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口小說閱讀答案
① 神秘的黃河上有三大古渡口,它們哪個最古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如此波瀾壯闊的詩歌,記載了黃河奔騰的盛況,同時,黃河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未解之謎。萬丈狂瀾的黃河有多少個古渡口?這些古渡口的傳說你知道嗎?這其中,最後古老的渡口是哪一支,你又了解嗎?

畢竟,「萬里黃河萬里沙」,黃河古渡口每一段的走向都帶來了不同的傳說和故事。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這三大古渡口到底哪一個才是最為古老的渡口?其實已經不可考了。
② 從大禹渡到黃河渡閱讀短文答案
大禹渡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古渡口和商賈雲集之地,歷史悠久,人文富集。本次文化旅遊節圍繞「古中國、新運城」戰略思維和芮城規劃的「一帶兩區七景」發展格局,弘揚大禹文化和黃河文化,傳承大禹精神,通過政府搭台、企業唱戲這一模式,進一步拓寬旅遊市場,提高景區影響力,為創建國家5A級景區奠定基礎。獨具地方特色的文藝演出、大禹渡詩歌朗誦專場晚會,以及韻味盎然的戲曲、武術、秧歌、鑼鼓等民俗文化表演貫穿其中。活動歷時8天,於6月30日結束。
③ 」雀噪高枝上,人行古渡口」的含義
雀噪高枝上,行人古渡頭,半途不了事,日暮轉生愁。
解簽: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事情進行一半,成為日後愁苦之源。
④ 京口 陸龜蒙頸聯用什麼手法寫了什麼特點
對比手法,寫出了古渡口冷清的特點。
京口(唐)陸龜蒙江邊古渡傷離情,斷山零落春潮平。 東風料峭客帆遠,落葉夕陽天際明。戰舸昔浮千騎去,釣舟今載一翁輕。可憐宋帝籌帷處,蒼翠無煙草自生。【注】宋帝,指南朝宋武帝劉裕,發跡於京口。
22.頸聯採用_________手法寫古渡口_________ 的特點。 (2分)
23.「蒼翠無煙草自生"一句中哪個字用得好?結合全詩簡要賞析這句話。(5分)
答案:
22.對比 冷清
23.「自」字。這一句運用反襯(以樂景寫哀情)手法;(1分)以野草兀自茂盛生長來反襯 古渡口的空寂荒涼,(1分)寄託了作者對歷史興衰朝代更迭的深切惋惜和無奈之情。 (2 分)
(答「借景抒情」且之言之成理者,4分裡面最多得3分)
⑤ 黃河四大古渡口
1、扎陵湖渡口
扎陵湖渡口位於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西部。據歷史記載,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從長安西行,經天水、蘭州、入青海民和到樂都縣、西寧市,又過湟中縣鎮海堡,湟源縣日月山。
達共和縣倒淌河、切吉草原、再由黃河北岸西上,來到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柏海),與吐蕃王松贊干布相會,然後渡黃河經玉樹地區,再西南行,過藏北黑河,逕達拉薩,開辟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
2、黃河沿渡口
繼扎陵湖渡口之下,黃河上源的第二個渡口就是黃河沿渡口。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政府所在地黃河沿鎮。它是自唐代開始,我國從內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驛站和古渡口,千百年來人們只靠牛、羊皮筏子過渡。
解放後,於1966年在此渡口處建造了黃河源頭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黃河沿公路大橋。它把兩岸的山川草原連接在一起。大橋北端,綿延的瑪拉驛山在草原上宛如一隻馬蹄窩窩,黃河沿就居其間。
3、拉加寺渡口
是九曲黃河第一曲——瑪沁縣的一個文明古渡。它位於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鄉黃河北岸,原屬同德縣。歷史上同德縣是青海南部的交通要道,果洛地區的牧民到貴德、湟中、西寧等貿易集散地必經之路。
是那裡的畜產品和內地的工、商、農產品的運輸要道,又因在同德南部的黃河北岸拉加地方,是青南各地的貿易集散交易點,加之黃河兩岸有許多牧業區和農產區及古文化遺址,拉加盛產砂金。故牧民稱此地為「拉加從蘭木」(即拉加商道)。因此在拉加寺附近的黃河上勢必開辟渡口。
4、尕馬羊曲渡口
尕馬羊曲渡口處九曲黃河第二彎,即位於青海省興海縣與貴南縣交界處的黃河上,西岸為興海羊曲地方,東岸為貴南縣境。尕馬羊曲渡口是自古貫通興海與貴南,乃至海南州及青海各地的黃河關津渡口。

(5)古渡口小說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⑥ 求中國古代的幾個有名的「關口」
山海關、潼關、紫荊關、劍門關、娘子關等。
1、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
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瓮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2、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
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
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3、紫荊關
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
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
4、劍門關
劍門關,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劍門關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
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此壘石為關,稱劍閣或劍閣關,唐以後多稱劍門關,1700多年以來關樓屢毀屢建,現在的關樓。
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劍門關旅遊景區的主要景點,也是標志性景點。通常為了與劍門關風景區、劍門關鎮相區別,而多別稱為劍門關關口或劍門關關樓。
劍門關因其險峻,享有「劍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西蜀門戶」等稱號。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里「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贊譽,更讓劍門關名揚天下。

5、娘子關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
娘子關現存關城建於明代,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台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
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台、點將台、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傳說為唐代平陽公主駐防時所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潼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紫荊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劍門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娘子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海關
⑦ 壺口瀑布的人文歷史有哪些
壺口上下之所以形成諸多渡口,是因為壺口瀑布是黃河水上運輸的一道天然障礙,它將黃河水運通途分割為兩段。往來船隻行駛到壺口前,先到渡口停泊卸貨,通過「旱地行船」,越過壺口瀑布,到另一處渡口再裝船水運。加之,秦晉之間,經濟交流頻繁,冬季又有冰橋之便,因而出現一個個渡口。當時,這些渡口是黃河中游地區南、北、東、西水運貨物的集散地。秦晉峽谷的黃河水運為內蒙古和中原、陝西和山西等地區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衣錦渡,馮家磧、圪針灘、小船窩等,歷史上都是有名的擺渡口和航運碼頭。山峽鄉民、軍旅、商賈常常由此往來。象圪針灘古渡口,至今仍保留著較完整的古集鎮風貌,岸邊纜船的石孔以及石岸上船夫開鑿的山路,依然如故。在東龍王辿與圪針灘,還保留有明代窯洞數百孔,完整的院落及用石板鋪砌的古街道等。
壺口至龍門的黃河峽谷段,兩岸峭壁聳立,中有黃河天塹,為秦晉天然屏障,因此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王朝為了固邊,曾在沿線設有「總管府」、「慈馬戍」、「司侯司」、「巡檢司」等軍政機構。清時,還在黃河東岸築起長城,阻止西捻軍過河。
壺口一帶,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古代經濟與軍事活動的重要性,因而當時人們將許多重大活動刻文於石上,保存下來的主要石刻有東龍王辿碑刻,現存有10餘塊,其中有:
①龍王廟獻戲碑和重修樂樓碑。此兩碑分別刻於嘉靖年間和康熙初年,碑文記錄了龍王辿集鎮的形成與經濟活動情況。
②牛馬王廟重修樂樓、山門碑,記錄了作為水旱碼頭和重要集鎮的東龍王辿興盛時期的狀況。
③修復捻軍東渡時燒毀廟宇碑,刻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從側面反映了東龍王辿當時經濟活動情況。
④清軍抵禦捻軍強渡黃河的戰斗中陣亡將士紀念碑,為研究捻軍的軍事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
⑤官碑鑲嵌在圪針灘古渡口岸邊的石崖上,記載黃河漂運木料中,發生的搶木料事件,全碑保存十分完整。
⑥孟門石刻。清代徐洹瀛題寫的「卧鎮狂流」4個大字,刻於孟門巨石之上,形象地概括了孟門山的自然特點。
⑦民國八年(1919年)石刻。對壺口瀑布在陝西一側區域范圍及土地管理作了明確規定,是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建設的重要史料(布告原文在文化文物志)。
⑧ 描寫黃河所有古渡口書
在黃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內,從上流到下流,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為晉陝豫的交通要沖和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風陵渡位於黃河從北到南,繼而從西折東的轉折處,南同蒲鐵路的終點,即今芮城縣西南35公里的風陵渡鎮。這里,相傳是黃帝賢相風後發明指南針戰敗蚩尤的地方。大禹渡在芮城縣東南的神柏峪。相傳大禹治水時,休息於柏樹之下俯察河勢,並乘船東下,鑿開三門,導河入海。後人將此樹稱為神柏,並建廟以祀,其地則稱「大禹渡」。茅津渡在平陸縣城南四公里處。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陝城北對茅城,故名茅亭,茅戍邑也,津亦取名」。故名茅津渡,又叫陝津渡。
⑨ 急!求西遊記閱讀試卷全題答案 http://slyj200902.blog.sohu.com/158534163.html
西遊記 明·吳承恩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德行要修八百,陰功須積三千。均平物我與親冤,始合西天本願。魔兕刀兵不怯,空勞水火無愆。老君降伏卻朝天,笑把青牛牽轉。古
話說那大路旁叫喚者誰?乃金?山山神土地,捧著紫金缽盂叫道:「聖僧啊,這缽盂飯是孫大聖向好處化來的。因你等不聽良言,誤入妖魔之手,致令大聖勞苦萬端,今日方救得出。且來吃了飯,再去走路,莫孤負孫大聖一片恭孝之心也。」三藏道:「徒弟,萬分虧你!言謝不盡!早知不出圈痕,那有此殺身之害。」行者道:「不瞞師父說,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卻教你受別人的圈子。多少苦楚,可嘆,可嘆!」八戒道:「怎麼又有個圈子。」行者道:「都是你這孽嘴孽舌的夯貨,弄師父遭此一場大難!著老孫翻天覆地,請天兵水火與佛祖丹砂,盡被他使一個白森森的圈子套去。如來暗示了羅漢,對老孫說出那妖的根原,才請老君來收伏,卻是個青牛作怪。」三藏聞言,感激不盡道:「賢徒,今番經此,下次定然聽你吩咐。」遂此四人分吃那飯,那飯熱氣騰騰的。行者道:「這飯多時了,卻怎麼還熱?」土地跪下道:「是小神知大聖功完,才自熱來伺候。」須臾飯畢,收拾了缽盂,辭了土地山神。那師父才攀鞍上馬,過了高山。正是滌慮洗心皈正覺,餐風宿水向西行。行彀多時,又值早春天氣,聽了些——齋
紫燕呢喃,黃鸝斯朔。紫燕呢喃香嘴困,黃鸝睍�完巧音頻。滿地落紅如布錦,遍山發翠似堆茵。嶺上青梅結豆,崖前古柏留雲。野潤煙光淡,沙暄日色曛。幾處園林花放蕊,陽回大地柳芽新。古
正行處,忽遇一道小河,澄澄清水,湛湛寒波。唐長老勒過馬觀看,遠見河那邊有柳陰垂碧,微露著茅屋幾椽。行者遙指那廂道:「那裡人家,一定是擺渡的。」三藏道:「我見那廂也似這般,卻不見船隻,未敢開言。」八戒旋下行李,厲聲高叫道:「擺渡的,撐船過來!」連叫幾遍,只見那柳陰裡面,咿咿啞啞的,撐出一隻船兒。不多時,相近這岸。師徒們仔細看了那船兒,真個是——齋
短棹分波,輕橈泛浪。舟敢堂油漆彩,舟皇板滿平倉。船頭上鐵纜盤窩,船後邊舵樓明亮。雖然是一葦之航,也不亞泛湖浮海。縱無錦纜牙檣,實有松樁桂楫。固不如萬里神舟,真可渡一河之隔。往來只在兩崖邊,出入不離古渡口。古
那船兒須臾頂岸,有梢子叫雲:「過河的,這里去。」三藏縱馬近前看處,那梢子怎生模樣——主
頭裹錦絨帕,足踏皂絲鞋。身穿百納綿襠襖,腰束千針裙布衫。手腕皮粗筋力硬,眼花眉皺面容衰。聲音嬌細如鶯囀,近觀乃是老裙釵。古
行者近於船邊道:「你是擺渡的?」那婦人道:「是。」行者道:「梢公如何不在,卻著梢婆撐船?」婦人微笑不答,用手拖上跳板。沙和尚將行李挑上去,行者扶著師父上跳,然後順過船來,八戒牽上白馬,收了跳板。那婦人撐開船,搖動槳,頃刻間過了河。古
身登西岸,長老教沙僧解開包,取幾文錢鈔與他。婦人更不爭多寡,將纜拴在傍水的樁上,笑嘻嘻徑入庄屋裡去了。三藏見那水清,一時口渴,便著八戒:「取缽盂,舀些水來我吃。」那獃子道:「我也正要些兒吃哩。」即取缽盂,舀了一缽,遞與師父。師父吃了有一少半,還剩了多半,獃子接來,一氣飲干,卻伏侍三藏上馬。師徒們找路西行,不上半個時辰,那長老在馬上呻吟道:「腹痛!」八戒隨後道:「我也有些腹痛。」沙僧道:「想是吃冷水了?」說未畢,師父聲喚道:「疼的緊!」八戒也道:「疼得緊!」他兩個疼痛難禁,漸漸肚子大了。用手摸時,似有血團肉塊,不住的骨冗骨冗亂動。三藏正不穩便,忽然見那路旁有一村舍,樹梢頭挑著兩個草把。行者道:「師父,好了,那廂是個賣酒的人家。我們且去化他些熱湯與你吃,就問可有賣葯的,討貼葯,與你治治腹痛。」三藏聞言甚喜,卻打白馬,不一時,到了村舍門口下馬。但只見那門兒外有一個老婆婆,端坐在草墩上績麻。行者上前,打個問訊道:「婆婆,貧僧是東土大唐來的,我師父乃唐朝御弟。因為過河吃了河水,覺肚腹疼痛。」那婆婆喜哈哈的道:「你們在那邊河裡吃水來?」行者道:「是在此東邊清水河吃的。」那婆婆欣欣的笑道:「好耍子,好耍子!你都進來,我與你說。」知
行者即攙唐僧,沙僧即扶八戒,兩人聲聲喚喚,腆著肚子,一個個只疼得面黃眉皺,入草舍坐下,行者只叫:「婆婆,是必燒些熱湯與我師父,我們謝你。」那婆婆且不燒湯,笑唏唏跑走後邊叫道:「你們來看,你們來看!」那裡面,蹼襜蹼踏的,又走出兩三個半老不老的婦人,都來望著唐僧灑笑。行者大怒,喝了一聲,把牙一嗟,唬得那一家子槁槁,往後就走。行者上前,扯住那老婆子道:「快早燒湯,我饒了你!」那婆子戰兢兢的道:「爺爺呀,我燒湯也不濟事,也治不得他兩個肚疼。你放了我,等我說。」行者放了他,他說:「我這里乃是西梁女國。我們這一國盡是女人,更無男子,故此見了你們歡喜。你師父吃的那水不好了,那條河喚做子母河,我那國王城外,還有一座迎陽館驛,驛門外有一個照胎泉。我這里人,但得年登二十歲以上,方敢去吃那河裡水。吃水之後,便覺腹痛有胎。至三日之後,到那迎陽館照胎水邊照去。若照得有了雙影,便就降生孩兒。你師吃了子母河水,以此成了胎氣,也不日要生孩子,熱湯怎麼治得?」知
三藏聞言,大驚失色道:「徒弟啊!似此怎了?」八戒扭腰撒胯的哼道:「爺爺呀!要生孩子,我們卻是男身!那裡開得產門?如何脫得出來。」行者笑道:「古人雲,瓜熟自落,若到那個時節,一定從脅下裂個窟窿,鑽出來也。」八戒見說,戰兢兢忍不得疼痛道:「罷了罷了,死了死了!」沙僧笑道:「二哥,莫扭莫扭!只怕錯了養兒腸,弄做個胎前病。」那獃子越發慌了,眼中噙淚。扯著行者道:「哥哥!你問這婆婆,看那裡有手輕的穩婆,預先尋下幾個,這半會一陣陣的動盪得緊,想是摧陣疼。快了,快了!」沙僧又笑道:「二哥,既知摧陣疼,不要扭動,只恐擠破漿泡耳。」三藏哼著道:「婆婆啊,你這里可有醫家?教我徒弟去買一貼墮胎葯吃了,打下胎來罷。」那婆子道:「就有葯也不濟事。只是我們這正南街上有一座解陽山,山中有一個破兒洞,洞里有一眼落胎泉。須得那井裡水吃一口,方才解了胎氣。卻如今取不得水了,向年來了一個道人,稱名如意真仙,把那破兒洞改作聚仙庵,護住落胎泉水,不肯善賜與人。但欲求水者,須要花紅表禮,羊酒果盤,志誠奉獻,只拜求得他一碗兒水哩。你們這行腳僧,怎麼得許多錢財買辦?但只可挨命,待時而生產罷了。」齋
行者聞得此言,滿心歡喜道:「婆婆,你這里到那解陽山有幾多路程?」婆婆道:「有三十里。」行者道:「好了,好了!師父放心,待老孫取些水來你吃。」好大聖,吩咐沙僧道:「你好仔細看著師父,若這家子無禮,侵哄師父,你拿出舊時手段來,裝掞虎唬他,等我取水去。」沙僧依命,只見那婆子端出一個大瓦缽來,遞與行者道:「拿這缽頭兒去,是必多取些來,與我們留著用急。」行者真個接了瓦缽,出草舍,縱雲而去。那婆子才望空禮拜道:「爺爺呀!這和尚會駕雲!」才進去叫出那幾個婦人來,對唐僧磕頭禮拜,都稱為羅漢菩薩,一壁廂燒湯辦飯,供奉唐僧不題。齋
卻說那孫大聖筋斗雲起,少頃間見一座山頭,阻住雲角,即按雲光,睜睛看處,好山!但見那——知
幽花擺錦,野草鋪藍。澗水相連落,溪雲一樣閑。重重谷壑藤蘿密,遠遠峰巒樹木蘩。鳥啼雁過,鹿飲猿攀。翠岱如屏嶂,青崖似髻鬟。塵埃滾滾真難到,泉石涓涓不厭看。每見仙童采葯去,常逢樵了負薪還。果然不亞天台景,勝似三峰西華山!知
這大聖正然觀看那山不盡,又只見背陰處,有一所莊院,忽聞得犬吠之聲。大聖下山,徑至庄所,卻也好個去處,看那——齋
小橋通活水,茅舍倚青山。村犬汪籬落,幽人自往還。主
不時來至門首,見一個老道人,盤坐在綠茵之上,大聖放下瓦缽,近前道問訊。那道人欠身還禮道:「那方來者?至小庵有何勾當?」行者道:「貧僧乃東土大唐欽差西天取經者。因我師父誤飲了子母河之水,如今腹疼腫脹難禁。問及土人,說是結成胎氣,無方可治。訪得解陽山破兒洞有落胎泉可以消得胎氣,故此特來拜見如意真仙,求些泉水,搭救師父,累煩老道指引指引。」那道人笑道:「此間就是破兒洞,今改為聚仙庵了。我卻不是別人,即是如意真仙老爺的大徒弟。你叫做什麼名字?待我好與你通報。」行者道:「我是唐三藏法師的大徒弟,賤名孫悟空。」那道人問曰:「你的花紅酒禮,都在那裡?」行者道:「我是個過路的掛搭僧,不曾辦得來。」道人笑道:「你好痴呀!我老師父護住山泉,並不曾白送與人。你回去辦將禮來,我好通報,不然請回,莫想莫想!」行者道:「人情大似聖旨,你去說我老孫的名字,他必然做個人情,或者連井都送我也。」齋
那道人聞此言,只得進去通報,卻見那真仙撫琴,只待他琴終,方才說道:「師父,外面有個和尚,口稱是唐三藏大徒弟孫悟空,欲求落胎泉水,救他師父。」那真仙不聽說便罷,一聽得說個悟空名字,卻就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急起身,下了琴床,脫了素服,換上道衣,取一把如意鉤子,跳出庵門,叫道:「孫悟空何在?」行者轉頭,觀見那真仙打扮——主
頭戴星冠飛彩艷,身穿金縷法衣紅。足下雲鞋堆錦綉,腰間寶帶繞玲瓏。知
一雙納錦凌波襪,半露裙襕閃綉絨。手拿如意金鉤子,釒尊利桿長若蟒龍。古
鳳眼光明眉探豎,鋼牙尖利口翻紅。額下髯飄如烈火,鬢邊赤發短蓬鬆。齋
形容惡似溫元帥,爭奈衣冠不一同。主
行者見了,合掌作禮道:「貧僧便是孫悟空。」那先生笑道:「你真個是孫悟空,卻是假名托姓者?」行者道:「你看先生說話,常言道,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便是悟空,豈有假託之理?」先生道:「你可認得我么?」行者道:「我因歸正釋門,秉誠僧教,這一向登山涉水,把我那幼時的朋友也都疏失,未及拜訪,少識尊顏。適間問道子母河西鄉人家,言及先生乃如意真仙,故此知之。」那先生道:「你走你的路,我修我的真,你來訪我怎的?」行者道:「因我師父誤飲了子母河水,腹疼成胎,特來仙府,拜求一碗落胎泉水,救解師難也。」那先生怒目道:「你師父可是唐三藏么?」行者道:「正是,正是。」先生咬牙恨道:「你們可曾會著一個聖嬰大王么?」行者道:「他是號山枯松澗火雲洞紅孩兒妖怪的綽號,真仙問他怎的?」先生道:「是我之舍侄,我乃牛魔王的兄弟。前者家兄處有信來報我,稱說唐三藏的大徒弟孫悟空憊懶,將他害了。我這里正沒處尋你報仇,你倒來尋我,還要什麼水哩!」行者陪笑道:「先生差了,你令兄也曾與我做朋友,幼年間也曾拜七弟兄,但只是不知先生尊府,有失拜望。如今令侄得了好處,現隨著觀音菩薩,做了善財童子。我等尚且不如,怎麼反怪我也?」先生喝道:「這潑猢猻!還弄巧舌!我舍侄還是自在為王好,還是與人為奴好?不得無禮!吃我這一鉤!」大聖使鐵棒架住道:「先生莫說打的話,且與些泉水去也。」那先生罵道:「潑猢猻!不知死活!如若三合敵得我,與你水去;敵不去,只把你剁為肉醬,方與我侄子報仇。」大聖罵道:「我把你不識起倒的孽障!既要打,走上來看棍!」那先生如意鉤劈手相還。二人在聚仙庵好殺——齋
聖僧誤食成胎水,行者來尋如意仙。那曉真仙原是怪,倚強護住落胎泉。及至相逢講讎隙,爭持決不遂如然。言來語去成篸颻,意惡情凶要報冤。這一個因師傷命來求水,那一個為侄亡身不與泉。如意鉤強如蠍毒,金箍棒狠似龍巔。當胸亂刺施威猛,著腳斜鉤展妙玄。陰手棍丟傷處重,過肩鉤起近頭鞭。鎖腰一棍鷹持雀,壓頂三鉤�良捕蟬。往往來來爭勝敗,返返復復兩回還。鉤攣棒打無前後,不見輸贏在那邊。知
那先生與大聖戰經十數合,敵不得大聖。這大聖越加猛烈,一條棒似滾滾流星,著頭亂打,先生敗了筋力,倒拖著如意鉤,往山上走了。齋
大聖不去趕他,卻來庵內尋水,那個道人早把庵門關了。大聖拿著瓦缽,趕至門前,盡力氣一腳,踢破庵門,闖將進去,見那道人伏在井欄上,被大聖喝了一聲,舉棒要打,那道人往後跑了。卻才尋出吊桶來,正自打水,又被那先生趕到前邊,使如意鉤子把大聖鉤著腳一跌,跌了個嘴哏地。大聖爬起來,使鐵棒就打,他卻閃在旁邊,執著鉤子道:「看你可取得我的水去!」大聖罵道:「你上來,你上來!我把你這個孽障,直打殺你!」那先生也不上前拒敵,只是禁住了,不許大聖打水。大聖見他不動,卻使左手輪著鐵棒,右手使吊桶,將索子才突魯魯的放下。他又來使鉤。大聖一隻手撐持不得,又被他一鉤鉤著腳,扯了個蝤踵,連井索通跌下井去了。大聖道:「這廝卻是無禮!」爬起來,雙手輪棒,沒頭沒臉的打將上去。那先生依然走了,不敢迎敵。大聖又要去取水,奈何沒有吊桶,又恐怕來鉤扯,心中暗暗想道:「且去叫個幫手來!」古
好大聖,撥轉雲頭,徑至村舍門首叫一聲:「沙和尚。」那裡邊三藏忍痛呻吟,豬八戒哼聲不絕,聽得叫喚,二人歡喜道:「沙僧啊,悟空來也。」沙僧連忙出門接著道:「大哥,取水來了?」大聖進門,對唐僧備言前事,三藏滴淚道:「徒弟啊,似此怎了?」大聖道:「我來叫沙兄弟與我同去,到那庵邊,等老孫和那廝敵斗,教沙僧乘便取水來救你。」三藏道:「你兩個沒病的都去了,丟下我兩個有病的,教誰伏侍?」那個老婆婆在旁道:「老羅漢只管放心,不須要你徒弟,我家自然看顧伏侍你。你們早間到時,我等實有愛憐之意,卻才見這位菩薩雲來霧去,方知你是羅漢菩薩。我家決不敢復害你。」行者咄的一聲道:「汝等女流之輩,敢傷那個?」老婆子笑道:「爺爺呀,還是你們有造化,來到我家!若到第二家,你們也不得囫圇了!」八戒哼哼的道:「不得囫圇,是怎麼的?」婆婆道:「我一家兒四五口,都是有幾歲年紀的,把那風月事盡皆休了,故此不肯傷你。若還到第二家,老小眾大,那年小之人,那個肯放過你去!就要與你交合。假如不從,就要害你性命,把你們身上肉,都割了去做香袋兒哩。」八戒道:「若這等,我決無傷。他們都是香噴噴的,好做香袋;我是個臊豬,就割了肉去,也是臊的,故此可以無傷。」行者笑道:「你不要說嘴,省些力氣,好生產也。」那婆婆道:「不必遲疑,快求水去。」行者道:「你家可有吊桶?借個使使。」那婆子即往後邊取出一個吊桶,又窩了一條索子,遞與沙僧。沙僧道:「帶兩條索子去,恐一時井深要用。」沙僧接了桶索,即隨大聖出了村舍,一同駕雲而去。那消半個時辰,卻到解陽山界,按下雲頭,徑至庵外。大聖吩咐沙僧道:「你將桶索拿了,且在一邊躲著,等老孫出頭索戰。你待我兩人交戰正濃之時,你乘機進去,取水就走。」沙僧謹依言命。齋
孫大聖掣了鐵棒,近門高叫:「開門,開門!」那守門的看見,急入里通報道:「師父,那孫悟空又來了也。」那先生心中大怒道:「這潑猴老大無狀!一向聞他有些手段,果然今日方知,他那條棒真是難敵。」道人道:「師父,他的手段雖高,你亦不亞與他,正是個對手。」先生道:「前面兩回,被他贏了。」道人道:「前兩回雖贏,不過是一猛之性;後面兩次打水之時,被師父鉤他兩跌,卻不是相比肩也?先既無奈而去,今又復來,必然是三藏胎成身重,埋怨得緊,不得已而來也,決有慢他師之心。管取我師決勝無疑。」古
真仙聞言,喜孜孜滿懷春意,笑盈盈一陣威風,挺如意鉤子,走出門來喝道:「潑猢猻!你又來作甚?」大聖道:「我來只是取水」。真仙道:「泉水乃吾家之井,憑是帝王宰相,也須表禮羊酒來求,方才僅與些須。況你又是我的仇人,擅敢白手來取?」大聖道:「真個不與?」真仙道:「不與,不與!」大聖罵道:「潑孽障!既不與水,看棍!」丟一個架子,搶個滿懷,不容說,著頭便打。那真仙側身躲過,使鉤子急架相還。這一場比前更勝,好殺——主
金箍棒,如意鉤,二人奮怒各懷仇。飛砂走石乾坤暗,播土揚塵日月愁。大聖救師來取水,妖仙為侄不容求。兩家齊努力,一處賭安休。咬牙爭勝負,切齒定剛柔。添機見,越抖擻,噴雲噯霧鬼神愁。朴朴兵兵鉤棒響,喊聲哮吼振山丘。狂風滾滾催林木,殺氣紛紛過鬥牛。大聖愈爭愈喜悅,真仙越打越綢繆。有心有意相爭戰,不定存亡不罷休。知
他兩個在庵門外交手,跳跳舞舞的,斗到山坡之下,恨苦相持不題。古
卻說那沙和尚提著吊桶,闖進門去,只見那道人在井邊擋住道:「你是甚人,敢來取水!」沙僧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寶杖,不對話,著頭便打。那道人躲閃不及,把左臂膊打折,道人倒在地下掙命。沙僧罵道:「我要打殺你這孽畜,怎奈你是個人身!我還憐你,饒你去罷!讓我打水!」那道人叫天叫地的,爬到後面去了。沙僧卻才將吊桶向井中滿滿的打了一弔桶水,走出庵門,駕起雲霧,望著行者喊道:「大哥,我已取了水去也!饒他罷,饒他罷!」主
大聖聽得,方才使鐵棒支住鉤子道:「你聽老孫說,我本待斬盡殺絕,爭奈你不曾犯法,二來看你令兄牛魔王的情上。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才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老孫若肯拿出本事來打你,莫說你是一個什麼如意真仙,就是再有幾個,也打死了。正是打死不如放生,且饒你教你活幾年耳,已後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扌肯他。」那妖仙不識好歹,演一演,就來鉤腳,被大聖閃過鉤頭,趕上前,喝聲:「休走!」那妖仙措手不及,推了一個蹼辣,掙紥不起。大聖奪過如意鉤來,折為兩段,總拿著又一抉,抉作四段,擲之於地道:「潑孽畜!再敢無禮么?」那妖仙戰戰兢兢,忍辱無言,這大聖笑呵呵,駕雲而起。有詩為證,詩曰:知
真鉛若煉須真水,真水調和真汞干。真汞真鉛無母氣,靈砂靈葯是仙丹。古
嬰兒枉結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費難。推倒旁門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還。齋
大聖縱著祥光,趕上沙僧,得了真水,喜喜歡歡,回於本處,按下雲頭,徑來村舍,只見豬八戒腆著肚子,倚在門枋上哼哩。行者悄悄上前道:「獃子,幾時占房的?」獃子慌了道:「哥哥莫取笑,可曾有水來么?」行者還要耍他,沙僧隨後就到,笑道:「水來了,水來了!」三藏忍痛欠身道:「徒弟啊,累了你們也!」那婆婆卻也歡喜,幾口兒都出禮拜道:「菩薩呀,卻是難得,難得!」即忙取個花磁盞子,舀了半盞兒,遞與三藏道:「老師父,細細的吃,只消一口,就解了胎氣。」八戒道:「我不用盞子,連吊桶等我喝了罷。」那婆子道:「老爺爺,唬殺人罷了!若吃了這吊桶水,好道連腸子肚子都化盡了!」嚇得獃子不敢胡為,也只吃了半盞。那裡有頓飯之時,他兩個腹中絞痛,只聽輪轂輪轂三五陣腸鳴。腸鳴之後,那獃子忍不住,大小便齊流。唐僧也忍不住要往靜處解手。行者道:「師父啊,切莫出風地里去。怕人子,一時冒了風,弄做個產後之疾。」那婆婆即取兩個凈桶來,教他兩個方便。須臾間,各行了幾遍,才覺住了疼痛,漸漸的銷了腫脹,化了那血團肉塊。那婆婆家又煎些白米粥與他補虛。八戒道:「婆婆,我的身子實落,不用補虛。且燒些湯水與我洗個澡,卻好吃粥。」沙僧道:「哥哥,洗不得澡,坐月子的人弄了水漿致病。」八戒道:「我又不曾大生,左右只是個小產,怕他怎的?洗洗兒干凈。」真個那婆子燒些湯與他兩個凈了手腳。唐僧才吃兩盞兒粥湯,八戒就吃了十數碗,還只要添。行者笑道:「夯貨!少吃些!莫弄做個沙包肚,不象模樣。」八戒道:「沒事,沒事!我又不是母豬,怕他做甚?」那家子真個又去收拾煮飯。古
老婆婆對唐僧道:「老師父,把這水賜了我罷。」行者道:「獃子,不吃水了?」八戒道:「我的肚腹也不疼了,胎氣想是已行散了,灑然無事,又吃水何為?」行者道:「既是他兩個都好了,將水送你家罷。」那婆婆謝了行者,將余剩之水,裝於瓦罐之中,埋在後邊地下,對眾老小道:「這罐水,彀我的棺材本也!」眾老小無不歡喜,整頓齋飯,調開桌凳。唐僧們吃了齋,消消停停,將息了一宿。次日天明,師徒們謝了婆婆家,出離村舍。唐三藏攀鞍上馬,沙和尚挑著行囊,孫大聖前邊引路,豬八戒攏了韁繩。這里才是洗凈口孽身干凈,銷化凡胎體自然。畢竟不知到國界中還有什麼理會,且聽下回分解。古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⑩ 古渡口文中指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描寫分析其作用
小說中自然環境描寫有以下作用,具體文章具體分析.
一、渲染故事氣氛
作家往往用生動的自然環境描寫,來創造故事的特定氛圍,從而增強故事的真實性.
二、烘託人物形象
環境本是為人物活動提供一個場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環境的描寫,往往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也就是說,作家為了表現人物豐富的心境、復雜的性格,往往要為人物設置多種不同的自然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其性格.
三、推動情節發展
情節發展與環境描寫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環境描寫要以情節為依據,情節發展離不開環境描寫
.還可以為下文發展做鋪墊
四、暗示社會環境
優秀的作家,總是通過對特定的自然環境的描寫,來展示獨特的世態風情,為讀者提供一副社會歷史圖畫.所以,小說中的自然環境,一般都帶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當作是社會環境的暗示.
五、深化作品主題
分析小說的主題,離不開對人物和情節的細致分析,也離不開對環境的認真考察.
如果是散文的話,
有烘托一種氣氛做暗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