》。
魯迅所寫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有各種類型,其中有以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孔乙己》,《白光》,有以封建衛道士為諷刺對象的《高老夫子》,《肥皂》,但魯迅著力描寫的,傾注了更多藝術心血的,是那些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尋找道路,彷徨,苦悶與求索的知識分子,他們是一些具有一定現代意識,首先覺醒,然而又從前進道路上敗退下來,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子君與涓生。對於最後一類知識分子,魯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他們的歷史進步作用,一方面也著重揭示他們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機。
《在酒樓上》
【1】「獨異個人」與「庸眾」的對立;
《吶喊》中,獨異個人大聲吶喊,《彷徨》中獨異個人走向失敗。
【2】在不被庸眾理解所製造的危機下,中國知識分子走向失中的魏連殳敗;
表達了對啟蒙的深深懷疑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曾經是一位「獨戰多數」的英雄,是一個使人害怕的「新黨」,即使在五四高潮之後,也還敢於發表一些「無所顧忌的議論」,他在世人的侮辱,誹謗中頑強的活著。然而他只是孤獨地掙扎,終而失去了理想,最後採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向社會進行著盲目的報復,甚至躬行起他「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成了一個真正的失敗者。
《肥皂》刻畫了一個反對舊文化、維護舊道德的假道學家形象。
小說通過四銘見孝女、買肥皂的事件,以及由肥皂掀起的家庭風波,集中揭露了封建復古派政治上的極端反動、道德上的極端墮落,戳穿了他們關心世道人心、國家命運的畫皮,把封建復古派的反動本質和骯臟靈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這伙丑類於「麒麟皮下露出馬腳」。
【1】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虛偽和非人性,是另一種吃人,一種精神的扭曲;
【2】精神分析的初步運用;
【3】對辛亥革命的反思和國民性批判。
《高老夫子》
《理水》選自《故事新編》,在歷史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改造和發展,將現代人的生活精神融入古人古事中。
《理水》是歌頌性的小說,歌頌了「中國的脊樑」式人物——大禹。大禹辛苦踏實,與大自然斗。大禹在與黑暗官僚統治的論戰中力排眾議,大膽革新的精神和那些官員們的昏聵頑固,墨守成規成為鮮明的對比。
《理水》對反面形象的描寫也有特點,文化山上學者們趾高氣揚的無聊爭論,水利局大官腦滿肥腸,作威作福的丑惡嘴臉,都被魯迅以諷刺的筆觸一一寫來,在嬉笑怒罵中報以極度的輕蔑和嚴厲的鞭撻。
《幸福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學青年"等。他們具有現代的意識、進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過為自己理想而奮斗的輝煌歷史,但他們的反抗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魯迅希望大家通過他們失敗的故事,看到他們的悲劇既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也是他們自己缺乏"韌性"精神和斗爭策略的結果。
http://ke..com/view/1632414.htmlwtp=tt
這些是我自己打上去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哈!
5. 閱讀魯迅的小說《葯》,試概述其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
【深刻主題】:由於受封建統治階級長期的壓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無知的境地。如果說華老栓是因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劇,那麼,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則是一個更大悲劇。人們對夏瑜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行動絲毫不理解,夏瑜對群眾落後狀態的深切同情,反被人們罵為「發瘋」,對夏瑜的流血犧牲,人們漠不關心,冷淡到以他的血來作為治病的葯,這是多麼可悲的無知和麻木!這反映了尚未覺醒的群眾與革命先驅者之間存在著可悲的隔閡。小說通過這兩個悲剮,挖掘出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刻的歷史教訓,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須啟發群眾覺悟的重大問題。
【題目立意】: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6. 魯迅小說的看與被看模式體現在哪些文章中
很多啊。在《吶喊》《彷徨》里體現的是比較充分的。
《示眾》《孔乙己》《葯》等都體驗了。
解釋一下吧,比如說《示眾》,沒有故事情節,不像傳統小說一樣有頭有尾,但是,裡面因為一個示眾的罪犯而引起的人們的聚集,將看與被看體現得淋漓盡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別人,而圍觀的人們在相互的看,又被看,具體的你一讀就知道了。不知還滿意否?
7. 求魯迅小說雜文在線閱讀。
從網路上就可以看了:
http://ke..com/view/1436262.htm
8. 魯迅的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
魯迅一生並沒有創作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是《阿Q正傳》,
短篇小說包括《吶喊》中的:《白光》、《故鄉》、《孔乙己》、《端午節》、《明天》、《風波》、《社戲》、《狂人日記》、《頭發的故事》、《鴨的喜劇》、《一件小事》、《葯》、《兔和貓》十三部短篇小說;
包括《彷徨》中的:《祝福》、《示眾》、《弟兄》、《肥皂》、《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傷勢》、《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長明燈》十一部;
還包括《故事新編》中的:《鑄劍》、《理水》、《起死》、《奔月》、《補天》、《出關》、《非攻》、《採薇》八部。
(8)閱讀魯迅小說魔方格擴展閱讀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
順次翻開魯迅生前出版的14本雜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論戰,反擊……的思想文化斗爭的編年史:從《熱風》開始的對封建禮教、舊傳統的批判,與復古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對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專政的抗議,對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路線的反擊。
魯迅雜文所顯示的這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不屈精神,從根本上有違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識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統,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
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
9. 【魯迅小說集】怎麼寫閱讀心得啊
通過閱讀作品,可以初步窺探出魯迅的小說觀。可以分兩方面闡述(比較深刻,需要自己體味,列舉的每一條都可以成篇成章,就不細說了):(一)創作的動因:1,苦悶的象徵2.為人生,改良這人生3.文學參與歷史的法則(二)創作的方法與文學的審美追求:1.現在生活的感受2.雜取種種人3.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
要知道,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的標志。這是深究魯迅小說需要明白的宏觀前提。具體原因可以結合小說來找答案。可以分兩個大方面。第一,「表現的深切」:題材的開創性與思想意蘊的深刻性。(1)體現在新的題材上:關注農民和知識分子,為新文學開創了兩個新的形象體系。體現了與傳統文學內容上的變化。(2)思想方面表現在思想意蘊的深刻性。魯迅站在時代的至高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進行了文學性的表達。其對其小說可進行對讀,有限篇幅建構了博大的精神。第二,「格式的特別」:創作方法的多樣性與文體上的獨創性。(1)創作方法上,魯迅具有與其新的小說觀念相一致的多樣創作方法。寫實、浪漫和象徵創作手法均有廣泛應用。魯迅調整了敘事視角,便全知敘事為限制敘事,採用了純客觀的敘述形式。如小說《肥皂》。這是現代小說所確立的敘述模式。(2)文體的獨創性:既有傳統的傳記體式,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也有現代小說文體,如《彷徨》是純粹的現代小說文體。《故事新編》是對傳統故事、傳說、神話的日常化講述,也屬於現代主義的范疇。其文體的獨創聯系了他審視生活的獨特方式,開創了兩個敘述的基本模式:一是「看——被看」。反映了魯迅認識中國人精神和人生的方式,在以農民、城市平民為表現對象時共同採用。二是「還鄉」,這表現了知識分子是註定的精神漂泊者,是魯迅對他和他所處的時代新型知識分子靈魂和命運的表現。
然後可以通過解析個別代表作來寫體會。現以《阿Q正傳》為例:(思想成就)小說塑造的阿Q具有出奇良好的自我感覺,又有驚人的麻木與健忘和無意義的自尊與可悲的自輕自賤,他始終沒有人的意識的覺醒和革命意識的覺醒。精神勝利法是阿Q形象的核心,通過塑造這一典型形象也就表現了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精神勝利法是魯迅對於中國人身和中國歷史上遭受多次挫折後形成的國民性的集中表現。這是阿Q形象顯示的由內到外的意義。(藝術成就)第一,藝術描寫的高度典型化。阿Q的典型形象是通過其生活的各種特徵和精神勝利法來刻畫的。關於阿Q具體情況的不可考使其具有了中國人普遍生命形態的代表性。一系列在典型環境中發生內涵豐富的事件既反映了潦倒的阿Q,有體現了國民性。第二,細節描寫的精彩傳神。這些細節顯示了人的靈魂內涵的豐富,如阿Q跪地式的求愛,不圓滿的畫圓等。第三,強烈的批判與諷刺特色。批判的一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二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釋放出來的過程。小說對於時代、文人的文人病,特別是對人們病態性格反映的病態靈魂逐漸展露,對生活在陳腐時代的人們在精神上呈現的狀態進行了深刻諷刺。第四,語言的准確,鮮明,生動,精煉與幽默,好用反語與喜歡誇張。准確體現在惜墨如金的語言里,鮮明生動使細節傳神。而魯迅「冷」的幽默是由反語和誇張創造出來的。
可以關注打破傳統敘述模式的《故事新編》(這本小說集的思考升值空間巨大,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寫心得):第一,古今雜糅的表現手法。採用了「以古例今,以今推古」的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認知法,以對現代人的、現代生活的發現來推論傳說、神話或歷史中的人物的生存處境和生存狀態,作品裡充斥了現代語言,即魯迅自評的「油滑」。「油滑」將英雄置於日常的環境中,達到了古今的互證。第二, 人物性格與氣質的漫畫化描寫用漫畫的筆法描寫了「中國的脊樑」和被批判諷刺的人。如《非攻》中描寫墨子像「長腳的鷺鷥」等。在這樣的描寫中也影射的三十年代的文人和文學狀態。這樣就在古今雜糅中完成了對人物性格和氣質的漫畫化描寫。第三, 強烈的喜劇色彩與濃重的荒誕色彩。這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之一。
此外,還可以從「吃人」的主題、關注婦女命運的主題、啟蒙者的精神困境等方面分別來談魯迅小說的內涵所在。
10. 舉例分析魯迅小說最常用的兩種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看與被看的模式,細分兩種,一是除了群眾中的看與被看外,還有作者在看,看著看客們的麻木;二是群眾與先驅者之間的看,如《葯》中看殺夏瑜。第二個是「離去——歸來——再離去」的模式,即「歸鄉模式」。如在《故鄉》里,「我」由希望到絕望,最終完成了「歸鄉模式」(在外表現為始於篷船,終於篷船)。這就是主要內容了,稍加擴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