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邊緣掙扎小說閱讀

邊緣掙扎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7-01 11:17:16

A. 什麼是邊緣小說

真正的文學都是邊緣的。那是人性中的另一種深刻的、被壓抑的東西在發出聲音。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暗流在涌動著。邊緣身份、邊緣情感、邊緣意識,它們與主流相比,顯得是那麼特別和另類。那些「人生邊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呢?有人說,它們有著強烈的後現代主義傾向,把嚴肅的東西戲謔化,深度的東西平面化,否定主流的生活方式,破壞原有的規則——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其實,邊緣小說還呈現出更多的面目……在人生的各種邊緣上掙扎著的人們,他們的救贖之路又在哪兒呢?這種邊緣性,可能是暫時的,但更是永遠的。人性的復雜,世界的深不可測,精神與肉體的遭遇和追求,在邊緣小說這樣一種文體中得到了更富震撼,更發人深思的展示。人類的困境,這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反過來說,邊緣的文字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學,它們甚至都不能被稱為文學。我們唾棄那些借邊緣文學之名進行的純粹獵奇、暴露隱私的所謂個人化寫作。沒有了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和深刻思考,它們只是一堆垃圾,其中充塞的只是沒有思想的掙扎和動物性的慾望,比如盲目的反叛和無度的放縱以及陰暗的窺視心理。

B. 為什麼我總在死的邊緣掙扎

《掙扎在死亡的邊緣》是驕傲的仙人球創作的網路小說,發表於起點網。
死亡也許就在明天,當習慣了孤獨以後,還有什麼可以讓她將死的生命開出一點色彩呢?我們都在靠近死亡,我們又能在短暫的生命里留下什麼樣的故事呢?它和愛情一樣古老,但我們卻感到沉重,也許生命不僅僅只有長度,我們可以選擇讓死亡美麗一點,再美麗一點。

C. 謝真真彭彥小說 邊緣掙扎 在哪個閱讀器上可以讀 急急急

微信

D. 無花薔薇—愛痛邊緣的情感掙扎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無花薔薇—愛痛邊緣的情感掙扎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E.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10篇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一):書是花,閱讀者是蜜蜂
這是一本寫給文學愛好者的書,或者是一個熱愛閱讀的資深人士所寫的書,他把自我的閱讀體驗寫下來,但卻是很多像他一樣熱愛閱讀的人共通的感受。不讀書的人,沒有閱讀習慣的人體會不到那種歡樂。因為沒有共鳴,也許讓他們很難繼續讀下去。
我對其中好幾篇總結都感同身受,比如《讀書不會改變我們》,我就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再次閱讀曾經讀過的書時,是「一個安心又掃興的經驗」,翻開這些書,我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很快集中在那些當初閱讀的時候劃下的句子或者在留白處信筆寫下的文字,但最重要的是時隔一段時間以後,或許是幾個月或許是幾年,當我們再把這書看一遍時,「差不多始終是在相同的段落下劃上著重線。」大概就會有人感嘆,我們是否從未改變?作者說「只有文學才華才能帶來新鮮感,它讓我們在每次重訪舊作時都如同有了新的發現一般歡呼贊嘆。「呵,這是很讓人焦慮的。
還有他所說的關於閱讀過程當中,如果是處於一種昏昏沉沉的狀態,那麼可能一會兒就會被某個思緒或者描述觸碰到記憶與感性的開關。一旦打開記憶的閥門,洪水便奔騰不瀉停不下來,閱讀的快感也就從那一刻起高漲起來。
我還喜歡書里一篇《只因愛而讀書》裡面提到:我們由喜歡人物開始;接下來是喜歡作者,最後則是喜歡文學。我覺得再真實不過,我自己就有這樣經歷,他這篇里還有一段話,我覺得簡直太生動了。應該背下來:「當探險者剛剛走進原始叢林時,他會對自己遇見的第一隻千足蟲驚嘆不已,可是,當他在森林裡跋涉數月之後,在他到達林中空地,看到仙女門在哪裡隨著琴鳥的吟唱翩翩起舞時,他不會失去感覺而無動於衷。」這寫的是閱讀世界越來越大時候的感受。我覺得這就像我剛開始讀書那會兒,從郁達夫的散文到史鐵生的感悟再到阿城的小說,我都在稱贊,都覺得他們一個比一個更能駕馭文字,可當我在文學的世界裡慢慢走遠,看到的世界越來越多樣化時,我所收獲的美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意識到當初的短淺與狹隘。現在在讀的黑塞和卡爾維諾,我在他們的作品裡感受到了更多文字所特有的酣暢淋漓,以及文學帶給我的無與倫比的快感。
《讀書的地點》那篇是作者比較私人的閱讀經驗,說的是再拿起一本書時沒看到上面標記的時間,思緒就會被帶回到過去,以及當初閱讀的新鮮感,我就想起曾經聽一位老師說過他很羨慕那些沒有讀過金庸的人,因為閱讀的快感永遠是在第一遍是最能打動人。
最後一篇附錄作者對閱讀飽含憂思,他說信息化時代人們被安置在越來越狹小的空間里,所有的信息都由iPad提供,人們不再需要圖書館,有朝一日,當人們不在閱讀的時候,人類將重返自然狀態,與動物無異,那位萬能的暴君將在地球的彩色屏幕里發出微笑。
是,閱讀是若干避世獨處者在略微古怪的可以稱之為精神之境的無形空間里共同感知到的那永恆的一刻。
這是我在首圖借的書,之前有一位讀者看過,他也劃了著重線,也寫了一些筆記,字字遒勁,他有一句說:好書是花,閱讀者是蜜蜂。我覺得好,就用這個作標題了。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二):一點書摘
閱讀並非生活的對立面,閱讀即是生活。這種生活更嚴肅,但沒那麼激烈。少一分瑣屑輕浮,多一份穩定耐久、更多自持的驕矜,更少空虛的自負,同時伴隨著各種弱點,驕傲、羞怯、壓抑,退縮。在功利主義的世界裡,閱讀為我們維系著一份有利於思考的超然。
讀書為了理解世界,讀書為了理解自身。如果讀者再稍微大度一些,那麼讀書也可能是為了理解作者。我認為這種情形只會發生在那些最偉大的讀者們身上,一旦他們滿足了理解世界和理解自身這前兩個需求之後……我們不是為了書而讀書,而是為了自己而讀書。讀者是最自私的人。
閱讀使我們從現實世界中暫時抽離。我覺得,聽任自己准確回憶閱讀某本書的時間和地點,可能有悖於閱讀的本質。閱讀是由若干避世獨處者在略微古怪的可以稱之為精神之境的無形空間里共同感知到的那永恆的一刻。
成功地讀完一本書,如同一次完美的性行為一般少見、有益並且給人留下一個圓滿的回憶。讀者與讀物同床共枕。這么說來讀書其實也參與了寫作,即使這種參與是出於人的無恥,因為寫作類似於性慾……讀者是作家的同謀。安徒生赤裸裸地站在國王面前。
人們通過閱讀向生活抗議。生活是做工低劣的產品。我們不斷在生活中碰到一些無用之人。生活充滿了重復。生活的景緻沒完沒了。假如它向一家出版社投稿,定會被拒絕。每當我想到現實生活中聽到的那些對話,是那麼遲鈍笨拙,老調重彈。我認為這是戲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
箴言是最接近作家本人的文學作品,幾乎是其思想的情感的直接表露。箴言不是摘錄,而是精髓。一個經過雕琢的完美成品。一顆子彈。作者將其瞄準他稱之為「人」的對象。箴言作者心甘情願地成為憤世嫉俗的人。箴言往往是一個由正題、反命題構成的二項推理,活像一個能把人壓碎的核桃鉗。
信息化將更好地為權貴服務,他們可以把人類安置在狹小的公寓里,因為人類不再需要圖書館,而一切都存進了iPad ;有朝一日,當所有一切被濃縮成一個極小的紅點,它將焦躁不安地閃著光,然後,亮光斷斷續續、越來越少,它,終將熄滅。 因為再也不讀書,人類將重返自然狀態,與動物無異。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三):《為什麼讀書》書摘
夏布多里昂:「當我的朋友們是獨眼龍時,我就從側面去看他們。」 隨時埋伏著伺機擊退讀者的有懶惰、怯懦以及更具危險性的——自謙。 對讀物的嘗試如同試鞋,我們不應該覺得這本和那本不適合我們是因為我們配不上它,有些讀物其實配不上我們。 我對自己說,只是為了取其精華。抨擊性文章屬於那種吃下肚很容易就飽的菜,它很快讓讀者得到滿足。居然把書中被誇大的以偏概全看在眼裡,我也發現唯有這種誇大和它的不公正性才能捕捉到某些思想, 那些無關痛癢的細小差別永遠都觸不到的思想。而我再也離不開它那熊熊燃燒的怒火。讀書:一個點亮自我、熄滅四周光亮的燈泡。 我們意識到我們將要死去,意識到在人生道路上前行時只能做到盡可能最好,而並非最好。唉,我們變得寬容起來。我們曾經是聖茹斯特,現在變成了身材臃腫,左右逢源的國會委員會主席。我們本應在三十歲時就被斬首。青春和暮年是思想認識的兩種全然不同的狀態,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年輕人,為了繼續生存且不被權力碾碎而做的種種妥協帶來的寬容,而我們知道了有別於寬容但與寬容同樣真實的東西;我們知道這是不容妥協的時刻,如果我們試圖像童話故事裡那樣把擁擠攢動的蚯蚓變成修長挺拔的花朵,就要斬釘截鐵的在蚯蚓群中筆直行走。生活是由事實組成的故事,生活是散文,而非浪漫詩歌。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四):一點感想
斷斷續續看了很久,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
這本書講了讀書的若干個理由,以及和讀書有關的事情。看得出來,作者是一個有著大量閱讀的人,他看過許多經典著作,喜歡司湯達,喜歡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也像一本書單,裡面提到了許多書,也提到了一些書里的句子,對於作者提到的大部分書籍,我都不知曉,對於外國文學,我還讀得太少,也沒有太多了解。對於作者表露出巨大熱情的書,我記了下來,其他的有緣再讀,還是想先看自己感興趣的書。
讀到有些地方的時候很有趣,作者是一個幽默的人。缺乏對外國文學和歷史的知識,所以很多地方也只能囫圇過去,看得時候想的比較多的還是:我讀的書太少了。
為什麼閱讀?這個問題不應該存在標准答案,因為每個人想從書中獲得的東西不一樣,但是對於經典作品,對於美好偉大的作品,我們是應該有一個態度的。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五):絕非一本簡單的小書
這絕非一本簡單的小書。由於缺乏文學——尤其是法國古典文學的修養,每晚睡前看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僅像是為了完成在年度閱讀書單上畫一個勾的任務。
有書評說這本書的翻譯並不出彩,算是溫和的觀點了。在我看來,好像是法國譯著的通病,這類書的翻譯都生澀得可以,生怕讀者發現不了這是一本法國文學譯著。
總體而言,從這本書的內容及文風不難看出作者是一個精英氣很重的法國作家。漠視一切美國快餐式的流行文化,對於目的性強的色情文學和膚淺即食的新聞報道亦是不留情面地給予批評。甚至是杜拉斯這樣的文學巨擘,作者也寧願客觀地指出她某些作品的矯飾。
若干好句還是摘抄了下來。整理完畢,這才發現作者對書名提問的回答:為什麼讀書?為了和自己角斗,超越自己對這個世界在認知上的淺薄與狹隘。也為了理解作者,全神貫注地投入於閱讀之中,邊劃邊讀,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和個人的種種稜角。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六):讀無用書,做有用事
很久以前看的。懷疑自己看的可能不是這個版本。因為我階段我看的那本裝幀特別精美啊。
會看這本書說明我真的是一個顏控。連挑書都是。
書的封面設計得簡潔大方,事我喜歡的風格。一本包裝良好(封面設計,硬皮的更有逼格),印刷精美(紙的質量,字的大小),題目略為有趣不要太狗血雞湯,就會讓我有一讀的沖動。比如說這本書,再比如《普羅旺斯的一年》。後者的精美是能當生日禮物的級別!是我見過最精美的書了,太喜歡那本書的封面設計、封面的紙質(硬皮+書封)。
說完自己的顏控,說說書吧。
書里有些話確實很貼合自己,就像是我寫的一樣。可能正因為太合適了,反而覺得無趣了。都是我想過的話,想過的事。
看完後覺得沒什麼收獲。或者,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獲。讀無用書,做有益事。不一直是我的追求,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的呢?不太清楚。
我很慶幸當時沒有選擇文學,但,終有一天我會後悔?不太確定。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七):為何還要學文學(◎_◎;)
一個合格而標準的讀書無用論者隨時隨地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兜售他的讀書藝術。我相信作者一定不會同意《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更不會與以分屍書籍而做原料的科研工作者一道,以讀書有用論作為自己論著的跟本。因為,一個普通的讀者確實面對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這個世間有那麼多的事情,為何讀書呢?
卻不說讀書最終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或許價值本就是一場可笑的游戲。所以,讀書,最根本的當然是無用的。在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大量的生活方式,旅行、游戲、繪畫、音樂練習。現代科技讓藝術已經變成為觸手可及的物件的時候。藝術還是神殿的主宰么?還是那高高在上的繆斯么?這根本上還是一個悖論式的問題。就根本上,能讀書的人必是閑得慌的人,是需要把自己的生命慢慢消磨掉的人。可笑的是,那些寫就我們閱讀的每一本書的卻是在生活的邊緣掙扎的人,至少這一點在早期小說出現之初是這樣的。生活的模樣千千萬,你卻選擇了最裝逼的一條,這不是荒謬是什麼?就像是那句大實話,文學院從來培養不出文學大家。這是何等的諷刺。
但生命的無常便是這樣。有一段時間,沒事可做的時候,閱讀成為了安度焦躁的少年時光的唯一慰藉。作為讀者,沒錢購買就得靠同學之間互相交換書籍。我那時候便是能夠讀書讀到哭的人。想來,那段有書籍陪伴的日子真的很幸福。我的家人並不愛讀書,於是我便成為了一個標準的異類。當我姑父問,你考符號學的博士幹嘛的時候,我其實心裡在發笑,因為,不幹嗎。畢竟,最純粹的愛好乃是一場對自己有意義游戲。就生命的本質上,一切我們做過的都是荒誕而可笑的無用功。有時候我在想,恩,生命還有這么長,我想做點什麼讓等待死亡的時光變得充實起來。看來,最有趣的的事情莫過於讀書了。如果把等待死亡的時光當做等車的時光。我也可以澄凈在幻想中,可以沉浸在和人閑談中,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為何又要讀書呢?
我最喜歡做的事情是慢慢在大街上游盪。尤其是在黃昏的時刻,那種由白晝轉向夜幕的時段可謂是世界上最美的圖景。而白晝的光彩慢慢被黑色的世界取代,於是人們開始打開自己的另一面。大街上的各色人等開始晃盪出行,那些人就像是一群群游盪在天界的鳥雀,嘰嘰喳喳,喧囂不停。於是,我便願意慢慢從他們身邊走過,看著他們在做什麼。有時候,我會去書店觀察人類的行為。最讓我著迷的時刻乃是我觀察人類閱讀的時刻。人們沉浸子啊書本的世界中,時而哭時而笑,時而還會搖頭嘆氣。或者是蜷縮在書店的一角,靜靜的閱讀著什麼。我記得最有趣的是,好幾次我去青苑書店的時候,都會遇到我現代文學的老師。他總是漠然的蹲在地上,就像蹲在地頭的剛剛採收完稻穀的農夫,淡淡的看著世界。我在他的臉上觀察的是淡然而平靜。其實他上課的時候,也會頗有些激進。而他在抽煙的狀態總能讓我聯想起那群塞納河畔咖啡館中一臉落寞的作家。不論是喬伊斯,還是普魯斯特。那群在世界上佇立了很久的靈魂永遠把他們的落寞留給了這個世界,在淡淡的注目著世界中每一個同樣孤獨的靈魂。
每一個深夜,我都不願睡去,因為這個時刻是一天中最為靜默的時刻,是一切的物與人都深深地沉入休息中的時刻。我時常感到,生命總是在黑夜漫長的時刻才會綻放思想的光芒。能夠孕育嚴整肅穆、體系龐雜、抽象至極的只能是德國這個緯度頗高的地域。在浪漫而炎熱的義大利,可愛的意呆立們總是在浪漫的世界中徜徉。我想這就是一個地域造就的一個地域的文化。讀書這種無用的事情,大概也只能在充滿頹廢而浪漫的地方駐留。在時光暗淡和生活壓抑的地方,想像力才能像插了翅膀的鳥兒到處飛翔。說到底,願意把眼睛看瞎了還要讀書的絕對不是經世致用的老學究,而一定是那個充滿想像而浪漫多情的靈魂。終究到底,愛讀書的也還是那些不滿意現實的人,他們於是便要在自己的靈魂中鑄造一個可能的世界。
無論生活在哪裡,只要有書,有想像力,生活照樣可以變得多姿多彩。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八):做一個安安靜靜的讀書者
一直以來我就是一個蠻喜歡讀書的人,不太記得小時候父母是怎麼培養出我的閱讀愛好的,可能是睡前故事講得多,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最經典的畫面就應該是一個獃獃的小女孩搬一個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看書的模樣。中學時喜歡在睡前看會兒書,當年覺得別的同學每天作業都來不及寫而我還能每天看課外書簡直棒棒噠,高中時候被同學帶著看了一些當時很流行的書,安妮寶貝、安意如、郭敬明之類的,大學時代畫風突然變了,不喜歡看青春文學,改看互聯網、科技類的書了,而現在卻在看一些屬於蛇精病類型的書……

這么長久以來,我一直保持著一個安靜的讀書姿態,卻從未思考過——為什麼讀書?

直到我看到這篇必須背下來的後記《 書:一棵鑽出墳墓的大樹》。

完全忘了當時是因為什麼而種草這本書,總之它就出現在了我的想讀目錄里,然後就在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但是,閱讀這本書的前半程,確切的說是這本書的前大半程都挺無趣的,感覺像是聽一個有點無聊的書獃子嘮叨,除了偶爾的幾個句子讓你會心一笑,大部分的閱讀時光,略顯枯燥,確實有點像是副標題所說的——是一本《毫無用處的萬能文學手冊》。

直到我讀到最後的後記,瞬間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他用一種迷人動情的使命感或者說宿命感,升華了我簡單的閱讀行為,就像給做好事者授予都市傳說的勛章,就好像告訴倒霉蛋那是你的宿命。

作者的觀點以我的理解用白話文來表達就是,單個人的閱讀可能是無用的,但是對於人類文明而言,閱讀和寫作是文化的傳承,由作者傳,由讀者承,每一次的傳承都會隨著作者或者讀者的死去而終結,但是對整個人類文明而言卻靠著這延綿不斷的傳承永續下來,戰勝了時間和死亡。所以說,書是一棵鑽出墳墓的大樹,圖書館是墓地唯一的競爭對手。

在我看來,閱讀和寫作這對組合,是口耳相傳的2.0版本,是對時空界限的挑戰,孔子在顏回死後找不到合適的傳人就開始著書立說,期待後世之中會有人繼承他的學說。現在除了文字,還有影視,攝影,繪畫等一系列的傳播途徑,而在千百年前,想要大規模、大范圍保存和傳播信息好像只有寫書一種形式,所以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巨大推動作用尤為偉大,才會有一生忠烈卻被幾本傳奇小說弄得遺臭萬年的悲劇,才會有自古以來的紙書崇拜。

眼瞅著,辛勤的書寫者以驚人的速度創造著可供閱讀的內容,現在的問題已經變成——出書的人太多,書獃子明顯不夠用了。出書的門檻越來越低,美女作家,暢銷作家,新銳作家一抓一大把。這一箱一箱的新書,若以銷量論英雄,內容是一回事,包裝的藝術、營銷的手段顯得更為重要一些。如果光看書名、封面以及推薦語,踩雷的機率高得嚇人,閱讀起到的刪選作用就越來越明顯了。推薦書,反而成了更加考驗逼格的事情。

你讀或者不讀,書都在那裡,只是那些不入眼的作品,即便出版發行了,不被欣賞,不被認可,永遠離主流價值十萬八千里。這就好像又回到了孔子時代,寫作變成了尋找超越時間空間而存在的知音,如果這一世紀不出現,那就等到下一世紀,反正只要轉化為位元組,就能跟互聯網一起不朽。

相比於文字本身的不朽,能夠在人生這幾乎可以說是速生速死的幾十年裡,浸潤其間,窺一豹而明興亡得失,觀一葉而知風雲詭譎,已經足夠慶幸。閱讀是我喜歡並且習慣的娛樂方式,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話來說,一位作家用多年功力寫出濃縮的精華(速成暢銷書除外),你不用討好他就能傳送給你,一打折20塊,作者還得感謝你。想和別人不一樣,想言語有趣,讀書是最便宜的方法,並且,書很乖。確實,我已經找不到比讀書性價比更高的事情了,雖然讀書所帶來的收獲很難即刻變現,腹有詩書也不一定能夠氣自華。但讀書作為一種個人選擇,從一開始就減少了精力流向了其他更加粗放、盲目、浮躁,喧囂的活動之中。那麼,不作惡就是一種積極。

所以,做一個安安靜靜的讀書者。至於,讀什麼書,怎麼讀,在養成讀書習慣之後才有意義。

本書推薦理由:

1、普通閱讀愛好者:其實個人並不是特別推薦這本書,只是後記寫的極好,非常值得一讀。

2、文學、社會學研究者:如果想要研究閱讀文化,應該很有參考價值。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九):你為什麼讀書?
有時候會不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讀書?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的時候,我似乎覺得找到了一些更好的理由......
學讀書
讀書的年紀
自私的讀者
讀書不會改變我們
為了(無須先認識自己再)發現自我而讀書
書神
為了被言說而讀書
隱形的芭蕾舞團
閱讀是再創作
為了不令逝者長眠而讀書
只因愛而讀書
為了憎恨而讀書
滴里嘟嚕!尖端小說
讀者的假定被動性
順從的女讀者
為了趕超半本書而讀書
為書名而讀書
為了不再是英國女王而讀書
閱讀權利
閱讀空白
為了手淫而讀書
為了自我反駁而讀書
為了形式而讀書
讀書時間
讀書地點
為了黑暗而讀書
為了學習而讀書
為了自我安慰而讀書
為了健康而讀書
為了美德而讀書
為了享樂而讀書
為了孤立自我而讀書
為了知道閱讀並不能改善什麼而讀書
樂趣之後
為了已經讀過而讀書
讀書的危險
為了不逃避而讀書
贊成閱讀的讀者的天真
為了交友而讀書
閱讀戲劇
為了我們之間津津有味的讀書樂趣而讀書
讀者是一隻裝句子的口袋
讀物是文身
為了發現作家未說的話而讀書
為了惡習而讀書
反理性讀書
麵包皮讀物
閱讀壞書(吸血鬼眾生相)
秘密與奧秘
賭博式讀書
閱讀古典作品
閱讀作者沒寫的東西
為了再現青春而讀書
為了改變時間而讀書
為了不讀(傳記)而讀書
讀書而無視作家
閱讀皺紋
在書本以外閱讀
在飛機上讀書
在海灘上讀書
在(螢火蟲的光亮) 書店裡讀書
為了把書放在桌子上而讀書
讀書如花朵綻放
閱讀書的細枝末節
作家讀書
高聲朗讀
讀訪談錄
以朋友的身份讀書
讀者是繼承人
他們的讀物
誰讀代表作
為了從麻木不仁中清醒過來而讀書
在紙張以外的其他介質上閱讀
為什麼不讀書
怎樣讀書
書:一顆鑽出墳墓的大樹
所以,
你為什麼讀書?
《為什麼讀書》讀後感(十):為什麼讀書?你自己清楚!
為什麼讀書?這個問題似乎很少透徹思考的問題。常常喜歡拿起一本書就開始通讀,讀過之後就扔下了讀下一本,腦子里最多留下的是幾個故事而已。這是讀書的僵屍派,連知識的搬運工都算不上。但是,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讀書階段,那段未曾開悟的時光。
《為什麼讀書》是法國作家夏爾·丹齊格的作品,書中講述了很多讀書的理由,為了發現自我、為了愛、為了交友、為了自我安慰等等,都是作家在讀書過程中一些主觀感受。在我看來這樣是書對於其他讀者沒有太多的指導意義,最多可以學習一下作者記錄自己讀書感覺的敏感性。
回到為什麼讀書的問題,從書中雖然沒有找到理想的答案,但是自己心中也有了一定的思考。首先,閱讀是要帶有一定的實用主義的,就是功利性必須有,盡管不是全部。讀書是為了於己於人有用,要從讀的書中學習到自己未曾了解的未曾感知過的東西,知識層面、精神層面的都可以。拒絕再做沒有腦子輸入文字的僵屍派。其次,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在書中印證自己的一些本有的想法,或者是為了孤獨的本我找一個朋友。很多人在一本作品中都會發現其中的某些人物或者每個橋段很像自己,如果故事的結局可以再英雄主義一些或者以完美收場的話,就會讀者心中在產生更大達到共鳴,讀者就會覺得找到了知己,感到由衷的滿意,就會覺得這部作品寫得好,就會五星好評,吐血推薦的。這個模式有點像韓國出品的青春偶像劇了,妹紙都覺得自己是故事中的灰姑娘,等待著與白馬王子相遇的狗血劇情,所以明知看了沒有意義但是依舊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最後,讀書的過程也是自己思維成長進化的過程。有人說有理性的人讀書,就是與作者展開的思想交鋒。在字里行間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看法,讀者也在加以整理自己的思路。對於一個問題,作者這么想,那麼自己是怎麼認為的呢?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倒逼式思考的過程,放在平時這個問題不會想起,但是作者的拋磚引玉,讓讀者腦洞大開。所以,書得的多,就像和很多人交談過了,自然三觀就會更加豐富,也更加成熟,思考會更加全面而深刻。
每年光中文簡體的書籍發行量就有200萬冊之多,所以閱讀速度永遠趕不上印刷機的印刷速度。帶著什麼目的讀書固然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是如果能夠在書海之中與某一本作品相逢,不恰恰也是一種緣分嗎?如果喜歡,不妨掬捧在手,細細研讀,隨風月輪轉,任時光蹉跎。
幾句摘錄:
對我來說,我所需要的印刷品是可以在上面劃線以及在頁面空白處寫批註的書。有人告訴我這是讀書的最佳方式。
一個好的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在書寫,他圈詞畫句,在印刷品所有空餘縫隙里寫下自己的評語。
我們不是為了書而讀書,而是為了自己而讀書。讀者是最自私的人。
讀者們並非希望自己與書中的人物和思想相像,而是希望自己與天才相像。
通過讀書我們使沉睡的思想重生。
我們對於一位作家的評價不僅取決於我們閱讀其作品的時間,同樣也取決於接觸其作品時,我們所處的年齡,作家的年齡,我們的年齡。
每位讀者在讀書時都是獨自一人,不過他曉得其他人的存在並且有分寸地與之擦肩而過。
閱讀使我們從現實世界中暫時抽離。閱讀是由若干避世獨處者在略微古怪的可以稱之為精神之境的無形空間里共同感知的那一刻永恆。
箴言是最接近作家本人的文字作品,幾乎是其思想和情感的直接表露。
某些讀者讀書是為了給自己的偏見找一個理由。
當我們在讀書時,是在抹除時間,而不是度過時間。抹除時間則是指認真讀書,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書中。
面孔是唯一寫實主義的書本。
處於激情狀態的閱讀有時是寫作的預兆。讀,讀,讀,於是差不多自動發展到寫,寫,寫。
當我們持之以恆讀書時,我們明白有必要連續閱讀同一個作者的好幾本書。如果這位作者擅長寫作,亦即改造素材,那麼他不會在與我們的初次相遇時就向我們揭示出他的種種特點。
在舞蹈里,並非一切都是舞蹈動作。所以讀書不能僅僅看到故事情節,還要看到文學手法、思想、修辭之後的東西。
一個好的訪談錄,必須有具有才華的采訪者,他必須知識淵博卻不好賣弄,態度恭敬卻不奴顏卑膝,有好奇心卻非不通世故。
我所喜並非我所是。

F. 求小說名!女主帶著空間穿越到一個蔬菜稀 少,科技發達的星球,家裡唯一女孩很受寵

摘要 書評:女主蘇千涼由末世重生到未來的2020年,這個時候科技已經很發達了,但是人們丟失了做菜的技藝,只吃營養液。女主出生垃圾星,大家湊錢送她到帝國去讀書,她還是很窮,買不起營養液,每天在餓死的邊緣掙扎。女主參加「異獸求生」節目,一心只想吃吃吃,憑手藝結識了很多朋友,也了解到現在的最大危機,蟲族。女主邊做美食邊做生意,成為帝國最受歡迎的美食大佬。

G. 有哪些小說,比較現實悲劇。像安妮寶貝那種,在城市的邊緣掙扎。

比較現實的話,我推薦,我做主播的那些年,是非常貼近現實的文,建議你可以去看看!

H. 在邊緣掙扎,……

世間的萬物是神奇的,就像的白天和黑夜有陽有陰。其實每個人生來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拉開了距離。不要過份的去埋怨世間的萬物,其實老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I. 求男主出生普通從小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小說,就類似五行天的男主

鬼吹燈,每次下墓幾乎都是差點有去無回。
盜墓筆記,同上。
遮天,算不上死亡邊緣掙扎,但是危險戰斗常伴他身。
地獄游戲,男主被迫參與逃亡,不斷被追殺,幾乎每次都差點死去,最後...成了創世神...?
全球進化,每天男主早上起來都要慶幸自己還活著,最後結局有點看不懂,究竟死了還是沒死永生了持保留意見。

J. 邊緣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BkKXmTErwfHIJxThTC2ddg 提取碼: dyxj
《邊緣》是2007年3月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海錄。

熱點內容
言情小說兒媳婦兒 發布:2025-07-19 04:35:36 瀏覽:711
十大最火的小說排行榜2015年 發布:2025-07-19 04:02:56 瀏覽:194
暖夫田妻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9 03:06:35 瀏覽:63
錦江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19 02:55:22 瀏覽:320
關於女配姐弟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9 02:43:29 瀏覽:416
群穿到民國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2:19:50 瀏覽:650
神醫驚天錄小說在線閱讀app 發布:2025-07-19 02:15:04 瀏覽:335
短片言情有肉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1:41:49 瀏覽:960
有沒有神醫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19 01:02:01 瀏覽:446
韓國校園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0:56:45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