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書說小說閱讀
『壹』 《說文解字》的"六書"理論的具體內容
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說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後因年代久遠而失傳。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說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後代研究《說文》多以此版為藍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釋本即用此版《說文》為底稿而加以注釋。
《說文解字》內容共十五卷,以小篆為研究對象,同時參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為文字解說,十五卷為敘目,每卷都分上下兩篇,實為三十卷。共收字頭9353個,重文(古文、異體等)1163個,字頭以小篆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異體。
《說文解字》首創漢字部首,全文共分部首540個,從「一」部開始到「亥」部結束,同部字的第一個字就是部首,並用「凡某之屬皆從某」標明。正文部分重點在字形的分析,「說文」以「文」(獨體為主)。
「解字」重點在字義的解釋,以「字」(合體為主),小篆是全書的說解對象,通過字形的分析,來肯定字的性質和類型,說明文字義形音三種要素和三者的密切關系,說解次序就是對每個字先說解其意義,次說形體,後說讀音,全書以「六書」為書例,統全書文字。
『貳』 六書說流行於什麼時代,最早見於哪部書
古人把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總稱「六書」,即所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六書」是古代學者根據漢字的形體結構和使用情況,加以分析、歸納而出的字體分類,而決不是古人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的。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具體地為「六書」下了定義,舉了字例。後來,經過歷代文字學家的總結補充修正,成為一套完整的理論,人們稱之為「六書說」。
從造字的角度分析漢字結構,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了。例如《韓非子•五蠹》:「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里列舉了周代用來教育貴族子弟的「六藝」項目,其中有「六書」但《周禮》並未具體說明六書的內容。也沒有對六書的解釋。
至於六書的細目,到漢代才有記載。漢代記述六書細目的有三家,一為鄭眾,《周禮•地官•保氏》注中引鄭眾的話「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一為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雲:「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為許慎《說文解字•敘》雲「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不僅指出了「六書」的名稱,還給每一書下了定義,舉了例子。據唐蘭先生考證,三家之說同出於一源,因為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是根據西漢末古文經學創始大家劉歆的《七略》刪節而成的,所列六書名目、次序也應本於劉歆所述,而鄭眾、許慎的學術師承又與劉歆有淵源,鄭眾之父是劉歆的學生,許慎之師賈逵的父親賈徽也是劉歆的學生。然而三家的細目有兩點不同:一為指事、會意、形聲的稱謂不同,二為各書次第不同。後世研究者認為,稱謂不同反映三家對這三書的認識可能有差異,各書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對各種字產生的先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後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依朱宗萊的主張,從許慎六書的名稱而遵班固六書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叄』 什麼叫六書說
古人把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總稱"六書",即所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是古人根據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漢字構造結論,而決不是古人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的。
望採納謝謝
『肆』 六書的體例是什麼樣的
【六書】
●【六書的基本概念】:指古人分析漢字的構造和使用而的歸納出來六種條例。
「六書」的這個概念始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東漢鄭玄注引鄭眾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①、假借、諧聲②也」(註:①處事,即「指事」;②諧聲,即「形聲」)。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六書之名定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把六書之名定為:指示、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一般都認為,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造字之法,即漢字結構的條例;轉注、假借則屬於用字之法。
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不夠完善周密的條例。但是,它對於大多數的漢字,特別是對古文字,它還是能夠予以說明。「六書說」是我國文字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見。
●【六書的具體內容】
一【象形】:
六書之一。字形摹寫實物的形狀,或用比較簡單的線條來摹寫事物的特徵部分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如《牙部》:「牙,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皿部》:「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
象形字有獨體象形與合體象形之分。合體象形所合之二體,有一體不能單獨成字,有一體可以單獨成字。如「石」,其中「廠」(han四聲)成字,意思是山邊岩石突出覆蓋處;「口」象石塊之形(非口舌字),不成字。王筠說:「石與果一類,本以○象石形,而此形多矣,乃以廠定之。」(《說文釋例•象形》)這說明合體象形的產生是由於區別象形形體的需要,即加上一個表示同類事物的字,使所摹寫的對象能夠確定,不致產生誤解。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漢字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礎。
二【指事】:
六書之一。也叫「象事」、「處事」。以點畫等象徵性的符號來表明意義。《說文解字•敘》:「指示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指事字在漢字中為數不多,這可能與以符號表意的局限有關。指示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純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號來表示,如一、二、三、四;+(甲骨文「七」字);丨(甲骨文「十」字)等。這類指示字可能是來自原始的刻劃符號。另一類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點畫性符號,以表明造字的意圖所在。如「刃」是在刀口處加一點,指明刀刃。「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畫,指明是樹木的下端,「末」與此相反,指明是樹木的上端。這一類指示字,有些文字學著作稱為合體指事或加體指事。
三【會意】:
六書之一。也叫「象意」。組合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此類合誼(同「義」),以見指撝(同「揮」),武信是也。「會意字中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組成的「異文會意」。如《說文•林部》:「戍,守邊也,從人持戈。」《手部》:「摯,握持也,從手執。」還有相當一部分會意字是「疊文會意」。如《說文•林部》:「林,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車部》:「轟轟,群車聲也。從三車。」
會意字的結構有助於認識一些漢字的本義。如《說文•斗部》:「料,量也,從米在斗中。「段玉裁註:「米在斗中,非盈斗也。視其淺深而可料其多少,此會意。」
四【形聲】:
六書之一。也叫「象聲」、「諧聲」。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義,聲符表音。《說文解字•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是漢字中最能產的合成字。因此,形聲字在漢字中數量最多,佔百分之八十以上。
形聲字的組合方式很靈活,如:
•左形右聲:江、河
•左聲右形:錦 、刊
•上形下聲:草、房
•上聲下形:想、袈
•外形內聲:街、衷
•外聲內形:聞、衡
有的聲符或形符只佔字的一個角落,如「勝」,形符是「力」,聲符是「朕」。「寶」,聲符是「缶」,形符是「宀」、「玉」、「貝」組成的會意字(西周金文中才開始在這個會意字中加上聲符「缶」)。
形聲字可能是比較晚起的造字方式。早期甲骨文中形聲字還比較少;後期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百分之二十。由於這種方式靈活,適應性強,在漢字發展中,它得到了最廣泛的運用。
五【轉注】;
轉注是古人製造「同義字」的方法,換言之,轉注就是用同義字輾轉相注的方法造字。許慎說:「轉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同意相受」是統一字首的具體方法,即授與一個同義字,也就是說用一個同義字相注釋,作為它的義符。例如:語言(指「口語」)里〔lao三聲〕這個詞,既已製造了「老」字來記錄它。後來口語里起了變化,「老」念成「丂」〔kao三聲〕,於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個同義的「耂(念lao三聲,即現在的「老」字)」字,寫成「考」(即造出了一個新字「考」)。 「耂(老)」對於「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義相注。就是說,用「耂」作了「丂」的義符)。「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紀大」,它們是同義字,當然也是「轉注字」。
●轉注字的特點是:字首(部首)的意義等於轉注字的意義,因為用來注釋的字首是一個同義字。判斷轉注字的兩個重要依據: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義相注。
●轉注字的歷史意義:轉注字的形和義密合無間,只要看看它們的形體就可以知道它的意義,也就可以知道它們是同一群同義字。這種造字方法解決了語言中同義詞的創造問題,是孳乳文字(孳乳zī rǔ:派生,演變,繁殖)的重要方法,是我們祖先的一個偉大創舉。
『伍』 六書指的是什麼 一本書造字方法還是六本書
「六書」的這個概念始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東漢鄭玄注引鄭眾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①、假借、諧聲②也」(註:①處事,即「指事」;②諧聲,即「形聲」)。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六書之名定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把六書之名定為:指示、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一般都認為,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造字之法,即漢字結構的條例;轉注、假借則屬於用字之法。
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不夠完善周密的條例。但是,它對於大多數的漢字,特別是對古文字,它還是能夠予以說明。「六書說」是我國文字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見。
『陸』 簡述『』六書『』並舉例說明
東漢學者許慎給「六書」下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六書是後人對漢字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也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當有了六書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系統為依據。
『柒』 什麼是"六書"
清代以後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普遍採取的是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
六書是後來的人對漢字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也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當有了六書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系統為依據。
(7)六書說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大約周代到漢代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
好像「貓」、「軑」、「鉲」是形聲字,「凹」、「凸」、「凼」是指事字, 「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會意字,「鎄」是形聲兼會意字(「愛」既標音,亦指愛因斯坦。該化學元素的外文乃以愛因斯坦來命名)。這些新字,當中包含了日本國字,亦依從六書來造字。
『捌』 六書說的歷史貢獻及其局限性
簡述漢字各階段的發展演變及特點
『玖』 關於六書
是指漢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指的是文字形體結構,轉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六書」的這個概念始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東漢鄭玄注引鄭眾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①、假借、諧聲②也」(註:①處事,即「指事」;②諧聲,即「形聲」)。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六書之名定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把六書之名定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一般都認為,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造字之法,即漢字結構的條例;轉注、假借則屬於用字之法。
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不夠完善周密的條例。但是,它對於大多數的漢字,特別是對古文字,它還是能夠予以說明。「六書說」是我國文字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