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傳奇小說閱讀
⑴ 方成培的雷峰塔傳奇再作
3、對曲、白進行了再創作。用方氏自己的話說:「原本曲改其十之九,賓白改其十之七。」由此可見,唱詞和說白基本上都是方氏重寫的。方氏所寫的唱詞、說白更加精煉,人物個性更加鮮明,更富有文采,且雅俗共賞。比如原戲中寫許仙在蘇州葯店裡當伙計,有一出《葯賦》,曲、白用一百四五十種中葯名堆砌而成,既冗長又枯燥乏味。方氏將《葯賦》刪去,重新寫了唱詞《蓮花落》,既簡潔,又趣意盎然,同時又反映出了當地民間俗曲的風調。
⑵ 明清小說有那些代表作
除《紅樓夢》外﹐比較著名的清代長篇小說還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緣傳》﹑《隋唐演義》﹑《說岳全傳》﹑《三俠五義》、《女仙外史》﹑《鏡花緣》﹑《雷峰塔傳奇》等。話
本小說則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漁的《無聲戲》﹑《十二樓》則是白話短篇小說藝術成就的代表。
自宋迄清,產生長篇小說三百餘部﹐短篇小說數以萬計。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人民群眾認識社會和文娛生活的主要文學樣式。
(2)雷峰塔傳奇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
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本講以明清小說的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為視點,試圖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描畫出明清小說的梗概面貌。
⑶ 小說里第一段的<楔子>是什麼意思
楔子:
戲曲、小說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點明、補充正文,或者說引出正文或是為正文做鋪墊。指舊小說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說故事開始之前,起引出或補充正文的作用。這不過是個楔子,下面還有正文。——《儒林外史》
基本解釋
戲曲、小說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點明、補充正文,或者說引出正文或是為正文做鋪墊。 元 雜劇也有在本與本或折與折間使用的。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格局》:「 元 詞開場,止有冒頭數語,謂之『正名』,又曰『楔子』。」《儒林外史》第一回:「究竟 王冕 何曾做過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這不過是個楔子,下面還有正文。」有些小說採用倒敘的寫法,開頭的結局就可以稱作楔子。金聖嘆刪改《水滸傳》,將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並,改稱「楔子」。並解釋說:「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一般楔子的作用是為下文故事做鋪墊,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在網路小說中一般楔子講的都是前世或上一代的恩怨)總之楔子為下文故事情節做了很好的懸念,一般在小說故事高潮總會扯上點楔子的事。
比喻插進去的人或物;也指舊小說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說故事開始之前,起引出或補充正文的作用
這不過是個楔子,下面還有正文。——《儒林外史》
擴展閱讀
《白蛇傳》的神話引子與《紅樓夢》的神話楔子
中國古代的戲曲和說唱文藝作品,都有這么一個特點:在敘述正文之前,往往先講一個「引子」,舊稱為「入話」,引入作品的正題。最初,這種「引子」的作用,主要是為了當時「說話」、「演戲」實際需要,與作品的內容有沒有聯系,無關大體。後來,隨著戲曲和話本藝術的發展,作品運用「引子」的藝術也逐步得到了發展和完善,成為正文有機的鋪墊。它所敘述的內容與正文或相同,或相反,或相關,在思想內容和藝術結構上加強了與正文的映照,造成一種引人入勝的效果。在戲曲和說唱文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長篇小說,它們的開頭一般稱為「楔子」或「緣起」,起的正是戲曲、話本「引子」入話的作用,同樣來源於民間說書藝人的口頭藝術。小說的「楔子」,不再只是注重實際效用了,而是把映照正文內容放在首要地位,其內容或寓言、或傳說、或神話等等,無不關聯全書的題旨。
《白蛇傳》的「引子」,是白娘子作為一個蛇仙不戀天堂生活,決意下凡到人間的那一段故事,在許多戲曲作品裡,這一段引子是佛祖如來講說因果輪回的內容。如清代黃圖珌《雷峰塔傳奇》開端的「慈音」一折,由如來佛上場說東溟白蛇青魚,「頓忘皈依清靜,妄想墮落塵埃。」這白蛇與如來佛「座前捧缽侍者」許宣有宿緣,故令降生凡胎,了此孳案。但恐「逗入迷途,忘卻本來面目」,因此才「明示法海,俟孳緣圓滿,收壓妖邪。」方成培《雷峰塔傳奇》第二出「付缽」亦起「引子」作用。事實上,有「靈蛇下凡」、「如來說法」這個引子的《白蛇傳》作品,在各種體裁里占的比例很大。帶「引子」的白蛇傳作品,似乎都罩有一層宗教的迷霧。因此,「如來說法」一類的「引子」歷來被論者們視為糟粕,認為是作者按階級意圖替白蛇傳故事加上去的因果循環注釋。對此,筆者認為,白蛇傳的神話引子盡管帶有明顯的因果輪回的宗教色彩,但卻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份,它不但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接受習慣,同時也是社會環境使然。只有讓作品披上一層宗教外衣,才能在那文網恢恢的封建時代得以問世,使「正人君子」們對這個具有強烈叛逆精神和斗爭精神的幻想故事看得順眼些。
《紅樓夢》在結構形式上,學習了民間說唱文藝「引子」的手法,運用了一個起「入夢」作用的「楔子」。這個楔子,是幾則千古未聞的神話故事:第一回的「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和第五回的「太虛幻境」。這幾則神話故事,看似荒誕不經,實則與現實的關系異常密切,對全書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是我們理解《紅樓夢》的鑰匙。神話是原始社會的產物,是原始初民對自然、社會的不自覺的藝術加工,是初民們把理想和現實混為一談的產物。隨著自然力之被人類支配,產生神話的基礎也就消失了,但原始的神話還會在群眾口頭上繼續流傳,後代人還會以自覺的藝術方式、運用幻想的手法,創造出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在這里,人們便把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稱為「神話」、《白蛇傳》的「引子」和《紅樓夢》的「楔子」,便是幾則這樣的神話。
了解中國古神話的人,讀了《白蛇傳》和《紅樓夢》之後,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幾則神話是作者在古神話基礎上新創造出來的。蛇的神話,古巳有之,但古神話資料中沒有「靈蛇下凡」的記載,是後世的群眾創造的。女媧補天的神話,《淮南子》等古書中都有記載,但從未提到過女媧補天時還剩下一塊石頭,更沒說到這塊剩下的石頭如何通了靈性幻形入世等。「木石前盟」和「太虛幻境」的神話更是不見經傳,千古未聞,這從作品中一系列人名、物名、地名中,透露了它們是虛構而成的消息。《白蛇傳》的神話引子和《紅樓夢》的神話錢子,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給作品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對於這兩部作品,引子和楔子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富有隱喻、象徵和哲理的啟示,神話與作品的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當時的現實社會也是緊密相聯的,神話到底是現實的反映。《白蛇傳》以神話中那條修煉千餘載的靈蛇幻形下凡為開端,又以它升上天界為終結,她下凡後經歷的一幕幕人間悲劇,構成一部《白蛇傳》的主體故事。《紅樓夢》則從神話中那塊頑石幻形入世為開端,又以它的返本還原為終結,頑石幻形入世後見到的一幕幕人間悲劇,構成了《紅樓夢》的主體故事。兩部作品,分別通過靈蛇和頑石的經歷,從幻想世界引入到現實世界,再回到幻想世界,使現實和幻想統一起來,創造了獨特的藝術境界。離開了頑石故事與主體故事的糾葛,我們就無法探討《紅樓夢》」的主題思想。同理,要對《白蛇傳》作深一層的探討,也離不開對靈蛇故事與主體故事間糾葛的分析。
⑷ 方成培雷峰塔傳奇簡介
方成培 清代戲曲作家。約生於雍正年間。卒年不詳。字仰松,號岫雲詞逸。徽州(今安徽歙縣)人。幼年多病,未能應科舉,布衣終生。
方成培善詞曲,論詞律音呂尤精,著有《聽奕軒小稿》、《香研居詞麈》、《香研居談咫》、《方仰松詞榘存》等。戲曲作品有傳奇《雙泉記》和《雷峰塔》 2種,前者在清代被列為"違礙書籍",今不傳,後者今存。《雷峰塔》是方成培的代表作。黃圖□《雷峰塔》問世之後,曾被梨園改編。1765年乾隆南巡時,兩淮鹽商"延名流數十輩,使撰《雷峰塔》傳奇"(《清稗類鈔》),出現了又一種新本。稍後,方成培認為這種本子"辭鄙調偽"而重新改作,自雲"遣詞命意頗極經營,務使有裨世道以歸於雅正"(《雷峰塔傳奇自序》)。修改後的本子在場次結構上有所調整,改寫了曲詞賓白並補入每出的下場詩,但在戲劇沖突和人物形象方面無大更動。同黃圖□的《雷峰塔》相此,1765年的本子和方本新增了"求草"、"水斗"、"斷橋"等重要場次,故事情節更完善,白蛇形象更完美,劇中的法海則成為破壞他人幸福的惡勢力的代表人物,因而作品的思想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先生與翁方綱有舊,翁有〈跋余忠宣篆鄭公釣台字〉一文可見其概,考其生卒,並略見其生平「好古懷賢」之志,而非但以戲曲長也.乃亦善於搨拓雲.今錄其文於下,以供後賢參考:
右「鄭公釣台」四篆,後題「武威余闕」四小字,亦篆書,泐甚。歙人方仰松成培手搨以寄予者。考鄭師山集〈富登釣台記〉:「歙南山水最勝,淛江出焉,由淛源百餘里至縣境,曰富登渡。一石巍然出江上,勢欲飛入江中。予往來其處,每一登臨,或坐或釣,輒徘徊不能去。人因名鄭公釣台石。淮閫余公廷心篆隸妙天下,聞予之有是石,公大書『鄭公釣台』四字以為寄。至正十有六年秋八月,始刻之台前,而記其所以得名之故,鐫諸後石。里人鮑葉為予結草堂其側。是月辛未記。」按余忠宣公以至正十二年出守安慶,故此記稱淮閫也。辛未是至正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此在余公死節之前二年也。後一百二十七年,當明成化十八年壬寅,程篁墩為作詩,且於台前作亭,榜曰「仰止」,摹拓篆書,裝潢成冊,於宏治癸丑自題其後,一時和者有雲間張駿、蕪湖胡爟、棠樾鮑楠、餘姚陸相諸人,而沈石田復為詩及圖以傳之。今又三百年,此跡竟無知者。方君好古懷賢,手拓相寄,良可感也。賦詩報之。
⑸ 清 方成培 的 《雷鋒塔》故事梗概
《雷峰塔》傳奇是一部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悲劇。
方本是諸種《雷峰塔傳奇》中比較完整、優秀的一個本子。直到今天,崑曲中還經常上演的《盜草》、《水斗》、《斷橋》等摺子戲,和方本幾乎完全相同。可以說,方氏是替《雷峰塔傳奇》三十年來的衍化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工作。從此以後,白蛇故事在民間幾乎家傳戶曉,而其他地方戲,也都有搬演《白蛇傳》故事的劇本。
方成培的《雷峰塔》傳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劇。劇中的白娘子,完全解脫了妖怪氣,是一個多情、勇敢,又堅貞不屈的婦女。她很會安排生活,也富有斗爭經驗。但她和許宣的愛情生活,卻被認為墮入迷途,最後被如來佛祖的信徒——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許宣也被法海點悟出家。十六年後,白子許士麟中了狀元,來西湖祭塔,母子相會,除共同譴責法海這個「青蠅貝錦的野狐禪」、專門「離間人骨肉的奸徒」之外,白氏特別叮囑兒子說:「但願你日後夫妻和好,千萬不可學你父薄倖!」這完全是現實中的婦女哀怨的控訴,深刻地揭示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對婦女的壓迫
⑹ 有哪些傳說故事
女媧補天。
誇父逐日。
嫦娥奔月。
董永與七仙女。
牛郎織女。
⑺ 《白蛇傳》的作者是誰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
主要內容:
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葯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見鍾情,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
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於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於塔中。
(7)雷峰塔傳奇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白蛇傳》傳說源遠流長,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織女》)。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
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嚮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並以此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多部影視劇作和動畫片。
⑻ 白蛇傳原著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
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齣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
《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出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
後來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崑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崑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8)雷峰塔傳奇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白蛇傳源起記載
說法一
一說源於唐傳奇《白蛇記》(《博異志.李黃》);
一說源於《西湖三塔記》。
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關於白蛇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唐人志怪小說《李黃》一篇中,宋元話本《西湖三塔記》算得上是《白蛇傳》最早的雛形之一 。
說法二
據說《白蛇傳》乃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源地在鶴壁市淇濱區金山(又名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
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脈之一。
這里峰巒迭嶂,淇水環流,林木茂盛,鳥語花香,環境清幽,亞賽桃源。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里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游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丑。
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
相傳,「白蛇鬧許仙」里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性命。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
婚後,她經常用草葯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變得冷落起來,也使黑鷹轉世的「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大為惱火,決心破壞許仙的婚姻,置「白娘子」於死地。
於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白娘子因為水漫金山而觸動胎氣,早產生下兒子許仕麟。
法海趁機用「金缽」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將其鎮壓於南山「雷峰塔」下。通過此事,許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
18年後,許仕麟高中狀元,回鄉祭祖拜塔,才救出母親,一家團圓。
據載:「金山嘉祐禪寺」創建於北宋·嘉祐(1056—1063)年間,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創建年代而得名。
在這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當成型於北宋後期。而「白蛇鬧許仙」故事向江南一帶的播遷,則與金人南侵、宋室南遷有關。
宋高宗晚年禪位後,駐蹕臨安(今浙江杭州)德壽宮中。「喜閱話本」,「命內當日進一帙。當意,則以金錢厚酬」。
出於「懷舊」情結,在他「龍興」之地相州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色彩奇幻、情節曲折,應是他喜歡聆聽的故事之一。
這就成為宋、元時期「白蛇傳」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
說法三
《白蛇傳》的傳說,一說認為同印度教有關。印度教的創世,就是從兩條大蛇(Nagas)攪動乳海開始。
東南亞也有類似《白蛇傳》的故事,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記述了真臘國王有一「天宮」,夜夜登上天宮的金塔與化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雛形。
此外,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即由蛇幻化而成。後來與青年利西烏斯(Menippus Lycius)結為夫妻,結婚當天,來了個阿波羅尼烏斯(De Vita Apollonius),識破拉彌亞是蛇。
此外,在南宋宮廷說書人的話本里,有《雙魚扇墜》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與青魚修煉成精,與許宣(而非許仙)相戀,盜官銀、開葯鋪等情節,都與後來的《白蛇傳》類似。
並且在其他的文學作品裡,也有類似的故事。因此,有學者認為《白蛇傳》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國的故事與印度的神話糅合而成的傳說
⑼ 中國古典神魔小說有哪些
《後西遊記》、《封神演義》、《女仙外史》、《綠野仙蹤》、《平妖傳》、《婆羅岸全傳》、《西遊記》、《搜神記》、《仙山佛海》、《山海經》、《三遂平妖傳》、《濟公全傳》、《斬鬼傳》、《三寶太監下西洋》、《大唐三藏西遊釋厄傳》、《聊齋志異》《神魔志異》
你說的關於白蓮教得小說,應該是蘭陵笑笑生(就是金瓶梅的作者)的另一部小說《大國小民》,另外聊齋志異有《白蓮教》一章。
白蛇傳或者雷峰塔傳奇,在萬松小說書庫有在線閱讀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