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說閱讀理解
1. 秋天閱讀短文答案二年級
我喜歡秋天.
秋天來了,那天空像一望無際的大海,天空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小船,揚起風帆,在大海中遠航.
天空中的一大群大雁排著整齊的隊伍,慢悠悠的在天空中飛翔.
秋天的樹林里,有許許多多的餓落葉,在半空中,像一隻只天空中飛舞的蝴蝶,落在地上,又像地上鋪了一幅金黃色的巨型地毯.
秋天的果園里,碩果累累.葡萄架上掛滿了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青里透紅,紅里透亮,像珍珠一般,圓溜溜,亮晶晶的餓.黃燦燦的橘子像一盞盞明亮的小燈籠.黃澄澄的梨掛滿枝頭.
秋天真美!秋天真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2. 秋天閱讀答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陝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雲《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准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後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後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緻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宮中的台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雲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唐·劉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飛霜使荷葉破碎,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時節。
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後菊花逐漸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摟
霜風:秋風。關河:關塞河流。殘照:夕陽的余暉。
宋·柳永《八聲甘州》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是處:到處。紅衰翠減:花謝葉落。苒苒: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聲甘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斷虹:殘余的彩虹。霽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長眉。
宋·黃庭堅《念奴嬌》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無賴:百無聊賴。窮秋:深秋。
宋·秦觀《浣溪沙》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小軒;有窗檻的小室。
宋·秦觀《秋日》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
阿誰;何人。背西風:背向秋風。
指荷葉被秋風吹得葉梗都彎了。
宋·秦觀《虞美人》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
衰草:枯草。畫角:軍中用的號角。斷:盡。譙門:城上鼓樓,用以瞭望敵情。
三句寫孤城秋景。
宋·秦觀《滿庭芳》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棄疾《昭君怨》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宋·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岩和范廓之韻》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蕖(音同「渠」):荷花。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麼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
宋·周密《西塍廢園》(又《西塍廢圃》。塍:田間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宋·張炎《清平樂》
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
壑(音同「賀」):山谷。
元·薩都刺《夢登高山得詩二首》
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殘霞:晚霞。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飛鴻:大雁。
元·白樸《天凈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清·王士禎《江上》
山色淺深隨夕照,江流日夜變秋聲
變秋聲:江流隨著夏去秋來而改變聲響。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龍、王西樵、程穆情諸君登慧光閣飲於竹圃分韻》
回答者: 心快樂 - 魔法學徒 一級 9-24 17:26
查看用戶評論(24)>>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h相關內容
• 關於秋天的詩詞
• 關於秋天的詩歌
• 有關於秋天的詩有哪些
• 本姑娘急需一些有關於秋天的詩
• 關於秋天的詩句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秋天的詩
其他回答 共 1 條
現代詩:
秋天的詩(九首)
記憶中的月
記憶中雙手間的日子很明亮
月桂樹開花了
鳥兒沒有飛來
夜晚降落在月桂樹葉的睫毛上
我無法安睡
在月光里傾聽藍色的鳥鳴
樹葉飄走
丟下一路的黃風飛舞
一步夕陽一步陽光
打開心靈
月桂樹葉點燃十隻燈
一種撕碎的聲音嘎然而止
2004/10/15
秋天的私語
黃葉飄飄寂寞如山
祖先的籮筐里
盛滿了晨曦和落霞
幽幽山谷鳥鳴蒼涼
季節的黃風一路狂奔
愛在遠方很燦爛
秋天泥土開放成穀粒
黃黃的夢想打著生存性的顫抖
故鄉成為了一種記憶
在秋蟲生和死的鳴叫里
傾聽淚水的聲音
濺起一地的詩行
2004/10/15
一縷陽光
可可的天空:梅雨筏)
一縷陽光鳥鳴般穿越陽台
挑逗在我睡意惺忪的臉上
暖暖的柔柔的
秋天收拾好了田野
打個包用記憶的方式走了
一縷陽光令人黯然神傷
舉目望秋
愈痩的樹梢掛滿了寒意
我的歌謠丟失在落葉的路上
我並非一無所有
雙手從泥土中抽出
十指間祖先的祝福叮當作響
飢餓的農具
正收割我的莊稼
陽光緘默
緩緩地閃著一汪秋韻
溫暖的種子在內心
棲息
2004/10/15
一枚落葉
空落落的秋野,一枚落葉
輕若游絲
而我,心靈的鼓點
急如驟雨
告別
不再留戀那枚青澀的果子
和纏繞在枝椏間蠱惑的
風,目之所及
蟄伏的心事
追隨流浪的雲
天空,覆蓋著青灰色的
大幕,落葉的軌跡蜿蜒如蛇
樹梢,縹緲著雪的溫暖
流逝的瞬間
抹去了心愛的花紋
沿經脈,滴水穿越
牧歌般的悲哀
秋天的一枚落葉
尾隨在季節身後
植入土地
腐朽成隔年的花朵
2004/10/28
秋日早上的第一束陽光
絨毛般的第一束陽光
在秋日的早上
輕輕地跳躍著
如滿地唧唧喳喳的芻鳥
仰面向我
匍匐在這束陽光里
干凈的身子
干凈的陽光之水
浮我,在天空的高處
一條憂郁的船
找到揚帆的
願望,隨波逐流
憑這一束陽光
不會在漂泊中死去
秋天的大樹
落滿了陽光
落滿的鳥鳴
目光漫開往事
斷裂的聲音里
顫動著花朵的顏色
在這一束秋光里
單薄的肩
瘦弱的身
靜若處子
傾聽,鳥鳴
遍地盛開
2004/10/28
聽秋
(可可的天空:梅雨筏)
秋天來臨
歲月的舌尖
舐枯了田野
我選擇傾聽
在記憶的時間縫隙里
聽到季節迅速老去
一種聲音,悠悠彌漫
拉長了視線
大地的音樂之水,干凈地
注入全身
秋夜來臨,骨骼寂靜地一陣
緊縮,我聽到蟄伏的秋蟲
微弱的呼吸
以及,荒原上
遍地屍骨的叫喊
生存的顫抖,自上而下
突然而至
2004/10/26
秋思
夕陽輕扣柴扉
無人應語
寂靜處落英繽紛
寒蟬落盡枯樹流盪夏天的回聲
歸者的小路蜿蜒
濁淚滴滴滲透枯草之根
檐下聽雨疏落的心事
扣擊寒石冷水
流淚的紫丁香消瘦了籬笆
期盼花影踏霜而來
2004/10/30
秋葉
(榕樹下:《現代詩歌》
告別,寒風中的樹梢
土地才是你真正的家園
枯黃的脈徑
流盡最後的血液
用綠色的方式
在天空留下痕跡
姿勢如雲瀟灑
想你,瞬間浸入
心如止水
鴿子的翅膀
拍打著思想的葉片
追尋你的軌跡
遠方,有一位女子
倚秋而聽
秋葉,跫音遠逝
2004/10/30
愛在深秋
(可可的天空:梅雨筏)
1、
黑暗之手
伸進,我的房間
四周如壁,寒冷
步步逼近,風
飢餓地在窗欞
呼喊
今夜,你沒有來
我,孤獨成一隻
飛蛾,自夜的這端
到夜的那一端
尋找燭火
2、
我,生命的文檔里
無意間,寫滿了你的
名字,那是
心,多次復制而成
你的名字,在日子的
扉頁上,拒絕刪除
輕輕點擊列印,淚水
早已耗盡
3、
在生活大海里
一網,撒下去
打撈,記憶中
關於你的
點點滴滴
收緊,時間之綱
竟然是,一尾
美人魚
4、
秋,在樹梢
需仰望
一縷陽光,飛吻過來
一滴淚
打濕
一個秋季
古代詩: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陝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雲《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准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後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後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緻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宮中的台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雲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唐·劉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飛霜使荷葉破碎,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時節。
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後菊花逐漸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摟
霜風:秋風。關河:關塞河流。殘照:夕陽的余暉。
宋·柳永《八聲甘州》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是處:到處。紅衰翠減:花謝葉落。苒苒: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聲甘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斷虹:殘余的彩虹。霽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長眉。
宋·黃庭堅《念奴嬌》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無賴:百無聊賴。窮秋:深秋。
宋·秦觀《浣溪沙》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小軒;有窗檻的小室。
宋·秦觀《秋日》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
阿誰;何人。背西風:背向秋風。
指荷葉被秋風吹得葉梗都彎了。
宋·秦觀《虞美人》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
衰草:枯草。畫角:軍中用的號角。斷:盡。譙門:城上鼓樓,用以瞭望敵情。
三句寫孤城秋景。
宋·秦觀《滿庭芳》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棄疾《昭君怨》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宋·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岩和范廓之韻》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蕖(音同「渠」):荷花。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麼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
宋·周密《西塍廢園》(又《西塍廢圃》。塍:田間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宋·張炎《清平樂》
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
壑(音同「賀」):山谷。
元·薩都刺《夢登高山得詩二首》
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殘霞:晚霞。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飛鴻:大雁。
元·白樸《天凈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清·王士禎《江上》
山色淺深隨夕照,江流日夜變秋聲
變秋聲:江流隨著夏去秋來而改變聲響。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龍、王西樵、程穆情諸君登慧光閣飲於竹圃分韻》
3. 秋天。秋天閱讀答案
1、xuàn lì(絢麗)shà shí( 瞬時) rán shāo( 燃燒)
2、紅朴朴:綠油油、白茫茫、紫盈勇、黃澄澄、黑乎乎、藍汪汪
默默無聲:竊竊私語、滔滔不絕、欣欣向榮、揚揚得意、煢煢孑立、喋喋不休
碩果累累:喜氣洋洋 神采奕奕 怒氣沖沖 衣冠楚楚 千里迢迢 波光粼粼
大大小小:整整齊齊 乾乾凈凈 工工整整 紅紅火火 平平安安 嚴嚴實實
五光十色:三長兩短 七上八下 九牛二虎 五顏六色 四面八方 十全十美
3、美不勝收:美好的東西很多,一時看不過來。
天際:天與地交界的地方,這里指天邊。
4、本文是按先(總起)再(分述)後(總結)的順序來寫的。其中,第2-5自然段又是按(地點)轉移,寫了秋天的(花園)、(田間)、(果園) 、(山坡)的景象。
5、在下面的句子後面填上恰當的修辭手法,再仿寫一句。
(1)稻穀笑彎了腰。(擬人)
高粱漲紅了臉。
(2)那一片片莊稼,遠看,好似翻滾的千層波浪。(比喻)
那遼闊的草原,遠遠望去就像綠色的海洋。
6、用「——」標出文中前後照應的句子。
前後照應的句子:【前】你向人們展示出一幅絢麗的美景,你給人們帶來了一派豐收的景象。
【後】你是美麗的季節,也是收獲的季節。
7、概括短文的主要內容。短文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篇短文主要寫了秋的美麗景色和豐收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的喜愛和贊美的思想感情。
8、第四自然段中有三處省略號,你能展開想像,把省略號省略的內容用一兩句話寫出來嗎
⑴還有許許多多的水果,讓你應接不暇。⑵色彩斑斕,絢麗多彩,美麗得晃你的眼。⑶各種各樣的滋味,足以讓你大飽口福,讓你饞涎欲滴!
4. 秋天·秋天 閱讀答案
關於《秋天 秋天》張曉風的閱讀題及答案
1.「陽光是耀眼的白,像錫,像許多發光的金屬。」這個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結合課文語境,簡述你對「依然迷信著美」一句中的「迷信」一詞的理解。
3.概括「那時候,在南京」至「航行在一粒種子的希望里」部分的主要內容。
1.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寫出了陽光的燦爛耀眼.
2·這里指迷戀,喜愛
3·主要寫回憶在南京拾梧桐子的事情
5. 張曉風《秋天·秋天》閱讀答案
額(⊙o⊙)…這些故事都發生在秋天的南京
1.「
那時候,在南京,剛剛開始記得一些零碎的事,畫面里常常出現一片美麗的郊野,我悄悄地從大人身邊走開,獨自坐在草地上。梧桐葉子開始簌簌地落著,簌簌地落著,把許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進我的心裡來了。我忽然迷亂起來,小小的心靈簡直不能承受這種興奮。我就那樣迷亂地撿起一片落葉。葉子是黃褐色的,彎曲的,像一隻載著夢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長著兩粒美麗的梧桐子。每起一陣風我就在落葉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兩顆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發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聽到遙遠的西風,以及風里簌簌的落葉。我仍能看見那些載著夢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種子的希望里。」作者小時候記憶里的秋天,所有的描寫都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種說不出的感動。
2.「又記得小陽台上的黃昏,視線的盡處是一列古老的城牆。在暮色和秋色的雙重蒼涼里,往往不知什麼人加上一陣笛音的蒼涼。我喜歡這種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歡。小舅舅曾帶著我一直走到城牆的旁邊,那些斑駁的石頭,蔓生的亂草,使我有一長大了讀辛稼軒的詞,對於那種沉鬱悲涼的意境總覺得那樣熟悉,其實我何嘗熟悉什麼詞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罷了。」包含了作者對故鄉和童年深深的回想和眷念,以及對故鄉美好的祝福。
3,.(這個是南京的事還是柳州的事我不大清楚,但還是分析一下)「我望著你,芷,我的心裡充滿了幸福。分別這樣多年了,我們都無恙,我們的夢也都無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屬於地平線上的夢。」作者在文末寫道「我的心裡充滿了幸福」,是因為一方面她遇見了芷,另方面「我們都無恙,我們的夢也都無恙」同時在1里也出現了「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聽到遙遠的西風,以及風里簌簌的落葉。我仍能看見那些載著夢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種子的希望里」夢一詞前後文都出現了,個人認為作者有一定用意,但我讀不出來,你可以自己體會一下。
6. 何其芳的《秋天》答案
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原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35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後在全國各地任教,創辦刊物《工作》,發表過大量詩歌與政論文章,對國民黨消極抗戰表示了極大憤慨。他早期的作品有:《漢園集》《夜歌》《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讀者喜愛。也寫過《秋天》,現已入選中學課本。《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被列入中學七下課本,《生活是多麼廣闊》被列入蘇教七上語文課本里。
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革命文藝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國後,歷任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歷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是一位貫穿20世紀中葉的大時代、大變革中成就斐然的詩人。
何其芳幼年時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何其芳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嚮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朴實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論著。
(摘自《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1992年版)
[編輯本段]何其芳的寫作特點
三十年代初踏入文壇的何其芳,原是以這樣的面貌出現的:他抒寫微妙的內心世界,講究暗示和象徵的手法,追求詩歌的色彩和意象的美。他曾經師法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浪漫主義詩人,法國唯美主義和象徵派的作家……
作者在壓抑和苦悶中把自己關在寂寞、歡欣的小天地里,細細描畫的關於愛情、理想、人生,關於過去與未來的個人化的夢。在夢幻般的世界裡,作者通過營造一種孤獨、寂寞、壓抑的氛圍,表達了人生的苦悶和彷徨。這種苦悶和彷徨與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何其芳出生在一個偏遠山鄉的封建大家庭里,雖然得到過祖母和母親的溺愛和庇護,有過一點童年的天真和歡樂,但父親嚴厲的封建家法管教,使他僅有的一點天真和歡樂很快就喪失了,加之乏味的私塾生活,使他的童年過得很暗淡,養成了孤僻和憂郁的性格。即便到了中學和大學,何其芳還是習慣於把自己關閉在孤獨的世界裡,生活在自己的夢境中。加之初戀的失敗,更加深了這種寂寞與苦痛。於是何其芳只能到夢幻世界裡去尋找那甜美的愛情。孤獨和寂寞使何其芳對現實與未來缺乏信心、對自身和他人缺乏信任。
在他的前期散文里常常表現出這樣的思想。為了充分表現這種苦悶、彷徨、壓抑、郁結、頹喪,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常常使用「孤獨」、「寂寞」、「凄涼」、「憂郁」、「惆悵」等字眼。《墓》這部作品就很典型地體現了何其芳的創作理念。在作者筆下,「曲曲的清溪流瀉」的是「幽冷」,「夕陽」也「如一枝殘忍的筆」,而主人公雪麟的影子是「孤獨的,瘦長的」……
一、「人化」自然,情調獨特
在何其芳早期散文作品中,為了營造夢幻般的氛圍,作者採用了大量的現代手法,通過「獨語」的體式,暗示與象徵,心理流動與繁復的意象來達到目的,從而使作品像詩一樣美。「獨語」是與「閑話」並存著的現代散文的話語方式。它的最大特徵是封閉性和自我指涉性。即作者毫不顧及傾訴的對象,只將自己寂寞的情感訴諸自己孤寂的內心世界,在文章中自言自語,自說自話,反而使得內心世界更加寂寞。這樣的獨語體式在《畫夢錄》中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在《扇上的煙雲(《畫夢錄》代序)》中作者也以同樣的獨語來述說他為什麼創作《畫夢錄》,全篇在敘述形式上感覺是兩人的對話,實際上是「我」的獨語。作為時代的漂泊者,作者找不到與現實世界的相融感,被自己生存其中的家園放逐,只能在想像中去尋找一個安寧的棲息地,一個夢中的伊甸園,一個遼遠的國土,一個虛擬的烏托邦幻象。獨語體式實際上也是通過心理流動來體現的,是心理流動的外在表現。
《墓》中,以「墓」象徵現實生活中的愛情被埋葬,要找尋愛情,只能到另外的世界。
作者巧妙地將自然「人化」,賦動物、景物以人的靈性。在他的筆下,山草有「知」,花有「情」,溪水有「意」。它們會對清早到柳樹旁的井裡提水的鈴鈴說:「晨安」。它們會時常探討甚麼才能使鈴鈴歡喜的話題;它們會互相耳語,擔心鈴鈴的健康,擔心她憂郁的眸子;它們會告訴雪麟,鈴鈴心中的真實感受與小秘密……直接抒寫自然的「情意」,隱退了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強行顯現,減生硬之弊,增流暢之感。自然,就是一個生命的存在。草蟲、野蜂、原野、夕陽無不充滿著生命的動感與活力。我們從中看到了美麗少女鈴鈴的善良朴實的性格,又看到了憂郁青年雪麟的出現,這就是「詩家筆下有,別家筆下無」的意境。
何其芳以山水畫家的筆墨,詩家的心靈寫作散文,由此可見一斑。
他的散文不事敘事,無意描寫,而是全力以赴地去創造一種凄楚的情調。我們不知道鈴鈴為何而死,不知道雪麟為何憂郁,但我們能真切感受到凄楚,《墓》的凄楚恰如詩一般撩人心弦。
二、語言精粹,字字珠璣
何其芳作為第二個十年小品作家的代表,是毫無愧色的,他作為散文家遠比詩人與評論家更具文學史的地位。其《畫夢錄》(文化生活出版社1934年版)獲得1936年《大公報》文藝獎;這僅僅是一個表面的榮譽;更為重要的是,其《畫夢錄》、《刻意集》(文化供應社1938年版)創造了時人公認的"何其芳體",以他"獨語"式的創作實踐使小品文成為獨立的藝術製作,這樣他將第一個十年誕生的小品文,在第二個十年間提高到一個更新的藝術水準。司馬長風在其《中國新文學史》中做過如下的評價:何其芳的散文,在文字技巧上登峰造極,但質地太單薄,觀察和感受的幅度太窄,無非青春與愛情的嘆息。
而《墓》一文,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精緻的藝術品。跳躍的章節,華麗的辭藻,造成了一種迷離恍惚的神秘氣氛。除此之外,作品是可以當作散文詩來誦讀的。強烈的抒情,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在諸多的情感碎片之間,存在明顯的跳盪性,一般不使用過渡性語言,前後的幾個片段均無敘述式語言連接,作者有意無意地把連接程序留給了讀者去想像、去填補。作者細密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幻想,實際上都是在「畫夢」,在畫一些難圓的夢、想像的夢、虛構的夢。這些夢幻,具有濃濃的抒情意味,也將散文集《畫夢錄》的精緻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
1、 句式較長,節奏舒緩,宜於傳達深沉、憂郁的情懷。如「以外是碎瓷上的圖案似的田畝,阡陌高下的毗連著,黃金的稻穗起伏著豐實的波浪,微風傳送出成熟的香味。」一個長句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鄉村豐收在望的圖畫。
「初秋的薄暮。翠岩的橫屏環擁出曠大的草地,有常綠的柏樹作天幕,曲曲的清溪流瀉著幽冷……」黃昏如晚汐一樣淹沒了草蟲的鳴聲,野蜂的翅。」「晚秋的薄暮。田畝里的稻禾早已割下,枯黃的割莖在青天下說著荒涼。草蟲的鳴聲,野蜂的翅聲都已無聞,原野被寂寥籠罩著……」短促的句子在營造意境上,無法傳遞作者那徘徊苦悶的悠長節奏。這些前後對應的長句,則使其蘊含的節奏舒緩,恰合作者的深沉滯重的憂郁情緒。
2、 組合奇特,給人以新鮮之感。如「快下山的夕陽如溫暖的紅色的唇,剛才吻過那小墓碑上『鈴鈴』二字的……」「在那眼睛裡展開了滿山黃葉的秋天,展開了金風拂著的一泓秋水,展開了隨著羊鈴聲轉入深邃的牧女的夢。」這些象徵手法和痛感、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使用,使得句式奇特,造成了一種可稱為「陌生化」的藝術效果。這種詩化的語言,刺激了欣賞者的審美感官,打破了語言慣例,能驅策讀者仔細地品位。
3、 精粹洗練。何其芳先生曾在《還鄉雜記•代序》中說:「一篇兩三千字的文章的完成往往耗費兩三天的苦心經營,幾乎其中每個字都經過我的精神的手指的撫摩。」在《墓》中我們也能看出這一點。「快下山的夕陽如柔和的目光,如愛撫的手指從平疇伸過來,從林葉探進來,落在溪邊一個小墓碑上,摩著那白色的碑石,彷彿讀出上面鐫著的朱字:柳氏小女鈴鈴之墓。」
在我看來,詩化的意境,散文詩樣的語言,精緻的結構,柔和的語言,濃麗的色彩,真摯而沉鬱的感情,「超達深淵的情趣」, 使《畫夢錄》為抒情散文開辟了一片新的園地,也為何其芳贏得了極大的榮譽。這其中,優美凝練的語言是使《畫夢錄》在出版的當年,就受到廣大讀者贊賞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6年8月2日,劉西渭發表於天津《大公報》的關於李廣田的評論,將李廣田和何其芳的作品作了比較,文中說:「何其芳先生要的是顏色、凸凹、深致、雋美。」這也可以說是對《墓》的唯美主義,形式主義的評價。
[編輯本段]何其芳改名
現代著名詩人和文學理論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國文老師將「永」改為「其」,成為何其芳。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個十分俗氣的名字,變成一個內涵雋永的美名。將「永」改為「其」名字起了兩大變化:一是變九、名分檔為連姓取名,擴大了名字的容量,豐富了名字的內涵;二是變三個實詞為兩實一虛,虛實相生,使名字充滿了生機,跳盪著情感,升騰著熱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麼芬芳,多麼美好,多麼令人陶醉啊!名字散發著詩意,洋溢著浪漫情懷,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負重望,後來成為著名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使「名副其實」,美名遠播。
[編輯本段]詩集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徵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麼一種氛圍,那麼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境象、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瞭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里才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里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一不和諧地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嚮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朴實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論著。
[編輯本段]思想
何其芳1930年以優異成績同時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二校。先入清華外文系,後離開。1931年秋,入北大哲學系。1935年北大畢業後,何其芳先後任教於天津南開中學、山東萊陽鄉村師范、成都聯合中學。1938年8月,輾轉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魯迅藝術學院工作。1942年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1949年參加籌辦並出席第一次文代會。1953年奉調創建文學研究所(原屬北大,1956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歷任領導小組組長、副所長、所長、一級研究員。他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文學評論》主編、《人民文學》和《文藝報》編委。
何其芳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精神,周揚曾作過這樣的評價:「其芳同志在藝術上不斷進行著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論上也有自己的獨立建樹。其芳同志治學嚴謹,刻苦勤奮。他研究了我國古典詩歌、民歌、新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根據現代漢語的客觀規律,提出了建立現代格律詩的主張,並且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對詩歌的形式進行了新的探索。他關於我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獨到的見解,推動了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發展。他不止一次地說過,做好古典文學研究工作,特別是總結那些帶有規律性的問題,不僅有助於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還可以豐富我國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
作為傑出的詩人,何其芳不僅寫過許多深受讀者歡迎,傳誦很廣的優美詩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第一位系統地探索並建立了現代格律詩的理論體系的學者。早在1953年寫的《關於寫詩和讀詩》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現代格律詩的問題,把新詩區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主張建立現代格律詩。1954年,他專門寫了《關於現代格律詩》的長篇論文,就建立現代格律詩的必要,現代格律詩的頓和押韻,現代格律詩不能採用五、七言體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而又周詳的論證與發揮。他提出,現代格律詩除了應該具備詩的一般特點外,以形式而論,還應每行有一定的頓數,可分三頓、四頓、五頓幾種不同的句式。在長詩中,如有必要,頓數可以變化;同時要押大致相適的韻,不一定非要一韻到底,可以少到兩行一換韻,四行一換韻。何其芳關於現代格律詩的理論主張,是在研究了中國古典詩歌和民歌的傳統,研究了「五四」以來新詩創作的實踐經驗,並借鑒了外國詩歌的形式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在何其芳看來,做學問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質上是一種思想方法,是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具體學術研究領域的應用,他一再強調,學術研究方法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體的研究對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視佔有和掌握資料,通過佔有和掌握資料,盡可能詳細和周密地了解課題的歷史和現狀。例如,前人有些什麼重要的、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鑒之處,存在著哪些局限,以及現在進展到什麼程度,水平如何,難點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進行研究的著力點,最終獲得創造性的實績。以對屈原的研究為例,他講,這並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領域。為盡可能詳細地佔有資料,了解屈原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他閱讀了能夠找得到的古往今來的全部《楚辭》的注本,特別是文學所圖書館館藏的屈賦注本。
何其芳認為,從事文學研究必須要有廣博的學識,不僅要廣博,而且要扎實。因此,他主張讀好書,多讀書。何其芳讀書,有做批註的習慣,許多很重要的思想見解,就批在他自己的書上,它們大部分沒有被系統地整理過。整理這些批語,不僅對於何其芳研究,就是對於更廣的意義上的文學研究,也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從文化視野上來看,何其芳學術研究所關注的領域,也可以說涵蓋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來的學術遺產中,屬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以1956年寫的長達8萬余字的《論〈紅樓夢〉》為代表。在這篇論文中,他不僅對《紅樓夢》作了全面的精細的思想分析和藝術分析,對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給予了准確的評價,對當時與以往紅學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如「市民說」的問題,後四十回的真偽問題等,都經過縝密的研究,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且,通過對這部封建時代社會生活網路全書式的作品的研究與評價,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與學力、學風和品格。這篇論文可以視為何其芳文學研究的一個制高點,它代表了當時以及以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紅樓夢》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讀來,仍不覺其陳舊,給人以藝術和生活的啟發。
[編輯本段]著作書目
《漢園集》(詩集)與卞之琳、李廣田合著,1936,商務
《畫夢錄》(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集》(小說、戲劇等合集)1938,文生;增刪本.1940,文生
《還鄉日記》(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還鄉雜記》,1943,桂林工作社
《預言》(詩集)1945,文生;增刪本,1957,新文藝
《夜歌》(詩集)1945,詩文學社;增訂本,1950,文生;增刪本又名《夜歌
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
《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
《星火集續編》(散文集)1949,群益
《關於現實主義》(論文集)1950,海燕
《西苑集》(論文集)1952,人文
《關於寫詩和讀詩》(論文集)1956,作家
《散文選集》1957,人文
《詩歌欣賞》(論文集)1962,作家
《何其芳詩稿》1979,上海文藝
《何其芳選集》(1—3卷)1979,四川人民
《一個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詩文選讀》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選集》1986,百花
《何其芳集》200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其芳文集》中的《生活多麼廣闊》被收錄於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誦讀欣賞」,也被選入人民出版社小學六年級「綜合復習」中的一片閱讀範文。
《秋天》 初中課本
7. 秋天 閱讀答案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里才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里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一不和諧地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圖畫。「飽食」「稻香」要重讀。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表明秋天捨不得離開農家,說明農家豐收了。「棲息」要重讀,讀出豐收的喜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寫出漁民捕魚時歡快的情景,要重讀。
8. 何其芳的《秋天》一文的解析,與關於此文的心靈感悟。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徵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麼一種氛圍,那麼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境象、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瞭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里才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里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一不和諧地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
9. 短文《秋》閱讀答案
秋天,是位化妝師,把世界裝扮得格外迷人;秋天,是位魔術師,把田野染成了一片金黃;秋天,是位溫柔的女子,迎面而來的秋風是如此的輕,如此的柔.秋天,嬌嫩的花兒都已凋謝,那誰才是秋天裡的主角呢 那就是樹葉.
漫步在兩旁皆是樹木的小路上,滿眼都是落葉.我隨手撿起一片樹葉,仔細地觀察著.原來是楓葉.瞧,她多美呀!那向周圍伸展的葉片,多像我張開五指的手掌啊,邊緣略呈鋸齒狀.上面的葉脈清晰可見,很有條理地串聯在一起.她的顏色更是美倫美奐,就好比那正在熊熊燃燒的烈火,那麼的鮮艷奪目.悲哀的人看了,也會被感召,重新振作起來.我知道,楓葉不僅有耀眼的紅色,還有黃色,綠色等一系列迷人的顏色.看著看著,我不禁有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清一色的黃色落葉中,只有楓葉是紅色的 難道是因為秋陽的熏染,還是因為離開了樹媽媽 我邊遐思,邊把她輕輕地放在手心裡,繼續思索著……
不單是楓葉可愛,還有許多樹葉也非常有趣.瞧,我現在就找到了一個好東西,那就是冬青樹葉.別看他其貌不揚,身手可是非常"厲害"的.邊緣那鋒利的刺,就是他的防身武器.冬青樹葉那冷冷的墨綠色,使滿眼的黃色有了幾屢生機.比起嬌嫩的花朵,倒也別有一番情趣.
遠處,又飄下了幾片樹葉.我連忙跑過去,撿起它們.有穿著"迷你裙"的銀杏,有高貴典雅的梧桐,有……
我愛秋天,但我更愛秋天的樹葉.因為它們,世界才更加美麗;因為它們,生活才更加多彩.
秋天的天空
秋天,是個風高氣爽的季節,是個豐收、丹桂飄香的季節,當然,也是個美麗的季節. 秋天的天空最美.早上,天空靜悄悄的,顏色像大海那麼蔚藍,一碧如洗,太陽這才「起床」,從東邊升起,太陽光不太猛,照到人身上,讓人感到十分溫暖.到了正午,太陽光極其猛烈,像個發怒的大叔,照到人身上特別地熱,但是空中還有幾只小鳥在自由自在地飛翔,不時發出「嘰嘰喳喳,嘰嘰喳喳」的聲音,好像在說:「好熱好熱,好熱好熱!」一道下午,太陽光減弱了許多,在沒有太多太陽光的照射下,人們可以模糊地看到天上的雲,它們有的像兔子在進食,有的像豹子在奔跑,還有的像一隻大龍在騰飛……雖然太陽光射著眼睛,看得不清楚,但是能看到,已經很滿足了!傍晚時刻,太陽已經不像中午那麼燦爛了,藍色的天像喝醉酒似的,變成了淡紅色,太陽逐漸地脫下了橙色的外衣,換上了紅色的,周圍一切也是那麼紅,它慢慢地回到西山的懷抱里,光芒微弱了,好像快要熄滅的火柴.它落山了,留下了一片紅霞,好像仙女的衣裳從天上掉到凡間,周圍非常安靜.人們沐浴在霞光中,是那麼的愜意呀!晚上,天空漆黑一片,就像玉帝寫字時不小心翻倒了墨盒,天上閃爍著數不勝數的星星,好像天上的眼睛,又大又圓的月亮照亮黑夜,照亮了貪玩的孩子回家的路,像黑夜的照明燈.而我,躺在爺爺懷里,聽著爺爺講關於月亮的故事……
我愛秋天,愛它風高氣爽的天氣,愛它變化多端的天空
10. 《秋天》(作者:何其芳)閱讀答案
1、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一定對滴)
2、水落石出(一定對滴)
3、富饒美麗、景色宜人、安適恬靜、寂靜、清閑、悠閑、豐收、安靜……(你選兩個你感覺對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