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鷂鷹的閱讀理解

小說鷂鷹的閱讀理解

發布時間: 2022-07-27 04:14:20

Ⅰ 鷂鷹與禿鼻烏鴉閱讀答案

「噼——!呱——呱——呱——!」突然有什麼東西從我頭上掠過我回頭一看,只見有五隻禿鼻烏鴉正在跟一隻鷂鷹後面追趕他。鷂鷹為了不被追到一直東躲西閃,可是這是徒勞的,禿鼻烏鴉最終還是趕上了它,它們用嘴啄他的頭。鷂鷹潭因為疼痛而發出了尖厲的叫聲。後來,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沖出包圍圈,脫身飛走了。


我爬上一座高山,在這里我能看得很遠。我注意到有一隻鷂鷹在一棵樹上休息。這時,不知道從哪裡飛出一大群禿鼻烏鴉,這群烏鴉叫囂著向那隻鷂鷹撲去。這下鷂鷹被惹惱了,它發出了尖利的叫聲,開始將其中一隻烏鴉進行反撲。那隻禿鼻烏鴉一下子開始害怕了,連忙躲到一旁。鷂鷹變趁機以極快的速度沖向高空,無人可擋。禿鼻烏鴉們一看沒有了俘虜,也就失望地飛散到了田野各處。

Ⅱ 文言文翻譯公冶長與鷂鷹

原文版譯文:
世俗傳說公冶長能理解各種鳥類的語言。有一天,公冶長聽到老鷹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一隻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腸。」公冶長答應了就去了,果然得到一隻獐,可是他並不想把腸子拿給老鷹吃。老鷹因此懷恨在心。 過了不久,那隻老鷹又像上次一樣來通報,公冶長又去了 。他遠遠見到幾個人圍著一個東西,在那裡議論紛紛。公冶長以為是死獐,怕被別人搶走,就老遠喊著:「那是我打死的。」等他跑過來一看,竟然是一具屍體。眾人於是逮捕公冶長,扭送到官府去。縣令查問案情,公冶長再三的申辯自己沒有那樣做,縣令說:「這是你自己說"我打死的"怎麼會有假!」公冶長無言以對。
文言文閱讀版譯文:
世人都傳說公冶長能夠理解百鳥的語言,一天,有一隻鷂鷹來報告公冶長說:「公冶長!公冶長!城南有一隻死了的的獐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腸子!」公冶長答應以後就前往了,果然得到了獐子,但是他沒有給鷂鷹腸子的念頭了。鷂鷹以此來怨恨他。 過了一段時間,鷂鷹又來報告了和以前一樣的情況。公冶長再一次前往,望見有幾個人圍著一個東西喧鬧。公冶長以為那是死獐子,害怕別人奪去,遠遠的就叫喊說:「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那以後,是一個死人。眾人於是就捉著公冶長去見縣官。縣官審問的時候,公冶長再三的申辯自己沒有那樣做,邑宰說:「你自己說的"我打死的"怎麼會有假!」公冶長無言以對。

不知道你要哪一種版本的,都給你了,希望採納。

Ⅲ 李世民畏魏徵閱讀答案

魏徵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皇上非常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若無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發威了。魏徵曾告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隻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徵前來,藏到懷中。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注釋善:善於
回:回轉,扭轉。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
霽(ji)威:息怒。
謁告:請假。
南山:終南山,在今西安市東南七八十里。
嚴裝:裝備整齊。
中輟:中止;輟:停止。
鷂:猛禽。
臂:手臂,這里為動詞,意思是用手臂架著。
固:同「故」,故意。
嘗:曾經
畢:完成
冢:墳
逾:超過
幸:去;前往
竟:居然
編輯本段分析
魏徵奏事久久不停止原因
魏徵看到皇上玩鷂,奏事故意久久不停止,藉此勸誡皇上不能玩物喪志,不要忘記國家大事。
編輯本段出處
《資治通鑒》
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廣孝皇帝上之中貞觀二年 (戊子、628)
唐紀九唐太宗貞觀二年 (戊子,公元628年) 、、、、、、、、、、、、、、、、、、、、、、、、、、、、、、加油好道濟

Ⅳ 閱讀下文(14分) 魏公子無忌方食,有鳩飛入案下,鷂逐而殺之。公子暮為不食,曰:鳩避患 歸 無


小題1:(1)正在(2)全;都
小題2:A
小題3:而於
小題4:(1)一鷂獨低頭,不敢仰視。(2)避免濫殺無辜,以此維護自己寬厚仁愛的形象,贏得天下人心。

Ⅳ 文言文閱讀李世民畏魏徵答案

李世民畏魏徵 征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顏苦諫;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霽威③。嘗謁告④上冢,還,言於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已畢,而競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敵中輟耳。」上嘗得佳鷂⑤,自臂⑥之,望見征來,匿懷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鷂競死懷中。 (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①回:回轉,扭轉。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霽威:息怒。④謁告:請假。⑤鷂:猛禽。⑥臂:手臂,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著。⑦固:故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輟耳 (3)外皆嚴裝已畢 (4)上嘗得佳鷂 答案:(1)善於、擅長 (2)停止 (3)完成、結束 (4)曾經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霽威。 答案: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徵神色一點不改變,皇上也就息怒了。 (嬈雪+語文網) 3.魏徵向皇上奏事時,為什麼故意久久不停止?請作簡要分析:(3分), [內容來自raoxue.com] 答案:魏徵看到皇上玩鷂,奏事時故意久久不停止,藉此勸誡皇上不能玩物喪志(不要忘記國家大事)。 4、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1分) 征 狀 貌 不 逾 中 人 答案:征狀貌/不逾中人 譯文: 魏徵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皇上非常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若無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發威了。魏徵曾告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隻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徵前來,藏到懷中。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Ⅵ 鳳凰和鷂鷹告訴我什麼道理

你懂了什麼道理,那就是告訴了你什麼道理,每個人理解不一樣

Ⅶ 誰知道文言文《公冶長與鷂鷹》的譯文

世傳公冶長能解百禽語雲。
蓋當日有一鴟來報長曰:「冶長、冶長,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腸。」
長往,果得獐,乃無意飼鴟腸也。鴟怨之。
居無何,鴟又來報如前,長復往望,見數人圍一物而嘩。長以為死獐,恐人奪之也。遙呼曰:「我擊死者。」至,乃一死人,非獐也。眾遂逮長見邑,宰訊之,長告其故,宰不信。
適檐前雀噪甚急,宰因問長曰:「汝如解禽言,能解此雀來噪者,為何事耶?」
長傾聽良久曰:「雀雲,東鄉有車粟覆地,來呼眾雀往啄之耳。」
宰使人廉之,果爾,遂釋長系。--明.青州府志

世俗傳說公冶長能聽懂各種「鳥語」。有一次公冶長聽到老鷹嘎嘎地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隻死獐,你來吃肉,我吃腸。」公冶長跑到南山,果然找到一隻獐,可是他並不想把腸子拿給老鷹吃。老鷹因此懷恨在心。過了不久,那隻老鷹又像上次一樣來通報,公冶長又像上次那樣跑往南山去。他遠遠見到幾個人圍著一個東西,在那裡議論紛紛。公冶長以為是死獐,怕被別人搶走,就老遠喊著:「那是我打死的。」等他跑過來一看,竟然是一具屍體,不是獐。這些人就逮捕公冶長,扭送到官府去。縣令問案情,公冶長說明來龍去脈,但縣令不相信他懂鳥語。剛好這時候屋檐下的鳥雀叫聲很急,縣令就問公冶長:「你如果懂得鳥語,那麼,你聽懂這只剛飛來的鳥吱吱喳喳的,為了什麼事呢?」公冶長仔細聽了好一會兒之後說:「那隻鳥說,東鄉有一車粟米翻車,粟米撒了一地,來叫大夥兒去吃啊。」縣令派人到東鄉去考察,果真如此,就釋放了公冶長,不監禁他了。

Ⅷ 現代文閱讀,答題的技巧,方法

首先是散文的閱讀.
散文基本特徵:情感濃烈,選村廣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實自然,富於美感(寫真人真事,可以藝術加工,表達方式多樣);以小見大,紙短韻長(哲理性)。
散文據內容和性質分類: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對人和事物進行具體描繪和敘述(突出特色)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2、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文章)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採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於景。寫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轉換為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點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3、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強烈的抒情性為其突出特點。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4、哲理散文。
其次是小說的閱讀。
小說的基本特徵:性格刻畫豐富、細致;情節構造完整、復雜;環境描寫具體、生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敘述方式: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環境:自然環境(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和社會環境(時代背景)
一、語文基礎知識以及名詞術語的歸納整理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2.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3.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4.描寫方法: ①語言描寫 ②動作描寫 ③心理描寫 ④外貌描寫 ⑤神態描寫 ⑥環境描寫 ⑦景物描寫 ⑧場面描寫 ⑨細節描寫 ⑩側面描寫
5.修辭方法: ①比喻、擬人②誇張、反復③對比④對偶⑤排比、反問、設問⑥引用、反語、互文、雙關
6.文章寫法:正反對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揚先抑;象徵;聯想想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類比比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運用第二人稱抒情;辛章顯志;設置懸念;首尾呼應、前後照應;鋪墊;明線、暗線等常見的表現手法。
7.賞析標題: ①總領全文、行文線索 ②畫龍點睛、突出主題 ③含蓄凝練、耐人尋味 ④巧用修辭、引人入勝
8.賞析結尾:①總結全文、照應開頭 ②突出主題、深化主題 ③意味深長、引人深思
9.特殊用詞: ①疊字 ②反語 ③雙關 ④褒貶易用 ⑤大詞小用 ⑥詞性變化
二、閱讀技巧與答題的方法的指導與探究
(一)概括提煉能力訓練
在中考閱讀題中,考察「概括提煉能力」的考點有:1、概括提煉中心、主旨;2、概括題目的用意;3、提煉記敘的線索;4、概括文章的情節;5、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點;6、概括文、段的內客;7、通過劃分文、段的結構,提煉文段的思路。
概括提煉中心或主旨其實就是歸納「人、事、景、物、情、理」之間的關系。具體方法與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記敘了(描寫了、刻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發了作者…的感情;說明了…道理。
概括題目的用意:①總領全文、行文線索 ②畫龍點睛、突山主題 ③含墓凝練、耐人尋味④巧用皆辭、引入入勝
提煉記敘的線索:人物、事物、感情。
概括文章的情節;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語文試題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
第19題.本文以書桌為線索貫穿全文,選材詳略得當,質朴情深。從文章內容上
看,作者詳寫了與書桌有關的哪幾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書桌發泄自己對李老師的怨恨。(或回答「在書桌上寫下辱罵李老師的話」)②借畫畫的事例來寫書桌。(或回答「在書桌上畫畫」)③書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點。分析人物的描寫方法。
比如:長春市2008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模擬試題。季羨林《懷念師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質可概括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待人熱情,廣交朋友,體貼細致。
(二)詞語理解能力訓練
聯系詞語本義,解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出題的正確形式為「說說下面加點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答題的形式為「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語句特色評價:
生動形象、准確嚴密、通俗易懂、語言簡練、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說理透徹,有說服力、朴實無華、清新優美。比如:2008年長春市中考語文 馮驥才 《失去了的書桌》
第18題.本文用詞准確生動,在朴實的敘述中恰切地表達了獨特的內心感受。說
說下面加點的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4分)
①每當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②並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顯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圖——又不是復原一件碎損的稀世古物。
答案:①心曠神怡:原指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里表達我坐在書桌前的喜悅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這里表達了木匠師傅對我想要復原書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語言能力表達訓練
1.修辭之美:了解幾種修辭的形式與作用。
比喻:把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的寫出人物或事物的特點。表現人物的心情,說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試卷 謝璞 《呼喚》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幾筆就勾勒出鷂鷹和老貓獨特的形象。請從修辭的角度,分別體會下面兩句話在語言表達上的作用。(4分)
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響。猝然身子一斜,翻了個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氣勢洶洶地飛遠了。②它如餓虎捕羊似的,拱著背,彎著兩只前爪,尾巴豎得高高的,兩只金黃的眼睛盯住斑鳩,它的鬍子利箭似的動彈著。
示例: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具體地把鷂鷹擒斑鳩而沒有得逞恨恨的神態描寫出來。(答比擬或擬人均可)②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地寫出貓看到獵物時急於得到獵物的狀態。
擬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強生命力,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點,表現人物xx的心裡(心情),說明xx道理。
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反復:有強調語氣,強化內客的作用。
誇張:突出事物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對偶,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優美。
反問:增強語氣,強烈抒情。
引用、反語、互文、雙關: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生動活潑。
2.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疑問句造成懸念,反問句加強語氣,感嘆句的抒情,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3.用詞之美:動詞的連續,運用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畫了人物的格特徵或反映精神品質,表現xx的高超技能;擬聲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如「金光燦燦、殺氣蹲蹲」「錐子般的目光颼颼飛來」等疊詞的使用。很有表現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訓練
某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結構方面:總領全文、承上啟下、點題,總結全文。
開頭:總領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或埋下伏筆、設置懸念。
中間:承上啟下、呼應(照應)前文(開頭)、行文線索。
結尾:照應開頭、篇末點題、總結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應、畫龍點睛,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內容方面:結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節、事物的特點、景物的特點、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題。
寫法方面:「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來談。
比如:2008年長春市中考語文試題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第22.古人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表現了人物置身於環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對四季景色的描寫似與小桌關系不大,但仔細想來卻很有韻味,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每當這樹冠的枝影間滿是小小的黑點點時,那是春天;黑點點則是大槐樹初發的芽豆豆。這期間,偶爾還有一種俗名叫做「綠葉兒」的候鳥,在枝間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現在桌面上。夏天來了,樹影日濃,漸漸變成一塊蔭涼,密密實實地遮蓋住我的小桌。等到這塊厚厚的蔭涼破碎了,透現出一些晃動著的陽光的斑點兒時,秋風還會把一兩片變黃的葉子吹進窗;像幾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這如同無風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隨後該關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氣。那片葉無存、光禿禿、只剩下枝椏的樹影,便像一張朦朧模糊的大網,把我的小桌罩住……
這段文字寫出了小桌陪我度過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溫馨的氣
氛,烘託了我對小桌的喜愛之情。(共4分,能圍繞「陪伴、溫馨、美好、靜謐、和諧」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氣氛可得2分;能圍繞「喜歡、喜愛」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過故事情節的安排,還要通過環境描寫。試找出課文中環境描寫,分析一下它們的作用。如;(我的叔叔於勒》一文:(1)「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2)「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這里的自然景色描寫烘託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歡快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五)表達能力訓練
直桂考查某個具體句子或文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了解表達方式的幾種類型:記叔、描寫,抒情、議淪、說明。
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本段(本句)運用了哪些描寫?簡要說明這些描寫的作用?
2.描寫的形式: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正面與側面;人物描寫方法,環境描寫人物描寫方法:
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思想等。
語言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刻畫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現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細節描寫:指一些細小的或反復出現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
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朴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就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
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
描寫自然景觀如雲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寫了景物特點,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或襯託人物…的形象、預示人物的命運、為下文作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有時也起突出主題的作用。
社會環境
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杯境氣氛;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主題。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氣氛③烘託人物思想感情④鋪墊情節⑤更好地表現主題
3.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引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4.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表現手法能力訓練
正反對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揚先抑;象徵;聯懲想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類比比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運用第二人稱抒情;辛章顯態;設置懸念;首尾呼應、前後照應;鋪墊;明線、暗線等常見的表理手法。
1.正反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比較。通過比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點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徵;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
2.側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3.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4.欲揚先抑: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突出強調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徵。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託一個事物,寄寓某種深刻含義。所託之物同所喻的對象必須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藉助於描繪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於寫景之中。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8.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即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表達方式是適應著寫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產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則表達方式不同,分為四種:記敘——所用材料是發展變化著的人和事,有時包括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的場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經過。說明——說明事物闡明事理,便讀者了解事物的性質、狀態、功能等,都給人以知識。議論——是作者就所議論的問題所持見解,看法,態度,主張。抒情——抒發作者的某種情感,使讀者與作者間產生共鳴.
9.動靜結合,虛實相生:作家在作品中為了使事物描寫富於動態美與靜態美的和諧統一,虛寫與實寫的結合,經常採用此法。
10.類比:所謂類比幾即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它介於對比與比喻之間,同時也含有對比與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兩類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對象是次要的,起到領起下文或為下文做鋪墊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點、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闡釋或說明的對象。
比興,「賦」「比」「興」是《詩經》常用的寫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應、自後照應:照應題目。解釋題目、回答題目問題、結尾與開頭內客一致、照應伏筆、前暗示後結果,後文對前文相同相關內容的照應。作用是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2.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3.引用: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當然,現在的趨勢是現代文閱讀的主觀題目增多,它的答案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可能不惟一,只要意思對就可以,我們應該更重視作答的表述。根據題意准確概括出思維的結果,表述要准確、全面、簡潔。特別要注意范圍程度等方面的准確表達.

Ⅸ 文言文閱讀題:魏徵狀貌不逾中人…

魏徵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皇上非常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若無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發威了。魏徵曾告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隻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徵前來,藏到懷中。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Ⅹ 公冶長與鷂鷹的譯文

1、譯文

世俗傳說公冶長能理解各種鳥類的語言。有一天,公冶長聽到鷂鷹說:「公冶長,公冶長,南方有一隻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腸。」公冶長答應了就去了,果然得到一隻獐,可是他並不想把腸子拿給鷂鷹吃。

鷂鷹所以懷恨在心。過了不久,那隻鷂鷹又像上次一樣來通報,公冶長又去了。他遠遠見到幾個人圍著一個東西在那裡議論紛紛。公冶長以為是死獐,怕被別人搶走,就老遠喊著:「那是我打死的。」等他跑過來一看,竟然是一具屍體。

眾人於是逮捕公冶長,押送到官府去。縣令查問案情,公冶長再三的申辯,縣令說:「你自己說『我打死的』,為什麼還要欺騙我呢?」公冶長無言回答。

2、原文

世傳公冶長能解百禽語。一日,有鴟來報長,曰:"冶長,冶長!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腸!"公冶長應而往,果得獐,然其無意飼鴟以腸也。鴟是以怨之。

居無何,鴟又來報如前。長復往,望見數人圍一物而嘩。長以為死獐,恐人奪之,遙呼曰:「我擊死也!我擊死也!」至,乃一死人。眾人逮長見邑宰。宰審問,長再三辯,宰曰:「爾自言『我擊死也』,何為詐?」長無言以對。

3、出處

《青州府志》改寫

(10)小說鷂鷹的閱讀理解擴展閱讀

1、賞析

這篇故事主要是講公冶長與一隻鷂鷹的事情,公冶長之前答應鷂鷹的事情結果在後來卻沒用履行,最後因為違背的諾言遭到了鷂鷹的報復。這啟示我們做人要守信,不能言而無信。

2、人物介紹

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萇,字子長、子芝。漢族,春秋時齊國人(一為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熱點內容
有沒有校園女配的小說 發布:2025-07-29 17:04:24 瀏覽:18
傾聽書的聲音作文400 發布:2025-07-29 16:58:22 瀏覽:303
喜馬拉雅聽書錄音如何配樂 發布:2025-07-29 16:51:35 瀏覽:253
雪中悍刀行推薦類似的小說 發布:2025-07-29 16:46:28 瀏覽:333
香書網言情小說有個總裁非要娶我 發布:2025-07-29 16:28:02 瀏覽:935
言情穿越小說夜雅言 發布:2025-07-29 16:17:10 瀏覽:48
網王之女王的後宮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9 16:10:14 瀏覽:166
蜜愛甜妻太撩人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9 16:09:36 瀏覽:679
短篇言情現言小說熱文 發布:2025-07-29 16:09:24 瀏覽:939
通靈神瞳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29 16:03:34 瀏覽:553