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文學類文本小說閱讀在選材表達上的特點

文學類文本小說閱讀在選材表達上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4-26 10:57:34

1. 1、莫泊桑的小說在選材及構思方面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2、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及其國籍

一、
1、在選材上,莫泊桑對特殊的、奇特的事件不感興趣,他的短篇都以日常生活故事或圖景為內容,摹寫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態。平淡准確一如現實生活,沒有人工的編排與臆造的戲劇性,不以驚心動魄的開端或令人拍案叫絕的收煞取勝,而是以一種真實、自然的敘述藝術與描寫藝術吸引人。由於作者觀察精細、善於開掘,卻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實和社會的本質。篇幅雖短,蘊含極深,平淡小事,意義不凡。給人以以小見大的藝術享受。
2、情節並不復雜,但構思布局非常精妙,別具一格。
A.莫泊桑在有的作品中,甚至不用情節作為短篇的支架與線路,他總以十分纖細、十分隱蔽、幾乎看不見的線索將一些可信的小事巧妙地串聯起來,聰明而不著痕跡地利用最恰當的結構上的組合,把主要者突出出來並導向結局。如《一家人》,一個公務員家庭從頭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發生的日常生活,不是一個故事,而是某種現實。情節淡化與生活圖景自然化,是現代小說的一個特點。
B.有的採取矛盾「層遞法」,通篇小說起伏跌宕,或一開始就造成極大的懸念,然後出人意料的急劇轉折。多姿多彩、生動有趣。

二、法國的莫泊桑(1850-1893),俄國的契訶夫(1860-1904),美國的歐·亨利(1862-1910)

2.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選材上有哪些特點該怎樣答這樣的題

  • 語文

  • (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 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3. 小說的特點有哪些

小說的特點:

一、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二、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三、情節性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實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四、環境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景物以及場景等等,用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環境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五、發展性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當時是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

六、純粹性

純文學中的小說體裁講究純粹性。「謊言去盡之謂純。」(出自墨人鋼《就是》創刊題詞)便是所謂的「純」。也就是說,小說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能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使呈現出來的小說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

小說的純粹性是閱讀者最重要的審美期待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光是小說,整個文學的純粹性逾來逾成為整個世界對文學審美的一個重要核心。

小說是文學的一種樣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擁有不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沒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准。

(3)文學類文本小說閱讀在選材表達上的特點擴展閱讀:

按篇幅分類

一、微型小說

比短篇更短的小說完全符合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忙碌的人們的閱讀習慣。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為這類的小說賦予一個新名詞和新定義:

例如極短篇、精短小說、超短篇小說、微信息小說、一分鍾小說、一袋煙小說、袖珍小說、焦點小說、瞳孔小說、拇指小說、迷你小說等,族繁不及備載,連專門的文學研究者也很難如數家珍分敘其定義,一般人更容易混淆,故總論之。

一般認為小小說的篇幅應在兩千字以下。因為題材常是生活經驗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甚至無頭無尾。高潮放在結尾,高潮一出馬上完結,營造餘音繞梁的意境。由於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練,題材能見微知著者為佳。

一個意外的結局雖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還是要有伏筆呼應,甚至比起給予讀者意外、應該更重視能否帶給讀者感動。

二、短篇小說

平均篇幅在萬言左右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謂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時,也就是減少角色、縮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動的時間。另外,雖然它們時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認為短篇小說仍應符合小說的原始定義、也就是對細節有足夠的刻劃,絕非長篇故事的節略或綱要。

三、中篇小說

平均字數三至四萬字的小說,一般認為是較容易成功的小說。因為對初涉創作領域的人而言,寫作長篇易陷入多數的情節造成凌亂難收的困境,而寫作短篇不是轉折太少而單調、就是轉折太多卻顯得擁擠。這時考慮將原本的構想改成中篇是一個廣受推薦的建議。

四、長篇小說

一般認為字數在六萬或十萬以上的為長篇小說。如果作者打算表現人生中常見的錯綜復雜關系,則必須使用這么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筆調輕松的長篇小說,也會有一個內里的嚴肅主題,否則很容易陷入無組織或是凌亂。初涉者在寫作長篇時最需注意全局對主題的呼應、結構的嚴密性、以及避免重復矛盾或缺漏。

4. 如何分析散文閱讀中的語言特點和寫法

中考散文閱讀的解題技巧

一、散文的特點

內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驗,通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的發現、認識。

形式上:(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3)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像力;(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

綜合以上兩點: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閱讀散文時,要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文脈),要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

二、散文分類

記敘散文:以記人、敘事、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還有的側重是記寫一定的風物、場景。作者對它們不是純客觀的描述,而是將外物與內情融合起來,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抒發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抒情散文抒發的是怎樣的感情,如何抒發,都與文章揭示的思想意義是否深廣有極大的關系。

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它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文學色彩很濃。它同一般議論文一樣,要求觀點鮮明、概念准確、說理充分、層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邏輯推理,嚴密論證。常見的文學性很強的隨筆、雜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屬此類;作者常常藉助於對古今故事、花鳥草蟲等具體事物的描敘來說理,顯得妙趣橫生並富於感情。

三、 散文的線索

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為線索;以行為為線索;以文眼為線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線,還有暗線,線索的特徵有:在結構上貫穿全文,時隱時現,有明顯的標志(或是標題本身,或在文中反復出現)。

四、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語言感情色彩濃厚,委婉含蓄,聲調和諧,表現力強。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它在語言環境中的特定含義,要結合上下文,結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文章的語言風格,甚至修辭,才能既理解詞語的表層意義,又理解其深層含義。

五、 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觀生活、景物與主觀思想、情感相熔鑄的產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優美的散文可謂「無韻之詩」,其意境可以與詩相媲美。閱讀散文時,就要善於通過自身的感受,進入散文所描繪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語言的揣摩,要調動豐富的想像,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情感,獲得主觀體驗,才能達到思想的共鳴與升華。

六、散文的表現手法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象徵、托物言志、對比烘托、欲揚先抑、寓情於景、借物喻人、聯想想像、設置懸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辭等。

(1)象徵

散文往往運用象徵的寫法,象徵就是托物喻義,即通過一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一種深遠的意義。這里的「具體形象」——「物」就是本體,與之相對應的事物就是象徵體,「深遠的意義」就是象徵意義。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寫景狀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寫的景物或景象擬人化,賦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對比烘托

在散文中,為了突出作者所寫的對象,作者往往運用對比烘托的寫法。

(4)欲揚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講究波瀾,要贊美某種事物,先表達對它沒有好感;想歌頌某個人物,先說他的不足等等,然後根據情節的發展,達到歌頌與贊美的目的,而且使這種歌頌與贊美得到強調。

8. 散文的思想內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蘊是依附於含有一定象徵意味的具體事物。寫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結合作者對人物的態度、感情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敘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場面細節把握作品內容;寫景狀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線索、寫法、象徵意義,從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於散文閱讀的解題技巧

(一)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選擇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麼。(2)看「形」和「神」的「結合點」是什麼,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線索。(3)看作者組織材料的順序,選擇了怎樣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語言。

(二)散文閱讀應注重的幾個方面及考點

1.把握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主題

散文選材廣泛,行文自由,表達的思想感情豐富多彩,所以准確把握文章的主題也是散文的考點之一,把握散文主題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鍵詞語,從中概括文章主題。(2)從所選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我們可以看文章所選的材料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觀點、態度、感情,從中找到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考題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題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題要點:(1)能利用原文詞語,盡可能使用。(2)沒有原文詞語可利用時,要注意語言文字表達的准確性和層次性,要做到言簡意賅又不漏掉答題點。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順序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會精心組織,選取材料;在表達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別注意詞語在表達上的順序,層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順序,一般包括:選取的材料順序、段落順序、句子順序、詞語順序等。比如,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的准繩,我們形象稱之為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脈絡或描寫、記敘的脈絡。例如:《背影》以父親的背影為線索;《藤野先生》以「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過程」和「我的愛國思想感情」為線索等。

考題形式:直接問文章的線索是什麼或說說作者選擇材料的依據等。

答題要點:找到線索,根據提問靈活回答。關鍵是能判斷准線索。

3.品味語言

在散文閱讀中,這是一個大的考點,更是考查的重點和難點。可以包含很多小項,分析如下:

(1)字詞含義

解釋詞語要根據該詞語所在的語境來推斷。答題思路:①考慮文章或段落的主題,結合主題來答詞語的含義;②根據詞語前後語句的內容、含義來推斷。注意:如果知道該詞語的原始意義解釋,一定不要忽略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

(2)詞語妙用

考題形式:品評加點詞語作用(妙用)或加點詞語能否刪除。

答題思路:①解釋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②表達作用。詞語的表達作用要結合語境或主題思想來回答,要答該詞語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題思想的作用,有時也可以考慮詞語對景物描寫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體現詞語的准確性或生動性。

(3)哲理性語句的深層含義

這樣的題,往往結合發展性考題來考,有時,也會單純考哲理性語句的含義,這種題型可以說「逢散文閱讀題必有之」。這樣的考題,關鍵要抓住中心詞,要體會詞語的深層含義和雙關意義。

4.表達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個文段,一般會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為了表達主題需要,往往幾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有時會考(或變相)其它表達方式的作用,有時會把修辭融合在這里考。

(1)描寫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寫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寫等。小說景物描寫是渲染氣氛或交代時令、季節,襯託人物;散文景物描寫是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題的;人物描寫主要是考外貌,神態,動作,心理,有關細節描寫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寫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議論的作用

散文中的議論,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題或和抒情結合在一起,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點一般不單獨出題。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傾向,一般不單獨出題,往往和詞語表達考點結合起來考。

5.表現手法

泛指寫作上的方法,它必須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寫作的方法。常見的表現手法有:

①寫景類——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移情於景

②詠物類——托物言志

③懷古類——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詠史類——借古諷今、借題發揮

⑤送別類——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邊塞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現手法還有:對比襯托,側面描寫,象徵,卒章顯志,諷喻,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靜襯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以實寫虛,寓虛於實,虛實相生)手法等。

6.發展性考題

(1)仿寫

此考點一般是給一個句子,讓考生仿寫一個或幾個,答題要點:①要讀懂題旨要求,出題人讓考生做什麼,怎麼做;②例句的關鍵詞語是什麼,要抓住關鍵詞語思考、答題;③在沒有答題思路的情況下,要考慮和例句關鍵詞語相對、相同的詞語,例如:關鍵詞語是天空,你可以考慮大地、高山、海洋等,聯想要豐富,思維開闊。

(2)談感受

這也是散文閱讀的熱門考題,可分為:(1)對描寫對象;(2)對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4)對文章某些內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等。此考點靈活多變,把握的關鍵是①能准確讀懂原文的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確的觀點或態度,不能模梭兩可。③答題時,語言要流暢。不能出病句,語言要有層次性,可以引用詩文或名言回答此題。

5. 語文考試文學類文本閱讀上的表達技巧、表達特色、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分別指的是什麼


達方式有五種
記敘,抒情,議論。說明,記敘
表述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語言方法、手段,是表達方式。它是文章構成的一種形式要素。表達方式隨語言表達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現代寫作學研究提出「表達方式」這一概念,延用至今.
1、記敘 2、描寫 3、抒情 4、議論5、說明
(1)記敘。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五種表達方式,作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為內容表達服務。一定的內容採用不同的表達來寫作,可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表達功能。
五種表達方式按功能又分為兩大類,即再現客觀類和表現主觀類。
再現客觀類,包括敘述、描寫、說明;其共同點在於反映客觀物象,這就是說,在某地出現的事,寫出來再傳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個行業里創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業傳遞。作者在觀察、思考與表達時,多取客觀態度,力求真實表述客觀事物。
表現主觀類,包括議論和抒情。特點是表現主觀精神。議論表達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見解,抒情表達的是作者主觀的情感。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是作者在觀察生活發現有社會意義的問題之後,有題而議才寫成文章。作者在體驗生活過程中,產生獨特的認識和感受,有感而發才寫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話,主觀的東西向外轉化和傳遞,即所謂表現。
一、詩歌鑒賞知識儲備
詩歌鑒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如作家的寫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習俗、風格流派、思想內容、常用的表達技巧等,再加上相當多的考生對一些詩詞的風格和表達技巧方面的術語並沒有清楚的認識,復習起來倍感艱難,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對其進行舉例歸類。
1、語言風格:精煉、含蓄、簡朴、清新、明快等。
2 、思想內容:寫景抒情、詠物言志、邊塞征戰、即事感懷、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惜春傷春、閨怨詩、愛國詩、愛情詩、鄉愁詩等。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3、表達技巧: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寫可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景結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明暗相襯、粗筆勾勒和工筆細描;描寫順序有:所見,所聞、所感;感覺、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的變化;遠景、近景、上下;現實和神話相結合等。表現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虛......

6. 現代文閱讀中表達特點都包括哪些

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實際上就是指文學作品的體裁。 文學作品特定的樣式,指各種文學作品形式上的類別。它是作品思想內容的外部表現形態,屬於作品的形式范疇。文學體裁是歷史地形成的。各種文學體裁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表情達意、塑造形象、結構安排、語言運用等方面,逐漸形成各自相對穩定的特點和規律,成為文體分類的依據。 文體分類的沿革 中國歷史上對於文體的分類,早在周秦時代就已萌芽。如在《論語》中就曾出現過"詩"、"書"和"詩"、"文"等名目,但當時文學作品和一般學術性著作還沒有嚴格地區別開來。到了兩漢,隨著辭賦等純文學的發展,出現了"文章"、"文學"等名目。當時所謂"文學",亦稱"博學",一般指經、史等學術著作;而所謂"文章",亦稱"文辭",則指帶有辭章意義的作品,包括詩歌、辭賦、史傳、奏議等。這類名目的出現,意味著文學作品與一般學術著作開始有所區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學創作的發展、文學體裁的日益多樣化,文學分類理論逐漸形成。曹丕《典論·論文》所謂"夫文本同而末異"之說,可以看作文體分類的濫觴。他根據這個原則把當時認為屬於文學的著作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科。稍後,西晉陸機的《文賦》,提出了根據文學作品所描寫的事物的形態來進行分類的主張。他把文學作品分為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類,並對每一種體裁的特徵作了精要的概括。齊梁時代劉勰的《《文心雕龍》》總結了歷代文體分類的經驗和當時人的看法,提出了以"文"、"筆"歸類的主張,即所謂"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文心雕龍》·總術》)。這 種分類法著眼點主要是作品的語言特點,即把各種作品按其語言之有韻或無韻,分為韻文與散文兩大類。這就是中國傳統文體分類的兩分法。它曾被後世所普遍採用,成為一種占統治地位的分類法。梁代蕭統編纂的文章總集《文選》則更注意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提出了"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錄標准。他把"經書"、"子書"與歷史著作劃為非文學的范疇,不予采錄,而把屬於文學的作品分為39目。文學分類的這種繁雜化趨向推動了文論家對眾多的文學品種作綜合的研究和歸類。宋元以後,小說、戲曲文學有很大的發展,但由於被傳統的文學觀念排斥於文學之外,在文學分類上並沒有引起多大的變化。晚清以來,隨著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包括文學思潮的傳入,外國的小說和戲劇作品逐漸被翻譯、介紹進來,本國創作的近代小說和近代戲劇也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因而在當時的某些文學雜志和文學論著中出現了把小說和戲劇文學列為獨立的文學體裁的趨向。"五四"運動前後,隨著文學革命運動的興起,新詩歌(自由體詩)、新小說(現代白話小說)、新戲劇(現代話劇)得到迅速的發展,中國傳統的文體分類法已不再能說明日益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文學樣式在表情達意、塑造形象方面的不同方式和特點。於是,古代傳統的兩分法便逐漸被吸收了西方分類法長處的現代分類法所代替。 現代文學體裁的分類 "五四"以來流行的現代文學分類法主要是三分法和四分法,而尤以後者為人們所慣用。 "五四"文學革命,也涉及文學的分類理論,當時的一些先驅者,在這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為新的文學分類法特別是四分法奠定了基礎。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從提倡白話文學的立場出發,奉施耐庵、曹雪芹、吳研人的白話小說為文學正宗。錢玄同響應其說,認為戲曲、小說"為近代文學之佳者"。劉半農《我的文學改良觀》提出:"凡可視為文學上有永久存在之資格與價值者,只詩歌戲曲、小說雜文二種也。"他把詩歌、戲曲歸入韻文一類,把小說、雜文歸入散文一類,雖然沿用了中國傳統的兩分法,但對傳統的文學觀念無疑是一個突破,這表現在他同當時其他文學革命先驅者一樣,十分重視小說和戲劇在文學中的地位。他還提出,應當"提高戲曲對於文學上之位置",預言"白話之劇"(現代話劇)必將出現"昌明"的前景;並斷言小說是"文學之大主腦"。實際上已把詩歌、戲劇文學、小說、雜文(狹義的散文)看作是四種相對獨立的文學體裁。他的這種文學分類主張,在當時得到了陳獨秀的贊同。"五四"以後,詩歌、小說、散文、戲曲(包括一切戲劇文學)成為文學創作中的主要體裁,並成為人們所習慣的文學分類。30年代編集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即採取了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的四分法。自此以後,四分法便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刊物和文學理論、文學史著作中普遍採用的文學分類法。 在歐洲歷史上,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起,到德國的黑格爾、俄國的別林斯基等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在文學分類上都主張一種三分法,即按文學表情達意、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各種文學體裁分為三大類:敘事類、抒情類和戲劇類。敘事類的作品主要由作者以敘述人的口吻描述客觀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尤其注重生活事態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畫。這類文學體裁包括敘事詩、小說、寓言、神話、童話等等。抒情類的作品主要由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抒寫內心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感受,一般不要求完整的情節和人物形象。這類體裁包括抒情詩、抒情散文等。戲劇類作品主要由作品中人物以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完成藝術形象的創造。它不同於敘事類和抒情類文學,又兼有兩者的某些特徵,如它既有敘事類文學所具有的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又有抒情類文學所具有的抒情性特點(特別是詩劇和歌劇)。戲劇類文學一般包括悲劇、喜劇、正劇等。這種三分法著眼於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徵和內部規律,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和科學性。 在中國傳統分類法和外來分類法基礎上結合中國現代文學體裁的特點而形成的四分法,兼顧了作品在表情達意、塑造形象等表現手法方面的特點和作品體制、結構、語言特點等外部形態方面的差別;不僅注意了文學分類的科學性,而且尊重了中國傳統文體分類的習慣,因此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詩歌和散文這兩種文學體裁出現最早,有著悠久的傳統。其中詩歌一類包括三分法抒情類中的抒情詩和敘事類中的敘事詩,因為兩者在塑造形象、組織結構、語言特點方面的相同點多於相異點。至於把散文列為獨立的一個大類,除了尊重中國傳統的分類習慣外,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學體裁范圍廣泛,科目繁多,而在反映現家、塑造形象以及體制結構、語言特點等主要方面又有別於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等類作品。其中有些品種如雜文、小品之類,雖不具有文學的全部特徵,卻又確實具有明顯的文學性。小說一類,由於在中國成熟較晚,在傳統的分類法中沒有引起重視,在西方的三分法中,長期以來也沒有列為獨立的體裁。但是,它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在描寫和表現生活的容量方面,都長於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而且,由於它是以人物塑造為中心的一種文學樣式,在性格刻畫、環境描寫、情節敘述、結構安排、語言運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點,與詩歌、散文相比有明顯的區別。由於這些原因,小說這一體裁在近代、現代的世界各國都獲得了高度的發展,成為最流行的一種文學體裁。至於戲劇文學,則基本上採用了外來的分類法,不過所包括的品種,比西方更豐富。 在文學的分類上,無論是三分法,還是四分法,都是採取綜合、歸納的方法,把特點、體制相似的各個文學品種歸為一類;而就某一類體裁的作品而言,還可採取分析的方法作更細的分類。如詩歌又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或格律詩、自由詩等;小說又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或現代小說、歷史小說、科幻小說等;戲劇又可分為詩劇、歌劇、話劇等,其中歌劇還可分為現代歌劇、傳統戲曲等;至於散文,則更是品種繁多。 文學體裁的變化和發展 文學體裁的分類是相對的。有些體裁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往往吸取其他體裁的因素,從而出現不同體裁之間的匯合或交叉。例如散文詩,按其內容的性質來說,它具有詩的因素,但就篇章體制和語言特點來說,又接近於散文。又如詩劇,按其基本特徵而言,屬於戲劇,但其中的韻文對話或台詞,卻又是地道的詩歌,可以獨立出來歸入詩歌一類。再如文學史上的寓言,既可歸入小說類,也可歸入散文類。現代新出現的報告文學,有時帶有小說的某些特點。這一切說明,對文學進行分類,不能絕對化。 從中國傳統的兩分法、歐洲傳統的三分法到中國現在流行的四分法,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隨著時代的遷移、社會生活的發展和文學創作經驗的積累以及人們審美趣味的演變,文學的體裁也必然會發生興盛衰亡的變易。馬克思曾經指出,古代神話是在人類童年時代未成熟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說明歷史上某一種文學體裁的興起和衰亡,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經濟原因決定的。在階級社會中,文學體裁的興衰,有時還同階級斗爭的形勢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五四"以來雜文的興起就是一例。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要求作家迅速而及時地反映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於是,就產生了象報告文學那樣的具有強烈現實性、戰斗性的新的文學體裁,產生了象電影文學、電視文學、微型小說這樣一些新的文學品種。這些新的文學樣式的出現,必將引起文學分類上的 新的變化。因此在文學的分類上,不應該抱凝固不變的觀點。

7. 魯迅小說的選材 立意 語言的特點

一、簡煉性 李樂曾在《論魯迅的語言藝術》中談初讀魯迅小說的印象:「精奇,無一字陳腔濫調」,又說「魯迅的小說,卻絕不會讓人產生這幾句是可有可無、這個詞語是可以刪去也不要緊的想法。他的小說是可以拿來作範文背誦的.」
二、創新性 「現在的文學家、哲學家、政論家,以及一切普通人,要想表現現在中國社會已有的新的關系,新的現象,新的事物,新的觀念,就差不多人人都要做倉頡。這就是說,要天天創造新的字眼,新的句法。實際生活的要求就是這樣。」創新的語言觀指導著創新的語言實踐。魯迅作品的語言在形式上就以別具一格著稱,它們以白話文為主,文言文和白話文相雜糅,中西結合,而語法多變。這樣的語言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說的確造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但在當時,卻是了不起的創新之舉。以魯迅的、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為例,小說發表後因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這「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中,自然包含著語言的巨大作用,或者說主要就是語言的功效。 魯迅作品語言的創新性當然不僅僅局限於語體的變化,在具體語言的運用中,其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語言搭配常令人嘆為觀止。雖然「他的作品的用字是生硬的,同常見的流利的陳腔濫調完全兩樣。而他作品的傑出,歸根到底是因為他的語言的『生硬』。他艱難地在白話文的草創階段創造著語言,在小說里因為他的完美成功還不太看 得出『艱難』,在那本《野草》里卻把他創造語言的艱辛過程表露無遺。他在實在找不到語言的地方,寧願用最為生澀的古代佛經譯文中的字詞來表達自己。」因為「他的思想是全新的,這全新的思想逼迫他去尋找全新的語言。……全新的語言是去除了任何模糊的、表達大眾化概念的陳腔濫調後的語言」,「他的每一個字中都包含著他獨特的心靈印記」,「每一個字都是因為表達他自己的必要才寫」[4]。如《祝福》中寫過年前魯鎮的新年氣氛時有「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一句,其中「鈍響」一詞可謂神形畢肖地渲染出了當時的沉悶氣氛。但在現代漢語詞彙中,並沒有「鈍響」一詞,這是魯迅運用傳統的語義造詞法造出的一個新詞:將「鈍」詞素與「響」詞素臨時地組在了一起,傳達出了用傳統詞彙如「低響」「暗響」「悶響」「爆響」等無法傳達的意境,是之謂「創新」。其他如「狹人」(與「闊人」相對)「他信力」「自欺力」(與「自信力」相對)之類的造詞,魯迅均是信手拈來,卻妙趣橫生。
三、精確性 魯迅用語,准確妥貼,這樣的例子在他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如《記念劉和珍君》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此後似乎就不相見。」此處,「至於」二字若不用,也通;但「黯然泣下」四個字就不能表達窮盡「黯然……終於泣下」的動態,而這一動態恰恰重現了劉和珍君的情感過程,真切動人。所以必須有「至於」二字才能文盡其意。「此後不曾相見」,看是普通自然的表達方式,卻傳達出了魯迅當時對此事的態度,因為痛悼劉和珍君,所以苦苦追憶往事,連用虛詞「似乎」「就」顯得何其認真!「似乎」二字還傳達出了這種信息:劉和珍君並沒有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許沒見,也許見了但不曾注意,更加顯出劉和珍君的沉靜而不凡。同樣的這幾層意思,若不採用這幾個虛詞表達,就難以確切地傳達出魯迅當時那種深沉的感情。又如他對「大」字的運用,可稱得上變化萬千、意義無窮而精確傳神,此引李瑞山先生的一段話證之: 作者常以這樣的詞語用在詩中:《復仇(其二)》中的「大歡喜」「大悲憫」「大痛楚」;《死火》中的「大火聚」,特別是《失掉的好地獄》中的「醉心的大樂」「遍身有大光輝」「運大謀略,布大羅網」「大威權」等。這里用的「大」字,多是模仿古代漢譯佛經的語氣。(據《野草》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單行本《失掉的好地獄》注釋2)。這當然與有的詩作涉及到佛經的內容有關,但也可以說是作者喜歡這種構詞方式並創造性地運用於散文詩中,以增強詞語的表現力和感情色彩。作者在寫《自言自語》時就這樣用過,如《我的父親》中:「大安靜大沉寂的死,應該聽他慢慢到來。誰敢亂嚷,是大過失」;從而抒發了作者的憤激、悲慨、痛切的感情。一個單字,習聞常見,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與一定的詞語相結合,就變得如此傳神,能准確地表達出作者的感情。
四、深刻性 無論是魯迅當世之際還是其離世之後,都不斷有人把他與「紹興師爺」聯系起來,原因之一就是其作品語言獨具的深刻性。周作人在《魯迅的文學修養》一文中提到過一個有趣的地域與人文相關的現象。他說,「魯迅的著作,不論小說或是雜文,總有一種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這個特色尋找它的來源,有人說這是由於地方的關系。」現在我們認為,魯迅兄弟恰好分別繼承了浙江思想界與文藝界的兩大潮流——「飄逸」和「深刻」,與魯迅相應的,正是「如老吏斷獄,下筆辛辣,其特色不在詞華,在其著眼的洞徹與措語的犀利」
五、奇特性 這一特徵主要通過象徵、比喻、擬人、借代、諷刺、飛白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來實現。在魯迅的作品中,這樣的用法俯拾皆是。如小說中人物的命名便饒有興味:紅鼻子阿義,白鬍子老頭,豆腐西施,紅鼻子老拱,藍皮阿五,高爾礎,孔乙己,阿Q……每一個名字背後幾乎都有一個故事,令讀者閱讀之後便能睹名思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他如用「細腳零仃的圓規」稱楊二嫂,以「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形容「我」被祥林嫂逼問時的窘態,以「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形容康大叔見到華老栓銀洋時的貪婪,以「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來形容圍觀的無聊看客等等,皆新穎、傳神、發人深省,有時又令人忍俊不禁。此外,口語、俗語、方言、土語的運用構成了魯迅作品奇特性的另一面,使他的小說可讀性大大增強。
六、幽默性 魯迅作品多諧趣,無論是雜文還是小說甚至散文詩歌,都不缺少幽默的影子。此處僅舉一例: ……我於高興之餘,接著就是掃興,因為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這並非現在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於父母,倒是極願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後,才知道並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桔」也並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雲,「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大佩服,於是孝子就做穩了,也非常省事

8. 最後一課這篇小說在選材上有什麼特點

《最後一課》選擇受戰爭損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殘最深的地區—阿爾薩斯一個鄉村學校所發生的故事,作為小說題材,反映普魯士人對佔領區人民進行文化侵略,不準他們再教法語,而改教德語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魯士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罪行,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即只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件,選取極平凡卻又含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典型片斷,來表現法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大主題。

9. 茹志鵑小說選材立意上有什麼特點

不正面描寫生活的巨流大波,而從中截取一片微瀾,一朵浪花,加以精細挖掘和描繪,以反映時代風貌,是茹志鵑小說選材立意上的顯著特點。

這種特點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作家早期的作品如《關大媽》,主要是通過正面描寫曲折激烈的斗爭,來表現主人公關大媽作為「游擊隊之母」為革命先後獻出自己的丈夫、兒子、孫子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性格。這個短篇明顯地存在著偏重故事情節的敘述而忽視人物性格刻畫的缺點。這反映出作者對運用典型化的手段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似乎不那麼得心應手。往後她逐漸改變寫法,比較注重從日常生活中取材,著重通過描寫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們精神世界的變化,來反映現實的面貌和時代的變化。

10. 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

文學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徵和表現手法 文學類文本閱讀
能力等級:分析綜合C
考點: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徵和主要表現手法
(一)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徵
一、散文
1、散文基本特徵:一,情感濃烈,選村廣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二,真實自然,富於美感(寫真人真事,可以藝術加工,表達方式多樣);三,以小見大,紙短韻長(哲理性)。
2、分類(據內容和性質分)
⑴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
對人和事物進行具體描繪和敘述(突出特色)
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
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和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魯迅的《五猖會》
⑵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文章)
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採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於景。
寫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轉換為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點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對景物加以生動得描繪,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氣氛③烘託人物思想感情④鋪墊情節⑤更好地表現主題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強烈的抒情性為其突出特點。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如陸蠡的《囚綠記》、周國平的《面對苦難》
二、小說(小說是一種以人物形象的創造為中心的敘事性文學樣式,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小說的基本特徵:一,性格刻畫豐富、細致;二,情節構造完整、復雜;三,環境描寫具體、生動。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 心理描寫 行動描寫 語言描寫 環境描寫 正面描寫 側面描寫
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敘述方式: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環境:自然環境(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和社會環境(時代背景)
小說線索
(二)分析作品主要表現手法
★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
★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來看,對表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麼,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構安排
布局謀篇的技巧: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3、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Ⅰ 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Ⅱ 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松活潑之中,闡發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使立論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八、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1、引用 A、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的內容;B、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九、議論文論證方法
1、比喻論證,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於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
2、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論的論證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
3、舉例論證,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事實勝於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5、引用論證,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6、引申論證,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層層剖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精彩深刻。十、答題技巧提醒
1、高考對表達技巧題的考查多是主觀題,需要組織文字准確的表述。表述可採用三段式:技巧、內容、效果。也就是運用了什麼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效果。
2、多角度:條分縷析。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只一個,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盡的,而且高考題已取消了字數的限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條分縷析,答得更全面更詳盡一些。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時,一定要設①②③等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深度和廣度,也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
3、用術語:
一、 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一 、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徵、反襯等等;
二 、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奏鮮明,增強氣勢,便於抒情;第一人稱真實,第二人稱親切,第三人稱客觀;
三 、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了什麼,強調了什麼,強化了什麼,營造了什麼,表現了什麼,還有深化了主題,點明了題旨等等。

熱點內容
魔獸爭霸競技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30 10:44:58 瀏覽:192
免費小說360 發布:2025-07-30 10:33:48 瀏覽:526
翡翠戀人的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30 10:25:58 瀏覽:214
我的美女房東小說凌楓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30 10:24:26 瀏覽:797
鬼乾爹全篇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30 10:17:15 瀏覽:769
經典小說排行榜前十名言情 發布:2025-07-30 10:02:57 瀏覽:662
校園小說男主陰暗 發布:2025-07-30 09:43:17 瀏覽:804
少婦少婦和狗的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30 09:39:28 瀏覽:565
穿越架空女強言情完結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30 09:32:58 瀏覽:856
有部講合租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30 09:32:24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