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英雄小說閱讀
Ⅰ 桐柏英雄的介紹
《桐柏英雄》是前涉執筆的長篇小說,描寫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縱隊,挺進桐柏山,開辟桐柏新區的戰斗故事。

Ⅱ 二野十縱的歷史
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後勤給養嚴重不足。為了援助大別山的解放軍,中央軍委派剛組建不久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攜帶物資南下。 1947年9月1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以下簡稱第10縱隊)在安陽以東的陳家寨召開了成立大會。縱隊機關由冀南軍區機關抽調人員組成,下轄第28旅、第29旅、第30旅。第10縱隊集中了冀南軍區獨立第4旅、第5旅及冀南3個分區的獨立團和基幹團,另接納了高樹勛起義改造部隊官兵6000餘人,成為一個擁有19800名官兵的大縱隊。
第十縱隊司令員王宏坤。王宏坤本來是第六縱隊的司令員,王近山接任第六縱隊司令員後,王宏坤回到晉冀魯豫軍區參與主持日常工作,第十縱隊組建,王宏坤擔任司令員。
10月20日,第10縱隊抵達濮陽,接收了一批南下幹部工作團和1200人的原劉鄧部隊傷兵,再加上地方調撥的隨行民工,形成一個龐大行軍隊列。
王宏坤率領第十縱隊南下,運送大批騾馬、金條和彈葯等物資,千里押送,一直送到大別山。
此時,國民黨軍隊已經開始了對大別山的清剿,劉鄧決定內外線配合粉碎國軍圍剿計劃。按照部署,剛剛進入大別山的第10縱隊去平漢路西的桐柏山,以桐柏山為依託,建立了桐柏軍區,10縱部隊發展為二級軍區和軍分區的基幹部隊。
中野組建時只有七個縱隊,沒有第10縱,第十縱隊的番號也沒有保留。
淮海戰役結束後,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命令,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下轄9個軍,從第10到第18軍,並包括一個特種兵縱隊。
1949年2月中旬,桐柏軍區及所屬部隊根據命令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8軍。高樹勛和孔慶德先後任軍長,部隊編為第172、第173、第174師。第58軍成立後,即執行剿滅殘匪、清除地方反動武裝等任務,並配合江漢軍區部隊發起花(園)西戰役。3月上旬,河南軍區成立,桐柏軍區撤銷。5月,第172師調歸湖北軍區建制,改稱獨立第4師,第58軍軍部率第173、第174師撥歸河南軍區建制,在豫西地區剿匪。9月,軍部與河南軍區機關合並,第58軍番號撤銷。
附帶說一下,10縱當年默默無聞,今天卻非常出名。58軍172師改編為湖北軍區獨立4師,後來以這個師為班底之一,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部隊。七十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部隊創作了一部小說《桐柏英雄》(前涉執筆),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了小說連播,人民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桐柏英雄》連環畫。後來,北京電影製片廠又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小花》,由陳沖、劉曉慶、唐國強等人主演,獲得巨大成功。影片中的主人公趙永生、趙小花的名字,在當時幾乎家喻戶曉。其中有一首插曲「絨花」,後來又被馮小剛的電影《芳華》作為主題曲再一次搬上熒幕。
Ⅲ 電影小花劇情簡介
電影《小花》劇情簡介:
該片取材自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講述了1930年桐柏山區一戶窮苦人家被迫賣掉了親生女兒小花,之後又收養了紅軍留下的女嬰,他們給這個女嬰取名也叫小花,十幾年後,在解放戰爭的硝煙中,失散的親人們終於重逢,共同譜寫了一曲壯烈的英雄之歌 。
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戶姓趙的貧困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人家。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董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
十七年後,解放軍進入桐柏山區,已經十八歲的趙小花到部隊中尋找兩年前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隊伍的哥哥趙永生,沒想到趙永生負傷掉了隊。小花沒有找到哥哥,卻遇到團部衛生隊的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周醫生把小花認作了乾女兒。
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以後,又被何向東贖出,收養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幾年後,已成長為游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斗中救了身負重傷的趙永生,但並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親哥哥。
在攻打縣城的戰斗中,小花與哥哥趙永生相逢。不久,趙永生被派回家鄉大興營做群眾工作,身為區長的何翠姑也來到了這里。小花驚奇地發現翠姑很像自己的媽媽,隨即告訴了哥哥。於是,趙永生向翠姑談起親妹妹被賣的經過。翠姑對自已幼時的經歷一無所知,懷著對趙永生的同情,她答應幫他找到親妹妹。
翠姑偶然與養父談起小花兄妹的事情。何向東悲喜交集。向她揭開了真假趙小花的謎底。後來翠姑在一次戰斗中為營救小花而身負重傷。戰斗結束後,小花和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斷斷續續地呼喊哥哥,眾人不禁熱淚盈眶。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

(3)桐柏英雄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小花》是北京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劇情片,由張錚執導,唐國強、陳沖、劉曉慶等主演,於1979年上映。
該片在藝術上的顯著特點就是敢於寫人的情感,敢於以情感人,具有抒性詩般的清新風格,這就使其大不同於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它不僅敢於寫情,而且善於寫情。創作者通過精心選擇典型細節,通過具有視覺形象的典型動作,調動電影藝術的多種手段,來描繪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
該片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電影手法運用上的探索:
其一,是把色彩作為電影語言一個強有力的表現手段,例如運用色彩的不同來轉換時間和空間,凡倒敘、回憶等畫面用黑白,這不僅使影片結構嚴謹、眉目清晰,而且使過去與現實發生交流,推動了劇情的發展,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其二,是巧妙運用情緒蒙太奇手法,用視覺形象來表現人物的思維、聯想、回憶等,進一步發揮了電影藝術不受時空限制,直接敘述故事,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優越性,對表達主題、刻畫人物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
Ⅳ 桐柏英雄的劇情簡介
1947年,解放桐柏地區的戰鬥打響,已經成為解放軍偵察排長的趙永生,隨部隊挺進桐柏山,趙永生等人因為掩護部隊撤退而滯留陣地,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線,趙永生和戰友換上國民黨軍裝,騙過敵人的搜索部隊,順利下山。
敵酋韓長發為了拉攏盤踞在唐河的張福成,逼迫趙小花嫁給張福成。王淑蘭聽說解放軍到了桐柏,冒死幫女兒逃出韓城,小花想到解放軍的部隊找哥哥,不想卻遇到國民黨搜索兵。他們誤以為小花是山裡的游擊隊,就向她開槍。正巧趙永生等人經過,他們為了掩護老鄉逃走,不得不冒著暴露自己身份的危險向敵人開槍。
趙永生等以為已經可以安全撤退,興高采烈的時候,卻遇上前來接應解放軍的游擊隊,他們穿著國民黨軍裝引起游擊隊誤會,只好做了游擊隊的「俘虜」。後游擊隊的行蹤被國民黨發現,陷入了包圍之中,兩股部隊交起火來。看守趙永生等人的衛兵把門鎖上去支援戰斗,趙永生等人合力把門撞開,開門之時卻看見圍在門口的國民黨軍。趙永生等人只好聲稱是自己人矇混過關,這一幕正好被何翠姑看見,何翠姑對他們「欺騙」自己的行為恨之入骨。
趙永生被帶回國民黨軍營,而此時韓梅霜並沒有認出此人正是從小與她一起長大的趙永生。趙永生穿的軍裝上寫著侯占坤的名字引起韓梅霜的懷疑,趙永生不會撒謊,他找的借口被韓梅霜一語戳穿,但韓梅霜沒去深究趙永生的身份,而是勸他和自己一起回韓城。
趙永生潛入敵人內部,憑借自己的機智果敢,逐步贏得敵人的信任,並利用小花的婚事,將唐河援兵除掉。王淑蘭和小花知道了趙永生的真實身份,開始幫助趙永生展開活動。小花更是在敵後的革命斗爭中漸漸成長起來。
游擊隊長何翠姑進城聯系交通站傳遞情報,但正遇到來送情報的趙永生,因誤解趙永生身份,險對趙永生下殺手,結果自己暴露遭遇追捕受傷,幸被小花與王淑蘭救下。
解放軍迫近韓城,因為趙永生的情報,順利打入城內。韓長發見自己的軍隊節節敗退,便殘忍殺害自己的部下與士兵。為了挽救父親,韓梅霜冒死下令全城守軍停止抵抗。
趙永生攻進韓府,只見三個「妹妹」都成了韓長發的人質。韓長發追問趙永生自己親生女兒的下落,被逼無奈,趙永生只有和盤托出真相。何翠姑聽說自己是韓長發的親生女兒很激動,韓長發更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是共產黨。此時整個韓城已經歡呼解放,韓長發徹底崩潰,開槍亂射,子彈打在趙永生身上。同時姜團長帶著部隊破門而入,將韓長發亂槍射死。三朵小花圍在趙永生身邊,痛呼哥哥。

Ⅳ 小花的幕後製作
張錚口述
★謝添錯過執導《桐柏英雄》
《小花》改編自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小說主要描寫的是1947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這個重要歷史轉折時刻。如果當時按照那樣去拍肯定無異於又是一部軍事影片。我上世紀50年代在上影廠跟隨老導演湯曉丹拍攝《不夜城》、《鐵道游擊隊》等軍事片,後來導演了影片《山林姐妹》,還做了幾部翻譯片,尤其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很感興趣。
「文革」剛結束不久,那時手裡沒有什麼劇本,一天我們廠里的一位工人問我想不想拍《桐柏英雄》。這個本子本來是謝添和我的愛人潘文展他們要拍的,他們幾個人1977年拍了一部叫做《春天》的影片,我有點興趣想接這部戲,就問謝添還拍不拍,他說不拍了,我就向汪洋廠長申請,經同意後開始組班子。謝添錯過執導這部片子,當時或許誰也沒想到《桐柏英雄》後來會成為《小花》,而謝導後來導演了《甜蜜的事業》同樣很受歡迎。
★陳荒煤提議增加「人情味」
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原來的名字叫做《覓》,意為尋找的意思。而影片後來花大力氣改編的過程就是在「覓」最合適的表現方式。攝制組已經到了外景地,一天早晨我在河邊洗臉,我們的攝影師雲文耀很懇切地對我說,「老張,我覺得調動那麼多部隊拍戰爭場面何苦呢?拍得再好也超不過《南征北戰》,完全沒必要,為什麼不試試其他角度」。我很高興地回到屋裡,把攝制組的主創人員叫到一起,大家一起出主意,有說「新現實主義」的,有說「意識流」的,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主要著力表現兄妹情義,把人物命運作為影片的主要內容而不是戰略思想,總之想區別於以前常規的軍事片的方式。
廠里有意見怕我們出亂子,而北影廠的藝術顧問、老導演謝鐵驪,以及廠里很有威望的攝影師聶晶都支持我們的做法。當時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還給我們提出增加強調「人情味」的幾場戲,後來在影片上看到最感人的那段翠姑跪行台階抬擔架上山的部分就是陳老提出的建議。
★「那些可愛的年輕人」
說起《小花》,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個是音樂,一個是演員。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淚花流》特別有感染力,還要感謝已經過世的作曲王酩。那時他跟著我們攝制組一同體驗生活,在創作這首歌時真是煞費苦心,如他的名字「酩」一樣他喜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時偶然間靈感萌生想出這個旋律,他連續哼唱還找到劉曉慶試唱,錄在小錄音機上反復聽。
劉曉慶本來是我們從四川借來的,我們看到她在《南海長城》中的表演很是欣賞。唐國強同樣很年輕,剛剛結婚,他非常用功,剛來劇組的時候有點發福,後來苦苦鍛煉了一星期,瘦下去了人也黑了,但是卻顯得非常精神。找陳沖來演小花的過程更為波折,她在謝晉導演的《青春》里第一次亮相,演一個啞女非常淳樸和動人,我們找到她的時候她在上海外語學院上學,剛剛18歲,學校不同意她演戲,她外婆也不同意,後來我們親自到上海總算說服了她的學校和家裡人,而那個胖胖臉的陳沖因為「趙小花」這個角色獲得「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時也不到20歲。
影片拍攝的時候非常順利,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大家都很敬業,真是非常有活力的年輕人在幹事業的感覺。影片拍完後《覓》這個名字太生澀要改,但是遲遲定不下新的名字。劇組的同志找到著名電影評論家鍾惦棐,剛巧鍾老家的窗檯上擺了一盆小花,鍾老說不如片名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Ⅵ 電影《小花》是根據什麼小說改編的
《小花》改編自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小說主要描寫的是1947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這個重要歷史轉折時刻。如果當時按照那樣去拍肯定無異於又是一部軍事影片。我上世紀50年代在上影廠跟隨老導演湯曉丹拍攝《不夜城》、《鐵道游擊隊》等軍事片,後來導演了影片《山林姐妹》,還做了幾部翻譯片,尤其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很感興趣。
「文革」剛結束不久,那時手裡沒有什麼劇本,一天我們廠里的一位工人問我想不想拍《桐柏英雄》。這個本子本來是謝添和我的愛人潘文展他們要拍的,他們幾個人1977年拍了一部叫做《春天》的影片,我有點興趣想接這部戲,就問謝添還拍不拍,他說不拍了,我就向汪洋廠長申請,經同意後開始組班子。謝添錯過執導這部片子,當時或許誰也沒想到《桐柏英雄》後來會成為《小花》,而謝導後來導演了《甜蜜的事業》同樣很受歡迎。
http://book.sina.com.cn/nzt/ent/cnmovie100years/8.shtml
Ⅶ 桐柏英雄作者是誰
桐柏英雄作者是誰?
你好,桐柏英雄作者是前涉。《桐柏英雄》是1972年由前涉執筆完成的長篇小說,後來改編成電影《小花》。
小說簡介
《桐柏英雄》描寫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縱隊,挺進桐柏山,開辟桐柏新區的戰斗故事。
1972年,由前涉執筆完成的長篇小說《桐柏英雄》出版後,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了小說連播,人民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桐柏英雄》連環畫。後來,北京電影製片廠又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小花》,由陳沖、劉曉慶、唐國強等人主演,獲得巨大成功。影片中的主人公趙永生、趙小花的名字,在當時幾乎家喻戶曉。
如滿意望採納
Ⅷ 桐柏英雄小說在哪下載離線觀看
直接看電視劇撒
Ⅸ 桐柏英雄趙永生娶了誰
紅色經典小說【桐柏英雄】,是集體創作的,由前涉執筆。
原作並沒有交代趙永生最後娶了誰,只交代了趙永生所在的部隊,在攻打鄧縣縣城時。
趙永生率領一個排,英勇撲向燃燒著熊熊大火的浮橋。
小說雖然沒有明寫趙永生英勇犧牲,但是稍加分析也可以得出他已經犧牲的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