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州長小說在線閱讀
1. 《競選州長》這部小說在結構上是怎麼設計的
《競選州長》這篇小說在結構上也獨具一格,一開頭作了簡單的交代後,即以「我」為中心「摘引」了大量報刊文字和信件,作者的敘述則以穿插方式用來串連「摘引」。這種結構方式不僅增強真切感,又使作品精煉,生動,別開生面。
2. 《競選州長》這部小說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競選州長》與長篇《鍍金時代》一起,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開拓了道路。《競選州長》提出了美國非常重大的社會問題——美國民主政治的實質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我」,代表獨立黨參加紐約州州長的競選,另外兩個競選人是共和黨的伍德福和民主黨的霍夫曼。「我」的名聲不錯,而那二人「如果說也曾知道愛護名聲的好處,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但「我」卻被報紙進行接連不斷的造謠污衊,說他是偽證製造者、小偷、盜屍犯、酒瘋子、舞弊分子、訛詐專家,甚至有人到他家裡搗毀他的傢具和窗戶,搶走了他的財物,還寫匿名信恐嚇他。最後,「我」在一次競選講演時,竟然有9個不同膚色的剛學走路的小孩,被唆使沖上講台,緊抱「我」的雙腿,管「我」叫「爸爸」。「我」在極度恐慌下,終於被迫退出州長競選。
小說從「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兩個側面,對美國政治生活進行辛辣的諷刺,揭露了「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的欺騙性、虛偽性和恐怖性。它對資產階級政客收買報刊,把它當作造謠中傷、訛詐、恐嚇、羅織罪名、置人死地的工具,加以高度集中和藝術誇張,揭示了「民主選舉」根本不是「人民自由意志的表現」,而是對人民群眾的欺騙和愚弄。而以「言論自由」標榜的報紙,根本無「真實」和「自由」可言,完全是政客們手中的工具,專事造謠惑眾,不顧事實和真理。
3. 《百萬英鎊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百萬英鎊: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美] 馬克·吐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I4QGw5Z0avvwEuL7MCXGAw
書名:百萬英鎊: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
作者:[美] 馬克·吐溫
譯者:張友松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6
頁數:296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了馬克吐溫19篇中短篇小說,其中以《百萬英鎊》、《競選州長》、《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等最負盛名,《百萬英鎊》目前收錄於我國語文教材中,是馬克.吐溫眾多中短篇中的一顆明珠。《百萬英鎊》中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位流浪到英國的窮困美國青年。偶然被兩個富翁選中,成為了賭約中得到百萬英鎊的人。其中一個富翁賭定亨利會在30天內餓死街頭,另一個則賭他不會餓死。在當時的浮誇的金錢至上的社會,亨利的人生也因為這突如其來的百萬支票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體裁包括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幽默和諷刺是他的主要寫作特點。代表作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百萬英鎊》等。
譯者簡介
張友松(1903—1995),原名張鵬,湖南醴陵人,著名翻譯家。曾任上海北新書局編輯。創辦春潮書局,任經理兼編輯。建國後,任《中國建設》編輯。主要譯著有《金銀島》《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選》《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貧兒》等。
4.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的主要內容
講述的是「我」競選州長整個歷程的遭遇。因為「我」的良好的名聲在政敵的眼中成了一種阻礙他們走向成功的障礙,就以各種各樣的污衊,諸如:偽證犯、蒙大那的小偷、挖墳盜屍犯、酗酒狂、骯臟的賄賂犯、可惡的行賄者進行中傷,企圖讓「我」最後身敗名裂,而果然「我」也不堪這樣的騷擾而自動退出這場無聊的游戲。
(4)競選州長小說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資本主義的美國一貫自詡的「民主政治」不過是兩大政黨橫行霜道、為所欲為的政治;所謂的「自由選舉」不過是一出無恥的傾軋、誹謗和陷害的鬧劇。獨立黨候選人是「民主政治」和「自由選舉」的犧牲品,他的退出是民主政治的虛偽所致。
「民主政治」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自由選舉」是「民主政治」的表現形式,歷來為資產階級政客們竭力推崇並引以為榮。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過程中都無不大加宣揚並信誓旦旦地要為捍衛「民主」「自由」而戰直至獻身。
然而把揭露美國資本主義文明的各個方面作為自己一生創作基本任務的馬克·吐溫在《競選州長》中卻為人們勾畫出了民主黨和共和黨活生生的反民主的一面。短短的四千餘字把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客在競選活動中的丑惡嘴臉和卑鄙行徑揭露得淋漓盡致。
5. 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講的是什麼內容﹖
競選州長
■〔美〕馬克.吐溫 唐萌蓀譯
幾個月之前,我被提名為紐約州州長候選人,代表獨立黨與斯坦華脫•勒•伍福特先生
和約翰•特•霍夫曼先生競選。我總覺得自己有超過這兩位先生的顯著的優點,那就是我的
名聲好。從報上容易看出:如果說這兩位先生也曾知道愛護名聲的好處,那是以往的事。
近幾年來,他們顯然已將各種無恥罪行視為家常便飯。當時,我雖然對自己的長處暗自慶幸, 但是一想到我自己的名字得和這些人的名字混在一起到處傳播,總有一股不安的混濁潛流在 我愉快心情的深處「翻攪」。我心裡越來越不安,最後我給祖母寫了封信,把這件事告訴 她。她很快給我回了信,而且信寫得很嚴峻,她說:「你生平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人的事— 一件也沒有做過。你看看報紙吧——一看就會明白伍福特和霍夫曼先生是一種什麼樣子的人,然後再看你願不願意把自己降低到他們那樣的水平,跟他們一起競選。」
這也正是我的想法!那晚我一夜沒合眼。但我畢竟不能打退堂鼓。我已經完全卷進去
了,只好戰斗下去。
當我一邊吃早飯,一邊無精打采地翻閱報紙時,看到這樣一段消息,說實在話,我以前
還從來沒有這樣驚慌失措過:
「偽證罪——那就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34名證人證明馬克•吐
溫先生犯有偽證罪,企圖侵佔一小塊香蕉種植地,那是當地一位窮寡婦和她那群孤兒靠著活命的唯一資源。現在馬克•吐溫先生既然在眾人面前出來競選州長,那麼他或許可以屈尊解釋一下如下事情的經過。吐溫先生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要求投票選舉他的偉大人民,都有責任澄清此事的真相。他願意這樣做嗎?」
我當時驚愕不已!竟有這樣一種殘酷無情的指控。我從來就沒有到過交趾支那!我從來
沒聽說過什麼瓦卡瓦克!我也不知道什麼香蕉種植地,正如我不知道什麼是袋鼠一樣!我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我簡直要發瘋了,卻又毫無辦法。那一天我什麼事情也沒做,就讓日子白白溜過去了。第二天早晨,這家報紙再沒說別的什麼,只有這么一句話: 「意味深長——大家都會注意到:吐溫先生對交趾支那偽證案一事一直發人深省地保持緘默。」〔備忘——在這場競選運動中,這家報紙以後但凡提到我時,必稱「臭名昭著的偽證犯吐溫」。〕
接著是《新聞報》,登了這樣一段話:「需要查清——是否請新州長候選人向急於等著要投他票的同胞們解釋一下以下一件小事?那就是吐溫先生在蒙大那州野營時,與他住在同一帳篷的夥伴經常丟失小東西,後來這 些東西一件不少地都從吐溫先生身上或「箱子」(即他卷藏雜物的報紙)里發現了。大家為他著想,不得不對他進行友好的告誡,在他身上塗滿柏油,粘上羽毛,叫他坐木杠①,把他攆出去,並勸告他讓出鋪位,從此別再回來。他願意解釋這件事嗎?」難道還有比這種控告用心更加險惡的嗎?我這輩子根本就沒有到過蒙大那州呀。此後,這家報紙照例叫我做「蒙大那的小偷吐溫」。〕
於是,我開始變得一拿起報紙就有些提心吊膽起來,正如同你想睡覺時拿起一床毯子,
可總是不放心,生怕那裡面有條蛇似的。有一天,我看到這么一段消息:「謊言已被揭穿!——根據五方位區的密凱爾•奧弗拉納根先生、華脫街的吉特•彭斯先生和約翰•艾倫先生三位的宣誓證書,現已證實:馬克•吐溫先生曾惡毒聲稱我們尊貴的領袖約翰•特•霍夫曼的祖父曾因攔路搶劫而被處絞刑一說,純屬粗暴無理之謊言,毫無事 實根據。他毀謗亡人,以讕言玷污其美名,用這種下流手段來達到政治上的成功,使有道德之人甚為沮喪。當我們想到這一卑劣謊言必然會使死者無辜的親友蒙受極大悲痛時,幾乎要被迫煽動起被傷害和被侮辱的公眾,立即對誹謗者施以非法的報復。但是我們不這樣!還是讓他去因受良心譴責而感到痛苦吧。(不過,如果公眾義憤填膺,盲目胡來,對誹謗者進行人身傷害,很明顯,陪審員不可能對此事件的兇手們定罪,法庭也不可能對他們加以懲罰。)」
最後這句巧妙的話很起作用,當天晚上當「被傷害和被侮辱的公眾」從前進來時,嚇得
我趕緊從床上爬起來,從後門溜走。他們義憤填膺,來時搗毀傢具和門窗,走時把能拿動的財物統統帶走。然而,我可以手按《聖經》起誓:我從沒誹謗過霍夫曼州長的祖父。而且直到那天為止,我從沒聽人說起過他,我自己也沒提到過他。順便說一句,刊登上述新聞的那家報紙此後總是稱我為「拐屍犯吐溫」。〕
引起我注意的下一篇報上的文章是下面這段:「好個候選人——馬克•吐溫先生原定於昨晚獨立黨民眾大會上作一次損傷對方的演說,卻未履行其義務。他的醫生打電報來稱他被幾匹狂奔的拉車的馬撞倒,腿部兩處負傷— 卧床不起,痛苦難言等等,以及許多諸如此類的廢話。獨立黨的黨員們只好竭力聽信這一拙劣的托詞,假裝不知道他們提名為候選人的這個放盪不羈的傢伙未曾出席大會的真正原因。有人見到,昨晚有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搖搖晃晃地走進吐溫先生下榻的旅館。獨立黨人責無旁貸須證明那個醉鬼並非馬克•吐溫本人。這一下我們終於把他們抓住了。此事不容 避而不答。人民以雷鳴般的呼聲詢問:『那人是誰?』」
我的名字真的與這個丟臉的嫌疑聯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的,絕對地不可思議。我已經
有整整三年沒有喝過啤酒、葡萄酒或任何一種酒了。〔這家報紙在下一期上大膽地稱我為「酒瘋子吐溫先生」,而且我知道,它會一直這樣稱呼下去,但我當時看了竟毫無痛苦,足見這種局勢對我有多大的影響。〕那時我所收到的郵件中,匿名信佔了重要的部分。那些信一般是這樣寫的: 「被你從你寓所門口一腳踢開的那個要飯的老婆婆,現在怎麼樣了?」好管閑事者也有這樣寫的:「你乾的一些事,除我之外沒人知道,你最好拿出幾塊錢來孝敬鄙人,不然,報上有你 好看的。」 惹不起大致就是這類內容。如果還想聽,我可以繼續引用下去,直到使讀者惡心。
不久,共和黨的主要報紙「宣判」我犯了大規模的賄賂罪,而民主黨最主要的報紙則把
一樁大肆渲染敲詐案件硬「栽」在我頭上。這樣,我又得到了兩個頭銜:「骯臟的賄賂犯吐溫」和「令人惡心的訛詐犯吐溫」。〕這時候輿論嘩然,紛紛要我「答復」所有對我提出的那些可怕的指控。這就使得我們黨的報刊主編和領袖們都說,我如果再沉默不語,我的政治生命就要給毀了。好像要使他們的控訴更為迫切似的,就在第二天,一家報紙登了這樣一段話:
「明察此人!獨立黨這位候選人至今默不吭聲。因為他不敢說話。對他的每條控告都有
證據,並且那種足以說明問題的沉默一再承認了他的罪狀,現在他永遠翻不了案了。獨立黨的黨員們,看看你們這位候選人吧!看看這位聲名狼藉的偽證犯!這位蒙大那的小偷!這位拐屍犯!好好看一看你們這個具體化的酒瘋子!你們這位骯臟的賄賂犯!你們這位令人惡心的訛詐犯!你們盯住他好好看一看,好好想一想——這個傢伙犯下了這么可怕的罪行,得了這么一連串倒霉的稱號,而且一條也不敢予以否認,看你們是否還願意把自己公正的選票投 給他!」
我無法擺脫這種困境,只得深懷恥辱,准備著手「答復」那一大堆毫無根據的指控和卑
鄙下流的謊言。但是我始終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因為就在第二天,有一家報紙登出一個新的恐怖案件,再次對我進行惡意中傷,說因一家瘋人院妨礙我家的人看風景,我就將這座瘋人院燒掉,把院里的病人統統燒死了,這使我萬分驚慌。接著又是一個控告,說我為了吞占我叔父的財產而將他毒死,並且要求立即挖開墳墓驗屍。這使我幾乎陷入了精神錯亂的境地。
在這些控告之上,還有人竟控告我在負責育嬰堂事務時僱用老掉了牙的、昏庸的親戚給育嬰堂做飯。我拿不定主意了——真的拿不定主意了。最後,黨派斗爭的積怨對我的無恥迫害達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同膚色、穿著各種各樣的破 爛衣服的小孩,沖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台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
我放棄了競選。我降下旗幟投降。我不夠競選紐約州州長運動所要求的條件,所以,我
呈遞上退出候選人的聲明,並懷著痛苦的心情簽上我的名字: 「你忠實的朋友,過去是正派人,現在卻成了偽證犯、小偷、拐屍犯、酒瘋子、賄賂犯 和訛詐犯的馬克•吐溫。」●
①坐木杠;這是當時美國的一種私刑。把認為犯有罪行的人綁住,身上塗上柏油,粘上羽毛,讓他跨坐在一根木棍上,抬著他遊街示眾。——譯注
RUNNING FOR GOVERNOR
By Mark Twain
A few months ago I was nominated for Governor of the great State of New York, to run against Stewart L. Woodford and John T. Hoffman, on an independent ticket. I somehow felt that I had one prominent advantage over these gentlemen, and that was, good character. It was easy to see by the newspapers, that if ever they had known what it was to bear a good name, that time had gone by. It was plain that in these latter years they had become familiar with all manner of shameful crimes. But at the very moment that I was exalting my advantage and joying in it in secret, there was a muddy undercurrent of discomfort "riling" the deeps of my happiness -- and that was, the having to hear my name bandied about in familiar connection with those of such people. I grew more and more disturbed. Finally I wrote my grandmother about it. Her answer came quick and sharp. She said:
You have never done one single thing in all your life to be ashamed of -- not one. Look at the newspapers -- look at them and comprehend what sort of characters Woodford and Hoffman are, and then see if you are willing to lower yourself to their level and enter a public canvass with them.
It was my very thought! I did not sleep a single moment that night. But after all, I could not recede. I was fully committed and must go on with the fight. As I was looking listlessly over the papers at breakfast, I came across this paragraph, and I may truly say I never was so confounded before:
PERJURY. -- Perhaps, now that Mr. Mark Twain is before the people as a candidate for Governor, he will condescend to explain how he came to be convicted of perjury by thirty-four witnesses, in Wakawak, Cochin China, in 1863, the intent of which perjury was to rob a poor native widow and her helpless family of a meagre plantain patch, their only stay and support in their bereavement and their desolation. Mr. Twain owes it to himself, as well as to the great people whose suffrages he asks, to clear this matter up. Will he do it?
I thought I should burst with amazement! Such a cruel, heartless charge -- I never had seen Cochin China! I never had beard of Wakawak! I didn't know a plantain patch from a kangaroo! I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I was crazed and helpless. I let the day slip away without doing anything at all. The next morning the same paper had this -- nothing more:
SIGNIFICANT. -- Mr. Twain, it will be observed, is suggestively silent about the Cochin China perjury.
[Mem. -- During the rest of the campaign this paper never referred to me in any other way than as "the infamous perjurer Twain."
Next came the "Gazette," with this:
WANTED TO KNOW. -- Will the new candidate for Governor deign to explain to certain of his fellow-citizens (who are suffering to vote for him!) the little circumstance of his cabin-mates in Montana losing small valuables from time to time, until at last, these things having been invariably found on Mr. Twain's person or in his "trunk" (newspaper he rolled his traps in), they felt compelled to give him a friendly admonition for his own good, and so tarred and feathered him and rode him on a rail, and then advised him to leave a permanent vacuum in the place he usually occupied in the camp. Will he do this?
Could anything be more deliberately malicious than that? For I never was in Montana in my life.
[After this, this journal customarily spoke of me as "Twain, the Montana Thief.
6. 《競選州長》這本書一共有幾頁
《競選州長》這本書一共有幾頁?
答:頁數:333
1、《競選州長》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870年。
2、《競選州長》講述的是「我」競選州長整個歷程的遭遇。因為「我」的良好的名聲在政敵的眼中成了一種阻礙他們走向成功的障礙,就以各種各樣的污衊,諸如:偽證犯、蒙大那的小偷、挖墳盜屍犯、酗酒狂、骯臟的賄賂犯、可惡的行賄者進行中傷,企圖讓「我」最後身敗名裂,而果然「我」也不堪這樣的騷擾而自動退出這場無聊的游戲
7. 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競選州長》的主要內容和高潮!!!! 拜託各位啦!!!急急急急急!!!!!!!!!!
主要內容:正直的人競選州長被誣陷。
高潮:有人教唆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同膚色、穿著各種各樣的破
爛衣服的小孩,沖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台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
8. 《競選州長》這部小說是怎樣對人物進行構思的
《競選州長》篇幅雖短,卻寫得潑辣,俏皮,諷刺十分有力,是對資產階級民主選舉的絕妙的政治諷刺畫。作品在構思人物雙方(「我」與另兩個競選人)的沖突時,有意把「我」設計為「聲望還好」的「正派人」,與對手的卑鄙無恥相對照,加深了作品的矛盾,形成強有力的諷刺。小說對於競選對手的「揭發控告」讓事實自己出來證明其純屬無中生有的造謠。因此,揭發的罪狀越重,越顯出了揭發者的卑鄙無恥,使對手們控告的過程成了自我暴露的過程。這種對事實本身加以誇張達到諷刺的手法,馬克·吐溫運用得相當成功。如控告「我」犯了「偽證罪」,而「我」卻根本沒有去過作案地交趾支那,控告「我」是「小偷」,而「我」根本沒去過出事地點,等等。《競選州長》把「我」的名字直接寫成作者自己的名字「馬克·吐溫」,這一構思加強了作品的真實感。
9. 馬克·吐溫的小說競選州長大概寫的啥
大概寫的就是他作為競選州長的一員,各種各樣誹謗、誣陷隨著競選的開始都莫名其妙的降臨到他的身上。最後,是在是無可奈何,退出競選。這是對美國競選制度的極大的極尖銳的諷刺。
大概就是這樣。
這是一部短篇小說,有空可以看看原作。
10. 《競選州長》主要講了什麼
《競選州長》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1835~1910)的作品。
《競選州長》與長篇《鍍金時代》一起,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開拓了道路。《競選州長》提出了美國非常重大的社會問題——美國民主政治的實質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我」,代表獨立黨參加紐約州州長的競選,另外兩個競選人是共和黨的伍德福和民主黨的霍夫曼。「我」的名聲不錯,而那二人「如果說也曾知道愛護名聲的好處,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但「我」卻被報紙進行接連不斷的造謠污衊,說他是偽證製造者、小偷、盜屍犯、酒瘋子、舞弊分子、訛詐專家,甚至有人到他家裡搗毀他的傢具和窗戶,搶走了他的財物,還寫匿名信恐嚇他。最後,「我」在一次競選講演時,竟然有9個不同膚色的剛學走路的小孩,被唆使沖上講台,緊抱「我」的雙腿,管「我」叫「爸爸」。「我」在極度恐慌下,終於被迫退出州長競選。
小說從「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兩個側面,對美國政治生活進行辛辣的諷刺,揭露了「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的欺騙性、虛偽性和恐怖性。它對資產階級政客收買報刊,把它當作造謠中傷、訛詐、恐嚇、羅織罪名、置人死地的工具,加以高度集中和藝術誇張,揭示了「民主選舉」根本不是「人民自由意志的表現」,而是對人民群眾的欺騙和愚弄。而以「言論自由」標榜的報紙,根本無「真實」和「自由」可言,完全是政客們手中的工具,專事造謠惑眾,不顧事實和真理。
《競選州長》篇幅雖短,卻寫得潑辣,俏皮,諷刺十分有力,是對資產階級民主選舉的絕妙的政治諷刺畫。作品在構思人物雙方(「我」與另兩個競選人)的沖突時,有意把「我」設計為「聲望還好」的「正派人」,與對手的卑鄙無恥相對照,加深了作品的矛盾,形成強有力的諷刺。小說對於競選對手的「揭發控告」讓事實自己出來證明其純屬無中生有的造謠。因此,揭發的罪狀越重,越顯出了揭發者的卑鄙無恥,使對手們控告的過程成了自我暴露的過程。這種對事實本身加以誇張達到諷刺的手法,馬克·吐溫運用得相當成功。如控告「我」犯了「偽證罪」,而「我」卻根本沒有去過作案地交趾支那,控告「我」是「小偷」,而「我」根本沒去過出事地點,等等。《競選州長》把「我」的名字直接寫成作者自己的名字「馬克·吐溫」,這一構思加強了作品的真實感。
作品在語言運用上以多種手段來加強諷刺性。如用反語「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風」、「我達不到紐約州州長競選所需要的條件」等等諷刺了競選的虛偽性。又如:「至於香蕉園,我簡直就不知道它和一隻袋鼠有什麼區別」;「於是我漸漸對報紙有了戒心,一拿起來就覺得提心吊膽——很像一個人想睡覺的時候去揭開床毯,可是腦子里卻擔心那底下會有一條響尾蛇似的」,不僅比喻妙語驚人,並產生強烈的幽默諷刺效果。
小說在結構上也獨具一格,一開頭作了簡單的交代後,即以「我」為中心「摘引」了大量報刊文字和信件,作者的敘述則以穿插方式用來串連「摘引」。這種結構方式不僅增強真切感,又使作品精煉,生動,別開生面。
小說凝聚了馬克·吐溫對美國政治的長期觀察和體會。在創作《競選州長》前一年,作者曾寫信給他的朋友說:「我一直最恨政治。」這可以看作《競選州長》的思想基礎。《競選州長》中的霍夫曼,正是當時紐約州長。他是鐵路大王伊利鐵路公司的代理人,這個公司在各級議會、政府中都安插了自己的人,這家公司每年支出的賄賂和訴訟費,即達70萬美元。可見他們是紐約以至美國民主政治的實際操縱者。在《競選州長》發表後不久,1871年春天,馬克·吐溫又發表一文,附有一組漫畫,畫面上有座「大廈」,標明是伊利鐵路公司總部。大廈里有投機巨頭高爾德和霍夫曼,這伙人在畫面上忙於向議員們行賄,對老百姓敲詐勒索。這一切證明了《競選州長》的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對資產階級政治生活直接干預的勇氣。可見,馬克·吐溫所說的「最恨政治」,指的是這些政客惡棍操縱的黑暗、腐敗、虛偽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