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春晝小說閱讀

春晝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4-10 16:41:12

㈠ 著名散文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創造社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家。「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小說代表作有:《狂人日記》(1918年發表,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葯》、《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祝福》、《孤獨者》、《傷逝》等。小說集有:《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詩集)有:《野草》。回憶性敘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雜文集有:《熱風》、《墳》、《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閑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過客》、《秋夜》等。
2、郁達夫(1896~1945),名文。創造社的現代浪漫主義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說創作特別信守「自敘傳」的寫法,張揚主觀情緒的抒發,善於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內心世界,其小說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抒情色彩。小說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沉淪》(1921年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收小說三篇:《銀灰色的死》、《沉淪》、《南遷》)、《寒灰集》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等。散文集《閑書》、《屐痕處》、《日記九種》等;散文名篇有《一個人在途上》,《釣台的春晝》等。
3、葉紹鈞(1894~1988),文學研究會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家。小說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災》、《線下》、《城中》、《未厭集》;長篇小說《倪煥之》,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等。散文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川集》等。他還創作了最早的現代兒童文學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4、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文學研究會代表作家。1919年起,謝婉瑩以「冰心」這一筆名寫了許多「問題小說」。「問題小說」代表作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秋風秋雨愁殺人》、《去國》等;「愛的哲學」的小說代表作《超人》、《煩悶》等。小詩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雜記》、《寄小讀者》、《關於女人》等。
5、許地山(1893~1941),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著名現代作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和重要成員之一。許地山的創作既然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及時反映社會人生問題,同時又具有某種宗教色彩的傾向。他的作品從前期到後期有一個現實主義因素不斷加強的過程。作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現實主義因素得到加強的作品。此外,他還有短篇小說《在費總理的客廳里》、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危巢墜簡》和散文集《空山靈雨》。
6、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文學研究會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發表《幻滅》時起使用的筆名。小說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虹》、《子夜》、《腐蝕》、《霜葉紅於二月花》;短篇小說集《野薔薇》,短篇小說「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楊禮贊》、《風景談》等。
7、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現代小說大家。小說代表作有長篇《滅亡》及續篇《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戰三部曲《火》、《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說集《復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隨筆》、《生之懺悔》、《點滴》、《隨想錄》等。
8、老 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小說大家。小說代表作有長篇《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飢荒》三部)、《鼓書藝人》等;短篇《月牙兒》、《斷魂槍》等。
9、柔 石(1902~1931),原名趙平福,又名平復,少雄。左翼文學的代表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小說代表作有長篇《舊時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為奴隸的母親》等。另有短篇小說集《瘋人》、《希望》等。
10、蕭 紅(1911~1942),原名張乃瑩。「東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獨有風格的女作家。寫作特點是小說散文化。小說代表作有長篇《呼蘭河傳》、《馬伯樂》,中篇《生死場》,短篇《小城三月》等。
11、沈從文(1904~1988),原名沈岳煥。現代小說大家。尤其善於描寫湘西邊地的人情風土,被稱作鄉土小說別具一格的代表。沈從文的創作取材極廣,藝術手法靈活多樣,但他最執著追求表現的是那種純真的帶有某種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邊地苦苦地構築他的人生形態。《邊城》是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此外,他還有長篇小說《長河》,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記》等。
供參考。

㈡ !!!寫一篇鑒賞郁達夫《故都的秋》和《釣台的春晝》的短文

郁達夫《故都的秋》鑒賞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好散文。關於其中心,課文自讀提示和教參都作了明確的分析和界定,認為「文章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渾然一體」,「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並且,為了增進學生對此的理解,自讀提示和教參還注意聯系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指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個人生活背景。
其實,郁達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當時的背景有關,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運和性格情趣有關,還跟中國傳統文人的悲秋情結有關,當時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後兩點作些補充性的聯想與闡釋。

一、身世命運和性格情趣

作家贊美自然風物,抒發情感 ,其格調無非是熱烈高亢、平和淡遠和憂郁低沉三者之中各 有選擇側重而已。而郁達夫偏偏持最後一種心態來描繪故都秋色,這和他的身世命運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開的。作為一篇以真實為內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這種清靜悲涼心境和郁達夫一生的身世命運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緊密相連的。
首先,從身世命運來看。「郁達夫三歲喪父,家道衰貧」(《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郁達夫」條,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86版),後來又經兩度婚姻失敗(先與結發妻孫荃,後與王映霞。作者注),再有兩次喪子之痛(見郁達夫散文《一個人在途上》《記耀春之殤》),此外,郁達夫生活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先後目睹了晚清腐敗、軍閥割據的社會現實,親自經受了蔣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懾(1933年舉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過上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消沉即由此而來。作者注),最後親歷抗日烽火,在南洋為日本憲兵秘密殺害。這樣的一生,是悲涼的。
其次,從性格情趣來看,他的身世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憂傷壓抑的性格,從而影響著他在創作上的情趣傾向。他在親撰的系列自傳中說:「兒時的回憶,誰也在說,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憶,卻盡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經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飢餓;對於飢餓的恐怖,到現在還在緊逼著我。」又說:「又因自小就習於孤獨,困於家庭的結果,怕羞的心,畏縮的性,更使我的膽量,變得異常的小。」少年時代就沉浸在「水一樣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達夫自傳》,江蘇文藝96版)日本十年留學生活,使郁達夫的性格繼續生長發育著,自傷之中又添了對國家民族的憂慮及由此而來的自卑感,這一點,在他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有明顯流露,如小說集《沉淪》和《蔦蘿集》,都充滿了感傷情緒乃至帶有頹廢色彩。他在1920年寫給新婚妻子孫荃的一首詩中說:「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劇憐病骨如秋鶴,猶吐青絲學晚蠶。一樣傷心悲薄命,幾人憤世作清談。何當放棹江湖去,蘆荻花間結凈庵。」其實,作者這時才24歲。回國後,他說:「1922年,在日本的大學畢了業,回國來東奔西走,為飢寒所驅使,竟成了一個販賣知識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對我的態度改變了,我的對於藝術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說我是一個頹廢者,一個專唱靡靡之音的秋蟲。」(《〈雞肋集〉題辭》)為了更明確地顯示郁達夫這種性格情趣,我們不妨來看在1923年寫的《還鄉後記》(《郁達夫散文全編》浙江文藝90版)中的一段文字:
「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雲蒙著,階前屋外有幾點雨滴的聲音,那麼圍繞在我周圍的空氣和自然的景物,總要比現在更帶有些陰慘的色彩,總要比現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點,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邊。最好是秋風涼冷的九十月之交,葉落的林中,陰森的江上,不斷地篩著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殘的蘆葦里,雇了一葉扁舟,當日暮的時候,在送靈樞歸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個人,棺里卧著的若不是我寢處追隨的一個年少婦人,至少也須是一個我的至親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黃昏江上,雨聲淅瀝的蘆葦叢中,赤了足,張了油紙雨傘,提了一張燈籠,摸到船頭上去焚化紙帛。」
這一段文字的意境,竟是如此的陰冷凄涼。
當然,郁達夫也有激進之時,1926年他撰《廣州時事》揭露時弊,後來與魯迅合編《奔流》,直至於1930年加入「左聯」。(最後的從事抗日是更為人所知的)但他在1933年移居杭州(如前文所述),性情一仍其舊,從而在1934年寫下《故都的秋》這樣一篇散文,是很好理解的;這篇文章蘊含的情感,與他一生的身世命運及性格情趣也是很相符的。
二、中國文人傳統的悲秋情結
唐人劉禹錫句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二首》)這只是偶唱反調而已,其實,反觀歷代中國文人的著述,可知他們寫秋,確實是多為「悲寂寥」的。無論是屈原寫「 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杜甫寫「玉露凋傷楓樹林」(《秋興八首》)、「萬里悲秋常作客」(《登高》),還是蘇軾在《赤壁賦》中「扣舷而歌」,言說人生歲月「逝者如斯」,直到近人王國維還寫詩說:「苦覺秋風欺病骨,不堪宵夢續塵勞。」(《靜庵詩稿·塵勞》他們在耳聽秋風蕭瑟,目睹木葉飄零之際,總是難以自抑,或哀身世,或嘆家國,一想到韶華逝去,往往念及個人、國家的凋零,生命在消逝,事業卻難成,內心自然是一幅悲戚圖景。這一種傷逝情懷,是人類永恆性的悲哀,傳統文人們由此習慣性地形成了一種悲秋情結,即便是曠達如蘇軾,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罷了。
郁達夫作為一個現代文人,「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中國舊式傳統文人的積習」,於是,當他寫故都之秋時,就自然地承襲了中國傳統文人的悲秋情結。(亦引自《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郁達夫」條)
關於這一點,《故都的秋》一文中有明顯的例證,下面舉出三處,略作分析。
一是寫北國槐樹的落蕊。作者細膩地描繪了掃街的掃這一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的情狀,並說「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為何覺得落寞呢?因為他由槐樹落蕊而想起了「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也就是說他內心此時正彌漫了傳統的悲秋情緒,這正是文中所謂「深沉的地方」。
二是在寫槐樹落蕊後,寫「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一節。他為什麼要寫這蟬聲呢?因為秋天一來,蟬的生命就漸近終點,這與秋天一來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對動植物這種「生命悲劇」,像郁達夫這樣一個文人,心中怎會不聯想到自身的悲哀呢?而且,寫秋蟬殘聲也是古已有之的,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中的「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西陸,指秋天。玄鬢影,指蟬。作者注),就是再也明顯不過的例子。
三是文中的議論部分。在這里,作者不僅承認「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而且還舉出了「秋士的成語」、「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例子,同時指出「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的事實,最後歸結出凡「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來的」這一句中心性話語。如果說作者開始寫槐樹落蕊時的落寞還只是「潛意識下的」,那麼這一段議論則已升至意識層面了。
以上三處,說明作者自身就是很著意地表現這種傳統的悲秋情結的。
最後我再指出一點,對於《故都的秋》這樣一篇文章,對於這一種清靜悲涼的心境,乃至對郁達夫,對中國傳統文人的悲秋情結,也許有人會認為析之太細對中學生是不適當的。其實,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象傳》)的傳統,所謂天行有常,春秋代序,意識到這一點,從而更加奮發進取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這已不是本文討論的范圍了。

山水與歷史化為一爐,風景與人情合為一處

——賞郁達夫散文《釣台的春晝》

《釣台的春晝》是郁達夫寫於三十年代的著名游記散文。所敘的是「一九三一,歲末辛末,暮春三月,春服未成」的作者自富陽溯江而上,過桐廬,上釣台嚴子陵故跡的一次旅行。 文章以游蹤為線索,用寫意筆法,寫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寫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燈光」幽謐清寂,與嚴子陵釣台的孤靜荒頹。在文章開始處作者就交待了自己的處境為避政界紛擾與官府的追捕,因此作者於寄情山水中一邊力圖沉醉於大自然的美景中,忘卻塵世紛擾;一邊又晴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滿現實的牢騷和關心民眾的情懷,字里行間流露出「三分天下二分之,四海何人吊國殤」的哀嘆。這也正是這篇游記文章的藝術鬼力所在:作者善於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把水山與歷史化為一爐,把風景與人情合為一處,景中含情,情融於景。 作品所展示的是一幅幅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因有仙,自然是靈」,「山雖不高」的桐君山融聚了人傑地靈之效,地處兩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亦可「瞰視著桐廬縣市的人家煙村」,更有「十里長洲」和「花田課處」唐詩人方千的故居,「遙遙對著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巒》」作者於「淡雲微月」「作雨時分」獨自登臨僻靜的桐君山,別有一種清寂孤獨的情趣。我論是船家冗慢出長的答話,山影樹影交掩的小道,還是「最饒風趣」的「欲藏還露,將見似無的那半規月影」,以及江面上起風時,船光漁火的動靜交合。作者便發自內心地稱之為「神奇」。且認為「這江山的秀而且靜,風景的確良整而不散,卻非天下第一江山「所可比擬了。作者狀物寫景中時時把眼前之景主導隨著時間變遷的歷史信手拈來相比而賞,更有歷史名人嚴子陵時伴文字左右,讓此處山水更具內蘊。 但在作者縱情天光山色之中時,總匯聚了一絲絲抑或是濃濃的荒涼凄冷之感。「不知不覺,心裡頭卻兀自感到了一種他鄉日暮的悲哀」。不僅那聲聲鳥鳴,處處古跡,簇簇遠山,點點落江作者情從中來,而文中亦不乏寄託了作者的春夢秋思,漫漫感懷,悠悠舊情,綿綿春戀。內心苦悶憤激情懷讓一切美景黯然失色,眼見鉤台的廢垣殘瓦,草木蕪雜,天氣也來得陰森,「吹來的陰颼颼的半箭兒山風」,心裡竟然惶恐「在這荒山裡要遇見一個乾枯蒼老的同絲瓜筋似的嚴先生的鬼魂。」覺得了「東方民族性的頹廢荒涼」。這一切景物皆因作者感於社會的黑暗和政局的險惡而產生了共鳴,因此作者不是給「中央黨帝」或地方「高官」或滿洲國的的漢奸官僚,無恥文人以辛辣的諷刺,也偶爾露出了「倘使我若能在這樣的地方結屋讀書,以養天年,那還要什麼高官厚祿,還要什麼浮名虛譽,」此類倦於抗爭的情緒。 因此讓讀者領悟到只有這樣蕭疏幽謐的清境,才能融化作者胸中的那份苦悶和憂郁,所以他夜登桐君山,正是為了追求這樣一種孤寂的境界。
全文寫景沒有鋪陳綿密,但記敘、抒情、議論相間,並能以動寫靜,緊緊圍繞作者的情感線索,點染成趣,著重狀僻冷清幽的氛圍,偶發喟嘆,亦含憤懣蒼茫之音,創造了一種渾融的詩的意境,以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色喻指了感情的變化。以景述情,緣情於景,舒展瀟灑,意境深遠,充分顯示了一代名家獨具慧眼領略自然的散文風范。

閱讀下面唐詩,完成問題。 春寒 ① 梅堯臣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1.答:詩歌表達了作者內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涼。詩人借景抒情,首聯點明春陰的季節特徵,薄雲密布,是詩人心境的流露;頷聯「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寫景寫人,移情手法,別有意味;尾聯「病」字既寫了身體狀況,也流露出詩人此時的心情。(意對即可)
2.答:中間兩聯,通過具體物象,來表現春寒,三四句寫因寒氣襲來,蝴蝶收斂雙翅,花蕾無力舒展,這是選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寫天氣之寒。五六句寫壓掛在樹枝上的酒旗翻動,足見風很猛;依傍山丘的陰雲挾帶著陣雨壓來,表明雨勢之急。這四句從不同視角形容春寒,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著凄冷寥落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出來。(意對即可)

㈣ 《青團》閱讀答案

青團》李晶:
舊時文人,對於珍饈美食,總不願過多屬意。一碟佳餚,本頗費人神思,竟不如無人理睬的老梅陋石、寒塘野舟來得雋永,似乎誰也不願意用味覺感官這樣的俗情來撩撥自己的高雅。對於這些,我卻欲說還休。
我知道,在童年裡,我永遠地餓著。彷彿,我的手裡滿是一把把長在春晝里的甜草的蕊心,喉嚨里卻想正好咽下一些長在清圓荷葉上的水珠;我的懷里,兜滿了從秋天的高枝上搖落的野果,嘴裡卻又想著含一枚從冬日屋檐上垂下的冰凌。我總是對世界細節處的美食情緣充滿了默契,更不用說村子裡不時升起的曼妙炊煙了。它們像動情的手絹在向我招搖的時候,我知道定是誰家又在做什麼好吃的了。我得意地認為他們看到了我臉上永遠不幹的淚痕,於是要准備一些美食來撫慰我的無助。我一直意亂情迷地讓這樣細碎的幸福感在我心裡穿行,等那些美食像小魚一樣游到我的面前——比如外婆的青團。
那必是一個雨天,外婆在河對岸呼喚我的母親劃船過去,她的手裡是一隻精緻的竹籃。這條河,正是隔岸漁歌的寬度,河面平靜。母親的篙在岸邊一點,水中一撥,船便到了對岸。我坐在船頭,像只小小的鴨子。
外婆的籃子里便是青團了。
青團的綠色是讓人一見就會愛上的,以至於一往而情深。這種綠色,是把山間過於濃密的綠色變得柔和了,又把水底過於清淡的綠色變得稠郁了一些。它是一種有香氣又有甜味的綠色,卻不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我的外婆需要到遠處的野地里去,刈來一蓬蓬的初春的艾草,細細地切碎,用葛布濾出青綠的草汁來,然後敷上一層糖精粉,再糅進嫩白的糯米粉中,便有了青團。但這還不是真正的青團,須放到鍋中,隔水慢慢地煮了,這時,綠色的山融化了,綠色的水凝固了,彷彿整個春天都溶解在這幾個小小的丸子中間了。揭鍋的那一個瞬間,像極了是漫天春風中最靈幻的那一陣,將濕潤田野中最馥郁的那一縷花香帶了進來,沁人心脾,不經意間將春天的絕美揮發到了極致。
在春天,我們那裡的家家戶戶都願意做青團,而且每家每戶都能夠做得很好。田裡面的艾草多得割也割不完。穿著尚不肯脫下的冬天的棉衣,我們在田間尋找,原本以為真正是沒有了,誰知向腳下一看,又有一大片。大人們經驗更多,他們說先回去睡一覺,第二天一早來,就又會長許多出來的,都綴滿了晶瑩的露珠。春天的性情在於生長,誰都不願把自己的能量收斂起來,艾草也是。
回到村子裡,我們都把新鮮的艾草交給母親,然後跑到豆腐店老闆那裡去借葛布。她總是不肯,似乎是怕腥甜的草汁玷污了她的葛布,從此做不出潔白的豆腐。但後來,漸漸地卻肯了,又囑咐一定要把做好的青團帶幾個給她吃吃。我們滿口答應,卻從來不曾記得。但第二年,老闆還是願意把葛布借給我們。我們這些孩子手裡面拿著剛熟的青團,想跑到田野里去放風箏。但是我們沒有風箏,雜貨店的老闆那裡卻有許多極漂亮的。我們買不起,就悄悄地把貳分錢硬幣上的「2」的數字改成了「5」,然後就一臉正經地跑去買來了風箏。雜貨店的老闆從來不說什麼,帶著憨厚的笑靨把「5」分錢收下來。於是我們就順利地來到了田野上,把風箏放到天空中,抬著頭看著它漸漸遠去。我們總望得出神,卻不知道那些風箏有沒有在望我們。我們在地上奔跑,就像風箏在天空中飛。天空一片蔚藍,大地一片碧綠,那麼地相似。我們從來都沒有去分辨哪裡是天空,哪裡是大地。
我的外婆卻極不願意我跑遠到田裡去。她說田裡那些不可一世的毒蛇,正漸漸醒來了,正等著我們去,好把我們吃掉。她每年都跟我說這些,在她眼裡,我其實一直都是一隻容易走失而回不了家的小鴨子。但是,有一年的春天,我的外婆自己卻回不了家了,她去湖邊割艾草,卻倒在了回家的路上。我的外婆在床上不省人事了很久,後來她醒了,卻神志不清。她不再認得艾草,誤以為是細蔥,切碎放進了煮熟的菜里;她也不認識青團了,誤以為是雞蛋,在桌上不停地敲打,想把它磕碎。
這個世界上果然沒有了不變的東西,所有的永恆都被研磨成了時間的粉。我們的永恆即使不被忘卻,也會給另外的東西給覆蓋了。
春天的雨還是不約而至,繼續給河面戴上一層輕紗,漫溢出曖昧而朦朧的半透明來。但是我的外婆已經不在對岸了,外婆的竹籃也不見了。孩子們已經不在田間奔跑,因為他們的幸福被另外的東西定義,而生存在了別的空間里。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去問雜貨店的老闆是不是還可以把「2」分錢的硬幣當作「5」分的收下。
但是,家家戶戶還是堅持在做青團。我的母親早上去地里做農活,晚上就會帶回一些艾草來。這些艾草上沒有濕漉漉的露水,卻滿是涼涼的暮色一般。到了第二天,更又瘦了一些。我的母親於是改變做法。仍舊要濾出一些草汁來,糅成面團;但是她把面團先擀扁,放入一些餡料,再包好去煮。我們家裡慣用的是素蓉,就是把筍絲、香乾絲、木耳絲、金針菇、雪菜絲放到一起煮咸了,再包到青團裡面去。別的人家有用肉餡和豆沙餡的,那樣一來,綠色便油膩了許多。
青團顯然地變了味道。春天變得多麼含蓄啊,它藏到了一個角落裡,或者是天空的一角,或者是大地的一角,我必須要細細地咀嚼才能體味。只是我母親再也不能對我外婆說:「娘,我把青團帶來了。你來吃一吃。」
分享

答案:
(1)答E給3分,答A給2分,答D給1分,答B、C不給分(B項「表達了作者對現代社會浮躁風氣的否定」不當;C項「端午節,掛艾草」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D項「以空間轉換為線索」不準確,應為「以時空轉換為線索」)
(2)這兩段描寫立春後節氣的推移和大地回春煥然一新的面貌,烘託了明麗清新、生機盎然的氛圍(2分),流露了作者對春天到來、艾草萌發的期盼、喜悅之情(2分),為下文寫艾草發芽、外婆采艾葉包青團做了鋪墊(2分)。
(3)①比喻。如「他把青團放在我手上,像是將春天送給了我」,這句話將「青團」比喻為「春天」,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青團色澤青翠、清香滑潤、富有春意的特點。②擬人。如艾草「被春雷驚醒,就率先張揚起嫩芽」「貪婪地沐浴著春風、春雨」,賦予「艾草」人的動作性情,傳神地表現了艾草萌發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③排比。如「濕了土地,淋了蓑衣,漲了溪水,透了心緒,綠了艾草,染青了我手中的一團糯米」,突出了春雨潤澤萬物的力量,使文章氣勢通貫,音韻和諧。④對比。文章以江南的「青團」與北方「面團」相對比,突出了大江南北特色鮮明、各有千秋的文化風俗。⑤引用。文章引用古代遺訓和詩句,印證了艾草除了包青團外,還有驅蟲避邪的作用,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6分;答出一種給3分,其中手法1分,舉例正確1分,分析恰當1分;答出任意兩種修辭手法即可)
(4)觀點一:文章以「艾草青團」為題合適。理由:①從結構上說,「艾草青團」是文
章的線索,貫穿全文始終。文章先寫春天艾草發芽引出「青團」,再寫「青團」的味道和製作,又由「青團」聯想到「艾草」的其他功用及北方的習俗。②從內容上說,「艾草青團「是文章表現的主要內容。文章雖以較多筆墨寫了北方「包面團」的習俗,但目的是為了與「艾草青團」形成對比。③從手法上說,「艾草青團」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它象徵了春天氣息、溫馨的鄉情、江南的習俗,意蘊豐富,令人回味。
觀點一:文章以「艾草青團」為題不合適。理由:①從內容上看,文章不僅寫了「艾草
青團」,還以較多筆墨寫了「艾草」的功用和北方「包面團」的習俗,以「艾草青團」為題不能涵蓋全文內容。②從結構上看,文章結尾以「青團、面團,江南、中原,都是我的牽掛」收束全文,以「艾草青團」為題無法很好與結尾呼應。③從主旨上看,文章表達了對江南中原不同習俗的贊美,對中華大地多元文化能相互包容的熱愛,而「艾草青團」只是南方的習俗,以此為題,與文章主旨不吻合。

㈤ 慕城春晝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慕城春晝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慕城春晝
作者:子寂墨瑜
第一章
更新時間2009-8-6 19:37:03 字數:4976
第一章偶遇--------就是突然之戀的開始
「步瑤,你今天不是請假嗎?」柳安安看著在換衣服的長發女孩,納悶這個人怎麼如此的熱愛工作,竟然發著燒也要堅持上班。
「安安,才4個小時而已,我覺得我能夠堅持。」燒了一整天,腦袋昏昏沉沉的,徐步瑤咬緊牙,無論如何都需要錢,媽媽住院的錢再拖下去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別看這4個小時,我們的場子那麼大,跑來跑去的也不容易,再說這里環境那麼吵雜,空氣又不好,你看你是不是·····」柳安安擔心道,更怕她萬一暈倒還得照顧她。
「放心,安安,我能應付,我從來不勉強自己的。」雖然嘴上這么說,但自己很清楚自己在逞強,一天的底薪是30,提成卻不少,少一天工資就少不少錢。
徐步瑤剛開始接觸這個工作時甚至有點鄙視,不就是個啤酒小妹么,被人呼來喝去的,在夜場里兜售啤酒,還要對那些色迷迷的男人笑得跟朵花一樣燦爛,有什麼好?但是看了工資提成時,徐步瑤還是咽了咽口水,畢竟還沒有畢業的自己能夠找到這種不影響白天上課的高新工作已經算是很幸運了。把頭發盤好,背上工作用的小提包,一天的工作要開始了。
慕城——N城最大的娛樂場,擁有全城最高級的音響配置,技術一流的dj,全城最美艷的舞娘,數量龐大的媽媽桑跟小姐,它是瘋狂與激情,它是金錢與酒精的誘惑,它是女人魅惑的紅唇。沒有人能夠拒絕它……

㈥ 福建自考 0530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目錄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目錄有以下作品:

魯迅:

「我疑心將來的黃金世界裡,也會有將叛徒處死刑。」魯迅對這個社會的洞察力透徹到可怕。今天讀魯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會里的種種現象魯迅的書里早就都寫了。魯迅一生創作最多的是雜文,不過畢竟雜文是應時而作,現在理解起來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困難。

魯迅的詩成就很高,不管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魯迅的現代散文詩集叫《野草》,比較晦澀難懂,建議最後閱讀。我覺得最值得讀得是魯迅的小說,魯迅的小說並不多,只有三十多篇,且都是中短篇,只讀情節的話一個半天就能讀完,理解卻需要一生。

如果只打算讀幾篇的話,我推薦《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新編》,以前人們不太重視,不過的今天對其評價越來越高。

茅盾:

今天中國最權威的文學獎,叫「茅盾文學獎」,這個獎有一個小問題,就是只評選長篇小說。茅盾的一生都和政治密不可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真得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個人覺得茅盾最優秀的作品是《春蠶》,至於《子夜》,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過不得不說,當時在長篇小說的技巧運用上還有很多不足,今天讀起來多少還是有些無趣。我覺得讀這部作品最大的意義在於教人怎麼把一部模式化的作品寫得好看

㈦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春寒①梅堯臣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壓樹青簾②動,依山片

詩歌表達了作者內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涼。(2分)詩人借景抒情,首聯點明春陰的季節特徵,薄雲 密布,是詩人心境的流露;頷聯「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寫景寫人,移情手法,別有意味;尾聯 「病」字既寫了身體狀況,也流露出詩人此時的心情。(3分)
小題1:中間兩聯,通過具體物象,來表現春寒,(1分)三四句寫因寒氣襲來,蝴蝶收斂雙翅,花蕾無力舒展,這是選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寫天氣之寒。(2分)五六句寫壓掛在樹枝上的酒旗翻動,足見風很猛;依傍山丘的陰雲挾帶著陣雨壓來,表明雨勢之急。(2分)這四句從不同視角形容春寒,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著凄冷寥落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出來。(1分)

㈧ 郁達夫簡介

郁達夫(1896~1945),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1896年12月7日生。父郁士賢曾為塾師兼中醫,後在富陽縣衙當小職員。郁達夫3歲喪父,家道衰貧。7歲開始在家鄉受啟蒙教育,繼到嘉興、杭州等地求學。1913年即隨長兄郁華赴日本學習,192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郁達夫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在日本留學期間又廣泛涉獵了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從而促使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時創作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1923年又完成第2本小說集《蔦蘿集》。兩部小說的出版,震驚了國內文壇。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的編輯工作,並先後在安慶政法學校、北京大學任教。1925年又到武昌師范大學文科教課。1926年3月,同郭沫若赴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同年12月回上海編輯《洪水》半月刊和《創造月刊》,並主持創造社出版部事務。這時郁達夫的思想比較激進。1927年 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發表《廣州事情》一文,揭露廣州政府的窳敗。3月,又發表《在方向轉換的途中》一文,認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全民眾的要求解放運動","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實現",並敏銳地感到隱藏在革命陣營內部的叛賣革命的危機,指出"足以破壞我們目下革命運動的最大危險",是"封建時代遺下來的英雄主義"。由於《廣州事情》一文的發表,引起創造社內部的不同意見,復因整頓創造社出版部事務所產生的糾紛,郁達夫於1927年 8月脫離創造社。同年秋,參加革命政論性刊物《民眾》的編輯工作。1928年 6月,郁達夫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又主編《大眾文藝》,並與錢杏□一起為中國革命濟難會編輯文藝性半月刊《白華》。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郁達夫是發起人之一;3月,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初又加入宋慶齡、蔡元培主持的民權保障同盟。在蔣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懾下,同年4月他舉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過著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消沉。1936年 2月,就任福建省參議兼公報室主任。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郁達夫又振作起來,重新投入時代的洪流,1936年冬應日本各社團及學校之聘去東京講學,向日本朝野人士力陳侵華之非計;並專程探望亡命日本已近10年的郭沫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郁達夫奔赴武漢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末,由於國內政治氣氛的逐漸逆轉及家庭發生變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報》副刊編輯,並任《華僑周報》主編,在海外堅持進行抗戰宣傳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華僑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軍逼近新加坡後,撤退到荷屬小島石叻班讓,後又輾轉到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在該地以辦酒廠為掩護,化名趙廉隱居下來。不久為佔領印尼的日軍脅迫,到武吉丁宜日本憲兵部當翻譯約達7、8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暗中幫助和營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華僑,獲悉了日本憲兵部許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後,在9月17日被日本憲兵部秘密殺害於武吉丁宜近郊荒野中。郁達夫一生為新文學的發展和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國留日學生身在異鄉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國後又遭到社會歧視,為個人生計備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寫了當時青年處於軍閥統治下在黑暗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心理。《沉淪》、《茫茫夜》、《蔦蘿行》以及《採石磯》等小說問世後,引起廣大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這些創作雖然充滿感傷情調和變態性心理的描寫,當時被認為有"頹廢派"的傾向,但總的說來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時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他在思想上、創作上受到盧梭、赫爾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潤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響,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表現自我的真摯感情。在傾訴對舊社會的反抗情緒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悶心理方面,充滿大膽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濃厚的抒情色彩,使他在小說創作上成為前期創造社浪漫主義傾向的突出代表,並且為一些後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影響,在20年代新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筆調寫小說的藝術流派。1923到1927年間,他還寫了《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和《微雪的早晨》等自己認為"多少帶有一點社會主義的色彩"的小說。但在參加進步的文學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仍然在1927年寫了《過去》、《迷羊》等刻畫病態心理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1932年發表了《她是一個弱女子》(後改名《饒了她》),小說反映了從"五四"經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1931年日軍在上海發動淞滬戰爭期間,在社會大變動中的三個女性知識分子的分化和遭遇,並控訴了日軍侵華的罪行;同年末又發表了在思想上藝術上最具有他晚期創作特色的小說《遲桂花》。以後,除在1935年發表最後一篇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為背景的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小說《出奔》外,他主要以寫作游記、隨筆等散文小品為主,如《釣台的春晝》、《移家瑣記》及《寂寞的春潮》等,以閑適的筆調寄託自己感時憂國的心情。和小說一樣,他的散文表現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雲流水,很有藝術魅力。晚年則主要寫舊體詩抒發愛國的情感,其中《毀家詩紀》、《離亂雜詩》曾被海內外文壇傳誦。在新文學作家中,他是以擅長寫作舊體詩著稱的。郁達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滿浪漫主義感傷色彩的小說、散文和詩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創作歷程,也表現出"五四"以來一個復雜而不平常的現代作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以一種單純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撻自己,使這些作品對讀者充滿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於深藏在千百萬年的背甲裡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假才子們震驚得至於狂怒了。為什麼?就因為有這樣露骨的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又同意李初梨所說,"達夫是摩擬的頹唐派,本質的清教徒",並把郁達夫的性格特徵和思想品質概括為"卑以自牧"(《論郁達夫》、《再談郁達夫》)。郁達夫才華洋溢,具有濃厚的詩人氣質。雖身為"五四"新文學健將,思想上屬於激進的民主主義,但在文學創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紀末歐洲文學的影響,本人又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中國舊式傳統文人的積習,深深沾染了中國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劉伶等竹林七賢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處世態度。他的生活和創作都因此包含著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曲折性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個富有才能、力求進步的知識分子艱苦的思想歷程,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普遍的苦悶心理和關於人性解放的強烈的呼聲。胡愈之曾對他作了這樣的評價:"他的偉大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一個人文主義者,也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1928年起,郁達夫曾陸續自編《達夫全集》出版。《全集》包括《寒灰集》、《雞肋集》、《過去集》、《奇零集》、《敝帚集》、《薇蕨集》、《斷線集》,加上《懺余集》共 8卷。還有《日記九種》、《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達夫自選集》、《達夫所譯短篇集》、《徒然草》(所譯日本兼好法師的隨筆集之片斷)、《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游記》及《閑書》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和他的長兄郁華(在日軍佔領上海時期為日偽殺害)均被人民政府追認為"為民族解放事業殉難的烈士",並在他的家鄉建亭紀念。1981年起廣州花城出版社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編輯出版了《郁達夫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則出版了他在國內外大部分尚未公開發表過的《郁達夫詩詞抄》。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達夫研究資料》2卷。在日本,則出版了有關郁達夫的資料性專著《郁達夫集》(上、下)等。

㈨ 郁達夫《釣台的春晝》關於文本結構的賞析

文章以游蹤為線索,用寫意筆法,寫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寫桐君山「微茫的月色燈光」幽謐清寂,與嚴子陵釣台的孤靜荒頹。

在文章開始處作者就交待了自己的處境為避政界紛擾與官府的追捕,因此作者於寄情山水中一邊沉醉於大自然的美景中,忘卻塵世紛擾。

一邊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不滿現實的牢騷和關心民眾的情懷,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人民的關心。這也正是這篇游記文章的藝術鬼力所在:作者善於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把水山與歷史化為一爐,把風景與人情合為一處,景中含情,情融於景。

背景

1930年3月國民黨下令通緝魯迅、郁達夫等人,郁達夫被迫避難。1931年初,國民黨加劇了對左翼文藝運動的文化「圍剿」,「左聯五烈士」被秘密殺害。郁達夫離滬避難浙江,「鄉愁一動」,返鄉游歷。

因為家居的索寞,便產生了探訪釣台的願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積和憤懣之情。1932年回憶舊游、感懷時政而成此文。

㈩ 《郁達夫孤獨是一朵蓮花》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郁達夫孤獨是一朵蓮花》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HUDKCi6tr6frNg1Z6KQLOg?pwd=udm0 提取碼:udm0
簡介:「人人皆可從他作品中,發現自己的模樣。」——沈從文

完整收錄郁達夫《故都的秋》《釣台的春晝》《一個人在途上》《孤獨者》等76篇傳世之作。

在這本書中,「孤獨大師」郁達夫用他浪漫的文字,描風月山水,寫故人舊事;用他深情的語言,解讀孤獨,道破天機——孤獨才是人生,獨處激發成長。當你感到孤獨、迷茫時,那是心靈在成長。

熱點內容
好看言情小說古代 發布:2025-07-13 04:16:34 瀏覽:637
免費仙俠類小說 發布:2025-07-13 04:15:10 瀏覽:609
書包網電車痴漢之被強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3 03:57:27 瀏覽:486
tfb0ys的小說大全免費 發布:2025-07-13 03:47:08 瀏覽:534
青春校園類重生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3 03:22:53 瀏覽:590
推薦幾本好看的經典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3 03:02:56 瀏覽:654
2015年古言小說排行 發布:2025-07-13 03:01:51 瀏覽:589
虐心紅袖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3 02:58:39 瀏覽:19
穿越言情小說帶肉 發布:2025-07-13 02:47:33 瀏覽:743
總裁的賣身情人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13 02:46:05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