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曹家將在線閱讀

小說曹家將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7-14 14:00:55

㈠ 求評書和播講演員的名字!!!

我來給你提供一些關於這方面的資料(也是從網上搜索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因為資料太多的分幾次給你吧。資料如下:
1.陳鳳芸:(1937.1— )遼寧沈陽人。中國曲協會員,天津市曲協理事。出身曲藝世家,自幼隨父學藝,九歲拜西河大鼓名家左田風為師。1953年參加天津市第一區人民政府組建的書曲隊,任隊長。1982—1984年改編《打岡村》、《霍元甲》、《刀劈蘇金榮》等十餘段曲目,經過選拔參加歷屆「津門曲薈」演出,均獲一等獎。1985—1987年期間創作了《血濺翠花宮》、《砸鑾駕》和《智取城防圖》等曲目,其中評書《薛家將》於1987年出版。其丈夫黃鐵良師承相聲名家侯寶林,目前在眾友相聲隊演出;其婿劉彤亦是相聲演員,曾獲CCTV相聲大賽逗哏一等獎。
陳麗君:(1944.9— )遼寧沈陽人。1958年跟祖父陳仲山學唱東北大鼓。1960年加入錦州市曲藝團,任學員、演員。1976年入錦州市文工團,任歌劇、話劇演員。1980年重返錦州市曲藝團,任東北大鼓、評書演員。1991年調入錦州市藝術研究所,任副研究員。書目以家傳《大西唐》、《曹家將》和《隋唐演義》為主,現代書目有《烈火金剛》、《平原槍聲》等。1986年演出《智取大青嶺》獲遼寧省優秀曲藝節目選拔賽優秀表演獎。1988年在東北首屆現代評書故事電視邀請賽中,演出評書《智斗王扒皮》獲評書銀杯獎。自1986年起,同父陳青遠、妹陳麗潔共同錄制長篇評書《薛丁山與樊梨花》、《三鬧汴梁》、《三擒陳平》、《蕭飛傳奇》、《安公子投案》等在全國多家電視台播放。個人在電台錄制的長篇評書有《大西唐演義》(上、下部)、《十粒金丹》、《奇婚案》、《風雨雙龍劍》等,其中前兩者先後在全國市(地)電台文藝廣播協作會上獲評書節目一等獎。現為中國曲協會員,遼寧省曲協理事,錦州市曲協副主席,錦州市政協委員。

出版評書作品:《三探聚寶樓》(兩冊,北方婦女)、《特別偵察員》(合作)等。
陳青遠:(1923.4—1988.8)生於沈陽,沈陽城南紅菱堡子人。原名陳文起、陳占河。生前為錦州市曲藝團業務團長。出生於曲藝世家,1928年全家遷往黑龍江省富錦縣。由於祖父和父親都是東北大鼓藝人,受家境熏陶,六歲起即隨父親陳仲山(1886—1967)學唱東北大鼓,九歲開始登台,十五歲起正式掛牌,十六歲起行藝遍及東北三省。1941年拜慶文畢為師。他熟練地掌握了家傳《隋唐演義》和《大西唐》,還學會了父親據野史編成的《曹家將》,並進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後在佳木斯、哈爾濱、長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藝,1948年在牡丹江獻藝,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遼寧。1957年到錦州,參加錦州市曲藝團並定居。由於弦師短缺,不得不放棄東北大鼓而改說評書。曾於1950年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曲藝改進會副會長兼工會主席,1953年任遼寧省本溪市曲藝團團長。

六十年代,他曾在錦州和遼寧電台播講《烈火金剛》,引起強烈反響。1978年參加遼寧省曲藝匯演,榮獲優秀表演獎。1982年為撫順和錦州電台錄制108講《曹家將》;1985年和女兒陳麗君、陳麗傑為遼寧電視台錄制《三請樊梨花》和《蕭飛買葯》。全國20多家和40多家電台曾播放其長篇評書《烈火金剛》和《隋唐演義》,《薛丁山與樊梨花》、《安良景投親》等多部評書在全國電台、電視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國市(地)電台文藝廣播協作會上,多次被評為評書類一等獎。《三鬧汴梁》和《三擒陳平》獲「1985~1986年遼寧省優秀文藝作品年獎」。1986年5月,在「千山書薈」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動全場;1987年10月,帶病進京出席全國評書座談會。曾被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評鼓書表演藝術家」光榮稱號。1988年11月,在錦州舉辦了「紀念著名評書藝術家陳青遠先生從藝五十年」的紀念活動。其代表作《響馬傳》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叢書。

陳青遠在藝術上不僅繼承了家傳的「帥」派藝術,而且博採眾長,雜糅百家。他嗓音廣厚、清越響亮、口齒清晰,有「喊、吊、舌、唇、氣」的基本功;敘述細膩含蓄,精於繪聲,長於抒情;節奏明快多變,表演傳神逼真,擅長刻畫反面人物。他強調以說為主,以表為輔,講究「噴吐」功夫,即「噴如切金斷玉,吐似板上釘釘」。改變新書時,經常「贊」、「賦」、「貫口」、「串口」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他還能講今比古,增加了很多「書外書」。他的評書結構上「勾、扣、坨、環」,表演上「精、美、帥、奇」。

陳青遠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曲協遼寧分會常務理事、錦州市曲協副主席,曾當選遼寧省和錦州市政協委員,遼寧省文聯委員。其正式弟子是女演員石印紅。

出版評書作品:《響馬傳》(黃河文藝)、《響馬傳》(春風文藝)、《秦瓊賣馬》(春風文藝)、《三請樊梨花》(春風文藝)、《樊梨花招親》(中原農民)、《三鬧汴梁》(春風文藝)、《三擒陳平》(春風文藝)、《安公子投親》(中原農民)、《肖飛傳奇》等。

白佩玉:(1938— )回族。祖籍河北,生於河南開封。1951年在天津隨王本林學說過相聲;十五歲(一說1951年)在沈陽拜李慶海、李春琴夫婦為師學唱西河大鼓。多年來在沈陽獻藝,1959年後在沈陽曲藝團、沈陽市瀋河區曲藝隊等專業團體說書,現在是沈陽演出公司幹部。其代表作《英烈春秋》(《無鹽娘娘》)、《銀盒春秋》 (《孫龐鬥智》)、《走馬春秋》(《樂毅伐齊》)、《鋒劍春秋(《萬仙陣》)為前後連接的四部書,是神怪類評書的代表作品。其中由《無鹽娘娘》與《萬仙陣》組成的《神怪列國志》,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叢書。

白佩玉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出版評書作品:《無鹽娘娘傳奇》(春風文藝,1988)、《萬仙陣》(沈陽,1989)、《神怪列國志》(春風文藝,1996)、《唐宮女禍》(黑龍江人民,1988)、《薛雷掃北》、《殘唐演義》(春風文藝)、《五代演義》(春風文藝)、《天下第一棍》(安徽文藝,1987)、《大唐三俠》(黃河文藝)、 《義俠萍蹤》(大連)等。
白樹榮:(1929— )滿族,遼寧岫岩人。中國曲協會員、鞍山市曲藝團創作員。曾在鞍山市群眾藝術館、鞍山市文聯任曲藝編輯,後轉入鞍山市曲藝團。曾發表二人轉《會情人》、《還妻記》、《一隻雞》、《岳母刺字》、《讓婚》等30多篇,以及整理評書《小八義》、《呼楊合兵》、《火山王楊袞》、《龍門奇俠》、《龍門俠戀》、《百年風雲》等,並發表曲藝評論多篇
陳士和:(:(1887—1955)祖籍浙江紹興,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陳建谷,後改固本,字蘭亭;一名陳德本。出生在前門外儲子營。父親在清末刑部衙門任文書(一說是慶親王府廚師)。少時在慶王府膳房助廚,八九歲始隨父親讀書識字。由於家境貧苦,十歲以後即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聽了很多評書。後來世殿成收其為義子,給他講授說書的訣竅。辛亥革命後(1912年),正式拜張智蘭為師,學說《聊齋》。張擅長原原本本地將文言譯成白話講解,陳士和繼承其衣缽,並受田嵐雲、雙厚坪的藝術啟發,博採眾家之長。經過多次探討實驗,以張智蘭的講述為基礎,逐漸改變了照本宣科式講說,以愛憎分明的感情、淵博的社會知識和生動活潑的語言,對故事進行了再創作,在說書藝術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來到天津說書。1940年後即久占天津,專說《聊齋》。1952年他參加影片《六號門》的拍攝,飾演反面人物「馬八輩兒」,刻劃了一個天津舊社會久經風雲的老「混混兒」形象。1952年11月,曾來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大會」,當時已是白須飄灑,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組織力量對《聊齋》進行記錄、錄音和整理,可惜只獲得十三段。陳士和先生於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陳士和一生說過的《聊齋》有五十一篇,集中選用的是兩種題材:(一)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敗,表現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撻封建包辦婚姻制度,歌頌青年男女忠貞愛情。他同情贊揚善良百姓、無告弱者和正直誠實的人物,抨擊嘲諷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等形形色色的丑惡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闡發了蒲松齡原著的思想內容。其評書語言通俗生動,書路細致謹嚴,情節跌宕曲折,表演時台風親切大方,口齒清晰,長於摹擬各色人物的神態。他對原著中涉及的歷史、地理、宮廷禮節、世俗、倫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釋;善於抓飛哏飛掛(即興笑料),使用連鎖的「串包袱」;常常書外加書,製造懸念,敘事中雜以評論,夾敘夾議,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齋故事,對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會背景和生活經歷的描述,把場景勾勒得更加細致,並且增添了不少富於戲劇性的細節,以豐富原作的藝術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節炫惑聽眾,而著重於挖掘原作的故事隱喻現實人生,贊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使其具有較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壞了原作虛幻突兀的環境和以「異類」出現的人物來描寫人生的藝術風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當豐富深刻的主題內涵處理得比較淺薄。

人們稱贊陳士和說《聊齋》,做到了所謂「三愛」(愛聽、愛學、愛問),「三闊」(耳闊、眼闊、心闊),「四絕」(說白、摹擬、評論、表演)。金受申說過,「陳士和能把《聊齋》說得通俗、細膩、動人,又擅長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聽不厭,久而彌趣的魅力。」

出版評書作品:《評書聊齋志異》(第一集,百花文藝,包括《勞山道士》、《畫皮》、《阿寶》、《續黃粱》、《雲翠仙》、《考弊司》、《向杲》)、《評書聊齋志異》(第二集,百花文藝,包括《夢狼》、《崔猛》、《席方平》、《瑞雲》、《王者》、《毛大福》)。
陳蔭榮:(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陳詠和,十三歲起即追隨著名評書家品正三,學會了一系列袍帶書,包括《九老興隋》、《隋唐演義》、《隋唐後傳》、《龍潭鮑駱》、《富貴壽考》、《五代殘唐》、《大宋飛龍傳》、《楊家將》等。二十一歲正式拜品正三為師,長期演出在北京、張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學強記,廣搜多問,不斷豐富書目內容,使之入情入理。1949年以後,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義》,取名《興唐傳》, 不但繼承了品正三的說書藝術,而且從評書大王雙厚坪流傳下來的《隋唐演義》中汲取了不少營養(1989年全部整理完畢,共140萬字)。他還編演了新講史書《黃巢起義》八回,以及《靈泉洞》、《呂梁英雄傳》等。1959年參加北京宣武說唱團。1986年參加了北京市曲協等單位舉辦的「曲藝前輩舞台生涯50周年紀念」活動。 陳蔭榮擅長演說長槍袍帶書,以表演細膩、人物刻畫逼真、善於在說書中運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繩寶珍等。

出版評書作品:《興唐傳》(四冊,中國曲藝,1984;十冊,包括《鬧花燈》、《南陽關》、《賈家樓》、《瓦崗寨》、《群雄會》、《四平山》、《虹霓關》、《揚州會》、《搶三關》、《鎖五龍》等,1981—1982;其中《鬧花燈》、《賈家樓》、《瓦崗寨》曾於1957年由通俗文藝出版社出版。)《興唐後傳》(中國曲藝)《鮑福闖龍潭》(中國曲藝)等。
單田芳:(1935.11— )河北淶水(一說山東德平)人。原名單傳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於天津(一說營口)。出身曲藝世家,外祖父王福義是闖關東進沈陽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母親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人稱「白丫頭」;父親單永魁是弦師;大伯單永生和三叔單永槐分別是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六歲念私塾,七八歲即學會了一些傳統書目。上學後,邊讀書邊幫助父母抄寫段子、書詞,評書中豐富的社會、歷史、地理和生活知識及書曲協作、表演技巧都使他獲益匪淺。十三四歲時就已經能記住幾部長篇大書。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收到東北工學院和沈陽醫學院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由於他酷愛說書而棄學從藝,後來拜李慶海為師,正式說書。其間在遼寧大學歷史系(函授)學習。1956年成為遼寧省唯一具有大學文憑的評書藝人,即使在全國也是鳳毛麟角。1955年參加鞍山市曲藝團,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趙玉峰和評書名家楊田榮的指點,藝術水平大進。二十四歲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間,他先後說過《三國》、《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傳統評書和《林海雪原》、《平原槍聲》、《一顆銅鈕扣》、《新兒女英雄傳》、《破曉記》、《紅色保險箱》等新書。在十年動亂中雖遭厄運,但仍然堅持練功,默誦書詞,結構新篇。

1979年5月1日,單田芳重返書壇。在鞍山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第一部評書《隋唐演義》(《瓦崗英雄》)。此後與其合作十餘載,先後錄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評書。主要有《三國演義》、《明英烈》、《少帥春秋》、《七傑小五義》等,風行大江南北全國幾十家廣播電台。其中《天京血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聽眾多達六億。自1981年以來,他先後出版了近四十部評書,是全國出版評書最多的評書演員。《明英烈》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從書。2000年群眾出版社出版了「單田芳評書全集」。《中國武俠小說史》也將其列為近年來大陸的武俠小說作家之一。評書《白眉大俠》和《宏碧緣》還被拍成電視連續劇播出。此外,他還錄制了《千古功臣張學良》、《七傑小五義》、《隋唐演義》、《鐵傘怪俠》、《欒蒲包與豐澤園》(正續)、《劉伶傳奇》等多部電視評書和自編自演了《龍虎風雲會》(正續)等廣播評書。單田芳還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系中國曲協會員,中國通俗小說研究會會員。

單田芳認為,「說書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頭」,能夠起到異峰突起的作用。生動、准確、鮮明是其評書的最大特點。其評書,口風老練蒼勁,自然流暢;語言生動形象,豐富有趣;行文邏輯周密,句法無誤;說文時,滿腹經綸,詩詞歌賦,華麗高雅;說白時,鄉情俗語,民諺土語,親切生動。總之,他能用生動、精煉、准確、鮮明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環境氣憤,極大地調動了聽(觀)眾的想像力。因此,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海外華人中也有一定影響,為他贏得「單國嘴」的美譽。他對待評書創作一絲不苟。在編錄《百年風雲》(曾在全國一百四十家市級電台播放,)時,就參閱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國》、《天京之變》、《慈禧前傳》、《清宮十三朝》等幾十種資料。

出版評書作品:《瓦崗英雄》(兩冊,山西人民)、《說唐後傳》(春風文藝)、《宮門掛玉帶》(中原農民)、《薛仁貴征西》(中原農民)、《明英烈》(春風文藝)、《大明英烈傳》(黃河文藝)、《燕王掃北》(中原農民)、《風塵三俠》(中原農民)、《包公案》(黃河文藝)、《七傑小五義》(兩冊,黑龍江人民)、《白眉大俠》(兩冊,內蒙古人民)、《鐵傘怪》(海天版)、《燕王劍俠》(內蒙古人民)、《大明風流譜》(中國文聯)、《大明五傑》(作家版)、《連環套》(內蒙古人民)、《三俠劍》(兩冊,內蒙古少兒)、《續三俠劍》(三冊,北方文藝)、《再續三俠劍》(三冊,北方文藝)、《童林傳?前傳》(兩冊,內蒙古人民)、《童林傳?後傳》(兩冊,內蒙古人民)以及「單田芳評書全集」(群眾版)等。

㈡ 愛好小說的請進:楊士翰的坐騎叫什麼呼延慶的兒子叫什麼

忠孝王呼延慶之子:呼延雲龍(《曹家將》里呼延慶的大兒子)、震京虎呼延雲飛、呼延雲威 、呼延威(後宋慈雲走國全傳里呼延慶的兒子)

楊士翰的坐騎不清楚.

㈢ 呼延慶的小說形象

評書中的呼延慶是北宋開國名將呼延贊之後,生活於北宋仁宗(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在世,1023年—1063年在位)至宋徽宗(慈雲太子)時期,祖父呼延丕顯(呼延必顯),父親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叔父呼延守信。呼家曾因龐文太師陷害而慘遭滅門之災,全家族三百餘口埋在一處,築成了一座巨大的「肉丘墳」,只逃了呼延守用、呼延守信兩兄弟,為除掉龐文一夥賣國害民的奸臣賊子以及報全家被害的血海深仇,呼延守用之子呼延慶(《說呼全傳》中說呼延慶乃魁罡星轉世)及其兄弟呼延平(又稱崔三兒)、呼延明(呼延守信之子)等在結拜兄弟孟強、焦玉(孟良、焦贊之後)、岳鵬(花刀岳勝之後)、楊文廣、朋友袁智、李能(袁天罡、李淳風之後)的幫助下,以及包拯、寇準、楊家將等愛國忠臣的支持下,與奸黨展開了曲折、激烈、長期的斗爭,最後終於積蓄力量擊敗了龐家奸黨勢力,報仇雪恨後,呼延慶被封為忠孝王。呼延慶的事跡和歷史上同時期的折家將中的大將折克行比較相似,呼延慶在書中大破連環陣威震塞外諸國,而歷史上的折克行大破西夏也是威震塞外諸國。
在清代興起的小市民文學世界裡,呼延慶的名氣可能超過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人。描寫呼家故事的小說和評書很多:如《說呼全傳》(又名《金鞭記》、《呼家將》)、《呼楊合兵》、《小將呼延慶》、《呼延慶上墳》、《呼延慶打擂》、《呼延慶出世》、《呼延慶征北》、《呼延慶征西》、《呼延慶進京》、《呼延慶掛帥》、《楊家將》等,評書界有「金呼家,銀楊家」和「呼楊高鄭」之說。
《呼延慶上墳》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用逃離京城時,於大王莊招親,生子名曰呼延慶。為免被奸臣所害,喚母為姐,喚外公為父,取名王三漢。時年九歲,王三漢隨二哥王二漢進京賣馬。聽聞西街呼延家族肉丘墳一事。後歸。於清明隨父掃墓,中途而歸。聞哭聲於姐房內。遂至,見房內有暗室。見王氏燒紙痛苦。上前見靈位,乃先父呼延丕顯。王氏見狀,遂告以實情。呼延慶抱母痛哭。有感祖父冤屈,亦於清明之際,無人祭掃,遂借口出門騎馬,獨自上京。賣馬買紙錢,紙鋪老闆敬仰雙王為人,遂挽留至晚夜深之時方可行。時值三更時分,路無人,夜無聲,呼延慶翻牆至雙王府,院內雜草叢生,風聲鶴唳,好不凄涼。觀之,呼延慶便放聲痛哭,其聲可感日月,哭罷便將整車紙錢炮竹點燃,瞬時,火光滿天。守墳官兵聞之,急來緝拿。少年英雄呼延慶,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斬殺龐文親信數名。終究是孩童之軀,怎敵千軍萬馬。小英雄順勢奪馬便逃。逃至一麻桿胡同,前無路,後有追兵,便翻身入院。原是高猛府邸。在高猛、寇準、包拯等人的搭救下逃離京城。 第一代
太保呼延晏(西晉時期前趙名臣,擔任過太傅、太保、太子太保、前鋒大都督、前軍大將軍、錄尚書事、使侍節)、呼延謨(前趙名臣鎮東將軍)。
第二代
呼延謨之子:靠山侯呼延壽廷(呼延琮、呼延鳳(後周時為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呼延廷)、呼延鳳英(呼延蘭玉)(女)(評書戲文中《下河東》、《河東刺駕》、《斬呼延壽廷》、《大戰白龍》、《白龍關》、《龍虎鬥》、《邊塞詩》呼延贊父親和姑姑)。
第三代
呼延壽廷之子:鐵鞭王靠山王呼延贊、呼延雲(呼延秀英)(女)(評書戲文中《白龍關》、《龍虎鬥》、《下河東》、《邊塞詩》呼延贊之姐)、呼延蓉(女)(評書戲文中《真假八王》呼延贊之妹)。
第四代
鐵鞭王靠山王呼延贊之子:靠山王敬山王雙王呼延丕顯(呼必顯、呼延顯、胡必顯)、呼延丕達(呼必達呼延達呼延丕嗼)、呼延赤金(女) 。
第五代
靠山王敬山王雙王呼延丕顯之子: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
第六代
(1)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子:忠孝王呼延慶、鎮殿王呼延平、呼延登、呼延喚、呼延昭(《楊家神槍》中呼延慶兄弟)、呼延凱、呼延廣、呼延壽、呼延威(後宋慈雲走國全傳里呼延慶的兒子)、呼延碧桃(女)、呼延梅仙(女)、呼延瑞珠(女)、呼延采鸞(女)。
(2)忠勇王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子:仁義王呼延明、呼延亮、呼延豹、呼延龍、定疆侯呼延兆。
第七代
(1)忠孝王呼延慶之子:呼延雲龍(《曹家將》里呼延慶的大兒子。《鐵傘怪俠》里鐵傘門開派祖師,創鐵傘流雲,通天八卦六十四掌,輕功鬼影附形等絕世武功,後被三徒弟蓋九霄用毒刀暗害致死,有徒孫岳飛之子岳霆,兒子呼延三絕,徒弟神刀仙劍古鳳春、蓋九霄。)、震京虎呼延雲飛、呼延雲威。
(2)定疆侯呼延兆之子:金錘小將呼延雲靈。
第八代
震京虎呼延雲飛之子:忠孝王雙錘將呼延豹、呼延傕。
第九代
忠孝王雙錘將呼延豹之子:呼延飛龍。
第十代
(1)呼延飛龍之子:呼延啟鵬
(2)呼延灼(呼延綽)
第十一代
呼延灼之子:呼延鈺、呼延玉英(女)。 第一代:
(1)呼延晏之妻:劉縷紅
(2)呼延謨之妻:沈心玉
第二代:
(1)呼延壽廷之妻:施蘭英(羅蘭英劉蘭英駱蘭英劉蘭英)
(2)其他:呼延鳳英
第三代:
(1)雙鞭王靠山王呼延贊之妻:老陰五女之一安樂侯馬秀英(馬太君金頭馬氏)
(2)其他:呼延雲、呼延蓉
第四代:
(1)靠山王敬山王雙王呼延丕顯之妻:楊延瓊
(2)其他:呼延赤金
第五代:
(1)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妻:王金蓮、崔玉容、鐵葉梅、趙鳳奴、平西侯肖賽紅、馬花蕊(花花公主)
(2)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妻:齊美容、齊月娥、肖玉鏡
第六代:
(1)忠孝王呼延慶之妻:蘆鳳英、祝素娟、劉定金、梁勝金、鮑賽金、張金定、花瑞蓮、柳迎煙、翠桃姐、苗鳳英、童鳳英
(2)鎮殿王呼延平之妻:鄧玉紅
(3)呼延壽之妻:仙山金龍
(4)仁義王呼延明之妻:劉玉萍、鐵金娥
(5)呼延豹之妻:仙山迎鳳
(6)呼延龍之妻:趙文姬
(7)定疆侯呼延兆之妻:儂賽花
(8)其他:呼延碧桃、呼延梅仙、呼延瑞珠、呼延采鸞
第七代:呼延雲飛之妻:魏金紅
第八代:呼延灼之妻:薛恭茹
第九代:呼延玉英及其他
參考資料:《歷史上的呼延慶》(八一網)

㈣ 歷史上三國人物誰最強

大將張遼!~五子良將之首!~

張 遼 (公元169-222年) 字文遠,三國時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區大夫庄)人,著名的軍事將領,官至前將軍、征東將軍、晉陽侯 .乃三國名將也,與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並稱曹魏的「五子良將」.

張遼 - 簡明歷史傳記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魏名將,身高約合現今1.75米。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遼隨曹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斬烏丸單於蹋頓於白狼山,又討平梅成、陳蘭等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後孫權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以八百之眾襲孫權主力,使敵軍十萬退卻,更差點活捉孫權,威震敵國,名威天下,為操拜為征東將軍。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御孫權。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染病。黃初三年,抱病退吳將呂范。遼病篤,卒於江都,謚剛侯。卒年五十四歲。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時曹魏名將。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先為呂布部將,曾多番令曹軍陷於苦戰,其武勇連關羽亦甚稱道。後呂布喪於白門樓,曹操經劉備、關羽勸說,待遼以上禮,張遼遂降為曹家將。從曹操以後,遼隨軍征討,多有戰功,曹操亦益待之如親信;又從勸關羽降於曹操。赤壁戰中,張遼親載曹操脫難,並射傷東吳名將黃蓋。赤壁戰後,曹操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後孫權果引軍入寇,張遼智激李典後三人一同出戰,自率二千餘騎打敗敵軍十萬,威震逍遙津,名揚天下。後來張遼於黃初五年隨曹丕征江東,為吳將丁奉以箭射其腰,回到許昌後不治身亡,曹丕厚葬張遼
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領魯相,時年二十八歲。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遣張遼與高順等攻破劉備,但其後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張遼部領呂布軍餘眾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圍的前鋒,擊破袁紹軍。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及曹操擊敗袁紹時,別遣張遼鎮治魯國諸縣。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先引軍而還,但張遼卻向夏侯淵說:「數日以來,遼每次行於重圍外時,昌豨都會特別看著我。而且其軍所發矢石越來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內猶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戰。遼希望能挑試一下他,並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嗎?」於是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使遼為其傳達。」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武,正欲以德政懷兼四方之眾,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賞」。於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於是支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見遼如此誠而無詐,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隨後訓責張遼說:「莽然支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張遼卻拜答道:「因為遼憑著明公昭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所以才會這樣做的。」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咸有功勞,行中堅將軍。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軍攻袁尚於鄴城,袁尚堅壁守疊,久攻不下。曹操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斗而先還許都,使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遷徙其民至河南。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軍又再攻鄴,這次終於攻破鄴城,張遼奉命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緣山一帶的賊眾及黑山孫輕等。然後張遼又從攻袁譚。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譚破後,又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征破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討允平賊從錢等。曹操表漢帝,稱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收復東萊諸縣後張遼引軍還鄴城,親自出迎張遼,更與遼共載一車,封遼為盪寇將軍,其見任如此。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張遼復又別擊荊州,平定江夏諸縣,率軍還屯臨潁,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其後從征袁尚於柳城前,張遼諫曰:「許都是天子的所在地,乃四方之會。今公遠征塞北,若劉表遣劉備襲許,據之以號令四方,公之勢去矣。」曹操策判定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遂繼續出征。
行軍中途與敵軍相遇。張遼壯氣奮發,勸曹操即時赴戰,曹操壯其行為,親自把所持的麾旗授予張遼。遼遂引軍突擊,大破敵兵,親斬單於蹋頓於陣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顧謂左右道:「不可驚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於是傳令軍中,只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動亂亦告平定。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盧江人陳蘭、梅成占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於是遣於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梅蘭。當時梅成詐降於禁,於禁引軍便還。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眾往投陳蘭,二人轉入灊山自守。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餘里,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盪寇(盪寇將軍張遼)功也。」於是增其邑,假節。
當曹操征孫權無功而還時,任命張遼與樂進、李典等部領七千餘人馬屯守於合肥。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與臧霸同為征濡須口的前鋒,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孫權都督公孫陽。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大將呂蒙奇襲攻下盧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往征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賊軍來到便拆信閱之)。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諸將皆為此感到疑惑。此時張遼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眾將,待敵軍未合便逆(迎)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眾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
而李典亦與張遼持相同意見。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開剝牛支讓將士飽食,准備明日大戰。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立殺數十人,斬其二將,並於陣中大呼己名,然後突擊沖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其眾手足無措,不知所為,只得走登於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孫權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於是忽聚眾軍數重圍困張遼。張遼於吳陣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其圍不禁沖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脫出。但陣中尚有餘眾未出,皆號呼張遼道:「將軍舍棄我們了嗎!」張遼復又還入重圍,救出被困餘眾。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無人敢當張遼。
朝辰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魏軍此時還城修業進行守備,眾心方才安然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為均表嘆服。孫權守擊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於是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差點可以再有擒獲孫權的機會。曹操聞此,大壯張遼的表現,拜遼為征東將軍。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復征孫權。軍到合肥,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贊嘆良久。於是增加張遼手下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攻濡須口,孫權請降,留夏侯敦、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曹仁於樊城,適時孫權稱藩於魏,不足為患,於是曹操召張遼及諸軍悉數回救曹仁。但張遼軍尚未至,徐晃已破關羽,曹仁之圍遂解。此時張遼與曹操會於摩陂。遼軍至時,曹操乘車輦視出慰勞張遼,張遼遂還屯陳郡。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時,張遼轉封前將軍。朝廷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列侯。不久孫權又再叛變,曹丕遣張遼還屯合肥,並進爵都鄉侯。朝廷又給予張遼母親輿車,派遣兵馬送張遼家人到張遼軍屯之處,當張遼母親至時,張遼導領隨從出迎。張遼所督的諸軍將吏皆羅拜於道旁,看見此景的人均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後來文帝踐阼,張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張遼朝聖於洛陽皇宮,曹丕便引張遼會晤於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時的情狀。張遼述說過後,曹丕向左右嘆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公奭是與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齊名的東周大將。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於是為其建造第舍,又特為張遼母親築殿,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營、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皆為虎賁。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孫權又復稱藩。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並令虎賁問其消息,道路上往來相繼不絕。張遼之疾久未痊癒,曹丕命人迎接張遼就行在所,自己則車駕親臨,執張遼之手,賜以御衣,又使太官每日送給御食。待張遼之疾稍可,遼即回還屯之處。正當其時,孫權復叛,曹丕遣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孫權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范。不久張遼病篤,竟逝於江都,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謚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齊王芳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張遼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面,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

張遼不僅勇猛過人,有膽有識,而且精於用兵,善於謀略,建安20年(公元前215年),張遼駐守合肥,孫權乘曹操進兵漢中之機率領十萬大軍來取安徽,雙方在合肥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張遼率手下強兵將士800人沖鋒陷陣,連殺敵兵無數,直沖到孫權帥旗之下。孫權大驚失色,部將聞風喪膽,不戰而逃。後來發現張遼部下僅幾百人,才又返回,把張遼包圍起來,面對重兵圍困,張遼毫無懼色,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殺進殺出包圍圈數次,竟無人能夠阻擋。孫權圍城十幾天未果,只好撤軍,張遼又乘勝追擊,連打勝仗。這一次激戰,張遼打出了魏軍的軍威,也顯示了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曹操聞訊,非常贊賞張遼的膽略和才識,遂拜他為征東將軍。

張遼是三國時名將,他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晚年,他還帶病徵戰。黃初3年(公元222年),張遼病逝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曹丕得知這一消息,痛哭流涕,為失去一員大將難辦過至極。謚張遼為「剛候」,讓張遼的兒子張虎繼承了張遼的爵位。

招降昌豨——

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譯文:數日以來,我每次去到城周圍的時候,昌豨總是一直給我眼神。又看見他射的弓失更加稀少了,這一定是他有所猶豫,所以沒有力戰。我要前去與他對話,說不定可以勸降。)」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歸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曹操認為這樣不好,這里看得出曹操還不是很信賴張遼)」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張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這里顯示出了張遼的自信)」

正史應該沒有比張遼更厲害的將領了!~

㈤ 呼延慶的兒子是誰

呼延慶有三個兒子:呼延雲龍(《曹家將》里呼延慶的大兒子)、呼延雲飛、呼延雲威

㈥ 曹克讓,李豹是什麼小說里的人物

評書《曹家將》

熱點內容
現代言情浪漫小說 發布:2025-07-18 01:39:10 瀏覽:488
甜寵言情出版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01:31:20 瀏覽:390
關於血族的無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01:31:16 瀏覽:286
武林奇葩小說未刪減全文下載 發布:2025-07-18 01:14:54 瀏覽:884
聽書軟體誰的內容最全 發布:2025-07-18 01:09:47 瀏覽:617
好看的最新女生完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01:09:43 瀏覽:580
男主是神獸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8 01:04:47 瀏覽:21
les女總裁的御姐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8 01:03:55 瀏覽:611
完結的熱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8 00:46:36 瀏覽:668
哪個聽書軟體帶字幕 發布:2025-07-18 00:36:34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