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飛推薦的小說
1. 戰馬飛飛是誰的寵物
威連長。《白馬飛飛》是由張子恩執導,葉暉、王大志、田錢志、苗圃、段國際主演的劇情片,於1996年上映。該片根據王星泉小說《白馬》改編,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騎兵團戚連長與一匹白馬的動人故事。
2. 電競類UU妹的小說叫什麼
是她用微博發的第一章節,沒有起名字。
UU寫小說的事件目的並不簡單,畢竟把五五開和馬飛飛同時寫入一本小說中,而盧本偉如今已經不能去獲得更多的公眾知名度,想要換回名譽恢復曾經「一哥」的地位,靠著UU的確是最好的選擇,而維護他們的完美人設如今也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了。遙想五五開從最開始的S3亞軍,到後來直播人氣從低到高,再到後來的陷入各種丑聞,最後被封殺。
趙夢_,1993年12月18日出生,ShowGirl和平面模特,網路紅人。15歲開始做模特showgirl,在圈中小有名氣,後因扮演《英雄聯盟》的皮城女警走紅,盧本偉現任女友。
別名:柚茶,柚柚,uu妹,UU大魔王。
3. 山西作家群的地位
《八駿圖——山西作家生存狀況掃瞄》前言
以馬來寓意中國作家的生存狀況是富有象徵意味的。
著名文藝理論家、批評家唐達成寫過一篇散文《棗紅馬飛飛》,我摘引如下:
棗紅馬飛飛,是遠近馳名的好馬,自從主人擁有了飛飛,簡直得意非凡。它身材瘦勁,四腿修長、眼如丹鳳,蹄似銅錘,而且力大耐勞。主人用它來運輸,不僅多裝二三百斤貨,還能比別的馬更快地到達目的地。為此,主人可發了大財,對棗紅馬更是另眼相待,黑豆啦、麥麩啦,甚至小米啦,他都捨得朝馬槽里倒。
遇見別的馬主,飛飛的主人就不禁要眉飛色舞地吹噓一通了:「嘖嘖,你們看看我這匹飛飛,那裡是匹馬呦,簡直是賽『賓士』了,你們那些馬站在飛飛面前還叫馬嗎?飛飛的勁,就是叫它拉一座山,它也能給你拉走;叫它跑,你騎在它上面就像坐上了飛機,飛啊飛,那個美!再說你看它有多聽話呦,叫它東,它就東,叫它西,它就西;叫它站住,它就站住,叫它走,它就走。拉多沉的負載,它也不待含糊,提腿就沖,唉唉,寶馬呀寶馬呀!」
其它的馬主,聽他這一通吹噓和描寫,無不羞慚萬分,那些在旁邊聽著的馬更是羞愧垂地了,覺的還不如地上裂開個縫鑽進去呢。
只有飛飛,每當這種時候,就感到悲從中來,只有它自己知道,它的這些「優點」,是付出了多少痛苦和眼淚才換來的呦。記得它還是頭小馬駒的時候,它是多麼桀驁不馴,是多麼任性歡躍,又是多麼自由自在呵。自從落到這個主人手中,挨了多少皮鞭的抽打,挨了多少拳頭和呵叱,背上又留下過多少血痕,多少難忍的侮辱,刺耳的咒罵傾瀉在它頭上……於是,它帶血帶淚地擁有了那麼多「優點」。
夜晚,在馬廄里和夥伴拴在一起的時候,它常常不免唉聲嘆氣,想到傷情處,忍不住涕淚橫流。其他的馬匹,見到這種情景,覺的非常奇怪了:「老弟,你還有什麼可抱怨的,你的主人多麼誇耀你,多麼優寵你,你看看你槽里吃的是什麼料!我們吃的是什麼料?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喲。你看你的主人,一夜就要起來三次,又怕你凍著,又怕你餓著,就差用玻璃罩把你罩住了。唉,老弟,知足罷,馬心不足蛇吞象,看看我們,你就知道你是享受著特等待遇了!」
棗紅馬飛飛聽著耳邊這些七嘴八舌的議論,默然了。它只覺得自己是那麼孤獨,那麼寂寞,那麼憂傷。它眨了眨美麗的丹鳳眼,讓一顆顆大大的淚珠跌落在乾草上。然後抬起頭看著幽邃浩渺的夜空,似乎只有遠處閃耀著的星星,給了它一絲慰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棗紅馬飛飛拉著沉重的負載,穿過山谷,越過草地,涉過溪流,一步一步地走向循環反復的目的地。它似乎漸漸麻木了,只是走到廣闊無垠的草原上,嗅到撲面而來、令它陶醉的鮮草香氣時,它的心就又騷動起來了。它想站住,把頭埋到那厚厚的青草中,盡情享受一下這醉人的氣息。忽然,一聲呼嘯,「啪!」主人的鞭子已經重重地抽到背上,一陣鑽心的疼痛,讓它渾身都震顫了。於是,它又聽到那熟悉的呵斥聲:「畜生,別站下,快拉!」接著主人又揮舞著,在空中打了一個響鞭。
棗紅馬飛飛邁開步子又往前拉了。但是,這次它心裡的騷動更激烈了,血管中的血彷彿不安地流動得更快了。這樣一股涌動,來得是這樣強烈,這樣狂野,這樣激盪,耳邊似乎又聽到了主人的呵斥聲,但是這些聲音彷彿只是刺激它的興奮劑。剎那間,它的心彷彿開了閘,血全部涌到了它頭上。飛飛猛然仰起頭,朝天空長嘯了一聲,直立了起來。然後,四踢生風似地朝無邊無際的草原上狂奔起來,它跑的這樣狂歡,這樣粗野,這樣肆無忌憚,向一枝利箭,像一顆子彈,像騰空而起的火箭,於是,那些負載被甩到四面八方,它的主人被彈跳到了半空,又重重地跌落下來,那大車被土堆撞得散了架,七零八落地扔在身後。最後,連那轅木也離它而去,飛飛渾身上下覺得從來沒有的輕快,舒展……
飛飛像一團火,飛快地在草原上閃電般滾動,那紅紅的鬃毛在風的吹動下飛揚起來,如同一股一股火苗。
飛飛挺起了高高的胸脯,四踢如同擊起了雷鳴的鼓點。風在耳邊呼呼地勁吹,草浪波濤般朝後倒下,天際的白雲輕霧般閃過頭頂,藍天伸開浩瀚寬大的巨袍,迎著甩脫一切羈絆的飛飛撲來。棗紅馬飛飛心花怒放,無拘無束,盡情盡意,放浪形骸地在曾經生養於斯的大草原上賓士。飛飛向著天際,向著草原深處,向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忘情地飛去。
不知有多遠,不知有多深,不知有多快,飛飛大汗淋漓,舒展了自己全部生命的羽翼,為它的同類展示了一場無與倫比的、撼天動地的命運之戰。
在草原的盡頭,棗紅馬飛飛仰首長嘶一聲,那嘶鳴是快樂的、豪放的、果敢的,然後突然倒下了。飛飛的主人跌跌撞撞地找來,嘴裡叫著:「飛飛瘋了,飛飛瘋了。」但是,當他找到棗紅馬飛飛時,他驚異地發現,棗紅馬是安然倒下的,它的臉上仍然留著美麗的、光輝的微笑。
你們見過百年難遇的駿馬的微笑嗎?
唐達成說:「馬的形象好啊。你看,人類一提到對人的服務意識,首先肯定的是『做牛做馬』。馬有千里致遠之能,牛有萬斤負重之力。馬和牛,是人類贊美的形象。而貓,人類認為太乖巧刁滑,太勢利眼,美國大劇作家田.威廉斯就寫過一個劇本:《熱鐵皮屋頂上的貓》。而驢大概也不太討人類喜歡,要不一說到一個人不馴服不順從,就會用一句『毛驢脾氣』。」
唐達成向我贊美過羅丹那尊著名的「人首馬身」雕塑。唐達成感嘆地說:「羅丹真不愧為藝術大師,他把雕像塑造成頭顱已掙脫為人,而被奴役被駕馭的馬身子還沒變過來,這其中難道沒孕含著藝術大師的深刻寓意?」
唐達成在訪蘇筆記中記錄下這樣一段話:當馬雅可夫斯基聲望每況愈下的時候,斯大林的干預「挽救」了他。斯大林肯定了他作為官方第一詩人的地位,並塑造了他的雕像。蘇聯人說,俄羅斯諺語雲:愛是勉強不了的。雕像立在那裡,但是沒有愛,也不理解。後人以為是一個無名騎士的銅像或看作普希金的作品《青銅騎士》。他騎上馬干什麼?為顯示威武高大?其實,他早從馬上摔了下來。只剩下蹶起的馬蹄子讓人絆跟頭。唐達成在下面批註了一句:「馬雅可夫斯基的第二次死亡。」
馬在唐達成的思維中,「白馬非馬」,已經升華為一種形而上的意象。
無獨有偶:福克納總以《卡爾卡索納》作為他小說集的結尾。當然,作為福克納如此之文學巨匠,絕不可能是信手拈來,隨意為之。這是為什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終結?他必然有著別具匠心的寓意。
《卡爾卡索納》名為小說,卻沒有故事,甚至連情節也沒有。只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詩人與他自己骷髏之間的對話。詩人讓自己的想像力任意馳騁:他想像自己騎上一匹「眼睛像藍色的閃電,棕毛像飛舞的火焰」的駿馬,「沖向山頂,然後騰空而起奔向高空」,「風馳電掣般地躍上天堂里藍色的山峰」。
一個西方的作家、一個東方的評論家,都不約而同地把注視的目光投在了「馬」身上,這大概不能輕率地認為是巧合!從「棗紅馬飛飛」身上,我們難道沒有讀出文藝批評家對一代文人生存狀況的思索?
奴役與自由,哲學命題化為 「遵命文學」和「我筆寫我心」的文學話題。
我選取八位山西作家的人生經歷和文學道路作為題材,因為他們各自有著某種意義某個側面的典型性。
其間有「一馬當先」的領跑人物馬烽,他「老馬識途」,沿著毛澤東指引的《講話》道路亦步亦趨心無旁騖地一條道兒跑到了黑;有「山葯蛋派」隊列中斜刺里沖出的一匹反叛「黑馬」胡正;有被馬烽「伯樂相馬」選中為接班人,而最終演變成「白馬非馬」寓言的周宗奇;有被體制的強大「萬有引力」所扭曲所異化成「非驢非馬」的焦祖堯;也有「天降大任於斯人」、「挽狂瀾於即倒」自覺承擔起拯救使命的「白馬王子」趙瑜;也有「天馬行空」我行我素獨往獨來,「何不瀟灑走一回」的鍾道新;還有「踏春文壇馬蹄狂」和「春風得意馬蹄輕」的「文壇惡人」韓石山;還有在官場文壇人生雙軌跡中,經常處於「馬到成功」和「馬失前蹄」之兩難困惑矛盾境地的田東照等等。透視這組《八駿圖》的「芸芸眾生相」,我們看到得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萬馬齊喑」的文學縮影。
這八位作家都是由山西走向全國文壇的。山西文壇對共和國文學史而言,具有非常典型之意義。山西這塊黃土地作為老延安們的根據地,自始至終實踐著一種文學體制。從建國初始在「講話」照耀下成長起來的「山葯蛋派」到新時期的「晉軍崛起」,無不蘊涵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潛意識。解剖一個麻雀,可以窺一斑以見全豹,看清整個體制的肌理。
近些年來,不斷有人發出「重寫文學史」的呼喚,當代文學史已讓主流傳媒的「春秋筆法」搞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每個人只能根椐自己的生存環境認識當代史、當代文學史。山西文壇是我三十年生命體驗的地方,是我熟悉的一塊資源。我只能在這塊資源上開掘屬於我的寶藏。
文學史無疑是由文學家構成。正是一個個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文學家的文學活動,才構成一部鮮活的文學史。
撰寫人物傳記,似乎已形成一個固定模式,經常聽到這樣的指教:你撰寫的人物格局不夠大。
我們已經習慣了那種大人物大事件的「宏大敘事」,崇尚「春秋筆法」,認為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況何足掛齒。這一正統主流史學觀,早就引起胡適的質疑。他在1930年寫的《上海小志序》中說:「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提出「大」與「小」的歷史辯證關系。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朝代的興替、君主的廢立、革命的道義等等都在我們的眼中小化,而《史記》中偶然提到的一筆「奴婢與牛馬同欄」或「躡利屣」,這些閑筆卻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管中窺豹,從中我們了解到諸如漢代奴隸如何生活,婦女纏足由何而起等有關一個時代生存狀況的問題。這種有關人類生命進程,一個時代的文明性質的問題,才是人類文化史上有重大意義的史料。這可否算是「小中見大」的另一層含義?
別林斯基在評述到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中歐也妮為給她表哥咖啡中加一小勺糖所經歷的心理斗爭時說:歐也妮此時下決心的勇氣,並不弱於拿破崙越過阿爾比斯山時的決心。小人物也有一顆七巧靈瓏之心。一滴水可見太陽,一個人的生存狀態是諸多復雜人際關系的總和。真實地寫出一個人的生存狀況,也就寫出了他賴以生存的全部復雜時代背景和社會風貌。正是在這一點上,也許將來的史學家們,還得靠那些「識小」的不賢者們所記錄下的小人物身上的細節,去尋找已經逝去的時代的特徵。
在中國這樣的特定語境中,作家的想像力可以說是蒼白的。只有你想像力難以企及的真實,而絕無超越真實的想像。那些富於想像力的小說家們,過分自信自己能夠構造出一個高於生活的「藝術真實」,然而他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歷史進程的方向,從來不會以任何天才的精心構想而轉軌,它是以無數人的聰明才智(這是一種爭奪生存空間而由本能所激發出來的能量),無數用力方向,相輔相成,抵觸消解,陰錯陽差,最後由合力所綜合形成的一個生存真實。山西八位作家的人生經歷,他們的痛苦困惑掙扎得失,已經向我們揭示出:人生道路的設計不是任何個人的「一廂情願」,這個「真實」到最後一刻仍充滿變數,仍使任何天才始料不及,大跌眼鏡。正是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藉助於紀實手段所發掘出來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極權社會的深層潛意識。大概這也正是寫出「真實」的價值所在。寫出一個小人物的意義所在。
與著意於研究叱吒風雲的人物和驚心動魄的事件的傳統史學觀不同,現代人的史學觀越來越注重普通人的日常習俗和由生存環境形成的社會集體潛意識。認為這才是歷史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因素。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成為研究歷史的珍貴史料,在現代人的觀念中重新獲得意義。我想,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大概終有一天會由「稗史」成為「正史」。這種轉變,是歷史觀的重大變化。
正是基於上述觀點,我描繪了這部《八駿圖》中的例例「個案」。
依我之筆力,我不敢奢言改寫或重寫文學史。我只是希望通過記載這些充滿生命原始沖動的騰躍之姿,能為將來文學史的撰寫,留下一份原始資料。
http://vip.bokee.com/article.php?id=484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