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閱讀主題小說教學探索
㈠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小說閱讀
一、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
首先引導學生對小說有關知識的了解。通常情況下,先要充分清楚的了解
小說人物
、情節、環境「三要素」以及各要素內在表現與特點。其次探尋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因關系變化而生成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
環境描寫
來反映社會生活,其中有關「人物的典型性」、「情節的動人性」、「環境的呈現性」,無一不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加大這一方面的了解,有益於提升小說文本綜合閱讀的水平。
再次融知識與藝術為一體,並將其滲透於小說閱讀教學之中。小說的中心是人物形象,小說的靈魂是主題思想。人物典型而又鮮活,主題卻復雜而又內斂。通過對小說藝術之「美」的方法、技巧、風格、特點等的分析,使形象層面到達
精神層面
,將文本的語言解讀升華為藝術的欣賞乃至藝術的鑒賞,並且還要深入到小說環境之中真正觸摸小說人物的思想,真正捕捉到了小說文本的靈魂。
二、引導學生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小說中隱藏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此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小說的內蘊。循著小說敘事的脈絡,結合敘事的角度、敘事的背景、敘事的時空,認知小說反映的時代風貌和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把小說的思想和情感放在我們這個時代
,古今對比,感受思想的光芒和睿智,認識社會的發展變化,認識社會的真實面貌和本質規律。再次將
小說形象
放入我們這個群體,兩相對比,真實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認識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發展自我。
豐富人生
體驗,正確認識人生。
引導學生
多元解讀
小說,提高
文學素養
。針對對不同類型的小說文本,確定探究方向。譬如:人物小說,應側重人物的個性分析來探究社會與人生;情節小說,應抓住情節的曲折變化來探究深刻的意蘊。至於那些以刻畫心靈、心理或表現虛幻、魔幻為主的小說,在時空或虛實等方面更需要把好探究其旨的方向。從而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提高文學素養。
㈡ 如何探究小說主題意蘊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以及內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內容) (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
要求從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的各個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目的)
(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從作者經歷、所處時代、創作動機及作品影響進行分析。
(要求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討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多方面)
(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發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專家強調: 回答問題包括探究題一定要從文本出發,不可拋開文本隨意生發、自我發揮。
二、探究小說主題的技法
(1)主題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以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風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針砭時弊。
③通過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虛構生活經歷,反映人物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2)對主題的挖掘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從作者背景看、從人物特徵看、從情節發展看、從語言情感色彩看、從整體傾向看。
對主題的概括常用這樣一些基本術語:①歌頌、贊揚、弘揚什麼。②諷刺、批判、揭露、譴責什麼。③揭示什麼人生道理。④對什麼現象的反思。⑤表達了什麼情感。
三、解題方法
(1)常見設問模式:
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或看法;
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 ③把小說的題目××改成××,好不好,為什麼?
④小說××為題,有主題思想、結構藝術、象徵意蘊等多方面考慮,請選擇某一方面,結合全文陳述你的觀點。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題是什麼?請結合全文分析。
(2)閱讀突破點
①整體閱讀,宏觀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內容,就等於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標題和體裁。標題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時就是小說線索,必須關注。
③抓關鍵性語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語言、行動,以及作者的評述、詮釋的一些關鍵語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說中一些內涵豐富的語句,如意蘊豐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長的雙關句、生動可感的修辭句、觀點鮮明的議論抒情句以及結構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語句。
1條追問追答
53
相關問題全部
如何探究小說主旨意蘊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
一、主題類探究題 1.題型特點和探究方法 (1)題型特點 主題類探究是一種基於文本內的探究,探究的內容多是小說所表現的豐富意蘊或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題,而是挖掘主題的豐富性或深刻性。 (2)探究方法 ①多角度解讀文本內容,把握文本的豐富內容。尤其是情節、人物形象,這是探究的基礎。例如2010年江蘇卷第14題要求「請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而這一探究是建立在「馱隊飛渡峽谷的故事」基礎之上的。因此,必須首先理解這一故事包含了哪些內容: a.馱隊飛越大自然險峻的峽谷,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這一層內容。 b.馱隊如何渡峽谷?這裡面又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內容;既有馱隊之間的關系,又有馱隊與「我」的關系。 c.馱隊是以牛為運輸工具的,那麼,如何讓牛過去呢?這其中又有一層人與動物的關系內容。 如此分析,探究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②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層含意,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就事論事。 二、社會類拓展探究題 1.題型特點和探究方法 (1)題型特點 這種題與散文中的「社會類拓展題」沒有多大區別。它是立足於文本向課外拓展的題型,多是就小說中提供的社會現象或觀點,要求聯系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談自己受到的啟示。 (2)探究方法——內引和外聯相結合 「內引」,就是能夠把握語境,做到詞不離句
6 瀏覽10892017-09-10
精彩推薦
語文復習資料,為什麼別的孩子成績一直好?
值得一看的語文相關信息推薦
提煉高分考生學習方法_語文復習資料_結合試卷錯題,總結考點難點,下次考試成績就能提升!現在報名,搶四年級-高三200元免費試聽課!
m.zhangmen.com廣告
初中語文閱讀技巧_2020年語文快速提分的方法,限時9元,不學後悔
值得一看的語文閱讀技巧相關信息推薦
初中語文閱讀技巧_作文+閱讀+文言文+古詩詞,全面提升語文解題思維,會學,會練,會考,初中語文閱讀技巧專注應試,實用提分方法!
ke.you.com廣告
為什麼如來會說這個妖怪不是孫悟空能戰勝的,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
孫悟空在西遊記中已經算是非常了得啦,神通廣大不說還有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但是在孫悟空保唐僧西
熱議176回答
這60個成語竟一直被我們誤用!第一個你可能就錯了
生活中,有一些我們常常見到的成語,在口語交流、寫作等使用過程中卻往往誤解了它的本義。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60個常被誤用的成語,自己平時用對了多少。
1.三人成虎
【解釋】城市裡本無虎,但只要有
1.4萬瀏覽213贊
飛機是靠什麼起飛的?
笑笑科普
哪些話是雞湯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現在生活中,雞湯到處流傳,好像在激勵大家,但是有的雞湯並不是想大家說的那樣,並不是真的雞湯,他的三觀
1萬瀏覽179回答
十二星座語文成績排名是什麼?
十二星座語文成績排名也是極度然人好奇的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為大家准備的。語文成績的排名,第一名當
2542瀏覽37回答
語文教材都教錯了!說說庖丁解牛的那把刀為何能唱歌?
庖丁解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出自《莊子》。作者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段梁惠王觀摩廚師宰牛的場面,以兩人對話的形式告訴我們認識事物客觀規律的重要性。因為《莊子》一書汪洋恣肆,又是道家經典,通常人們會認為這
9282瀏覽94贊
十二星座的守護神都是什麼?
星座都是西方引進中國的,所以許多關於星座的傳說神話都是西方的,這里說的星座守護神自然也是西方神話傳說
2.3萬瀏覽33回答
趙飛燕有多重
喜腦弓子
最強大的四個上升星座?
上升星座位於獅子座的人具天生的領導氣質;他們自信且對任何事具掌控慾望,有時卻又自大和傲慢。他們在金錢
4856瀏覽32回答
「卧龍鳳雛」得其一就可得天下,可為什麼劉備卻沒能得到天下?
《三國演義》中,卧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是頂尖謀士,「得其一可得天下」,那麼為什麼劉備同時得到了他們兩
7956瀏覽250回答
十二星座的守護神都是什麼?
㈢ 短篇小說選讀的教學建議
本教材分為六個專題,每一個專題著重解決一兩個問題(小說的主題、人物、情節、語言等),這種模塊安排可以方便教師確立教學目標(包括重點及難點),打通專題界限,抓住一點示例,其餘由學生自行解決。例如:第一專題「小說家想說些什麼」,教學重點應該是理解小說的主題,包括主題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主題與作家自身發展的關系等。第二專題「一個活生生的人」,教學目標應該圍繞小說塑造人物形象而定,重點解決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段技巧、小說中人物與時代社會的關系等問題。第三專題「後來發生了什麼」,應該重點解決小說情節的合理與精彩等問題。第四專題「人和故事的家園」,應該圍繞小說的環境,重點分析環境的要素,環境和人物的命運的關系等。第五專題「小說怎樣說」,應該解決小說的表達技巧,尤其是小說的敘述角度和語言風格等問題。第六專題「一個完整的世界」,要求藉助相關資料,全面解讀作品(包括作者的其它作品),並嘗試寫梗概和短評。
由於本課程的專題教學有一定的側重,教學中需要強調知識與能力的學習要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機動,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必要的調整,全面地利用作品展開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適當補充、推薦一些精短的小說供學生閱讀,開拓學生的視野。
小說是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學樣式,也是語言學習優秀的樣本,學生在閱讀和探究活動中會有豐富多彩的、有價值的體驗感悟,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鼓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㈣ 小說教學如何創設情境
一、 創設導入情境,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
「好戲看開頭」,一個良好的開端,可以說是整個教學過程成功的首要條件。良好的導入情境創設,往往象磁石一樣緊緊地把學生吸引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獲得知識。《社戲》是一篇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文章。它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令人自失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然而由於生活經歷的不同和時代的變遷,學生對小說中的環境和人物的認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農村水鄉生活經驗的學生,覺得課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沒有這種生活體驗的學生,豆子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為了讓學生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課堂上,可先讓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自己的童年的趣事,接下來跟學生說起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魯迅童年生活的軼聞趣事。這樣學生說得有勁,聽得有味,閱讀學習的興趣油然而生,自覺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 自讀提示,把握重點
自讀提示是課前指導學生閱讀的綱領性材料。學生通過閱讀自讀提示來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和主要內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抓住文章總綱,進而開展有效閱讀。教師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朗讀與默讀相結合,朗讀與思想相結合。精讀、略讀和瀏覽是學生閱讀需要的選擇,誦讀是學生積累、體驗和語感培養的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去選擇閱讀方法。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他們充滿信心,給予信任,適當點撥,指導他們正確理解課文。
三、 利用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問題探討的過程。語文閱讀教學不能漫無目的地讓學生去讀,要給學生明確的目標,給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閱讀不止是停留於表面,而是進行深入的閱讀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閱讀教學才會有深度、有效果。巧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閱讀的思維。例如,學習課文《范進中舉》,在閱讀課文前,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假設范進穿越歷史,來到的現代,他經過了自己的刻苦努力,終於考上了大學,他會發瘋嗎?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閱讀課文,拓展思維,尋找答案,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把中舉前,中舉後,社會環境,人物表現等知識點穿針引線,連接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揭示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摧殘的主題,從而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
四、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關注知識的傳授而不關心學生內心狀態,不懂得開動學生腦筋,那麼,只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疲倦。換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使學生保持高昂的情緒,問題情境創設作為能調動學生情緒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通過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師不但要懂得如何進行問題情境創設,還要知道何時進行問題情境創設。一般來說,學生乏味時,正是進行問題情境創設的良機。其次,根據重點、難點設置啟發性問題,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㈤ 淺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通過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後,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藉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於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後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後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麼問題,或想知道些什麼?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麼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願望。當學生懷著某種願望或為達到某種願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後,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後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後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㈥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
教學中,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閱讀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深隧而獨到的詮釋正是引領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階梯。文本解讀應著眼於閱讀教學目標,著眼於教師的教學設計,著眼於原文,更要著眼於學生。只有這樣文本內容在教師心中才是立體的、鮮活的。
㈦ 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小說
一、引導學生從小說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
首先引導學生對小說有關知識的了解。通常情況下,先要充分清楚的了解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以及各要素內在表現與特點。其次探尋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因關系變化而生成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其中有關「人物的典型性」、「情節的動人性」、「環境的呈現性」,無一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大這一方面的了解,有益於提升小說文本綜合閱讀的水平。
再次融知識與藝術為一體,並將其滲透於小說閱讀教學之中。小說的中心是人物形象,小說的靈魂是主題思想。人物典型而又鮮活,主題卻復雜而又內斂。通過對小說藝術之「美」的方法、技巧、風格、特點等的分析,使形象層面到達精神層面,將文本的語言解讀升華為藝術的欣賞乃至藝術的鑒賞,並且還要深入到小說環境之中真正觸摸小說人物的思想,真正捕捉到了小說文本的靈魂。
二、引導學生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小說中隱藏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此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小說的內蘊。循著小說敘事的脈絡,結合敘事的角度、敘事的背景、敘事的時空,認知小說反映的時代風貌和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把小說的思想和情感放在我們這個時代 ,古今對比,感受思想的光芒和睿智,認識社會的發展變化,認識社會的真實面貌和本質規律。再次將小說形象放入我們這個群體,兩相對比,真實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認識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發展自我。豐富人生體驗,正確認識人生。
引導學生多元解讀小說,提高文學素養。針對對不同類型的小說文本,確定探究方向。譬如:人物小說,應側重人物的個性分析來探究社會與人生;情節小說,應抓住情節的曲折變化來探究深刻的意蘊。至於那些以刻畫心靈、心理或表現虛幻、魔幻為主的小說,在時空或虛實等方面更需要把好探究其旨的方向。從而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提高文學素養。
㈧ 小說閱讀 探究主題 主題有哪些
考查角度五:標題、主題及問題探究
標題對於一篇小說,尤其是小小說,往往是「照亮讀者眼睛的燈籠」,往往會起到攝人心魄的作用。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小說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能對文本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閱讀和探究。它包括三個方面:(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1.常見的標題有以下類型: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清兵衛與葫蘆》。
②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如《在橋邊》《邊城》等。
③概括小說主要事件,如《范進中舉》《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
④設懸念,引起閱讀的興趣。如海明威的《喪鍾為誰而鳴》。
⑤貫穿全文起線索作用,如《牆上的斑點》《項鏈》《葯》等。
⑥具有象徵意義,揭示小說主題,畫龍點睛,如《洗澡》《子夜》《紅與黑》等。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如《變色龍》。
2.小說主題
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寓於小說中的題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一般來講,可以通過環境、背景甚至小說的標題來了解小說的主題;也可以通過人物、情節了解小說的主題。
3.小說探究
所謂「探究」就是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是一種高層次的語文能力。據此可知,所謂探究題型就是探尋(或追究)式題型,屬於開放性試題。開放題型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學生閱讀鑒賞中的思維品質,符合閱讀學「讀者參與文本效果的共建」的個體化閱讀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學地評測考生語文能力的良好途徑。因此,隨著新課標「三個維度」理念的進一步推廣,開放題將可能成為高考中極為重要的考點。
對於小說文本意圖的探究包括對小說表現出來的主題評價,對小說體現的價值觀的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評析,對小說傳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討,對小說創作者的創作意圖的分析等。
探究文本意圖,可以從兩大方面入手:一是從小說本身的情節入手,發掘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二是從小說針對的社會現實入手,探討小說故事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對於小說的個性化解讀,包括對小說主題的個性化的理解與認識,對小說構思的個性化再創造,對小說創作者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結局)進行個性化的評析,對小說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對其態度的個性化分析,對小說中處理情節、人物方法的評判,對小說給予人生或社會的某些啟示的理解等。
個性解讀文本,主要考慮四個方面:一是小說本身的主題,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說的各種藝術處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創作意圖;三是聯系小說細節,從細節中找到我們解讀的依據;四是聯系生活實際,從自身經歷和社會類似現象來談自己的看法。
因為「探究文本意圖,個性解讀文本」包含並可以涉及的考點相對較多,因此我們在答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立場要鮮明,觀點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礎,情節是證據;③主題要明確,意圖要清晰;④生活和現實,聯系要緊密;⑤分析要有據,主張要有理;⑥條理要清楚,邏輯要嚴密。
㈨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尋找寫作的契合點
「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葉聖陶先生在談語文教學時如是說。閱讀與寫作猶如人體的呼吸吐納一樣,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部分,剝離了閱讀談寫作,無異於紙上談兵,這樣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水平難以提高,缺乏足夠的閱讀儲備墊底,更無法寫出內涵豐富的文章。然而,近年來,不少語文教師偏偏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為尋求常識而單純解讀文本,為應付作文考試而編制教學套路,語文教學逐漸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不少老師為沒有系統的寫作教材而費心勞神,往往感到作文教學難以入手,很多學生不會學以致用,不懂得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的養分,寫起文章來一編二湊三造假,成了語文教學中令人頭疼的「灰色風景」。「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葉聖陶語)。其實,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經典篇目,其文思、內容、表現手法有很多可取之處,完全應該成為學生寫作的優秀範文。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讀寫有機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而且能夠有效促進聽、說、讀、寫等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那麼,怎樣將寫作指導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呢?在教學實踐與探索中,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操作性較強的隨筆寫作形式:一、仿寫奠基,探索寫作入門之道模仿是人類的本能。每個人最初的語言就是通過模仿開始的。作為語言學科的語文學習也是如此,仿寫無疑是讀寫結合的最基礎、最實用的形式,是初學寫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語文考查形式靈活多樣,知識面非常廣泛,其中「仿寫題」一度成為中考的必考項目。但是不少學生對此卻束手無策,連最基本的語句表達都掌握不好,這反映了語文教學中一個潛在的問題——讀寫兩張皮。這樣肢解文本、簡單膚淺教學的結果是,有的學生只會回答文學文體常識填空選擇類得題目,卻不會用這些常識賞析文本,更不會將這些寫作常識、方法活用於作文之中。針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弊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滲透寫作訓練,從仿寫入手把好作文教學的入門關。仿寫借鑒也是一種技巧,它可以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如語句方面的,可以做句子結構的仿寫,整、散句式的仿寫;如修辭手法的,常用的比喻、擬人、排比、對偶等仿寫;如語段方面,可以是語段結構的仿寫,表達方式運用的仿寫;如全文仿寫,可以仿寫範文的立意選材,可以仿寫範文的謀篇布局,還可以仿寫範文的表現手法……在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是仿句練習和仿段練習。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常常抓住那些詞彙量豐富、句式特點明顯、修辭運用巧妙的句子讓學生仿寫,鍛煉他們精確表達的能力。流沙河的《理想》中寫道:「理想是石頭,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詩句運用頂真、連比的修辭手法,把理想的意義形象地表現了出來。我要求學生以「理想」(或「信念」「友誼」等)為關鍵詞聯想想像仿寫句子,學生活學活用,聯系生活實際寫出了不少生動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經典散文,文章描繪了春花、春風、春雨、春草、迎春等美麗的春景圖,准確生動地運用了大量的動詞、形容詞和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並調動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感官描繪春天,由實到虛,虛實結合,動靜相襯,輕靈的文字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引導學生在賞讀優美語段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關注家鄉季節變化,選准某一點或一個方面,從表現手法、修辭運用等方面進行仿寫,用手中的妙筆、用自己的熱情關注家鄉的美好風光。因為題材內容距離我們的生活實際較近,學生比較感興趣,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最後涌現出許多文思俱佳的語段。我們除了開展片段仿寫練習外,還可以開展文本整體仿寫練筆活動。教材中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其思想立意、結構、語言、表現手法各有特色。我們指導學生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嘗試仿寫練習,做到學以致用。有的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羚羊木雕》、《我的老師》、《第一次真好》等,這類文章學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鳴點」,可以指導學生借鑒課文的選材立意之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淀,以「成長」為話題寫作文;有的課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背影》、《散步》、《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情感類的散文小說,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體驗作者的情感,並找到自己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作文;有的文章語言優美,結構精緻,如《秋魂》、《夏天也是好天氣》、《安塞腰鼓》等,可以把鑒賞文章的語言美作為突破口,借鑒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從而進行仿寫練筆;有的詩歌精緻雋永,清新明快,如何其芳的《秋天》、冰心的《紙船》等,可以在鑒賞詩歌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捕捉生活的「視點」,嘗試短詩寫作……當然,仿寫不是抄襲套用,不是改頭換面,仿寫的精髓是構思立意上的學習,是方法技巧上的借鑒,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提煉」和「思考」。仿寫固然是初學寫作者的有效途徑,但卻不能替代根本的文學創作,寫作只有通過不斷積累、反思和總結,才能最終實現「用自己的腿走原創的路」。二、改編擴充,文本拓展翻出新意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小說、童話、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或描寫人物栩栩如生,或敘述故事曲折生動,或內容深刻意蘊豐富。在教學過程中可抓住文本背後的空白點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像,在原文基礎上續寫改寫,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不斷培養文學創新能力。改編是根據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變換寫作角度將文章改成另一種體裁或樣式。它在原作的基礎上可以增刪一些情節,可以改變題目,改變敘事人稱,也可以改變體裁,改變文章順序等。這種「新瓶裝老酒」的寫作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想像的空間,馳騁思維的野馬,不失為訓練寫作思維的一種好形式。如《木蘭詩》這首膾炙人口的樂府民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較強的故事性和傳奇性色彩。在學習課文時,可以補充介紹相關的史料,講解小說寫作的技法,然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將木蘭從軍的故事改寫成一篇歷史小說。同樣的方法還可以把杜甫的《石壕吏》搬上「舞台」,把《天凈沙·秋思》、《楓橋夜泊》、《白雪歌送武斷官歸京》等古詩改寫成優美的散文,再現一段或沉重或明快的歷史;或將《最後一課》改換敘述人稱,冷靜再現普法戰爭的歷史片段,或將《皇帝的新裝》改寫為課本劇,集中刻畫統治階層與社會大眾的醜陋嘴臉……文章改編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展示,也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改編課文不能隨意扭曲人物的本質特點,也不能漫無目的有悖生活規律。文本擴充或續寫也是加強寫作教學的有效形式,這主要適用於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擴充續寫是在原文基礎上的再創造,改換寫作角度,豐富寫作內容,對文本背後蘊含的語言、心理、場景和情節等方面的「留白」進行補充。如學習童話《皇帝的新裝》,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想像「遊行大典之後」的情節發展,結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續寫;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後,可以引導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想像菲利普一家旅行歸來再遇發際後的於勒的情景,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學習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後,鼓勵學生打破時空界限,虛構「孔乙己巧遇范進」的戲劇般的情景,引導學生對中國封建教育的深層次探討;學習寓言故事《濫竽充數》後可以續寫「南郭先生逃走以後……」,學習《最後一片葉子》讓學生想像的翅膀補寫「風雨之夜作畫」這一情節……教學時,教師如能誘導學生去發掘那些「餘音繞梁,三日未絕」的因素作為寫作訓練的素材,無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三、感想思悟,挖掘文本思想內涵一篇好文章,總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教材中所選的許多課文,讀完後總給人一種言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讓人思索和回味。教師可「趁熱打鐵」,讓學生大膽發表個人看法,深入剖析思想內涵,尋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善、美。如《傷仲永》和《孫權勸學》兩篇文言文都是關於教育學習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兩文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的側重,學生對此深有感觸,不自覺地在隨筆中寫出了讀後感,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地分析教育與成才的關系。《斑羚飛渡》一文中斑羚們在生死關頭的偉大抉擇和從容面對死亡的悲壯,強烈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很多學生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寫下了關於「生存」、「生命」、「愛」、「環保」等方面的隨感,還有學生寫了《給狩獵隊的一封信》,闡發了「善待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以深沉冷靜的筆調續寫了英子的成長故事,帶著淡淡憂郁的氛圍透露出主人公對未來的憧憬,學生從文中讀出了深沉的父愛,讀出了一份堅毅和責任,更悟出了人生需要歷練的道理,這樣深層次的情感體驗觸動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於是一行行飽含情思的文字從學生的筆尖流瀉出來。安徒生的童話名篇《丑小鴨》講述了一隻丑小鴨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地追求美好和光明,最終變成了一隻美麗的白天鵝。課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以及丑小鴨所表現出的積極的思想意義,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陶冶。學生在深入分析丑小鴨的這一文學形象的基礎上,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題詞抒寫內心的真實體驗,聯系生活實際寫出對美好人生的執著追求……讀後感的寫作要以原作為基礎,把重點放在「感」上。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才能真正實現「讀」與「感」的有機結合。仿寫,改寫,擴寫,續寫,寫讀後感,這是幾種常見的練筆方法,它既有利於深入解讀文本內涵,促進對課文的理解與消化,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寫作興趣。藉助課本的範文作用,把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有機聯系起來,以讀帶寫,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條快捷通道。如果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孤立開來,學生就會眼高手低,不能學以致用,寫作能力就難以提高;同樣,寫作指導如果脫離了閱讀教學,單獨地去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至於選用哪種練筆形式,這需要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充分發揮教材文本的「導讀」「導練」作用,因地制宜地開展閱讀寫作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