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小說論要程毅中在線閱讀
⑴ 程毅中的介紹
程毅中,筆名程弘。江蘇蘇州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西安石油學校語文教師,中華書局助理編輯、編輯、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編審。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宋元話本》、《古小說簡目》、《唐代小說史》、《宋元小說研究》、《中國詩體流變》、《古代小說史料簡論》、《古籍整理淺談》等,整理古籍《玄怪錄》、《古體小說鈔》、《宋元小說家話本》等。
⑵ 中華書局的相關情況
中華書局 以編印新式中小學教科書為主要業務的出版機構之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創立,創辦人為陸費逵。初系合資經營,資本二萬五千元,以編印新式中小學教科書為主要業務。1913年設編輯所,陸續編輯出版《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童子界》等雜志和大型漢語工具書《中華大字典》。1915年改為股份有限公司,自辦印刷所,增設發行所;翌年資本增至一百六十萬元,職工達千餘人,繼商務印書館之後成為國內第二家集編輯、印刷、發行為一體的出版企業。1917年,因資金周轉不靈,幾至停業。經多方設法,營業重獲發展。此後,除編印出版教科書和各種圖書雜志外,還於1929年創辦中華教育用具製造廠,製造教學文具儀器;1932年擴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龍新建印刷分廠,1935年在上海澳門路建成印刷總廠,購置先進印刷設備,既印本版圖書,也承印地圖、郵票、香煙殼子以及政府的有價證券、鈔票、公債券等。
到1937年春,資本擴充至四百萬元,在全國各地和香港、新加坡開設四十餘個分局,年營業額約一千萬元,進入全盛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陸費逵赴香港,成立駐港辦事處,掌握全局重要事務;上海方面由常務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務,設在公共租界的印刷總廠以「美商永寧公司」的名義維持營業。1941年7月9日,陸費逵在九龍病逝。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核心內遷,在重慶設立總管理處。此間,仍然印製教科書,編輯出版各種圖書雜志。抗戰勝利後,總管理處遷回上海,印製教科書的業務雖迅速恢復,但圖書雜志出版業務逐漸陷入困境。
從創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間,先後編印出版了《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辭海》、《飲冰室合集》等重要書籍,盧梭《社會契約論》、達爾文《物種原始》等重要譯著,以及幾十種雜志,在學術界頗有聲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5月,中華書局實行公私合營,總公司遷至北京,同時在上海留有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1958年改組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同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局被指定為該小組的辦事機構,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的學術著作、通俗讀物的專業出版社,承擔著國家級古籍整理的基本項目。歷經20年時間,組織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繼編輯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文》、《全唐詩》、《全宋詞》、《古本小說叢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資治通鑒》、《文苑英華》、《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冊府元龜》、《清實錄》、《光緒朝硃批奏摺》、《中華大藏經》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經典文獻。陸續推出的重點叢書如「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中華史學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新編諸子集成」、「中國佛教典籍選刊」、「道教典籍選刊」、「理學叢書」、「學術筆記叢刊」、「古逸叢書三編」、「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華書局還出版了梁啟超、王國維、顧頡剛、陳垣、王力、錢鍾書等著名學者的學術著作;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學術集刊、文史類期刊《文史》、《文學遺產》、《書品》等,在學術界、讀書界、教育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近年來,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華書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後出版了《左傳譯文》、《論語譯注》、《孟子譯注》、《莊子今注今譯》、白話《資治通鑒》、白話《續資治通鑒》、《通鑒故事百篇》、《新編千家詩》、簡體橫排本《二十四史》、簡體橫排增訂本《全唐詩》、《全宋詞》,以及1981年創刊的《文史知識》、1998年復刊《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學版)等,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盡一份力。
在傳統學術和古籍整理方面,中華書局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已故著名專家學者如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楊伯峻、馬宗霍、金燦然、趙守儼等,在中華書局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巨大的作用。現有工作人員中,高級職稱佔27%,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人,絕大多數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學術研究上均卓有建樹。中華書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編輯出版人才和高質量的出版物享譽海內外,是最能代表中國古籍、學術著作出版水準的出版社。
⑶ 中國評書研究的現狀與思考是什麼
評書是中國民間優秀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但學術界對評書的研究相當有限。相對於詩歌、小說、戲曲的研究,評書研究顯得更加寥落。正統的學術界和藝術界並沒有給它應有的地位,偶有學者涉及,也是在研究小說、戲曲、曲藝時順便提及。如倪鍾之的《中國曲藝史》①,蔡源莉、吳文科的《中國曲藝史》②,姜昆等主編的《中國曲藝通史》③、《中國曲藝概論》④,他們在梳理源遠流長而又紛雜旁亂的曲藝的起源、發展、流變、分類時,是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涉及曲藝中的評書這一較大的門類。
早在20世紀30年代,連闊如發表了《評書的起源》一文,引發了一場學術爭鳴。1934年8月9日《新北平報》文藝版刊登了署名金禪雨的文章《與闊如先生研討「評書」的發源》,在一個月內分五次連載,連闊如又以《答禪雨先生研討的「評書發源」》為題,也分五次在報紙上連載,給予回應。他們的辯論,使評書藝術的起源研究走向深入。「這是距今整整70年前,媒體上第一次公開探討、爭論評書理論問題,可以說開了中國評書理論研究、探討之先河。」⑤但這種良好的開端並沒有引發評書研究的熱潮,之後,學術界對評書的理論研究依然冷寂。
筆者搜羅各種和評書有關的研究,發現只有幾部專著:
孫楷第在1953年《論中國短篇白話小說》一文的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的《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⑥,收入了五篇論文,其中《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發展與藝術上的特點》對從唐代「轉變」、宋代「說話」到明代「短篇小說」的演變軌跡及其藝術特點作了系統的論述與分析;《宋朝說話人的家數問題》討論了宋代說話四家的門類;《說話考》、《詞話考》論述了宋代說話、元明詞話的淵源、沿革以及因承關系,點明元明詞話即宋代說話,並論述了詞話的體制和詞話之「詞」的三種解釋。《唐代俗講軌范與其本之體裁》主要探討了唐代講唱經文中的唱經、吟詞、吟唱與說解之人、押座文與開題、表白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此書對後人研究中國古代說唱文學的發展、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鄭振鐸在此書第一版《論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序言中稱贊此書:「許多見解是很精闢的,許多材料是第一手的,足以供研究者作為依據的。」⑦
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⑧,1957年出版。宋元明講唱文學在曲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唐代的俗講,下開近代說唱藝術的先河。該書對宋元明講唱文學的系統論述,受到後代曲藝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全文分「講唱文學的一般情形」、「樂曲系講唱文學」、「詩贊系講唱文學」三個大部分。「講唱文學的一般情形」說明了樂曲系和詩贊系講唱文學的特點,論述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樂曲系講唱文學》論述了樂曲系講唱文學的發展和流變,介紹了宋元以來的小說、敘事鼓子詞、覆賺和諸宮調、馭說、說唱貨郎兒的情況,也分析了當時流行的陶真、敘事樂曲道情、敘事蓮花落等的特殊情況。《詩贊系講唱文學》論述了詩贊系講唱文學的發展和流變,介紹了宋代的涯詞和陶真,並以主要篇幅論述了詞話的體裁特點,以及從詞話到彈詞、鼓詞的發展過程,指出明代詩贊系講唱文學主要是南北通行的詞話和流行於南方的陶真,陶真一系嘉靖年間改名為彈詞,詞話一系在明清之際的北方稱為鼓詞。
陳汝衡早在1936年用文言文寫過《說書小史》⑨,1958年在《說書小史》的基礎上用現代漢語寫成《說書史話》⑩,本書和《說書小史》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提高。陳汝衡的主要貢獻在於詳盡地描述了說書藝術的歷史軌跡,從先秦到隋代做了簡要的勾勒,但對於「唐代說書」、「北宋說書」、「南宋說書」、「元明說書」、「清代說書」則有較為詳盡的說明,脈絡清楚,論證嚴密,在很多地方都有獨到的見解,後世學者凡要闡述說唱藝術的歷史和發展軌跡的,大都要參照此書。不過這里的說書不單包含現代意義上只說不唱的評書,更包含只唱不說或又說又唱的彈詞、鼓詞、子弟書、快書、河南墜子、道情、四川竹琴、廣東的龍舟和南音等。1979年陳汝衡又出版了《宋代說書史》B11,按照《說書史話》劃分的幾個階段「斷代」去寫,原計劃分別寫成《宋代說書史》、《元明說書史》、《清代說書史》之類,可惜只完成了《宋代說書史》。陳汝衡還關注說書藝人,寫成《大說書家柳敬亭》B12、《說書藝人柳敬亭》B13兩書。作為幾十年來一直對說書藝術傾心研究的理論家,陳汝衡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
程毅中於1964年出版了《宋元話本》B14一書,該書介紹了說話的淵源、宋元的說話、話本的編寫和流傳;對「講史」的名目、體制、題材、主題思想、講史的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小說」的題材、篇目、本制、思想性、藝術性,以及「說經」的諸多問題作了精當的分析,本書還從話本的歷史意義、話本在小說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話本對其他文學作品的影響諸方面來強調宋元話本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出版的胡士瑩的《話本小說概論》B15追溯了說話的起源和演變,辨析了「話」、「說話」、「話本」的概念,說明了話本與小說、話本與平話、話本與詩話、話本與詞話的關系,唐傳奇、通俗文學與話本的關系,元、明的說書與話本的關系,清代說書與擬話本的關系。該書也考證了宋代說話的家數,點明了宋代話本的政治傾向和藝術特色,對公案小說和講史也有專章論述。該書作者從六十年代起四易其稿,至1980年才出版,可謂精心結撰。全書十八章,作者旁搜博引,資料翔實,研究透徹,使得內容非常豐厚,趙景深先生曾評價此書是「研究話本的網路全書」。
以上介紹的幾位學人在評書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然而,就其研究的對象來說,基本上是「古代說書」,用廣義的說唱文學的標准來衡量,還不是對現代意義上的評書的研究。嚴格地說,現代意義上的「評書」研究只有以下三部專著:
一是譚達先的《中國評書(評話)研究》B16。
譚達先是著名的民間文學專家,他自1953年開始研究中國民間文學,1982年出版了《中國評書(評話)研究》。他一生出版專著40餘部,《中國評書(評話)研究》一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探討「評書的特點」,「評書的作用」,「評書的產生、發展」,「評書的種類」,「評書的傳統藝術形式:無韻評書」,「評書的新創藝術形式:有韻評書」,「評書的情節結構」,「評書的人物描寫」,「評書的語言特色」,「評書的表現手法」,「評書的套語、贊賦、韻語」共11個部分;下篇收有中國近代評書傳統作品選:《武松大鬧石家莊》(山西有韻評書)、《李太白趕考》(四川評書)、《古城相會》(蘇州評話《三國志》的一回)、《打黃蓋》(揚州長篇評話《三國》的一回)、《天波府比武》(蘇州長篇評話《楊家將》的一回)、《武松打虎》(揚州評話)、《西門豹治鄴》(吉林評書)等,讓我們了解了中國南北方評書、評話作品的基本面貌。書中還附錄了八個城市評書(評話)的活動資料選:1914年北平的書館和藝人簡況、20年代北平的評書和唱曲、20年代的江蘇無錫書場、20年代蘇州書場和名家一覽、30年代上海說書場、30年代的福州說書場、30年代的山西太原說書場、30年代安徽蕪湖說書簡況、20年代以來廣州粵語說書簡介等。這些資料雖為一鱗半爪,但勾勒了當時書場說書的概況,有助於我們了解南北評書和南方評書的演出狀況。作者還介紹了揚州評話的流派,廣州粵語說書的「十忌」、「十要」、「八法」、「七情」。作者用功甚勤,搜集頗細,資料翔實,這是非常可貴的。但把評書歸為有韻評書和無韻評書兩大類似有不當。比如狄來珍是著名的竹板書演員,他的《武松大鬧石家莊》乃是竹板書作品,竹板書和評書乃是兩個不同的曲藝曲種,不宜把竹板書和評書混為一談。
二是汪景壽、王決、曾惠傑於1997年出版的《中國評書藝術論》B17。
該書側重於北方評書,對於南方評書和南方評話則不作論述。全書用十二章——「歷史源流」、「發展過程」、「美學意蘊」、「藝術特色」、「龍蛇筆法」、「結構手段」、「表演手段」、「傑作賞析」、「書目評介」、「名家評點」、「新人點將」、「前景展望」——來論述北方評書藝術。全書最有分量的是對「梁子」、「柁子」、「扣子」、「開臉」、「賦贊」、「擺砌末子」、「撥口」、「定場、收場」的結構手段的具體論述,對「說」、「演」、「評」、「噱」、「學」等表演手段也有具體分析。此書還挖掘了評書的美學意蘊,把評書的藝術特色歸結為細膩、逼真、傳神、幽默。對《岳飛傳》、《三國演義》、《興唐傳》、《三俠五義》、《聊齋》等著名書目也有全面的分析和評價。此書是迄今為止評書研究中比較有分量的著作。
三是張嘯濤於2008年出版的《評書——中國國粹藝術讀本》。
全書分為「可溯之源長——評書溯源篇」、「遺失的龍票——形成發展篇」、「江山代有才人出——繁榮興盛篇」、「吐故納新——改革創新篇」、「評書界的新生代——晨光熹微篇」、「評書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歷久彌新篇」六大部分,以時代發展為線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評書藝術的形成、發展、繁榮、革新和現狀,線索清晰,簡單明了;以說書藝人為重點,介紹了莫後光、柳敬亭、雙厚坪、石玉昆、潘誠立、連闊如、王少堂、王傑魁、陳士和、袁傑英、品正三、固桐晟、陳蔭榮、馬連登、袁闊成、李鑫荃、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連麗如、何祚歡、田戰義、劉朝、張少佐等各個時代傑出的評書藝人。「中國國粹藝術讀本」旨在「向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傳播我們傳統的民族藝術,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精粹」B18,因此,該書也就帶有介紹性、描述性和普及性的特點,學術性不足。
相隔十年甚至二十年才出一本專著,可見評書研究的寥落。這種局面相對於詩文、戲曲、小說的研究不能不令人慨嘆。
近年來有關評書的論著很少有對評書的本質特徵、評書的文本文學、評書的表演技巧等內部規律進行探討,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對評書藝術家的關註上,成果則多為傳記,如宮欽科的《劉蘭芳說書的故事》B19、李微的《劉蘭芳評傳——中國說唱藝術叢書》B20、薩仁圖婭的《聲貫九州田連元》B21、徐勍的《口舌人生:評書藝術家徐勍自述》B22、單田芳口述、奚青汶編的《單田芳說單田芳:磨難篇》B23、邢紹忠、王成祿的《單田芳評書藝術研究》B24、簔笠翁的《醒木驚天連闊如》B25、張繼合的《且聽下回分解•單田芳傳》B26和《評書大師單田芳的傳奇一生》B27等。
專著如此,有關評書的單篇論文也集中在對評書藝術家的生平介紹或藝術評價上,如王滿倉、牛雙喜的《叛逆者——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B28、郝衛群的《連氏父女的評書緣》B29、李小娟的《著名評書家何祚歡笑說人生》B30、徐勍的《評書少年闖江湖》B31、崔金生的《評書大家連闊如》B32、陳連升的《獻身曲藝無怨無悔——憶恩師王決》B33、蘇運生的《劉蘭芳:曲藝幽蘭聲名流芳》B34、馬岐的《憶恩師——評書藝術家陳榮啟》B35、程汪紅的《獻身評書痴情不悔——徐勍從藝60周年研討會綜述》B36、王池良的《南北評書評話交流的使者——我的老師劉蘭芳》B37等。當然,對評書演員本身的關注是應該的,對他們的研究有助於讓我們了解他們如何成長為著名的評書藝術家。他們的出身、經歷、對人生磨難的正確對待等,都對後人有著重要的啟示;他們對評書事業的執著追求、在藝術上的轉益多師、精益求精,更值得後人學習。不過,對評書藝術本身研究的缺乏卻是不應該的。
對評書作品本身、評書的內容和風格的研究比較少,只有下列論文有所涉及:楊佩琴的《單田芳評書的藝術風格》B38從干凈利落的快節奏、融匯情理的知識、跌宕起伏的情節、通俗簡練的語言四個方面高度評價了單田芳的藝術才華。方珍平、詹秀華的《單田芳說書藝術風格——兼談評書的特徵》B39從語言藝術獨具的魅力、聲情並茂的現場表演、借今說古的時代色彩三個方面細致分析了單田芳說書的高超的藝術造詣。潘伊川的《民本思想與民族意識是傳統評書的底色——與曲藝專家戴宏森一席談》B40以對話的形式探討了評書的起源、評書題材的變化、怎樣看待傳統評書「臉譜化」、評書怎樣表現老百姓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評書中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以及評書對國民價值體系的建構的影響等,雖然涉及問題很多,但因是談話形式,顯得不夠深入和透徹。吳文科的《劉蘭芳評書說演的聲韻美及其當下意義》B41多方面分析了劉蘭芳激情洋溢、豪邁雄渾的聲韻美特點,認為這種特點對目前不夠重視聲韻美的曲藝舞台是一個啟示,並能給更多從事評書表演的女評書演員增添信心。
2000年後,探討評書傳播的文章逐漸增多。史艷芳的《電視評書的形式開拓》B42以大型電視評書《遼沈戰役》為例,說明「三說一評」和聲畫結合的形式使得電視和評書達到了雙贏,這是拓展電視評書表現功能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嘗試。蔡連衛的《「楊家將」故事傳播情況綜述》B43從歷史上的楊家將到正史、野史中的楊家將,從通俗小說中的楊家將到戲曲、評書中的楊家將,再到電視、電影乃至網路中的楊家將故事的傳播資料作了系統的搜集和整理,並認為目前楊家將故事的傳播相對蕭條的主要原因在於,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並張揚個性的功利時代,使得人們不再關注楊家將故事承載的傳統思想文化和道德觀念。李春瑜的《單田芳「三賣」評書與商業模式》B44雖然是站在經濟管理的立場上談商業模式,但對評書如何與市場經濟掛鉤、評書如何適應現代傳媒手段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評書表面「火爆」的背後,評書藝術的瀕危,引起了一些人的關注,他們把評書藝術的保護和發展提上了議事日程。王晨波的《當評書成為往事》B45描述了評書危機的現狀,現在的評書演員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從事評書工作,有的評書演員甚至改行,沖進影視圈,評書的斷層不只斷了一代,而且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執著態度也很罕見。王晨波的另一篇文章《田連元:「評書不會死」》B46則讓人稍微有點樂觀,田連元認為評書主要通過一個人、一人多角的形式講述故事,這是其它藝術形式所沒有的,因而評書具有不可取代性,評書自有它固定的受眾群,只要人類存在,評書就會存在,因為人不能不聽故事。吳文科的《中國曲藝——當下困境與發展對策》B47認為缺少具有經典品格的新節目、缺少高素質的創演人才、藝術傳承的傳統機制被破壞、對曲藝傳統的誤讀和專業知識的缺失、對曲藝基礎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不夠、曲藝理論和評論的薄弱等是包括評書在內的曲藝目前面臨的大問題,並提出了國家政策扶持、興辦各級各類曲藝學校、營造正確輿論等一系列的措施。吳文科的《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規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曲藝曲種的保護為例》B48、慶遂增的《學會念曲藝生意經——曲藝走向市場之我見》B49、馮光鈺《曲藝學學科建設與曲藝音樂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成立20周年感言》B50、蔣慧明的《傳播與傳承——略談如何有效利用現代傳媒促進傳統曲藝的保護與發展》B51都在為曲藝的保護和發展出謀劃策,不過這大多是就整個曲藝而言,並非針對評書。
至於評書與姊妹藝術之間的關系,更是少有人關注。翁偶虹的《北京話舊》B52一書中有《評書與戲曲》一文,認為評書的「最忠實的聽眾,當屬戲曲演員。他們對於聽書的愛好,不僅是娛樂消遣,而是汲取營養、解疑求知。」B53他還用大量的事實證明:「評書與戲曲,可以說是血緣相依的姊妹藝術。戲曲演員能於評書中吸取營養,而評書藝人也能於戲曲中吸取營養。」B54這是目前筆者所見唯一一篇把戲曲和評書相提並論的文章。作者本身是戲曲劇作家,所述之事均為自己親身經歷,此文有很重要的價值。蔣方才的《論評書與小說的聯系及區別》B55認為:小說與評書有相同的淵源,小說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評書藝術,評書從明末清初的小說中分離出來;小說與評書又是兩個不同的藝術概念,它們在欣賞方式、講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環境描寫、語言等方面都有區別。無論他的論述是否准確,都是難能可貴的,因為這樣的文章數量極少。
總之,曲藝理論的研究非常薄弱,全國只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所一個專門研究曲藝的機構,曲藝所的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只有蔡源莉和吳文科兩個人,況且蔡源莉已經退休。專門發表曲藝文章的刊物也只有《曲藝》一家。大學校園里也很少有開設曲藝課的。曲藝如此,評書更是如此。評書作為曲藝中比較大的曲種之一,雖然依然活躍,但面臨很多困境。對它的研究,除了評書演員的傳記之外,專著只有三部,單篇論文也不很多,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不過,這種局面也讓我們後學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空間。
在我們對評書的研究現狀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後,才能進一步深刻認識到評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一)可以增進對社會史、文化史、曲藝史的認識和了解。
評書的孕育、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條件,對評書的研究,自然有助於對社會史的了解。在人類文化史的演進過程中,「雅」與「俗」始終扭結在一起,既對立又互相滲透,雅文化經常接納俗文化中的雅化部分,俗文化時時轉化為雅文化。評書是通俗文學,小說是被雅化了的俗文學,但它們一開始是扭結在一起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小說大多由文人在「說書」的基礎上加工而成,而這些小說形成之後,又影響著「說書」藝術的發展。它們之間的關系,反應著雅文化與俗文化的關系。評書作為曲藝中的一個大的門類,它的發展、變遷反映著曲藝史的發展變遷。因此,研究評書有助於對社會史、文化史、曲藝史的認識和了解。
(二)有助於推動評書藝術理論的建設。
目前,導致評書低迷的原因很多,其中學術界對評書藝術關注不夠,是重要原因之一。學術領域的「缺席」和「失語」使得評書理論自身建設不足。評書藝術發展的不自覺和理論的不自覺不無關系。筆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學界高度關注評書理論的建設。
(三)有助於評書藝術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評書長時間以來吸引著眾多的聽眾,讓人們如痴如醉,這和評書自身的優秀藝術傳統是分不開的。但是,目前評書卻遭遇了寒流。通過對評書的研究,盡可能多地發現評書藝術的優長,尋找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對於評書的保護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四)可以樹立並堅定評書藝術在未來社會繼續存在和發展的信心。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新的科學技術不斷產生,也不斷催生新的藝術樣式,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有變化和提高。作為傳統文化的評書藝術在客觀上受到嚴峻的挑戰,評書目前的低迷狀態,讓人們懷疑它的生命力。評書是否可以長期存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成了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疑問。評書要想生存,就必須認識到時代的特徵和自身的不足。評書如何充分表現自身的審美內涵,如何更好地跟上時代的發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口頭文學是評書最本質的特徵,它以講故事為己任,通過對評書本質特徵的挖掘,我們應該堅定評書可以繼續存在的信心。評書是口頭語言,只要人們用以交流和交際的口頭語言不消失,評書就不會消失;只要人們還有聽故事的願望,評書就有存在的必要。
(五)可持續開發的研究項目。
對評書以及評書研究的現狀有了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以後,可以拓展研究的視野,並進一步深化研究。
一個時代的評書有一個時代的面貌,如「清末民初的評書研究」、「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評書研究」、「20世紀50年代的評書研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評書研究」等,都可以結合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做深刻的挖掘。對具有代表性的評書作品本身也可以作深入、細致、具體、系統的探討,如對《聊齋志異》、《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可以對比評書和小說的關系,發現它們的相同和差異,在對比中揭示評書與小說兩種文學樣式的內部特徵以及它們的本質區別。而對《三俠五義》、《岳飛傳》、《楊家將》等評書可以結合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探討它們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對評書演員的研究、對戲曲和曲藝的關系等問題,也有必要繼續深入。
注釋:
①倪鍾之《中國曲藝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②蔡源莉、吳文科《中國曲藝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
③姜昆、倪鍾之(主編)《中國曲藝通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姜昆、戴宏森(主編)《中國曲藝概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⑤簑笠翁《醒目驚天連闊如》,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頁。
⑥孫楷第《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⑦孫楷第《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2頁。
⑧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後又被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收入,中華書局,1979年版。
⑨陳汝衡《說書小史》,中華書局,1936年版。
⑩陳汝衡《說書史話》,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B11陳汝衡《宋代說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
B12陳汝衡《大說書家柳敬亭》,上海四聯書店,1954年版。
B13陳汝衡《說書藝人柳敬亭》,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
B14程毅中《宋元話本》,中華書局,1964年版。
B15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中華書局,1980年版。
B16譚達先《中國評書(評話)研究》,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2年版。
B17汪景壽、王決、曾惠傑《中國評書藝術論》,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
B18白庚勝(主編)、張嘯濤(編著)《評書——中國國粹藝術讀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B19花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B20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
B21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B22重慶出版社,1998年版。
B23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版。
B24中國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B25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版。
B2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B27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版。
B28《當代電視》,1996年第5期。
B29《中華兒女》(海外版),1997年第7期。
B30《今日湖北》,1999年9月號。
B31《紅岩春秋》,2002年第5期。
B32《北京檔案》,2005年第11期。
B33《曲藝》,2007年第11期。
B34《黨員幹部之友》,2007年第12期。
B35《曲藝》,2008年第2期。
B36《曲藝》,2008年第2期。
B37《曲藝》,2009年第2期。
B38《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B39《閱讀與寫作》,1997年第2期。
B40《曲藝》,2008年第3期。
B41《曲藝》,2009年第3期。
B42《中國電視》,2000年第8期。
B43《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B44《中外管理》,2005年第8期。
B45《新聞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6《新聞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7《北京觀察》,2004年第3期。
B48《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B49《曲藝》,2007年第1期。
B50《曲藝》,2007年第2期。
B51《曲藝》,2008年第4期。
B52翁偶虹《北京話舊》,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B53翁偶虹《北京話舊》,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頁。
B54翁偶虹《北京話舊》,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頁。
B55《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作者:李小紅 來源:《藝術百家》
⑷ 程毅中的生平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到上海與父母親重聚。1947年以同等學歷考入蘇州市有原中學高中部,1950年入燕京大學國文系。因家庭問題,想輟學就業,遂於1951年4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分配在數學教研室當資料員。1952年2月回到燕京大學復學。1952年9月院系調整,合並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時曾寫過一些古典文學的文章發表於報刊,1955年大學畢業,分配到西安石油學校任語文教師。?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為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初報到,學習中國文學史。 1973年1月,從「五七幹校」分配到與商務印書館聯合的中華書局第二編輯室。恢復工作後接受了「中央交辦」的重印《文選》的任務。經過反復研究,提出了影印宋刻《文選》的方案,獲通過。乘機把珍本尤袤刻本《李注文選》影印出來,公之於世,辦了一件好事。嗣後,負責編發了大字本《李太白全集》和《杜詩詳注》等書。
1978年8月,在撥亂反正之後,被任命為文學編輯室副主任,獨立主持工作;1980年任主任。在主管文學編輯室工作期間,幾次制定了古典文學的出版規劃,並參與了1982—1990年國家的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的擬訂。1981年被任命為中華書局副總編輯,1983年評定編審職稱,仍主管文學編輯室,並一度兼管過影印組工作。在職時,制定了古代文學總集及《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古小說叢刊》、《明清傳奇選刊》等書的整理出版規劃,策劃組織了《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文》、《全遼文》、《金文最》、《宋詩鈔》、《元詩選》、《全金元詞》、《明文海》、《全清詞鈔》、《古本小說叢刊》及《管錐編》、《楚辭註疏長編》、《詞話叢編》等書的出版。在工作中注意了總結經驗,隨時研究古籍整理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發表了一些書評和論文,如《古籍整理淺談》(收入《編輯理論與實踐》,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古籍新生四十年》(《瞭望》1989年40期)、《當代中國的出版事業》第十二章《古籍的整理出版》(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等,已匯集為《古籍整理淺談》一書(燕山出版社,2001年)。 1983年因病提出辭去行政職務的請求,未獲批准,但減輕了一部分工作。1986年8月,獲准免去副總編輯職務,仍留在總編室,協助文學編輯室工作。至1992年12月退休。1993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1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⑸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專業本科全部教材都有什麼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專業本科全部教材有:
語言學
1,美國結構語言學 (American linguistics)
參考書目:Hockett 《現代語言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Sapir 《語言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語言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實驗語音學 (phonetics)
參考書目: 吳宗濟 林茂燦 《實驗語音學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鄧斯 E.N.平森著 曹劍芬 任宏謨 譯
《言語鏈——聽和說的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學基礎》,語文出版社
3、漢語音韻學
參考書目: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耿振聲 《音韻通講》,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漢語音韻學常識》,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漢語音韻》,中華書局
《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江蘇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
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
李新魁,《韻鏡校正》,中華書局
楊軍,《韻鏡校箋》,浙江大學出版社
4、漢語史(上)
參考書目: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
——《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韻叢稿》(版本原文未註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時期的語音情況: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最好將李、王、何三家對比閱讀)
何九盈、陳復華,《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務印書館
龔煌誠 ,《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作藩 ,《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工具書)
中古:李榮,《切韻音系》,科學出版社(最好讀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好將邵、李兩家對比閱讀)
張渭毅,《中古音論》,河南大學出版社
周祖謨,《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
近代:寧繼福,《中原音韻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近代漢語音論》,商務印書館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
5、漢語史(下)
參考書目:王力,《漢語語法史》,商務印書館
向熹,《簡明漢語史》(語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與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
——《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紹年,《馬氏文通研讀》,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
6、《切韻》導讀
參考書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
李榮,《切韻音系》,科學出版社(最好讀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現代漢語
參考書目:北大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商務出版社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
—— 《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8、古代漢語
參考書目: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9、漢語和漢語研究
參考書目: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
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商務印書館
劉丹青(主編):《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陸儉明:《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真:《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商務印書館。
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沈陽:《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沈陽(編):《20世紀現代漢語八大家?陸儉明選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沈陽(編):《20世紀現代漢語八大家?朱德熙選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沈陽(編):《20世紀現代漢語八大家?呂叔湘選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沈陽、何元建、顧陽(2001)《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黑龍江
教育出版社
宋國明:《句法理論概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洪君1999《漢語非線性音系學—漢語的音系格局與單字音》,北京大學
出版社
吳福祥、洪波(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袁毓林:《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商務印書館。
詹衛東:《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代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清華大學
出版社
張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王理嘉等(編著),《現代漢語專題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10、漢語方言學
參考書目:
《漢語方言概要》袁家驊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漢語方音字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兩版均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漢語方言詞彙》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語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漢語方言學導論》 游汝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侯精一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 王福堂著,語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訂本
《漢語方言學》 [李如龍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漢語方言地理學》 賀登崧著,石汝傑、岩田禮譯,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語言學概論
參考書目:
胡明揚、賀陽、沈陽、《語言學概論》(語音、詞彙)語文出版社
葉蜚聲、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12、理論語言學
參考書目:
陳保亞,《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文學類
中國當代文學
教材: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
參考書目: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
李 楊:《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
《抗爭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學經典再解讀》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表意的焦慮》
張頤武:《在邊緣處追索》《大轉型》(與謝冕合著)
曹文軒:《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
韓毓海:《鎖鏈上的花環》
邵燕君:《傾斜的文學場》
賀桂梅:《人文學的想像力》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
戴錦華:《隱形書寫》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
曠新年:《寫在當代文學邊上》
張旭東:《批評的蹤跡》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大陸的《「灰闌」中的敘述》是刪節版)
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
(1900~1937)》
中國現代文學
課本:
錢理群 溫儒敏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文學史: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
唐弢 嚴家炎:《中國現代文學史》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
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 《心靈的探尋》 《1948天地玄黃》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錢理群 黃子平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 漫說文化》
李歐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
陳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
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
金介甫:《沈從文傳》
《中國新文學大系》各集的導言
中國古代文學史
教材: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國文學簡史》北大、清華出版社都有。一口氣可以讀完,酣暢淋漓。
《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上下冊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編,中華書局。
作品:
《古文觀止》
《天下才子必讀書》
《文選》
《詩經》《楚辭》
沈德潛、《古詩源》 中華書局
《唐詩別裁集》
馬茂元 《唐詩選》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
錢鍾書 《宋詩選注》
張鳴《宋詩選》
汪辟疆《唐人小說》
程毅中《宋元小說話本集》
《西廂記》《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國文學批評史
教材: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郭紹虞《歷代文論選》
參考書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書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熙載《藝概》,江蘇古籍出版社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人民文學出版社
西方文學理論史
教材:董學文主編:《西方文學理論史》
參考書目: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8卷)
特里·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拉曼·賽爾登:《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
胡經之:《西方文學理論名著教程》
趙一凡:《歐美新學賞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學)理論原著,從柏拉圖往下,直到福柯、德里達等
文學原理
教材:董學文、張永剛:《文學原理》
參考書目: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
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
以及西方文學理論史部分參考書目,還有小說理論著作,如: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
納博科夫:《文學講稿》
略薩: 《給青年小說家的信》
卡爾維諾《千年文學備忘錄》
安伯托·艾柯《優游小說林》
張大春:《小說稗類》
曹文軒:《小說門》
西方文學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學概觀》
參考書目:羅德·W·霍爾頓、文森特·F·霍普爾:《歐洲文學的背景》
李賦寧:《歐洲文學史》(三卷)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學理論史部分參考書目
東方文學史:
教材:郁龍余:《東方文學史》
參考書目:季羨林:《簡明東方文學史》
欒文華:《東方現代文學史》
季羨林、劉安武:《東方文學史》
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
民間文學概論
教材:
《民間文學教程》 段寶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參考書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民間文學作品選》 高等學校民間文學教材編寫組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文獻
幾本實用的工具書:
《辭源》,商務印書館
《漢語大字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
《古漢語知識詞典》,中華書局
萬國鼎《中國歷史紀年表》,中華書局
吳文治《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黃山書社
全系必修:
《論語》導讀
教材: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參考書:
孫欽善《論語注譯》,巴蜀書社
李零《喪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其餘參見李零《喪家狗》P28-P50
《孟子導讀》
教材: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參考書:
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蘇古籍
中文工具書
教材:
朱天俊、李國新《中文工具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參考書:
朱天俊、陳宏天《文史工具書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古代文化
教材:
無
參考書:
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小如《中國文化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
公司有插圖本)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無
參考書:
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中華書局(原名《歷代詩文要籍詳解》,
北京出版社)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舉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十三經說略》、《二十五史說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呂思勉《經子解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柴德賡《史籍舉要》,北京出版社
王樹民《史部要籍解題》,中華書局
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鷺江出版社
陳高華等《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福建人民
⑹ 《玄怪__玄怪_玄怪錄·續玄怪錄》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玄怪錄 續玄怪錄》((唐)牛僧孺)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t-7oQDdUbWc1EBV0Vw1m5g
書名:玄怪錄 續玄怪錄
作者:(唐)牛僧孺
譯者:程毅中 註解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6-8
頁數:212
內容簡介:中國古典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內涵很廣,類別很多,又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化的。古代小說限和分類,在目錄上是一個有待研究論的問題。古人所謂的小說家言,如《四庫全書》所列小說家雜事之屬的作品,今人多國偏重史料性的筆記,中華書局已摘要編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陸續出版。相當於古代的方文言小說。為了便於對舉,參照古代詩體的發展,把文言小說稱為古體,把「五四」之前的白話小說稱為近體,這是一種粗略概括的分法。本叢刊選收歷代比較重要或比較罕見的作品,採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標點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則優先錄用。個別已經散佚的書,也摘要作新的輯本。
牛僧孺《玄怪錄》(宋人改稱《幽怪錄》),是唐代小說的一部代表作。但長期以來見不到傳本。《玄怪錄》最早著錄於《崇文總目》小說類,十卷。
根據初步的校勘,明刻本的四十四篇中,有《元無有》等二十五篇見於《太平廣記》,其中《杜子春》、《張老》、《裴諶》、《尼妙寂》、《柳歸舜》、《劉法師》、《刁俊朝》等七篇,《廣記》引作《續玄怪錄》;還有一篇《敦代公》,見於《說郛》。其於十八篇中,有七篇亦見於《類說》本《幽怪錄》,但只是節要,文字極為簡略。此外,還有許多篇用見於《異聞總錄》和《古今說活》、《艶異編》、《廣艶異編》、《逸史搜奇》等書。
《玄怪錄 續玄怪錄》為豎排繁體字。
⑺ 《玄怪__玄怪_玄怪錄·續玄怪錄》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玄怪__玄怪_玄怪錄·續玄怪錄》(牛僧孺李復言)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bruMOp8viyspR2CZ0_jz9Q
書名:玄怪__玄怪_玄怪錄·續玄怪錄
豆瓣評分:8.2
作者:(唐)牛僧孺/(唐)李復言
出版社:中華書局
譯者:程毅中 註解
出版年:2006-8
頁數:212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內涵很廣,類別很多,又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化的。古代小說限和分類,在目錄上是一個有待研究論的問題。古人所謂的小說家言,如《四庫全書》所列小說家雜事之屬的作品,今人多國偏重史料性的筆記,中華書局已摘要編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陸續出版。相當於古代的方文言小說。為了便於對舉,參照古代詩體的發展,把文言小說稱為古體,把「五四」之前的白話小說稱為近體,這是一種粗略概括的分法。本叢刊選收歷代比較重要或比較罕見的作品,採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標點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則優先錄用。個別已經散佚的書,也摘要作新的輯本。
牛僧孺《玄怪錄》(宋人改稱《幽怪錄》),是唐代小說的一部代表作。但長期以來見不到傳本。《玄怪錄》最早著錄於《崇文總目》小說類,十卷。
作者簡介:
牛僧孺(780年~848年) ,唐安定鶉觚(今甘肅省靈台縣)人,字思黯。晚唐大臣,牛李黨爭中「牛黨」領袖。
居於長安。貞元進士。元和三年(808),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皇甫湜俱第一,因指斥時政,觸怒宰相李吉甫(一說與李吉甫無關),不敘用。穆宗初,以庫部郎中知制誥,徙御史中丞相,清理冤獄,懲治貪賄賂,擢戶部侍郎,以不受賄賂,得賞識。長慶三年(823),以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侍郎。敬宗立,出為鄂州刺史、武昌節度使。在任凡五年,修武昌城垣,除賦役積弊。大和四年(830),以李宗閔薦,還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次年,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納吐蕃守將之降,並收復維州,他命以降將及維州還吐蕃,人多非議。六年,因罷相,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開成初,為東都留守,與白居易等交往吟詠。後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武宗時,李德裕用事,累貶循州長史。其思想主張揚「人道」,抑「天道」,「興衰由人」,反對「不務為政而務稱天命」,批判陰騭果報之說。宣宗立,還為太子少師。著小說《玄怪錄》十卷,《全唐文》存文二十一篇,《全唐詩》存詩四首。
⑻ 古「評書」研究有那些專著或者學者
孫楷第在1953年《論中國短篇白話小說》一文的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的《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⑥,收入了五篇論文,其中《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發展與藝術上的特點》對從唐代「轉變」、宋代「說話」到明代「短篇小說」的演變軌跡及其藝術特點作了系統的論述與分析;《宋朝說話人的家數問題》討論了宋代說話四家的門類;《說話考》、《詞話考》論述了宋代說話、元明詞話的淵源、沿革以及因承關系,點明元明詞話即宋代說話,並論述了詞話的體制和詞話之「詞」的三種解釋。《唐代俗講軌范與其本之體裁》主要探討了唐代講唱經文中的唱經、吟詞、吟唱與說解之人、押座文與開題、表白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此書對後人研究中國古代說唱文學的發展、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鄭振鐸在此書第一版《論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序言中稱贊此書:「許多見解是很精闢的,許多材料是第一手的,足以供研究者作為依據的。」⑦
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⑧,1957年出版。宋元明講唱文學在曲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唐代的俗講,下開近代說唱藝術的先河。該書對宋元明講唱文學的系統論述,受到後代曲藝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全文分「講唱文學的一般情形」、「樂曲系講唱文學」、「詩贊系講唱文學」三個大部分。「講唱文學的一般情形」說明了樂曲系和詩贊系講唱文學的特點,論述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樂曲系講唱文學》論述了樂曲系講唱文學的發展和流變,介紹了宋元以來的小說、敘事鼓子詞、覆賺和諸宮調、馭說、說唱貨郎兒的情況,也分析了當時流行的陶真、敘事樂曲道情、敘事蓮花落等的特殊情況。《詩贊系講唱文學》論述了詩贊系講唱文學的發展和流變,介紹了宋代的涯詞和陶真,並以主要篇幅論述了詞話的體裁特點,以及從詞話到彈詞、鼓詞的發展過程,指出明代詩贊系講唱文學主要是南北通行的詞話和流行於南方的陶真,陶真一系嘉靖年間改名為彈詞,詞話一系在明清之際的北方稱為鼓詞。
陳汝衡早在1936年用文言文寫過《說書小史》⑨,1958年在《說書小史》的基礎上用現代漢語寫成《說書史話》⑩,本書和《說書小史》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提高。陳汝衡的主要貢獻在於詳盡地描述了說書藝術的歷史軌跡,從先秦到隋代做了簡要的勾勒,但對於「唐代說書」、「北宋說書」、「南宋說書」、「元明說書」、「清代說書」則有較為詳盡的說明,脈絡清楚,論證嚴密,在很多地方都有獨到的見解,後世學者凡要闡述說唱藝術的歷史和發展軌跡的,大都要參照此書。不過這里的說書不單包含現代意義上只說不唱的評書,更包含只唱不說或又說又唱的彈詞、鼓詞、子弟書、快書、河南墜子、道情、四川竹琴、廣東的龍舟和南音等。1979年陳汝衡又出版了《宋代說書史》B11,按照《說書史話》劃分的幾個階段「斷代」去寫,原計劃分別寫成《宋代說書史》、《元明說書史》、《清代說書史》之類,可惜只完成了《宋代說書史》。陳汝衡還關注說書藝人,寫成《大說書家柳敬亭》B12、《說書藝人柳敬亭》B13兩書。作為幾十年來一直對說書藝術傾心研究的理論家,陳汝衡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
程毅中於1964年出版了《宋元話本》B14一書,該書介紹了說話的淵源、宋元的說話、話本的編寫和流傳;對「講史」的名目、體制、題材、主題思想、講史的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小說」的題材、篇目、本制、思想性、藝術性,以及「說經」的諸多問題作了精當的分析,本書還從話本的歷史意義、話本在小說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話本對其他文學作品的影響諸方面來強調宋元話本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出版的胡士瑩的《話本小說概論》B15追溯了說話的起源和演變,辨析了「話」、「說話」、「話本」的概念,說明了話本與小說、話本與平話、話本與詩話、話本與詞話的關系,唐傳奇、通俗文學與話本的關系,元、明的說書與話本的關系,清代說書與擬話本的關系。該書也考證了宋代說話的家數,點明了宋代話本的政治傾向和藝術特色,對公案小說和講史也有專章論述。該書作者從六十年代起四易其稿,至1980年才出版,可謂精心結撰。全書十八章,作者旁搜博引,資料翔實,研究透徹,使得內容非常豐厚,趙景深先生曾評價此書是「研究話本的網路全書」。
⑼ 求有關於宋朝的史籍
呂祖謙全集一文集
呂祖謙全集四讀詩記
呂祖謙全集八大事記
朱子四書語類
元刊夢溪筆談
本事詩.續本事詩
大將曹彬
古代中國札記 伊永文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上下)
草木子
、
岳飛傳 鄧廣銘
陳龍川傳 鄧廣銘
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 鄧廣銘
韓世忠年譜 鄧廣銘
辛棄疾傳.辛稼軒年譜 鄧廣銘
武道彷徨——歷史上的武舉和武學 趙冬梅
秦檜傳 韓酉山
中國史學史.五代遼宋夏金元卷 吳懷祺
說書史話 陳汝衡
宋金戰爭史略 沈起煒
仇泄筆記外十八種(東坡志林、珩璜新論、晁氏客話、師友談記、楊公筆錄、呂氏雜記、冷齋夜話、曲洧舊聞、元城語錄解、嫩真子、春渚紀聞、石林燕語、避暑錄話、岩下放言、卻掃編、五總志、紫微雜說、辯言)
元朝名臣事略 蘇天爵
洗冤集錄譯釋
中國制度史研究 楊聯升
學林 王觀國
宋遼金史 金毓黼
陔餘叢考一二三 趙翼
敬齋古今注 李冶
宋代疑經研究 楊新勛
宋代驛站制度 趙效宣
宋史研究論集 王德毅
宋史試析 林天蔚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楊樹藩
宋代東萊呂氏之族望及其貢獻 孔東
兩宋史研究匯編 劉子健
宋代經學之研究 汪惠敏
宋代說書史 陳汝衡
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
兩宋城鄉商品貨幣經濟考略 郭正忠
兩宋階級關系的若干問題 梁太濟
歷代名人年譜 吳榮光
宋史研究論叢第六輯
探知集 漆俠
歷史研究法 漆俠
呂東萊文集1-7
蘇東坡軼事匯編
居家事用必備全集
吳家獎 楊倩描
歐陽修及其作品選 郭正忠等
野客叢書 王懋
五代會要 王溥
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
宋代歌舞劇曲錄要 劉永濟
稼軒詞編年箋注 鄧廣銘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 黃寬重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 黃寬重
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 黃寬重
隋唐五代史綱 韓國磐
宋元學案1-4
宋代財政和文獻探索 李偉國
澶淵之盟新論
宋朝政府購買制度研 李曉
荊公新學研究
細說宋朝 虞雲國
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
長安客話
天水史勝
呂東萊之文學與史學 劉昭仁
大變法 葉坦
古今源流至論
宋代的隱士與文學 劉文剛
宋文鑒(一)(二)附迴文類聚 古文關鍵
坦齋通編(外五種:考古質疑、經外雜抄、古今考、續古今考、穎川語小、賓退錄)
賓退錄(上古宋元筆記叢書)
沈括 張家駒
唐研究 第十一輯 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研究專號
江南文化研究 第一輯 呂祖謙與浙東學術研究專輯
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 程遂營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版) 蔡崇榜
宋代史事質疑 林天蔚
宋史研究論文集 1984年會
西湖游覽志余 田汝成
繁盛之陰——960-1365中國醫學中的性 費俠莉
宋史叢考(下) 聶崇歧
葉適年譜 周夢江
玉堂嘉話 山居新語
夷堅志(全四冊)
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下)
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等
宋代出版史研究 周寶榮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鄭學檬
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 王曾瑜
宋夏史研究 李華瑞
金宋關系史研究 趙春
呂祖謙與浙東明招文化
宋朝兵制初探 王曾瑜
貴耳集 張端義
茶山集.林泉結契
學齋占畢
珩璜新論.猗覺寥雜記
愧郯錄
西清筆記.憶書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兩宋孟學研究 楊淑萍
宋朝史話 吳泰
唐宋變革論 盧向前
鄭樵評傳
馬端臨評傳
晁公武評傳 陳振孫評傳
唐宋筆記小說三種(劇談錄、賈氏談錄、目癸車志)
中國歷史大辭典.隨唐五代分冊
宋代名畫藻鑒
三蘇全書第十九冊.蘇沈良方等
圖說中國歷史.昌文偃開的時代-——宋
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元代社會階級制度
從蠻夷到神州——宋代廣東經濟發展研究
稽神錄/括異志
科舉與宋代社會 何忠禮
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 林岩
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 劉子健
呂祖謙文學研究 杜海軍
宋史全文(上中下) (元) 不著撰人
二十世紀宋史研究論著目錄 方建新
蒙文通學記-蒙文通生平和學術(增補本) 蒙默編
仰素集 徐規
宋代物權關系研究 陳志英
唐宋下層士人研究 黃雲鶴
皇帝與皇權 周良宵
宋元話本 程毅中
中國鐵錢 劉森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風情圖說 伊永文
蘇魏公集(上下) (宋)蘇頌
雲笈七箋(1-5) (宋)張君房
宋詩與宋代商業 張金花
插圖本中國古代思想史.宋遼西夏金元卷 劉復生
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宋代文學研究(上下) 張毅
宋代刑法史 周密
兩宋貨幣史(上、下冊) 汪聖鐸
宋刑統研究 薛梅卿
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上下卷) 漆俠
宋人行第考錄 鄧子勉
宋代商品供給研究 張錦鵬
金泥玉屑叢考 王仲犖
岳飛研究:第五輯 龔延明 祖慧
鄧廣銘治史叢稿——北大名家名著文叢 鄧廣銘
宋代商稅問題研究——雲南大學宋史研究叢書 李景壽
唐宋鄉村社會力量與基層控制——雲南大學宋史研究叢書 林文勛 谷更有
宋代四川家族與學術論集——四川大學儒藏學術叢書 鄒重華 粟品孝
宋代家庭研究 刑鐵
四川書院史 胡昭曦
輿地廣記(上下冊) 歐陽忞 著,李勇先 王小紅 校注
西夏簡史(修訂本) 鍾侃 吳峰雲 李範文
經學抉原 蒙文通
川大史學.蒙文通卷 蒙默
續夷堅志:湖海新聞夷堅續志 (金)好元問 撰,常振國 點校,無名氏 撰,金心 點校
宋代四類物品的生產和消費研究 魏華仙
宋代特殊群體研究 游彪
宋代礦冶業研究 王菱菱
宋代教育(精) 苗春德
宋代軍用物資保障研究 史繼剛
宋代法制研究 郭東旭
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審判職能研究 屈超立
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 包偉民
宋代海外貿易--東方歷史學術文庫 黃純艷
宋代酒的生產和征榷 李華瑞
宋代地域經濟 程民生
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 高聰明
宋代商人和商業資本 姜錫東
宋朝簡史 包偉民
宋朝法律史論 郭東旭
王曾瑜卷:凝意齋集.當代著名者自選集 王曾瑜
金朝軍制/宋史研究叢書 王曾瑜
中國俸祿制度史(修訂版)/武漢大學學術叢書: 黃惠賢、陳鋒主編
中國科舉史
中國書院史
蔡京(奸臣傳)
秦檜(奸臣傳)
賈似道(奸臣傳)
西夏經濟史 杜建錄
詩話總龜(前集) (宋) 阮閱編 周本淳校點
唐宋詞簡釋 唐圭璋
北宋文人與黨爭 沈松勤
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 房銳
遼代社會史研究 張國慶
詩詞曲語辭匯釋 張相
遼金西夏史(中國斷代史系列) 李錫厚 白濱
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趙益
王安石傳 梁啟超
宋徽宗 宋欽宗 任崇岳
宋仁宗 宋英宗 黃燕生
宋哲宗 王菡
宋神宗 仲偉民
宋太宗 張其凡
宋真宗 汪聖鐸
南宋末三帝 曾慶瑛劉國荒
宋光宗、宋寧宗 虞雲國
宋孝宗 陳國燦方如金
宋太祖 毛元佑
宋高宗 王曾瑜
宋理宗 宋度宗 胡昭曦蔡東洲
北宋名臣余靖 曹家齊
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 楊萬里
中國禮制史.宋遼金夏卷 陳戍國
塞北三朝(中國古代歷史通覽遼夏金卷)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1-4) 黃以周
梁溪漫志 (宋)費袞 駱守中注
歷代筆記概述 劉葉秋
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 張伯偉編校
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獻研究
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兩京夢華(中國古代歷史通宋代卷) 汪聖鐸
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 李春棠
圖說天下.中國歷史系列.宋 韓志遠
精湛的宋代繪畫 徐士蘋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曹家齊
宋代監察制度 苗書梅
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 賈玉英
宋代地域文化 程民生
理心之間——朱熹與陸九淵的哲學對話 高全喜
王雲海文集
南宋的農村經濟 梁庚堯
正說宋朝十八帝 游彪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鄧小南
東京夢華錄箋注(上下) (宋)孟元老 伊永文箋注
北宋儒術治國政治研究 賈海濤
宋史研究論文集(第11輯) 朱瑞熙王曾瑜蔡東洲
中韓關系史研究 魏志江
宋詞與民俗 黃傑
趙匡胤傳 張家駒
青瑣高議 (宋)劉斧
宋詞通論 薛礪若
二鄭集(溫州文獻叢書) (宋)鄭伯熊 鄭伯謙
邵氏聞見後錄 (宋)邵博 撰 劉德權 李劍雄 點校
青箱雜記 (宋)吳處厚 撰 李裕民 點校
澠水燕談錄 歸田錄 (宋)王辟之 撰 呂友仁 點校
北夢瑣言 (五代)孫光憲 撰 賈二強 點校
遊宦紀聞 舊聞證誤 (宋)張世南 撰 張茂鵬 點校 (宋)李心傳 撰 崔文印 點校
癸辛雜識 (宋)周密 撰 吳企明 點校
西溪叢語 家世舊聞 (宋)姚寬 撰 孔凡禮 點校 (宋)陸游 撰 孔凡禮 點校
清波雜志校注 (宋)周煇 撰 劉永翔 校注
邵氏聞見錄 (宋)邵伯溫 撰 李劍雄 劉德權 點校
泊宅編 (宋)方勺 撰 許沛藻、楊立揚 點校
涑水記聞 (宋)司馬光 撰 鄧廣銘、張希清 點校
東軒筆錄 (宋)魏泰 撰 李裕民 點校
鐵圍山叢談 (宋)蔡絛 撰 馮惠民、沉錫麟 點校
龍川略志 龍川別志 (宋)蘇轍 撰(民)俞宗憲 點校
東齋記事 春明退朝錄 (宋)范鎮 撰 汝沛 點校(宋)宋敏求 撰 誠剛 點校
東坡志林 (宋)蘇軾 撰 王松齡 點校
齊東野語 (宋)周密 撰 張茂鵬 點校
石林燕語 (宋)葉夢得 撰、宇文紹奕 考異 侯忠義 點校
鶴林玉露 (宋)羅大經 撰 王瑞來 點校
范成大筆記六種 (宋)范成大 撰 孔凡禮 點校
雲麓漫鈔 (宋)趙彥衛 撰 傅根清 點校
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撰 李劍雄、劉德權 點校
蘆浦筆記 (宋)劉昌詩 撰( 張榮錚、秦呈瑞 點校
大唐新語 (唐)劉肅 撰 許德楠、李鼎霞 點校
默記 燕翼詒謀錄 (宋)王銍 撰 朱傑人 點校 (宋)王栐 撰 誠剛 點校
四朝聞見錄 (宋)葉紹翁 撰 沈錫麟、馮惠民 點校
隋唐嘉話 朝野僉載(唐)劉餗 撰 程毅中 點校 (唐)張鷟 撰 趙守儼 點校
湘山野錄 玉壺清話 (宋)文瑩 撰 鄭世剛、楊立揚 點校 (宋)文瑩 撰 鄭世剛、楊立揚 點校
墨庄漫錄 過庭錄 可書 (宋)張邦基 撰 孔凡禮 點校 (宋)范公偁 撰 孔凡禮 點校(宋)張知甫
撰 孔凡禮 點校
春渚紀聞 (宋)何薳 撰 張明華 點校
雞肋編 (宋)庄綽 撰 蕭魯陽 點校
桯史 (宋)岳珂 撰 吳企明 點校
師友談記 曲洧舊聞 西塘集耆舊續聞
南部新書
侯鯖錄 墨客揮犀 續墨客揮犀
封氏聞見記校注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宋)李心傳 徐規點校
麟台故事校證 (宋)程俱
開元天寶遺事 安祿山事跡
(中華本唐宋史料筆記 缺唐語林校證、明皇雜錄東觀奏記、容齋隨筆)
揮廛錄 (宋)王明清
會稽掇英總集點校 (宋)孔延之編 鄒志方點校
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 程龍
秦觀研究資料匯編 秦少游研究會編
帝學 (宋)范祖禹
東宮備對 (宋)陳模
唐代黨(羌)項 周偉洲
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家牧業與環境 韓茂莉
玉海(1-5) (宋)王應麟
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現象透視 陳峰
中國戲曲概論 吳梅
宋代「系官田產」研究 姜密
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 祝尚書
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 龔延明
續資治通鑒長編(1-20) (宋)李燾
宋會要輯稿(1-8)
中國井鹽科技史
中國史學史 蒙文通
忘憂清東集
宋代文言小說研究院 趙章超
汴京殘夢 黃仁宇
中國城鎮體系 顧朝林
叩開遼墓地宮之謎 蓋之庸
尋找被遺忘的王朝 白濱
太平廣記(1-4) (宋)李
宋代詩經文獻研究 郝桂敏
宋代文獻學 張富祥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曹剛華
宋代館閣校勘研究 李更
宋代巴蜀文學通論 祝尚書
宋代古音學與吳木或《詩補音》研究
事林廣記 (宋)陳元靚
宋代官制辭典 龔延明
大宋王朝之謎 楊師群
十駕齋養新錄 (清)錢大昕
大金吊伐錄校補 金少英
通制條格校注 方齡貴
二十世紀中國人文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宋史研究 朱瑞熙
汴京遺跡志 (明)李濂
輿地紀勝(1-8) (宋)王象之
梁山泊——水滸一0八名豪傑 佐竹靖彥
郡齋讀書志校證(上下) (宋)晁公武 趙希弁
大足石窟藝術
王荊公唐百家詩選
蒙文通文集(1-6)
蒙文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
推十書(1-3)
新五代史(1-3)
蘇洵集
北宋館閣翰苑與詩壇研究 陳元鋒
程氏考古編 程氏考古續編 (宋)程大昌
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 賈志揚
直齋書錄解題 (宋)陳振孫
宋代政治文化史論 張邦煒
史學史研究(1981。1)
宋朝名相趙普 張其凡
歷代紀事本末(兩冊。八種。含宋史、金史、通鑒)
宋詩 房開江
陸游傳 朱東潤
宋詩拾遺(一、二)
宋代佛教政策論稿 劉長東
婺學之宗——呂祖謙傳 徐儒宗
宋詩選注 錢鍾書
容齋隨筆(嶽麓本) (宋)洪邁
三字經輯刊
唐宋詞選讀 龍榆生
夷堅志(二) (宋)洪邁
南宋文人與黨爭 沈松勤
宋大詔令集 (宋)不著撰人
經義考 (清)朱彝尊
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 賈敬顏
唐宋歷史文獻研究叢稿 梁太濟
元豐九域志 (宋)王存
李燾學行詩文輯考 王承略 楊錦先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輯)
巴蜀歷史文化論集 胡昭曦
安丙研究 蔡東洲 胡寧
宋代民間巫術研究 劉黎明
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 徐吉軍 方建新 方建 呂鳳棠
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
宋朝諸臣奏議(上下) (宋)趙汝愚
大理國史 段玉明
(田+戮左半)城集 朱瑞熙
南北宋陵
朱熹的終極關懷 趙峰
朱熹文學研究 莫厲鋒
宋代詩學
二程集(上下) (宋)程頤程顥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六) 錢穆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五)
宋明理學三書隨札 錢穆
朱子學提綱 錢穆
宋明理學 陳來
中國食物
朱熹的歷史世界(上下) 余英時
七修類稿 (明)朗瑛
涌幢小品 (明)朱國禎
水東日記 (明)葉盛
宋元生活掠影 尚園子 陳維禮
南宋儒學建構 何俊
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宋本
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 陳峰
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 張其凡 范立舟
朱熹的自然哲學 金永植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包偉民主編
宋代寺院經濟史稿 游彪
歸潛志 (金)劉祁
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 李仁群程梅花夏當英
王安石變法研究史 李華瑞
宋代思想史論 田浩編
宋代婚姻家族史論 張邦煒
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 伊沛霞
宋史(中國斷代史系列) 陳振
東京夢化錄(外五種)
宋人軼事匯編(上下) 丁傳靖
黃震與東發學派 張偉
南宋皇城探秘 傅伯星胡安森
朱子大傳(上下) 束景南
方輿勝鑒(上中下) (宋)祝穆
新編醉翁談錄 (宋)羅燁
古今歲時雜詠 (一二) (宋)薄積中
東潛文稿 (清)趙一清
雲麓漫抄(新世紀萬有文庫本) (宋)趙彥衛
通鑒胡注表微(一二) 陳垣
南村輟耮錄(一二) (元)陶宗儀
史略 子略 (宋)高似孫
困學紀聞 (宋)王應麟
嶺外代答 (宋)周達觀
荒淫無道宋高宗 王曾瑜
宋朝典章制度 張希清
名公書判清明集 (宋)不著撰人
石介事跡著作編年 陳植鍔
文獻通考(上下) (宋)馬端臨
宋學的發展和演變 漆俠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張帆
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宋遼金卷 吳懷祺
文海研究 白濱 史金波
中國經學史 本田誠之
中國史學史 金毓黼
中國經學史講義 周予同
中國文化史 柳詒征
中國史學史綱要 王瑞明
京本通俗小說 清平山堂話本 大宋宣和遺事
全宋詩(二四)
齊家四書(袁氏世范等)
東坡詩 山谷詩
中國古代繪畫圖錄.宋遼金元(一二三)
宋代宰輔制度研究 諸葛憶兵
蒙元入侵前的中國日常生活 謝和耐
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 包弼德
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 斯波義信
續資治通鑒長編2、3冊
續編兩朝綱目備要 (宋)佚名
宋代市民生活 伊永文
東萊博議 呂祖謙
朱熹的史學思想 湯勤福
歐陽修全集(上下)
陸放翁全集(上中下)
宋朝通俗演義 蔡東藩
辛稼軒年譜 鄧廣銘
葉適評傳 張義德
中國通史(七) 蔡美彪等
宋元佛教 郭朋
求實集 漆俠
韓儒林文集
朱熹與宋代蜀學 粟品孝
胡昭曦宋史論集
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 朱瑞熙張邦煒蔡崇榜劉復生王曾瑜
吳天墀文史存稿
南宋館閣錄 續錄 (宋)陳
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 田浩
宋代四川的史學 蔡崇榜
晚宋財政危機研究 張金嶺
宋代文化研究(七)
宋史研究論文集(1996年會、1994年會)
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
宋元學案(十三、十九)
程頤程顥評傳 潘富恩
朱熹評傳 李更生平
陸九淵評傳 陸玉林
司馬光評傳 宋衍申
宋刑統 慶元條法事類 唐明律合編
二程遺書 二程外書
蒙文通學記
宋會要輯稿考校 王雲海
婚姻與社會.宋代 張邦煒
朱熹與宋代蜀學
朱子年譜附考異 王白田
魏了翁評傳 蔡方鹿
宋代四川經濟述論 賈大泉
宋代史學思想史 吳懷祺
宋代東南市場研究 龍登高
宋代經濟史研究
宋代四川商品經濟史研究 林文勛
李心傳事跡著作編年 來可泓
近思錄(1-4) (宋)朱熹呂祖謙
論浙東學術
浙東學派溯源 何炳松
巴蜀叢書(一)
一代學者宗師——張木式及其哲學
遼史(1-5)
金史(1-8)
經學通論 皮錫瑞
荊公論議 張子正蒙
習學記言 葉適
顏氏家訓 家范 (宋)司馬光
朱子性理語類
朱子七經語類
王荊公年譜考略 (清)蔡上翔
兩宋經(制)撫年表 吳廷燮
宋代皇親與政治 張邦煒
婚姻與社會.宋代 張邦煒
宋代文化研究(二)
宋代文化研究(三)
宋代文化研究(四)
宋代文化研究(五)
宋代文化研究(六)
宋代文化研究(第一輯、四川大學學報53)
續資治通鑒長編(16、18、19、20)
朱子諸子語類
呂祖謙評傳 潘富恩
宋史人名索引(1-4)
乾道臨安志 (宋)周淙
真西山先生集(一二)
太賓士跡統類 (宋)彭百川
滄浪詩話校釋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代部分第五冊 鄧廣銘 張希清
宋史叢考(上) 聶崇歧
容齋隨筆(叢書集成本) (宋)洪邁
朱熹哲學研究 陳來
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六輯.蘇軾研究專輯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1-18) (宋)李心傳
宋遼金史論叢(第一輯) 中國社科院
朱熹集導讀 王瑞明
宋史翼 (清)陸心源
宋史 (元)脫脫
百川學海 (宋)左圭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 何冠環
宋會輯稿考校 王雲海
女真史
李覯生平及思想 謝繼
西夏史稿(增訂本) 吳天墀
王安石變法 漆俠
陸游
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
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
唐會要(1-16)
續資治通鑒長編考略 裴汝誠 許沛藻
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 鄧小南
續資治通鑒 (清)畢沅
宋論 (清)王夫之
元朝史(上下) 韓儒林
兩宋史論 關履權
宋代社會研究 朱瑞熙
簡明宋史 陳振周寶珠
宋刻孝經
宋詩鑒賞辭典
兩宋文學史 程千帆吳新雷
中國通史(五、六)
筆記小說大觀(二、九、十、十一)
全宋詞(二三四五)
包拯年譜
澠水燕談錄.歸田錄
石林避暑錄話
唐宋詞鑒賞辭典(五代北宋、南宋遼金二本)
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
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
理學綱要 呂思勉
黃山谷詩選注
網上找的
⑽ 古代文學必讀書目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編《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上、下)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
茅盾《神話研究》
(梁)蕭統《文選》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
範文瀾《文心雕龍注》
陳延傑《詩品注》
(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編《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年
孫望、郁賢皓主編《唐文選》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4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
錢鍾書 《宋詩選注》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
四川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宋文選》
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選注》
王國維《人間詞話》
王季思等《元雜劇選注選注》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程毅中《宋元小說話本集》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四卷本)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章學誠《文史通義》
紀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張之洞《書目答問補正》
錢鍾書《談藝錄》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
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