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陳三五娘在線閱讀
❶ 張恨水一生寫了幾部小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播出)、《啼笑因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秦淮世家》(已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滿江紅》等。
❷ 關於戲曲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
「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於閩南文化圈的美麗傳說。傳說始於歷史故事,後來演化為戲曲,戲曲故事又使民間傳說更富傳奇色彩,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歷史上的陳三是泉州河市人,五娘是廣東潮州人,傳說中的陳三五娘最後回到泉州。在陳三的家鄉河市一帶,至還流傳著與陳三五娘有關的風物和故事。
據清潮陽人鄭昌時《韓江見聞錄》記述,泉州書生陳三隨兄嫂廣南赴任,路經潮州,邂逅黃九郎之女五娘,一見鍾情,決意求婚,與當地武秀才林大閟(諧稱林大鼻)發生糾葛,幾經曲折,終成眷屬。從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明代泉州傳奇文言小說《荔鏡傳》(祖本)--明代嘉靖前《荔枝記》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鏡記》演出本,到現代形成膾炙人口的梨園戲《陳三五娘》演出本,陳三五娘傳說不斷充實,後來又成了多項文學藝術創作的泉源,衍生了曲藝、舞劇、話劇、長篇小說以及電影戲曲片、故事片等文藝形式,並且成為學術界一個研究課題。
陳三五娘傳說具有文學價值、人文價值和民俗價值。與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白蛇傳、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愛情悲劇不同,為追求美好愛情,陳三以一介書生,隱瞞身份,甘心為奴三年,黃五娘敢於與封建禮制決裂,與心愛的人私奔,有情人終成眷屬,以另一種形式表達與命運抗衡的精神,寄託對美好愛情的嚮往,符合「人民群眾已經形成固定的認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給人以美的享受。
陳三五娘傳說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其思想內容同人民大眾的情感相通,在海內外,尤其是包括港澳台在內的閩南文化圈,有廣泛影響。梨園戲《陳三五娘》取得巨大成功之後,陳三五娘傳說幾乎被定格在銀幕和舞台上,有關研究成果也鮮為人知。但在外來文化沖擊下,戲曲文化遭到嚴重擠壓,陳三五娘傳說及其歷史文化內涵正漸漸被淡忘。
❸ 張恨水的小說
張恨水的: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播出)、《啼笑因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滿江紅》等。
張恨水】(1895~1967)現代作家。原名張心遠,筆名愁花恨水生、恨水。祖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南昌。從小喜讀中外文學作品。
少年時代主要在江西讀私塾。16歲回潛山自學。後考入蒙藏墾殖學校,因學校解散而返鄉。1918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
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同年赴北京,任《益報》校對、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編輯、北京世界通訊社編輯。
1924年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此後創作了大量社會言情小說。
1935年舉家遷至上海,編輯《立報》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寫了許多小說和詩文。
1945年,創作小說<<虎賁萬歲>>.該書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作品描寫代號「虎賁』的74軍57師在日軍六萬餘人的包圍中,同仇敵愾,背水一戰,「以一敵八」,苦戰十餘日,與日寇浴血巷戰,得以使援軍合圍,保衛住了常德。全師八千餘人,僅有83人生還,全書寫得可歌可泣,氣壯山河。
1946年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編輯副刊《北海》。
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結束了40年的新聞生涯。
1949年初發表他的回憶自己生活和創作的《寫作生涯回憶》。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秋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表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張恨水的小說取材廣闊,新聞性強,追求情節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動有味,注重語言的平易曉暢,注意讀者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運用章回體這一藝術形式表現現代生活,茅盾說:「在近三十年來,運用『章回體』而能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關於〈呂梁英雄傳〉》,《中華論叢》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張恨水一生寫了約3000萬字的作品,中長篇小說達100餘部。他是由深受鴛鴦蝴蝶派影響的舊派小說向現代小說過渡的代表性作家。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
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像,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熱血之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抗日小說。
《大江東去》是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中國作品。
《虎賁萬歲》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中國軍隊「以一敵八」,浴血巷戰,乃至全軍犧牲,驚天地、泣鬼神!
《八十一夢》、《巴山夜雨》則是張恨水先生抗戰勝利後「痛定思痛」之作,享譽海內外……
還著有古典文學論集《水滸人物論贊》、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雜文和詩詞等。
張恨水的這」3多」-作品數量多,一生寫了3000萬多個字,字數多,作品發行多.在中國小說史上可以說是創造了奇跡.但是我們知道,我們講小說家的作品,不應該看作品數量,而是應該看作品的質量.而張恨水的小說不僅能打動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夠感動高層的讀者,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這在中國小說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❹ 張恨水的經典名錄有哪些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 張恨水視劇本並錄制播出)、《啼笑因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北雁南飛》、《歡喜冤家》、《滿江紅》(已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秦淮世家》等。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 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 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像,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熱血之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抗日小說。 《大江東去》是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中國作品。 《虎賁萬歲》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中國軍隊「以一敵八」,浴血巷戰,乃至全軍犧牲,驚天地、泣鬼神!此外還有《仇敵夫妻》等。 《八十一夢》、《巴山夜雨》則是張恨水先生抗戰勝利後「痛定思痛」之作,享譽海內外……
❺ 張恨水作品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
張恨水
視劇本並錄制播出)、《啼笑姻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北雁南飛》、《歡喜冤家》、《滿江紅》(已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秦淮世家》、《藝術之宮》等。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
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像,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熱血之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抗日小說。
《大江東去》是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中國作品。
《虎賁萬歲》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中國軍隊「以一敵八」,浴血巷戰,乃至全軍犧牲,驚天地、泣鬼神!此外還有《仇敵夫妻》等。
《八十一夢》、《巴山夜雨》則是張恨水先生抗戰勝利後「痛定思痛」之作,享譽海內外……
著作列表
《傲霜花》,長篇小說。
《巴山夜雨》,長篇小說。
《八十一夢》,長篇小說,於1939年12月開始在重慶《新民報》上連載,因政治壓迫而未能寫完。
《白蛇傳》,寫於1954年。
《北雁南飛》
《別有天地》
《沖鋒》,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春明外史》,長篇小說,於1924年連載於《世界晚報》的副刊《夜光》。
《春明新史》,長篇小說,寫於1928年。
《大江東去》,長篇小說。
《丹鳳街》,長篇小說。
《瘋狂》,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鳳求凰》,長篇小說。
《風雪之夜》
《巷戰之夜》,中篇小說。
《鼓角聲中》,1936年連載於南京《南京人報》副刊《南華經》。
《虎賁萬歲》,軍事小說。
《歡喜冤家》,長篇小說,後改名為《天河配》。
《記者外傳》,未完,只完成上半部,長篇小說,1957年10月26日開始在上海《新聞報》上連載。
《剪愁集》
《劍膽琴心》,寫於1928年。
《交際明星》,中篇小說,1926年連載於《世界日報》副刊。
《金粉世家》,長篇小說,1927年2月開始於《世界日報》副刊上連載,歷時5年,約百萬言。
《京城幻影錄》
《荊棘山河》,中篇小說,1926年連載於《世界日報》副刊。
《錦片前程》,寫於1932年。
《舊新娘》,文言短篇小說,寫於1913年。
《孔雀東南飛》,長篇小說,寫於1954年。
《兩都賦》,散文集。
《梁山伯與祝英台》,長篇小說,於1953年8月開始動筆,1954年1月1日開始於香港《大公報》連載。
《綠了芭蕉》,散文集。
《落霞孤鶩》,長篇小說,寫於1930年。
《滿城風雨》
《滿江紅》,長篇小說,寫於1930年。
《梅花劫》,白話短篇小說,寫於1913年。
《美人恩》,長篇小說,寫於1930年。
《孟姜女》
《秘密谷》
《南國相思譜》,長篇小說,1919年開始連載。純粹以言情為主,鴛鴦蝴蝶派小說。
《南遊雜感》,中篇游記,寫於1955年,發表於香港《大公報》。
《偶像》
《平滬通車》
《潛山血》,長篇小說,寫於1939年。
《秦淮世家》,長篇小說,寫於1939年。
《青春之花》,寫於1928年。
《青衫淚》,長篇白話小說,寫於1913年冬。純粹以言情為主,鴛鴦蝴蝶派小說。
《秋江》,寫於1954年。
《熱血之花》,長篇小說。
《如此江山》,中篇小說。
《山窗小品》,散文集。
《上下古今談》,雜文集,收錄一千餘篇。
《石頭城外》,長篇小說。
《蜀道難》,長篇小說,寫於1939年。
《水滸別傳》,寫於1932年。
《水滸人物論贊》,古典文學論集。
《水滸新傳》,長篇小說,1940年2月開始於上海《新聞報》上連載。
《斯人記》
《似水流年》,長篇小說。
《歲寒三友》,未完,寫於1947年。
《太平花》,長篇小說,寫於1931年,因東三省淪陷而添入抗戰內容。
《桃花港》,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天明寨》
《天上人間》,寫於1928年。
《啼笑因緣》,長篇小說,1930年開始於上海《新聞報》副刊連載。
《啼笑因緣續集》,長篇小說,寫於1933年。
《彎弓集》,短篇小說集。
《皖江潮》,長篇小說,1921年連載於蕪湖《皖江日報》。
《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長篇小說,1941年在重慶《新民報》上連載。後來出單行本時,易名為《魍魎世界》。
《未婚夫》,寫於1919年。
《未婚妻》,中篇小說,寫於1916年。
《我的生活與創作》,長篇自傳,應中央文史館之約寫於1963年。
《我的小說過程》,自傳,1931年1月開始於《上海畫報》連載。
《霧中花》,寫於1947年。
《五子登科》,長篇小說,1947年8月17日於《新民報》上連載。
《西北行》,游記,寫於1956年。
《現代青年》,長篇小說。
《小說迷魂游地府記》,1919年連載於上海《民國日報》。
《小西天》,長篇小說,寫於1934年。
《寫作生涯回憶》,自傳,1949年1月1日開始於北平《新民報》連載。
《燕歸來》,長篇小說,寫於1934年。
《楊柳青青》,長篇小說。
《夜深沉》,長篇小說。
《一路福星》,未完,寫於1947年。
《藝術之宮》,長篇小說,1935年連載於上海《立報》副刊《花果山》。
《銀漢雙星》,長篇小說。
《游擊隊》,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雨淋鈴》,未完,寫於1947年。
《玉枝交》
《戰地斜陽》,短篇小說,1929年發表。
《斬鬼新傳》
《趙玉玲本紀》
《真假寶玉》,1919年連載於上海《民國日報》。
《征途》,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紙醉金迷》,長篇小說。
《中原豪俠傳》,1936年連載於南京《南京人報》副刊《南華經》。
《紫玉成煙》,中篇小說,寫於1916年。
《最後關頭》
❻ 張恨水的主要作品
1.張恨水主要作品列表: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八十一夢》《白蛇傳》《啼笑姻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北雁南飛》《歡喜冤家》《滿江紅》(已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秦淮世家》《藝術之宮》等。
2.作者簡介: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1] ,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相見歡》「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三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3.成就及評價:
張恨水一生創作了120多部小說和大量散文、詩詞、游記等,共近4000萬字,現代作家中無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等。他不僅是當時最多產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暢銷的作家,有「中國大仲馬」、「民國第一寫手」之稱。1924年,張恨水因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長篇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更將其聲望推到最高峰。其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成功對舊章回小說進行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茅盾贊曰:「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老舍則稱他「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
上世紀30年代的北平,有五六家報紙同時連載張恨水的數篇長篇小說。其小說懸念叢生,人物命運跌宕起伏。每天下午兩三點,就有很多讀者在報館門前排隊,欲先睹為快。小說中一女主人公積勞成疾,命在旦夕,讀者來信竟如雪片般飛涌報館,異口同聲地為其請命
❼ 張恨水作品有哪些分別在幾幾年寫的
《南國相思譜》 1919
之後創作於幾幾年不詳,估計都是在1924年之後,那個時候寫作風格不同了,趨向言情小說了。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有待考證)、《八十一夢》、《白蛇傳》(個人懷疑)、《啼笑姻緣》、《秋江》、《孔雀東南飛》、《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滿江紅》(已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秦淮世家》等。
我最近看《啼笑姻緣》《歡喜冤家》,圖書館借的,網上找不到電子版
❽ 張恨水作品有哪些
張恨水(1897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烏夜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作品情節曲折復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近兩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著作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 張恨水
視劇本並錄制播出)、《啼笑姻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制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北雁南飛》、《歡喜冤家》、《滿江紅》(已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秦淮世家》等。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 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
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像,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熱血之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抗日小說。 《大江東去》是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中國作品。 《虎賁萬歲》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中國軍隊「以一敵八」,浴血巷戰,乃至全軍犧牲,驚天地、泣鬼神!此外還有《仇敵夫妻》等。 《八十一夢》、《巴山夜雨》則是張恨水先生抗戰勝利後「痛定思痛」之作,享譽海內外……
❾ 陳三五娘的文化現象
「陳三五娘」是一個流傳於粵東、閩南、台灣和東南亞潮人聚居地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1993年,台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劉美芳發表其碩士論文《陳三五娘研究》,這是台灣繼陳香的《陳三五娘研究》、林艷枝的《嘉靖本荔枝記研究》等重要著述之後對陳三五娘故事進行較全面研究的論著。
據作者介紹,該文撰寫歷時五年,調查的足跡遍及台灣和閩、粵二省的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潮州、汕頭以及香港;參考資料100多部,其中各種論著90部,歌冊、劇本、小說32部,期刊13部,音像資料27部。
劇本和音像涉及的地方劇種有梨園、高甲、潮劇、莆仙、黃梅、海豐白字、歌仔戲(薌劇)、布袋戲、紙影戲等;說唱有閩台的歌仔冊、錦歌、南音、南管白字、竹馬、車鼓和潮州的歌冊、歌謠;小說有《荔鏡傳》、《綉巾緣》、《陳三五娘》、《荔鏡緣新傳》以及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星》;電影除大陸拍攝的梨園戲《陳三五娘》和潮劇《荔鏡記》外,尚有香港的《新陳三五娘》和台灣的《益春告御狀》、《陳三五娘》、《五娘思君》等;此外還有電視劇《荔鏡緣》,舞台劇《現代陳三五娘》和舞劇《陳三五娘》。
1995年《潮州市文史資料》第15輯發表我市已故知名戲劇家劉管耀輯錄的《荔鏡春秋》,收入從明代正德之前(1521年以前)至1995年四百多年有關「陳三五娘」的大事記,這也可以說是一篇陳三五娘文化史,其中有關戲文,劇作36處,出版小說17處,歌冊22處,故事3處,音像製品26處,評介、研究文章68處,演出活動68處(包括拍攝電影、電視6處)。
一個民間愛情故事,經歷幾百年的流播,無論其深度與廣度,都遠超全國的同類題材。時至當代,其故事仍在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僅我市就先後創作潮劇《益春夜遇》、《荔鏡外傳》、《益春》、《荔鏡後傳》和近期獲獎的《益春外傳》,這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
劉美芳在《陳三五娘研究》中,對該故事的發展及各版本、各門類進行比較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陳三五娘》較之《鶯鶯傳》中的張拱與鶯鶯,《花舫緣》的唐寅與秋香,更具有「人本主義的浪漫精神」和「人的覺醒」,「在意識上有反叛時代束縛的價值」。且「藉由語言的共通性,它流行於泉州、漳州、莆仙、潮州,借移民擴及台灣、東南亞」。
對於「陳三五娘」這一文化現象,是否還可再作深入的考察呢?即透過這一現象研究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根據上述資料,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考察、研究:
⒈歷史上潮州與閩南的淵源關系。從兩個主角分屬福建的泉州和廣東的潮州,人們會發現其中在歷史上的密切聯系。唐代,潮州曾三度歸屬福建管轄,而潮州管轄范圍則至今漳州以下各縣;宋代,大量閩籍官員到潮州主政,促進了中原文化的傳播和潮州話的形成;明代,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主要口岸潮州和泉州,其經濟和人員交往更為密切。這些,應是「陳三五娘」故事產生傳播的重要歷史背景。
⒉據現存的資料考證,「陳三五娘」的故事產生於明代中葉,這正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萌芽階段,閩南、粵東作為對外交往的窗口,民主、自由的思想影響也同樣出現,並必然反映在文藝創作上,這就為什麼會出千金小姐黃五娘敢於在樓上把「手帕荔枝擲分伊」,而貴公子的陳三,居然賣身為奴三年,以求能追求五娘,這些「膽大妄為」的「越軌」行為,不正是民主、自由思想的體現嗎?盡管官府(如廈門)曾以「誨淫」明令禁演,但沒有能夠阻止其傳播,這不能不說是民主思想的萌芽和影響。
⒊「陳三五娘」故事的發展,反映了中國近代二種不同思想觀念的斗爭,「放掉益春在半山」,「益春產子洪承疇(明末清初大漢奸)的傳說和《陳三殉情》、《審陳三》等節目,反映對這一故事主要人物的批判,即違反禮教的人應受報應;而《續荔鏡記》、《荔鏡外傳》、《益春》、《益春告御狀》等則延伸故事的民主、自由思想,尤其以益春這一「卑賤人物」為主角,更強烈地反映一種草根意識。
⒋「陳三五娘」作為閩台最古老的歌仔冊「四部系」,作為潮劇第一個劇本(即明嘉靖《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和「台灣歌仔戲第一劇本」(據《台灣電影戲劇史》記載),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場景、語言、風俗和審美觀等,都是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種藝術形式在誕生和形成過程的文化本質和內涵,這不僅對於研究民間藝術史有重要價值,而且必然對於地方題材的創作產生影響。
「陳三五娘」的文化現象為我們提供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要重視對俗文化的研究。
文化一般有雅俗之分,雅文化多存在於殿堂,俗文化則存在於民間,但這二種文化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界線,所謂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被喻為「大俗大雅」的潮州文化,其載體多數存在於民間,即通常所謂的俗文化,而恰恰這部分文化很少見之史籍記載,主要是民間的世襲流播,因此也往往易為人們所忽視。全國啟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足以引起人們對於這方面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