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傷離別免費閱讀小說
A. 多情自古傷離別,念去去,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宋 柳永《雨霖鈴》
文 | 三度&青舟
B. 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
柳永的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C. 多情自古傷離別,空餘多少恨
多情自古傷離別,空餘多少恨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D. 多情自古傷離別作者
出自宋代詩人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
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E. 多情自古傷別離
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dū)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nǎ)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賞析】
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為作者離開汴京南下時與戀人惜別之作。詞中以種種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一幅秋江別離圖。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受。他真實地描述了臨別時的情景。全詞由別時眼前景入題。起三句,點明了時地景物,以暮色蒼蒼,蟬聲凄切來烘托分別的凄然心境。「都門」以下五句,既寫出了餞別欲飲無緒的心態,又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執手相看無語的臨別情事,語簡情深,極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領起,設想別後所經過的千里煙波,遙遠路程,令人感到離情的無限愁苦。下片重筆宕開,概括離情的傷悲。「多情」句,寫冷落凄涼的深秋,又不同於尋常,將悲傷推進一層。「今宵」二句,設想別後的境地,是在殘月高掛、曉風吹拂的楊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風景畫。末以痴情語挽結,情人不在,良辰美景、無限風情統歸枉然,情意何等執著。整首詞情景兼融,結構如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時間的層次和感情的層次交疊著循序漸進,一步步將讀者帶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處賞析一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凄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凄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凄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蘭舟」,相傳魯班刻木蘭樹為舟(見〈〈述異記〉〉),後用蘭舟作船的美稱。「執手」兩句,將惜別推向高潮。手拉著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著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對照蘇東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節極盡了回環、頓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兩句,則承上啟下,筆隨意轉,有如浩瀚長江,一瀉千里。千里煙波,楚天空闊,設想到別後的道路遙遠而漫長。就此一別,人各東西,對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煙波,伴隨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人間最苦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節」之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設想一下,詞人追隨載著情人的蘭舟,沿著栽滿楊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殘月西沉,曉風漸起,才吹醒痴情的詞人。楊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別之物,故汴水兩岸廣栽楊柳。「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說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此去經年」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波三嘆,想像別後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凄、苦、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這首詞寫來極有層次、曲折回環,以千種風情襯盡了羈旅愁苦,人間別恨。真可謂想見難,別更難。
《雨霖鈴》抒寫柳永在汴京同戀人分手時的離愁別恨,藝術手法相當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廣用白描。如「寒蟬凄切」「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本詞白描手法相當好。刻畫人物神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臨別時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幾筆勾勒,傳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時那一剎那,內心世界相當豐富。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托物言情,展現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將曉的情景;楊柳岸使人聯想到折柳贈別的習俗,依依楊柳,綿綿別情。二、點綴渲染,恰到好處。劉熙載《藝概》中談到:詞有點(點綴)、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畫法論詞,從中可看出柳詞中有畫,反復渲染。既精雕細刻,又大膽潑墨,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的點染技巧,確實達到很高的成就。柳詞對蘇軾、秦觀、周邦彥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響。但也應看到柳詞有的句子過於平俗,尚欠文雅。
賞析二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麴」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歷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准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像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賞析三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後人有「曉風殘月柳三變,滴粉揉酥左與言」的謔語。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由於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自古以來,表現男女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層出不窮,而獨有柳永的慢詞《雨霖鈴》經久不衰,傳誦至今,這確實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緣由,固然與作者坎坷的身世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我認為,《雨霖鈴》的成功還在於其獨到的表現手法:層次分明,語意明確,鋪敘景物,傾吐心情,絕少掩飾;善於用「點染」法,反復塗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鈴》作一粗淺分析: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像,重在刻劃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為觀止。
詞的起頭三句點明時間、地點、景物,事件是與自己心愛的人餞別。晚上,陣雨才停,知了發出凄切的鳴叫,長亭送別,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這蟬鳴助添悲涼,而一開始即道出「凄切」,為這首詞定了調子。這一層展開了一個凄涼的氛圍。「都門」兩句,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兩情依依,難舍難分之際,客船卻不斷催促。心理矛盾,欲飲無緒,欲留不得。由此可窺見留戀之情深。「執手」兩句,再加深塗抹,在「執手」、「相看」、「無語」中更使人傷心失魄。這一層極寫留戀之情。以上兩層極盡回環、頓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為之嗚咽。「念去去」以後,則大氣包舉,一瀉千里,似江流出峽,直馳平川,詞亦直抒胸懷。以「念」這一領字帶起,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遼遠,「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全是寫景,實際上全含的是情,襯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換頭以情起,嘆息從古到今離別之可哀,「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句又將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時節呢,這是多麼難以忍受啊!這是把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兩者結合起來,提煉出這兩句。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句中,更賦予以新的意義。「今宵」二句,又進一步推想別後的凄涼,然而景物清麗真切,真象別者酒醒後在船中之所見。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採薇》)也是寫離別的。離別的人一看到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昔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楊柳岸」三字明寫眼前景而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餘味。幾如身歷其境,忘其是設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別後長久的寂寞,虛度美好年華。「便縱有」兩句,再從上兩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嘆後會難期,風情無人訴說,藝術地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層真是「余恨無窮,餘味不盡」(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這首詞寫將別、臨別以及別後的種種設想,以白描的手法鋪敘景物,傾吐心情,層次分明,語意明確,絕少掩飾假借之處。尤其是把別後的情景描寫得比真的還真,又以景視之,使人不覺得是虛構的,足見柳永的藝術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稱其「微妙則耐思,而景中有情。……『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膾炙人口也。」(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又有人認為「『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願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李攀龍《草堂詩余雋》)這都道出這首詞的妙處的。但我覺得劉熙載在《藝概》中的「點染」之說,更是值得稱述的。他認為:
詞有點染,耆卿《雨霖鈴》「念去去」三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否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劉熙載的這段評論,實際上是以畫法論詞,看出在柳詞中的加深描繪,反復塗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膽潑墨。也就是柳詞中抒情與寫景在章法和修辭的巧妙運用,可謂詞中有畫。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清秋離別,多情那堪?感情極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傷心而又凄涼,情景妙合無痕,這一別後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點化而得,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在點染方面的技巧運用,確是達到很高的成就的,在這首詞里最為突出。(段秉武)
賞析四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
起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准確地將戀人分別時凄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後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像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像中別後的凄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今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今後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今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像,重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像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後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F.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作者
作者是:李清照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G. 多情自古傷別離,人生悲歡有誰知
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有意栽花不開,
無意插柳成蔭。
自做多情必傷,
脫俗遠離凡塵。
H. 人生自古傷別離的全文是
原文: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凄切:凄涼急促。驟雨:急猛的陣雨。都門:國都之門。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無緒:沒有情緒。蘭舟:古代傳說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這里用做對船的美稱。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去去:重復「去」字,表示行程遙遠。暮靄:傍晚的雲霧。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暮靄沈沈(沉沉)楚天闊:傍晚的雲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今宵:今夜。經年:年復一年。縱:即使。風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更:一作「待」。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
起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准確地將戀人分別時凄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後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像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像中別後的凄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此後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I. 多情自古傷離別。……今宵酒醒何處
宋 柳永
【原文】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②
都門帳飲無緒,③
留戀處,④
蘭舟催發。⑤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煙波,⑦
暮靄沉沉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⑨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⑩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後越來越遠。
⑧暮靄:傍晚的雲氣。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⑨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譯文】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凄涼悲切,面對著和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停住。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篷里喝著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凄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就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鑒賞】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於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於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作者介紹:
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製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妓女捐錢安葬。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樂章集》。
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煙花柳巷裡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笙歌艷舞、錦榻綉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並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J. 多情自古傷離別,一別就此成永訣
《於魁智 - 自古多情傷離別 Lrc歌詞下載》
歌手名:於魁智
歌曲名:自古多情傷離別
專輯名:於魁智老生唱腔專輯
自古多情傷離別
《兵聖孫武》
作詞:徐 瑛
作曲:張延培
配器:來世傑
於魁智飾孫武
(閉幕曲)
自古多情傷離別
一別就此成永訣
人已去恨未竭
心撕裂痛難歇
生為人傑
死也壯烈
傷心欲絕
誰與冤魂昭雪
文章一卷傳千古
大路朝天人孤獨
惆悵情懷向誰訴
留一部天書後人讀
此歌詞由劉軍強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