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牛虻推薦理由

小說牛虻推薦理由

發布時間: 2022-07-25 18:58:07

㈠ 如何評價《牛虻》

《牛虻》評價如下:

生於愛爾蘭的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無愧於「偉大」一詞的稱譽,她筆下那個充滿理想主義情懷,時間已使它成為了經典。

關於《牛虻》,它對理想始終不渝的殉道精神;它愛情和責任的沖突;它由人倫引發的痛苦與悲劇各有不同的理解。

《牛虻》電影版本中的配樂堪稱是傑作,此片於1955年由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出品。由A·法英齊姆密爾導演,奧列格·斯特里奇諾夫主演,倆人都是都是當時蘇聯電影界的藝術家。

相比起原著,電影中「牛虻」這一角色的理想主義色彩更加濃厚,影片著重刻劃了他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戰斗並奉獻生命的精神,把小說中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處都略去了,但它仍是公認的佳作。

斯特里奇諾夫飾演的牛虻,以其充滿憂郁和悲劇命運的目光及高貴傲然的氣質,在人們心目中記憶鮮明,難以超越。

電影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藝術性,但肖斯塔柯維奇的電影配樂從另一方面彌補了這一不足。

主人公亞瑟(牛虻)的曲折命運和深邃情感還是讓作曲家動了真情。只是限於影片的篇幅和敘述節奏,音樂未能充分展開,很多寫好的音樂最終也未能用上。

此後,一位蘇聯作曲家列馮·阿托緬根據肖氏的手稿陸續整理出一些完整的曲子並將其編為《牛虻組曲》,這部作品近年來有很高的上演率。

這12支曲子正是肖斯塔柯維奇「用音樂來打動人的情感,表現人的情感」的作品。看過電影的人會對這一點有更深的體會,配合著情節畫面,音樂和諧完美地完成了劇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為一個「人」的心靈經歷鮮活而動人。

《牛虻》的配樂並非只有這首《浪漫曲》出跳,其他如《序曲》的大氣磅礴,《民間節日》的輕快明麗和《夜曲》中濃得化不開的浪漫,都大大超越了它作為電影配樂的初衷,完全具備了獨立欣賞的條件。

尤其是這部紅極一時的《牛虻》,用厚積薄發來解釋似乎說不過去,老肖屬於多產作家;1955年的創作環境已經進入了「解凍季節」,照理作曲家應該能寫出更直抒胸臆的東西?但是卻寫出這樣一部完全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配樂,可以說是個不大不小的謎。

㈡ 牛虻 書評

《牛虻》作品賞析

《牛虻》1897年在英國出版,在本國文學界一直默默無聞。但半個世紀後被譯成中文時,深受中國廣大青年的喜愛,先後發行一百多萬冊。造成這種比較文學中罕見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當時中國青年所持的文學觀念和思想傾向,他們樂於閱讀革命志士傳奇式的故事,學習並且仿效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斗的英雄形象。

《牛虻》一書是作者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沖突來表現的。這種矛盾沖突主要包括父子關系、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亞瑟同神甫蒙太尼里的關繫上。開始時,亞瑟並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甫。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甫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與一個為義大利獨立而奮斗的人並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義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寄希望於將來能偷偷打消會導致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甫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並且不恰當地把神甫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由於這一錯覺,當新神甫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亞瑟自殺這一情節安排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是小說的精華所在。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

「牛虻」一詞源出希臘神話,天後赫拉嫉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使得她幾乎發瘋。後來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為牛虻,說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實行針砭,即使自己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為新生亞瑟的名字,意味著他將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統治的革命者。果然,當「牛虻」出現在讀者面前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激起讀者對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結尾對牛虻慷慨就義的描寫,則是特別精採的一筆。由柳洪平創建。

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坦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

心承受了非人的煉獄般的折磨。他給我們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該為什麼活著。

牛虻最後在遺書里寫下的一段話,至今成為經典:我沒想到他們這么快就重新動用審訊和處決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斗的宏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將會懷著輕松的心情,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經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終生只愛一個人

她,瓊瑪——牛虻在亞瑟時代就對她心生愛慕,只可惜由於無意中泄露了組織秘密,被視為叛徒。瓊瑪的一記耳光打碎了亞瑟的心,他的愛情也從此暗淡下來。13年後,當亞瑟化作牛虻歸來,身心俱已大變。他記恨瓊瑪對他的傷害,即使在她面前內心再次強烈地翻滾著愛情,也不承認自己就是曾經的亞瑟,這種殘酷的折磨讓瓊瑪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內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給瓊瑪留下一封告別信,承認了自己的身份,那種撕心裂肺的愛情讓瓊瑪悲痛欲絕。「在你還是一個難看的小姑娘時,瓊瑪,我就愛你。那時你穿著方格花布連衣裙,系著一塊皺巴巴的圍脖,扎著一根辮子拖在身後。我仍舊愛你」。

牛虻:也有另一場糾葛

她,吉達——一個美麗的吉普賽女郎。她在對牛虻的瘋狂愛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並不把她放在眼裡,她只是他在某些場合,某些需要時的陪襯。她怎麼能甘心呢?她不僅要佔有牛虻的肉體,還要爭取他的靈魂。可是,牛虻的靈魂除了屬於革命,屬於自己的信仰,還屬於暗戀的瓊瑪——他的同志和戰友。這就註定了無論做什麼,怎樣做,吉達都是和悲劇連為一體的。但吉達就是願意以這樣的方式燃燒自己,直至化為灰燼。

牛虻:殘酷「封鎖」父愛

他,蒙坦里尼——曾是他的榜樣和偶像,他曾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他那樣的人。但他沒想到他曾私通自己的母親,而自己就是他的私生子。這種毀滅性的打擊讓亞瑟的信仰徹底崩潰。這一事件也直接決定了亞瑟時代的結束。他留給這位「敬愛的神父」一個投海自殺的假象,讓這位「父親」的內心多年來一直浸泡在靈魂的煎熬里。13年之後,他們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經在各自信仰的極端沖突中痙攣與壓抑。父親最後目睹了兒子的死亡,但他的靈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隨兒子而去。由柳洪平創建。

㈢ 《牛虻》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

一個外號叫牛虻的男主人故事,一個堅強的硬漢,(The Gadfly)是英國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出版於1897年的歌頌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小說。他參與了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最後為之獻出了生命。小說涉及了斗爭、信仰、犧牲這些色彩濃重的主題。蘇聯的著名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都提到了伏尼契的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牛虻。1953年7月,由李俍民翻譯的《牛虻》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感染了無數的年輕讀者,革命者牛虻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形象之一。
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慷慨就義。在獄中給瓊瑪的一封信里,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
不管我活著,
還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隻牛虻,
快樂地飛來飛去!

㈣ 《牛虻》這本書好嗎誰能介紹一下或介紹一本好書給我,謝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㈤ 保爾問什麼會喜歡《牛虻》這本書書中令保爾和戰友深有感觸的是哪些事

保爾喜歡《牛虻》的原因是學到了像《牛虻》一樣堅強、甘於獻身革命事業。

事情:

是主角與兒子一樣忠誠於自己信仰的父親最後目睹了兒子的死亡,以他唯一愛子的生命向他的神祇獻祭。但他的靈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隨兒子而去。

蒙泰尼里,紅衣主教,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對世界充滿著關愛,他反對戰爭,希望用宗教拯救世界,他渴望兒子的親情卻不能得到,他的內心充滿矛盾與掙扎。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一個可憐人,也是一個受害者。

《牛虻》相關章節的深度解析解析:

小說第6章中蒙太尼里主教在與獄中的牛虻多次交鋒後,終於在最後一次談話中得知牛虻就是亞瑟。這個為自己所深愛的兒子卻與他毫不妥協地站在兩個對立的立場上,而自己又無力說服他擺脫死亡的命運,父子二人都在愛與信仰中苦苦掙扎。人物的語言極富激情和個性,場面非常感人。

主人公牛虻的原名,英國富商博爾頓的養子,生父為後來擔任紅衣主教的蒙泰尼里。影響牛虻最初性格形成的是他特殊的家庭生活環境,對於牛虻的身世,盡管那位寬宏大量的船主寬恕了他母親的罪過,但正如聖經所講述的那樣,牛虻卻是帶著原罪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

為了保住牛虻的出生秘密,整個家庭始終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哥嫂的惡語相加,母親的膽小怕事、忍氣吞聲,養父的裝聾作啞、不聞不問,使年少的牛虻感到內心的壓抑、不安和缺乏歸屬感。

推薦一本好書的理由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我最喜歡看啦。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理智論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生活的那個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室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起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㈦ 《牛虻》一書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由於作者的世界觀和歷史條件的局限,作品也有一些缺點,牛虻在對待其生父和愛情生活的態度上表現出很多不健康的思想。但這些缺點在小說中是瑕不掩瑜的,《牛虻》不失為一部具有進步思想和精湛藝術的優秀作品。作品主人公牛虻,是19世紀文學畫廊中不可多見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他頑強戰斗的性格,堅毅不屈的精神,為革命視死如歸的氣概,一直對全世界革命人民起著巨大的鼓舞作用。

㈧ 《牛虻》這本書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牛虻》這本書表達的是: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寫的,出版於1897年,歌頌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小說。他參與了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最後為之獻出了生命。小說涉及了斗爭、信仰、犧牲這些色彩濃重的主題。蘇聯的著名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都提到了伏尼契的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牛虻。1953年7月,由李俍民翻譯的《牛虻》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感染了無數的年輕讀者,革命者牛虻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形象之一。《牛虻》1897年在英國出版,在本國文學界一直默默無聞。但半個世紀後被譯成中文時,深受中國廣大青年的喜愛,先後發行一百多萬冊。造成這種比較文學中罕見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當時中國青年所持的文學觀念和思想傾向,他們樂於閱讀革命志士傳奇式的故事,學習並且仿效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斗的英雄形象。

㈨ 牛虻有什麼特殊的,為什麼許多名人喜愛它

你可以去看這本書的,他是一個特別有個性的人,我覺得他跟保爾柯察金這種高大全的形象完全不同,又有英雄氣概,又很感性。他很犀利(可以留意一下他的毒舌)口才文筆都相當好,說話的時候很自然地運用莎士比亞的名句;很有冒險精神,一個人闖南美叢林;情感真摯,很愛他的父親,一生只愛一個女人;很有人格魅力,和土著人之類的都能打成一片,執行死刑的時候,士兵都不願開槍打他(當然可能是被他的氣勢嚇到了)·········我覺得名人喜愛他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他的大無畏精神,畢竟少有人有勇氣自己執行自己的死刑。總而言之,這是一個英雄,又是一個性格特別鮮明的人物形象。

㈩ 我喜歡牛虻這個作品的幾個原因

"牛虻」一詞源出希臘神話,天後赫拉嫉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使得她幾乎發瘋。後來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為牛虻,說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實行針砭,即使自己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為新生亞瑟的名字,意味著他將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統治的革命者。果然,當「牛虻」出現在讀者面前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激起讀者對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結尾對牛虻慷慨就義的描寫,則是特別精彩的一筆。喜愛牛虻,自是因為牛虻的精神意志與他的革命意識相符合,激勵著他為革命而獻身,同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熱點內容
女主腹黑紈絝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8 09:44:07 瀏覽:401
污污的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7-28 09:43:27 瀏覽:770
挨打的言情小說片段 發布:2025-07-28 09:43:21 瀏覽:171
妻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8 09:39:22 瀏覽:799
現代完結bl小說一對一 發布:2025-07-28 09:33:47 瀏覽:988
國外懸疑恐怖有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8 09:24:09 瀏覽:504
三體x聽書 發布:2025-07-28 09:23:24 瀏覽:535
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8 09:17:45 瀏覽:426
照影來小說免費費閱讀 發布:2025-07-28 09:13:10 瀏覽:21
男主角超低調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8 09:13:08 瀏覽: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