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小說閱讀題
A. 程勇真《京派文學與中國美學》的現代文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
1、(1)太康犯人因家裡沒人看他,給家裡發出了「絕交信」(2分);
(4)看到父母留給自己的一大麻袋大小不一的晾乾的饅頭,太康犯人決定改邪歸正(2分)
2.太康犯人的下跪,表現了他看到父母一路艱辛的徒步百里之外趕來看自己的自責和感動(2分);我和在場所有犯人的下跪,則寫出了我們看到太康犯人的父母為他留下的大小不一的一麻袋討來的饅頭時深深的觸動(2分)。
3.(1)探出,生動形象細膩傳神地寫出了太康犯人的父母長途跋涉後鞋子被磨破了露出了腳趾的落魄的外貌(1分),表現了太康犯人父母一路奔波的艱辛(1分)。
(2)撕心裂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太康犯人看到父母的一麻袋討來的饅頭時呼喊的聲嘶力竭(1分),表達了他深深的愧疚,心痛和改邪歸正的決心(1分)。
4.A運用語言描寫(1分),生動形象(1分)地寫出了太康犯人父母對兒子臨走前的叮囑(期待和不舍)(1分),表達了其父母對兒子的愛(1分)。
B. 大學語文,急求。
50.B 49.B 48.C 47.C 46.C 45.C 44.B 43.B 42.B 41.C 40.A 39.C 38.C 37.C 36.B
35.A 34.C 33.A 32.B 31.C 30.C
我只是初二的娃紙一名,雖然算是語文學神,但還是才疏學淺。以上多為度娘所得,希望能幫助到您~
C. 1:京派小說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色 2:為什麼魯迅說蕭紅在《生死場》等小說中寫出了「北方人民對生的堅強,
1、京派文學
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2、《生死場》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贊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 《生死場》的發表,符合時代的要求,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對堅定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鬥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蕭紅在作品中大膽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願望,抒發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D. 京派小說的理論主張李劼人「大河小說」的寫作特點蕭紅小說的文體特點
美學特徵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派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象徵,具有雙重的文化和美學特徵:
一,對現代性既追求,又懷疑,從而導致對現代性的焦慮;
二,在現代性的強大沖擊下,對本土的傳統美感日漸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種輓歌情懷。
京派小說家們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堅持自由主義,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干預和制約;
二,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文學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歷史語境中,京派作家無疑是處在邊緣的,因為左翼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海派主張文學商品化,而他們的主張與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理想,他們對人的尊嚴、對和諧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種永久的啟示意義。
李劼人作品最大的特點是以方言寫作,真實記錄成都地區生活百態。
李劼人小說中關於川劇的描述甚多,他的「大河三部曲」被稱為「小說的晚清川劇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中,往往一段對話,一段場景,就把當年川劇的盛況生動地展現出來。川劇藝術中那簡練而經典的對白、豐富的方言以及濃郁的鄉土氛圍,也都自然融入到李劼人先生的作品中,從而增加了他作品的藝術魅力。
李劼人先生一生熱愛川劇。他的小說中到處都有關於川劇的描述。川劇研究員蔣維明先生曾化用郭沫若的評語,稱「大河三部曲」是「小說的晚清川劇史」。
既然是「史」,當然就有對川劇的全方位描寫。川劇的演變,川劇、唱腔、演員、觀眾,川劇演出的環境等等,在李劼人筆下都有生動而親切的記述。《死水微瀾》寫鄧幺姑對成都的嚮往就是從川戲開始的:「她知道(成都)有很多會館,每個會館里,單是戲台就有三四處,都是金碧輝煌的;江南館頂闊綽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戲,一天總有兩三台戲在唱。」對於川劇的劇目和演員,作家借書中人物之口,隨意就拈出一大串:「悅來茶園三慶會的川班,老角色也多,新角色也好。楊素蘭的《大劈棺》,劉文玉、周名超的《柴市節》,李翠香的《三巧掛畫》,鄧少懷、康子林的《放裴》,蔣潤堂的《飛龍寺》,還有游澤芳的《痴兒配》,小群芳的《花仙劍》。這才是高尚娛樂啊,好不安逸!」諸如此類的文字,在《暴風雨前》《大波》中也比比皆是。往往一段對話,一段場景,就把當年川劇的盛況生動地展現出來。
一、 創造了中國現代長篇歷史小說的一種新形式"大河小說"。
在這個形式中,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大變動,被有聲有色地以風俗史的面貌再現出來,而探討社會歷史變動的原因,也成為小說隱含的主題。郭沫若曾經稱贊李劼人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史"、"小說的華陽國志"。《華陽國志》是東晉時江源(四川崇慶縣)人常璩寫以四川為中心的方域史,李劼人在民國史還沒有問世之時,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地域史料征之於野,集中描繪歷史轉折時期一個多事的內地省份的政治風雲和人情世態,帶有地方域史小說的色彩。所以,稱他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華陽國志》",是恰到好處的。
二、 注重細節刻畫及環境描寫的真實性和整體性,追求客觀、冷靜地再現現實。
這一點體現著對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的借鑒,而與中國現代小說主流現實主義,即不避主觀抒情的、表現手法開放的現實主義,有著明顯的差異。
三、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福樓拜、左拉作品女性形象刻畫的某種特徵。
《死水微瀾》中的鄧幺姑,《暴風雨前》中的伍大嫂,《大波》中的龍蘭君(黃瀾生太太),以及後來寫的《天魔舞》中的陳莉華等人一起,構成了李劼人小說的女性形象系列,而在注重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法國文學對李劼人的影響是明顯的。
總之,在中國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具體形態中,李劼人代表了一種古典的、法國式的追求客觀真實的風格。
《呼蘭河傳》是蕭紅後期完成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相對於《馬伯樂》的未完成而言),是蕭紅小說創作的顛峰之作。蕭紅對小說文體的追求,蕭紅小說風格的建樹,都見之於這部作品。而我認為,蕭紅小說風格最重要的特質,遠非所謂抒情的、感性細膩的,而是在於戲劇性的諷刺。適應這種想像方式,蕭紅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發展了一系列反諷手段,從而建立了她個人的成熟的小說文體形式。如果我們錯過了這個最重要的特質,我們也就忽略了這位女作家孜孜以求的藝術建樹,我們也就會錯過在中國現代女性寫作傳統中如此可貴的一個新要素。
文字,是文學作品訴諸讀者的審美情感和認知活動的最原初的物質形態。它直接體現著作家的情感心理和作品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現代文壇上,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女作家都呈現出不同的語言特色。如冰心的清瑩圓潤、蘊藉空靈,丁玲的細膩直白、激切酣暢,廬隱的凄麗悱惻、感傷沉鬱……,均各呈異彩,各有千秋。而蕭紅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別具一格,表現為超常規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來的新鮮自然、稚拙渾朴的美學意趣,形成了獨特的「蕭紅味」。
讀蕭紅的小說,最初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她超常規的文體語言。她並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循規蹈矩地寫,而是以一種極自然的陌生語言去描寫她所熟悉的一切,借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鮮」(《九一八致弟弟書》)。比如《王阿嫂的死》中的首段文字:
「草葉和菜葉都蒙蓋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黃了葉子的樹,在等候太陽。太陽出來了,又走進朝霞去……
這里,不說霜覆蓋了草葉和菜葉。而說草葉和菜葉都蓋上霜;不說山上的樹黃了葉子,而用一個修飾語來修飾中心詞「樹」,讓它去「等候」太陽;不說太陽被朝霞擋住,而說它「走進朝霞去」。顯然,前者都是日常的語言,而後者則多少都超乎規范了。這就給讀者帶來了一種生疏感和新鮮感——一種「明麗和新鮮」
蕭紅對語言的超常規運用既表現為新鮮、生疏,同時又表現為直率、自然。蕭紅語言的直率首先表現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觀照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不加雕飾的語言描繪。這里有《牛車上》中的三月春陽,有《後花園》中的六月鮮花,有《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等,它們都是一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毫不雕飾,秀韻天成。同時,這種直率的語言又表現出自然的特點,因為直率,毋庸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朴。在蕭紅的文學語言中,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蕭紅的小說語言清純童稚,拙樸天成,純而多韻,拙而能巧;於渾朴中帶有雋逸的色彩,在清純中內蘊醇厚的意韻,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蕭紅在本質上是一位自傳型和情感型的作家,她認為「一個題材必須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來,或者跟作者起著一種思戀的情緒」。【33】正是基於這樣的審美意識,自傳式敘事方法才成為蕭紅自覺的選擇與追求。在她的小說中,這種自傳式敘事方法主要體現在下述的兩個方面:
首先,是自傳性的懷舊筆調。
蕭紅最成功、最富藝術魅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融進她個人生命體驗和生活經歷的自傳體小說,如《後花園》、《家族以外的人》、《呼蘭河傳》、《小城三月》等,它們均無一例外地運用了自傳性的懷舊筆調,通過回憶的方式,「以我觀物」敘事記人,寫景狀物。
蕭紅之所以如此執著地運用自傳性的懷舊筆調,緣於其一種自覺的創作觀。一般說來,與現實貼得太近,常常不容易把握住生活的本質與內涵;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適當的審美心理距離以後,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全部價值。因此,蕭紅非常重視「思索的時間」,她曾以雷馬克的創作為例強調了這種時間距離的重要性【34】。正是這種心理距離,使她有充分觀照和反思的時間,從而為她深入地揭示生活以至人生的真實底蘊創造了條件,她的自傳性懷舊作品因此獲得了巨大成功。此外,這種適度的心理距離不但為蕭紅提供了一種「思索的時間」,而且也為她提供了一個題材與她的情感熟習的時間。蕭紅也是這樣認為的,題材與情感的熟習,「這多少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夠把握的。」【35】而這里所說的情感不再是簡單的原始情緒,而是較高層次上的審美情感。由於蕭紅在時空上已遠離故事中的題材、人物和環境,過去的一切已經經過時間的過濾與沉澱,這就使她能夠抽身事外,而以一種審美靜觀的態度去回憶,用懷舊的筆調將自己的原始情緒升華為一種審美情緒,並進而與題材溶為一體。《呼蘭河傳》回憶的是故鄉呼蘭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畫的是動物般生存著的人們,但這里「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36】
E. 什麼是京派京派小說有什麼特點老舍屬不屬於京派為什麼試結合京派和老舍的具體作品加以說明
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學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繼續留在京、津地區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個自由的作家群,當時也稱「北方作家」派。「京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一種名稱的沿用。「京派」作家創作的小說被稱為「京派小說」。京派小說文風淳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的、表現主觀個性的多種藝術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從文、廢名、蘆焚等。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蕭蕭》、《長河》等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作品。
夢幻鄉土。
對鄉土的夢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說的一大特點。京派作家是在視藝術即夢、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潛所謂「理想界」與「現實界」二元對立的觀念中建構著他們的鄉土夢幻的。基於此,他們對宗法制鄉風民俗多取寧靜認同的態度,努力從中開掘純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風俗美,靜穆的自然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鄂東山野,蘆焚的河南果園城,老向的河北農村,汪曾棋的蘇北鄉鎮,蕭乾的京華貧民區等無不表現了這一特色。兩部《新編》同樣繼承了這一風格,比如潭柘寺、戒台寺的描寫;母矮腳虎回鄉的描寫;保定府的描寫;客棧的描寫;青樓的描寫;批八字的描寫,母矮腳虎出嫁的描寫,顛轎的描寫等等。總之,不論是對強悍生命力的描摹,還是表現女性的溫婉純美、兒童的純潔稚嫩,都突出地牽動著作者的一種夢幻之情,用沈從文在《舊作選集·代序》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悲憫人生 。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地贊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實,又看到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沈從文和廢名都十分鄭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劇的美學特質的一面指出來,在他們看來,人的神性存在與悲劇性存在有著必然性的聯系,由此決定了京派小說的悲劇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劇;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對人性的單純信仰又使得他們的悲劇是「明快的」,又帶著「悲憫的微笑」的情懷。這樣,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所寫的人事上不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總能保持一個作家的平靜,淡淡的諷刺里常常有一個悲憫的微笑影子。沈從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麗的死亡,並藉此使情愛升華到崇高境界。這些作品在對愛、美遭罹毀滅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悲憫中,表現出京派作家「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說中尚有一類表現美醜、善惡對立較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鮮明的愛憎取捨的人生悲劇,如沈從文的《菜園》、《丈夫》等;蕭乾的作品這種特點更明顯,他崇尚雖敗尤榮的人與命運的搏戰,因此,他的悲劇中具有一些英雄主義的因素,這在《鄧山東》、《小蔣》、《印子車的命運》中都可以看到。
詩意抒寫 。
京派作家的文體都帶有一種抒情性。他們小說的文體形態是與他們的敘事態度、價值選擇、文化情致相聯結而存在的。在敘述中融入詩性的追求,在寫實中彌漫著浪漫的氣息是京派小說文體的突出特徵。沈從文喜歡用「詩的抒情」方式作小說,如《邊城》有現實的憂傷,也有桃園般的浪漫,還有水的恬靜蘊藉,清麗雋永的詩意撲面而來。廢名善用「寫絕句的方法」寫小說,還常把詩的象徵手法移用在其小說中。京派作家往往都有著意境營造的自覺。他們的小說或以景結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靈構成立體的藝術空間,給讀者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兩部《新編》很多處運用詩歌、歌曲、散文、舞蹈,其中「母矮腳虎與老馬聊齋的愛情、婚事」「可視為這方面的代表。這一情節從多個視角描摹了西柏坡的自然風光和人性之美,從而為主人公「母矮腳虎與老馬聊齋」 設置了一個「恰當」、「和諧」的生活背景,於是古樸寧靜的自然脫化出了西柏坡人的達觀自如與世無爭的生存觀念,這樣母矮腳虎就成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而且作者還把禪境中的靜觀、頓悟等引入到小說中,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意境化。伴隨詩性意境而來的是京派作品結構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傾向。京派小說往往取一種形散而神聚的結構,而這正是典範的散文體結構,人們稱京派作家都是遺像文體家,主要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
F. 以沈從文的小說創作為例,試論京派小說的創作特點(簡答)
"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30年代的文學格局,是鄉土與都市兩種文化背景的對峙,而這種對峙體現在文學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兩種文學團體。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別活躍在京津和上海它們介於左翼和國民黨文化之間,持有自己獨特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著極大的影響。
京派和海派的對峙和沖突,是30年代中國社會的重要主題。1934年1月10日,沈從文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了《論海派》一文,無意間引發了一場"京派"和"海派"的論爭,這場論爭看似偶然,卻蘊含著20世紀中國文學的諸多基本母題:如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鄉土與都市、沿海與內陸等等,從而折射出了古老的農業中國,在向現代文明轉換過程中的豐富景觀。
一、"京派"小說
(一)京 派(定義):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學於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城市,堅守自由主義立場的作家群體,他們追求文學(學術)的自由與獨立,既反對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化,是一群維護文學的理想主義者,其基本成員是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以《大公報》文藝副刊、《文學雜志》、《水星》為主要陣地,以沈從文、廢名、朱光潛、凌叔華、蕭乾、李健吾、蘆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林庚等一批學者型的文人,即非職業化作家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從文。
(二)京派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派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象徵,具有雙重的文化和美學特徵:一方面對現代性既追求,又懷疑,從而導致對現代性的焦慮;另一方面,是在現代性的強大沖擊下,對本土的傳統美感日漸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種輓歌情懷。
(三)文學觀念
京派小說家們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堅持自由主義,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干預和制約;其次,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文學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歷史語境中,京派作家無疑是處在邊緣的,因為左翼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海派主張文學商品化,而他們的主張與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理想,他們對人的尊嚴、對和諧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種永久的啟示意義。
(四)藝術特徵
京派小說家創作的共同特點是:多帶有鄉土氣息,具有來自鄉野的質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風格,並由於對本土經驗的眷戀和回歸的渴望,其文體都具有一種抒情性。如廢名的《橋》、沈從文的《邊城》、蘆焚的《果園城記》等。
(五)京派代表作家
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說著稱的,有沈從文、廢名、蕭乾、蘆焚、林徽因等,他們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質以外,每個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風格,關於廢名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關於沈從文我們以後將列為專章講述,下面介紹一下其他作家。
1、蕭 乾(1910-1999)
青年時代及晚年時代的蕭乾
①、創作概況
蕭乾生於北京東直門里城牆根一帶的貧民區里,是蒙古族的後裔,父母先後早逝,淪為孤兒,自幼飽經人生炎涼,這些經歷,日後成為他全部小說創作的誘因。在創作上,受到過楊振聲、沈從文、林徽因等人的指導。著有短篇集《籬下集》、《栗子》、《落日》,還有長篇小說《夢之谷》等。
②創作分析
蕭乾的小說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從"兒童視角"出發,展現成人的世界,抒發人間的世態炎涼、冷熱和不平等的遭遇。這類作品有《籬下》、《矮檐》等,小說中都有堅忍的媽媽形象(寡婦或者棄婦),包含著作者對自己母親的回憶。
第二類是宗教題材小說,把鋒芒直接指向了教會的偽善和冷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督教在中國當時社會條件下與殖民主義相似的歷史作用。這一類作品有《皈依》、《鵬程》、《曇》等。
第三類是愛情小說,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長篇小說《夢之谷》(1938年)。《夢之谷》是一部自傳體成長小說,依據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次流浪和愛情經歷,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的是一個18歲的北京青年一個人流浪到嶺東,在一家中學教國語,深受語言隔閡之苦。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中,他認識了一個美麗的姑娘"盈",她也能說一口純正的國語,但是卻有著不幸的遭際,兩個人同病相連,於是產生了愛情,在"夢之谷"中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是姑娘後來卻被一個惡霸劣紳霸佔,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戀情就以悲劇而告終。這個小說取材於蕭乾的自身經歷,具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是失落者所傾訴的美麗的輓歌。但小說出版時已經是1938年,在那種戰爭的環境中,"夢之谷"超塵脫俗的品質與時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並沒有在文壇引起太大的反響。
2、蘆 焚 (1910-1988) ① 創作概況
蘆焚也就是師陀,師陀是他1946年之後使用的筆名。30年代的蘆焚雖然沒有後來成熟,但是卻已經顯示出強勁的創作勢頭,著有短篇小說集《谷》、《里門拾記》、《落日光》、《野鳥集》等。其中的短篇小說集《谷》與曹禺的《日出》,何其芳的《畫夢錄》一起,獲得了《大公報》文藝獎金。蘆焚具有悲哀的抒情氣質,善於描寫場景,其小說深切地表現了北方農村的衰敗。抗戰前蘆焚去了上海,後來陷入孤島而長期蟄居。
蘆焚(師陀)
② 藝術特點
蘆焚象沈從文一樣,也自稱為鄉下人、土人,但是兩個人的風格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比之沈從文,蘆焚筆下的鄉土世界少了幾分想像,多了幾分真實,遠離了田園牧歌的擬想,代替的是中原農村的衰敗與荒涼,是活脫脫的現實世界,他不是從人性中升華出神性,而是在崩潰著的內地鄉村風習中散發出類似李賀詩篇的陰沉的鬼氣。
3、林徽因(1904―1955) ①作家簡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音樂的"音",是京派中的文學沙龍女主人,一代才女。她曾經留學英美,兼通中西文學,又熟悉繪畫、戲劇、和雕刻,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林徽音的才氣、容貌、詩名,令許多文人傾倒。她秀麗聰穎、性格熱情,有著非同凡響的審美氣質,當時她和梁思成的家,是京派文人聚會的場所。由於是名門閨秀,優越的地位和優裕的生活條件,使她有條件把文學真正作為獨立而自由的人生與藝術理想,從而是天然的"為藝術而藝術派"。
② 創作分析
林徽因小說的代表作品是《九十九度中》。這部作品被京派的批評家李健吾看作是最富有現代性的實驗性作品,寫的是一個酷暑天北京胡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林徽因更有性別特徵的作品還是描繪大家閨秀心態和體驗的小說,如《鍾綠》、《文珍》、《綉綉》等篇,這些是她更本色的作品,寄託著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從命運不好的人們身上反轉到自身,而感悟到年華易逝,美的短暫,滲透了小說家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感悟。但是沙龍的格局最終也劃定了林徽因的小說世界,造成了其作品的局限。
京派其他的作家還有楊振聲、李健吾等人
G. 2011年3月份河北自考漢語言文學綜合畢業考試資料 復習資料 好的話追加100分,謝謝了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綜合考核復習指導
考核總體說明
一、畢業綜合考核的性質
畢業綜合考核是一種實踐性環節考核,是該專業考試計劃中規定的畢業論文、學位論文撰寫與答辯的一項替代考試。也就是說,考生通過了綜合考核,就不再進行畢業論文撰寫、答辯了;申請學士學位的考生綜合考核成績須在70分以上(含70分)。由畢業論文撰寫答辯改為畢業綜合考核是考慮到自考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是更全面地檢查考生對該專業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能力而進行的一項課程計劃調整,是經省自學考試委員會批准實施的。
二、畢業綜合考核的內容和形式
畢業綜合考核的內容涵蓋了該專業的6門主幹課程。即「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每門課程命一道主觀性試題,不出客觀性試題。考試採用現場開卷的形式,考試時間為3個小時。考慮到時間有限,考生可從6個試題中選答4個題,但必須選答一個語言類試題(即「現代漢語」或「古代漢語」試題)。
三、教材說明
畢業綜合考核對教材和參考書的版本不做統一要求。
文 學 理 論
文學理論是一門闡述文學基本原理及知識的課程。學習本門課程主要是系統地理解和掌握文學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欣賞、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學現象。作為這門課的綜合考試,從目的上講與上述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既然是一種綜合考試,與一般考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這表現在:內容上它是畢業論文的替代形式,性質相當於畢業論文;形式上它是開卷的,要求寫成500字左右的小文章完成答題。因此,這一考試考查的不是對文學理論的識記、了解和簡單應用,而是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這一要求,如下幾點需要了解和注意:
一、教材和復習范圍
教材最好使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編著的《文學概論》。這部教材由童慶炳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它的優點是觀點較新,內容豐富,論述全面,講述比較通俗。如果由於條件所限不能找到這部教材,其他教材也可替代,不過要注意用稍微新一點的教材。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使用何種教材復習都要全面,整部教材的內容都是考試的對象。具體地說文學概論的五論的內容(本質論、創作論、作品論、發展論、接受論)都要復習到,不能顧此失彼。在整部教材中本質論是重點,復習時尤其要給予重視。同時對如何理解文學的審美效果與功能?怎樣理解文學的精神享受與情感宣瀉的特點?文學的認識功能與提高人格境界的作用是如何體現的?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包含什麼內容?如何理解典型的特徵性?什麼是典型的歷史意蘊?文學創作典型化的特徵是什麼?等具體問題也應結合教材進行思考復習。
二、命題原則和題型
由綜合考試的性質所決定,其命題原則突出靈活性、實踐性、應用性。題型如下:
(一)論題寫作 即給考生一個論題,由考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作答,觀點不做限制,言之成理即可。這類命題一般取經典觀點、名言或時下流行觀點為對象,要求考生闡釋其蘊涵、意義,作出評價,展開論述。如:
1、有人認為:作家既是生活的奴隸,又是生活的主宰。試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
2、有個老作家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文學活動最主要的是社會生活。請談你對這一觀點的意見。
以上例題只給出論述范圍,沒有現成答案,考生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回答這類問題首先要弄清題意含義,然後再用自己熟悉的理論以及事實進行分析闡發。以第1小題為例,其題意是在說創作問題的,認為創作既要深入生活,又要加工、提煉生活,觀點是正確的。如果考試時能夠理解這一問題的含義,並且作出判斷,在此基礎上參考教材進行發揮、寫成文章是不成問題的。
(二)辨析寫作 即以文學理論中有歧義性的或錯誤、片面的觀點為對象,讓考生根據一定的理論進行分析判斷,展開論述。如:
1、「藝術和科學的根本差別不在內容,而在處理特定內容時所使用的方法。」請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
2、「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再現。」你如何理解這一觀點?請談看法。
以上例題性質上與第一個題型沒有根本區別,不同在於它的觀點或者錯誤或者片面,答題時仍要遵循上述原則。以第2小題為例,它的觀點是認為文學的本質就是社會生活的再現。這就顯得有些片面了。文學以社會生活為對象,為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社會生活的再現。但是,在創作中作家還要對生活加工改造,還要表現自己的情感,在這個意義上說它又是表現的。因此,文學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僅強調一個方面是錯誤的。
(三)評論寫作 即以短小的作品為對象,由考生運用理論從一個角度進行分析評論。如:談杜甫《石壕吏》的現實主義特徵。
評論寫作要求把理論與作品結合起來,抓住一個和理論契合的方面進行分析評論,不求面面俱到。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
由以上幾種命題方式和題型可見,綜合測試靈活性、應用性是很強的。面對這種考試應注意兩點:一是注意審題。綜合測試的試題一般只提供可論述的材料,沒有現成答案,而且題意也較為隱蔽含蓄。考生在展開分析論述之前一定要反復審題,直到弄清題意再作回答,切忌盲目答題。這幾年考試中因題意不清、答非所問而丟分的現象是很嚴重的,應引起注意。二是注意對基本原理的掌握。綜合測試的題型盡管靈活多樣,但都與基本原理有聯系,都是基本原理的展開或延伸。基本原理是解決和回答問題的理論依據。熟悉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原理,對於回答任何題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 國 古 代 文 學
中國古代文學綜合測試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歷史,了解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以及文學成就,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能對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進行分析,並熟練掌握教材中所重點論析的經典作品。
本課程的綜合測考試主要是以論述題的形式,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重大問題進行論述;或針對名家名作進行藝術特色的分析。因此,除論述題或作品分析中涉及到之外,不專門考察具體或零散的文史知識、文體常識,而是主要考察學生對重大問題、經典作品的把握程度。考生的答案應不少於500字。
考生應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形成清楚的認識。考生不僅要能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代表文體、代表作家的特色等宏觀問題,如唐詩與宋詩的風格差異;還應該將這種把握落實到更加具體的層面。比如,在代表性的文體中,既要從整體上認識詩、小說、散文、詞、曲等體裁的總體特徵,還要落實到律詩、樂府詩、文言小說、長篇小說、駢文、古文、豪放詞、婉約詞以及南曲、北曲等更細的層次;在經典主題中,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如愛情主題、生死主題、山水田園主題、邊塞主題等的發展階段、特點以及代表性的作家,還要能對不同階段、不同作家的特點進行對比,以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形成深刻的理解。
考生要對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以及文學成就形成有一定的了解。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既是文學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能推動文學的發展,對它們的了解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史。考生要熟悉不同時期文學思潮、文學流派的整體狀況、理論主張、形成原因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並能對時期不同但形式相似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進行一定的比較。例如,唐代古文運動與北宋詩文革新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兩次文學革新運動,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處,但兩者又有很大的差別。如何理解這兩次革新運動的同異,會有助於我們對唐宋文學發展的不同方向有更深刻的認識。再如,在詩歌發展史上,漢魏六朝時多有文學集團,明清時則多文學流派,兩者的相似與不同之處該如何理解;在詞的發展史上,蘇軾的「詞自是一家」和李清照的「詞別是一家」形式非常相似,但實質大為不同;在明清戲曲界,「臨川派」與「吳江派」針鋒相對,其背後的理論支持各是什麼等。考生應該對這些問題有較多的了解。
考生要能對古代優秀作品的思想以及藝術特色進行細致的分析。文學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美學特質的集中體現。考生應該對不同作家的藝術個性有所把握。如陶淵明的樸素真誠、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等。考生也應該能對文學史上大量經典作品的藝術特色有所體會,並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礎上,考生不僅應該能對不同風格的作家、作品進行比較,還應該能對相似作家、作品的風格形成一定的比較。例如,考生不僅應該能對王維、孟浩然以及高適與岑參這些有很大相似性的作家有深入的認識和判斷,而且應該能把握同類主題、風格的作品之間存在的內在差別,並結合不同時期詩歌風貌的整體特點對這些差別進行理解。
中 國 現 代 文 學
中國現代文學是指從1917年至1949年這一時段的文學。本課程的綜合測試主要通過考生對這一時段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的綜合梳理、分析論述來達到考試目的。
一、要對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有總體性的把握和認識。比如為什麼說現代文學是「有強烈使命感」的文學?要回答這樣的題目,就必須結合現代文學主題的變化與時代的關系來論述。「五四」文學革命的發生就與近代以來進步人士探索挽救中國的出路的思考相聯系,因而才有第一個十年文學的啟蒙主題,即以人的發現、人的覺醒、人的解放為核心內容的文學;隨著社會斗爭、階級斗爭的加劇,文學被空前地政治化,配合社會革命成了第二個十年文學的主流形態;抗日戰爭爆發後,文學因戰爭形成的地緣政治區域而分為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和淪陷區文學,除漢奸文學外,三個不同區域的文學都在盡自己的可能為民族解放戰服務。經過如上的分析論述,便不難得出現代文學是有使命感的文學這樣的結論。考生也應能就某一階段文學的文學現象與社會文化思潮關系進行梳理分析和論述。如試論周作人「人的文學」主張對第一個十年的文學創作的指導意義。論述這一問題涉及「問題小說」;文學研究會的「為人生的藝術」;魯迅的創作及其影響下的「鄉土小說」;創作社的「自我小說」等。這都是在創作上對周作人理論的呼應。
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無疑是最重要的作家。他的《吶喊》、《彷徨》以思想的深邃、藝術的上達而成為中國現代民族文學的典範。其成就表現為:以人物性格塑造為中心的結構方式;深刻揭示人物靈魂與中國文化的深層聯系及其所帶來的強烈震撼;借鑒傳統戲曲和繪畫藝術的白描手法;重在「神似」「詩意」的美學追求;多方吸收其他文體樣式的長處,豐富小說的思想容量和藝術表現力。考生要能夠結合《吶喊》《彷徨》中的重要作品就某一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論證。
三、沈從文是三十年代的重要小說作家,湘西鄉民世界支撐了他小說藝術世界的大廈,並與「都市」世界相對立。他的小說遠政治而近人性,對文化道德重建和生命意義的探尋既體現了他的政治文化立場也體現了他的藝術觀念。無論主題內容還是藝術風格,沈從文在「京派」作家中都最具代表性。要能夠結合代表性作品,如《邊城》、《丈夫》《蕭蕭》等,梳理論述沈從文小說的主題思想、藝術成就和流派意義。
四、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性表現在:一是創作中以文化批判意識使作品顯示出獨特魅力;二是對市民階層命運、思想和心理的成功表現,這不僅是對中國現代文學題材方面的獨特貢獻,其深度與廣度在現代作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三是對現代小說民族化、個性化追求的突破。老舍小說的「北京味兒」、幽默風以及俗白、凝練、純凈的語言,是現代小說在民族化、個性化追求中的一種難得的突破。要能夠結合具體作品,對以上涉及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論述。
五、巴金的小說創作以表現家庭生活的系列作品成就最高,包括《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園》、《寒夜》。巴金的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家庭家族」題材小說創作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要能夠從「暴露家庭和禮教弊害」的角度,梳理巴金以家庭為題材的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性。
六、詩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突出,不僅有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重要詩人,而且有新格律詩派、象徵詩派、現代詩派、七月詩派、中國新詩派以及新月社、湖畔詩社、中國詩歌會等社團流派,有大量名詩名作。要能夠梳理如上重要詩人的詩歌理念、創作特色和影響並結合作品進行論述;要能夠對不同社團、詩歌流派在詩歌史上的貢獻地位、前後關聯及發展流變進行梳理。
七、話劇是「泊來」的劇種,從辛亥革命時期的「文明戲」,到「五四」時期的「愛美劇」,再經過二、三十年代的拓展,到曹禺時則成熟了。要能結合中國話劇發展史,對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劇作的思想和藝術特色進行梳理,對曹禺劇作成就及其話劇史意義有充分認識。
八、要能對具有同質文學現象流派進行梳理評價。比如,以鄉土為題材的小說在現代文學三十年中的發展變遷。二十年代是魯迅影響下的鄉土小說流派,三十年代是「京派」與「社會剖析派」小說的農村題材成就最高且各有不同風貌,四十年代以解放區成就最高,趙樹理和孫犁是代表。要能夠結合時代政治、文化在對比中談發展深化。再比如:三十年代的都市文學,以老舍對皇城帝都的描寫、茅盾從社會政治視角對大上海的檢驗和新感覺派筆下的都市人生描繪成就最高,要能夠梳理論述其異同。「問題小說」、鄉土小說、社會剖析派小說也共同以現實主義為特色並呈現逐步發展成熟的邏輯性。
九、解放區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放區文學運動中,最重要的事件無疑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表。要能夠結合解放區文學創作的實際,談毛澤東講話對解放區文學在小說、詩歌、戲劇及文藝運動不同方面的影響。
外 國 文 學
首先,作為替代畢業論文和學位論文的綜合測試,首先要體現綜合性原則,即同一題目下綜合了作家、作品與文學史知識,並強調各成份間的有機聯系。這就意味著,綜合測試不再是僅對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的考察,而是在文學史的背景下,對一個時期的作家、作品做綜合性考察,要能夠結合具體的作家作品,對特定時期文學的特點進行歸納和分析。例如,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特點。考生不僅要能夠答出教材上已經集中歸納的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若干特點,更要結合這一章涉及的重要作家(包括笛福、理查生、菲爾丁等)的創作,對這一時期文學的特點進行具體的闡述,從而能夠體現考生對相關知識掌握的綜合性。
綜合性還體現在對一個國家的文學史知識的系統掌握上。比如,在英國文學史上,莎士比亞的戲劇、十八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從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上看,是一脈相承的,但各個時期的現實主義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點。這就要求考生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做出准確的把握和歸納。例如,莎士比亞的戲劇與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之間的比較,可以有多個角度。比如從題材方面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和傳說,而批判現實主義強調題材的現實性,即取材於作家熟悉的當代、日常生活。
其次,綜合測試答題要有一定的創新性。命題原則明確了不以現成的結論作為評定成績的唯一標准,在命題上能夠給學生充分發揮的餘地,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特別是有自己的見地,即予以充分肯定。在考場上學生可以參考自考教材,答題時多數材料可能來自教材,甚至有大量抄教材上現成結論的。但在命題時,已經考慮到這種情況,既要使考生在給定材料里能找到答題線索,又不鼓勵單純抄材料,因此在題目設計上給考生留出了進一步發揮的餘地,包括對教材上散在材料的進一步歸納整理上。如比較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小說的心理描寫,除了教材已經提供的針對兩位作家的這方面的結論外,還需要你找出他們在心理描寫方面的相似點與不同點,尤其是對不同的方面進行更具體的論述,而不是把兩位作家心理描寫的特點分別列出就算完成任務了。
第三,重視比較性。比較性是外國文學學科的特點,因為它涉及到眾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學,而在比較中研究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學,是本學科的重要任務。因此,引導學生以比較文學的方法深入學習外國文學,是綜合測試應該體現出來的特點之一。所謂比較文學,不是一國之內不同作家和作品的比較研究,而是不同國家之間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的研究。在近代歐洲文學史上,傳統的文學大國包括英國、法國、俄國等,對這些國家的作家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能夠更清晰地呈現不同國家文學的特點,理清他們之間的聯系。比如,在十九世紀,英國和法國都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大國,但由於兩國國情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導致兩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各有其鮮明的特點。例如英國文學對工業資產階級的批判,法國文學對金融資本的批判。同樣,作為人道主義偉大作家,狄更斯和雨果分屬英法,他們的作品中體現的人道主義思想既有很大的共性,又有明顯的不同。比如他們對待暴力革命的態度上就是不一樣的。
第四,注重原著閱讀。外國文學既注重考生對文學史知識的把握,也重視對文學原著的閱讀。希望通過綜合測試,引導考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原著的閱讀上,進而能夠運用在中文專業所學的相關知識,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論述。在要求學生對原著有基本了解的基礎上,從最著名的一些外國文學作品裡選取一些段落,要求考生能夠任選角度,結合所給材料展開分析。例如,《簡愛》里有一段簡愛對羅切斯特說的話:「你以為我會留下來,甘願做對你無足輕重的人么?你以為我是架機器——毫無感情的機器么?可以任人從我口中奪去屬於我的一口麵包,搶走我杯子里的一滴生命之水么?你以為我貧窮、卑微、矮小、不美,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肝么?你錯了!——我的靈魂跟你同樣重要,我的心腸跟你同樣勇敢。假若上帝賜給我幾分美貌,許多財富,我就會使你對我難以割捨,正像我離不開你一樣。我不是通過習俗、傳統,甚至血肉之軀與你談話——而是我的靈魂在與你的靈魂談話。恰似我們都已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彼此平等——現在也平等!」通過會要求考生結合這段話對簡愛的思想和性格進行分析。但真正深刻的分析不僅僅是從這段話來的,同時要求考生了解《簡愛》這部作品,了解簡愛與羅切斯特關系的來龍去脈。
現 代 漢 語
一、基本要求
《現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本課程講述現代漢語的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的基本知識,既有理論性,也有的實踐性,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要求學員學完本科階段的課程之後,全面系統地復習現代漢語的基礎知識,把所學的知識理性化、系統化,增強運用語言規律的自覺性。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熟悉分析語言現象的方法。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方法解釋常見的語言現象,糾正語言運用中的錯誤。
二、教材與考查重點
現代漢語教材是張斌主編的《現代漢語》,語文出版社出版。目前的考生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考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他們學過現代漢語這門課。這一部分人又分三類,一是專科階段通過自學考試過來的,他們使用的就是這本教材;二是專科階段是在專科學校里讀的,他們使用的教材是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是專科階段是在電大讀的,他們使用的是張斌主編的《現代漢語》,或《簡明現代漢語》,中央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還有一部分考生,他們專科階段學的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而是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政治、體育等專業,是升本之後才走到漢語言文學專業這條路上的,根本就沒有學過現代漢語這門課,得從頭到尾認真的學習。學過現代漢語這門課的,盡量使用自己學過的教材,這樣復習起來容易一些;根本沒有學過現代漢語這門課的,應該從頭學習一遍,教材可選用張斌主編的《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教材包括緒論、語音、詞彙、語法、文字、修辭六部分,詞彙、語法、修辭三部分是考核重點,需要認真對待。下面是各章節的復習要求和考核點,供大家復習時參考。
緒論部分
(一) 復習要求:
了解現代漢語的含義、特點和地域分支。
(二) 考核點:
1、 現代漢語的含義。
2、 現代漢語在語音、詞彙、語法上的特點。
3、 普通話與方言。
語音部分
(一) 復習要求:
熟記普通話聲母、韻母、聲調、音節構造、音變規律;熟練掌握漢語拼音方案,能正確拼寫和認讀;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理解、分析普通話的一些基本的語音現象。
(二) 考核點:
1、 語音的性質、語音單位和記音符號。
2、 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韻母的結構與四呼,聲母、韻母與輔音、母音的關系,調值和調類,平仄與押韻。
3、 音節的構造(韻頭、韻腹、韻尾),拼合規律。
4、 輕聲、兒化、連讀音變。
5、 音位歸納的原則及應用。
6、 輕聲兒化、異讀詞和多音多義字的讀音規范。
文字部分
(一) 復習要求:
了解漢字的性質、特點、字體發展演變的規律和漢字應用整理的知識,熟悉常用漢字的形體結構,掌握用字規范。
(二) 考核點:
1、 漢字形音義的關系。
2、 偏旁和部首。
3、 分析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和構造方法。
4、能夠識別、糾正錯別字。
詞彙部分
(一) 復習要求:
1、 能夠區分詞和其他語言單位。
2、 了解詞的構造、詞義性質特點、詞彙的構成等知識。
3、 會辨析常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能正確運用詞語。
4、能熟練地查檢一種詞典。
(二) 考核點:
1、 語素與詞、字的關系。
2、 單純詞和合成詞、合成詞的構造、詞根和詞綴,分析合成詞的構造,區別字面形式相同的詞根和詞綴。
3、 詞義的性質,本義、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
4、 同音詞和多義詞。
5、 同義詞、反義詞及其在語言中的運用,辨析同義詞。
6、 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詞彙的發展。
7、 成語、慣用語、諺語
語法部分
(一) 復習要求:
了解詞的語法特點,能給實詞詞歸類,掌握常用虛詞的用法;會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短語;能正確的分析單句的句子成分、復句的層次與關系;了解各類句型、句式的結構特點和它們之間的變換關系;能夠識別和糾正常見的語法錯誤。
(二) 考核點:
1、 各類實詞的語法特點、詞的兼類。
2、 常用虛詞「都、也、就、再、還、不、沒、沒有、別,把、被、對於、關於、和、在、連、比,和、或、還是、不管、況且、何況、而、而且、否則、只有、只要、由於、因為,的、地、得、著、了、過、所、似的」等的用法。
3、 識別糾正詞性誤用的語法錯誤。
4、 分析短語的結構層次 。
H. 電大中國現代文學 簡答題 京派為什麼與京味無關反而與鄉土文學有關
京派文學與京味文學都是和北京城有關的地域文學,兩個概念經常會被混淆。
京味文學是指洋溢著濃郁北京風情的文學作品,突出北京城自己的「味」,用北京口語,寫北京城的風俗文化與人情事態,展現出濃郁的京華色彩。開創鼻祖是老舍,其後的代表作家有老向、鄧友梅、陳建功、劉心武、劉恆、王朔等。
京派文學是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活躍在京津一帶的文學流派,主要有周作人、沈從文、林語堂、廢名、李健吾、蕭乾、凌淑華等。他們的創作遠離當時的政治斗爭,也遠離商業氛圍。他們的作品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古樸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甚至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
京派鄉土文學特點是秀美。京派小說把東方情調的詩情畫意融合在鄉風民俗的從容雋逸的描述中,形成了一種洋溢著古典式的和諧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間寫實情致。這種鄉土抒情小說,結構上以舒捲自如代替嚴謹拘束,情節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因果的坐實,它把小說的傳統特徵的一部分讓位給詩和散文的因素,因而削減了小說的史詩力度,卻增添了小說的抒情神韻。
I. 簡述京派小說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色
悲憫人生 。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地贊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實,又看到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沈從文和廢名都十分鄭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劇的美學特質的一面指出來,在他們看來,人的神性存在與悲劇性存在有著必然性的聯系,由此決定了京派小說的悲劇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劇;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對人性的單純信仰又使得他們的悲劇是「明快的」,又帶著「悲憫的微笑」的情懷。這樣,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所寫的人事上不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總能保持一個作家的平靜,淡淡的諷刺里常常有一個悲憫的微笑影子。沈從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麗的死亡,並藉此使情愛升華到崇高境界。這些作品在對愛、美遭罹毀滅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悲憫中,表現出京派作家「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說中尚有一類表現美醜、善惡對立較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鮮明的愛憎取捨的人生悲劇,如沈從文的《菜園》、《丈夫》等;蕭乾的作品這種特點更明顯,他崇尚雖敗尤榮的人與命運的搏戰,因此,他的悲劇中具有一些英雄主義的因素,這在《鄧山東》、《小蔣》、《印子車的命運》中都可以看到。
希望採納
J. 結合<<邊城>>分析京派小說的特點
京派小說的藝術特點主要有三:
京派作家既繼承了鄉土小說的鄉村題材,又善用創造社身邊小說的抒情筆法。但在自身的發展演變中,他們逐漸淡化了鄉土小說的現實性而向夢幻鄉土延伸,淡化了身邊小說的浪漫性而專注於悲憫人生的描繪,淡化了創造社小說的主觀言說而專注於情境氛圍的詩意抒寫。這三者的渾然融合構成了京派小說獨特的風格內涵。
1、夢幻鄉土
對鄉土的夢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說的一大特點。京派作家是在視藝術即夢、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潛所謂「理想界」與「現實界」二元對立的觀念中建構著他們的鄉土夢幻的。基於此,他們對宗法制鄉風民俗多取寧靜認同的態度,努力從中開掘純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風俗美,靜穆的自然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鄂東山野,蘆焚的河南果園城,老向的河北農村,汪曾棋的蘇北鄉鎮,蕭乾的京華貧民區等構成了龐大的「鄉村中國」的身影。在京派小說中,鄉土文明與都市文明的沖突是一個主要內容。在京派作家看來,現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虛偽,人性異化,壓抑束縛著自然生命的發展,於是他們在回歸自然的企圖中以夢幻般的心態描繪著一幅幅自在自足的鄉土圖景。廢名的《竹林的故事》、《菱盪》等作品寫了鄉村中翁嫗男女自然相處的和諧情景,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圖。沈從文的《七個野人和最後一個迎春節》,通過對原始態的生活與「文明社會」的契約分工和政治狀態的生活相對立隔膜的述說,表現出作者對「鄉下人」自然、熱情、勇敢、誠實等高貴性格的謳歌。與鄉土民間和諧純真的人性民情相聯,京派作家或熱衷於不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生命力的強盛,如沈從文《柏子》中的水手任意而快活,林徽因《文珍》里的丫頭大膽地求生,蕭乾《鄧山東》中的小販憨厚而剛直;或在人物塑造上表現出對優美純潔女性的關注,如沈從文的翠翠(《邊城》)、三三(《三三》),廢名的阿毛(《桃園》)、琴子、細竹(《橋》),林徽因的鍾綠(《鍾綠》)、綉綉(《綉綉》);或在飄忽的回憶中追尋著兒時的天真爛漫,如蕭乾的《籬下》、《放逐》,凌叔華的《弟弟》、《小哥兒倆》,汪曾棋的《戴車匠》。總之,不論是對強悍生命力的描摹,還是表現女性的溫婉純美、兒童的純潔稚嫩,都突出地牽動著作家們的一種共同的夢幻之情,用沈從文在《舊作選集·代序》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2、悲憫人生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地贊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實,又看到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沈從文和廢名都十分鄭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劇的美學特質的一面指出來,在他們看來,人的神性存在與悲劇性存在有著必然性的聯系,由此決定了京派小說的悲劇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劇;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對人性的單純信仰又使得他們的悲劇是「明快的」,又帶著「悲憫的微笑」的情懷。這樣,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所寫的人事上不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總能保持一個作家的平靜,淡淡的諷刺里常常有一個悲憫的微笑影子。凌叔華的《小劉》、《李先生》、《春天》等描寫女性的作品中,都有一種由對人性的反諷而產生的輕曼的憫惜和憂傷的悲劇審美效果。京派作家還善寫殘缺的美的命運悲劇,如廢名的《竹林的故事》中父親在一片遠曖的自然寧靜中悄然而逝,而三姑娘只能在自然光色的輕撫中長成一個乖巧美麗的姑娘。沈從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麗的死亡,並藉此使情愛升華到崇高境界。這些作品在對愛、美遭罹毀滅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悲憫中,表現出京派作家「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說中尚有一類表現美醜、善惡對立較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鮮明的愛憎取捨的人生悲劇,如沈從文的《菜園》、《丈夫》等;蕭乾的作品這種特點更明顯,他崇尚雖敗尤榮的人與命運的搏戰,因此,他的悲劇中具有一些英雄主義的因素,這在《鄧山東》、《小蔣》、《印子車的命運》中都可以看到。
3、詩意抒寫
京派作家的文體都帶有一種抒情性。他們小說的文體形態是與他們的敘事態度、價值選擇、文化情致相聯結而存在的。在敘述中融入詩性的追求,在寫實中彌漫著浪漫的氣息是京派小說文體的突出特徵。沈從文喜歡用「詩的抒情」方式作小說,如《邊城》有現實的憂傷,也有桃園般的浪漫,還有水的恬靜蘊藉,清麗雋永的詩意撲面而來。廢名善用「寫絕句的方法」寫小說,還常把詩的象徵手法移用在其小說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寫青春氣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楊柳喻鄉村的古樸,《桃園》、《橋》以桃樹言理想境界。與詩性追求相應,京派作家往往都有著意境營造的自覺。他們的小說或以景結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靈構成立體的藝術空間,給讀者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廢名的《菱盪》可視為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從多個視角描摹了陶家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性之美,從而為主人公「菱盪人」設置了一個「恰當」、「和諧」的生活背景,於是古樸寧靜的自然脫化出了菱盪人的達觀自如與世無爭的生存觀念,這樣菱盪意境就成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而且作者還把禪境中的靜觀、頓悟等引入到小說中,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意境化。伴隨詩性意境而來的是京派作品結構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傾向。京派小說往往取一種形散而神聚的結構,而這正是典範的散文體結構,人們稱京派作家都是遺像文體家,主要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廢名的《四大》等難於區分出是小說還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說筆致活絡自由,於看似平淡鬆散中見出功力。後起的汪曾祺的作品亦無波瀾,幾乎全無高潮,反映了他對「不像小說的小說」最早期的追求。
總之,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京派是很有特色同時又是在藝術上比較成熟的一個流派。它疏離政治,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在獲得較大文學成就的同時也表現出某種在追蹤社會時代脈搏上的滯後特點。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在追尋人文理想、承接文學傳統、融合藝術新機、開拓小說新文體等方面為現代小說走向成熟提供了多樣的發展途徑。http://210.41.4.20/course/09/9/0313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