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說閱讀的方法與技巧
❶ 高考小說閱讀常見題型及解題技巧是什麼
1、拿捏詞義的輕重
近義詞雖然表達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現事物的某種特徵或程度上,往往有輕重之別。辨析時就要注意區別。
例如:「損壞」「毀壞」「破壞」其表現的程度就層層升級,依次加重。再如:「陌生」與「生疏」,兩個詞都有「不熟悉」的意思。但「陌生」表示對一個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觸而不熟悉;
「生疏」則可表示對一個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經有過接觸,因相隔時間長變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觸時間不長次數不多所以不熟悉。
2、限定詞義的范圍
有些近義詞雖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圍卻有大有小,這種分別也是辨析近義詞的一個標准。
例如:「邊疆」「邊境」「邊界」范圍是越來越小。「邊疆」指遠離中心的地方,靠近國界的領土,范圍大,同時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邊境」指靠近國界的地方,范圍較小,同時這個概念比較具體。「邊界」僅指一條界限,范圍最小。
3、揣摩詞義側重
有些近義詞雖指意義相似,但由於詞素構成不同往往所指的側重點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與「景點」,「景色」側重指景象、情景。「景點」側重指景物的地點。再如:「詭辯」與「狡辯」都指無理強辯,但「詭辯」著重在「詭」,即欺詐、怪異,「詭辯」就是用欺詐的手段,奇怪的言辭,似是而非的論證來為自己的謬論辯護。
4、分清詞性和語法功能
近義詞一般詞性相同,但也有詞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誕生」與「誕辰」,前者為動詞,後者為名詞,詞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也有因詞性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同,如「突然」(形容詞),「猛然」(副詞)。
5、語感與第一印象
選詞填空題還考察學生的日常詞彙和語言積累,許多固定搭配或者約定俗成說法,憑借語感即可做出答案。
學生在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積累,不要耗費兩大量時間迂迴於一道試題。此外,有些詞語習慣搭配我們也需要注意,這些就是考察學生的詞語積累了。
❷ 高考語文現代文文本閱讀做題方法
現代文,你說的是語文二卷大閱讀吧,這個不好說啊,因為它分小說,新聞,訪談,散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回答套路,而每一種題都有一般答題方法,如果想有個系統的講解,建議你,搜「語文閱讀理解解題用語」
❸ 語文高中閱讀題的方法和技巧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❹ 高考語文閱讀考試時有什麼技巧嗎
一、看分值答題法:
可以從高考語文試題的分值中推測答題的要點。如一道題給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個要點,一個要點一分,所以從高考語文試題所給的分值中,我們就能推測答 案的要點和要求的字數。
二、用原文答題法:
做高考語文題要牢牢地記住:「答 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作者的主張。
具體作法是:把所問問題中的關鍵詞句還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來說,高考語文答 案就在該關鍵詞句的上下面。
高分必備高考語文閱讀套話,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三、高考語文閱讀理解解題公式——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❺ 關於 高考語文散文小說閱讀答題格式與技巧 有什麼好的資料
1(一)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
1、修辭手法
(1)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點明所用修辭手法。
(2)明確答題方向。答題時,一定要結合語句內容分析每一種修辭手法的具體作用。
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對象+特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如1998年第29題即可答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
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表現力。
2、表現手法類
解題思路:
(1)確認所用表現手法。
(2)明確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
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反語(反諷):有2種作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請及時補允。
(3)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二)表達方式類——一般針對段落或篇章中具體的表達方式命題
解題思路:
1、確認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2、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同
3、確認所指定語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知識儲備:運用描寫手法總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肖像描寫以形傳神 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特點
語言描寫言為心聲,表現人的性格特點 心理描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寄託感情 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
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敘後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
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側面(又叫間接)。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議論文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於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注意表達的語言: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缺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三)行文段落類——針對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題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確句段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具體賞析從三個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結構上的作用如:A、開頭段: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統攝全篇;開門見山;上下文形成對照;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揭示主題。
B、中間段: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詳略結合;充實內容
C、結尾段: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升華感情;卒章顯志;含蓄有餘味;寄託作者感情。使結構首尾圓合;言已盡而意無窮。
3、結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從作者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語言、外貌、行動、心理等。每一神態、動作或語言的描寫要與所表現出的優秀的品質一一對應,不能張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寫中揭示的內涵,即個性特徵及形象的意義。再次,體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結構: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B對內容的充實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D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築,悲涼的旋律中,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他身後的蘆花,一定在蕭蕭寒風中輕腸,烏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腸寸斷,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聲中,虞姬揮動長劍,裙袂飄飄,作最後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的蘆花在為這悲愴的訣別飄雪飛霜。汩羅江邊,披發行吟的屈原,掩涕嘆息,仰天長問。臣專權,楚王昏庸。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為民解難。生命的大寂寞郁結於心,奔突於胸,使詩人縱身大江,盪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濕濕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葦葉包裹起後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最深沉的紀念。(選自張馳《心中的蘆葦》)
「蘆花」在該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條作答)
答案為:(1)是串連事件的線索。(2)渲染了悲涼的氣氛。(3)蘆花見證、記錄、蘊涵著歷史的痛苦和滄桑。
(4)表達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稱表達類——可以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
解題思路:
1、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
2、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
如:第一人稱便於直接抒情、真實可信;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態度更鮮明,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顯得客觀冷靜,便於敘事和議論。
3、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六)其他:
1、詞語理解型:
(1)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
(2)理解詞語的象徵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徵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
(3)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
(4)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即「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將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形象化的語句轉化為概括性的直白的語言,二是將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轉化為具體化的闡釋。
3、篩選整合型:常見的命題形式是: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回答此類問題,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而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4、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1)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了……
(2)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5、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6、題目的作用:及好在哪裡,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
7、找線索的方法: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虛實結合:關於散文的線索,明線和暗線。06高考黑龍江等地題:16除了以「沙漠——綿綿土——沙漠」為思路安排的文章結構,本文還另有一個隱喻性的表達結構,請寫出體現這一線索的三個關鍵詞語:母體——綿綿土——故鄉)
8、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可結合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景中藏情〉此為散文中的描寫,而在小說中的描寫主要有襯託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發生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的景物描寫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比如課文《葯》之結尾。注意結合具體的題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氣氛、襯托情感或主旨、表現人物品質、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補充: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於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簡練,不加學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運用於哪兩種表現手法描寫羊群歸家後的情景?請結有關具體描寫,簡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細節描寫)。描寫羊群歸家後的歡樂時寫到了大孔雀、母雞、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對象的主要細部特徵簡筆勾勒,使羊群歸家的群像得以簡潔而傳神的表現。(另一種表現手法是擬人)
3、過渡和照應
過渡和照應是在文章中體現事物發展的連貫性的一種結構手段。如果問過渡或照應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結構嚴密,氣勢貫通,前後呼應,條理分明,增強表達效果。
高考散文閱讀方法
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看,散文曾多次出現,從長遠看,文學作品的考查也當會以散文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閱讀技巧,對廣大學生是有好處的。
1、整體入手,理清文章脈絡。材料豐富,思路靈活是散文的主要特點之一,閱讀時一定要著眼於文章的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駕馭文章,體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傾注其中的情。如《長城》(2000年)一文,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和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在這種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再來回答題目,就會洞若觀火,游刃有餘。
2、了解背景,透視創作歷程。作品是社會的折射,內容是背景的產物。有不少散文的創作,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因此,了解文章的相關背景,是閱讀鑒賞散文的一把鑰匙。閱讀《獸·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須認真閱讀注釋,分析背景材料。抗戰勝利後,國統區人民掀起了反內戰運動,國民黨當局卻大行不義,倒行逆施,製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先生十悲憤,堅決主張聲援學生的愛國運動,對個別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極為不滿,於是寫了這篇文章。透視創作歷程,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感情,再對照原文,試卷中的問題就不難找到答案。
3、藉助想像,體察作者情感。散文屬於文學范疇,閱讀散文必須發揮聯想和想像,結合個人生活體驗,和作者情感發生強烈共鳴。讀《長城》,如果能聯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對「長城」的議論,能想像到長城上狼煙四起,民族斗爭的慘烈,想像到中華民族的屈辱歷程,就不難觸摸到作者那顆希望中華民族走出封閉與落後,走向繁榮與強大的赤誠滾燙的心。
4、辨識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托物言志類散文也多次出現在高考試題中。如《報秋》(1998年,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深含著生活的哲理。作者通過玉馨花這個載體,提醒人們要多表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這個「精神」,也就等於找准了閱讀的突破口。
5、明確技巧,提高答題效率。閱讀散文,掌握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提高答題的正確率。常見有的:①比喻。如「獸」「鬼」各指什麼(《獸·人·鬼》);②反襯。如《報秋》中用太陽花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③對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④象徵。如《門》(2001年)中的「門」;⑤排比。如「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報秋》),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到了強化作用;⑥變換人稱。用「我」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用「你」便於抒情,便於對話,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用「它」或「她」只是寫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顧後,分析句段關系。閱讀散文時還要瞻前顧後,注意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是的前後勾連。如《話說知音》(2002年),為什麼說「知音的傳說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理清前四段之間的關系,第一段寫自從有了關於知音的傳說後,人們對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寫了關於知音的傳說在歷代典籍中的記載。綜合這兩部分,就回答了以上問題。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閱讀散文還需注意文體特點。敘事散文講求以小見大,形與神的關系是重點,寫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與景的契合是關鍵;詠物散文托物言,盡可能體味象徵手法。但有一點更重要,那就是,閱讀鑒賞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發現「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智慧去解讀「作者心靈彈奏的樂章」。
閱讀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領:
一、尋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來表示理念、傳達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這個「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後,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楊禮贊》一文中,「白楊」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徵意義,通過白楊,作者抒發了對華北抗日軍民正直、質朴、團結、進取,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的贊美之情,可以說,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領悟了作品的基調,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緣」
「情緣」就是情感的緣起。比如鮑昌的《長城》作者採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借「長城」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命運的關注之情。作者為什麼如此關注中華民族的命運?我們只要沿著作者的寫作思緒就不難找到答案。三個排比段,追昔撫今,含蓄地表達了對閉關鎖國的否定,對中華民族未來的期望。
三、體悟「情義」
「情義」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學作品總要傳達一點什麼或表現一點什麼,比如《報秋》一文,文章從始至終,無不緊扣標題「報秋」立意,文末「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委,領取生活罷」,由此便可以斷定本文的意旨——時不待我。體會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義、避免主觀臆斷、避免無中生有、避免斷章取義、避免以偏概全,避免節外生枝。
四、品味「語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自然美」,實質上是強調散文語言的真情、真心、真語、不矯情,不做作。在散文閱讀中,一要注意捕捉貯滿作者感情的重要語句。對那些喜悅、或悲傷、或憤怒、或憂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別關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也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五、發現「技巧」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維納斯》虛實相生的手法,《黃鸝》長短錯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蒙訪古》形聯神系、渾然一體的結構,《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爐火純青的文字,《瑣憶》畫龍點晴的議論,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鑒賞散文能有這樣的發現,說明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就有一定的審美感悟了。
考場現代文閱讀步驟:
一、揣摩題干,有備而讀
研讀題干,看看命題人問了哪些方面的問題,在大腦里要形成「問題鎖鏈」。
二、品讀題目,緣文馳想
文章題目往往最先告訴人們作品要歌頌什麼,反對什麼,宣揚什麼,控訴什麼。
三、瀏覽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調出來進行整合性聯讀,就會發現作者寫作的思路。
四、默讀全文,圈點勾畫
有兩點提示:一是思考問題要瞻前顧後;一是准確圈定答題區域。
五、深思熟慮,精確表達
在表達時,一要整合篩選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無的字句;三要用詞雅緻精確。
2現代文閱讀技能訓練100篇(高考)最新修訂版---當當價;12:00元。地址:tp://proct.dangdang.com/23245658.html
❻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❼ 高考小說題目的作用解題技巧有哪些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誤區:分析人物形象時,不從實際出發,過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質;沒有立足原文,無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沒有的東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評價人物。
解題思路應分四步走:
首先總體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特點,確定作者的感情傾向是褒還是貶,是頌揚還是諷刺。然後畫出小說中關於這個人物言行的語句,以及作者的議論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的語句。接著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歸類概括。最後選擇恰當的詞句表述出來。
❽ 高考中的語文閱讀中小說和傳記的答題技巧
◆解題的基本原則
1.「整體把握原文與語境分折相結合的原則、整體原則:閱讀文章要首先從整體出發、弄清文本大意,明白中心主旨,把握傳主特點,思考回答問題時緊扣中心主旨,不能孤立地去看問題,盡量分析問題與中心主旨有何關系。語境原則:理解具體問題時要有強烈的語境意識,分析回答任何一個問題都要從上下文出發,從原文找到問題的相關信息點或暗示內容.再加以分析、歸納、作答。
2.「知世論人、知人論事、事中見人」原則「傳主與時代」和「傳主與他人」是理解傳記的經緯。要理解傳主其人其事:首先要關注傳主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眾多因素,這樣才能更深刻、更好地理解傳主;其次,要理解各種人物關系網中的傳主,因為傳主的叄際交往是影響他也是組成他人生經歷的重要方面,通過傳主與他人的關系去理解傳主是閱讀傳記的一條通道;再次,理解傳主要結合具體的事實,傳記本身的特徵之一就是真實性,思考分析傳記閱讀題時亦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析人物性格或評價判斷,都必須在文本中找到相關的事實作為依據,用事實說話,不能憑空妄下判斷或憑臆想作推斷。
◆解題的基本步驟傳記閱讀題的解題思路、方法可與原來的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的解題思路、方法聯系起來,結合傳記作品的具體特點,我們可按以下思路步驟去解題:
1.揣摩題干,有備而讀研讀題千,認真審題,看清命題人問了哪些方面的問題,在大腦里要形成「問題鎖鏈」形成明確而強烈「問題意識」,讓問題作為閱讀文本韻有力指示。
2.理清脈絡,整體把握第一遍速讀文本:第一步,弄清作品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傳主的生活經歷是如何貫穿起來的,把握文本的結構思路;第二步,整體領會文本內容,理清作品陳述的基本事實,弄清文段寫了傳記主人公哪些事,體現了人物的什麼性格、品質特點;第三步,區分出作者評論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是什麼。
3.細讀文本.圈點勾畫第二遍精讀文本:帶著問題,有意識地細讀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與細節,勾畫出問題的相關信息區域,尤其注意敘述以外的其他議論性、闡發陛等內容。強調兩點:一是思考問題要瞻前顧後;一是准確圈定答題信息區域。
4.深思熟慮,精確表達將問題與文本緊密銜接起來,對文本內容作深入思考,對傳記人物的思想、感情、品格、氣質、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態度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對試題具體問題思考分析時,堅持「整體原則」「語境原則」和「知世論人、知人論事、事中見人」原則,問什麼,答什麼。在表達時,一要整合篩選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無的字句;三要用詞雅緻、精確。
❾ 高考閱讀理解小說的技巧
①.答出描寫人物的方法。(肖像、語言、動作、心理;側面描寫)
②答出這些方法的具體內容(找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③針對具體內容分析人物特點,注意從外在的肖像特點到內在的心裡想法,再到精神品質。要分析全面,具體,不可泛泛而談。
❿ 高考小說閱讀的技巧
高考小說閱讀的技巧
解答高考小說閱讀題應分三步走:
第一步,縱觀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①不要急著去做題,在進入題目之前,必須讀兩遍文章。第一遍速讀,作快速瀏覽,攝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 選文寫的是什麼?第二遍精讀,仔細閱讀每句話,揣摩、參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對文章的主旨產生一定的認識。②畫出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畫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這些詞句往往就是回答問題時需要重點研讀的,通過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③心中要有文體意識,找出畫龍點晴的句子。作為托物言志類的哲理性散文,在敘述和描寫中總有一些議論和抒情的語句,閱讀時一定要善於抓住議論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結尾的議論抒情,它們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記:欲速則不達。一定要讀懂文章再做題,堅決杜絕走馬觀花式的閱讀。
第二步,認真審題,定向掃描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於准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現代文閱讀的審題,就是要仔細分析題干,把握題目要求,即把握題干中包含的與答案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是答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題干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話,一是命題者的話。設置題乾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題內容;同時,命題者為了使考生不至於茫然無緒,往往又會在題干中提示答題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個句子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題乾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題的出題點,鎖定答題區間,具體到段、句、詞。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詞句,准確地把握住答案的有關信息,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記:題干提示了答題范圍,題干規定了答題角度,題干提供了答題思路,題干隱含了答題信息,題干體現了答題規律。
第三步,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要站在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問題,問什麼答什麼,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確、有條理。整合時一定要確保文通句順。
牢記:
1、弄清題干中所具有的態度或傾向
遇到的題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的題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干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材料多為散文,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成為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後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這類題在高考中出現最多。
另外,要弄清試題中常用的名詞術語。
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簡明,語句簡潔、明了,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得體,文明禮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詩歌鑒賞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藉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
⑤必看題干(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麼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麼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