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小說閱讀答案
1. 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同步練習赤壁之戰閱讀短文完成練習,詳見內,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我們努力學習,不是為了老師,也不是為了父母,而是為了自己的將來。
因為曹操的人坐不慣船,船都連起來,而且曹操的人馬多,不能硬拼,並且當時是東南風,火會燒得旺。
認為赤壁之戰中曹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曹操盲目自大,輕信黃蓋。
我是有老師講過的。
幸福❤四葉草 新手,謝謝採納。
2. 赤壁之戰小學課文全文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他只等兵士練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領,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員老將,叫黃蓋。他對周瑜說:「曹軍號稱八十萬,我軍才三萬,相差太遠了。跟他們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我看他們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只要用火攻,他們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麼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這么辦。
黃蓋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東吳兵少,抵擋不住八十萬大軍。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他願脫離東吳,帶兵士和糧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
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頭迎風眺望,忽然有個兵士報告說:「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帆,趁著東南風向北岸駛來。」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不一會兒已經來到了江心,船頭上分明寫著一個「黃」字。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不錯,趁著東南風來的正是黃蓋的船,一共二十條,都用幔子遮著,裡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糧食,而是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後面。
黃蓋的船把帆揚足,快得像離弦的箭。周瑜帶著兵船跟在後面。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
黃蓋的船離曹操的船隊不到二里了,黃蓋叫兵士把二十船蘆葦一起點著,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纜繩,讓這二十條火船趁著東南風沖進曹操的船隊。曹操的戰船被鐵索連著,沒法散開,一下子都著了火。火又竄上岸去,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
火光照得滿天通紅,濃煙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岸。哭聲喊聲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馬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
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忽聽得背後鼓聲震天,周瑜的兵追來了。曹操見手下的兵將丟盔棄甲,無心應戰,只得帶了他們從華容道逃跑。
(2)赤壁之戰小說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背景
劉琮束手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
1、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
2、派遣張遼、於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准備南征;
3、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4、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5、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
章陵郡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投降曹操,對他說:「逆順有一定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形勢。以臣屬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對國家叛逆;以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朝廷大軍,必會陷入危險;依靠劉備去對抗曹操,一定失敗。
這三個方面我們都不行,拿什麼去對付曹操大軍?而且將軍您自己考慮一下,您比得上劉備嗎?如果劉備擋不住曹操,則即使是投入荊州的全部力量,也不足以自保;如果劉備擋得住曹操,則他就不會再居於將軍之下子。」劉琮聽從他們的意見。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縣,劉琮就以荊州投降曹操,派人用朝廷過去頒發的符節去迎接曹操。曹軍將領都疑心劉琮是詐降,婁圭說:「現在天下分裂,各地割據勢力都貪圖用代錶王命的符節來抬高自己的身份。這次送來符節,這必定是真心誠意。」曹操於是接受劉琮的投降,繼續進軍。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曹操南下的消息,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一直不知道,直至曹軍到達宛的附近時才發現:而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卻不敢告訴劉備,劉備發現狀況,於是派親近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頗氣憤,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3. 赤壁之戰的故事內容和講述方式和別的文章有什麼不同
一直站在故事內容,應該是曹操和劉備和武松全三國之間的斗爭,他們是用敘述的方式
4. 對照閱讀三國演義中敘述赤壁之戰的有關章節
答案: 解析: 示例: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借東風草船借箭智算華容(任選其一)既生瑜,何生亮
5.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赤壁之戰遺址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編輯本段]曹操南征和長阪追擊戰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荀彧問計,荀彧說:「現在您一統華夏(黃河流域),南方已經震動,您應該趁勢速出葉、宛,則荊襄恐懼,可以平定荊州。」(注二)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宛城棄新野,走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戰略。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在長阪追上劉備,並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三國志·劉備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編輯本段]曹操的繼續南下和孫權決計破敵
曹操占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向江東送信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A 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三國志·魯肅傳》(應是周瑜、魯肅、呂蒙等人的合傳,下同)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所以,盡管曹操燒了自己的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無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B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閑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C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
應該還是保持原實力。
[編輯本段]赤壁之戰曹操的部署和失誤小結
1、曹操的部署:
曹操從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擁眾數十萬。他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准備登陸赤壁。
那麼曹操是不是將絕對主力安排在了烏林一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昭、馮楷七軍。可見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是不是這些大將沒有到達烏林,留在荊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所謂「留屯」,說明不是烏林之戰前的部署,而是之後。要知道《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赤壁之戰乃是曹軍的污點,自然不會多寫,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跡了,比如曹軍外姓第一將於禁,他的本傳連「從平荊州」的字樣都沒有,如果不是《趙儼傳》提到他,我們也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了。
又比如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2、曹操的失誤:
其實這個問題周瑜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分析的四點應該說正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鎖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5 )新收劉表之眾,尚未歸心。
[編輯本段]曹操行軍路線
1進攻路線: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是從許昌全線出擊,基本是以壓制性的態勢進擊荊州,也正是這個態勢嚇跑了劉備,唬降了劉琮。
而曹操的進攻路線基本如下:許—新野(樊)—襄陽(另派文聘防禦江夏)—當陽—江陵—巴丘—赤壁。2敗退路線:《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如果兩個記載吻合,那麼「華容道」和「雲夢大澤」應該是一個地方。三國時的華容道是在江漢平原上潛江以南,監利以北的地方。而雲夢大澤應該理解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澤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國志·郭嘉傳》中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那麼是不是《資治通鑒》和《英雄記》的記載根本就是錯誤?
我是這樣看的,曹操從烏林途經華容,雖然中間路難行甚至迷路,但最終他們到達巴丘,並退到江陵。
《通典》記載:「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敗之處。」《括地誌》記載:「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兩處:一個是今天的岳陽,另一個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燒船的巴丘應該是岳陽巴丘;《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的那個「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的巴丘應為江西崇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許—新野(樊)—襄陽—當陽(長阪追擊戰)—江陵—巴丘—赤壁(敗)—華容道(雲夢大澤)—巴丘(燒船)—南郡—譙。
[編輯本段]孫劉聯軍行動路線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
這個記載已經很詳細了:
新野——襄陽——當陽(敗)——漢津——夏口(匯合周瑜)——赤壁(勝)——華容道——南郡。《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至於夏口......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也比較明了柴桑——夏口—赤壁——烏林——江陵。兩軍的匯合應該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開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據江陵。那麼赤壁之戰發生在幾月呢?《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備……」《後漢書》記載: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將軍馬騰為衛尉。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這樣看來應該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發生的赤壁之戰。但是《資治通鑒》和《後漢書》記載的卻是十月(注十二)。另有《三國演義》所說的十一月: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風,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風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教子龍駕小舟於南岸邊等候」。其實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說,則赤壁之戰其實可以說是場遭遇戰,因為曹操十月才占據江陵,而同月戰役結束;其次,按十一月說,則看似不早不晚,但遺憾的是,這種觀點的依據是小說所寫,可信度自然無法與正史相比;而根據最俱權威的《三國志》,應該是建安十三年冬爆發的赤壁之戰,只不過這種觀點有點與其它記載矛盾。
《三國志·蔣濟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明年使於譙」,可見合肥之戰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經結束,那麼如果赤壁之戰發生在十二月,這個時間內曹操還能從荊州跑到合肥,實在太緊張了,時間上根本解釋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有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閏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閏十二月的,這樣一來,一切緊張的時間就順理成章了。
至於十月一說,則與《三國志》其他記載頗矛盾。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說明曹操在占據江陵後是有相當一段時間來穩定局勢的。
而《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盛寒」應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難被稱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說並非是《資治通鑒》和《後漢書》明確表示赤壁之戰發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記載,是有迴旋餘地的,估計也是兩部書的作者對於這個時間存疑,但沒有下定論。
綜上所述,十二月應為最俱權威,最為合理的解釋。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個月份是:從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公元209年1月23日。赤壁之戰就是發生在這個時間段。
[編輯本段]關於赤壁之戰的幾點疑問探討
1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
首先,最俱權威的《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而《三國志·吳書》的諸大將傳記也都提到「拒曹公於烏林」的字樣,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烏林。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體在哪個位置呢?它與烏林的關系如何?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赤壁山在今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
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
《荊州記》記載:「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傳》記載赤壁之戰的情況是這樣的:「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去北軍二里於,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東南風急」與「中江舉帆」,說明沖烏林來的船來自烏林東南,這與「上破魏武兵」比較吻合。還有《三國志·呂蒙傳》的記載:「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這里的「西破」與周瑜傳的「逆」是一個解釋。
如果《江表傳》所記載是事實,那麼蒲圻赤壁做為赤壁之戰的地點確實是最符合歷史記載。
至於其他的「赤壁」從地或記載上都有難以解釋的地方,由於爭論太大,此處不做過多討論。
2張憙救合肥是在赤壁戰前還是戰後?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
根據《曹操傳》是孫權先攻合肥再發生的赤壁之戰。
《三國志·孫權傳》則記載:「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根據孫權傳是成了赤壁戰後孫權才攻的合肥。
是不是陳壽記錯了?後人對此有很多猜測,《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三國志》的本紀是曹操,看《三國志》的人要想看時間,一定先看本紀,其他的傳記一律向它看齊。本著這個原則,曹操本紀在時間上是絕對嚴格的,否則整部書的時間順序就會很亂,《三國志》能被稱作良史自然也具備這個條件。
也就是,孫權在赤壁戰前攻合肥是肯定的,雖然《孫權傳》是在赤壁戰後才說「權自率眾圍合肥」,但它的時間觀念與曹操本紀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更何況後面還有一句「攻城逾月不能下」,說明其戰斗持續的時間還不短,完全可以理解為是發生在赤壁戰前,只是著重描寫赤壁之戰才放在後面來說。
只是這樣理解還有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張憙被派遣在《曹操傳》和《孫權傳》的記述又產生了矛盾。
按《曹操傳》則張憙是在赤壁戰前被派,按《孫權傳》是在之後。
如果我們仍然按照《本紀》為尊來理解,那麼陳壽關於這段記載就是失敗的,因為孫權傳的存在完全成了誤導。
可筆者並不這樣認為。
根據《三國志·蔣濟傳》:「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征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頗復疾疫。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遣主簿迎喜。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為賊所得。權信之,遽燒圍走,城用得全」。
記載說:「遇疾疫……頗復疾疫」,則很可能是在瘟疫大規模爆發之後才派的張喜。
而且,曹操在赤壁戰前擁兵二十多萬,而合肥這么緊要的地方竟然只派區區「單將千騎」來救,實在難以解釋,除非是在赤壁敗後曹操騎兵戰馬損失慘重,只有先派千騎支援。
綜上所述,孫權攻合肥確實是在赤壁戰前,張喜被派遣救援則是在赤壁戰後。這樣理解則既可以說通《曹操本紀》,又能兼顧《孫權傳》。
而且沒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首先,孫權攻合肥應該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很近的時間,甚至是同時,否則曹操不會在赤壁敗後才派救兵。
其次,曹操進軍途經巴丘,敗回時同樣經過巴丘,與記載相符。
另外,這就能解釋《江表傳》記載的那批「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剩餘的吳軍部隊的動向。
當然,如果您理解是陳壽老先生故意為自己的著作設下的一個謎團,或者是傳抄過程中的誤傳,那也無不可。
[編輯本段]結語
歷史已經隨著江水遠去,硝煙已經散盡,很多人說曹操如果聽取賈詡的建議就不會失敗,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嘆曹操的時候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羽扇綸巾」的周瑜,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和烏林那驚天動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場雪就這樣被映紅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一)《三國志·賈詡傳》: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注二)《三國志·荀彧傳》: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
(注三)《三國志·曹純傳》: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從還譙。
(注四)《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至於夏口……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注五)《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
(注六)《三國志·周瑜傳》: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注七)《三國志·周瑜傳》: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注八)《江表傳》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
(注九)《三國志·劉表傳》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
(注十)《三國志·曹操傳》: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辛未,令曰:「自頃已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
(注十一)《三國志·呂蒙傳》: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
(注十二)《後漢書·獻帝紀》: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資治通鑒》: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
6. 《赤壁之戰》全部譯文
白話譯文:
當初,魯肅聽說劉表死了,對孫權說:「荊州與我們鄰接,山川險要、堅固,土地廣闊、肥沃,人民殷實富足,如果能佔有它,這正是開創帝王大業的憑借。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不和,軍隊里的各位將領,有的擁護這個,有的擁護那個。
劉備是天下的傑出人物,跟曹操有仇怨,寄居在劉表那裡,劉表畏忌他的才能,沒有能夠重用他,如果劉備同劉表手下人團結一心,上下一致,那麼我們就應該安撫他們,跟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不同心協力,就應該另作打算,以成就帝王的大業。
我希望能夠奉命去慰問劉表的兩個兒子,並慰勞軍中掌權的人,並且勸說劉備,使他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會高興地接受我們的意見。如果這件事能夠圓滿成功,天下大勢就可以定下來了。現在不趕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搶在前頭。」
孫權立即派魯肅前往。魯肅到了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軍,就日夜兼程,等到到達南郡時,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向南逃走,魯肅直接去找劉備,和劉備在當陽長坂坡相會。魯肅傳達孫權的意旨,談論天下形勢,表示真摯懇切的心意,並且問劉備說:「豫州您准備到哪裡去?」
劉備說:「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魯肅說:「孫討虜將軍聰明仁惠,尊敬賢者,禮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附他,已經占據六個州郡,兵精糧多,足夠使大事成立。現在為您打算,最好派遣親信的人主動和東吳結交,從而建立流傳後世的功業。
您卻准備投奔吳巨,吳巨是個平常人,偏僻地處在遠處的州郡,即將被人吞並,哪裡能夠依靠呢!」劉備很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子瑜的朋友。」兩人當即結下了交情。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因躲避戰亂來到江東,現任孫權的長史。劉備採用了魯肅的計策,進兵駐扎在鄂縣的樊口。
曹操從江陵將要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緊急了,請讓我奉命向孫將軍求救。」就跟著魯肅一起到孫權那裡去。諸葛亮在柴桑會見了孫權,勸孫權說:「現在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在漢南招收人馬,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
現在曹操已經消除了幾個大患,局面大致平定了,於是大破荊州,威勢震動全國。英雄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里,希望將軍估計自己的力量來對付這個局面。假如果然能以吳越的人馬同曹操的力量相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斷絕關系;假若不能,為什麼不停止軍事行動,捆起鎧甲,面向北面稱臣去侍奉他呢!
現在將軍表面上假託服從的名義,內心抱著遲疑不決的想法,事情緊迫而不能決斷,大禍臨頭沒有幾天了!」孫權說:「如果像您所說的,劉豫州為什麼不就去侍奉曹操呢?」
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尚能堅守節義,不肯屈服受辱;何況劉豫州是漢朝王室的後代,英明才智超過當代所有的人,許多人愛戴擁護他,好像水流歸大海一樣。如果事業不能成功,這只是天意,怎麼能夠再做曹操的下屬呢?」
孫權惱怒地說:「我不能用整個兒的吳地,十萬軍隊,受別人控制,我的主意定了!除了劉豫州沒有一個能和我一齊抵擋曹操的人。然而,劉豫州剛打了敗仗,怎麼能頂住這場災難呢?」
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打了敗仗,可是現在歸隊的士兵以及關羽率領的水軍精兵還有一萬人,劉琦收集江夏的士兵也不少於一萬人。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經疲勞不堪,聽說追趕劉豫州時,輕裝的騎兵一天一夜要走三百多里,這就是常說的:『強弓所發的箭,飛到末尾,它的力量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種情況,說『一定使主帥遭到挫敗』。
況且北方來的士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再加上荊州的老百姓歸附曹操的,只是受到武力的脅迫罷了,並不是真心的降服。現在將軍果真能派勇猛的大將統帥幾萬軍隊,和劉豫州共同謀劃,同心合力,打敗曹操的軍隊是肯定無疑的。
曹操的軍隊被打敗了,一定退還北方去;這樣荊州和吳國的勢力就會增強,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非常高興,跟他手下的臣子商量這件事。
原文: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群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出處:出自北宋司馬光主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赤壁之戰》。
(6)赤壁之戰小說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范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於光。
《通鑒》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捨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